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文学常识和文学鉴赏·第二节 现代诗歌鉴赏

2024-05-25

第二章 文学常识和文学鉴赏·第二节 现代诗歌鉴赏(通用8篇)

篇1:第二章 文学常识和文学鉴赏·第二节 现代诗歌鉴赏

[第二章 文学常识和文学鉴赏]

·第二节 现代诗歌鉴赏

一、考纲要求

鉴赏现代诗歌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

二、知识结构

1.现代诗歌的范畴、类别。

2.现代诗歌的鉴赏要点。

三、知识点、能力点提示

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也包括现代人写的旧体诗(包括诗词曲)。新诗是“五四”新文学运 动的产儿,反映新生活,表现新的思想感情。新诗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的 束缚,创造出不少样式,总的说来,一种讲究格律,谓之格律诗,一种比较自由,即自由诗。

自由诗形式自由,诗行可长可短,行数可多可少,可以押韵也可不押韵,可用标点也可不用 标点;格律诗在格律方面比较讲究,但不是像旧诗那样有固定的格式,大体说来,诗行要求 有比较整齐和谐的节拍,双数诗行的末一字要求押大致相同的韵;有的诗不分节,有的诗分 为若干节,分节的诗,各节的行数要大致相等。

诗歌的艺术概括力最强,鉴赏时,要从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入手,进而把握关键词句的深层 含义,品味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分析其多种艺术手段,把握并深刻理解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 象,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

具体说来,现代诗歌的鉴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诗歌的语言

语言是一切文学作品的基本材料,诗歌尤其讲究语言的运用,其艺术形象的塑造,意境的营 造以及情感的传达,都要借助语言。由于体裁的特点,诗歌的语言要求能用最简洁的词句来 传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这就形成诗歌语言凝练、含蓄、跳跃性强的特点。相对来说,新诗 采用白话文写作,较少用典,从字面上较旧体诗容易把握,但要能正确评价一首诗,还是要 反复朗诵,尽力揣摩,抓住饱含作者深情的词语来仔细品味其深层含义。

(二)诗歌的形象

诗歌是通过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的。鉴赏诗歌必须准确把握诗歌中的艺术形象。有 些诗,通篇描绘具体鲜明的形象,借形象来抒发感情;有些诗,虽没有描绘具体形象,但能唤起读者想象,在想象中形成具体形象;也有些诗,既描绘了具体形象,也抒发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尽管诗歌刻画形象的方式有所不同,但鉴赏诗歌都必须把握诗歌描绘的形象。

要把握诗歌的形象,就要抓住形象的特征。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较多,我们应该对众多的单个形象进行组合加以想象,构成整体形象;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并非实指,而是有比喻或象征的内涵,把握这类作品的形象就不能从字面上理解而应结合时代背景,作者遭遇等,通过想象,联想来挖掘形象的内涵。总之,理解诗歌的形象应立足于深层理解和整体把握,不能望文生义,浮于表面。

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对形象直接描写,也可以间接描写;可以是白描,也可以是浓墨重彩;可以铺垫,衬托也可借助想象、联想塑造形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所抒发的感情。

(三)诗歌的情感

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文体,鉴赏时,须深切体会诗歌的感情内涵。可以通过诗歌的形象、意境 中把握它所要暗示和启迪读者的东西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一些诗歌的思想情感是通过诗歌形象的比喻、象征意义来体现的。理解这类诗歌的思想感情,首先要准确把握形象的内涵,进而展开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感情的理解,要避免形象把握上 的实指性。

诗歌是一定时代生活的反映,理解诗歌的感情不能忽略时代的特征。同一题材的作品,由于诗人的理想志趣、生活经历,所处时代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思想感情。

理解诗歌的感情还要顾及诗歌的体裁、风格、流派等因素。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在感情表达上就有区别,豪放派词和婉约派词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有不同。

诗人抒发感情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直抒胸臆,可以借景或借物抒情。许多诗歌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四)诗歌的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主要是抒情手段、用典、构思和表现手法。在诗歌鉴赏中,要能掌握诗歌常用的表 达手段与艺术技巧,如拟人、比喻、借代、夸张、对比、象征、以动写静、小中见大、虚实 结合、衬托、托物言志等。

例1.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我爱这土地

艾 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 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 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念,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答案]D。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包括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对表达技巧的体味和分析。A、B、C三项着眼于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形象所蕴含的意义,文字表达技巧,均正确。D项是考最后一节,诗人已从比喻的境界返回现实,这点题的诗句已是诗人在向读者直抒胸臆,因此,这里的“我”绝不能再指喻体“鸟”,而是抒情主人公自己了。

例2.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杜运燮

随着陆陆续续的闪电警告:他们来了!

阵阵风都传播着到来的确讯:他们来了!

每一叶片每一枝条都遥指着:他们来了!

每双眼睛在渴望着,每张嘴在颤动:他们来了!

越过一张又一张被撕掉的树叶标语,他们来了!

越过一个又一个监狱的铁窗,他们来了!

越过一条又一条报纸上的捏造消息,他们来了!

越过一堆又一堆难忘的血泊,他们来了!

为着撕人心肺被窒息的呻吟声,他们来了!

为着惨绝人寰的最底层的挣扎声,他们来了!

为着回响在无数街道和炕头的怒吼声,他们来了!

那就是冲破冰冻严寒的春雷欢呼声:他们来了!

1948年于新加坡

A.诗歌第二节从“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自然图景转向40年代中国社会的政治黑暗,以四个“ 越过”表明“雷”来势的不可阻挡。

B.诗歌第三节重在表现“雷”滚滚而至的目的,并把“雷”从实写升格为一种消灭压迫和剥削的解放的象征。

C.最后一句中“冲破冰冻严寒”几个字,意在承接诗歌第一节春雷到来之前自然界的种种征兆和反应。

D.以“随着”“越过”“为着”起始的三节诗,既隐含“雷”到来时由远及近的动态,又逐步揭示了“雷”作为人民解放象征的寓意。

[2000年春季高考题(京·皖卷)]

[答案]C。

[分析]此题是一道综合考查题,包括对作品内容的理解,表达技巧的分析。A、B、D三项 考 查的是诗歌中的形象,形象所包含的寓意,正确。而C项中“承接诗歌第一节春雷到来之前 自然界的种种征兆和反应”,显然是不够全面的。因为“雷”在诗歌中已赋予了更深层的含 义,它成了一种力量的象征,破的是那个黑暗的社会,第二、三节显然就是那个社会的反映。

四、能力训练

1.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我 遥 望

曾 卓

当我年轻的时候/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

遥望六十岁,像遥望/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

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而今我到达了,有时回头/

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

A.这是一首抒写人生感慨的诗作,真实地写出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的心态。

B.第二节换韵,但“回头”与第一节联韵,这样,两节的韵等于勾连起来。如此押韵,与诗的内容相适应。

C.“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中的“故乡”写实,具体写诗人的家乡。

D.诗的两节,分别写年轻、年老时的“遥望”,更确切地讲,是前瞻与回望,二者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结构。

2.请阅读下面一首现代诗,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春 水

冰 心

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A.“墙角的花!”这是一个称呼语,好像有人用一种温和的语调叫着花儿的名字,但绝不是单纯的枯燥空洞的称呼,而是蕴含着一种温情,一种希冀。

B.“墙角”一词在全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点明了花的生长环境,暗示了花“孤芳自赏” 的客观原因,为后面对花的温婉劝诫作了铺垫。

C.“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这句话形象地展示了反差强烈、对比鲜明的自然和心理两种空间。自然空间是客观存在的,不能任意改变,而心理空间能依据感情载体的不同心理感受而变化。

D.作者对于花草怀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既借小花以自伤,又借小花来述理,达到了刘勰所说的“喻巧而理至”的艺术境界。

3.阅读下面一首诗,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礁 石

艾 青

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 /

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A.“礁石”不仅是不向命运低头的诗人自身的象征,更是我们民族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象征。

B.作者把“礁石”当作人来描写,集中,凝炼,形象感非常强,像是一尊“诗雕塑”,形成 一种“美的凝聚”。

C.这首诗语言朴素而洗炼,韵律感也比较强。

D.作者对“礁石”做的是纯客观的描述。

4.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没有一座桥比她更平常/人群中也许不能引来目光的瀑布/没有一座桥比她更神奇/通过后,你才能破译/世界与人生的许多秘密/

A.这首诗以“桥”这一意象喻指人民教师,准确形象。

B.这首诗以物喻人,赞美了一种平凡而又神圣的职业。

C.这首诗托物言志,想象丰富,构思新奇。

D.这首诗语言质朴却意蕴无穷。“平常”与“神奇”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主题。

5.阅读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甲)

①这首诗的最后一小节赋予了“乡愁”特定而广阔深刻的内容,(甲)处最恰当的一节是:

A.而现在/乡愁是一泓蓝蓝的海水/我在这头/亲人在那头

B.而现在/乡愁是一杯清清的海水/我在这头/故乡在那头

C.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D.而现在/乡愁是一道深深的海峡/我在这头/祖国在那头

②对这首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本诗以纪实的手法,按时间顺序抒写了作者自己“少小离家”到“老大难归”的思乡情愫。

B.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C.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的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D.诗歌有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有叠词、有变换的量词,加强了诗歌的音韵之美。

6.阅读下面一首诗,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悬崖边的树

曾 卓

不知是什么奇异的风/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平原的尽头/临近深谷的悬崖上 

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它孤独地站在那里/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它的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A.这首诗借物喻人,写出了坚贞不屈的人格之美。

B.这首诗实际上写人在毁灭的边缘,顽强奋争,怀抱高远的理想。

C.这首诗细致地描绘了树的形象,表达了对这棵树的赞叹崇敬之情。

D.这首诗三节层层深入,节奏整齐,韵律和谐。

第二节参考答案

1.C(“故乡”是比喻的说法,把青年时代比作“故乡”,亲切,贴切)

2.D(咏的是花草,比喻的是人事,并非以此自伤)

3.D(“礁石”在这里是一种象征,融进了作者的情感)

4.C(非托物言志)

5.①C ②A(非纪实手法)

6.C(赞叹的非树,而是人)

篇2:第二章 文学常识和文学鉴赏·第二节 现代诗歌鉴赏

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m 9[第二章 文学常识和文学鉴赏]

·第三节 古代诗歌

一、考纲要求

1.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韵律和表达技巧。

2.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二、知识结构

1.古代诗歌的风格和意境。

2.古代诗歌的常用表现手法。

3.古代诗歌所包蕴的思想内容。

三、知识点、能力点提示

①欣赏古代诗歌,要注意作品的不同风格。

“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造成的不同的创作特色。如陶渊明之诗冲淡平和,王维之诗诗中有画,李白之诗清新飘逸,杜甫之诗沉郁顿挫。如苏轼、辛弃疾之词豪迈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词婉约含蓄。同样写友情,李白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杜甫却说:“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氵预 堆。”欣赏两人的诗,要反复诵读,仔细体味它们风格的差异。

②欣赏古代诗歌,要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意境是指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图景和谐统 一的结果。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出山村秋日傍晚的声色俱佳的“山居秋暝图”,静谧优美,绵远悠长,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幽静恬淡的心情。鉴赏古诗,正是要通过语言媒介,去感受作品中鲜明的形象,深入作品的意境之中,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③欣赏古代诗歌,要把握诗歌常见文学典故。

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 染力。把握典故的思想,就需要了解作者的身世,熟悉典故的来历。如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就用了5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这些典故就因为都是京口这地方的历史掌故,典故的思想和这首词的思想情紧密联系的,所以,辛弃疾来北固亭就很容易想起这些典故,并借用它们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④欣赏古代诗歌,要注意诗歌常见的表现方法,如比兴手法,夸张渲染手法,情景交融手法等等。如《硕鼠》一诗主要运用了比喻,重章叠唱的表现手法。

⑤欣赏诗歌,要注意诗歌作者的炼字、炼句,物象描写中的动与静,声与寂,情与理等方面的相互映衬、烘托,语序倒置的修辞色彩等。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对作品的语言表现力作具体的、深入的开掘,有助于准确把握作品的立意和思想感情倾向,进入作品美的意境。又如王维之《山居秋暝》一诗中照、流、归、下等动词的妙用,这些动词或长或短的持续情,使我们似乎感观月光的倾泻不尽,清泉的长流不绝,浣女的由远而近,莲舟的由近而远。

例1.对下面这首《菊花》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A.第一句写丛丛秋菊围绕房舍,仿佛是陶渊明的家。

B.第二句表现了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

C.三、四两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气质。

D.全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意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

答:()

本题答案应为C。这是考查诗歌鉴赏的综合题,但A、B两个选项主要考查对诗歌形象进而对 诗歌意境的把握。“秋丛绕舍似陶家”,描绘了姹紫嫣红的丛丛菊花围绕房舍的美丽景色,看到这丛丛菊花,就仿佛置身于爱菊如命的陶渊明家。这里有客观之景和主观之意,形成恬静优美的意境。“遍绕篱边日渐斜”,是写诗人自己。在恬静优美的意境中,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徜徉在篱边菊花丛中,边欣赏边赞叹,留连忘返,不知日已西斜。完成这道题,只要能准确地把握诗歌形象,就不会误选A、B两项了。

例2.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上指酒意未消,实际上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答()

本题的答案应为D。这是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题,其中A、D两项是对这首词的感情理解和抒情方式的考查,而A项中有意提示“表面是指”、“实际指的是”的字句,与D项中“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有矛盾,就是暗示我们这一矛盾中必有一个错误的判断。李清照是婉约派词人,她的不少作品中抒发的感情都是委婉低沉的。这首词正是如此,借“浓睡不消残酒”和“应是绿肥红瘦”来抒发一种伤感和烦闷之情;但这种伤感和烦闷之情是借自己“浓睡不消 残酒”的形象及对一夜风雨后院中海棠情况的一问一答来表达的,而不是直抒胸臆。理解了诗人的抒情风格就可以确定,不当的应为D项。

例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题

望洞庭(刘禹锡)题君山(雍陶)

湖光秋月两相和,烟波不动影沉沉,

潭面无风镜未磨。碧色全无翠色深。

遥望洞庭山水色,疑是水仙梳洗处,

白银盘里一青螺。一螺青黛镜中心。

(注:君山在洞庭湖中)

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B.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

C.雍诗中“碧”是绿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群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群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蛾皇和女英。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

答()

解说:此题重在检测考生对诗句的理解程度,尤其是检测诗歌中炼字精妙的理解程度。两首诗里的“潭面无风”“烟波不动”,主要描绘的是湖面风平浪静,其中没有“山影凝重”“ 朦胧”的景象。再说,刘诗首句“湖光秋月两相和”告诉读者描写的是秋天月夜洞庭湖所见,“和”字再现了洞庭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的胜景。而雍诗中湖色的“碧”和山色的“翠”不可能是月夜所见,因此,B项中认为“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是不准确的。

四、能力训练

1.对下面这首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A.此诗一、二两句以设问开卷,描绘出泰山苍翠葱郁的景色。

B.此诗第五句采用语序倒置的手法写出层云升起,使诗人心胸开阔激荡的感受。

C.此诗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写出了诗人近泰山而望的感受,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 思想感情。

D.诗人所描绘的泰山气势磅礴耸峙,景色苍翠葱郁。全诗开阔明朗,情调健康。

2.对下面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垂绥,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A.首句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含有象征意义。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诗人将“贵”与“ 清”统一在“垂绥饮清露”的形象中。

B.次句写蝉声之远传。“流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一个“出”字,使人感受到蝉场的响度与力度。

C.三四句蕴含深意,表明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

D.这首诗,事、景、情、议融为一体,显示出诗人寓情于景的艺术才能。

3.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①②题。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①对这首元曲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酾酒临江,横槊曹公”,意思是说曹操横槊船头,洒酒于江,表示凭吊。

B.“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指孙权赤壁一战,借助东风取得了胜利。

C.“便成名八阵图中”,是化用杜甫“名成八阵图”的诗句说明诸葛亮的业绩。

D.最后一句指明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刘备、孙权及曹操。

②关于这首元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以设问开卷,分层次地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最后以概括作结,全篇有分有总,首尾呼应。

B.作者用“惊起”二字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诸葛亮从南阳隐居到报效刘备而出化的这一转 变。

C.作者通过三国英雄人物的描绘和比较,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

D.这首元曲风格雄健、高昂,大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遗风,而又没有“人生如梦 ”的悲伤感叹。

4.阅读下面一首,分析完成不恰当的一项是()

苏 幕 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 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人愁肠,化作相思泪。

A.上片写景,描绘秋色,由上及下,由近而远,在一个广阔的空间里,引出乡思离情。

B.下片抒情,抒情迂回往复曲折多变,乡愁无法排解。

C.此词中作者胸襟的开朗和感情的真挚,可以直书所见直写所感,不似婉约词家委婉含蓄。

D.此诗即景抒情,色调鲜明,情思深远,意境浅显开阔。

5.读辛弃疾的词《摸鱼儿》,从下面的选项中选出对该词分析不当的一项()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 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若灬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 玉环飞燕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A.上片通过作品主人公怜春——惜春——留春——怨春,表现了他对南宋王朝“爱深恨亦深 ”的矛盾心情。

B.下片假托蛾眉遭妒,表现了他对自身遭遇的不平。“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是对当权的妥协投降派的诅咒。

C.上下两片峰断云连,上片“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是开,是纵,那么下片“ 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是合,是收。一开一合,一纵一收之间显得结构严密,章法井然。

D.此词以景语作结语,点出南宋朝廷日薄西山,前途暗淡的趋势,韵味全无。

6.对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A.“幽州台”是指幽州的黄金台,燕昭王在这台上接待四方来的人才。陈子昂登上此台,感慨万千。

B.“前不见古人”,指过去的像燕昭王那样的广招人才重用人才的君主,如今是再也见不到了。

C.“后不见来者”,指的是以后也不再能见到像燕王那样的广招人才重用人才的君主了。

D.后两句说,想到了悠悠天地之中,如自己这样怀才不遇还受打击的人又不知有多少,这时作者独自悲伤地流下了眼泪。读到此使人感受到作者的愤激之情而又无可奈何的哀叹。

第一节参考答案

1.C 2.D 3.①D ②C 4.D 5.D 6.B.

文 章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篇3:第二章 文学常识和文学鉴赏·第二节 现代诗歌鉴赏

一、想象在文学创作和文学鉴赏中的作用

(一) 想象在文学创造中的作用

作者创作文学作品与读者阅读文学作品这两个过程是不同的。从宏观上分析, 文学创作的过程与文学鉴赏的过程是逆向存在的。文学创作者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作品创作时需要确定好方向, 所确定的方向直接决定了读者阅读过程中能够联想到的内容。创作文学作品的目的就是希望读者能够很直观的从作品中读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心理变化情况。例如:一些叙事性的历史史诗, 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就应该将一些新颖的事件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这样更能够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在创作现代作品时, 作者通常情况下是运用优美的文字和句子, 与读者的心灵产生共鸣。

作者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 从根本上讲就是创造者心理变化的一个过程。创作者一般会留意自己生活中一些细微的、具有代表性的事物, 让其以静态的方式停留在头脑中。然后再充分发挥想象力, 结合自己的审美情感, 将停留在头脑中的记忆融合到作品的创作中。一些水平较高的创作者在作品创作的最后阶段, 能够进入到作品人物同化的世界。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聊斋志异》, 这部作品便主要描写的是鬼怪的世界, 人们并没有真正看见过鬼怪。只是作者充分发挥想象, 虚构出来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这部作品的成功之处, 便是能够引领读者全身心投入到阅读过程中, 给读者留下更多的回忆和空间。因此, 充分运用想象力, 有利于丰富文学作品的内容, 促使文学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让人寻味。

(二) 想象在文学鉴赏中的作用

想象是文学鉴赏过程中发挥作用最大的一种方法, 也是鉴赏者再一次发挥创造能力的过程。文学鉴赏的过程是一种对文学内容创作评价的过程, 通过这个过程, 有利于读者获得更新的素材, 牢牢抓住读者的心。

1. 文学鉴赏者可以利用想象力将枯燥乏味的语言文字转化成为灵活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因此, 在文学鉴赏的过程中, 应该充分发挥想象力, 才能够让文学作品的价值真正展现出来。

2. 想象在文学鉴赏中的应用就是让文学作品内容重现, 其中文章的审美意象和创造意象都只是文学作品中一个大体的框架结构2。有些文学作品的结构体系较为清晰, 这样鉴赏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则可以充分利用自己审美意象, 更加直观的进行人物形象再造, 可以说“一百个观众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这主要是因为每一位文学鉴赏者在鉴赏作品过程中的想象力是不同的。

在文学作品的鉴赏过程中, 鉴赏者通过运用想象力能够将生硬的文字进行再创造, 让人物形象能够更加灵活的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让固定的人物想象发生千变万化。如果世界上鉴赏者缺乏想象力, 那么任何一种艺术形象都会失去本身的魅力3。当然, 作为文学作品的鉴赏者也不应该仅仅处在被动地位, 而是应该在鉴赏作品的同时, 不断研究文学作品深层次的涵义, 最后进行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再造。

二、想象在当前文学创作中的缺失

创作者通过发挥想象力来认识世界, 利用语言文字来评判现实社会和人性, 以此来抵抗社会世俗人们庸俗思想的渗透, 大力提倡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有效构建公平公正的道德体系, 从而为建立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当前在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中缺乏的就是想象力, 所以才会出现一些没有价值的文字, 这样的形式下便容易导致读者鉴赏文学作品的缺失,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便是:

1.当前政府主流意识的压迫, 导致创作者只能够对现实加以装饰, 大部分文学中的想象都是虚浮存在的, 创作者并不能够全面书写历史的真相。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便无法唤起读者的共鸣, 让读者认为这些作品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甚至在读后还容易产生一种反抗情绪。

2.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越来越注重实用主义, 文学的创作也越来越趋于功利化和世俗化, 甚至已经成为了无法避免的事实。从根本上讲, 这种现象也是整个文学核心精神出现了问题。很多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根本没有将想象力融合进入, 只是进行枯燥生硬的阐述。这样长时间发展下去, 便必然会让整个文学创作失去价值。因此, 在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中, 我们不仅要用鼓励性的策略去调动创作者的创作意识, 而且还应该不断提升创作者的文化素养, 让他们真正认识到想象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性4。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 去体会领悟, 展开合乎逻辑的想象再创造。只有这样, 理解了想象的作用, 才能更深人的了解文学作品, 认识文学作品中的美。

三、结论

想象在整个文学领域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甚至成为了文学创作和文学鉴赏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如果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没有发挥想象力, 那么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也就没有灵动性和生命活力, 就如同一潭死水, 毫无生趣。只有将想象合理的渗透到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中, 所创造的作品才能够让读者回味无穷, 让文学鉴赏也变得更加有价值。

注释

11 .戚琦.论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J].大江周刊:论坛, 2012 (7) :67-67.

22 .李伟.文学与民主的联姻和疏离——试论胡适文学活动中的民主想象[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 :129-133.

33 .李娟, 彭振生.文学创作与鉴赏中融入物理学元素刍议[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3) :103-105.

篇4:第二章 文学常识和文学鉴赏·第二节 现代诗歌鉴赏

关键词:诗歌鉴赏;文学素养

古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人类文化的宝库。它言简意丰,用极为有效的诗句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古诗文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能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理”既闪耀着美的光彩,又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引导学生感受美的陶冶。

教师要从对下一代负责的高度出发,抓好学生对优秀诗文的背诵积累,不要让学生错过了积累的黄金时段。我们的孩子自小朗诵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朗诵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朗读李绅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朗读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不知不觉地体验到人对自然生命的关心,体验到登高望远的心胸舒展,体验到要尊重劳动,体验到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一切美妙的修养和哲学会毫无痕迹地从他们的口中渗入血液,渗入生命感受的深处,成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那么,课内如何引导学生鉴赏诗歌呢?

一、反复诵读、激发想象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韩愈在《进学解》中也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由此可见,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读之同时,还需展开想象。想象是引发情感的桥梁,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这样,作者就把我们的精神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二、积累、运用鉴赏知识

1、文体知识。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鉴赏古诗,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诗词文体知识,就有可能盲目而被动。首先,应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流变有相当清晰的认识,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发展的脉络;其次,还应对诗词的格律知识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诸如句法、用韵、对仗、词牌、曲牌等知识。再次,还要充分把握诗词特点: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

2、詩歌内容。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按语言,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①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陶渊明、谢灵运、谢脁、孟浩然、王维、杨万里等。当然,李白、杜甫、苏轼等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如王维的《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通过对山间清幽美景、山村淳朴民风、乡间勤劳百姓的描述,诗人勾勒了心中理想的社会境界,表达了对目前隐居生活的满意之情,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②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鉴赏咏物诗,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我们在读解时用心体味。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③边塞诗: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一往无前,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而宋代的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代表人物如范仲淹。边塞诗歌的特点在于从不同角度展现时代的风貌,鉴赏时应首先把握时代的特征,然后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思想感情。如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反映戍边将土思亲的心曲,事情虽小,情意却深。④咏怀诗:如果说写景诗是借景来抒情的话,咏怀诗的特点就是即事抒怀。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即为抒怀。鉴赏这类诗词,首先要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事,然后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的形式和对眼前环境的叙写——这就是“即事”,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这就是抒怀,后两句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是进一步抒怀。⑤咏史诗: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或感慨岁月瞬息变幻,或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咏史诗的代表人物是刘禹锡、杜牧等。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堪称咏史诗的典范,诗人站在浩浩古战场、滚滚长江边,抒发了对历史、人生的深沉感慨。时光不再,英雄易逝,而那潇洒儒雅、指挥若定的周郎,更激起诗人双鬓染霜而功业未就的伤己之情。

总之,强化学生语文诗歌鉴赏能力,提高诗歌鉴赏的教学水平,已经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注意的教学问题,诗歌鉴赏能力能够提高不仅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成败,而且对学生语文人文性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理应受到教育界足够的关注。

篇5:第二章 文学常识和文学鉴赏·第二节 现代诗歌鉴赏

纵观历届高考诗歌鉴赏题,大体上可以归纳出六种问答模式:

一、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解答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就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故凡属景情关系都属于这类题型。

3、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注意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绘时一定要忠实于原诗,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规范的表达为两个双音节形容词。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伤感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伤感。

4、答题示例

绝句二 首(其一)

杜 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作者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杜甫草堂时。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魅力的初春景象(季节特点的总结,之后加上冒号):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光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营造了一种明净绚丽的春景;(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5、练习巩固

题义公禅房

孟浩然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

户外依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注:义公是一位高僧,此诗写其禅房周围环境。

问:义公禅房周围环境有怎样的特点?写这样的环境有何作用?

答:禅房空林环绕,秀峰迎门,幽谷临阶。夕阳雨霁之时,山峦格外清净,又有水汽飘落,更显庭院阴凉;这一环境恰如莲花般纤尘不染,脱俗绝世;衬托了义公的清德高风,情调高雅,襟怀绝俗,从而寄托了诗人的隐逸情怀。

二、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

(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修辞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2、解答分析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练掌握长用的表现手法。它分为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

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用典抒情等)两种,侧重考查间接抒情手法。

描写手法主要有:衬托、虚实、对比、白描、动静等。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另外也考查设问、反问、反语等。

3、答题步骤

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注意全面考虑,观点准确,考试时,有时为了降低难度,题目中已经明确指出从某个角度加以鉴赏,则这一步就不必了。)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说明做主是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的。(这一步即是第一步的论证,必须结合 原诗)

第三步:此手法如何有效地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即回归主题,回答技巧对主题的作用)

4、答题示例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巧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反衬的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抒写了诗人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情。(步骤三)

5、联系巩固

绝 句 二 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问:这首诗是杜甫入蜀后,抒写的羁旅异乡的感慨。首两句入嵌在镜框丽的风景画。请分析此诗运用的艺术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答:该诗运用了映衬的手法。以江碧衬鸟白,以山青衬花红,色彩明丽,景象清新。全诗以乐景写哀情,极言春光之明丽,更能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情致。

三、分析语言特色型

1、提问方式

(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2、解答分析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自此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解答的词一般有:(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委婉、简练生动……

3、答题步骤

第一步: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第二步: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第三步: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答题示例

春 怨

盖嘉运

托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清新自然,多用口语。(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5、巩固练习

邯郸东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东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问: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答:作者通过想象中的画面,即东至深夜,家里人围坐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之情的。诗的语言质朴无华、明白晓畅。

四、炼字型

1、提问方式

(1)X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为什么?

(3)你认为X字好在哪里?

2、解答分析

沈德潜曾说:“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从诸多诗例来看,成功的炼字就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炼字,就是使“意”——作者主观的情思,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具体化,生动化,纵深化与美学化。只有炼出具体生动的富于美学内容和启示性的字,才能使“意”具有感染人的力量。

所炼之字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五言炼第二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五言炼第三字:“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五言炼第五字:“草生公府静,花落讼庭闲。”

五言炼二、五字:“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七言炼第二字:“山入白楼沙苑暮,潮生沧海野塘春。”

七言炼第五字:“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七言炼第七字:“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七言炼第二、五字:“鱼含月影随云动,鸟吐花声寄树闲。” 从词性的角度而言,古诗炼字一般有: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虚词等。(参看上一节:值得注意的词)

3、答题步骤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点明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答题示例

南 浦 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字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的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 ”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5、巩固练习

木 兰 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邹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问: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答: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摄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自是很妙。

五、“一词领全诗”型

1、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分析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等。所以,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3、答题方向

(1)该词在诗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2)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4、答题步骤

第一步:写了什么。

第二步:所起的作用。

5、答题示例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为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 崖 州 城 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砸千遭绕郡城。

问: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

答: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达出对“京华亲故”一为援 手的急切期待。

6、巩固练习

湖 州 歌

(南宋)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问:简析“望”字在诗中的作用。

答:对全诗景物描写起统领作用。

六、观点不同型

1、提问方式

(1)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2)有人热为某字用得好,有人认为某字用得不好,你认为呢?

2、解答分析

解答这类题,思考的方向主要是手法、表情达意方面的效果。首先,要确定一种观点,然后依据原诗词的内容分析找到关键的几点理由,分条作答。

3、答题示例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塌,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问:“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好,为什么?

答:“雁引愁心去”一句更好。因为该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仿佛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为映衬。“引愁心” 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

(回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也可以)

4、巩固练习

渔 翁

柳宗元

渔翁也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逢。

问:诗的末两句,苏东坡认为“虽不必亦可”,你是否同意他的看法?为什么?

答:同意,删去两句平淡闲远的尾巴,使诗以“欸乃一声山水绿”这以奇句作结,不仅“余情不尽 ”,而且“奇趣更显”。

或答:不同意。结尾两句是全诗的一段余香,只有“无心”的“白云”相逐,其孤独无伴才可知。删去后影响了孤独之情的表达。

七、对比鉴赏型

1、提问方式

(1)两首诗或词出现进行内容与主题、手法等方面的对比,也有与学过的课文诗句的对比。

(2)说出相同点或不同点。有的指氛围、情感,有的指风格、方法的对比。

2、解答分析

依据原诗词作答,要从原诗中找理由。

3、答题步骤

先对诗词相关原句作一解释,中欧啊到题眼;再列出几条作答。关键是抓住其不同点,让原句中的词语说话。

4、答题示例

夜游记 记梦寄师伯浑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问: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和异同?

答: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篇6:现代文学鉴赏习题

1、谈谈你对狂人形象的理解?

《狂人日记》鲁迅著

是一个奇特而又复杂的艺术形象:

一方面,“狂人”是一个真实的患迫害狂症的精神病患者,他的言行、思维,都具有迫害狂症的特征。

另一方面,“狂人”又是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封建社会中的叛逆者。善于思考,具有清醒的认识,具有强烈的反传统精神。更具有自省精神和自审意识

比如说,“从来如此,便对么?”

2、分析莎菲女士的形象

《莎菲女士的日记》丁玲

•莎菲是“五四”退潮后小资产阶级叛逆、苦闷的知识女性的典型。憧憬个性解放,追求灵与肉统一的理想的两性生活。“五四”退潮,大革命失败,社会环境的沙漠化造成她追求的幻灭,陷入伤感、颓唐、自恋的心理和感情的矛盾漩涡。

莎菲的矛盾与悲哀有其个性因素,更是时代社会造成的,她病态的抗争、绝望的反叛,集中体现了当时青年的“时代病”。

3、分析《骆驼祥子》的悲剧主题,分析《骆驼祥子》中

造成祥子悲剧的原因。

《骆驼祥子》老舍

1、社会学层面:写城市下层人力车夫祥子的悲剧命运,围绕他买车、丢车三起

三落的辛酸人生历程,映现出20年代动荡与黑暗,使祥子悲剧具有社会批判内涵。

2、文化层面:是心灵被传统农业文明桎梏及现代城市“文明病”腐蚀的双重悲剧。

展示了传统文化弊端和现代文化弊端的双重悲哀。

 可以看到老舍的文化审视与文化批判的意识。

 悲剧原因:

一、客观原因:

 社会对祥子的压迫:军阀乱兵、政府侦探对祥子的欺压,车夫与车行老板的对立

二、主观原因:

 小农意识——个人奋斗者的悲剧;

 性格弱点——孤独脆弱,失去自制力,自暴自弃。

4、分析《边城》的内蕴,为什么说《边城》表现了沈从

文的“理想人生形式”

《边城》沈从文

小说把乡情风俗、自然景致与人事命运浑然融为一体,表现了“人与自然契合”的理想追求。是沈从文理想“人生形式”的艺术化。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沈从文:《水云》)

 “边城”融风景之美、风俗之美、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之美、人情之美、人性之美于

一体。是美丽忧郁的田园牧歌,是人性美的咏叹调。

 边城世界自然风景优美、人与自然关系和谐,浑然一体。顺应自然,乐天知命,安

分乐生。《边城》对理想人生形式的营造,具有文化批判意味,即对照批判现代都市文明弊病,让人们认识“这个民族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边城>题记》),重建美善人性,重造民族精神

5、分析《围城》的主题意蕴,分析方鸿渐的形象。《边城》钱钟书

钱钟书:“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围城>序》)

1、描写抗战背景下,现代知识分子的众生相,从道德、心理、人性的角度审视知

识分子的精神病态。

 揭示了存在于西式知识分子身上的“儒林相”,——委琐、虚浮、苟且、堕落,以及

普遍存在的崇洋心理,代表了乱世中中国人的精神病态。

 小说是对西式知识分子的讽喻,对人性的反思,对传统文化及“中国化”了的西方

文化的再审视。

 《围城》因此被称为“新《儒林外史》”

 方鸿渐形象:本性善良,有正气和尊严。颇有悟性,不乏聪明才智。

 但生性软弱和顺,优柔寡断、怯懦迷惘,时时为环境与世俗所囿,新旧参半,无所

依持,缺乏行动的勇气和能力。

 胸无大志,得过且过,慵懒颓唐。

6、分析《金锁记》的主题,分析曹七巧的形象

《金锁记》张爱玲

•主题:小说描述了曹七巧为黄金欲与情欲所毁灭的苍凉的一生,冷静而深

刻的展示她在物欲、情欲挤压下心灵的沉重、畸变和人性的泯灭。同时揭示女性吃与被吃的生存本相,批判了禁锢人生命的传统婚姻制度的罪恶。小说以一个畸形的言情故事,披上了通俗的外衣,内里却是对人性的审视。

形象:①由爱情婚姻悲剧走向精神裂变的悲剧性人物,一个体现了人性恶的典型。②黄金欲的变态追求者,一生困在黄金铸成的枷锁中。透视出金钱至上主义者的悲哀

7、结合作品,分析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征

1、艺术风格:飞扬飘逸,轻灵洒脱,婉转流丽。

2、“徐志摩意象”:追求主、客体内在神韵及外在形态之间的契合,创造了“独抒性灵”的雅洁灵动的“徐志摩意象”。

3、追求诗歌的格律化,实践“三美”主张

8、结合《故乡的野菜》,《东北的菜食》等作品,分析周作人散文的闲适风格。

通过对故乡野菜的描写,勾勒了一幅幅浙东古朴清新的民俗画卷,挖掘出故乡特有的生活情趣,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情怀念及追求闲适自然的人生态度和文化心态。风格闲适,平和冲淡,笔淡情浓。

涉笔成趣,将知识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挖掘故乡特有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习俗,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抒发对故乡的深情怀念,显示了作家享受生活的情趣,追求的闲适平和的人生态度和文化心态。

9、谈谈你如何理解《红豆》、《爱,是不能忘记的》中的爱情观。

《红豆》宗璞《爱,是不能忘记的》张洁

《红豆》。爱情观念:爱情来自两性的气质的吸引,源自于人类本能需求的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

作者认为爱情的发生虽出于本能,但爱情又不能是毫无原则的。

《爱,是不能忘记的》

提出无爱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婚姻必须以真爱为基础,要精神相恋。

质疑婚姻中从一而终的道德规范。

爱不是由对方外表引起的愉悦;

爱不是责任、义务、同情心;

爱不一定要用朝夕相守来培植;

爱不一定非要由肉体接触作保障。

爱情的本质:“精神的爱”才是真正的爱。爱情是人心灵的相通。

爱的真谛:爱情只要得到了呼应,就是“最完美”的。就可以上升为脱离了具体对象的永恒的爱的意识,转化为一种“无穷思爱”的激情。• • • • • • • • • •

10、谈谈《受戒》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受戒》汪曾祺

主题:

1、写的是“受戒”,传达的是不“受戒”的理想。蕴含了对生活和人性的热爱,洋溢着人性的欢歌。主张人性的无拘无束、自由健康发展。

2、揭示了令人惊奇、向往的人性美、人情美、风景美、风俗美:共同构成和谐快乐的生存境界。艺术特色:1.风格:浑朴自然,淡泊委婉。2.散文化小说:淡化情节,注重气氛,结构自然。3.以气氛写人物,主张气氛即人物。

11、谈谈对《活着》(余华)主题的理解。

主题:

1、讲述生命的悲剧,表现“生存的苦难”

2、表现“活着”的人生哲学。

3、写苦难中的温情,人性的善。

•艺术特色:叙事上:采用“零度叙事”,力避价值判断和情感倾向,进行冷静客观的低调叙事。叙事话语单纯、准确,语言简洁平实。

• 小说运用了“重复”的叙述,被称为“重复的诗学”。“死亡”的重复上演是对主题的深化和强化。

12、论述《长恨歌》(王安忆)的主题

主题:

1、女性命运的写照。一位新女性的旧生活——依附男性而生存,写出了女人生存的悲哀,展现了女性共同的命运—生活在男权文化的天空下。

• 对女人“红颜薄命”的恨:谋生不得、谋爱不能。

13、论述白嘉轩的形象

 《白鹿原》陈忠实形象:白嘉轩是民族之魂、民族精神的代表。是传统道德和礼教规范的执行者、倡导者、监督者,自觉地捍卫宗法文化的神圣。他的强烈的社会道德感、使命感以及振兴家族的胸怀与抱负,体现出儒家文化的理想人格精神。

小说描写了他以“孝”为核心的家庭伦理生活,以“仁”为核心的社会生活—— 恪守“耕读传家”的传统,亲躬农业劳动 ;周济穷人,创办学堂,组织众人抵抗危难(白狼、瘟疫、干旱);以仁爱和中庸哲学对抗斗争哲学,以德报怨,宽容待人(营救黑娃、营救鹿子霖;接纳黑娃、白孝文回归)。维护了伦理本位文化,显示了儒家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同时,也写出了传统文化对思想解放、社会进步起到的阻碍作用,如白嘉轩的保守顽固冷酷,重视礼法而蔑视人性。(反对黑娃、田小娥的爱情,对田小娥、白孝文施以酷刑)  

14、谈谈你读《我与地坛》(史铁生)的感悟

感悟:

一、苦难意识:由个人灵魂的苦难——体会他人的苦难,悲悯众生之苦——关于苦难的普遍性思考

2、体会和理解他人的苦难,悲悯众生之苦:

• 亲情的感悟:

• ①对母亲的苦难与爱的体悟与理解

篇7: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文学常识

1、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的诗歌通俗易懂、流畅自然,著名的《新乐府》《秦中吟》等作品,反映了人民疾苦,揭露了社会黑暗,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另一些具有感伤色彩的叙事诗,如《长恨歌》《琵琶行》等,形象鲜明,情节连贯,语言优美,同样是脍炙人口的篇章。

2、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楚辞》收集战国时代楚国屈原、宋玉和汉代贾谊等人的诗赋,西汉刘向辑,东汉王逸作章句(对古书的分析解释)。这些诗歌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后世因此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

3、鲍照,字明远。鲍诗气骨劲健,语言精练,辞采华丽,常常表现慷慨不平的思想情感。七言诗在鲍照那里有显著的发展,对于唐代作家颇有影响。代表作《拟行路难》。

4、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同年代“诗仙”李白并称“李杜”。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甫生当开元盛世与安史之乱之间,后半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被称为“史诗”。诗风沉郁顿挫(思想感情低沉郁闷,语调音律停顿转折)。

5、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宋孝宗时赐进士出身,46岁入蜀,先后在王炎、范成大幕府中任职。光宗时官至礼部郎中,后被劾去职,归老故乡。

6、阮籍,字嗣宗,“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竹林七贤”之一。他是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全力创作五言抒情诗。他的诗大量运用比兴象征、神话传说、以景寓情、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曲折隐晦地书写愤世嫉俗、感慨郁闷的内心世界,形成了言近旨远的艺术风格。代表作《咏怀八十二首》。

7、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

8、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大李杜”,又称为“诗仙”。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昂扬奋进,愤懑激越,潇洒出尘,耿介孤高,飘逸俊爽)

9、李清照,南宋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历史上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工书能文,通晓音律,生活安定、优裕,词作多写相思之情。婚后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整理,编写了《金石录》。中原沦陷后,与丈夫南流,过着颠沛流离、凄凉愁苦的生活。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早年金兵入侵后,遭遇国家巨变,词作多感慨身世飘零。她的诗文感时咏史,词风迥异。现存诗文及词为后人所辑,有《漱

玉词》等。

10、黄遵宪,字公度,号人境庐主人。近代戊戌变法的重要人物,是走向世界,以“欧风美雨”铸就自己诗篇的诗人。他主张“我手写我口”,要求表现“古人未有之物,为辟之境”,成为近代“诗界革命”的旗手。他的诗作反映了近代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被称为“史诗”。代表作《今别离》

11、张若虚,唐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等以吴越文士扬名京都,开元初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称“吴中四士”。其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在初唐诗风的转变中有重要地位。但受六朝柔靡诗风影响,常露人生无常之感。代表作《春江花月夜》。

12、孟浩然。少时,隐居鹿文山,40岁到长安应进士举,失意而归。张九龄镇荆州时,招致幕府。后病死。他的诗多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在山水田园景色的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语言清淡,意境清远,多自然超妙之趣。与王维并称于诗坛。代表作《夜归鹿门歌》。

13、韦庄,字端己。唐诗人韦应物四世孙。他生活在唐帝国有衰弱到灭亡、再到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混乱时期。59岁举进士,72岁帮助王建创建“前蜀”小朝廷,并任礼部侍郎同平章事。因他有反映黄巢义军攻入长安的长篇叙事诗《秦妇吟》,影响极大,被称为“秦妇吟秀才”。他在词坛上与温庭筠齐名,并称“温韦”,是“花间派”词人的代表作家,著有《浣花集》。所作词语言清丽,多用描手法,写闺情离愁和游乐生活,情凝词中,读之始化,以至弥漫充溢于脏腑。代表作《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14、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崇信佛教,被称为“诗佛”。善画人物、丛竹、山水。苏轼称他“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山水田园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这一诗派是陶渊明、谢灵运、谢药的后继者,诗人以擅长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而著称,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因而被称为“山水田园诗派”。其主要作家有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称为“王孟”。

15、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与其父苏洵(字明允)、弟苏辙都是散文家,被并称为“三苏”。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16、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自幼随父宦居汉阳,后迁湖州。浪迹江湖,布衣终身。工词诗、善书法、精音律。其词善以健笔写柔情,风格清俊峭拔。代表作《扬州慢》(淮左名都)。

17、纳兰性德,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词作以小令见长,清新自然,直抒胸臆,风格接近李煜。内容多抒写个人的相思离别和哀思闲愁,情调感伤低沉,凄婉哀怨。

感情自然真挚,多用白描手法。

18、李贺,字长吉,世称“诗鬼”,中唐诗人,是没落的宗室后裔。终身抑郁不得志,27岁就去世了。他的诗作想象丰富,立意新奇,用词瑰丽。代表作《李凭箜篌引》。

19、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妙解音律,善于作词。他的词富艳精工,自成一家,有“词家之冠”“词中老杜”之称,但在内容上有明显不足,多为泛咏旅思、绮情之作。代表作《苏幕遮》(燎沉香,消溽暑)。

20、高适,字达夫,一字仲武。少时贫困,20岁后到长安求仕不遇,浪游燕、赵、梁、宋一带。40岁后举有道科。安史之乱后任西川节度使等官,最后任散骑常侍。其实思想感情深沉雄厚,语言洗练苍劲,尤以边塞诗著称于世。代表作《燕歌行》。

21、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和散文家,与韩愈,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刘禹锡与之并称“刘柳”。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21岁中进士,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运动,曾任礼部员外郎。改革失败后,被变为永州司马,后又贬为柳州刺史。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富于战斗性,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创作以寓言、山水游记和传记成就最大。其诗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最为世人称道者,是那些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

22、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才思敏捷,相传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叉”。能词,词风秾艳,词藻华丽,为花间词人之鼻祖,对晚唐五代词和宋词影响很大。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代表作《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23、睢景臣,一作舜臣,字景贤。撰有《屈原投江》《牡丹记》《千里投人》三部杂剧,均不传。散曲今仅存套曲三首和几句残句,但《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使他在散曲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24、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晚唐诗人。出身于名门世族,26岁中进士,官至中书舍人。他的古体诗题材广阔,笔力峭健。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代表作《阿房宫赋》。

25、魏禧,字冰叔,号裕斋。清朝散文家。清初,人称魏禧、侯方域、汪琬为散文三大家。魏禧与其兄祥、弟礼,都能文章,世称“三魏”。代表作《大铁锥传》。

26、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著有《欧阳文忠公集》,并编写两部史书《新唐书》《新五代史》。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代表作《伶官传序》。

27、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军人物。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

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 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其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言鲜明简炼,新颖生动,风格雄健奔放,曲折自如,为古文运动树立了典范。代表作《祭十二郎文》。

28、方苞,字凤久,号灵皋,晚年又号望溪。曾因《南山集》案入狱,后被特赦。他是桐城派古文的创始人。为文主张一种“义法”,要求做文章“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提倡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并重,并讲求词语的“雅洁”。这些主张在当时很有影响。在实践中,方苞以及其他桐城派作者成就虽不很高,思想内容比较空虚,但大抵能够写得明白晓畅,在行文的结构、修辞方面有一些可取的地方。著有《望溪全集》。代表作《狱中杂记》。

29、张岱,字宗子,号陶庵,自称蜀人。他家自曾祖以来都是显官,服用奢华。明亡,隐居剡溪山中。他的文章多寄托着故国之思,著有《瑯環文集》《西湖梦寻》以及纪录明代三百年史事的《石匮书》。代表作《陶庵梦忆序》。

30、归有光,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明代古文家,是“唐宋八大家”与清代“桐城派”之间的桥梁,被称为“唐宋派”。归有光散文继承欧阳修、曾巩的文风,有较大成就,且把家庭琐事引到古文中来,使散文扩大了表现范围。其散文记叙家人之谊,朋友之情,感情真挚,神态生动,风韵悠远。代表作《项脊轩志》。

篇8:第二章 文学常识和文学鉴赏·第二节 现代诗歌鉴赏

一、根据课文思想内容和表达方式, 确定审美鉴赏的目的、任务和重点

中学语文中的文学作品的教学, 与其他课文的教学不同之处在于:要明确其审美鉴赏价值。教师不仅要从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方面钻研教材, 进行备课, 而且要从审美鉴赏角度着眼, 在充分发掘其审美内容的基础上, 全面确定教学目的、任务和审美鉴赏的教学重点。例如《岳阳楼记》一文的目的任务可确定为:了解本文借景抒情、发表议论的写法;认识本文情景交融、刚柔相济的美的意境和语言的音乐美等特点;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体现的作者的政治抱负和高尚情操,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爱国主义情感, 培养学生为国为民而“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牺牲精神。这样, 就可使德育、智育、美育融合在一起, 鉴赏能力的培养就可在这全面统一的教学目的中有一明确的位置。

二、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是有阶段性的, 而审美鉴赏活动也是有一定的阶段性的, 它须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由已知到未知。配合教学过程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1.引导学生进入审美意境。

学习一篇文学作品, 首先使学生扫清字、词等障碍。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阶段就应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 深入到作品所创造的艺术氛围中。一般说来, 课文中所描绘的无论是社会美, 还是自然美, 不入境就不可能有对美的强烈感受和尽情想象, 更不用说鉴赏。引导学生进入审美意境的方法多样, 针对具体课文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如《谁是最可爱的人》, 这是一篇文情并茂脍炙人口的通讯, 作者报道了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可歌可泣的事迹。尽管作者只选取了三个典型事例, 可它足以撩动读者的心扉, 使读者从感情上产生共鸣。即使是记叙也饱含着感情, 而文章首尾还有大段的议论、抒情。针对此特点, 我采用教师范读的方法, 引导学生进入意境。

又如《海滨仲夏夜》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文。在学生熟悉课文后, 教师可用语言绘声绘色地描述本文的主要内容:作者抓住夕阳落山不久——月到中天这段时间的光线和色彩的变化, 描绘了夏夜海滨特有的景色和劳动者的闲适、欢愉和休憩的场面, 所描绘的都是一幅幅流动的变化着的画面:霞光在海面上滚动着, 像燃烧着的火焰;启明星在深蓝的天幕上闪烁, 像高悬的明灯;灯光在海面上晃动, 像一串流动着的珍珠与月光交相辉映。这时漫步在夜色中, 海滩上涌起欢声笑语……学生随着教师的描述而进入意境, 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深深地感染学生。

2.激发学生的情感。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多以美动人, 以情感人。作品中所蕴涵的美的内容, 无论给人以壮美感, 还是优美感;给人以悲剧感, 还是喜剧感等等, 无不激起读者的情感共鸣。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激起自己的情感, 更要激起学生的情感, 使之与课文表达的情感共鸣, 才有可能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学过程中, 抓住课文语言与内容的情感内涵, 教师以相应的情感语言, 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是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关键。

首先, 教师备课时要充分挖掘课文语言和内容方面的情感因素, 并且潜心体味、受到感染, 才能引起学生共鸣。

如《羚羊木雕》一文, 主要写家庭成员的矛盾, 学习这课要使学生从课文中得到启迪, 体会人间感情, 备课中我注意设疑讨论。举例来说, 我抓住文章结尾句设疑, 让学生讨论:“这能全怪我吗?”通过讨论, 孩子们懂得了比金钱更有价值的东西是友谊, 人不能见利忘义。

3.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评价。

文学鉴赏不能不注意个“鉴”字, “鉴”即鉴别之意。对好坏、美丑、真假、善恶, 学生必须在感受、理解的基础上做出审美判断。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将所获得的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上去, 让学生从形象深入事物的本质, 获得更深刻的美感。

例如学习《孔乙己》, 学生对孔乙己这个人物把握不住。孔乙己在鲁镇酒店里是唯一的穿长衫站着喝酒的人, 外表衣着上就是一个矛盾集合体:他的言谈半文不白, 举止既直率又讨厌, 心地既善良又丑陋, 行为既可怜又迂腐。他使人同情又教人生厌。如简单地做出“孔乙己是好人还是坏人”的结论, 显然是停留在一种感情反应中, 没有通过审美判断, 还谈不上对这一形象的真正把握, 也就是说不理解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真正原因是封建科举制度, 那对孔乙己这一人物的把握就达不到真正的鉴赏效果。因此要引导学生找出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根源, 使学生对孔乙己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上一篇:党建工作座谈会发言提纲下一篇:三下美术《彩纸撕贴画》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