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美国俚语和美国亚文化群

2024-06-28

简析美国俚语和美国亚文化群(共13篇)

篇1:简析美国俚语和美国亚文化群

简析美国俚语和美国亚文化群

美国英语的一大特色就是有很多的.俚语,其中大部分俚语都来自亚文化群体.该文章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讨论美国俚语和美国亚文化群体,这些俚语反映了亚文化群体成员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了解美国亚文化群体及他们的俚语词汇能够帮助我们对美国文化,以至西方文化有着更深的理解.

作 者:王瑜 Wangyu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外事学院,四川,成都,610110刊 名:读与写(教育教学刊)英文刊名:READ AND WRITE PERIODICAL年,卷(期):4(9)分类号:H310.1关键词:美国俚语 亚文化群 美国文化 社会语言学

篇2:简析美国俚语和美国亚文化群

【摘要】俚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是美国语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文化影响语言的内在作用,还具有其他词汇层所无或不全具备的独特风格,是一种极富文化涵义的词汇,是美国文化的特殊载体。文章通过探讨美国俚语的构成形式、语意功能以及社会文化理据三个方面来进一步分析美国俚语的文化特征。

【关键词】美国俚语;语言特征;文化特征

俚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长期以来,人们对俚语的定义没有统一的标准规范。《美国传统词典》对俚语的定义:俚语是一种非正式的、游戏性的话语中的一种语言,基本由存在时间很短的派生词和修辞构成,它们被故意地用来取代标准的词语以达到生动、幽默或其它效果;《简明牛津辞典》里对俚语的释义:任何下层社会出生的集团所使用的特殊词汇;低级的和粗俗的语言;一定阶级或一定时期的用语;一种比有教养的人的常用语言更低级的口语,包括特殊意义的新词或常用词《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一般用于朋友或同事间之谈话,但不适于好的写作或正式场合的字词;尤指某一阶层人士的惯用语,如军队俚语,狱中俚语。由此,人们对俚语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有些人认为俚语是粗俗卑陋,难登大雅之堂,甚至是在污染语言,应当全盘否定;而另一些人认为,俚语是生动活泼、形象幽默、简洁明快的语言形式,应当高度肯定。对俚语持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的态度都是片面的,由此本人引用《英汉词汇学教程》给俚语定位及是高度口语化的极不符合规范语言的词,由新词、新词义或某些修辞格组成,其主要特点是追求新颖,形象生动,它的本质在于分布广泛却又处于公认的语言标准范围之外。

一、俚语的构成形式

美国俚语极其新颖、活泼、形象和积极,是真正活的语言,不仅在当今美国社会的影视、广播、小说、报刊杂志,以及日常交谈中形成吸引力的磁场,而且有些俚语在全球范围内流行。

(一)源于标准词语的俚语词

语言来源于人们的劳动、需求、趣味、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等等,而俚语正反映了人们摆脱呆板的语言模式,自由表达自我的愿望。在原有的标准语词汇的基础上进行语义的转换或俚语的转换,这种转换大多为标准语词汇或俚语的意义的引申。如chin为下巴,转义为闲聊或谈话;而俚语real bad原义为极坏的、糟糕的,但现可以用来指好、棒极了、极好的意思。例如,deep-six原为航海术语“测量水深是以英寻为单位,一英寻等于六英尺”在举行海葬时有个规矩:水深要超过六英寻,因为海葬的联想,deep-six有寿终正寝、永不录用的含意,再演变为废弃之意。The project was deep-six, 就是计划被废止了。又如,ham(火腿)一字用于指演艺界人士,出自俚语的ham fatter,代表底层、表演夸张的演员。再如rap一词是拟声字,原来表示敲打,进入美国俚语后成为责怪之意,又进一步演变为谈话。到了1970年代,在美国迪斯科舞厅中一些美国黑人DJ喜欢用手转动唱片发出刺耳的摩擦声,放手时已是另一条曲子,如此构成一个可以无止境播放的音乐大拼盘,来的DJ又以这种节奏鲜明的音乐为背景,加上押了韵的旁白(rap)就成了重节奏、重内容而不重旋律的拉普音乐。

(二)新创造的俚语词

俚语构词的最大特点就是突出的表现力、多样性和创造力,根据S.B.Flexner的研究,其中有不少起首字母是爆破音(plosives)或送气音(aspirated),发音响亮清晰、简短有力、易于上口,社会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人们思维方式的更新,新的俚语词也随之出现。如美语中的oomph意为性感、魅力,是根据拟声而新创造的俚语,类似如kook意思为怪人,booboo意为愚蠢的错误;有的是合成词(composition)如对于与自己意气相投的朋友称为“homeboy或home girl”;还有些是混合而成 (blending):如“wannabe lifestyle”(追星族的生活方式),其中“wannabe”由“want to be”。

(三)源于缩略的俚语词

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大量的缩略词语应运而生,有些俚语词就是以缩略的形式出现在俚语词的行列中,如美国青少年常用defjam来称赞流行音乐,其中def来自definitive,如cig是cigarette的缩写;VIP是very important person的缩略;nabe是neighbour的简略形式;motel是motorist和hotel的混合缩略又如journo(新闻记者)就是由journalist的前半部加上字母。

(四)外借的俚语词

由于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各国语言随之也会不断地扩张,而任何一种语言要想丰富自己,避免交流的障碍,必然要借用其它民族语言中适用于本民族的词汇,如美语中的chisel源于法语,意为从某人处诈取某物,借而不打算归还;cinch源于西班牙语意为容易做的事情,必然发生的事;honcho源于日语,意思为老板。

(五)词性转换的俚语(conversion)

某些词的词性变换,而形成新的含义,如in原为介词,但如果用于“It’s in.”句中,in变成了形容词,意为流行;再如ace原为名词,指顶尖人物,而在口头上表示赞叹时往往用它,意为棒极了,如“He is an ace reporter.”

二、俚语的语意功能

俚语主要用于口语,它内涵丰富,具有丰富的感情色彩和表现力,能达到渲染气氛的效果,在言语中能通过比喻!委婉!夸张!借代等修辞手段,把俚语词汇中隐含的情感意义表现得栩栩如生,所以俚语使言语的含义具有时尚功能,幽默功能。

(一)比喻

在口语或文学作品中适当使用一些有比喻意义的俚语词能丰富语言,活跃气氛,避免因为使用普通词语而出现的那种死板!僵硬的局面“英语中的dish原意为盘,碟,现比喻为美丽或性感的女子,如I Was thinking this was going to be my favorite dish.(我想这是我最中意的美人儿)[3]假如用普通词girl就不能体现出说话者的情感来”rug意思可为wig(假发),非常形象具体。

(二)委婉

在某些场合中人们需要用含蓄的方式来表达自己,以便避免普通词汇使用得过于直露,而委婉的俚语词的`使用恰好能处理这一关系,美语中关于怀孕的俚语就有不少,如:to be in the family way,to be in An interesting /certain condition,to be expecting.等等,另如对身体胖者,英语可用portliness。

(三)夸张

英汉俚语词的使用可以增强讽刺感,加大夸张的力度,来表达说话者的一种强烈的感情色彩,以达到令人震惊的效果,如英语中称懦夫为chicken;而称无性感、相貌丑陋的女子为dog;a smoker eater的意思为fireman(消防队员)。

(四)借代

主要是指借用商标或其它事物以表达言语者的意思,能达到简洁明了的效果,以此刻划言语者的性格特征,如英语中的Coke是Cocacola的商标名;wheels意思为car,如Those who can not afford wheels must Hitch ride.(买不起汽车的人得搭便车)。

三、美国俚语产生的社会文化条件

俚语在美国语言中,作为一种非标准语与标准语共存,它是一种复杂矛盾的社会文化现象,也是反映历史进程、社会变迁、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随文化的变化而变化,社会的变迁影响着语言的发展,语言的变化又表现出社会的进程。任何一个时代的社会都分成不同阶层的社会群体和团体,在交际中他们都有属于自己的语言,其中也有不登大雅之堂的俚语,尽管如此,俚语总是与标准语一起随社会的变迁而一直延续至今,并逐渐渗透于标准语中。

(一)逆反心理的价值取向

逆反心理的价值取向为俚语的产生提供了动力,由于俚语是以亚文化的形态公开向主导文化的价值观进行挑战的,由此引起了价值观的冲突,美国人崇尚流行、革新、乐观、自由、反叛以及个人主义,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美国人往往会有一种逆反的心理,即越是禁忌的东西人们就越想去冲破、去超越,美国俚语正好顺应了这一心态。因此,它的产生是正常的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下思想禁忌的反向推动作用的结果。所以,语言中越是禁忌的词在俚语中的表达方式就越丰富,如美语中对死、性爱、个人隐私、贫穷等敏感话题在词的表达形式方面有不少。美国人创造俚语就是为了打破现有的语言禁忌常规,宣泄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个性,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二)崇尚自由追求时尚

俚语不仅能反映出创造者和使用者的个性和内心世界,而且能折射出社会和文化现象,能反映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思维方式,美国人具有较强的个性,不怕犯错误,勇于探索,充满好奇心,追求和偏爱新奇的东西,因此他们力图寻找新颖有力,绚丽多彩,富有生机盎然的词句,因此美国俚语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以对常规的反叛和对新奇的追求为主要特征,以其大胆新颖的通俗形象见长,美国人在不断的试验中,在对新形式的坚定追求中体现其语言特色。美国俚语的这种喜新好奇,从某种程度上又反映出美国人不囿于传统的束缚而乐于自由创新的精神。

(三)追求喜剧效应

美国俚语以其幽默风趣,生动活泼见长,对于性格开朗的美国人来说,俚语又往往可以避免原来的标准语所呈现的拘谨和感伤,幽默和乐观正是喜剧所体现的精神,因而美国俚语有音乐喜剧之美称。美国俚语往往反映其创造者和使用者的个性,一个善于创造和惯于使用俚语的人大多是坚强,活泼和乐观的,美国人生而具有活泼的民族性格,他们在生活中以幽默诙谐的表达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俚语的幽默轻松和乐观随处可见,例如美国海军士兵把起床号称为上厕所,因为人一早起床,通常第一件事便是小解。美国俚语生动幽默的成分与美国人的想象力,自信心,乐观主义和幽默感分不开。

语言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发生变化,美国俚语也不例外,它与社会文化生活不可分割,它也是美国语言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尽管有些美国俚语词语具有粗俗不雅,时间性强,变化较快的特点,但作为整体的俚语不仅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且具有生动形象,表达直露,感透力强的特点。

参考文献

[1]李淑鹃,颜力钢.最新中国俚语[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陆谷孙.英汉大词典[Z].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3]钟智翔.仰光俚语论[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

[4]邓小敏.浅谈今日的美国俚语[J].山东外语教学,1990.

[5]冯建.论现代美国俚语生成的宏观模式[J].外国语,1990,(6).

[6]胡犹荪.美国现代俚语及其组合结构[J].山东外语教学,,(2).

篇3:美国文化特点简析

西方国家众多, 西方文化涉及的面也太广, 在此以作为西方文化的代表之一的美国文化为例, 来做研究和阐述。

一、WASP文化曾经是美国的主流文化

WASP就是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的缩写, 意思是盎格鲁·萨克逊白人新教徒, 其含义是指自己的民族是以白人、英裔人、新教徒这三个特征为标志的。也就是说, 当时, 这三个特征是美国人的民族认同标准。有人把WASP作为美国白人基督教文化的代名词。后来随着移民的不断增加和社会的发展, 熔炉文化与多元文化逐渐形成, 在美国, 所谓的多元文化主要包括这样七方面:1.宗教信仰多元化;2.人种多元化;3.种族多元化;4.性别要求多元化;5.阶级多元化;6.教育多元化;7.语言多元化。多元文化是近些年来被频繁研究的对象。多元文化是现代美国文化的特色, 从政治角度看, 他继承了欧洲文化, 包括三权分立制、大众参与的共和制、信仰自由的平等制等。从经济角度看, 它承袭了欧洲资本主义文化中经济思想的理论、运行规则、经济技术和成果等。从文化角度看, 它容纳了来自世界各国、各地、各民族的文化并通话、改造、融合、吸收, 是美国文化有明显的多元色彩。多元文化的观点一开始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和赞同, 因为绝大多数的美国公民是与本种族内或宗教信仰范围内的人结婚的, 另外毕竟, 还有白人本土主义、黑人民族主义、有色人种分离主义等极端思想的此起彼伏。但是, 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 多元文化已成为必然趋势。

二、基督教文化是美国的主流文化

对于理性的宗教信仰者, 宗教的价值就在于能使他热衷于公共情感而把自己置身度外, 因而使人们投身于公共事业。主要的表现之一是日常生活宗教化, 不论是建筑, 艺术, 饮食都成了宗教研究的对象, 美国人是世界上去教堂人数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美国人喜欢吃, 他们家里很大空间是用来吃饭的, 他们收入的相当大部分是用来购买食品的。在这样的环境中, 食物和宗教不可避免的交织成美国文化, 从饮食仪式到饮食禁忌。

三、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核心

美国是一个以个人主义为本位的国家, 这与中国等东方国家以家庭为本位的传统完全不一样, 与欧洲历史上传统的父权、教权、和王权等等级观念也有很大差别。美国人主张个人意志, 好还是不好, 由个人, 包括孩子自己去判断, 而不是由家长或政府去说教。因此, 在美国, 就出现了爱国但不喜欢现任政府的现象, 如果父亲是一个滥用权威, 玩忽职守的人, 家庭中的孩子或其他成员则不会去服从被认为是合情合理的。如果一个政府滥用职权, 不关心公民的生活, 则会受到公民的反对。欧美的个人主义不应被狭隘的理解为自私自利、唯利是图、唯我独尊等思想行为。如果仅仅这些也不会成为美国文化的核心。由中国学者讲, 美国的个人主义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争取个人的利益, 一是个人对个人的行为负责。

四、现代文化是美国文化的主要特色

美国现代文化的内容广泛而丰富。多元文化是美国现代文化的特色, 它容纳了来自世界各地、各国、各族的文化传统并同化、改造、吸收并融合, 是现代美国文化具有明显的多元化色彩。包括现代美国文学、美术、音乐、新闻媒体、饮食和生活习惯等。这些多元混合元素展现了美国现代文化的特质与内涵。目前, 我国学术界有关现代美国文化的论著已有很多, 据不完全统计, 至少有近30本论著和百余篇论文 (见文后参考文献) 。鉴于这些论者精进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对美国多元文化作了介绍和分析。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社会精英在美国具有决定作用, 利益集团文化是美国文化的突出代表形象。

人们在谈到美国的大众文化时, 往往总是想到摇滚乐、好莱坞、黑色幽默、甚至NBA和可口可乐。但是, 在美国大众文化中, 有一个关键因素:公众舆论。或者叫“民意” (public opinion) 。典型就是选举前由大众传播媒介对选民的意见进行事先调查的“民意测验” (polling) 。但是毕竟, 在美国的政治文化中, 精英文化起着决定作用, 大量精英的更替和变化由来已久, 美国各个层次的领导人大都是既有地位、有名望、有经济实力的利益集团的代表, 这如实反映了美国精英文化的存在。当然, 美国的选举制度促进了下层阶级进入精英阶层, 前总统霖登·悲恩斯·约翰逊和理查德·尼克松就是最好的例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选举创造了新的精英, 就像军事家不是事先创造出来的一样。大众通过参与选举进入到经营更替的过程中, 但大众的心情和偏好只是在某种情况下起作用没, 所以, 在美国的政治文化中, 大众参与精英的更替产生的影响哟也是很大, 有时却很小。说它很大, 是因为社会精英所起的作用要以群众和大众文化为基础;说它很小, 是因为美国的体制本身和宗教信仰 (即按照上帝的安排和社会契约) , 决定了精英的更替不是大众决定的, 选举也只不过是对这个精英和那个精英的选择而已。

美国文化的研究也随之超出美国国界, 成为全球文化的问题。了解美国文化对跨文化交际很有必要。

摘要:文章旨在通过研究美国文化的特点, 为跨文化交际和中西方文化研究对比初步提供一点借鉴。

篇4:简析美国俚语和美国亚文化群

关键词:美国黑人文化种族伟大的觉醒哈莱姆文艺复兴

引言

美国内战以后,持续了200多年的美国奴隶制度被摧毁,大约4百万的美国黑人获得了解放。从内战到20世纪初,黑人在音乐、舞蹈、历史、文化、科学尤其是在文学领域获得了不胜枚举的成就,这些伟大的成就使他们增强了自信心及自豪感,提高了文化水平,开发了智力以及提升了觉醒的意识。文艺复兴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建立了基石,使白人用一种全新的眼光去看待他们,这在当时对美国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时期被称作是美国黑人的转折时期。

1、内战后美国黑人伟大觉醒的背景

1619年,第一批黑奴被贩卖到北美。他们的种族被认为是卑劣民族,无责任感,男女乱交,好吃懒做,被认为是低等生物迅速繁衍。1830年北方各州已经通过法律取消奴隶制,但是在南方,黑人奴隶仍然是南方经济的脊梁,直到内战结束后这一情况才得以改变。1863年通过《解放黑人奴隶宣言》,1865年13个修正案被写入宪法。然而,即使黑奴获得了解放,我们也知道仍然存在着对黑人的歧视。许多州建立法律将黑人拒之门外,像学校,住房和其他公共设施,这一歧视导致黑人劳力极低的收入待遇。

在这一艰难的环境中,美国黑人越发地发现在法律中他们所谓的解放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解放,所以他们决定在政党中找到一个为他们主持公道的人。他们采取的方法就是罢工——为了民主参与,政治和经济上的平等,以及文化的独立。]863年,黑人废奴主义者弗里德瑞克?道格拉斯(FederieDougless)全力以赴地争取政治权利,这使林肯深受感动,之后他们为了赢得平等权利而奉献出自己的生命。由于内战,黑人最终获得了许多政治权利,如选举权。与此同时,一些有钱的黑人也加入到了政治领域,并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献给了为了民族改革的事业中去。

2、20世纪初黑人伟大的觉醒(哈莱姆文艺复兴)

2.1起源

哈莱姆文艺复兴(又称新黑人运动)是美国20世纪20—30年代黑人文化的一次勃兴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生活在美国南部的黑人大量地涌向北方的城市,这既是美国城市化的一个过程,同时也是黑人转型,完成城市化、现代化的必经之路。由于黑人本身素质的低下和谋生技能的缺乏,大量涌入北方城市的黑人并不能很快的融入城市生活,加之白人的歧视和愈来愈严峻的隔离政策,黑人被排挤在一个一个的聚居区中,哈莱姆成为了纽约最大的黑人聚居区,伴随着一战后20年代的纸醉金迷和经济繁荣,大量受过教育的黑人知识分子和艺术家涌进了哈莱姆,哈莱姆逐渐成为美国黑人文化的首都。哈莱姆文艺复兴是黑人在文化意义上的一个转折点,它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二战以后,甚至到民权运动。运动前期的主要代表兰斯顿?休斯的诗歌和后期的主要代表理查德?赖特的小说在艺术上都达到了很高水平。

2.2特点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新黑人转向艺术作为推进黑人种族进步的手段是当时唯一的选择。作为一次新的尝试,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无论在历史背景、历史使命,还是在社会主体和策略手段上都表现出新的特点。

2.2.1哈莱姆文艺复兴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当时的黑白种族关系形势严峻,但同时又出现了新的转机。随着黑人大规模迁往美国北部和城市黑人聚居区的形成,黑白种族之问的大规模接触和交往成为现实,黑人问题由一个主要限于南方的地区性问题演变成全国性问题,由过去主要是单个人面对的问题发展成为群体性的问题。当时,黑人在经济上、政治上遭到排挤,只有在艺术领域不存在严格的肤色界线。而且国际形势和美国主流社会的文化观为黑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2.2.2社会主体与以前有很大不同。

哈莱姆文艺复兴是美国新型黑人知识分子精英发起的文化思想运动,不仅人数更为庞大(具有创作天赋的黑人不再是个人,而是一个群体),而且更具现代气质。黑人大迁移不仅是一次生存地理位置的改变,而且是黑人脱离南方农村生活方式、进入北部现代工业化城市生活的一次拔根和重新扎根的运动。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的社会主体是经过了经济结构和文化结构改造的新型知识阶层。

2.2.3新黑人知识分子对黑人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詹姆斯·韦尔登·约翰逊认为,黑人问题的实质与其说是黑人的实际状况,还不如说是美国白人对待黑人种族的态度问题。这种态度是建立在普遍为人所接受的关于黑人智力天生低人一等的推测的基础之上的。长期以来,美国黑人一直被视为一个劣等种族,不配享受美国的民主、自由,被排斥在各种机会的大门之外。要改变这种态度、提高黑人的地位,黑人不能指望上帝,只有依靠黑人自己。而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创作文学艺术,证明黑人在智力和艺术上决不亚于白人。

2.2.4新黑人对自身优势有了新的认识。

詹姆斯韦尔登约翰逊认为:“幸运的是,黑人的艺术天赋超过了其他方面的天赋。”它抛弃了过去的大多数方法,更多地依靠黑人自己而不是依靠别人为他做什么。伊迪斯JR伊萨克斯在《明日世界》中认为,哈莱姆文艺复兴是美国黑人在寻找解决种族问题努力中的一次突然向内转向,他们在自己内部找到了精神自由。

3、运动中的成就

在音乐方面,哈莱姆文艺复兴极大地体现在爵士乐上。这种音乐形式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时候迅速普及,并受哈莱姆居民的欢迎并得到了民族的广泛认可。白人喜欢这种音乐,一种新的钢琴演奏形式叫做哈莱姆跨越风格,这种风格吸引了无数热爱爵士乐的人。在这一时期,音乐形式和黑人文化越来越受到关注。白人作曲家在他们的作品中开始探索黑人的音乐趋势和主题,在他们的歌曲中使用黑人诗人的写的诗作为词,然后加上蓝调及爵士所特有的旋律、和声、曲调,最后创作出好听的音乐。

戏剧方面,阿波罗剧院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位于纽约曼哈顿哈莱姆中心,创建于1914年第125大街上,之前被当做滑稽舞剧的剧院,现在却成为黑人文化的象征。在阿波罗剧院捧出的众多明星里,爵士乐天后比莉,哈乐黛(Billie Holiday),莎拉,沃恩(Sarah Vaughan),艾拉,费兹杰罗(Ella Fitzgerald)以及迈克尔杰克逊就榜上有名。

篇5:美国口语俚语

let’s get down to the nitty-gritty. i want to hear what happens next.

让我们来认真了解详细的情况,我想知道后来发生了什么。

2.no good很糟

this typewriter is no good. every time i use it, the ribbon falls out.

这台打字机很糟。每次已用,色带就掉下来。

3. have someone’s number清楚某人的底细,看穿某人

she dare not do anything to me, i have her number.

她不敢对我怎么样的,因为我对她的底细一清二楚。

4. hot number新鲜、迷人的人或事务,尤物

tom thinks sherry is a hot number.

tom认为sherry是个尤物。

5. off the hook逃脱,溜掉,不受罚

i’ll let you off the hook this time, but don’t do that again.

篇6:美国口语俚语

let’s kick around a few more proposals before we come to a final decision.

我们最后决定之前多考虑几个方案吧。

2.junkie吸毒者

the junkie stole money in order to buy more drugs.

这名吸毒者为了买更多的毒品而偷钱。

3.put away大吃大喝

i’ve never seen anybody put away so much food and still look so thin.

我从未见过这么能吃的人还这么瘦。

4.put a move on挑逗

he tried to put the moves on her, but she turned him down.

他想要挑逗她,但她拒绝了他。

5.put one’s ass on the line两肋插刀,不惜一切

i put my ass on the line for you. i know you’ll do the same for me someday.

篇7:美国地道俚语

. lucky dog是“幸运儿”,而不是“幸运狗”。

. You dirty dog是“你这卑鄙的家伙”,而不是“脏狗”。。

. eat dirt是“忍辱”,而不是“吃土”。

. touch-me-not是“凤仙花”,而不是“别碰我”。

. friendly camera是“傻瓜照相机”.而不是“友好摄影机”。

. funny bone是“麻骨”,指神经,而不是“骨”。

篇8:美国俚语的语言特色与语用功能

俚语是一种能够激发人的想象力,并且具有创造性的语言。它不落俗套,兼收并蓄,是相当特殊的言语形式,它既有别于语法无规则的用语,又不同于“乡下土话”,更称不上亵渎的言语;它也不同于方言、行话、黑话、粗俗词语等非标准语。这种曾经被视为“粗俗低级”、“不登大雅之堂”的民间语言,如今不仅已渐渐被众人所接受,使用更被视为时尚之举,在美国,俚语的流行程度尤其大大出乎语言学家的意料:俚语频繁现身于影视作品、报刊杂志中;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俚语的人也越来越多,许多受过教育的人在一般的言谈中也大量使用俚语交流。从嬉皮士到雅皮士都有自己的一套俚语,俚语甚至进入了保守的中产阶级的语言天地。俚语的作用与地位与日剧增,连一贯严谨的政客为了树立“亲民”形象,也在某些场合使用俚语。如今,俚语已受到很多人的偏爱,各式各样的俚语在美国英语词汇中占有可观的比重,约为美国人平均词汇量的十分之一。因此,很难想象,一个对美国俚语一无所知或了解甚少的人能够毫无困难地理解美国影片或通俗小说中某些角色的每一句话。

俚语作为一种复杂的语言现象,有着与标准语不同的一些语言特点。美国俚语作为最有代表性、最有生命力和表现力的语言,研究其语言特色和语用功能具有很现实的意义。鉴于此,美国俚语成了众多学者感兴趣的研究对象。不少学者对英语中的大量俚语作过潜心研究,有的甚至收集到数量惊人的例证,编纂出大的俚语词典。例如,英籍新西兰词典编纂家E·帕特里奇(Eric Patridge)编纂了《俚语与非习语英语词典》(A Dictionary of Slang and Unconventional English), H·温特沃思(Harold Wentworth)和S·B·弗莱克斯纳(Stuart Berg Flexner)合编的《美国俚语词典》(Dictionary of American Slang)以及R·查普曼(Robert Chapman)编写的《美国俚语新词典》(New Dictio-nary of American Slang)。

二、美国俚语的语言特点

(一) 不落俗套,追求新奇。

自从有了人类语言就有了俚语,俚语的产生与社会、文化、种族等均有联系。美国是一个倡导“自由、平等、勤变、求新、务奇”的社会,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美国人民不断地创造新的俚语,许多旧词都增添了新义,极具幽默与时尚。如:标准英语中表达“好”的词汇good, excellent, great等已少用,因为它们已无法传达出飞速发展的社会给人们带来的各种刺激和极度兴奋。所以旧词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如:You got a new car?Cool!That was a sweet play!在具体语境中,“cool, sweet”被用来表达“好,棒”的意思了。还有一个表示“欢乐”的词“gay“,除了表示基本意外,还有“同性恋”的意思。这种任意性也反映了美国人个性化的特点:万事无常规,只为求新奇。再看俚语用新颖的词汇表达同一事物与概念的例子,例如严厉批评某人,用criticize过于平淡,为了别具一格而造出badmouth;解雇某人,用dismiss似显陈旧,就代之以give sb.the air;为了表达“贪吃,暴食”,人们用了俚语短语make a pig of oneself和eat like a hog,即便这样生动的俚语,使用一久就不够新鲜,为了不落陈套,干脆产生了两个更加新颖简练的俚语hog it和pig out;television一词人们嫌它过于正式或书卷味太浓,因而有了更加新颖的俚语词汇google-box和the one-eyed monster。

(二) 幽默诙谐,形象生动。

众所周知,美利坚民族是一个极富幽默感的民族。他们乐观开朗,富于想象,这在他们的言语中也得到了有力的体现。美国俚语所体现的幽默诙谐反映了美国人富于创造,追求新奇、自由平等的个性。纵观美国的俚语词汇,处处都显露着他们幽默的品质。例如,他们把基地叫做boneyard,把大学叫做brain factory,把空军飞行员叫做fly-fly boy,把消防队员叫做smoke eater,把机械检修工称为grease monkey,用pencil pusher指办公室的文书或办事员,用bottle washer指实验员或勤杂工,这些都含有诙谐意味。再如,three sheets in the wind(酩酊大醉)使人即刻想到醉汉的那种失去自我控制、脚下轻飘飘站立不稳的狼狈模样和不醒人事的场景。

美国俚语之所以幽默诙谐,是因为它广泛运用委婉语、比喻、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来达到其生动诙谐逼真的表达效果,寓游戏于文字之间,给使用者带来极大的兴趣。这也是其主要的语言特色。

俚语中使用最多也最广泛的修辞手法是比喻,如果你是一个couch potato,说明你的生活方式太被动消极了。整天躺在沙发(couch) 上,边吃垃圾食品,边看电视或影碟,岂不与一株枯萎在沙发上的植物potato一样?像这样既生动又幽默的比喻,在美国俚语中比比皆是。再如:face lace (脸上的带子) ,形容人上了年纪,脸上布满皱纹。fat-cat (肥猪) ,指对政党或竞选资助多的有钱人。flat-foot (平底足) 指警察,因为他们总是东奔西跑,脚都跑平了。其它的例子还有chicken heart比喻心胸狭隘的,cooler比喻监狱,guts比喻勇气,rat比喻可鄙的人,wheels指代自行车等。若有人要给你“指节骨三明治”(knuckle sandwich),你就得快跑了,拳头做成的三明治,味道可想而知。

美国俚语另一种经常使用的修辞手法是委婉法。委婉实质就是采用那些迂回曲折、模糊不清的表达手段来代替直截了当的说法。当论及疾病或死亡这类人们不愿提及的事时,人们总是避免直接提及。如表示醉酒的paralyzed, soaked;表示死亡的to turn up one’s toe, go west;表示怀孕的to have a touch of the sun, to be expecting;表示厕所的Ladies, wash room等委婉说法。显然这样的说法比普通的说法更加形象生动,风趣幽默。

夸张是强调和夸大事实以增强感染力的一种修辞手段,也是美国俚语广泛使用的一种修辞手段。如:to have eyes big-ger than the belly (贪婪) ;to have face as long as a fiddle (不高兴) 。

正如词典学家H.Bradley所说:“没人会满足于总是把事情说得明明白白,司空见惯的词常常由于过于熟悉而失去表现力,若换上一个生动逼真或荒诞可笑的隐语,平铺直叙的语言就会变得生趣盎然。”

(三)简洁明快,节奏感强。

在美国,人们信奉“时间就是金钱”,追求快节奏的生活,做事都讲究省时高效。这种观念也体现在他们的俚语使用之中。美国俚语非常简洁,截短词和缩写词是英语俚语的一大特色。如用ID表示identification (身份证) ,用flu表示influenza(流感),用Prof表示professor(教授),用fan表示fantastic(狂热爱好者),用VIP表示a very important person (重要人物) 。用DINK表示double income no kids (丁克家庭,双薪无子) ,用mingy表示mean+stingy (小气) ,等等。从词汇学角度看,俚语不是靠大量创造新词来表达事物及概念的,除了采用旧词新义或使用截短词和缩写词,大部分的词还是单音节词,正是由于这些词简洁生动,容易上口,并能一词多用,它们往往便于使用和记忆,所以深受人们喜爱。

(四)结构独特,富于乐感。

大量的美国俚语都利用声音的和谐来达到易懂易记、顺口入耳、生动有力的目的,尤其是用押尾韵(rhyme)的手法以达到幽默和生动的表达效果,例如cop-shop (警察局) ,razzledazzle (狂欢、陶醉) ,hurry-scurry (慌慌张张) ,tiptop (非常杰出的) ,chitchat (亲切而闲适的谈话) ,dilly-dally (游手好闲) ,super-duper (显著的) ,wiggle-waggle (摇摆) 等。这种押韵的使用使人们感到节奏生动,语音甜美,有助于语言的广泛传播和顺利交流。

三、美国俚语的语用功能

美国俚语来自美国社会的各种亚文化,反映出现代美国生活的各个方面,主要用来表达各种强烈的情感从而使语言形象生动。

一些美国俚语的语义在特定语境中,并非表示词语的表面指称语义,而是表示说话者喜爱、赞美或随意等情感。如You are so cool.(你太棒了。);She is the killer.(那姑娘长得很漂亮。);His jokes killed me.(他说的笑话把我笑死了。)。俚语在很多场合中还用来表示说话者愤怒、怨恨、鄙视等感情,以及说话者诅咒、厌烦、惊讶和强调等语气。如:Don’t talk shit!(别胡说八道!);Damn the rain!(该死的雨!)。自然而幽默的生动的美国俚语表示的讽刺挖苦令语言栩栩生动,极具表现力。美国俚语中把“the Pentagon” (五角大楼,指美国国防部) 称为“Target A”(头号目标),既讽刺了美国在世界各地的世界警察角色,又反映了美国人的自由民主、不畏强权的民族个性。“9.11”事件中,五角大楼真的成了恐怖分子的“Target A”。还有,美国俚语中把妓女称为“bat”,也可谓惟妙惟肖,这类人的生活模式不正像“蝙蝠”那样昼伏夜出吗?

四、结语

在语言的演变中,俚语是最令人捉摸不定、比较难以理解的成分。由于它来源广泛、内容复杂、变化多端,从而使英语成为世界上最复杂、最发达的语言之一。作为语言中丰富多彩和充满活力的成分,俚语对于多元、勤变、求新、务实的美国英语,其特色尤其明显。与棒球、苹果馅饼、牛仔一样,美国俚语已成为美国文化的一个象征。如今,在美国无论是街头闲谈,还是国会里的高谈阔论,无论是文学作品、学术期刊还是通俗杂志,都可以发现俚语的使用。俚语越来越多地被人们广泛使用,使得俚语逐渐成为美国当代口语的一大特色。通过探讨美国俚语的语言特色,我们不仅可以了解美国俚语的主要语用功能,而且能从中窥见不断变化的美国语言文化和社会文化的特殊内涵。

摘要:美国俚语是一种相当特殊的语言形式。它历史悠久, 尽管处于不断的更新变化中, 但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备受人民青睐。本文从美国民族性格、美国俚语的构词方式、修辞方法入手, 剖析了美国俚语的语言特色和语用功能, 以此了解不断变化中的美国语言文化和社会文化的特殊内涵。

关键词:美国俚语,语言特色,语用功能

参考文献

[1]罗伯特·查普曼.美国俚语大全[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9.

[2]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1.

[3]郑立信.美国俚语的基本特征与社会功能[A].语言与文化[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8:115-128.

[4]林玲国, 楚至大.美国俚语纵横谈[J].现代外语, 1994, (1) :2-12.

[5]王爵鸾.英美俚语及其风格特征[J].外语学刊, 1991, (4) :64-67.

篇9:简析美国铁路建设的成功

[关键词] 美国 铁路建设 成功

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20年代(即所谓的“镀金时代”),美国通过“私人投资、政府援助”的方式,铁路建设取得巨大成功,极大地推动了西部开发和国民经济增长。

美国第一条近代意义上的铁路即用蒸汽做动力的铁路,一般认为是1830年建成的巴尔的摩一俄亥俄的铁路,当时只有20公里左右。然而,美国铁路的发展非常迅速。从1830年~1915年,美国铁路里程每年以近5500公里的速度递增。美国南北战争爆发时,美国铁路长度是4.8万公里;1900年已超过31万公里,超过了欧洲各国铁路的总长度,几乎占到全世界铁路里程之半;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又进一步增加到41万公里。美国的铁路建設之所以如此突飞猛进,主要就是西部大开发的需要。1850年时几乎没有铁路穿过美国中西部;到19世纪末,横贯美国大陆的铁路干线已有5条之多。

“火车一响,黄金万两”,以铁路为主的交通事业的发展对美国西部大开发和国民经济增长具有深刻影响,以致很多经济学家称19世纪的美国历史基本上就是一部铁路成功史。

首先,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促成了美国统一市场的形成。毫不夸张地说,铁路修到哪里,商品经济的势力范围就扩展到哪里。西部地区的初级产品、东部地区乃至欧洲国家的工业产品在横贯东西的铁路网上川流不息,从而扩大了美国国内各地区之间,以及美国市场与世界市场之间的联系。从1865年~1894年,美国平均关税率由47%降至21%,反映了美国工业化的日益成熟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在此过程中,铁路功不可没。

其次,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促进了西部经济乃至全美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一方面它为社会提供了经济、安全、迅速的运输服务,方便了物资流通和人员往来;另一方面又极大地刺激对铁路沿线地区的投资。美国经济学家福格尔(Robert Fogel)经研究发现:在1890年,美国许多农场之所以生产,完全是因为有低成本的铁路运输。如果仍旧倚赖传统的四轮马车运输,全美24%的耕地将失去开垦价值,而这些耕地在当时的市场价值约19亿美元,年收入约1.54亿美元,而1890年美国GDP总额还不到120亿美元。

再次,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促进了西部经济的地区分工和专门化生产,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和积聚效应。到19世纪末,美国西部经济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并大体上延续至今:俄亥俄河以北的“小麦王国”、密西西比河下游的“棉花王国”、密苏里河至落基山脉之间的“畜牧王国”三大农业区、落基山脉沿线的矿业区和五大湖周围的制造业区,个个具有相当规模,在世界上首屈一指。

最后,横贯东西的铁路大通道的建成,极大地推动了美国西部城镇化进程。随着铁路的兴起,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在西部催生了众多的“铁路城镇”。五大铁路干线所到之处,一大批中小城市从无到有、欣欣向荣,使铁路沿线及附近地区日益繁荣。例如19世纪初,芝加哥还是人迹罕到之处。而1880年芝加哥市人口已有50万,1890年增至100万,1900年更达到200万,20年翻两番的速度足以使芝加哥一跃成为美国第二大城市。

一言以蔽之,铁路建设的成功为美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是美国经济在20世纪初迅速赶上和超越欧洲传统强国、领先世界的重要原因。

美国铁路建设大获成功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各级政府的援助无疑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铁路建设主要采用的是“私人投资、政府援助”的方式,与目前部分国内学者倡导的“民间投资、政府引导”的形式颇有相似之处。美国联邦和地方政府都大力扶持铁路建设。联邦政府对铁路建筑的主要援助是土地赠予:在1850年~1871年期间将大约1.31亿英亩联邦公共土地无偿赠予铁路公司。加上一些州政府的赠予,总计赠地约2亿英亩。据估计,铁路公司仅通过出售赠地而获得的纯收入就高达5亿美元(当时的美元价值很高,作为对照:1901年的《辛丑条约》规定中国赔款白银4.5亿两,折合3.33亿美元)。除此以外,联邦政府还提供勘查、设计等技术援助,并根据铁路公司所筑铁路长度和地形的不同,给予一定的贷款。州和地方政府在参与铁路建筑方面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采取了直接投资、赠送土地、为铁路债券提供担保等多种形式。据统计,在全美铁路建筑总投资中,州和地方政府占了25%~30%。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前,我国铁路行业的最大问题还是运力不足,供给不能满足需求,这一点在每年一度的春运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为了尽快突破铁路运输瓶颈,必须大力推动铁路建设。对美国的成功经验加以分析和借鉴,显然是不无裨益的。

参考文献:

[1]丁建弘: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马敏王玉德:中国西部开发的历史审视[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3](美)杰里米·阿塔克彼得·帕塞尔:新美国经济史(下)[M].罗涛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4]石向实:中美欠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比较[J].城市经济、区域经济,2001(6)

[5]胡国成:塑造美国现代经济制度之路——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6]辜胜阻徐进郑凌云:美国西部开发中的人口迁移与城镇化及其借鉴[J].中国人口科学,2002(1)

篇10:美国口语俚语

i’m sorry to hit you with this problem. i don’t know who else to turn to.

很抱歉把这个问题抛给你,我不知道还可以找谁求助。

2.have it bad for狂恋

he really has it bad for her, but she has no ideas.

他狂恋着她,而她却不知道。

3.hung over宿醉未醒

don’t disturb him. he’s still hung over from last night.

别吵醒他,他宿醉仍未醒。

4. has-been过时的人或物

lisa is a has-been. no one will hire her any more.

丽莎已经过时了。没人会再雇佣她。

4.have a bone to pick with有账要算

i have a bone to pick with you. you still owe me the fifteen dollars you borrowed.

篇11:美国口语俚语

after working in the office for ten years, alice was fired for no apparent reason. how can they screw her over like that?

爱丽斯工作了十年之后,无缘无故被炒鱿鱼。他们怎么可以这样欺负她呢?

2.down to the wire等到最后一刻才开始做事

peter always waits until the last minute to do his work. i could never leave it down to the wire like that.

彼得总是等到最后一刻才开始做事。我从不想他那样等到最后一刻才开始干。

3.buck抗拒

you can’t buck the system.

你无法抗拒整个制度。

4.blockhead笨蛋

arnold is a blockhead if i ever saw one.

阿诺德是我见过的最笨的人。

5.blow the lid off揭发(丑闻)

that newspaper story blew the lid off the senator’s illegal business deals.

篇12:简析美国俚语和美国亚文化群

《苏维埃生活》通过定购和零售的方式在美国等国家发行,在美国每年的发行量为六万册,另外大使馆还赠送两千册。《美国画报》以同样的方式在苏联发行。美苏的目的是通过这份刊物宣传各自的外交政策、政治文化和价值观,增强其文化吸引力,塑造在对方国民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为其推行对外政策创造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美国画报》在苏联一直非常受欢迎,而《苏维埃生活》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前,由于其中刊有大量宣传苏联政策和意识形态的政治性文章,它在美国拥有的读者并不多。其写作与编辑方法的陈旧,更加剧了这一情况。美国官员曾向苏方建议在内容和风格方面做一些改变,但遭到了苏联方面的拒绝。然而到了八十年代末期,苏联激进的政治经济改革给《苏维埃生活》的内容和风格带来了极大的变化,读者由三万人激增为五万八千人左右。一九九一年十二月,由于苏联解体,《苏维埃生活》得不到政府的资助,被迫停刊。一九九三年,《苏维埃生活》重新出版,更名为《俄罗斯生活》(Russian Life)。

由于《苏维埃生活》是一份政治性和政策性均极强的刊物,因此文章除了出自杂志编辑、评论人员之手,也有一些转载和节选自《真理报》、《消息报》、《文学报》等其他报刊。这是一份介绍苏联人民生活、苏联政府政策以及宣传苏联意识形态的刊物。杂志配有大量插图,无论是纸张还是印刷质量都明显好于苏联其他国内报刊。在创刊号上,刊登了当时的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布尔加宁致美国人民的信,信中表示,希望《苏维埃生活》可以促进苏美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加深两国人民间的友谊。它宣传苏联科技,特别是航天成就,介绍并评论苏美关系中的重大事件,在“问题和回答”(Question and Answer)一栏中回答读者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一些敏感问题,如苏联持不同政见者运动问题,直到戈氏改革时期才有提及。从一九五六年十月开始发行到一九九一年十二月停刊,《苏维埃生活》共发行四百二十三期。主要栏目有:“苏维埃人民”、“国际联系”、“经济和科学”、“文学和艺术”、“休闲和体育”、“杂俎栏”;有时遇到十月革命、列宁诞辰的周年纪念,会增加“俄国革命”、“列宁”等专栏;八十年代后期,增加了“苏美关系”、“改革与公开性”专栏等。一九八五年增加了“我们的生活方式”(Our Life Style)专栏,介绍普通的苏联人民的生活。

《苏维埃生活》杂志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初苏美关系的晴雨表。在赫鲁晓夫时代,《苏维埃生活》意识形态宣传的色彩不甚明显,主要内容是苏美高层会晤的报道,介绍苏联人民生活和科技发展。到了勃列日涅夫时期,《苏维埃生活》的内容开始充分反映出苏联对外宣传的意图。从一九六四年十二月到一九七六年二月,以“回答读者关于共产主义的问题”(Questions on Communism)为名义,大力宣传社会主义优越性,社会主义必将战胜资本主义。为反击美国对于苏联“排犹主义”的宣传,一九六五年四月封面刊登了苏联犹太人家庭过宗教节日的照片,也有《犹太人的真实生活》(The Real Life of the Jews)这样的文章,反复讲“犹太人和其他民族一样,享有平等的权利”。杂志有很多带有象征性的内容,例如,一九八六年第七期的封面是一个苏联小女孩在公园放风筝,风筝由苏、美两国国旗组成,象征两国的“和平共处”,以配合苏联的和平宣传攻势。从八十年代中期起,由于戈尔巴乔夫改革,杂志内容发生了很多改变,很多读者也在“读者来信”中赞扬杂志“不再是赤裸裸的宣傳”。杂志内容的变化反映出改革给苏联带来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上的混乱,也反映出苏共意识形态的蜕变。同时,《苏维埃生活》中有许多关于自苏美建交以来两国政治、经济、文化关系的介绍,以及“苏美关系”一栏中关于两国关系的新闻和评论,使这个刊物同时具备了研究苏美关系史的史料价值。

《美国画报》的目的是通过传播消费主义、个人主义等西方价值观来消解苏联人民的民族认同感,促进苏联人民对个人自由、物质文明的向往,以此来削弱共产主义政权。它的文章大都来自《生活》、《观察》、《读者文摘》等,是一本讲述美国人如何生活、工作和休闲的杂志,有大幅的插图,内容包括:体育、农业(牛的饲养、谷物的栽培)、建筑、音乐、名人传记以及科技成就等。《美国画报》的许多文章都暗含着宣传的目的,它还针对苏联之于美国的种族关系的攻击与宣传,进行了反击,例如在杂志第七期的封面上展示了美国黑人歌唱家马丽安·安德森的照片,也在刊物中介绍黑人的生活和工作状况,其目的无非是宣扬美国不存在种族歧视。尽管《美国画报》在手法上避免了赤裸裸的宣传,给人的感觉是在泛泛地介绍美国的社会生活,但在本质上还是向苏联民众宣传美国的思想和文化。

一九五六年七月,苏共中央宣传鼓动部部长费多尔·康斯坦丁诺夫向党中央报告,应限制《美国画报》的流通量,防止政治上不成熟、不能识破美国人真实意图的苏联人读到它。八月十五日,苏共中央接受了这个建议,每月向美国驻莫斯科大使馆退回八千册所谓“卖不出去”的余刊。但根据一九五九年美国驻莫斯科大使馆的外交家理查德·H.戴维斯向美国政府的报告,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每年五万份的发行量,很多苏联人排队购买,实际的读者群则可能是发行量的三倍,并且,在黑市上,《美国画报》的价格比正常价格高出两倍。

篇13:美国经常账户逆差的影响简析

【关键词】美国;经常账户逆差;影响

一直以来,一国经常账户净额是衡量该国在国际贸易中是否处于有利地位的一个重要指标。美国作为世界经济强国,其国际收支经常账户的逆差从1992年开始,迅速扩大,在2006年达到7984亿美元的新高度,金融危机后,受危机的影响,逆差有所减少,但在2011年依然达到了四千多亿美元,2006年,美国经常账户的逆差额一度占到美国GDP总量的5.87%,近两年也占到了3.2%。可见美国经常账户贸易逆差额之大。早期重商主义主张贸易顺差,凯恩斯主义理论和新贸易保护主义理论也认为一国贸易顺差有利于该国经济增长,而逆差会导致失业率上升、经济衰退。但美国的经济状况似乎形成了一个悖论。事实表明,美国经济在巨额的贸易逆差下,仍然保持了良好的增长,且暂时并没有趋停的迹象。

美国长期贸易逆差,而经济却能保持较快速度发展,平稳运行,主要得益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元确立了其世界货币地位。也是现存的国际金融体系不合理的一个表现。著名的“特里芬难题”提出,美元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这两个要求互相矛盾,因此是一个悖论。在特里芬难题面前,美国选择了前者,即长期贸易逆差,使大量美元外流。同时也导致了另一个问题,即美元贬值。问题并不仅仅在此。更严重的是,美元外流太多,超出了正常国际贸易的需要量,导致全球外汇储备大量增加。

适当的外汇储备对于发展国际贸易,抵御金融危机是十分必要,东亚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训。但是,过度的外汇储备必然带来不利的影响。美元贬值,使得各国外汇储备大量缩水,外汇储备越高,缩水越多,这是直接的财产损失,相当于外汇储备被美国挟持,这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是非常不利的。另一方面,大量的外汇流入,贸易顺差国必然发行本币进行适当的对冲,如果不能合适的控制本币发行数量,本币超发,则容易造成国内的通货膨胀,本币币值不稳。在现存的金融体系下,美国作为这个金融体系的核心,很多国家在拥有美元储备后,往往不得不将美元重新投资于美国金融市场,主要是投资于美国国债,这样,从经常账户流出的美元,部分又通过资本和金融账户流回美国。

美国经常账户长期巨额的贸易逆差对美国经济也会带来不利影响。首先,大量的外国商品涌入,必然对美国本土产业造成打击,其首当其冲的往往的就业人数比较多的制造业等,因此容易造成失业问题。另外,长期美元外流,造成投资减少,对美国经济的长期发展不利。而且,美元贬值,不利于保持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因此,在面临长期巨额贸易逆差面前,美国会采取相关措施,保护本国产业,适当缩减贸易逆差。其在金融市场上的一个措施就是促使外币升值,例如上世纪的日元升值。由此,某些时候,发展中国家可能会面临这样一个怪题:国内物价上涨,而在国际市场是,货币却在升值。如此一来,既有利于维护美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同时又有利于保持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但这对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是不利的。

如何解决由此带来的隐患,需要美国和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美国应适当采取适度紧缩的财政政策,减少国内需求,减少支出,逐步缓解经常账户贸易逆差。在国际储备方面,应在国际协作的基础上,适度分散外汇储备币种,选择比值稳定,具有一定成长潜力的货币。充分发挥国际金融机构的协调和监督作用,制定有效的国际金融准则,完善国际金融体系。建立汇率协调机制,保持国际汇率的基本稳定,为国际贸易提供一个良好的条件。加强区域金融合作,区域内试行相关金融体制改革,保持区域内金融系统稳定,互利共赢,为国际金融体制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吕江林主编.国际金融(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2012).2012

上一篇:春天来到这里500字作文下一篇:英语邀请信回复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