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高速公路管理论文

2022-04-19

当代高速公路管理论文 篇1:

试论当代中国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的现状与策略完善

摘要:高速公路实际上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并且高速公路作为现代化发展的主要标志,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高速公路发展较为迅速,并且为了有效适应国民经济迅速发展,我国还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希望能够推动我国高速公路事业持续稳定发展。相较于国外高速公路建设先进水平,我国高速公路在发展过程中仍旧存在较多问题,并且这些问题也将直接影响我国高速公路是否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有效改变传统思想观念,理顺相应管理体制,并结合我国国情研究出较为合适的管理模式已经成为高速公里管理过程中重点。本文就当代中国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的现状与策略完善展开讨论。

关键词:当代中国;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策略完善

一、目前我国高速公路管理体制中存在问题

(一)我国高速公路管理法规不健全

事实上,我国高速公路法制建设赶不上高速公路建设的脚步,并且我国并没有一套较为适用的法规条文对其进行管理,促使相应管理工作不能够顺利完成。1997年我国针对高速公路管理问题出台了相应《公路法》,希望能够针对公路建设做出有效规定,但一些细节并不能够做出有效规范管理,后来出台的《公路管理条例》中一些法令存在抵触,造成交通部门、公路管理部门权责不明。另一个方面,高速公路管理不能够仅仅局限于行政执法权限,不应该允许非法机动车辆以及行人擅自闯入。在使用高速公路的时候,经常会发生相应纠纷案件,并且不同地方处理方式大不一样。另外,我国现阶段大多数高速公路路段都是由企业直接进行经营管理的,但在具体法律文件中并没有明确指出这一点,这样就会在现实生活环境中引起不必要紛争。

(二)对高速公路认识不够准确,影响了高速公路效果发挥

现阶段我国高速公路经营大多处于起步阶段,并且各个地方都在摸索高速公路经营道路,其在运作程序与方式上都存在较大盲目性。在高速公路经营主体上收费经营权获取、资产转移以及经营期限合理性等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政府部门对经营主体的经营行为缺乏较为有效的管理方式,尤其是对国内外经营管理目标不够明确等,高速公路经营者较为重视自身利益最大化,想通过有效调整相应收费标准,促使其能够顺利发展,并且对现行法律法规定位不准,相应高速公路经营建设政策不配套,对高速公路收费不能够有效区分,这样的做法都将进一步增加高速公路运营成本与经营风险,促使经营者不得不提升收费标准或者是延长延长期限的方式获取回报,最终加重高速公路使用负担,影响社会公平环境。

二、改善我国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策略研究

(一)改善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的现实意义

1.有效发挥高速公路建设功能优势。高速公路是现代交通设施,并且具有较强通行能力、服务功能较为完善并且速度较快,并且高速公路具有普通公路不能够比拟的优势,因此一定要依据科学管理体制才能够有效发挥其功能与优势。并且,相应管理体制不够顺畅,并且相应管理水平较为落后,这样就容易影响高速公路优势水平正常发挥,这样的形式不利于高速公路资源的有效应用。

2.有助于高速公路建造者、投资者以及经营使用者更好地对其进行使用。并且高速公路是一种基础设施,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做贡献的。事实上高速公路从设计、施工以及到投入使用环节都是运用多种方式进行的,并且这种形式一定要做好相应建设管理工作,这样才能够有效保障各个方面的利益。只有做好建设与经营管理体制建设,这样才能够保障投资、设计以及监理人员都能够按照国家以及相应政策法规进行。相应交通使用者对高速公路也享有使用权,假使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就容易出现各种矛盾状况,这样就会损害各个方面的利益,这样就会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状况。

(二)完善高速公路管理体制时候应该注意的问题

现阶段高速公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的发展状态,这样的建设状况与现代公路建设的发展需求是不符合的,想要真正有效实现高速公路高效管理的形式就需要按照现代经济发展的脚步进行,并且高速公路建设应该走企业化发展的道路,积极有效参与竞争,这样才能够不断增强人们抗风险的意识与自我发展的能力,这样才能够适应高速公路发展步伐。

在完善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的时候一定要适应国民经济发展步伐进行。相关高速公路管理部门一定要与政府的计划、税务以及交通部门进行密切相关。并且在建设高速公路的时候,这时候就需要从立项到资金预算,直到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工作状况是紧密相连的,这对高速公路通车之后运行的资金回笼起着重要作用,能够有效保障相应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促使相应运行体制能够更为科学化。

(三)高速公路管理体制需要符合其自身的发展特点与规律

不管是高速公路还是一段较为普通公路环境,只要公路的发展属性不变,这些都是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各种技术在不同等级公路环境中具有贯通全线的发展特点,针对这样的发展状况就需要从客观环境上设置较为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促使国家发展过程中相应政策、方针能够得到有效执行发挥。

(四)健全高速公路管理体系法规,尽快实现统一

国家需要依照高速公路发展现状,有效制定并完善相应许可经营法令。加快高速公路许特许颁发,并且这其中包含各种法律法规等等方面内容,对具有高速公路特许经营部门等都应该具备一定权力与义务,相应政府部门也需要对特许经营的企业活动进行有效规定。另一个方面,相关管理部门还需要研究高速公路经营管理与监督进行有效规定,这样就能够有效减轻成本,并适当减轻经营中风险。

三、结束语

制定较为完善高速公路管理体制是高速公路现代化管理中重点内容,并且这一点关系到公路建设、运营以及收费各个环节问题,依照我国实际国情制定有效管理体制,能够加快高速公路建设进程,有效节约资源,这样就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提供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徐杰.中国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研究[D].长安大学,2010.

[2]钱华均.当代中国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的现状及改善对策研究[J].科技风,2014,24:274.

[3]姜岩飞.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体制及收费政策研究[D].长安大学,2014.

[4]刘荣.我国高速公路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01:242-244.

作者:康及权

当代高速公路管理论文 篇2:

管理会计“互联网+”时代反思与构建

【摘要】本文从传统的会计中心观到当代的管理中心主义两大趋势出发,提出了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前提条件,即确立管理会计学科主体性,既要固守会计属性(财务会计信息基础),又须在专注经营决策辅助管理职能定位指导下廓清与财务管理的学科边界,更要走出画地为牢的成本费用管理一隅,在会计和管理深度融合前提下重返变动成本原点,顺应“互联网+”时代需求,响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转型,重视开掘边际贡献(率)分析工具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管理会计 学科体系 会计属性 经营决策 边际贡献(率)

一、引言

财政部于2014年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进行了战略部署。《意见》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以及主要任务和措施、工作要求角度,规定了新型管理会计体系包括理论体系和应用指引体系两大部分;对两大子系统具体构成亦不乏指引,即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内含基础理论、概念框架和工具方法平行要素;而管理会计指引体系更具层次性,即以管理会计基本指引为统领、以管理会计应用指引为具体指导、以管理会计案例示范为补充。

这一管理会计体系,除照顾传统管理会计自身的方法属性和工具范畴特殊,使其工具方法得以在理论体系框架中保留一席之地外,“两系统三要素说”从结构到内容,从逻辑到名称,无非是既有财务会计体系的简单移植、机械平推。作为现代会计体系两大组成部分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尽管同名“会计”且有所联系,却各具特色和功能,存在着本质区别。财务会计本身的制度规定性,以及会计准则的权威性和同律性、财务会计报告的“世界语言”通约,无不意味着财务会计的基础性地位。本文从“互联网+”时代特色、管理会计的财务会计基础视角双管齐下,在财政部《意见》原则指引下,反思传统管理会计局限和不足,立足“+互联网”时期催生的战略管理会计,返本开新,探索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管理会计一级学科体系建设道路。

二、“互联网+”时代特色与管理会计基础

(一)“互联网+”时代特色

众所周知,20世纪90年代美国里根政府时期,通过“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美国不仅成功走出80年代的经济萧条,更持续数十年保持了近二位数的经济高速增长。其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成就了经济发展史上的一段佳话。如果说早期的“信息高速公路”仅仅是“+互联网”,纯属信息通信技术层面的、成就世界互联互通的网络基础设施布局的话,21世纪的“互联网+”模式,对于传统的商业模式、生产模式,甚至生活模式而言,或将是一种颠覆性力量,是“破坏性创造”。

当移动互联技术突飞猛进之后,一方面,互联网还是那个互联网,即便是物联网,也无法离开互联网而独立存在。因此,“互联网+”时代的管理会计不能放弃,甚至抛弃“+互联网”时期在西方形成的战略管理会计基础,毕竟当代管理会计不仅发韧于欧美,而且发达国家牢牢把持着理论前沿和学术话语权;另一方面,“互联网+”又不同于“+互联网”,如果说“+互联网”时期企业面临的,只是外部竞争加剧和内部成本结构变化局面,“互联网+”时代意在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的跨界融合,将倒逼企业进行全方位的业务流程再造和组织重构,因而“互联网+”时代的管理会计建设,必须对“+互联网”时期行之有效的战略管理会计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拓展。

2015年7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未来3年和10年的发展目标,意味着“互联网+”正式从概念上升为战略行动。因此,在照顾全球背景的同时,亦须直面本土现实。顺应以“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四新经济为代表的经济“新常态”,管理会计必须进入新状态。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导引下的“双创”大势下,当去库存、去杠杆、产业转型、产品升级成为后金融危机时期企业经营战略重中之重时,“互联网+”模式在大大缩短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距离基础上,不仅彻底覆盖了萨伊定律“供给自动创造需求”学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顺应“粉丝经济”潮流,借道柔性制造和个性化生产模式,才能最终完成生产的智能化转型。其中,消费者产品研发的参与高度、深度和广度,将直接决定企业经营模式,直至发展模式。

(二)管理会计的财务会计基础

管理会计,顾名思义,由于“管理”本身兼具名词和动词双重属性,加之译介而来的舶来语本质,一方面,当管理做名词用时,国内会计学界出于会计学科主体的理性自觉,因而将管理名词用做形容词,理解为 “管理的会计”,这已成主流。另一方面,当管理做动词用时,管理会计或亦可从“会计的管理”角度理解。此说虽鲜见,唯有从“管理的会计”和“会计的管理”双重维度,理解“管理”与“会计”的双边关系,才能有效避免二元对立、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偏见。只有从“用于管理的会计”与“基于会计的管理”角度,各有侧重下互文(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才能全面把握管理会计作为学科的质性规约和意义旨归,以及会计和管理的各自分工与职能所在。

众所周知,管理会计自19世纪初随着“机器革命”推动的“工厂化”生产方式对旧式作坊的替代,因应成本管理需要产生以来,尽管管理会计定义尚未得到统一认识,管理会计以财务会计为基础,通过对财务会计信息的再利用,为管理助力,向管理要效益,既是管理会计命名之所由,更因名得义,羚羊挂角,托身会计学科。财务会计信息是管理会计信息得以生成的前提。一方面,对财务会计报告面上信息的单因素时间序列分析,尤其是多因素相关关系的发掘,在形成经营前景预测基础上,结合销售——生产——采购逻辑,对存货管理提出诸如规避停产风险的、谋求仓储成本最小化的订货点、经济订货量,以及最优库存保有量等日常经营性决策辅助信息;另一方面,克服公开财务会计报告格式化、项目信息综合化弊端,管理会计的企业内部化特质保证了其明细账簿,甚至备查账簿信息利用的便利性,通过深入分析和比较个别产品、个别作业、个别部门的相关信息,甚至责任会计的制度化设计,配合基于预算标准、目标标准的业绩评价和考核,以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为基本原则,谋求物耗最小化和经营效率最大化。

三、“互联网+”时代的管理会计构建

(一)“互联网+”时代管理会计构建原则

基于“互联网+”时代企业经营模式的特殊性,以及一般意义的财务会计于管理会计的内在价值,构建当代管理会计体系的首要任务,或者说根本前提,是比肩财务会计,确立管理会计作为一级学科的主体性,即坚守管理会计自身的“管理”价值和“会计”尊严。本文认为,既不能回归传统观点,单纯强调其会计属性,把管理会计当作财务会计的单向度延伸和拓展,从而把管理会计从财务会计附庸困境中解脱出来;也不能皈依现代观点,片面强调其管理属性,偏好非财务会计信息,从而改变举凡管理事项皆可加注会计标签,把管理会计当作管理学注脚,与财务会计渐行渐远的悬置现状;更须拒绝“成本管理原教旨主义”,从而改变举凡新兴成本核算项目,如环境成本;新兴成本核算方法,如作业成本法,无不祭出管理大旗,从而把管理会计从成本会计装饰囹圄中释放出来。

在连接一切的前提下,基于创新标的驱动的高度开放、广泛跨界、深度融合的“互联网+”生态要求下的管理会计,应该也必须是会计与管理的充分交叉和深刻融合。为此,管理会计必须在固守会计学科本质属性基础上,厘清学科边界,既是体系构建的前提,更是主体地位的保证。

(二)在固守会计本质属性基础上超越财务会计

与管理会计一样,本学科所涉及的成本、利润概念并非会计成本和会计利润,而是经济成本和经济利润,并对两者作出实质区分。在管理会计近邻——财务管理学科领域,一代大师斯蒂芬·A .罗斯,早在20世纪中期便根据传统管理量—本—利分析模型原理,在将管理会计自身笼统命名的“保本点”明确界定为“会计保本点”的基础上,拓展出“现金保本点”和“财务保本点”概念、模型的分析框架。不难看出,随着各大学科的现代性发展,以及跨学科研究的兴起和繁荣,学科边界越来越模糊。早期会计学科专用术语,经过其他学科模仿和改造,呈现普遍化、通用化趋势,这固然是会计学科的荣幸。但是,当会计学科原创术语被其他学科借用之余,“会计”二字却被其他学科用作构建本学科术语的对称。当这种外在性的、带有贬斥和否定意味的学科属性标签化泛滥时,管理会计甚至会计自身或难免被矮化,甚至虚无化。“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已经过去,“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百舸争流之际,不进则退。保持理论自信、方法自信和专业自信,管理会计必须抓住这一学科体系建设机遇,不失时机地进行内在的自我确认和肯定,明确类似保本保利点等基本概念的会计属性,实现概念、术语,甚至工具、方法和理论的学科归属专门化。

此外,立足过去与现在,管理会计通过对财务会计信息历史状况的分析,将其转化为决策有用信息。众所周知,财务会计是对企业已经发生的交易和事项,依据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要求,进行格式化记录和反映。与会计准则和制度相比,会计实践往往具有超前性。指导财务会计实践的会计准则和制度为保证其权威性,需要保持相对稳定,而不能变动频繁,朝令夕改。但这样一来,滞后性也随之产生。作为会计准则调整对象的会计实践不断发生变化,尤其在“互联网+”时代风云巨变时期,创新驱动的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层出不穷,而本来就未必与会计实践完全同符合契的会计准则和制度,却未必能随着实务的变化而及时调整。这样,会计准则和制度就容易与会计实务脱节,出现因过于僵硬而漏洞百出的状况。在相对稳定却刻板机械的会计准则、制度与日益复杂的会计实务不相匹配时,管理会计必须先于财务会计而觉醒。

众所周知,由于国内市场经济的不成熟,企业从事的不少交易与事项,均因无法取得合法原始凭证而被财务会计核算拒之门外,见票不见物,既是财务会计核算惯例,也是审计常态。因而,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仅仅是基于制度范畴的真实性,而不是根植于交易或事项发生的真实性。真实性往往被让渡给于合法性。对外,以守法合规为第一要务;对内,生存与发展倒逼下,非真实、全部不可取。这也是部分企业设置对外、对内两套财务账簿的原因所在。

在固守财务会计信息基础上,针对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相对会计实务的调整滞后性,及其相对企业经营特殊的周延不足,将按照现行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规定,暂时不能进入或无法进入财务会计核算体系的业务与事项,前瞻性地纳入管理会计视野。作为服务企业管理层决策目标的纯粹内部会计属性,决定了管理会计突破现有制度框架,追求数据来源可靠性、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可能性和可行性。这既是管理会计信息决策有用的根本保证,也是倒逼会计制度跟进的有效举措。

(三)在突出经营决策辅助管理功能基础上与财务管理分离

应该说,正如奎因斯坦的《管理的会计:财务管理入门》所示,管理会计自其诞生之日,便与财务管理藕断丝连。因其管理共性,国内学者也多有涉足两者关系研究。遗憾的是,谈共性的多,进行有效区隔的本质判断暂未见。

事实上,企业从事生产经营,业务经营管理与财务管理工作是绕不过去的两道坎。业务是企业的骨骼,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两者表里如一,密不可分。甚至财务管理本身也是为经营服务的。在企业生产经营三大资源要素(人、财、物)中,财务管理主财,安排企业的资金运动,力图在避免资金短缺的前提下谋求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管理会计在人、物,以及事,仅仅是资金使用过程中,对物化资金的管理,谋求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前提下的物耗最小化和经营效率最大化。

因此,管理会计在坚持管理出效益目标上,在学科任务、对象和内容方面,明确与财务管理的分界。

首先,专注经营决策一端。针对同样以财务会计信息为基础,支持财务决策的财务管理的企业资金领域专属特性,撤除传统管理会计原有的资金主题内容,如资金需要量的预测板块。管理会计预测、规划功能,必须也只能最终落实到基于产品销售数量估计,进行相应的生产、采购。至于生产或采购的复合决策,则要在自制与委托加工、直接购买三大模式间进行成本、收益比较。众所周知,对于生产所需中间产品的供给,财务会计给出了自制和委托加工不同的会计核算规制,至于为何自制?如何委托加工,全包?半包?无论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均暂付厥如。理论的真正价值,或者说生命力在于,对现实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的现象和问题进行解释或解决。如果说财务会计属于对企业从事的交易和事项进行事后反映,那么对交易和事项本身进行前瞻性、统摄性分析和判断,既是管理义不容辞的责任,更应成为基础理论体系构建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

其次,在管理预测、控制环节,明确经营预算专业性。众所周知,预算是以货币计量的方式描述企业特定时期,对财务资源和经营资源运用的详细计划,预算在体现管理层总体经营和财务目标基础上,一方面,将其层层转化为各部门具体目标;另一方面,对实现各具体目标未来所需各项资源进行数量规划,是企业战略的数字化表达。因此,预算既是决策的具体化,更是评价实际生产经营活动的依据,实际与预算之间的差异及其分析,既是实现管理出效益的根本动力和源泉所在,更是管理会计存在、发展之所由。就管理会计而言,其形成初期的目标成本管理,就是预算控制的早期雏形。完整全面预算包括经营预算和财务预算两大部分。

遗憾的是,当前的管理会计将财务管理学科所辖全面预算内容均不加辨别地如数收入囊中。事实上,与管理会计经营决策辅助功能相关的,仅只经营预算,根据以销定产、以产定购原则,从产品销售数量预测出发,结合产成品、原材料及在产品、半成品库存既有确定生产和采购数量。与此同时,在估计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和销售费用基础上,到做出预计利润表为止。而财务管理虽重点在财务预算,对经营预算和资本支出预算进行现金流量总结,揭示预算期内的现金流入和流出状况,以避免现金冗余和短缺。鉴于经营预算的财务预算基础地位和作用,离开了经营预算,财务预算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财务管理必须统摄构成全面预算整体的经营预算和财务预算全部。

在管理控制环节,承认管理业绩考评对象专注企业局域个性。财务分析作为财务管理五大环节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向来是财务管理的重点板块。其中,内含了评价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的,包括结构比率、效率比率和相关比率的,分别针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其相关关系的财务比率分析,以及以沃尔评分法、新旧杜邦分析法为代表的综合财务评价。因此,财务管理中的管理评价具有两大显著特征:一是原始资料来自财务会计报告主表项目;二是评价对象局限企业整体,如由众多企业组成的企业集团。

然而,在管理会计内容体系中,在单纯的成本管理年代,管理效果评价仅仅局限在以预算形式表达的目标成本、标准成本尺度的实际成本状态描述,着眼点则在于对实际料、工、费脱离预算的差异进行计算和分析,查明形成原因和责任,从而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责任会计实践成熟后的制度化,真正的业绩评价才进入管理会计视野。本着责、权、利相一致的原则,管理会计领域的业绩评价对象仅指向责任中心,评价内容也纯依责任中心功能定位而各有不同。对成本中心考评成本单向,利润中心只关乎利润本身,而无关构成利润的收入或成本。投资中心并非仅投资收益一端,若其拥有实体投资权限,则还包含投资子公司的独立主体,当评价标的直指合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评价方式将与财务管理高度耦合。正是基于这一管理会计涉入业绩考评的发生逻辑,绝大多数学者均自觉地将管理业绩考核和评价内容,在紧密贴近考评对象和考评标准的原则指引下,置于责任会计总目下。值得一提的是,在责任中心的责任预算考核与业绩评价中得到广泛重用的财务比率,与财务管理无关,纯由财务比率指标自身的相对性和可比性优势使然。如果说财务管理学科针对企业财务状况和业绩评价进行的财务比率指标,单项及复合体系构建是对企业管理理论巨大贡献的话,那么管理会计只是使用了这一套工具方法而已。退一万步说,财务比率指标本身亦来源于财务会计报告列报项目计算所得。采用财务比率进行责任中心业绩考评,在一定程度也仍体现了管理会计“会计”本质的内在规定性。只不过财务指标设计是在财务管理。

目前仍有不少学者认为,引入相对前沿的西方管理会计业绩考评新方法,如经济增加值和平衡计分卡,从而不惜把管理效果考评从责任会计中列出来,单独成章。但正所谓前后相随、声音相和、高下相倾、难易相成、有无相生,缺失了财务管理比率分析,以及建基于比率指标基础上的沃尔评分法、杜邦分析法,经济增加值也好,平衡计分卡也罢,均无法显示其新亮点所在,又何言先进性。因而,学者们或将财务业绩评价单起一节,或命之传统业绩评价,与经济增加值和平衡计分卡并置于业绩评价与考核章下。其中也不乏将业绩评价内容分成企业主体业绩评价和责任中心业绩评价两节,或索性将经济增加值与平衡计分卡内容合并成非财务业绩评价一节,以示两者的对应性和互补性。当然,所谓的以企业为主体的业绩评价,仍属如假包换的财务管理统摄的财务比率分析和业绩综合评价。叠床架屋之际,相对专业的管理会计针对利润中心和企业战略评价量身定制的、外在于财务管理学科的经济增加值和平衡计分卡方法创新,淹没在财务管理熟典汪洋中,导致降格以求的结果。本来作为铺垫的财务内容喧宾夺主,该突出的管理会计成就没有得到彰显。在此,管理会计在奉行“拿来主义”之余,亟需反思的问题是经济增加值和平衡计分卡诞生均已经有半个世纪,纵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什么财务管理从未将之“拿去”?说到底,这是学科自觉、学科自信,甚至学科自律问题,适足为管理会计学科体系建设所戒!

应该说,EVA本属用于利润中心业绩考评的非财务指标,不妨加入责任会计下利润中心业绩评价部分。而平衡计分卡内容,则既可系于战略管理会计内容之下,亦可为投资中心业绩考评所用。

(四)跨越成本管理樊篱,重返变动成本原点,重视边际贡献(率)工具的当代运用

因成本管理而诞生的管理会计,因其管理对象乃成本会计核算的结果,产品生产及其制造费用是两者的交集所在。如果说成本会计的初始分工仅在于成本核算职能的话,20世纪成本的现代发展却导致了两者的高度同构。值得一提的是,较之成本会计的完全成本法,管理会计的最大亮点在于变动成本法。一方面,正因为变动成本随产量变化而同比例、同方向变动的客观必然性,管理会计才得以由成本管理出发得到有关产品生产、采购,乃至原材料采购数量意见建议。另一方面,就学科体系建设而言,所辖内容或应随时随需而可进行外延的扩张,基础性的分析出发点却无疑是学科精神坐标,是学科天空中最闪亮的那颗星,是体现学科本质内涵的标志性符号,是学科之所以成其为学科的内在规定性,是保证学科主体性和独立性不可逾越的底线。

20世纪70年代,随着产业驱动要素转型,因变动成本在产品成本中所占比重下降,以及相应的固定性制造费用上升而催生的战略管理会计,基于战略高度,从价值链分析入手提出了质量成本、生命周期成本理念以及作业基础的成本核算方法后,战略成本管理替代变动成本,成了管理会计成本分析和控制核心理念。变动成本法虽未被全盘否定,却因其在管理会计学科中的标志性地位动摇而在此后的发展中,无奈地被边缘化了,以至于国内学者普遍地对同时期出现的环境成本会计的完全成本法基础集体无意识,理所当然地误作环境管理会计。

重返变动成本原点,并非故步自封,而是强调与变动成本紧密相关的边际贡献(率)分析工具。就目前其在管理会计体系中所处的状态而言,仅仅是量—本—利分析模型的一部分,甚至是一小部分。殊不知,在“万众创新”时代,如何体现企业创新价值及其经济效果,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历史上,由于受古典经济学完全竞争市场理想假设的影响,由于个别企业无力决定市场价格,正如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所言,“企业内部,只有成本”。由于利润是收入与成本的差额,企业提升单位产品盈利空间的努力方向,唯在“节衣缩食”,尽最大可能控制成本、费用消耗。然而,现实生活中,极端的、利在一方的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市场并不存在。生产者之间、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博弈的结果,形成的往往是垄断竞争市场。各个企业通过自主创新,通过在基本功能同质化的产品功能、外观、品牌,甚至口碑上悉心经营,形成“舍我其谁”的专有特色,获取超额利润。这就是苹果手机价格高于行业水平线,且研发者苹果公司与代工者富士康收益占比天渊有别的原因所在。

如果说马克思所处时代,既是工业革命发生后的大机器生产时期,其经济学衣钵也仍来自英国古典经济学。单品种大批量生产模式导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超额利润也只能来源于价格不变,单纯劳动生产率提高带来的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成本下降。

在消费社会,基于生存需求之上的生活需求往往个性特征显著,消费需求甚至脱离了产品使用价值,成为身份或地位的符号。在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成为企业经营新模式的情况下,企业创新所带来的超额利润必须联系产品价格与成本两端同时考量。

传统上,西方经济学采用勒纳指数来衡量市场竞争与垄断程度,其计算公式为:L= (P- MC) / P。式中:P—价格,MC—边际成本。由于边际成本测算相当困难,在管理会计学科中又不存在边际成本概念,财务会计也无法提供相关数据。令人惊异的是,此处的边际成本若改成变动成本,西方微观经济学的勒纳指数恰是管理会计的边际贡献率。由此,不难得出边际贡献率是衡量企业创新成败及其程度的有效指标。因此,在管理学科构建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开掘边际贡献率工具相关方法和理论模型。

参考文献

[1] 斯坎特·达塔,马达夫·拉詹.管理会计[M].王立彦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 颉茂华.管理会计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 孙茂竹,等.管理会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 龚光明,等.管理会计[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5] 谢琨,等.管理会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涂必玉

当代高速公路管理论文 篇3:

高速公路机电工程设备现状与发展

摘要:随着经济和交通的快速发展,高速公路的承载能力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高速公路的施工技术得到很大的改进,质量也得到不断提高。但是近年来,其损坏现象十分严重,大大影响了高速公路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严重影响了我国高速公路的发展,为了保证高速公路的使用性,管理成为当前我国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管理的重要手段。文章从现阶段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分析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管理的手段,促进我国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管理的发展。

关键词:高速公路; 机电设备; 管理;

1 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机电设备管理水平偏低

由于我国对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管理的不重视,在机电设备管理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资金不足的现象,这造成了高速公路的日常工作难以落到实处,造成机电设备管理工作不到位,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和管理,对高速公路的安全和稳定造成不利的影响。资金不足在日常工作工作中最常见的就是机电设备管理方面的水平较低,更新换代比较慢,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新设备的引进方面一直发展缓慢,破旧的机电设备管理不能适应高速公路的不斷发展,难以跟上高速公路的发展,这严重阻碍了高速公路桥梁机电设备管理的发展步伐,另一方面大量的设备由于没有科学的机电设备管理和使用,很多设备都是闲置的,特别是在冬季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管理的淡季,更应该对设备进行必要的维护,确保其不会在闲置的时候影响其原有的功能,保证使用的有效性,如果没有进行必要的机电设备管理,前期的资金投入和人力投入都会浪费,造成了的大量闲置和浪费,失去了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管理本身的意义。

1.2 机电设备管理人员工作素质比较低

高速公路的机电设备管理是一个技术性比较强的工作,在日常机电设备管理中应该严格按照高速公路的机电设备管理程序进行,如果出现失误将会对高速公路造成不可磨灭的伤害。但是现实中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管理的施工人员职业素质并不高,基本上都是建筑施工人员负责,这些建筑工人素质不高,对高速公路的机电设备管理工作都是进行一些表面的工作,并不能挖掘其中潜在的威胁,因此对高速公路的损坏不能起到太大的作用。并且机电设备管理人员的薪资水平比较低,这就造成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缺乏必要的工作责任感,专业素质比较低,这对高速公路的机电设备管理工作也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如何提高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管理工作的质量,建立一支高质量、高素质的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管理管理队伍,成为当前高速公路掩护管理工作的重要问题。

1.3 管理水平较低

近年来,虽然对高速公路的掩护越来越重视,其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对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的管理却并不成熟,不仅没有专业的管理人才,而且也没有配套的管理制度。特别是随着机电设备管理设备的不断更新,对机务管理和操作甚至维修人员都会有更高要求,维修人员的选拔制度等也存在一定的缺失。因此加强对管理人员的管理,优化管理制度迫在眉睫。

2 实现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管理的有效途径

2.1 完善对高速公路的机电设备管理条例

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管理条例是高速公路部门针对我国的高速公路现状制定的一系列条例,它是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管理人员工作的准则和标准,只有不断完善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管理条例才能让高速公路的机电设备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才能不断完善高速公路工作,保证高速公路工作的质量,不断提高高速公路的运输能力,提高我国高速公路的使用能力。

有些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管理部门对高速公路的机电设备管理工作不够重视,会在很大限度上影响高速公路的机电设备管理质量。建立完善的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管理规范,确保将道桥梁的机电设备管理责任划分到具体的负责人身上,促使机电设备管理人员对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管理工作加以重视。还要制定高速公路检查次数和机电设备管理周期计划,保证可以及时发现高速公路的潜在隐患,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提高高速公路的运输能力。在机电设备管理条例中可以对高速公路的机电设备管理标准进行规划,为高速公路的机电设备管理工作提供行有力的依据,保证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管理的质量。

2.2 提高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管理队伍建设

在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管理队伍的建设中,应该适当引入市场竞争的机制,以人才储备为基础,实行养管分离的办法,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在工作中严格履行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管理的管理条例,对高速公路实行定期的监管和督促,提高机电设备管理人员对设备性能的熟悉程度,确保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能够与设备完美配合,确保机电设备管理的能够发挥其最大的功能,在高速公路的机电设备管理中发挥其应用的职能。

对工作人员加强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机电设备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因此在日常的工作中,不仅需要定期组织专业的技能培训,确保每一个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能够紧跟高速公路的发展现状,与时俱进,这是当前对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与此同时应该建立专门的考核制度,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适当的考核,对其中不合格的工作人员可以采取加强职业培训或者是予以辞退的处理,确保工作人员能够紧跟时代的发展,保证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管理的有效性。

2.3 科学制定维修计划

当前,由于设备的使用情况不同,高速公路的磨损情况也不一样,因此对高速公路的机电设备管理一定要根据高速公路的破坏情况对其进行维护。如果高速公路的使用力度较大,大车、重量车经常经过的地区应该进行定期的维护,平时加大其维护力度和检查力度。在日常高速公路的机电设备管理中,相关部门不仅需要加强管理,而且也要限制固定的维护周期,在机电设备管理过程中应该进行必要的检测,对高速公路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检测,根据高速公路损伤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科学的机电设备管理计划,以提高高速公路的使用功能。

2.4 加大对机电设备管理资金的投入

目前随着高速公路事业的不断发展,高速公路建设的资金投入不断增多,但是用于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管理方面的资金却很少,特别是在设备方面的投入,更是少之又少。物质基础是保证机电设备管理的先决条件,为了保证高速公路的机电设备管理力度应该对此加大资金的投入,购买紧跟时代潮流的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管理设备,并对必要的设备进行必要的跟新,确保其实用性,这是推进机电设备管理进程的重要措施之一。

2.5 进行必要的规划,提高使用效率

目前我国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管理设备的购买,其原则主要是以国产产品为主,进口为辅,要求一机多用,提高机电设备管理的发展。在高速公路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为了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应该进行重复利用,保证其在使用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因此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对其进行必要的规划,对设备的功能进行必要考核,确保其功能能够满足当代高速公路的发展,推动我国高速公路维护的不断发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管理工作时,相关的工作人员必须充分考虑目前的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然后结合现实情况进行解决。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对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管理工作制定有效合理的预防措施,才能保证我国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管理工作有效开展,同时保证高速公路的使用安全和使用期限。

参考文献:

[1]贾春富.高速公路机电设备与监控管理标准化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3.

[2]肖全阳.论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的管理和维护[J].科技资讯,2008(13):44.

作者:信云华

上一篇:企业经济多元统计论文下一篇:农村居民消费信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