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下化学教学论文

2022-04-21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新理念,在化学教学中,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索、多重交互、资源共享等特点,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性,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整合中得到提高,从而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塑造学生。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信息技术下化学教学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信息技术下化学教学论文 篇1:

论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

摘 要:随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社会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教育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教育要跟上科学和社会的步伐,就必须加快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尽快实现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本文探讨了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理论基础、教学模式以及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实践中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整合;策略;条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1]

近年来,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不断地深入教育领域,对学校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评价方式等进行了一次革新。在基础教育课改全面实施之际,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营造理想的教学环境,优化教与学过程,实现新课程的目标,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努力实践和探索的课题。

一、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教学整合的教育理论基础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在有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中指出:“学校应积极组织和鼓励教师开发联系当地生产实际和反映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教学资源,应用和研制化学教学软件,利用网络化学教育资源等。要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和管理,形成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2]信息技术是信息加工、处理、保存、传播过程中所用的方法、手段、工具的统称。所谓“整合”,其含义是“使结合;使并入;使一体化;使其成为一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已有课程的学习活动中,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以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不是把外部知识直接输入到心理的过程,而是主体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而主动建构新的理解、新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看作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突出的是互动性、参与性教学资源的组合。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强调问题情境的创设,强调在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强调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各种相关信息和资源。

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是在主体教育理论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的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建构知识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与丰富的教学环境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运用到学科教学过程中,整理、组合、相互融合教学资源、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使其产生聚集效应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出来,达到最佳的教学目的。因此,化学教学可以充分借助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创设一个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以达到优化化学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例如:化学教师可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精心制作“以学为主”的化学课件或者是构建“化学资源库”,如知识解读、相关资源、情景模拟、在线讨论、在线测试等设置相关链接或热键,留给学生自主权、选择权,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各种活动,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课题研究等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二、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功能,开展合作学习

以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日益深刻地影响着学校的教学改革。合作学习模式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开辟一条新途径。所谓合作学习模式是种以小组学习的形式,根据一定的合作性程序和方法促使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共同学习,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学生在认知、情感和态度技能等方面的成长的教学模式(或学习模式)。

1.合作学习小组的划分

在新课程的教材中,有许多是需要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等调查研究的方式去获取一些知识和信息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首先,将学生分成4-6人的若干个学习小组,以自主或小组合作的形式相互协作。围绕选题收集资料信息,下载并保存网上信息资源,再根据选题需要,筛选、整理所收集的资料,交流讨论、总结归纳、编辑整理发给全班同学,实现了资源共享,培养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研究的主题

合作学习主题应该来自于学生教科书中的疑难,社会中的化学热点问题,学生最关心的、最感兴趣的,并具备一定知识技能基础的主题,开展研究和讨论才能得以顺利进行。例如,近几年来我国连续发生化学原料泄漏事件、河北“三聚氰胺”婴幼儿奶粉事件、“苏丹红”与“红心鸭蛋”事件、广州假酒案事件等。

在探究活动中,可以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对市场上婴幼儿奶粉、液态乳品、乳制品等有关三聚氰胺的食品安全事件展开调查,结合网络信息、图书报刊文献,在网络上开辟专栏进行讨论:

(1)三聚氰胺化学性质及其毒性:包括三聚氰胺的化学组成、分类、结构、官能团、骨架、性质合成方法以及鉴定方法、毒理作用等;

(2)三聚氰胺有关的社会问题:包括三聚氰胺应用范围,滥用的原因,公众对含有三聚氰胺食品的看法,与之相关的法律、社会现象等;

(3)三聚氰胺相关的练习及试题设计:根据合作研究成果,设计出与三聚氰胺相关的练习及试题,以达到巩固所学到的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同时,可以将本年级学生的研究成果保留传承,并能与其它学生共享研究成果。[4]

各小组根据本组的设想和创意,通过网络、图书馆查阅资料,收集信息。最后,可以以书面报告、PPT课件、网页等不同形式呈现,但必须说明小组的分工情况。教师根据课题的内容、完成的时间及交流情况,对学生合作学习情况及研究成果做出文字评价(包含学生自评和互评)。这样不仅丰富了化学知识、提高了调研、分析、写作以及信息技术等综合能力、增进了小组的凝聚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了学为所用的乐趣。

3.合作学习的信息资源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各有独立的任务,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展所长,协助互补。此时,小组的合作非常紧密,更需要相互交流、共享资源、共享思想、协调进度。合作学习要利用网络资源库、学科网站、数字图书馆、搜索引擎、光盘资料等搜集资料;或者进行实地调查、访谈、试验,共同努力,将所搜集到的信息与已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超越现有知识,提出解决问题方案。为此,学校需要建立完善的Internet教学平台、资源库管理平台、电子阅览室平台和学校Internet应用平台,创建开放式资源建设机制,可以优化合作学习过程,为合作学习提供信息资源保障。

三、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开展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模式依托信息技术支持的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的丰富的学习资源。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主动探究,教师如何创设“真实的”情境,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利用信息技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学习内容等创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平台,设计具有丰富性、多样性、整体性的问题情境。因此,化学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下的网络、多媒体信息资源库和教学软件,优化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链接点,以充分利用全球性、可共享的信息化资源,如视频资料、图像资料、文本资料等作为教师开发或学生创作的素材,整合到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电子文稿、课件之中,整合到学习者的课程学习中,把课程学习内容转化为信息化的学习资源。

1.创设情境,引发动机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激起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动机和兴趣。例如:在“酸雨”这一节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把事先拍摄好的酸雨造成的树木、农作物枯萎,文物古迹的石雕、塑像的浸蚀等实物场景配上音乐展现在学生的眼前,通过实际问题的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和兴趣。再如:“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这一节教学时,利用几何画板虚拟基本实验操作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动手画实验装置图寻找答案,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效果。

2.关于教学重、难点的解决

化学知识既有抽象的,又有具体的;是静止的,又是动态的。教师呈现的空间是有限的,但知识反映的内涵是无限的。而体会知识的抽象与具体,静态与动态,有限与无限往往是化学课的重点和难点。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完备的声、像、动画等网络资源突破难点,突出重点。[5]

(1)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化学概念的抽象性、微观性决定了它往往难以想象、理解,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使知识、学生的思考过程具体化、形象化、宏观化,以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从而达到使学生领会、理解的目的。例如:学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时,引导学生利用三维动画探究1—20号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分布规律。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内涵理解程度就不言而喻了。

(2)把静止的知识动态化。在同一屏幕上,文本、图象、动画、声音齐头并进,可以给学生前所未有的视听震撼。例如,学习CaCO3和Ca (HCO3)2相互转化时,通过动画介绍“桂林山水甲天下”,模拟钟乳石的形成过程,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加深对化学知识点的理解。

(3)模拟实验(危险、污染、高科技、微观世界)及生产过程。化学是一门通过宏观现象研究微观世界的自然科学。微观世界中的原子、分子等微粒看不见、摸不着,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使之具体化和形象化,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把宏观大场景作缩微处理。如氢气与空气混合气点燃发生爆炸及原因分析,使学生如亲临其境,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四、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大力开展研究性学习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强调:“在化学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2] 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后,网络环境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库。网上资源具有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的特点,例如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http://www.k12.com.cn/)可谓是一个完整的中小学教学资源库,它为我们提供了同步教学、优秀课件等多种资源,且处于动态的更新之中,通过下载这些优秀课件、优秀习题,再作进一步的组织加工就能设计出适合自己风格的课件,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服务。

网络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多渠道的知识资源,这些知识间的联结不是线性的,而是网状的,可以有多种组合方式与检索方式。例如高中化学《新型能源开发和利用》这一节设计网络研究性学习课,课前我们利用Frontpage2003、Flash7.0等网页工具制作一个《新型能源开发和利用》的网页,将教学涉及的网上新型能源开发研究进展信息,通过超级链接的形式与网站中有关内容相连(学生可以通过鼠标点击该部分文字,查看相关内容),从而打破了传统文本单一的线性顺序结构,学生可以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有选择地在这个知识网上的任一结点进入学习。通过方便的超级链接,又可以随时到达其它的结点。使学生认识到新型清洁能源在当今社会生活、城市化进程、环境保护和尖端科学技术领域中起着越来越重要作用,从而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以提高学习兴趣。

研究性学习已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教学方式之一。建立信息资源库,借助网络信息平台,有利于实现学生之间学习成果的“交流”。例如,学习了《合成材料》后,我们设计了一个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如何消除白色污染》,学生可以通过超级链接进入我们链接好的相关网站,也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到Internet上去查阅相关资料。学生自愿组合,成立研究性学习活动小组,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什么是“白色污染”;公民拒绝“白色污染”意识调查;造成“白色污染”的主要原因;“白色污染”的危害(白色污染事例);行动起来治理“白色污染”。同学们通过小组讨论、访问专家、查阅资料、调查、实地测量等途径获得丰富的信息资料,并开辟网络论坛,发表消除“白色污染”的调查报告、小论文、小发明和小制作等,在网络平台中广泛交流,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教育作用。

五、努力创造整合条件, 不断适应信息技术发展

1.教育理念转变是整合的先导

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必须实现观念的转变。首先,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一是要把信息技术从学习的对象转变为学习的工具,教师要使自己从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帮助者转变;二是要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的教学手段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方式。其次,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掌握必要的计算机、网络操作知识和课件制作技术,实现网上协同教学设计。

2.条件支撑是有效整合的基础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离不开设备、技术和人员等条件的支撑。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可行、适用的硬件。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离不开信息技术的硬件。

(2)丰富的信息资源。目前,大多数学校通过以下三方面来实现资源库的建设:①利用因特网的免费资源下载;②购买学科教学资源库;③师生自主开发、制作积累。主要工具软件PowerPoint、几何画板、Flash、Frontpage、Photoshop等等都可以用在化学学科的教学上,但也需要一些专门软件,如《仿真化学实验室》等。

如何建设有特色的学科资源,达到信息资源共享?如每学期结束时,由备课组长优选本备课组优秀的电子教案、课件及课件素材、试卷及练习,集中打包上传至校园网的化学学科资源库,下一个轮次的备课组可以在此基础上有选择、有改进地使用,依次循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资源共享。从而使教师有可能把90%的备课时间缩短到10%, 把10%的思考时间提高到90%。[6]目前,已建成高考分类题库、各年级的课件及素材库、各年级题库等。

3.教师信息素养是整合的保证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需要化学教师既要有从事化学学科教学的专业教学技能和素质,也需要有娴熟的运用信息技术的技能。因此,学校需要组织系统培训来提高化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如能熟练运用Word进行文字处理、运用PowerPoint进行课件制作、多媒体广播系统、网页编辑软件、化学学科教学专门软件等的使用方法,以及到哪些网站上去搜集相关资料,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化学新课程教学质量。

总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势在必行,在化学新课程全面实施之际,我们全体化学教师要迎难而上,努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探索符合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的优化整合,才能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把信息资源合理、机动地引入化学教学活动,把学习空间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视觉和听觉感受,丰富学生的想象,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为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优化教学过程探索出新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王春.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7,(8).

[4]付琨,王雪梅,张建胜,刘晓海,高云涛.基于网络环境的化学远程合作学习研究[N].科技创新导报,2007,(34).

[5]初娜娜.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方法与实践[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6]张文军,李云淑,王俊.高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智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编辑:隗爽)

作者:马志成

信息技术下化学教学论文 篇2:

新课程下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

摘 要: 现代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新理念,在化学教学中,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索、多重交互、资源共享等特点,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性,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整合中得到提高,从而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塑造学生。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化学教学 新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新时期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亮点。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的化学教学模式,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主动、生动地学,从而活跃思维,提高全体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强烈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在非常轻松的环境中掌握知识,有利于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最终形成创新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

一、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优势

1.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先导,是会学的前提条件,兴趣是一种积极作用的情绪。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将静态化为动态,能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调动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展示微观结构,模拟微观粒子的变化过程,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利用计算机可以形象地展示分子、原子、原子团等微观粒子,以及一些晶体的结构;采用电脑动画的手段,可以逼真地模拟出宏观变化中的微观过程。如“原电池”教学,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把无法用肉眼观察到的电极反应这一微观变化模拟成宏观图景加以演示,弥补了化学实验难以展现微观世界的动态变化,将逼真的动画效果、听觉效果与视觉效果相融合,学生眼耳手脑的全部调动并聚焦于一点,再加上软件的运用交错穿插在学生实验、老师讲解之间,达到了教学的最优化,使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透彻、掌握准确,对实验现象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3.优化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验能力。

化学实验课件主要是运用于多媒体辅助教学,它集投影、数字化处理、文字、图像、声音等于一体,具有多维动画模拟的生动、逼真效果,突破了时空、环境的限制,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更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化学实验教学现代化的一种重要体现形式。

(1)是模拟错误操作,起到反面教材的作用。例如,酒精灯、试管的错误使用方法,稀释浓硫酸的错误操作等,通过电脑动画模拟演示错误操作带来的后果,不但节约实验用品,而且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2)具有一定的危害性或危险性的实验。例如氯气漂白性的实验,避免氯气对教室环境的污染,改用计算机将实验生动地展示模仿出来,既保证了教师学生的安全,保护了环境,又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是难度较大、成功率较低的实验。例如,氢气和氯气混合点燃爆炸实验,采用动画模拟,可以直接将实验过程显示出来,真实感极强,既能减轻教师的负担,又能增强教学效果。

(4)有的实验进行速度过快,有些学生还没有观察清楚,反应就已经结束。如果重做实验将浪费药品,这时可通过观看实验课件,采取录像定格、慢放演示。有的实验进行速度过慢,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和教学进度,可将某些次要的过程实验完成拍摄后快进。

(5)是化工生产中复杂的生产流程进行模拟展示,如水泥、玻璃、硝酸、合成氨工业生产现状等,对拓展学生知识面、开阔眼界、启迪思维很有好处,也能弥补因条件限制而不能到实地考察的遗憾。

(6)在化学实验复习中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或教师演示都需占据较多的课堂教学时间。信息技术的应用一改以往“口头实验”、“黑板实验”、“纸上实验”的教学现状,能更快速、多渠道帮助学生重现实验知识、梳理知识结构,使学生的思维升华到更高层次,能加大教学密度和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问题

1.过多依赖多媒体,出现新式“满堂灌”。

传统“满堂灌”的教法,是绝大部分时间老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台下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而新式“满堂灌”主要表现为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呈现过量的繁杂的信息:一幅接一幅的图片,一个又一个的动画,甚至图文声像纷至沓来。一番狂轰滥炸,令学生目不暇接。学生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不能体现其学习的主体性,教育教学的效果实在不敢恭维。

2.忽视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教师成了专职“放映员”,“解说员”或者“管理员”。

事实上,课件无论制作多么完美,也只是一种教学媒体,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而已,绝对不能取代教师的主导作用。屏幕上的文字和画面是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的一种手段,其所想表达的意图和思想仍需通过一定的方式如教师的讲授、适当的双边活动来传达给学生。学生仍然要遵循一定的思路来思考问题,完成学习任务。然而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许多教师把所有的知识点、每一个活动甚至包括教师必要的知识讲解,都通过图像、文字、声音显示出来。在课堂中教师很多时候仅仅充当放映员、解说员的角色。于是屏幕成了课堂的主宰,老师反而处于次要地位,被课件牵着走。一些利用网络教学的老师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式学习时,则整节课满堂转,充当一个网络管理员的角色,结果往往是课堂上学生情绪激昂,轻松愉快,下了课大脑中一片空白,连必要的知识都没有获得。

3.片面追求课件制作的技术含量和信息容量。

部分教师为了展示新的教育技术,在课件制作中刻意在技术技巧上下工夫,忽视学科本身的知识、能力要求,无论什么内容、什么环节都借助于多媒体,过多的不必要的动画频繁地切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重点、难点不突出,严重干扰学生学习,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化学教学现代化的一种体现形式。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要进一步更新观念,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全面、客观地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大胆尝试、探索。应切实做到现代教育技术与化学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以实用性为根本点,适时、适当、适量、科学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增强教育教学的效果。

作者:周景云

信息技术下化学教学论文 篇3:

核心素养下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融合研究

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等重大战略的实施中,国家需要各级各类人才,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在学校教育中,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包含三个基本属性,即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三个属性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相輔相成的,是递进关系。只有紧紧抓住这三个基本属性,才有可能正确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层次整合的确切内涵,才能真正把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质。

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是实现深度融合的前提和基础,在新的教学环境下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新型教与学的方式是实现深度融合的途径;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导,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是实现深度融合的目标。

信息技术为我们创设新的教学情境和良好的外部学习环境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由于我国地区经济、信息技术发展的不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程度也有所不同,如何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的融合?笔者认为可将课堂作为教学的主阵地,充分利用天津市“三通两平台”为课堂教学提供的便利开展教学,下面就针对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现状,谈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运用的粗浅感受。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新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化学课堂上进行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以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为培养人才的根本目标,教师的育人理念、教学模式的转变和有效教学就变得尤为关键。化学课堂中教学情境的设计是教师开展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如何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信息技术的融入使很多以前无法创设的视频动态情景变得可能,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讲授必修2第三章第四节第一课时,笔者在导入新课时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了梵高的画作《星空》。这个灵感来源于学生,很多学生的手机屏保、笔袋还有书包挂件都是这个图案,他们都说这个蓝色好看,而且“星空”这个名字好听,寓意美梦成真。从学生关注、喜爱的话题入手,可以很轻松地导入课程,再告诉他们这种蓝色正是人工合成的第一种颜料——普鲁士蓝,而后展示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的大量模拟的配合物的动态图,引导学生了解配合物就在我们身边,此时进入重点知识的讲解,从配合物的定义入手,层层剖析配位键以及配合物的构成,再以习题当堂反馈重点内容。在习题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四羰基镍——只有内界没有外界”,进一步让学生分组讨论、动手实验,最终得出结论。教学中大量的师生互动及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学习、探究中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实践的创新精神。

二、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化学实验呈现,提升学生对化学课堂实验教学的认知和探索

由于化学实验受多种条件的限制,化学实验的科学性、可直观性、探究性和实际操作性等特点在化学课堂教学中不能真正体现,很多化学实验(例如具有危险性、对化学设备要求特殊的实验)不能在课堂上操作,这样就会使化学教学实验现象无法展示出来,不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学生无法理解,导致课堂教学没有效果。因此,利用信息技术模拟化学实验,演示实验的操作,提高化学实验的可视性,增加演示实验的效果,保障化学实验的安全性,使无法看到的实验情景变得唾手可得,难以理解的原理也变得形象化,使学生理解实验操作的各种规范性并可以通过网络多媒体及时了解前沿的化学实验成果,等等。

例如:模拟有机化学反应过程断开化学键、形成化学键是有机反应的历程,如乙醇与HBr、金属钠、氧气(铜作催化剂)、乙酸(浓硫酸存在的条件下发生酯化反应)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可以清晰地看到哪些共价键断裂、哪些共价键形成,可通过动画制作将反应过程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能够理解实验的目的,并进一步通过小组讨论进行实验探究,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对化学实验进行科学探索的欲望和能力。

三、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电子白板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优化教学过程。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灵魂,是高中化学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化学最主要、最简单、最直接的学习途径,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平时教学中,规定的演示实验、分组实验,一定要按要求去逐一完成。该教师做的,教师要扎扎实实地做给学生看;该学生设计的、动手的,一定让学生按要求去设计,按规范去操作,去体验,去探究。

例如:讲气体的制备及性质实验复习课时,教师先将各种装置从资料库中调出,制成白板课件,课堂上通过电子白板把各种装置的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套完整装置的组装。上课时,学生非常好奇,由于感兴趣都愿意上来一试,学生上台演示结束后,很快就掌握了气体制备的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这就是电子白板的优点——呈现信息容量大,可交互。学生通过观察教师上课使用的课件和自己的尝试,有效地实现了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效地创设了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环节,优化了教学过程,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以上实例可以充分说明教师由课堂教学的主宰和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学生由知识灌输的对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情感体验与内化的主体,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总之,核心素养下的信息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不但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感,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打开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无论看世界、看社会,还是看人生,都能发现身边的美好。

在新课程背景下坚持立德树人,全面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因地制宜地对学生开展信息技术与化学课堂深度融合的教学,相信我们一定可以培养更多的国家栋梁,早日实现中国梦。

(左毓红)

作者:王君

上一篇:小学高年级教学体育论文下一篇:发展规律幼儿园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