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教师跨文化教学论文

2022-04-15

摘要体态语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在小学英语课堂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正确使用体态语言,不但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可以更准确、更生动、更形象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兴趣,从而达到优化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美国教师跨文化教学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美国教师跨文化教学论文 篇1:

“同课异构”的新尝试

一、引言

“同课异构”作为一种教研活动形式,能较直观地展现不同教师的不同教学设计与风格,为探讨教学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已为广大一线教师熟知和接受。但时间一长,教师对这种活动形式缺乏新鲜感,活动的有效度大大降低。因此,传统机制下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形式面临挑战,这就需要创新,以激活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兴趣。

二、“同课异构”中的可变元素

为了保证“同课异构”这一活动形式的经久不衰,就需要对它进行改良创新,使之充满新鲜感。而改良创新首先需要对活动形式内在元素进行考量与分析。“同课异构”的教研,一般由教学问题、教学材料、授课教师、授课对象、授课环境、活动环境这些元素构成。在这些元素中,教学材料、授课环境、活动环境往往是常量,因为既然是“同课”,教师使用的教学材料相同,再者活动场所基本都是固定的,授课环境、活动环境也就没什么变化。然后看授课教师、授课对象,这些涉及“异构”的元素必然是变量,由于教学设计的差异,课堂中所折射的教学问题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因此授课教师、授课对象是自变量,教学问题是因变量,这些是“同课异构”中可改变的元素。

三、新型“同课异构”的构建

既然已经找到“同课异构”中的可变性元素,就不妨尝试对这些元素做一些改变。在改变中,笔者认为重点要放在自变量上,即授课教师和授课对象。在一次高中英语新课程全员培训活动中,笔者就尝试了这样的变革。活动分高一与高二两段培训,共有6节研讨课,高一、高二各3节,授课教材全部相同。首先笔者将授课教师拉开跨度,每段培训中的3节课分别由高中教师、初中教师、外籍教师执教,高中教师有大学任教经历,初中教师具有丰富的跨文化交际经验,外籍教师由英国领事馆文化处、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英语语言助教项目派遣;同时将授课对象也拉开跨度,分别为初三、高一、高二学生,打破了原先不同教师使用同一教材为同一年级学生授课的方式,在纵向和横向上进行大跨度的挑战,新型的“同课异构”由此而诞生。

四、新型“同课异构”的特征

1. 课堂文化的差异性

在这种新型的“同课异构”活动中,同一内容的课题分别由中方和外方教师执教,由于中外教师所接受的文化存在一定差异,其课堂文化必然有差异。中方教师较关注阅读技能的培养与文本的深度理解,课中往往采用教师主导下的问答与讨论方式,教学组织比较紧凑,抽象思维成分较高;而外方教师较关注教学活动组织与学生学习状况,课中多采用基于师生交流的小组讨论、小组竞赛等活动形式,教学组织相对松散和随意,注重形象思维。

2. 教学层次的差异性

在新型“同课异构”活动中,学生分别来自初三、高一和高二,他们面对的却是相同的教学材料。不同层次学生在学习上必然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对文本认知的差异。活动所提供的教学材料是一篇关于对“memory”真正含义理解的短文(文章详见教学月刊网站www.jxyk.com“资料下载”中的“原文选登”),文章不长,语言也不难。但是学生一般只从表面理解“memory”的意义,对文中所表述的概念缺乏一定的感知,不同层次学生对“memory”的理解程度不一样,在理解过程中思维模式也不一样,特别是文中提到“memory”与“remembering”的区别,对初三和高一学生来说理解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

同时,由于三位执教教师具有不同的教学与教研经历,他们的教学设计存在一定的差异。初三教师的课主要从培养学生阅读的微技能入手设计,让学生通过skimming了解文章大意和抓取中心词“memory”以及通过scanning完成信息正误判断和回答细节性问题,培养学生通过上下文猜测词义和查找主题句的能力。中方高中英语教师曾有大学任教经历,其教学设计站位较高,从赏析角度出发,对文本中人物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特别通过梳理作者和她母亲对于“memory”的反应来揭示文章主题。外籍教师的教学设计比较生活化,主要从“memory”的功能入手设计,依托文本内容,让学生理解“memory”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五、基于“差异”的问题研究

教研的主要目的在于发现与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升教学效率,实现教育的价值。既然新型的“同课异构”呈现课堂文化与教学层次的差异,那么我们可以借助这种创新载体,在教师对这种形式充满好奇的氛围中研究基于“差异”的各种教学问题。由于这种新型的“同课异构”教研形式在教师和学生跨度上的拉开,其显现的问题会更加鲜明与突出,具体表现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初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两个方面。

1.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在高中英语课程目标结构中,其中有一项为“文化意识”,其内容包含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主要要求学生通过英语学习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知识,从而借助对异国文化的理解,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鉴别能力和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当今全球一体化时代,国际交流是一种必然趋势,因此跨文化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课例回放】

从这次教研活动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中方两位教师的目标定位主要锁定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和情感态度方面,文化意识比较淡薄。而外籍教师与中国学生所处两个文化背景,客观上需要教师不断进行跨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从而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我们不妨看下外籍教师高二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1)导入。①展示18位古今中外、各行各业的名人,大多数学生是熟悉的。然后让学生回忆刚才看到了多少名人,以此来考查学生的“memory”。②让学生谈谈“memory”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2)介绍文章作者。(3)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仔细阅读文章,然后采用小组竞赛方式,让学生回答涉及文章内容的细节性问题。(4)让学生分组讨论以下两个问题,然后汇报讨论的内容:① How do you think Christine felt when she found out that both her husband and mother were ill?② Do you agree with Christine that there is a difference between memory and remembering?(5)让学生分组讨论他们曾有的“memory”,然后提问一部分学生。(6)让学生谈谈如何来保存记忆。(7)课堂小结:概括“memory”的重要性。

【评析与反思】

在这节课中,教师具有很强的文化意识。在导入部分,教师就将两种文化有机融合在名人展示中,呈现了两国文化中具有世界属性的人物,如成龙、姚明、莎士比亚、贝克汉姆,使师生的初次交流产生共鸣。教师在接下来的教学中主要围绕文本中的主题词“memory”展开。教师让学生谈谈日常生活中“memory”的作用,主要借此了解学生基于自身文化背景下对“memory”的理解,然后引入文本的阅读。由于文本由英美国家人士撰写,作者的思维模式必然受英美国家文化影响。从文本内容看,作者对“memory”的感悟与理解非同寻常,与学生的理解反差较大。进入文本阅读环节后,教师特别关注了文本的细节性内容,目的是让学生能较好体验作者对“memory”的特殊感悟,从而了解英美国家人文性的思维方式。在读后讨论环节,教师设置的两个问题将学生带入一种文化冲突,学生在讨论中会不断比较两种不同背景下的文化,然后作出相应判断。在最后讨论环节,教师继续围绕主题“memory”,让学生谈谈他们曾有的记忆以及如何保存这些记忆,教师再次了解学生基于自身文化背景下对“memory”的理解,但这次的任务是基于学生已了解作者对“memory”的理解。在了解异国文化的基础上来思考本国文化,这是非常有意义的跨文化交际行为。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学生根据所处的文化环境及双方各自的文化背景,在理解并尊重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的前提下,恰当、得体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1]从外籍教师这节课的课堂表现看,教师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较强,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做得较好。目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比较注重对文本的理解与挖掘,而文本解读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对英美国家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具备对外国文化与本国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当下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这方面的缺失,这是需要我们关注的一个问题。外籍教师的这节课,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至少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解决这个问题。

(1)教材解读须考虑文化因素

语言离不开文化,语言承载了文化,是传播文化的媒介。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于教材的理解与把握,应该从语言与文化两大层面同时入手,不能仅仅着眼于语言知识、阅读技巧、结构分析、写作技能等要素。深入了解作者和文本的文化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语言,提高语言运用的准确度。

(2)跨文化交际中的求同存异

跨文化交际中的主要障碍是文化的差异,两种文化的碰撞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只是因文本内容不同有时呈显性表现,有时呈隐性表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文化的比较是一个相对有效的手段。只有通过比较,学生才能充分理解异国文化,更好理解基于该国文化的语言内涵。但是在比较过程中,学生能否较好接受异国文化是一个关键。学生思维已经根深蒂固于自己国家的文化,往往会以自己文化中的思维习惯理解文本,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两种文化间必然有一些共同属性,我们可以以此为切入口,然后探究差异,这是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

(3)立足学生生活的文化理解

文化理解是指学生对中外文化及其差异的理解过程或理解能力。[1]文化理解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基础部分,学生具有较强的文化理解能力,才能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尽量从他们熟悉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入手,找准“最近发展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和情境化,话题要围绕学生熟悉的内容,这样才能为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4)跨文化交际过程的渐进性

由于中外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会有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文化比较应该从熟悉的本国文化入手,逐渐过渡到陌生的异国文化,内容的理解应该遵循“先具体后抽象”的原则,对问题从易到难进行梯度设计。跨文化交际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2. 初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

初高中英语教学有着较大的差异,如何在高中起始阶段乃至整个高中阶段做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一直是高中英语教师较关注的问题。在这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有两节初三课和四节高中课,这些课能引发我们对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问题的深入思考。

【课例回放】

我们选取其中的一节初三课和一节高一课,对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任务做一下对比(见表1)。

【评析与反思】

从课堂实际效果看,以上两节课的表现均不错。初看这两节课,似乎这种层次的差异性不太明显,其中的原因是初三生源是笔者所在地区最好的,而高一生源是中等水平。笔者查看了两节课的文本材料,两位教师对原材料都做了少量改动,但从语言难度上看相差甚微。因此在语言知识方面,两节课相差不大。两节课均涉及了阅读中的基本技能,如略读、查读、猜词、主旨理解等,语言技能上相差也不大。然而,仔细研究两节课中的主要教学任务,我们就会发现在思维层次上有较大的差异。在学生略读短文后,教师A所提的问题只涉及表面的内容,而教师B所提的问题涉及文章的中心内容,需要学生从文章结构上去判断;在查读环节,教师A给予学生的任务是判断正误,学生只需找到文中相对应的句子进行判断即可,而教师B所提的问题是对主题的把握,需要学生对文中涉及主题的句子进行梳理与判断;在学生细读Para. 2-3后,教师A所提的问题是涉及具体内容(what),而教师B设问用了who, what, why, what part, what kind, how, 思维层次非常丰富,有具体也有抽象;在猜测词义环节,教师A选择了对生词的理解,而教师B选择了熟词在具体语境中的不同理解,思维要求比较高;在学生细读Para. 4后,教师A所提的问题仍然比较具体,学生只要找到对应细节即能回答,而教师B则采用对具体细节的对比分析,然后对主题进行概括,这发展了学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这些逻辑思维能力。

由此,通过这种差异性对比,我们来反思目前的初高中英语衔接教学。笔者所在地区的高中在高一起始阶段都安排了初高中英语衔接教学,但是很多教师反映,效果不是很明显,特别是高一新生在阅读理解能力上比较弱。以上的“同课异构”告诉了我们一个隐性的差异,那就是思维能力的差异,这是在我们目前初高中衔接教学中不太容易发现的问题。高中课程在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上与初中有一个质的飞跃,如果在衔接教学中不进行思维层面的衔接,只是局限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等方面,这种衔接是达不到理想效果的。

思维概念比较抽象,要在这个层面上研究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是一个难题。可喜的是,以上两节课能给予我们解决这个难题一些启示。

(1)阅读教学中任务的设置是一个关键

在高中英语起始阶段,从学生思维能力发展角度看,需要从对事实的简单判断逐步向对事实进行分析和概括过渡。在阅读教学中,设问非常重要,提问要多元化,有层次性,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开拓。

(2)在衔接教学中,从基本的逻辑思维方式入手培养

基本的逻辑思维方式有: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抽象与概括。[2]其中最基本的是比较这种方式,在高中起始阶段,阅读教学中可以不断运用此方式,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异同点,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与概括,学生的思维会得到合理的发展。

(3)依托文本解读,开展思维训练

每篇文章有主题与中心,让学生慢慢学会梳理细节,在梳理中提炼主题,促使学生养成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活动与展示,让学生逐渐养成“陈述观点,并加以佐证”的思维习惯。

六、结语

如何使一项常规的教研活动变得有活力?笔者在本文探讨的新型“同课异构”形式是一次有价值的尝试。在这次尝试中,笔者发现了我们易忽视的两种关系,即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这促使我们回归语言本质来反思英语教学,并借助这个载体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从而修正某些英语教学行为。

参考文献:

[1] 陈琳,王蔷,程晓堂.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45.

[2] 徐雁光. 依托高考英语语料,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12(7):22.

作者:徐雁光

美国教师跨文化教学论文 篇2:

浅谈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体态语言技能

摘要 体态语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在小学英语课堂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正确使用体态语言,不但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可以更准确、更生动、更形象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兴趣,从而达到优化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本文重点介绍了体态语言的分类、特点及其在运用中应该遵循的原则和注意的问题,希望能对大家认识和学习体态语有所帮助。

关键词 体态语 小学英语 技能

Discussion about Body Language Skills in Primary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YANG Xingxing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 Studies,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Guangxi 541000)

Key wordsbody language; primary English; skill

体态语言(Body language),是指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用来传递信息、 表达情感 、表示态度的非语言特点的身体姿势,以表达某种特定意义的无声语言。美国心理学家艾帕特·梅拉别恩从许多实验中取得了这样一个公式:信息的总效果 = 7%的文字 + 38%的音调 + 55%的面部表情。从中可见体态语言在信息传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信息交流中,体态语言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形式。不论是在交际中还是在课堂教学中,体态语言都显得尤为重要,尤其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体态语言的恰当使用,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的质量。

1 体态语言的分类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体态语言总的来说包括表情、眼神、手势、动作以及服饰五个方面。

(1)表情,主要是指面部表情。教师活泼开朗的笑容,和蔼可亲的表情能给予学生宽慰和鼓舞,对培养语言学习的信心有着良好的效果。

(2)眼神,即眼睛的神态。教师在课堂上艺术而又科学地运用眼神,用眼神去表达思想对于辅助教学语言、提高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3)手势,是指一个人表达意思时用手做的姿势。例如,握手、招手表示友好;摇手表示No;竖起大拇指表示夸奖称赞等等。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准确适度的手势可以增加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4)动作,是指身体部分器官(头、手、足等)在教学中的系列协作行为。它们的综合运用对各种动作、表情的理解有良好的作用。

(5)服饰,是指课堂教学时教师的衣着穿戴。如:教学shirt, coat, blouse, skirt 等单词和各种颜色时,教师适当的穿着可达到易理解的效果,使课堂活泼生动起来。

2 体态语言的特点

2.1 直观性

教师通过自己的表情、姿势、行为或举止向学生提供信息或发出指令,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它比其它的直观教学手段更方便、更形象、更具魅力,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更深刻。这一点对小学教育格外重要,因为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仅仅讲道理不易理解,需要多做示范才能收效。

2.2 交际性

除了有声语言,体态语言也有沟通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思想感情的作用。英语课堂教学以交际活动为主,呆板、毫无生气的交际会使学生逐渐产生厌倦情绪,而生动、活泼、甚至夸张一些的表情、行为、举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促进交际活动顺利地进行。因此,体态语言的使用是课堂交际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2.3 灵活性

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的面部表情有25000种,手势有7777种,眉毛有40多种动态,眼皮的闭合有20-30种……这些都是口头语言无法直接表达的内容,却可用“体态语”灵活而形象地表达出来。教师如果能恰当掌握和运用体态语的灵活性。就可以随机应变地解决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偶发事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运用体态语言应遵循的原则

根据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以及体态语言自身的特点和性质,教师在课堂中要能正确运用体态语言,充分发挥体态语言的积极作用,就必须遵循以下几项原则性要求:

3.1 辅助性原则

教师的体态语言虽然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它不能完全取代言语行为而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体态语言在课堂教学中只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虽然它也能在特定情境下独立地向学生传递信息,但其作用的发挥更主要的是体现在与言语行为的配合上,千万不能以体态语言代替口头语言来进行“哑巴课”的教学。

3.2 准确性原则

准确,是体态语言的“生命”。如果体态语言失去了准确性,便没有了任何交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遵循准确性原则来运用体态语言。这一原则有三方面要求:首先,表露情感应准确。其次,象征性动作应准确。再次,运用说明性体态语言说明事物时应准确。教师在运用体态语言进行辅助说明时,一定要恰当、贴切。

3.3 灵活性原则

灵活性原则是教师教育机智、教学灵感的体现。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选择不同的体态语言;不同性格、性别、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应选择不同的体态语言;不同的教学时机,应选择不同的体态语言;不同的教育教学情境,应选择不同的体态语言。这些都是灵活性原则的具体要求,如果违背了这些要求,体态语言不但不能发挥积极的效应,反而会给教育教学带来负面影响。

4 体态语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方式

4.1 表情的运用

英语课堂上,教师的表情主要是指其面部表情。著名作家罗曼·罗兰说:“面部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成功的语言,是比嘴里讲的复杂千百倍的语言。”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如能针对出现的不同情况,运用好面部表情语言,就可能有效地调节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一些教育家曾提出:“用爱的微笑去征服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感到学习英语是一种乐趣而不是包袱。例如每当上课铃响了,老师面带微笑走进教室,亲切地向学生问候“How are you? Nice to meet you.”每当学生正确回答问题时,也要微笑给以鼓励,并竖起大拇指说:“(Very)Good!” “You are right.”或“Well done” “Excellent!”即使学生犯了错误,也应用微笑给学生理解和期待。总之,要把微笑带进课堂,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使它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4.2 眼神的运用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它能表达“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最微妙的感情。从一个人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内心的疑问、好恶及态度的赞成与否。因此,目光是最富于表现力的一种体态语言。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在课堂上艺术地运用好眼神,有利于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教师亲切的目光,期待而专注的眼神可以使学生产生安全感,消除恐惧,拉近师生间的情感距离。如一名毫无准备的学生用眼色向老师暗示,逃避提问,这时老师用眼神指点学生。倘若老师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并会有效地应用眼神,这将对课堂教学有很大帮助。

4.3 手势的运用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手势语被称之为讲课的“第二语言”。一些优秀的英语教师都非常重视掌握和运用手势语,它可以使教学语言形象、活泼、生动。例如:在教数字1~10时,可以边伸手指边说出数字,这样便于学生即时模仿和记忆读音。学生会说后,教师可进行多种形式的操练。如老师说数字,学生举手指。老师喊号码,学生说数字或站立报数字的开火车游戏等。这样学习 one、two、three... 学生自然兴趣盎然,教学效果也必定提高。当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把手势语用得简练、适当、自然、协调、多样。

4.4 身体距离的运用

人际间的距离也是一种无声的体态语言。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所处的位置不同,与学生的远近不一,会给学生不同的心理感觉。有研究表明,当教师站在距离学生2-3.5米的地方,就会产生一种控制效应,如果某个学生不注意听讲或出现行为不当的时候,只要教师开始向这个学生走去,就会使这个学生不当的行为迅速地改变。如果教师与学生距离超过4米,甚至更远,就很难产生良好效果。可见,讲究距离在课堂上的应用,可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还可以用身体距离的意义教相应的单词,如:far, near 等。

4.5 仪表语言的运用

“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的仪表是自身综合素质与个性情感的外在表现,是外表和内涵的统一,它对学生有较强的示范作用。教学中教师的仪表要整洁大方、庄重典雅,给学生以朴素自然之美。教师不要过分追求衣着的华丽和装饰的新奇,穿着打扮应该符合年龄、性别、性格、气质、体态等特点,力求做到活泼而不失庄重、清新而不失淡雅、时尚而不张扬、简约而不奢华。总之,令学生感到既满意又容易接受的仪表,就是最得体、最优美的打扮。

5 运用体态语言应注意的问题

英语教学实践中,体态语言确实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教师在课堂中对体态语言运用不当,也会冲淡教育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运用体态语言辅助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体态语言运用要恰当准确。运用体态语言时,一定要恰当准确。否则,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相反会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实现。比如:教学中,当讲到兴奋处,眼睛要散发出兴奋的光芒,面部表情欢快;讲到悲愤时,眼睛呆滞,面部痛苦等等。但切忌用手大声拍击桌子、跺脚、狂笑等夸张动作来表达情感。

(2)体态语言运用要自然流畅。教学中,教师的体态语言,一定要和自己的内心活动相一致,做到亲切自然,庄重大方,真正体现教育者的真实、美好的形象。此外,教师手势、眼神、表情和姿态的运用要自然流畅,不要给学生故意造作、扭捏的感觉,否则会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师的形象。

(3)体态语言运用要协调,注重整体配合。首先,教师所用的体态语言与教学内容要协调配合。通过体态语言的运用,真正做到辅助、强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的作用;其次,有声语言和无声体态语言之间的协调配合,使二者相辅相成。如:处理违纪行为时,除用语言的制止之外,眼神的注视、手势的强调、表情的气愤等组合作用会产生更强烈的效果。

(4)体态语言运用注意文化差异。作为跨文化交际使者的英语教师,我们应该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尽可能掌握一套标准的英语教学中的体态语言。在具体运用的时候,要考虑到文化差异,尊重英语文化。必要的时候,要向学生说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体态语言运用存在的差异,以免误用。

总之,体态语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应引起每位教师的高度重视。教师除了要在有声语言的传递上下工夫,还必须加强课堂上自身行为动作修养,努力掌握体态语的表达艺术,提高体态语的积极效能。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科学、合理地使用体态语,并与有声语言有机结合,这能让学生感受到一种亲切、和谐的情感,能为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营造出轻松的氛围;能对学生语言思维的培养、学习兴趣的激发、课堂气氛的活化及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从而使教学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 ”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李振村.教师体态语言艺术[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2]郑晓舜.教师实用语言艺术[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

[3]邓大好.运用体态语言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J].西北医学教育,2008.2.

[4]眭善瑾.论英语教学中的体态语言[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7.

[5]程圆,林丹.浅谈体态语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09.2.

作者:杨星星

美国教师跨文化教学论文 篇3:

浅谈初中英语口语拓展教学的实施策略

摘 要:听、说、读、写是学生参与初中英语教学活动必须形成的基本技能,其中,说是人们进行语言交际的主要形式,对学生形成综合语言能力起着重要的影响,但是,不少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或者忽视口语教学,或者强调口语操作,无论哪一种情况的存在,都限制了学生口语能力的发展。为了解决此问题,本人对拓展教学进行了探究。在本文中,将结合教学经验,对初中英语口语拓展教学的内涵,实施原则和实施策略进行详细说明。

关键词:初中英语,口语教学,拓展教学,教学原则,教学策略

众所周知,说是学生参与英语教学活动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是学生形成综合语言素养,提升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审视当前的初中英语口语教学,教师或者无视口语教学,或者过分地强调口语知识的训练,很少教给学生交际方法,或者以教材为中心,割裂口语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无论哪一种情况的存在,都导致口语教学低效,甚至无效。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引导学生形成说英语的能力是教师组织初中英语教学活动首先要实现的目标,其次,教师在组织口语教学活动的时候,还要将说英语的权利还给学生们,使学生们在广阔的学习空间,丰富的语言资源辅助下,主动参与,勤于动口。为了实现这一点,在组织初中英语口语教学活动的时候,本人对拓展教学进行了探究和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本文中,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拓展教学的内涵,应用原则和应用策略进行详细说明。

一、 初中英语口语拓展教学的内涵

初中英语口语拓展教学的实施是以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标准中的口语教学要求为指导的,是指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围绕着教学重难点,为学生设计的便于自主选择、合作学习的练习活动,使学生们在切身的体验过程中,积累丰富的语言信息,掌握语言交际技巧,提升口语能力,且享受到口语交际乐趣,最终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获得协同发展,提升语言综合能力的教学模式。由此内涵可以看出,要想实现初中英语口语拓展教学,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需要沟通课内外活动,挖掘丰富的教学资源,设计多维度的活动,驱动学生在联系教材材料认知和生活认知,实现对课内所学内容的理解,对生活的体验。

二、 初中英语口语拓展教学原则

初中英语口语拓展教学的实施不是教师随意而为的,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我在组织初中英语口语拓展教学活动的时候,一般会遵循以下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的核心是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实现发展。口语拓展教学活动的实施,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技能。所以,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将学生作为主人公,将学生的发展作为切入点,在充分地考虑学生口语交际差异的基础上,创设体验、交流等语言练习活动,使不同的学生在体验过程中,获得语言能力的发展。比如,在组织“My school”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扮演导游角色,对学校进行介绍。

(二)趣味性原则

新时期,英语口语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掌握有价值的语言知识,在体验现实生活的过程中,对这些语言知识进行灵活运用。英语口语拓展性教学的精髓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创设生活情境,或组织生活活动,驱动学生走进生活,在与生活互动的过程中,建立语言学习与语言运用的联系,积累生活经验,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要遵循趣味性的原则,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设计能勾起学生参与欲望的活动,进而使学生自主地走进口语活动之中,不断训练,提升口语能力。比如,在组织“A famous story”的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进行讲述。

(三)创造性原则

在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的指导下,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口语教学,都需要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在组织口語拓展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立足核心素养培养要求,为学生开放思维空间,激励学生多思考、多探究,使学生在切身的体验过程中,摆脱思维定式,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如此在提升运用英语分析信息的能力过程中,促进学生创新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比如,在组织“Population”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如何保护环境这个问题,驱动学生联系生活经历,自由表达。

三、 初中英语口语拓展教学策略

立足口语拓展教学内涵和教学原则,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我一般实施以下策略。

(一)拓展“教材”,把握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师组织口语拓展教学活动的依据。在传统的初中英语口语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将教材作为教学的唯一依据,严格地按照教材中设定的口语任务,对学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尽管教材中有诸多的口语任务,但是单纯地按照教材组织教学活动,无形中会将学生思维局限在教材中,不利于学生储备丰富的语言信息,也不利于学生掌握语言运用技巧。在本文中,本人提到的“教材”之所以加上引号,旨在表明教材的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教材是指一本本教科书。而广义的教材则是指除却课本之外的,生活资源、社会资源等。新的教材观指导我们,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应当以教材为中介,以课内外为依托,挖掘有效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建构多层次、立体化的教学。基于此,在组织口语拓展教学活动的时候,我会根据新的教材观,以所使用的教材为依据,对其进行深入挖掘,把握口语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走进生活,选取适宜的口语素材,引入课堂。

以“Life in the future”为例,“未来生活”是一个大部分学生都感兴趣的话题,本模块以未来的教室为切入点,Tony通过使用手中画笔来描绘他心目中的未来生活的模样。通过想象展现了本模块的重点内容:will+动词原形一般将来时的用法,旨在引导学生在轻松的讨论过程中掌握一般将来时的表达方式。具体地,专题一主要探讨了未来的学校,驱动学生发挥想象力,说出自己认为的未来的学校的样子,或者自己期待的未来学校的样子。专题二,主要是从环境、气候、旅行等方面对未来生活进行描述。专题三是家乡的发展情况,或家乡未来的面貌进行预测。这三个专题都是围绕着一般将来时的用法来展开的,而且话题是由浅入深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而且,大部分学生在现实生活体验过程中,早已对未来生活有了无限的遐想。所以,本模块有利于学生展开对未来生活的讨论,实现口语训练。但是,教材只是给口语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方向,涉及的口语任务是很少的。对此,我在组织口语拓展教学活动的时候,根据本模块的话题,选取了一些生活资源。如在美国的一个采访中,一个小男孩预测今后的人会生活在一层层的房子里,如今这个预测成真了,再如,有人预测今后人们出门不用不走了,可以乘坐四个轮子的工具,而且大部分家庭都有这种工具,这个预测也成真了。如此丰富的生活资源,不仅是使学生们获取了丰富的信息资源,积累了口语素材,还自然而然地创设了语言情境,使学生在体验情境的过程中,认知到对未来的探究是以当前的发展为基础的,避免在后期盲目表达。据此,我鼓励学生畅谈家乡的发展情况,在畅所欲言的过程中,继续丰富语言信息,并由此展开自己的现象,对自己认为的未来生活进行说明。如此教学,以教材组话题为切入点,明确了口语内容,同时引入了生活内容,丰富了口语资源,为学生自由联想,积极交流的实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拓展过程,丰富口语活动

英语教学活动的实施是为了实现教学内容,达成教学目标。要想真正地实现这一点,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需要灵活地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的口语活动。纵观传统的初中英语口语教学活动,部分教师采取领读或两两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机械操练。在被动谈论的过程中,学生们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机械应对,既无法掌握有价值的语言知识,也无法获得语言能力的发展,甚至失去了口语兴趣,得不偿失。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新的教学方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为教师组织口语教学活动提供了便利。因此,在组织口语拓展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结合教学所需,和学生的口语发展情况,创设多种多样的活动,如英语演讲、英语辩论、英语课本剧表演等,使学生们在趣味化的活动体验过程中,自主地运用所积累的语言知识,有效地实现口语表达,提升语言能力。

以英语课本剧为例,该教学活动的实施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权,在切身的体验过程中,学生还可以根据表演主题,搜集大量的与之相关的信息,挖掘文化内涵,受到文化的熏陶,进而在与其他学生的互动交流过程中,准确运用所学,积累跨文化交际经验,为今后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立足英语课本剧表演的优势,我往往会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布置编演课本剧的任务。比如,在近期组织的《国王的新装》课本剧表演活动过程中,参与表演的学生们,在课前先自主地利用网络渠道搜集故事,分析故事的背景。接着,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对课本内容进行改编。在如此改编的过程中,学生们其实就是在进行口语训练,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且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点燃思维,实现英语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自习课,这组学生为我们生动地演绎了新版《国王的新装》。在演绎的过程中,学生们对所学到的语言进行了灵活的运用,如:

国王:Great, help me put it on. Well, what do you think of you?

大臣:(拿著镜子):It looks good, your majesty.

骗子A:We are the best tailors in the world, your majesty, so, of course, we wanted to make perfect clothes for the emperor.

骗子B:And stitch at your service, your majesty.

在生动的演绎过程中,课堂氛围轻松自由,其他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笑得前仰后合,获得了角色表演乐趣,同时,还潜移默化地获得了口语、听力训练,可谓是一举两得。与此同时,参与表演的学生对课剧本的改编和演绎,正是发散思维,积极创造的结果,有利于实现语言表达能力、表演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 总结

总之,在组织初中英语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在新课改教学要求的指导下,建立对口语教学的充分重视,利用拓展教学打破传统教学的模式,在主体性、趣味性、创造性等原则的指导下,为学生们展现丰富的口语内容,设计多样的口语活动,使学生们在切身的体验过程中,能自主地交流,享受口语表达乐趣,提升口语表达能力,进而为实现英语语言综合能力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雯雯.将英文绘本故事表演引入初中英语口语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8(32):74.

作者简介:

黄诗然,浙江省温州市,浙江省温州市教研院附校集团学院路分校。

作者:黄诗然

上一篇:可持续发展企业文化论文下一篇:保健品行业企业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