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课堂控制分析论文

2022-04-19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儿童的自由与自主、儿童的权利与幸福等理念深入人心,教师的课堂控制问题愈来愈受到人们的质疑,对课堂控制进行再思考显得尤为必要。从控制论的视角来看,课堂控制具有“以生为本”的控制区域、课堂信息的双向流通、难以预期的控制结果及自组织的隐形功能等特点,课堂控制有助于维持教学系统的最佳状态,帮助其实现各要素的合理分配,并催化其自组织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师课堂控制分析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教师课堂控制分析论文 篇1:

教师课堂控制方式的社会学分析

摘要:课堂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活动场所,课堂控制则是达到教育目的,实现个体全面自由发展的重要途径。影响教师课堂控制的因素主要有社会制度和舆论、教育目的、学校管理方式、教师的个性与能力以及课堂情境等。不同的课堂控制方式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不同。各种课堂控制方式以及表现形式只有适应不同个性的学生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控制的目的。

关键词:课堂控制;社会学分析

教师课堂控制是指教师为保证教学的优质高效,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和调节的过程。课堂控制是制度化课堂教学产生的必然结果。现代人在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碰撞中选择了工具理性,一种科层制的社会结构由此而生。课堂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就会带上这种社会结构的印记,同时也产生了课堂教学的控制系统。从社会学角度看,控制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之一。控制是一种必然,但控制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课堂控制方式会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教师采取何种控制方式是至关重要的。

一、教师课堂控制的本质和分类

课常控制是课堂秩序和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也是课堂教学生活的基本内容。课堂控制是教育控制的一种,它不仅有其深刻的社会基础,同时也是教育的社会控制功能强化的结果。在控制论中,控制是指控制者作用于被控制者,使其改变或保持某种运动状态,以达到控制者目的的运动过程。由于外部的社会要求和儿童本身的不成熟性,从广义上说,教育本身就是社会控制的一种重要制度和形式,即通过教育的社会化和选择功能实现社会控制:狭义上则是依据教育规范实现的对学校成员行为的制约,使之符合教育规范所认定的行为模式。

课堂控制具有多种表现形式。按照课堂控制的内容,可分为规范控制与意义控制。规范控制即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对学生进行规则与纪律的约束,以规范其行为的一种策略;意义控制是指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思维和情感的激发和约束,以引导其思维的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意义控制主要表现为作为知识代言人的教师对学生的意义制约。教师通过叙述、提问等实现其意义,学生则通过倾听、回答问题等方式对教师的意义作出自己的延伸。前者核心是行为规范的控制,后者核心是思维过程及结果的控制。

按照课堂控制的程度可分为刚性控制与柔性控制。刚性控制是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和一定标准约束学生,以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柔性控制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思维和情感等手段来引导学生。刚性控制优点在于效率高,但控制过多,自主少。柔性控制的优点在于自主多,但对于自控能力低的学生不易形成良好习惯,效率不明显。

按照课堂控制的表现形式。可分为显性控制与隐性控制。显性控制是指在课堂活动中教师采用明确的、直接的、外显的方式来约束学生和呈现教育内容。隐性控制是指教师在课堂活动中采用暗含的、间接的、非明示的方式来约束学生和呈现教育内容。显性控制的痕迹很明显,教师和学生都明白自己应该干什么。隐性控制的教育痕迹不是很明显,教师是通过比较委婉的方式向学生传递相关信息。

二、教师课堂控制方式的选择

课堂控制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由教师实施的管理活动。影响教师课堂控制的因素,从宏观上看,主要有国家的社会制度、教育目的、学校的管理制度等;从微观上看,主要有教师的个性与能力以及课堂情境、学生的气质等等,这些因素共同决定着教师应采取何种方式来进行课堂控制。

任何课堂教学总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都必须依托于一定的政治和社会背景。从历史上看,任何时代、任何社会的课堂教学。其价值观、基本目标、课程系统,都必然反映特定阶层的意志和主流社会意识形态,并为统治阶层的利益服务。正因如此,统治阶层总是要运用自己的政治权力对学生个体的发展进行限制和规定,从而实现更广泛社会结构的控制性功能,这就是课堂教学控制得以存在的社会基础。作为课堂教学的制度基础,社会控制制度通过表现其意志的社会组织方式及意识形态,在目的层面上作用于课堂教学:社会选拔制度通过分配方式、社会评价体系来筛选人才,在结果层面上作用于课堂教学:学校教育制度在内化了社会宏观制度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从其内部不断生产新的制度和规则,在过程上规限着课堂教学。作为社会代言人的教师处于这一社会背景之中,其课堂控制必然要受制于一定的社会背景。

学校管理制度的明确性对于教师课堂控制有一定的指导性。教师的课堂控制直接受到学校管理制度的影响。现代的素质教育要求彰显个性,反映到课堂控制中,教师的柔性控制相对较多。目前,由于许多学校和教师还没有真正理解新课程,刚性控制减少的同时柔性控制增多了,导致了课堂控制的“失衡”甚至“失位”。

从微观上看,教师与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课堂的情境,会对教师课堂控制方式产生直接的影响。教师的课堂控制往往是有事先设计的,但在控制方式的选择上不可避免地带有个人的倾向性。性格古板的教师往往较多采用刚性控制,而性格柔和的教师往往采用柔性控制。能力较强的教师往往能灵活采用多种课堂控制方式,易于产生效果:能力较弱的教师采取的课堂控制方式往往比较单一和呆板,不易产生教学效果。课堂控制的场地产生在课堂。而课堂中会出现多变的情境,教师会根据课堂的情境调整和变化课堂控制的方式,这些控制方式既有预设的。也有教师灵活应变、随机采取的。比如一个常常采用刚性控制的教师往往不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做小动作,但某次课堂上学生的骚动是关心一个生病的同学。这种情况下教师往往不采用刚性控制,而是采用柔性控制的方式委婉提醒学生按一定的规范和程序去帮助同学。同时兼顾课堂秩序。课堂情境的变化经常考验着一个教师的课堂控制能力。

学生的气质和个性是影响教师课堂控制的又一个直接因素。教师的课堂控制往往对特定学生或特定类型的学生带有一定的倾向性。针对年龄较大、自控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往往较少采用刚性控制,而对于年龄较小、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往往较多采用刚性控制。针对不同性别的学生控制方式也有所区别,在规范控制方面,对于女生相对较少采用刚性控制,对于男生相对较多采用刚性控制。

三、教师课堂控制方式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由于教师是社会的代言人,教师的课堂控制总是为国家和社会规定的教育目的服务,这种教育目的与个人要求不一定是完全一致的,但总体方向是趋于一致的。课堂控制是受到教育目的的直接指导

的,现代教育理念崇尚个性自主发展,从理论上说课堂控制是为个性自主发展服务的。但现实中,由于上述的各种因素,教师在课堂中采取的课堂控制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对学生自主发展的影响因而也就不一样。

从刚性控制和柔性控制两种方式来看,对于自我控制较弱的学生而言,刚性控制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和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对于自我控制较强的学生而言,柔性控制则给予了他们更多的发展空间,有利于增强其自主发展的能力。

从显性控制与隐性控制来看,显性课堂控制由于清晰可见,师生之间的沟通效率较高。学生可以在教师控制指导下得到提高。但显性控制由于群体都可以看到,就要考虑到学生能不能接受。否则容易产生师生冲突,使得课堂控制目的失败。隐性控制是比较委婉的。使得理解能力较低的学生不能体会,存在了沟通障碍,因而不易提高课堂效率。但隐性控制保留了学生的面子,保护了自尊心,对于学生个性发展有一定的帮助。

由此可见,课堂控制并非绝对有效或绝对无效,它对于学生自主发展和教育效率的提高均具有一定的作用,关键问题在于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相应的课堂控制方式。

四、课堂控制方式与学生气质类型的匹配

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言语、行动中,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稳定的人格特征。心理学家把人的气质分为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课堂控制宜根据学生的气质类型采取不同的控制方式。根据课堂控制的程度、表现形式和内容把课堂控制方式分为八类,这八类课堂控制方式对四种不同的气质的意义并不一样。(见表1)

根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抑郁质是属于弱型或抑制型,其神经兴奋和抑制都很弱,表现胆小,在困难面前正常的高级神经活动易受破坏。因此在课堂控制方式上不宜做强硬要求,这类学生需要更多的鼓励和帮助,在规范控制上,刚性显性控制不太适宜,在意义控制上,刚性隐性和柔性隐性的控制比较适宜。通过隐性的控制逐渐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能力。粘液质则属于强而平衡、不灵活的类型。易于形成条件反射,但不易改造,是一种坚韧而行动迟缓的类型,也叫“安静型”。在规范控制上,各种类型的控制方式都可以实施,但显性的控制更容易对这类学生进行改造,形成良好习惯。胆汁质的人是属于强而不平衡的类型,其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是一种易兴奋、不受约束的类型。对于这种气质类型的学生适宜采用刚性控制和显性控制,加强控制和约束力,使其明了自身的错误和缺陷。多血质是属于强而平衡、灵活的类型,其反应灵敏,外表活泼,能很快适应迅速变化的外界环境,由于这种类型学生灵敏活泼,在课堂控制中对于这类学生适宜采用柔性控制,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发展的空间。但在实际中,学生的气质类型并非单纯属于其中一种,而是各种气质的综合,因而教师在课堂控制中面临着更加复杂的情况,教师应当灵活机动地采取适当的课堂控制方式。

总之,课堂控制方式既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又可能成为学生发展的障碍,没有一种绝对有效的课堂控制方式。各种课堂控制方式以及表现形式,只有适应不同个性的学生才能真正实现全面自由发展的教育目的。

作者:刘大伟

教师课堂控制分析论文 篇2:

为教师课堂控制辩护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儿童的自由与自主、儿童的权利与幸福等理念深入人心,教师的课堂控制问题愈来愈受到人们的质疑,对课堂控制进行再思考显得尤为必要。从控制论的视角来看,课堂控制具有“以生为本”的控制区域、课堂信息的双向流通、难以预期的控制结果及自组织的隐形功能等特点,课堂控制有助于维持教学系统的最佳状态,帮助其实现各要素的合理分配,并催化其自组织性。因此,课堂控制并非学生自主学习的阻碍因素,更不是造就教师权力主义及教学过程僵化的内因。

关键词:教师课堂控制;价值功能;辩护

教育与控制密不可分,教育是具有控制功能的系统。课堂教学活动作为学校教育系统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当然也离不开控制,而且,只有通过控制才能实现教学策略、过程、功能及效果上的最优化。然而,随着教育民主思想的日益普及,“儿童的权利”、“儿童的自由”、“儿童的幸福”得到了极大的张扬,这使得教师课堂控制成为了人们质疑的焦点,甚至有人认为是教师课堂控制阻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造就了教师的权力主义等等。那么事实是否如此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对教师课堂控制进行再思考显得尤为必要。

一、课堂控制之科学再定位

根据控制论的基本观点,课堂控制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用于一定的被控对象,使其改变或保持某种运动状态,以达到控制目的的运动过程。从广义来讲,被控对象应包括影响教学活动的所有因素;从狭义来讲,被控对象主要是指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由于课堂控制者和被控对象都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本身能对课堂控制做出相应的反应并进行自我控制,这决定了课堂控制除了具有一般控制系统的目的性、环境适应性和动态性特点外,还具有不同于其它控制系统的特点:

1.“以生为本”的控制区域

教师课堂控制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教学系统中的主导地位,但是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应限于为学生选择和确定符合教学目标和成长需要的课程资源,设计出适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流程以及组织和创造一个最佳的教学环境,而不应超越控制限度,如控制学生在课堂中的一切活动,剥夺其参与教学过程的应有权利以及控制其合理的思维活动等。

2.课堂信息的双向流通

实现课堂控制要求教师和学生之间要建立一定的沟通联系,使得教师的控制信息能够有效传达给学生。而且,在这过程中,必须要有使教师感到学生运动状态的反馈信息。控制者和被控对象之间是双向的联系,否则课堂控制就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如若教师在一个混乱的课堂环境下,只是简单地发出几声指令,学生根本没听见或者无视之,那么必定不能达到教师的控制目的。

3.难以预期的控制结果

在同一环境里,不同的学生对同一控制信号会有不同的反应,这是由于学生的思想水平、知识水平、心理状况等的不同引起的。即使是同一受教育者对同一控制信号,在不同的时间,也会有不同的反应,产生不同的行为。[1]这说明了控制结果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因此,即使教师没有完全准确有效地把握控制结果,也是情有可原的。

4.自组织的隐性功能

教师在课堂控制过程中,边自我调节,边通过对所得的控制结果与目标的比较分析而不断学习和自我反思、自我完善,从而更好地去实施下一次控制。同时,学生也是具有主体能动性的生命个体,更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在接受教师的外在控制时,也能自主地进行自我内部活动,从而不断地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

二、课堂控制之独特价值

1.维持教学系统最佳状态的客观需要

一个稳定的课堂教学状态是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实现一定的教学效果的基本条件。如:学生和教师的相对稳定,流动量不能太大,如果缺席过多,流动量过大,则教学难以进行;同时也要求教师与学生有稳定的心理状态,如果教师不安心工作,学生不安心学习,那么这个教育系统也就不稳定了。[2]这时就需要通过教师课堂控制来抵抗干扰,如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克服分心,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等。同时,当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而需要改变系统状态时,教师就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特点来对课堂教学进行控制和调节。

2.实现教学系统各要素合理负担的重要途径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讲授难度适宜的教学内容,将其调节控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这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其潜力,又不至于使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来进行课堂控制,如班规的制定、班风的建设、班干部的培养以及真诚的师生对话等等,既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一定的约束,又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从而减少一些影响课堂教学的干扰因素,为教师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减轻不必要的负担。

3.发挥教学系统自组织性的关键力量

教师通过课堂控制可以使教学系统具备发挥自组织性的条件和环境。首先,教师通过课堂控制可以使教学系统处于开放状态,且能保持与外界环境的信息、能量和物质的交换。如教师在课堂中讲授时,适时地与学生进行有关社会热点问题的争论,既让他们随时了解学校之外的社会状况,又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其次,教师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控制方式,可加大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等子系统之间的联系,促使系统产生非线性作用。第三,教师通过控制使学生保持或改变原来的学习状态并形成自我控制的能力,从而更自觉地参与学习。这能促使外界控制参量发挥效用,譬如使教师角色得到更有效发挥。第四,教师通过控制调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各自不同的认知图式,可引导其产生激烈的思维碰撞,从而引起系统“涨落”现象的产生。

三、课堂控制之现实辩护

1.课堂控制阻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吗?

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是指学生能够自觉地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做出自我选择、自我监控、自我反馈、自我调节和自我评价等,这不仅反映了当代社会的现实要求,也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那么,自主学习除了需要学生的内在动机之外,还需不需要外部条件的支持呢?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调节控制吗?有人认为,教师的课堂控制阻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表现为教师将学生视为自我控制能力不佳的个体,以致对学生学习活动干涉过多,从而导致学生失去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的机会;将教学活动视作工业生产,追求成品必须符合预定的产品规格,学生不能偏离教师为其设定的轨道,从而导致学生成为被动的知识接收者,失去自我选择学习资源、自我探究的机会。

那么,课堂控制是否真的阻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呢?事实并非如此。首先,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让学生放任自流地学习,而且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在受控学习中获得,而这一过程就需要教师的监督管理和调节控制。其次,教师的课堂控制是其发挥教学主导作用的具体体现,目的在于通过对教学活动的调节和引导,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宜学习的最佳教学状态,并引领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而不是剥夺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权利。再次,课堂控制具有“限制偏差累积”的作用。一般来讲,计划运行中出现的偏差是不可避免的,但小的偏差、失误并不会使教育对象明显偏离目标。课堂控制使教师能及时获取信息,及时采取有效的矫正措施,防止偏差的“积厚”,影响目标的实现。[3]最后,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活动的不断反馈和调节,也能加强学生的自控能力(正所谓“自控是要在他控的作用下进行的”),从而逐步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当然,教师的课堂控制也未必总是积极的,由于教育理念的偏差以及操作上的失误,往往会让教师的课堂控制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或需要不匹配,使教师的课堂控制演变成了对学生思维的压制,导致一系列消极反应的产生。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否定课堂控制本身存在的价值,并断然做出课堂控制阻碍学生自主学习的定论。

2.课堂控制造就了教师的权力主义吗?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参与者,往往处于权威地位,行使着制度所赋予的监护儿童的权力以及因自己拥有专门知识而形成的专业权力。就此,有人认为,教师通过课堂控制,如对学生身体或心理进行强制、奖励等,来行使自己的权力,迫使学生服从自己的意愿与命令,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是造就教师权力主义的根源。那么,事实是否如此呢?

要澄清这个问题,必须首先考量控制和权力两者之间的关系。一个社会活动系统要保证其效率就必须构成一个控制性的社会组织形式,控制的目的在于使组织活动序列化,从而保证活动的效率。教学系统作为社会活动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一些知识,还要引导儿童的价值、态度、行为沿着符合社会认可的主流方向发展,这使得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控制成为必需。而控制的实质就是使权力依据某种原理加以分配。[4]这说明了控制和权力两者是紧密相连的,可以说,控制是权力的实现方式,而权力也给予教师课堂控制以合法依据。

其次,要明确教师在课堂控制中必须具备的条件问题。具体如下:①要确定控制的目标,因为目标既是实行控制的依据,也是控制的出发点和归宿。具体来说,目标就是实行控制的标准,因此教师在课堂控制前必须明确构成目标的各个项目以及各项目的标准,而且也要让学生也明白控制的目标,这是教师进行课堂控制的前提。②教师要根据控制的目标和学生的学习需要和个性特点、思维发展水平等来明确应当控制什么,哪些方面需要控制、哪些方面不需要控制及控制的强度等问题。③教师既要对学生在课堂中的变化(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等)高度关注,随时把握他们的动态变化过程,又要对课堂环境的变化一清二楚。④教师要清楚了解所控制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检验控制是否达到目的,以调整或终止控制行为,为下一次的控制打下基础。⑤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控制策略,并学会灵活应用各种策略来调节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整个控制过程中,教师都是在使用一系列合乎规范的制度和价值体系来规范学生的学习活动,保障教学组织活动的顺利进行,使学生处于学习的自由氛围中,这无疑是合理的。当然,也有很多教师在课堂控制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完全具备以上产生有效控制作用的条件,导致控制的盲目性,降低控制的功能甚至产生相反的控制结果,如学生某些合法权益被侵害。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而以偏概全,把教师权力主义的形成只归咎于课堂控制。

3.课堂控制导致了教学过程的僵化吗?

教师的课堂控制贯穿于教学发生发展运动的过程中,那么,课堂控制是否就会导致教学过程的僵化呢?有人认为,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按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要求,在给定的时间里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一步一步按照预设的教学流程展开教学,通过课堂控制排斥干扰教学过程的所有事件,使得整个课堂如同潺潺溪流单线条前进。这样的课堂,没有思维的碰撞,没有观点的交流,也没有情绪的激发。乍一听,上述说法似乎有些道理,但仔细推敲一下,就显得有些武断和片面。

按照控制论的基本观点,控制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实行的,它的对象是处于运动状态的系统,因而它与孤立的、静止的形而上学观点是不相容的。[5]因此,我们并不能把课堂控制理解为对教学过程线性、僵化的专制。事实上,教师总是在随机事件发生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控制方式去应对。如,当教师遇到学生和自己的想法、价值观发生冲突时,可能会采取随机控制的方式,先控制自己的情绪,同时控制学生的情绪,先使双方冷静下来,然后再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将矛盾点转化为生成性课程资源,来对学生进行正确地引导和启发;也可能会采取反馈控制的方式,通过向学生提出难度适宜的问题,对学生的想法进行深入地了解,判断自己所传达的信息是否与学生的理解存在偏差,从而进行相应的调节。总之,教师不是使用一种控制方式在强行压制课堂中的意外现象,而是根据不同情形经常变换控制形式,或显性控制,或隐性控制,或情感控制,或兴趣控制……而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通过课堂控制为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创设一种自由、安全的心理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和情况,动用新异因素作为控制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达到开拓学生思路、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的控制目的。试问,在这样的课堂控制下会导致教学过程的僵化吗?

虽然当下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诸多课堂控制的不良现象,以致教学过程也显得有些僵化,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就说是课堂控制导致了教学过程的僵化,因为课堂控制也可以使教学过程变得丰富多彩且充满灵性。

总之,课堂控制有其存在的必然性,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离不开课堂的控制,但是以上种种认识误区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课堂控制确实存在着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需要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对相关问题进行反思和改进。譬如:如何正确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真正树立教师的专业权威(而不是行政权威);如何掌握科学的控制方法,如指令法、诱导法、榜样法、情感控制法、意志控制法、习惯控制法等等;如何构建多元的师生信息交流平台,以获得更多的反馈信息来提高彼此的自控能力,最终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等等。

参考文献:

[1][2][5]李忠诚,王序荪.教育控制论教程[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240.241.54.

[3]吕立杰.教师课堂控制辨析[J].教育科学,2000(2).

[4]周浩波.教育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67.

责任编辑:杨孝如

Defending Teacher’s Manipulati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QIAN Dan-jie & ZHANG Wei-ping

(School of Education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Key words: teacher’s manipulation of classroom; value; defence

作者:钱丹洁 张伟平

教师课堂控制分析论文 篇3:

优化控制方式,提升教学实效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优化课堂控制方式,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获得健康成长。本文主要从营造民主氛围、多元控制课堂、建立课堂规则等角度阐述了优化课堂控制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控制   优化

一、营造民主氛围,触发课堂趣点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学环境专制、教师表情严肃,就会扼杀学生诸多新奇有趣的想法。为此,教师应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轻松的心理状态下主动思考、敢于质疑,表达与众不同的理解。

如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首先,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大家喜欢童话故事吗?看了这些图片,你能想到什么童話故事?”有的学生会回答:“白雪公主为躲避恶毒的皇后,被七个小矮人保护着,要想见到白雪公主,就必须通过七个小矮人的考验。”这样一来,教师就能将知识的学习变成有趣的游戏活动,吸引学生去数一数、算一算,表达自己的好奇和质疑。

其次,教师要及时点拨,激活学生的思维,对学生的不同想法表示自己的赞赏,尊重学生的多样想法、多法解题,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

再次,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讨论交流的空间,当他们意见不统一、观点不一致时,教师要予以鼓励、引导,催生学生新的思路。在民主的氛围中,学生敢于各抒己见,教师提出问题,为学生留有足够思考、讨论的时间,让学生在交流中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教师可以将“夺红旗”等游戏融入计算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创设故事、生活情境等方式,引发学生的共鸣,触动学生的兴趣点,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知识。

二、多元控制课堂,促进目标达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因情施教。当遇到学优生出现问题行为时,教师可以通过隐晦的方式暗示学生,因为他们的学习动机强、自控力好,能很快领会教师的意图,快速融入课堂;当遇到学困生出现问题行为时,教师可以刚柔并济、防纠结合,激励与惩罚并存,通过多样化的控制方式,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面对千变万化的学情,教师要灵活运用控制方式,依据情境、学情的不同,选用合适的控制方式。在低年级教学过程中,因学生违反纪律耽误课堂教学的现象时有发生,这种干扰教学的行为会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教师要采取直接干预的方式,对于一些小问题,教师可以留至课后逐一解决。言教不如身教,教师控制课堂时运用一些非语言行为,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教师可以运用手势、眼神与学生交流,用手势提醒学生不要走神、不要讲话,以便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三、建立课堂规则,提高自控能力

为了维持课堂秩序,首先,教师要建立明确的课堂规则,在每学期开学的第一节课与学生探讨课堂规则,让他们明白哪些行为是被允许的,哪些行为是受到禁止的,违反了课堂规则,将承担一定的后果。其次,教师要制定课堂行为规则,并向学生解释具体规则的内容。当学生做出符合规则的事情时,教师要表扬学生的良好行为,并予以一定的奖励;当学生违反规则时,教师可以让他们在课后打扫卫生、擦黑板等,使他们明白自己的行为是不当的。最后,教师要建立问责制度,将班级学生分组,采用帮、带等策略帮扶学困生,当组内成员出现不良问题时,整个小组都要受到轻微的惩罚。这样一来,学生会对自己的行为举止负责,避免自己的不当行为影响到其他组员。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要帮助学生控制好自己,针对小学生不能判断自身行为的情况,教师要通过信息的传递,让他们明白什么行为值得鼓励,什么行为存在不良问题。在处理问题行为时,教师要采用不易引起学生反感的方式接近他们,避免让他们产生抵触情绪。当学生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时,教师要以赞许的眼神、激励的话语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运用灵活的方式控制课堂,提升学生的自控能力,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程少堂.课堂控制新探[J].教学与管理,1992(2).

[2]刘家访.有效课堂管理行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3]侯丽.小学教师课堂控制的社会学分析[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八巨镇中心小学)

作者:洪立成

上一篇:轨道交通工程运营论文下一篇:语境传媒现象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