内部审计参与公司治理论文

2022-04-24

摘要:内部审计在上市公司治理中处于极其重要而又特殊的地位。因此,有必要在了解内部审计职能及西方国家公司内部审计模式的基础上,并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提出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模式选择及其未来展方向。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内部审计参与公司治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内部审计参与公司治理论文 篇1:

构建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的互动机制

摘要:本文以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的概念及其关系解析为出发点,试图把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简单化,条理化。本文在论述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之间的联系及其互动机理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我国构建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良性互动的途径。

关键词:公司治理;内部审计;风险管理;互动

一、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基本概念的解析

1、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的涵义

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框架组建的公司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需要做出新的制度安排,公司治理研究应运而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是一种据以对工商业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应明确规定公司的各个参与者的责任和权利分布,诸如董事会,经理层,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也清楚地说明了决策公司事务时所应遵循的规则和程序;它还提供了一种结构,使之用以设置公司目标,也也提供了达到这些目标和监控运营的手段。”①从静态上看,公司治理可以理解为一整套公司利益相关者的活动准则;从动态上看,公司治理则是一系列有效执行这一活动准则的机制。

2、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的关系

内部审计作为实现内部控制的关键因素,是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内部控制的发展离不开公司治理的推动,公司治理的优化也离不开有效的内部控制作为保障。安然事件后,各公司董事会更加看重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的良性互动关系。本文认为两者关系如下:

(1)从定义上看,两者职能类似。有效的公司治理能够提高公司的运营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从而有助于企业实现其目标;内部审计的职能也是“提高它们的效率,从而实现组织的目标”。

(2)从起源上看,公司治理结构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必然产物,而内部审计其源于受托责任关系,即审计作为独立的第三者依法对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证明。

(3)从内容上看,风险管理都是两者的核心内容。每一件事都会对企业及其目标实现有着重要的影响,负面的影响成为“风险”,正面的风险成为“机会”。公司治理是组织应对风险的战略反应,其职责核心就是确保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案的适当性。

二、基于公司治理框架下内部审计模式的变迁

总体上看,内部审计由经营者管理控制的工具變为公司治理的重要体系,内部审计活动评价并帮助改进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体系,评价并改进组织的治理程序,为机构的治理作出贡献。

在股份公司中,为提高治理效率可设置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提名委员会、财务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公司治理委员会等,其中运用最为普遍、最重要的是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是近几十年来组织结构和控制方面最重要的发展(索耶,1990)”。

三、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机制中的作用

众所周知,现代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产生了委托——代理关系,同时也带来了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公司治理的目的在于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恰当的解决委托——代理问题。内部审计的作用在于平衡不对称信息,委托人可以通过内部审计人员对公司有关方面的评价,检验代理人的决策是否科学,从而保证公司的健康运行。可见,合理有效的内部审计是良好的公司治理的内在要求,通过平衡不对称信息,维系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制横关系,主要表现在:

(一)强化公司风险管理,增加公司价值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风险会随之增大,因此公司治理体系中应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制度。内部审计在积极支持并参与风险管理过程起着巨大的作用。

1.内部审计从评价各部门的内部控制制度入手,深入到企业管理的极细微的环节上,在生产、采购、销售、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领域查找管理漏洞,以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为依据,做出相关评价,查找并防范风险;

2.内部审计在部门风险管理中还起着协调作用,不仅各部门有内部风险,而且各管理部门还有共同承担的综合风险。内部审计人员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可协调各部门共同管理企业,以防范宏观决策带来的风险。

(二)强化公司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督,加强公司内部经营管理

公司治理中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使公司所有者、经营者成为公司治理的重要主体,所有者通常以选派董事的方式对经营者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在上述监督过程中,离不开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沟通,为了确保各主体获得对称、公允、真实的会计信息,就必须加强有效的审计监督制度。虽然外部审计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增强会计信息可靠性的作用,但内部审计可以随时随地对公司的经营活动、经营成果、风险管理等情况进行审计,内部审计的这种管理职能和作用是外部审计无法替代的。

(三)有利于对公司经营者的业绩进行评价

公司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督、约束在公司治理中是十分必要的,但约束的同时还必须和激励相对称,二者所内含的各种权利和利益关系就构成了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经营者在接受监督、约束的同时,也需要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而这种经济利益很大程度上是靠所有者制定的具体激励措施实现的。

四、我国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良性互动体系的构建

(一)我国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良性互动的主要障碍

1.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还处于行政治理型向经济治理型过渡阶段,这种治理模式下的内部审计源于行政命令而非公司经营管理的内在需要,内部审计定位不合理。

2.运行中的公司治理没能将内部审计纳入公司治理的框架中。

现行的《公司法》以及《审计法》中对内部审计未做具体详细的规定。我国的上市公司被公认为是比较关注公司治理的,然而上市公司的规范性文件《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中对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也未做规定,没能将内部审计纳入公司治理的框架中。

3.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内部审计总体上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没有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风险评估、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风险防范和预警功能。一是人员配置不合理。内部审计人员大多数是财会人员,仅仅对财务资料进行审核,缺乏与职业相适应的敏锐洞察力和判断力,缺乏现代经济管理法律、业务等知识;二是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现代审计技术手段掌握不够。 三是个别内审人员丧失职业道德,缺乏原则,甚至以权谋私。

(二)我国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良性互动体系的构建

1.紧扣企业风险管理,实现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的有机结合。正如本文在论述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关系时指出:风险管理都是两者的核心内容。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都应该参与到风险管理中去,帮助组织发现并评价重要的风险因素,促进组织改进风险管理体系,为组合的治理作贡献。

2.重视内部审计职能,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本文认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仍将处于经济转轨时期,企业外部市场监督机制还也不成熟,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以及高层经营者与下层经营者之间的代理问题仍然比较严重。

3.促进内部审计独立,创新内部审计模式

对于内部审计来说,独立性是指内部审计人员独立于他们所审查的活动之外。内部审计人员只有具备应有的独立性,才能正确地实施审计,才能作出公正的鉴定和评价。(作者单位:安徽省蚌埠市财政局)

参考文献:

[1]陈艳利、刘英明.2004.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审计问题研究.《审计研究》第5期。

[2]雷光勇.2003.审计制度安排与企业契约机制运行.《审计研究》第6期。

[3]郭秋红、王海红、李姗.2004.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化学工业管理》第11期。

[4]吕洋、杨晶,2003.从公司治理结构看内部审计的发展”.《北方经贸》第10期。

[5]严晖.2003.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基于风险管理目标的整合.《审计理论与实践》第2期。

注解:

①李维安.现代公司治理.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2

作者:吴婷

内部审计参与公司治理论文 篇2:

公司治理下的内部审计模式探析

摘要:内部审计在上市公司治理中处于极其重要而又特殊的地位。因此,有必要在了解内部审计职能及西方国家公司内部审计模式的基础上,并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提出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模式选择及其未来展方向。

关键词:公司治理;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模式

一、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关系

1、公司治理、内部审计的定义

所谓公司治理是公司内外部的一种契约或制度安排。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OECD)在《公司治理结构原则》中的定义:“公司治理是一种据以对工商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公司治理明确规定了公司的各个参与者的责任和权利分布,诸如董事会、经理层、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并且清楚地说明了决策公司事务时所应遵循的规则和程序。同时,它还提供了一种结构,使之用以设置公司目标,也提供了达到这些目标和监控运营的手段。”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2001年在其发布的《内部审计实务框架标准》中对内部审计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它采取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程序进行评估和改善,从而帮助组织实现它的目标。”

2、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2003年11月4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宣布上市公司治理新规则,其中一条是所有上市公司必须设立内部审计职能岗位。内部审计师已被看成是与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外部审计机构成有效公司治理的四大基石之一。公司治理是企业运作的基础,它提供企业内部各项管理活动的环境,内部审计受到公司治理的制约。它们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公司治理是实施内部审计的制度环境。是促进内部审计有效开展,保证内部审计功能发挥的前提和基础,内部审计内涵和外延是公司治理结构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合理有效的内部审计是良好公司治理结构的内在要求,它既可以维系公司治理结构中股东、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的相互制衡关系,促进企业内部形成上下沟通,左右协调的合力,又可以确保企业信息披露的真实和正确,最大限度地保护各利益主体的权益。

二、公司治理下的内部审计功能

1、内部审计可以协助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实施治理

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范围和审计活动提供常规指导。如,审核内部审计章程,提名或审批内部审计负责人的聘用或解聘事宜等。在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的指导下,公司内部审计可以从战略管理的高度来开展有关的内部审计工作,主要包括认定和评价与管理当局业绩有关的指标,有关战略制定过程是否符合科学的程序,管理当局是否建立了应有的道德标准,是否遵守了法律和政府的规定等等,并向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汇报审计结果。

2、内部审计可以协助监事会实施治理

在公司治理中,监事会是一个重要的机构。监事会是代表股东、债权人、公司员工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对管理当局进行监督,以防止管理当局利用手中的权利来侵害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内部审计可以协助监事会开展公司治理审计揭露管理当局对财务报表有重要影响的错误,查出管理当局不符合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的行为以及贪污,舞弊行为,提出改进措施,促进管理当局完成其受托责任。

3、内部审计可以协助管理当局实施治理

管理当局是公司的经营管理者,对委托人的财产保值、增值负责。为了完成其受托责任,管理当局必须借助内部审计加强内部监督和管理。内部审计通过协助管理当局设计战略目标、编制年度预算、分析年度决算、完善组织机构、设计管理跨度、制定公司政策、建立公司文化等方面加强公司经营管理。一方面,内部审计通过努力帮助组织预防和减少损失,当内部审计的成本小于

损失的减少时,公司价值增加。另一方面,内部审计的存在,客观上会对组织内的经营管理者和其他职能部门产生威慑作用使其不得不维持良好的控制系统,并努力改善工作绩效。

三、国外的内部审计模式选择

1、外部控制主导型的内部审计模式

英美公司治理模式是典型的市场导向型的公司治理,英、美两国有着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加上美国法律对银行中长期贷款的限制以及反垄断法对单一机构投资者在同一公司的持股比例的限制,造成企业以证券市场的直接融资为主要的筹资方式,股权高度分散。公司的运作主要依靠以CEO为首的行政管理系统,分散的股权没有动力和能力去监督经营者。有效的内部审计在重大问题出现的初期就能发现其苗头,在世通、安然等事件后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纽约证交易所规定所有的上市公司都必须建立审计委员会领导下的有效的内部审计机构,否则不得上市或面临退市。外部控制主导型的内部审计模式特点如下:内部审计由董事会下设的由外部独立董事构成的审计委员会领导,内部审计人员成为行政体系的一部分,但接受审计委员会的职能监督可以不受限制地与董事会进行接触交流,其任命和撤换须经审计委员会批准,可以较好地保持与管理当局的独立。内部审计人员可以不受限制地检查会计资料及其反应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内部控制情况,对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经营活动的合理性做出持续的评估,协助审计委员会对高级经理层的监督,防止重大舞弊问题的出现;帮助管理当局改进管理,增加公司的利润。

2、内部控制主导型的内部审计模式

德国和日本是内部控制主导型的公司治理模式的代表。与英美国家不同,德国和日本的公司很少到证券市场融资,公司的股权主要由银行或法人股东之间相互持有,股权相对集中。两国公司治理过程中都特别强调雇主和员工结成利益结合体,与英美国家证券市场的投资者追求短期利益不同,法人股东希望公司获得长远的良好发展,以增加利润或是为了保持业务上的联系。公司的日常运作都是依靠兼任公司董事的内部管理当局,包括内部审计在内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企业的长远发展。这种内部审计模式特点如下:内部审计由兼任董事长的行政首领领导,很难与管理当局保持独立。内部审计人员主要由管理当局任命,地位不如英美国家。内部审计也对内部控制制度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有效性进行评估,但基本很少涉及到对高级经理人员的监督,更多地是从事改进管理效率、增加公司财务利润的管理审计和经营审计,是管理建设型的内部审计。

3、综上所述两种公司组织模式可以看出内部审计机构在组织中的设置有以下四种模式

(1)经理层领导的组织模式,由公司财务部负责人分管;

(2)经理层领导的组织模式,由公司经理层直接管理;

(3)审计委员会领导的组织模式:

(4)董事会直接领导的组织模式。比较而言,董事会领导的组织模式,由于它的领导层次较少,地位超脱,相对独立性最强。因此,这种模式应是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机构模式的最佳选择。

四、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模式的现实选择和未来发展方向

1、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的现状及现实选择

(1)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不高。长期以来,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一直以查错纠弊、堵塞漏洞等财务审计为主导,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不高,把被审计对象当作“对立面”,不利于企业内部工作的协调运转及企业的长远发展。同时内部审计只对管理层负责,而忽视了对股东及各利益相关者乃至全社会应承担的责任。

(2)内部审计独立性较弱。独立性是审计监督区别于会计监督、财政监督等其他经济监督的本质特征,是审计发挥作用必备的内在条件。内部审计具有独立性,是保证内部审计客观、公正及权威的必要条件。现阶段我国的上市公司发展还不够完善,各公司特点也不尽相同,存在各种内部审计类型并存的局面。尤其是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审计虽大多隶属于董事会和总经理领导,但其独立性仍未得到充分发挥。

(3)对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等重视不够。西方发达国家早在1989年就把内部审计看成是管理审计,内审人员19%的时间用于财务会计审计,81%的时间用于管理审计,把内审的主要任务定位于为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而我国的内部审计最初是作为政府审计的补充而建立起来的,其作用是为了弥补国家审计力量的不足,主要发挥事后监督的职能。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内部审计的职能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管理审计和绩效审计已渐被提上日程。但由于公司管理层对其重视程度不够、内审人员素质偏低等原因,使得当前多数上市公司内审职能单一,对经营管理领域涉及很少,内审职能未能充分发挥。

(4)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偏低,审计风险意识差。当前,虽然我国上市公司通过招聘专业审计人员及对内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等手段不断提高内审人员的业务水平,但内审人员素质仍然整体偏低。管理层对内审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使得内审人员对自身工作缺乏足够的信心与热情,不利于充分调动其开展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利于进一步提升其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内审人员对内部审计风险意识较差,也影响着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及有效开展。

(5)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制度建立较晚,大体存在四种类型,且各有利弊。

①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董事会,向董事会负责,有利于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②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在监事会,此模式的最大不足是内部审计不能直接服务于经营决策;

③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总经理,可使内部审计接近经营管理层,有利于为经营决策和提高企业经济利益提供服务,但对本级公司的财务和总经理的经济责任难以进行独立的监督与评价;

④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财务总监,虽然从业务归口方面来看,可提高内审效力,减少审计风险,但有时会将内部审计等同于财务机构自身的内部稽核岗位,不利于实现审计目的。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还不完善,还存在着严重的“一股独大”和“内部人控制”等情况,大多数监事会行同虚设,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而在这样的监事会领导下的内部审计也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相反,因为董事会和总经理在我国上市公司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是在董事会和总经理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并对其负责,只有少量的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在监事会领导下开展工作,比较而言,第一种模式由于其领导级别最高,地位超脱,独立性最强,因而优于其他模式,应是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的现实选择。

2、未来发展方向

我国上市公司是以国有企业控股为主的上市公司,随着经济的发展,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并且更需要证券市场融资。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即存在以市场导为导向的英美公司治理的内部审计模式又存以银行或法人股东之间相互持有,股权相对集中的德国和日本的内部审计模式,因此这两种内部审计的模式同时存在应该是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的未来发展方向。

作者:汪长清 门韶娟

内部审计参与公司治理论文 篇3:

寻找组织内部审计工作的最佳方式

【摘要】 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结构中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企业内部审计组织结构的设置,关系到内部审计功能的发挥。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更强调关注公司治理框架中的风险发现与风险管理,这种能动式、前置式的治理特性在客观上对内部审计的组织结构提出了要求。文章通过分析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的现状,概括内部审计组织结构常见的制度安排,以寻找组织内部审计工作的最佳方式。

【关键词】 内部审计; 公司治理; 组织结构

一、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现状分析

作为新制度经济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契约理论认为,公司就是一组契约关系的结合体,正是由于这种契约具有不完备性和信息不对称性,使得契约参与各方之间存在委托代理问题,因此产生了公司治理。它是通过一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或外部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性,从而最终维护公司各方面的利益。公司治理机制,按照具体的治理措施,可分为信息披露制度、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等;按照机制设计或实施所利用资源的来源,可以分为内部治理机制(如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股权激励机制等)和外部治理机制(如外部审计、政府监管、债权契约或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制衡等)。

内部审计是解决代理问题的控制机制,它不仅是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信息披露制度和激励机制的有效运行也离不开内部审计活动。20世纪后期,经济全球化使内部审计从以检查、评估为主要内容的符合性审计向以增值和改革机构运行状况为主要内容的增值型审计转变,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日益突显。

传统的内部审计被视为内部控制的一部分,仅仅评估内部控制是否能实现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是否可靠、是否遵循了相关法律法规。21世纪初,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对内部审计进行了重新定义,认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在这一新的定义下,内部审计完成了由管理功能向治理功能的转变,其治理功能主要体现在缓解信息不对称、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降低企业风险、重新介入内部控制等方面。内部审计也从管理导向型转变为风险导向型。

从受托责任的角度出发,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一种为确保受托责任有效履行的能动管理控制机制,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将审计对象从传统的内部控制、管理活动等扩大到治理程序,直接作用于公司治理,对公司治理发挥更有价值的作用。相比管理导向内部审计,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更强调关注公司治理框架中的风险发现与风险管理,关注管理者在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中其经营管理行为可能出现的风险,关注组织在整个治理过程中的决策风险与经营风险,并在此基础上测试相关的控制机制能否管理这些风险。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这种能动式、前置式的治理特性也改变了传统内部审计的组织结构。

二、内部审计的组织结构:制度安排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任何一项制度的制定、实施及其效果,会受到相关制度的制约和影响。因此每一项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既要考虑该制度本身,还要考虑其他相关制度的安排(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的制度)。同时为了确保制度的有效性,还必须有一套强有力的制度实施机制。内部审计制度作为公司治理制度的组成部分,其作用的发挥和有效程度的大小除决定于该制度本身的完善程度外,还取决于与其相关的制度结构,即其他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对内部审计制度的制约和影响,以及该制度的实施机制。

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的基本目的是帮助组织完成其目标,为此要披露相关的风险,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为了达到这一制度的目标,需要提供一定的条件,即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人员的客观性,因此内部审计章程必须获得董事会的批准,以确保内部审计部门的地位和活动不受限制。在此基础上,内部审计组织结构的设置也必须与其他制度安排相适应。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结构中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一个企业的内部审计组织结构的设置,关系到内部审计功能的发挥。不同阶段、不同企业对内部审计功能的需求也不同,因此,根据企业规模、管理方式、企业目标等实际情况,内部审计组织结构的设置也有不同。在公司治理框架内,常见的内部审计组织结构有以下几种:

(一)财务总监领导的组织结构

这种结构的内部审计部门在公司治理框架内层次较低,只能开展部分日常性的审计工作,不能直接为经营决策者服务,更多地是履行检查功能,并未涉及内部审计的确认与咨询活动,独立性较差,如图1所示。一般多见于企业规模较小、股权结构简单的企业。

(二)总经理领导的组织结构

这种结构的内部审计部门地位比财务总监领导的内部审计部门来得更高,更接近于经营管理层,能直接为日常经营决策服务,审计的范围主要是经营审计和总经理对董事会财务责任的审计,如图2所示。这种结构有利于发挥内部审计在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方面的作用,保持了审计的独立性和较高的组织地位,但难以对总经理的受托管理责任进行独立的监督和评价。

(三)监事会领导的组织结构

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股东大会及各利益相关方作为委托人,分别将各自的资源交董事会代理,并委托与董事会平行的监事会对其进行监督。这一结构的内部审计部门地位较高,有利于履行内部审计的检查、评价、鉴证功能,监事会也能够更好地利用内部审计工作履行其自身职能,如图3所示。但这种结构下,由于监事会属于公司高层制衡机制组成部分,不参与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相应地内部审计部门不能直接服务于经营决策,难以通过内部审计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从而难以实现其对企业的增值功能。

(四)董事会或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领导的组织结构

董事会是公司的经营决策机构,其职责是执行股东大会的决议,决定企业的生产经营策略等重大事项,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地位较高。审计委员会作为隶属于董事会下的一个专业委员会,代表董事会对管理层进行监督,同时制衡董事会的内部董事。董事会或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领导的内部审计部门能够保持较高的独立性、权威性和组织地位,更强调完成董事会的责任,有利于内部审计的检查、评价、监证和咨询功能的发挥,如图4所示。但这种组织结构下无法监督董事会的受托责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内部审计的检查、评价功能。

(五)双重领导的组织结构

以上的几种组织结构都不能同时平衡内部审计职能与独立性之间的关系,因此产生了一种新的组织结构——双重领导的内部审计组织结构,即在业务上向审计委员会报告业绩,在职能上向总经理负责并报告工作。这种双向负责、双轨报告、保持双重关系的组织结构,符合公司治理对其履行报告受托责任的要求,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内部审计的检查、评价、鉴证和咨询的功能,而且保证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如图5所示。

三、组织内部审计工作的最佳方式:现实选择

IIA在其2004年颁布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对内部审计机构的领导隶属关系提出了下列要点:一是内部审计机构的负责人应对组织中一个具有足够权力的负责人负责;二是内部审计机构应与董事会之间能直接交流信息;三是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的任免,应由董事会一致同意确定;四是内部审计机构的年度审计工作项目计划、人员计划及财务预算,应提交最高管理层和董事会备案;五是内部审计机构应每年一次或在必要时多次,向最高管理层和董事会提交工作报告;六是内部审计机构应定期评价其章程中规定的宗旨、权力和职责是否继续适用和有助于完成任务,并通报给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公司治理理论认为,公司治理有四个基本主体,分别是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执行管理层、外部审计人员和内部审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发展与其他三个主体的关系来促进公司治理。

根据研究者(程新生、张宜,2005;廖洪、邹冉,2006)的调查,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最常见的内部审计组织结构当属董事会或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领导的组织结构,其次是监事会领导的组织结构,接着是总经理领导的组织结构,这三种结构合计约占被调查公司的70%。换言之,目前我国多数上市公司选择单轨报告体系。风险导向审计延续了原有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之间的报告关系,但是由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面向未来、前馈式的特性,这种报告关系正逐渐发展为能动式的双轨报告体系,服务范围和内容也有较大变化,从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扩大到了风险管理、道德氛围等公司治理所关注的内容。

在以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执行管理层、外部审计人员和内部审计部门为主体的公司治理结构中,审计委员会需要内部审计提供关于内部控制的可靠、全面的信息与客观的评价,以便更好地履行其监督职责;需要内部审计对公司日常经营管理进行监督,从而确保公司有效地遵守法律法规。因此面向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的服务内容主要表现为监督管理层的受托责任,提供内部控制及企业合法性等方面的评价信息以供审计委员会履行监督职能。高级管理层需要内部审计对其下属的受托责任进行监督,对经营活动的效率、效果进行评价,更需要内部审计把握经营管理的关键,对企业管理目标、方针和决策提出建议。面对高级管理层,内部审计服务内容主要表现为以评价各种管理活动和决策,对完善经营提出改进建议为主,并监督管理层下属受托责任的履行。因此,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依然是监督和评价,面对审计委员会时以前者为主要职能,面对高级管理层时以后者为主要职能。因此,组织内部审计工作的最佳组织结构是双重领导的内部审计机构。这是理想状态下的最优内部审计组织结构,但是在实践中,内部审计组织结构直接受到企业管理理念、企业规模、内部治理结构、人员水平和胜任能力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针对我国企业股权结构、治理模式的不同现状,在构建内部审计组织结构时还要遵循科学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或管理上有特殊要求的企业,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设置。无论选择哪种组织结构,都要兼顾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专业性。●

【参考文献】

[1] 贝利,等.内部审计思想[M].王光远等,译.中国时代出版社,2006.

[2] 程新生,张宜.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模式研究[J].审计研究,2005(1).

[3] 贺颖奇,陈佳俊.当代国际内部审计的变化与中国内部审计的机会[J].审计研究,2006(4).

[4] 廖洪,邹冉.从一项调查看我国内部审计现状[J].审计月刊,2006(7).

[5] 王光远,瞿曲.公司治理中的内部审计——受托责任视角的内部治理机制观[J].审计研究,2006(2).

[6] 严晖.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若干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博士论文,2004.

[7] 张玉.后安然时代国际内部审计发展趋势综述[J].审计研究,2005(5).

作者:张庆龙 彭志国

上一篇: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治理论文下一篇: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策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