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学鉴赏管理论文

2022-04-19

文学经典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发挥着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然而长期以来文学经典作品的教学效果不佳。笔者对这种现状进行了分析和归纳。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文学鉴赏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语文文学鉴赏管理论文 篇1:

意象教学在高中语文诗词鉴赏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古典诗词是描述心灵的艺术,是中国的艺术瑰宝。学习古典诗词有利于帮助高中生了解中国历史,有利于提高高中生的人文素养,有利于增强高中生的爱国情怀。意象是古典诗词的灵魂,没有意象的古典诗词是没有灵魂的,因此在高中语文诗词鉴赏中意象教学显得极其重要。高中阶段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阶段,因此在这个阶段教师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力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关键词:意象教学;高中语文;诗词鉴赏;应用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典诗词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且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作为一个中国人,诗词鉴赏能力是所需具备的基本能力,而意象的理解和掌握對全面和完整的诗词鉴赏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于高中生来说,良好的诗词鉴赏能力既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也是了解我们国家、我们民族的重要途径。学习古典诗词不仅对学生终身有益,对提高人文素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助力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也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意象,是诗歌中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景象。意象即寓“意”于“象”,这里引用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诗词中的意象具有渲染气氛,营造意境;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意同象异,各具其趣;主题朦胧,意绪无穷;贯穿全诗,成为线索的作用。

如何提高高中生来对诗词中意象的理解,从而提高诗词鉴赏能力,既是语文教学“核心素养”的要求,也是了解传统文化、传承民族文脉的需要。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真正的思维素养,就在于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教师就能找出一些工作方法和形式,使他能够看见学生的思路是怎样发展的”。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在诗词鉴赏中发挥意象教学的应用呢?

一、朗读诗词,寻找诗词中的意象

意象体现在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读懂诗词就要读懂诗词中的字、词、句,找到诗词中的意象。朗读在高中语文诗词鉴赏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朗读诗词可以帮助高中生更好地理解诗词。比如在教学《涉江采芙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该诗,并找到诗中的意象。在朗读中可以发现诗歌中的“芙蓉”(荷花)往往谐“夫容”之音,即丈夫的面容,通过这个意象引导学生了解女主人公对丈夫的思念与爱恋,更好地理解诗中表达的情感

二、创设情境,感受诗词中的意象

创设情境可以帮助高中生更好地感受诗词中的意象,从而帮助其理解学习诗词。在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创设情境,并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和诗词本身的意蕴进行对比,从而达到帮助学生感受诗词中的意象的目的。比如,在教学《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出一副激昂慷慨情境,使学生通过“清秋”、“秋无际”、“落日”、“断鸿”等意象,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以及对祖国统一的殷切期望。

三、联系背景,理解诗词中的意象

意象是创造主体对客观物像的主动创造,它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思想意识,由此在诗词鉴赏中理解意象需要联系背景,充分了解和掌握诗词创作的历史背景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意象、理解诗词。比如,在鉴赏《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时,高中语文教师应当首先向学生介绍苏轼写这首词时的历史背景,即此时苏轼已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两年有余,在游山玩水排遣心情时巧遇赤壁矶,其壮丽景色使作者感触颇深,进而感叹时光易逝。这种景象和思想感情在“浪”、“乱石”、“江山”等意象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通过“浪淘尽”、“故垒”、“千堆雪”、“羽扇”、“纶巾”等意象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进行描绘,让学生体会词人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这些意象有助于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也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

四、结合全篇,归纳诗词中的意象

诗词中往往不止一个意象,而存在有多个意象,一个意象也往往不仅仅代表一种意义,而具有丰富的内涵,因此增加了高中生对诗词意象学习、理解和掌握的难度。在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全诗帮助学生归纳诗词中的意象,并帮助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比如,在鉴赏《天净沙·秋思》时,教师需要结合全曲给学生归纳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天涯”的意象,并帮助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可以发现全曲没有一个“秋”字,却通过这些意象描绘出了一幅凄凉感人的秋郊夕照图。

五、合作探究,提高对诗词中的意象学习的兴趣

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合作探究学习有利于更快更好地进行高中语文诗词鉴赏,从而有利于提高高中生对诗词中的意象学习的兴趣。在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中,教师应当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寻找意象、感受意象、理解意象、归纳意象,从而培养高中生的诗词鉴赏能力、语文综合能力。还有,合作探究学习有利于提高课堂意象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构建高效课堂。比如,在鉴赏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一词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寒蝉”“长亭”“兰舟”“暮霭”“残月”等意象,表演该词中故事,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自由发挥来展现人物的个性特点,通过寻找意象加深自己的理解,更好地向老师和同学讲述该词故事。这样,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既可以加强高中生的团结协作意识,也培养高中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高中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在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意象的重要性,指导学生全面把握诗词的意象,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与学习效果。同时高中生也要重视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这对其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传承和发扬诗词文化,使其经久不衰、历久弥新。教育是国之大计,是时代大业,我国应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从而使我国的教育系统日趋完善。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中,加强意象教学,有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也能更好地达到教育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汤静.抓住意象教学古诗——以《春江花月夜》为例[J].语文建设,2018(21):21-23.

[2]李卓元.高中古典诗词意象教学研究[D].河南大学,2018.

[3]牛爽.高中古典诗词意象教学研究[D].河南大学,2018.

[4]李才权.高中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策略新探[J].教学与管理,2017(31):54-56.

作者:莫东梅

语文文学鉴赏管理论文 篇2:

浅谈中技的文学经典教学现状及改善途径

文学经典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发挥着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然而长期以来文学经典作品的教学效果不佳。笔者对这种现状进行了分析和归纳。

一、中技的文学经典教学现状

(一)教育理念存在功利化倾向,语文学科边缘化

隨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在就业市场需求下,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重越来越大,文化基础课的比重逐渐压缩,课时有限,重技能轻文化课的倾向成为主流。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中技教育中,语文作为一门文化基础课程“边缘化”的尴尬境地没有太大改善。中等职业教育阶段中技生没有了升学考试的压力理应有更多的阅读时间,事实上职业教育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为了应对就业压力,增强就业优势,中技院校普遍偏重专业课程。而与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课相比,语文似乎没有多大用处,学不到明显的知识与技能,便处于了边缘的尴尬地位。学校对于语文等文化公共课程无暇顾及,语文老师能够使用的教材只有一本教科书,这极大程度上限制了语文教学的发展。

(二)语文教师缺乏文学经典教学意识及素养

正是由于上述倾向,中技的语文教师在学校不受重视,使其自我定位趋向边缘化,在语文教学上表现得较为懈怠。虽然课程改革已进行十几年,但许多中技语文老师的教学理念仍然趋于保守,认为只要把该教的教完即可。相比普通高中教材和参考资料的丰富,中技语文老师通常只有一本语文教材,教学内容极为有限,文学经典内容则更少。对于要教授的课文,语文老师通常从网上寻找一篇教案背熟即可,老教师则沿用多年的教案,缺少创新,对于经典与非经典课文也从来没有区分过。不少语文老师在传授经典作品时,自己从未阅读过原著,仅凭着手中有限的参考资料卖力“推销”文学权威们的评论,结果是学生不认同教师的教授,更无法对经典作品产生阅读兴趣。此外,许多语文老师对于学生的文学经典阅读听之任之,认为这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全凭学生自愿,他们只要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就可,也没有向学生推荐经典阅读书目的习惯,甚至也缺乏推荐的能力。

(三)中技生语文学习兴趣和信心低下

中等职业教育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生源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在学习方面表现为文化基础薄弱、知识面偏窄、学习兴趣偏低、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尚未形成,学好语文的自我效能感低。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都是文质兼美的选文,需要学生通过阅读形成自我体悟,而中技生由于学习基础不牢靠,在语文基础、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习惯方面相对较差,实现语文教学的相关目标存在相当的困难,直接的表现是语文课成为开小差、逃课的“重灾区”。此外,语文课程作为本民族的母语课程学生从小学到大,具有一种天然的熟知感,无法吸引学生。文学经典作为人类文学作品的精华,其中所蕴含的独特价值与深刻情感,更增加了学习的难度与高度,文学经典阅读的高要求与学生浅薄的文学艺术修养和人生阅历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中技生对语文课程中的文学经典的学习兴趣和信心低下。

(四)中技生文学经典阅读严重不足

中技生对文学经典的阅读量严重不足,若没有语文教师的推荐或强制性的要求,甚至很少有学生主动去阅读文学经典。与此相反,仙侠类、穿越类、言情类,以及漫画等其他畅销、快消作品却成为中技生的“最爱”。女生主要偏爱言情类和时尚读物,男生则主要偏爱仙侠类、军事类、穿越类等读物。快餐文化的流行挤占了学生大量的阅读时间。此外,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电视、网络、智能手机等电子媒体的出现与发展,也不断颠覆着学生传统的阅读方式。经典名著改编的电视剧与经典文本相比,因其图像感知性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此外,最近很流行的“戏说经典”“大话文化”等文化现象看似很热闹,却最容易误导身心发育尚未成熟的中技生,使之对经典和文化的了解趋向肤浅。

二、中技的文学经典教学改善途径

(一)中技语文教师应自觉转变教学理念,提升自身文学素养

要转变长久以来保守僵化的中技语文教学理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除了各级教育部门的支持,最重要的还是教师自身具备专业发展的意识和热情。语文教师要想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促进者,应自觉地转变语文文学经典教学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学修养。许多中技语文教师在教授文学经典作品时,并没有阅读过原著,只是依据手中的参考材料进行授课,只是将“别人”的观念灌输给学生,自己对经典的感悟可能并没有比学生高深多少,无法在教学中教导学生并与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所以,要想教好文学经典首先就要发展专业素养,让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文学经典的传播者。作为教学的主导者,语文教师应该养成阅读经典的习惯,制定自身的长期阅读计划,让自己始终处于文学经典的熏陶和滋养之中,长期坚持,一定会收到显著的效果。

(二)将文学经典教学与职业教育相结合

中技教育的文学经典教学与普通中学经典课程的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立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目的。因此,要将中技生的职业特点融入文学经典教学中,调动起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为中技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基础,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中技生毕业后会立即步入社会,学会与社会各色人士“说话”交流是在社会生存的第一步,所以中技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还要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这一点,教师可以在文学经典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侧重培养。许多经典诗歌、散文名篇语言优美、意境独特,教师可以多进行诵读教学。首先让学生对文本进行仔细阅读,充分感悟,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品,在品中读,由此既可以让学生充分领略文学经典的语言之美、情感之美、境界之美,也可以让学生的语言面貌得到很大提升,让其具备基本的职业素养。

(三)教师要运用多媒体技术,让文学经典更加“鲜活”

处于“互联网+”时代,语文老师还应该拓宽接触经典的通道,广泛阅读有关的最新研究成果,从理论上武装自己;还应积极查阅观看网络视频,总结专家的文学经典教学思想与方法,加快提升自身的教学理念、文学素养,不断进行教学反思。中技语文教师也有必要立足文本,积极备课,筛选合适的视听资料,制作精良的教学课件,以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让文学经典“鲜活”起来。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电视上的相关节目资源,如近几年央视推出了“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节目,节目既弘扬了文化经典,又有偶像传唱,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喜欢上经典文学。虽然改编的电影、电视剧与经典文本相比,在文学性和思想性上可能会有所减弱,但不能否认,它更易于接受,受众也更为广泛。此外,每当经典改编为电影、电视剧播放时,都能引发一股阅读文学经典原著的浪潮。这种形式也更符合中技生的喜好和认知水平。因此,在进行文学经典教学之前或之后,都可以向学生推荐恰当版本的改编电影、电视剧,也可定期组织观影活动,使学生通过观看电影、电视剧形成形象感知,进一步激发其阅读原著的兴趣。

(四)推送文学经典阅读公众号

中技生之所以缺乏文学经典的阅读、学习兴趣和能力,重要的一点原因在于非常缺乏文学经典解读经验,难以走进文学经典内部,也就无法接收到相关信息,更无法对文学经典蕴含的丰沛情感和深刻思想产生共鸣。近几年由于微信信息发布快、互动性强、速度快、影响广等特点,成为目前年轻学生更推崇、运用更广泛的交流方式。微信公众号也成为一种更新、更潮流的互动方式,通过在微信公众平台上申请应用账号,就能实现与特定群体在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方面的交流与互动。目前很多自媒体利用微信公众号功能推广创意内容,获得很大成功。中技语文老师完全可以借助这样的形式,以学校的名义申请一个文学经典公众号,由专人管理,让全校学生加入进来,定期推送文学经典作品、著名作家生平及创作趣味,以及一些精彩的文学经典鉴赏文章,包括一些国学动漫作品等,学生可以利用零碎时间,随时随地点击阅读,还可以进行留言,发表评论和感想,教师也可以及时回复,与学生进行互动。借助这种便捷的形式,就可以让中技生的生活随时有文学经典相伴随。

三、小结

总之,文学经典教学要立足文本,让课堂上的文学经典课文学习成为基础和桥梁,既要让中技生领略到文学经典之美,又要让其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更让其由此接触到更多的文学经典著作。当然,要实现上述目标,语文老师要付出心血和努力,作为教学的主导者,要从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和中技生身心发展规律、职业需求出发,通过充分备课,做好教学设计,使用多样化的阅读方法,结合多媒体等教学辅助工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责任编辑朱守锂

作者:曾晓君

语文文学鉴赏管理论文 篇3:

让教育看见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看见自己

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什么是真教育?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强调,真教育要关注生命的质量与价值。從教近30年的高中语文老师夏昆认为,教育就要“回到常识,一意孤行”。什么是教育的常识?夏昆说:“很简单,教育是为了生命的美好,而不是相反。”行走在探索真教育的征途上并不容易,但他却笃定前行:“我坚信自己是在做真正的教育,而真正的教育,不需要解释。”

给学生“开窗”,让他们看见生命的美好

“我想打开那扇窗户,让孩子们看见世界的美好,看见生命的美好,我希望成为窗前的守望者。”

夏昆曾经无数次对学生们说过一句话:“教育的目标不仅是在教知识,更是在教做人。我的想法就是把大家从男孩教成男人,从女孩教成女人。男人应该是博学、宽容、幽默、有品位、有责任感的,女人应该是美丽、温柔、善良、知性的。”在他眼里,纯粹为了应试而存在的教育根本不是真正的教育。在他的课堂里,学生们不仅学习语文,还鉴赏诗词、音乐、电影,甚至分享吉他、骑游、动漫……他说,所有的目的,是以文学之美充盈生命,以音乐之美滋养心灵,以电影之美教化人情。

1992年,夏昆大学毕业到学校教书,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前面几年所走的基本上是一条循规蹈矩的路。不过他始终没有停止的是阅读和学习。他深爱读书、热衷音乐,刚刚工作时哪怕工资再少,也会省出钱来买书、买磁带。在不断的学习与思考中,他的教育观念也随之更新、变化,越来越贴近生命与真实。

夏昆说,自己在教学工作上的突破与尝试始自1998年。那年,他从高一开始带一个新班,这是他喜欢的,因为他希望跟孩子们一起成长。那年,高考语文改革加入诗歌鉴赏题,为了丰富学生的诗词积累,他专门设置“课前5分钟”,让学生走上讲台作诗词赏析。夏昆说:“孩子就像是火山,被点燃之后,他们的创造力是异常强大的。”一段时间后,学生们提出,除了古诗词,还希望鉴赏他们喜欢的现代诗、外国诗。再后来,还有学生提出鉴赏歌词、宠物、城市、手账,等等。夏昆是一个心软的老师,这些要求他都一一答应了,起初应考而生的“诗词鉴赏5分钟”,终于发展成了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分享课”。“教育是一件需要非常心软的人来做的事情。身为一名教师,如果心太硬,受害的就是一个个学生,而且他们都是十几岁的孩子啊。”夏昆真心怜惜并用实际行动守护每一个自己所教的孩子。

在孩子们的分享中,夏昆惊喜地看到每个孩子都有一个自己的世界。“他们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或者说他们非常渴望五彩缤纷的世界。只不过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过程当中,有意无意地将这些‘屏蔽’了,仿若学生的世界里就只有学习。我希望给他们创造一个机会和平台,让他们展示自己的世界。”

夏昆分享了一个美好的故事:“高大帅气的逸东成绩很差,不过在一次鉴赏课上,他与大家分享了一部日本动漫,并悄悄将事先收集好的樱花花瓣藏到教室吊扇的扇页上,当教室里音乐响起,一片片樱花花瓣从缓慢旋转的扇页上片片飘落,像一阵美丽的樱花雨。直到许多年后,学生们还能回想起那次难忘的经历。”那一夜的晚自习分享课,那一片樱花雨,属于那个春天,属于那份青春记忆,也属于枯燥学习中的一抹亮色,更让成绩不好的逸东看见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有信心成为美好的自己。逸东毕业的三年之后,曾给夏昆老师写了一封信。信中提到,他到大学后经常负责一些社团活动,后来因出色的策划能力和丰富的实干经历,在与众多研究生和博士生竞聘某奢侈品牌的高层管理时,竟脱颖而出。

夏昆相信有些东西是可以翻越教室的四面墙,穿越高中的三年时光而陪伴孩子一生的。所以,他还利用晚自习给学生开设了音乐和电影鉴赏课。1998年刚刚接手高一新班时,英语老师向夏昆反映学生的英语水平有些差,希望作为班主任的夏昆能帮下忙。他想到自己当年学英语的一个秘诀,于是,夏昆把吉他带进了教室,利用每星期的班会课教学生们唱英语歌。从《雪绒花》到《昨日重现》,从《无心快语》到《此情可待》,十几首歌教下来,学生的英语水平果真有了提高。“此时,我自己的英语歌曲库也差不多粮尽弹绝了,最后一次,我宣布英语歌学习告一段落,学生们都深感遗憾。当时有个男孩说了一句话:‘要是能继续下去就好了,音乐多美呀!’这句话深深打动了我,我想,为什么一定要把音乐作为一个提高成绩的手段,为什么不干脆开成一门音乐鉴赏课?关乎灵魂的艺术,如果只有在对高考有价值的情况下才有存在的意义,这是怎样的哀伤。”于是,他带着学生们从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中感受与命运的抗争,从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中感受最美好纯洁的爱情,从维瓦尔第的《四季》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从巴赫的《托卡塔与赋格》中感受信仰的神圣……“我不是音乐家,也并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音乐爱好者。我希望为孩子们打开一扇窗,让他们知道窗外有这样的景色,如果有学生能从此与音乐结缘,那将是一份额外的美好收获。”

电影鉴赏课也有它的来头。“高二语文课本中有一个戏剧单元,包括老舍的《茶馆》、曹禺的《雷雨》以及莎士比亚的作品。通常老师都会在讲这个单元时给学生放相应的视频。我个人非常喜爱电影,大学期间曾组织过关于电影评论的社团。电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艺术集合体,涉及文学、历史、地理、天文、音乐、化妆、道具等,一部好电影不亚于一本好书。我就想能否不限于课本,把鉴赏范围扩大些。而且还可以将电影作为教育的方式,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这往往比一般的说教更起作用,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也更为深刻。”于是便出现了这样的情景:晚自习,整幢教学楼的其他孩子都跋涉在书山题海中,夏昆的教室却关着灯,老师和学生一起沉浸在光与影的世界里。后来,一本由夏昆和学生共同创作的《教室里的电影院》也在众多期待中付梓出版,这不仅是他和学生分享电影的真实记录,更是他们一起走过时光的美好见证。

“当了老师之后才发现,我们的教育不是什么麦田,而是一间屋子,里面关着学生,也关着老师和家长。我想打开那间屋子的窗户,成为窗前的守望者,让孩子们通过这扇窗看见世界的美好,看见生命的美好,对生活多一些信心,也能学会更多的方法与这个世界美好地相处,让他们的生命更加平和、快乐。这是比考试成绩更重要的事。”夏昆相信,不管是音乐还是电影,或者诗词,只要是美好的东西,都是个人成长中最宝贵的养料。

这样的老师给学生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样的课堂效果究竟如何?学生最有发言权。一名早已大学毕业的学生小宇,这样回忆着夏昆老师:“其实最早对语文老师是失去信心的,因为从小到大遇到的语文老师不过就是喜欢照着书念,然后逼着我们背诵,我都私下怀疑过,你天天逼着我们背诵,你可都记得?……可是夏老师常年不带书,因为课文大多倒背如流,无论文言文还是白话文。上他的课一直很劲爆。”

还有一名学生曾在毕业前写道:“请不要忘记我们的课堂。没有过多严肃,只有搞笑轻松,没有老师划出的重点,只有每个同学的精心准备。一路上,我们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合作,我们见到了更多,了解了更多,认识了更多。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经历了风格迥异的老师和他不同的讲课方式、兴趣爱好。大家一起互动,共同学习,在学习中体味快乐,在快乐中学习。如果不是亲自体验,怎会知道沿途风景有多美好!”

回到常识,一意孤行

“教育的常识,是为了生命的美好而不是相反。一意孤行,则意味着我愿意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如以前一样。”

夏昆说高中学生苦,他说青春应该丰富。作为高中语文老师的他坚定地认为:“语文从来不是割裂开的文字,不是试卷上的分数,不是教学的任务。语文在生活中,也在人生中。语文是美学,是中华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这样的美,应该值得欣赏,并且一定有魅力。”所以直到今天,20多首世界名曲、10余部电影,在学习高度紧张的高中阶段,依然在夏昆所教的一个个班级里上演着。曾经一位同事酒后吐真言:“我比你大一些,也快退休了,就算是个老大哥给你些建议吧。不少领导巡视晚自习的时候都看见你的教室里一片漆黑,学生没有做作业,也没有考试,尽是在放歌。学生抓得不紧,成绩是不可能起来的,还有,对学生不能太心软,如果下手不狠,对学生纵容了,学生就会骑在你头上,根本不把你当回事……其实我经常替你不平。我以老大哥的身份还是要劝你,学生要以分数为主,没有分数,一切都白说。”

其实,夏昆并没有告诉他,自己曾经也是个不折不扣的应试高手,也曾经有过凭借学生优异的高考成绩获得各种荣誉的光辉岁月。只是有一件事将他彻底改变了。

“她是1998年我教的那届学生,小名叫可可,一个非常可爱的姑娘,齐耳短发,非常懂礼貌,曾经考过语文单科全市第一,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2001年她考上了瀘州医学院(后更名为西南医科大学),但考上没多久就因不喜欢那所学校而回来复读,插班到高二,2003年再度参加高考。高考成绩发布的那天上午,有人给我带话,说可可想找我聊聊,但当时我手里正好有事,也有顾虑她当时并不是我班的学生,就说改天再聊。结果,中午就听到了可可服毒自杀的消息。那是到今天为止我人生中巨大的震撼之一,很多年后提起这件事情我都止不住大哭,这么一个美好的生命在分数面前竟然毫无意义。悲痛之后我开始反思,可可陷入分数的执念,难道我们每一位老师不都是参与其中的吗?虽然我们没有明说,但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暗示和强化着分数是多么重要。事实上是我们把她送上了绝路。”从那时开始,夏昆试图回到教育的原点,对教育进行一系列思考:老师到底是做什么的?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如果有可能选择的话,我会做什么样的教育?在面对生命的时候,成绩的地位在哪里?到底是教育为了生命,还是生命为了教育?“如果我们不改变,还会有更多的可可会走上绝路。我当时就下定决心不能再这样当老师,成绩固然重要,但授业之上我们还要传道,在面对未成年的学生时,我们要更多地去呵护,因为他们还是孩子,正在跌跌撞撞地摸索这个世界。”夏昆幡然醒悟,从此不唯分数是从,更加坚定了自己选择的方向。

“我无法改变大环境,但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做一些事情,让孩子们少一些劳累,多一些休息,多一些阳光。至于我个人的得失,只要在我能承受的范围之内,又有什么重要的呢?更关键的是,我坚信我是在做真正的教育,而真正的教育,不需要解释。”

“回到常识,一意孤行”是夏昆始终秉持的教育理念。“所谓常识,即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生命的美好而非相反。一意孤行则意味着我愿意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如以前一样。”2016年,荣获中国诗词大会擂主的夏昆,有更多的机会去表达,去传递自己的教育理念。但愿不断壮大的名气,可以带给他更大的底气,或者他本就不需要这些,因为他早已有了最终的选择。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当你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会在这里衷心地祝福你。”《外面的世界》,是夏昆在每届高三的最后一节课送给学生们的歌——孩子,愿你此去,桥梁都坚固,隧道都光明。

“我不愿做”的背后是“我想做”

夏昆曾写过“我不愿做这样的老师”——

我不愿做这样的老师,以为学生的成绩就是学生的一切。我会告诉他们,人生其实很长,每个阶段的要求都不一样,即使现在成绩不好,只要你能好好做一个人,你就会获得很多。

我不愿做这样的老师,看见学生没有按照自己的意图办,就“恨铁不成钢”。我会告诉自己:铁就是铁,为什么一定要把它变成钢?除了钢和铁之外,还有金、银、铜、锡、铅,只要他们能活出自己的精彩,这个世界就会精彩。

我不愿做这样的老师,除了教材教参之外几乎不看别的书,除了上班上课之外几乎找不到其他的事情做。我会告诉自己,想学写诗的人,诗歌之外的功夫其实更重要;我还会告诉自己,世界其实很精彩,不要让自己的世界变成灰色。

后来,夏昆又写了“我想做这样的老师”——

我想做这样的老师,追求教育的本性,用最真实的心来从事教育。

我想做这样的老师,高居于应试和分数之上,并且愿意承担由此带来的一切后果,用温和的坚持来表明我对教育的认识,以现实功利的损失来换取教育的良知。

我想做这样的老师,坚定自己的立场,即使这是一条只有我一个人走的路,我也要在这条路上一意孤行。

我想做这样的老师,因为我坚信智慧和美是教育的最高原则,其他一切,不过是过眼云烟。

作者:李香玉

上一篇:家用电器电子教学论文下一篇:欧盟的民族学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