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产化工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2022-04-23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应用型创新人才愈来愈受当今社会的欢迎。近年来,各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和研究。本文就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进行介绍,以期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林产化工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林产化工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篇1:

增强教学实习效果的对策

摘要:教学实习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学生巩固专业知识,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专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从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学习模式、加强对学生教育和管理三个方面提出对策,以期增强实习效果,更好的提高林产化工专业的发展。

关键词:林产化工;增强;实习;对策

教学实习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提高教学实习质量,必须加强教学实习师资队伍、实习基地、教学实习资源、学风、教学管理等各方面的共同建设,才能确保教学实习质量,达到教学实习预期目标。针对目前林产化工专业学生在教学实习方面还存在的不足,为了进一步增强林产化工学生的教学实习效果,结合笔者教学经验,现提出以下对策。

1 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对知识、能力的个性化需求为出发点,对教学实习课程进行重新修订,充实基础性课程,规并重复性课程,增加前沿性和综合性课程,新设素质提升性课程,构建起专业特色鲜明,层次分明,相互衔接,相互渗透,符合新时期对人才知识、能力以及综合素质需要的教学实习课程体系。组织专业相关专家及相关带课教师对实习课程的开设学期进行充分地论证,合理设置课程的开设学期和具体的开设时间,使实习课程既符合专业特点、课程性质、气候季节实际,又与企业的正常生产结合,便于实习的具体组织与实施,确保实习的效果和质量。将国内外最新的研究内容、研究成果、先进的实习技术手段引入教学实习课堂,确保教学实习的内容,仪器设备以及技术手段的先进性。工程技术人员应具备综合素质,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知识面宽、掌握一些与专业相关或相近的拓展知识,还要掌握经济、历史、文学、管理等通识性知识。目前,林产化工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课程体系设置与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偏离,课程体系强调学科逻辑发展的专业理论课程,缺少跨学科相关性课程、人文类与实践类课程;二是课程门类不够完整,科学核心类、人文类等课程门类过于单一,学科视野狭窄;三是课程内容脱离实际,在林产化工专业课程中引入的现代化工实例较少,缺少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因此,为了培养具有工程意识和解决实际化工过程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林产化工专业应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构建科学合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林产化工专业课程体系。

2 改革学习模式

归并零散的教学学习为综合性大学习,并将综合学习与学年论文相衔接,将实验、学习时间与内容化零为整,然后让学生在企事業单位以“工作”的形式系统地参与生产过程,使学生完全履行其学习岗位的所有职责,独当一面,具有很大的挑战性。这种学习模式既避免了教学学习给企业正常生产带来的影响,又可让学生实际参与生产过程,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极大的锻炼。学校明确学习大纲、学习的具体内容和任务、学习要求、最终的考核方式,学习前对学生进行纪律安全教育,有必要时与学生签定学习纪律及安全承诺书,为学生出具介绍信,然后由学生自主联系或利用家长的社会关系联系学校并分散到相关单位进行学习。学生学习期间,教师对学生进行远程式跟踪与指导。这样既可充分利用学生家长的社会资源,又避免了学生大量集中学习给学校带来的不便和影响。对于综合性的,时间较长的学习,将学生按可承担此学习任务教师能力的大小,将学生分成若干人数不等的学习小组,并分配至每位教师名下。教师为所负责的小组学生联系学校并负责组织学生到各单位完成学习任务,学习任务完成后,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考核。这种学习模式既有利于充分利用每位教师的社会资源,又解决了学习学生人数太多,一个学校无法全部容纳所有学生的矛盾。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以提高心理素质为主要目的,兼具体能和实践的综合素质教育,它以运动为依托,以培训为方式,以感悟为目的,激发学生的个人潜能,培养乐观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提高沟通交流的主动性和技巧性,树立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团队精神,极大增强合作意识,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素质拓展训练是学生学习生活经验、体验社会教育、形成正确的人际、情感和社会价值观等教育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素质拓展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3 加强对学生教育和管理

加强专业教育,让学生对专业前景充满信心。将专业教育贯穿和溶于日常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分层次、分时间段由各系任、专业内知名专家、优秀毕业生给学生作专业思想教育,详细介绍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特点、发展前景、学习方法、就业方向、成功校友的事迹等,使学生对专业具有全面、清楚、正确的认识,对专业充满信心,积极主动地参加教学实习活动。不断建立学校与实习单位共同考核机制。加强学校与实习单位人沟通和联系,建立起注重过程考核的,学校与实习单位共同考核的教学实习考核机制。实习单位对学生的实习表现签定在实习成绩中占有一定比例,防止学生对教学实习的应付,不尊重实习单位技术人员、不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或各类投机取巧、蒙混过关行为。加强实习动员,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教学实习的重要性。教学实习前,学院主管教学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领导、系主任、相关专家、带队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共同对学生进行实习动员,强调实习的目标、意义、内容、任务、具体要求及应该遵守的纪律,提高学生对教学实习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纪律自我约束力,带着对知识的渴望、明确的目标、具体的任务、严谨的态度、严明的纪律以及创新的精神去实习。

结语:林产化工专业学生工程意识培养的途径:加强新生工程意识引导教育、开展素质拓展训练、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林产化工专业工程实践基地建设、发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强化毕业设计提升工程意识、加强林产化工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林产化工专业学生工程意识培养的实践教学设计:林产化工专业工程意识入门引导教育系列活动设计、素质拓展训练教学设计、渗透工程意识教育的化工课程教学体系优化、提升工程意识的林产化工专业毕业论文(设计)优化,更好的提高林产化工专业的发展。教学实习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学生巩固专业知识,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专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学实习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提高教学实习质量,必须加强教学实习师资队伍、实习基地、教学实习资源、学风、教学管理等各方面的共同建设,才能确保教学实习质量,达到教学实习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海朝,刘守新,李淑君,张丽君.林产化工实践教学探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 10:92-93

[2]李翠芬,苏瑞琨.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以梧州学院为例.梧州学院学报[J].2013,23

基金项目:梧州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工程资助项目(wyjg2014A005),梧州学院重点科研项目(2016B015)。

作者:刘振华 谢玮

林产化工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篇2:

普通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应用型创新人才愈来愈受当今社会的欢迎。近年来,各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和研究。本文就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进行介绍,以期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创新人才

在现代社会及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大学与企业、研究机构合作,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因为产学研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结合紧密、创新精神需求较高而成为高等教育在新时代的发展趋势,并成为现代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和必然选择[1]。普通高校应依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探索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面将结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下文简称“学校”)多年来产学合作实践,阐述应用性产学研合作中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几点思路。

一、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探索

传统的专业课程体系是适应课堂教学需要而制定的,往往与生产实际之间存在距离而不利于工科人才培养[2]。为此我们尝试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和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予以改革,通过走产学研合作教育之路,建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该模式具体实施特点如下。

1.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学校非常重视打造精品课程,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和引领专业课程建设水平的提高,努力解决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过于偏重自身基础和特色的过专、过深问题,避免课程交叉重复,剔除陈旧知识,及时增补新知识,同时进行系统、细致分工,明确各位教师的主讲范围及覆盖、延伸,这在以往的听课或公开课环节是无法完成的,极大地解决了学生困惑和学时浪费,深受学生认可和欢迎。目前学校共有国家级、省部级精品课程各1门;2012年《非木材植物人造板》入选第一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Top Solid家具造型设计”荣获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竞赛一等奖;2011年《家具CAD/CAM技术》多媒体课件获全国第十五届多媒体教育软件比赛二等奖,《家具制图》多媒体课件获湖南省普通高校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二等奖;获中国林业教育研究学会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

2.多元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学校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鼓励教师将本学科领域最先进的科学研究成果和教学技术手段引入日常的课程、实验和实习教学过程,创新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践行“感悟+介入+探究”协同教学理论,构建了“完善两个体系,搭建三个平台”的创新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创新了“通用素质培养+专业素质培养+创造素质培养”创新人才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克服单向、灌输的教学,发展与推行“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互动式”、“研究型”、“创新型”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以案例分析与情境教学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学习、应用、发展、创新知识的过程。近年来,“木材科学与工程特色专业课程体系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荣获教育部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成果特等奖,“木材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实践与探索”荣获第四届全国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木材科学与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荣获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

3.狠抓实践教学环节,确保创新型人才培养。学校为加强实践教学,克服当前教学方法陈旧;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毕业实习与就业矛盾,毕业论文的质量下降;教师创新精神欠缺,专职实验教师队伍结构欠合理。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①切实转变实践教学无足轻重的观念。建立了完整和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模式。在坚持“厚基础、宽专业”的原则下,提高实践教学的比例,增加实验课比例和实验学时,对基础验证型实验内容进行全面整合、更新,增加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实验比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和创新热情。②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平台。学校领导班子和相关专业、各教研室负责人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实习平台。拥有“十二五”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林业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与18家大型企业建立了“实习基地”,其中张家界奥威科技有限公司和株洲翔发航空橡塑有限公司为湖南省大学生优秀实习基地。③抓好实验实习教学环节,严把毕业论文质量关。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方法和手段,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型实验项目比例达80%,实验项目开出率达到100%。为保证毕业生的论文质量,对课题申报、选题、中期管理、答辩以及论文格式等进行了规范。无主持或参与科研课题的老师不带毕业实习,规定指导教师给学生下达的课题必须联系科研和生产实际。学校从2012年开始实施,大四毕业生课题提前到大三第二学期开始,这样既能保证学生有一年的时间准备毕业课题,又能更好地解决就业问题。

二、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获得可喜成果

1.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以“校园文化活动创品牌”为核心,大力开展素质拓展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全面促进学生成人、成才、成功。为切实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构建了课程学习与创新性实验相结合的创新型教育体系,以科研促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近三年,学生设计的“安全大头针”荣获号称世界工业设计界“奥斯卡”的“红点设计概念奖”;以本科生为第一发明人进行申报专利,成功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1项;获湖南省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竞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1名学生被评为“全国林科十佳”毕业生;获湖南省大学生研究型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5项。

2.通过科研反哺教学,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逐年提高。学校始终坚持将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的落脚点放在反哺教学上,以“学科、科研、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思路指导工作,加强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推进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学校的本科教育质量。近三年来,由教师的科研成果或在研项目转化而来的教学项目达30余项,90%以上的毕业生通过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或企业横向课题的形式完成毕业论文,做到了将学科前沿技术成果及时融入理论、实验教学和毕业设计等各个教学环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依托本院现有的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学科,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学科和科研平台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实验教学平台及特色、重点专业,按照“高起点、重特色、讲实效”的原则全面开展了实验室、产学研实训基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建设,搭建“开放共享、布局合理”的实践教学平台。通过科研反哺教学,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拓宽,创新意识、实践技能明显提高,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欢迎和好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逐年提高。2009届林产化工专业毕业生中,2人被跨国公司选送出国培训,2009—2012年木材科学与工程、林产化工等五个专业60多人在国内外高校及科研院所获得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

3.搭建了广阔的实践教学平台。通过近五年的重点建设,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已经成为我校学科与专业基础平台齐备,教学与科研成果丰硕的教学研究型学院。在学校近三年的目标管理年度和届期考核中,该院取得了三连冠的好成绩。近年来,学校依托这些平台,承担了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科技重大专项、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100余项,产学研合作项目60余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250余篇,国家授权发明专利50余件,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国家、省部级科研奖励10余项;获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成果特等奖、湖南省徐特立教育奖、湖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等主要教学奖励13项,其中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4项,建设有包含《木材学》国家精品课程和“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省级教学团队在内的国家、省部级质量工程项目11项。

三、结论

目前,通过产学合作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方式已被教育界普遍认可,但是产学合作的模式不是统一模式,需要结合各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进行创新性探索和实践,研究出符合当地区域经济发展,并具有特色的产学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并加以实践。学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和示范效应。

参考文献:

[1]代金平.产学研合作视域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5(3):127-131.

[2]胡庆,胡敏,韦丗红.走产学研合作之路?摇探索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1,(27):116-117.

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立项课题“普通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研究”(项目编号:1011333B);湖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湖南产业结构升级中产学研政策和模式的研究”(项目编号:2008ZK3023)及“绿色经济视野中湖南产业结构优化战略研究”(项目编号:2013ZK2032);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大学教师教学评价改革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曹受金(1972-),男,湖南衡阳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的研究及管理。

作者:曹受金,李建奇,徐庆军

林产化工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篇3:

基于“大国工匠”背景下林业工程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探索

摘要 在“大国工匠”和“新工科”背景下,产教融合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也是高校面向社会培养人才的必然选择。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联合行业知名企业,积极开展产教融合的“大国工匠”育人模式,在培养方案修订、产教融合实体平台、企业教师进课堂、“四维度”实践育人模式、资源与利益共享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性改革,在产教融合建设新工科的道路进行了积极探索。

关键词 新工科;林业工程;产教融合;大国工匠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0.24.077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Exploring the Education Model in Forestry Engineering Based on ‘Great Country Craftsman’

WU Xizhi,LI Xianjun,DENG Minya et al (College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Changsha,Hunan 410000)

Key words New Engineering;Forestry Engineering;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Great Country Craftsman

近40年改革开放使我国成长为世界制造业大国,“Made in China”标签在全世界产品中广泛存在,中国制造为世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个制造大国是以“人口红利”“环境破坏”“资源消耗”等为前提发展起来的。随着经济形势和国际环境的改变,中国迫切需要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这个转变需要更多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專注技术的“工匠”人才。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工匠精神”,中央电视台连播了《大国工匠》记录篇进行广泛宣传,政府通过各种渠道在大力推动“大国工匠”的建设。木材工业制品也是典型的“中国制造”,作为林业知名高等院校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有义务和责任为国家培养林业工程的“大国工匠”人才。高等院校的“大国工匠”是兼备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具有执着专注、精益求精、敬业守信、推陈出新的人才。

培养“工匠”人才是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必须解决的问题,“产教融合”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2017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2019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了《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其目的是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形成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解决人才培养供给与产业需求之间结构性矛盾,显著增强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行业升级的贡献度[1-2]。在林业教育方面,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13〕9号)和《关于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教高函〔2013〕14号),要求深化农林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探索高等农林院校与大型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途径,培养社会急需的创新型、复合应用型林业产业高级人才。因此,开展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既符合国家政策要求,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解决“大国工匠”人才紧缺的有效途径。鉴于此,笔者介绍了产教融合的内涵与意义,分析了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的林科大实践。

1 产教融合的内涵与意义

1.1 产教融合的内涵

产教融合是指在工程教育过程中,通过企业和高校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企业可以多种方式积极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内容开发与教材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让企业为高校人才培养注入活力,让高校在企业转型升级中发挥支撑作用,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

美国工科院校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设置中的比重,且通过产学合作方式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所以美国工程教育体系建设位于世界前列[3]。Balaji等[4]以桥梁工程专业为例,运用机器人和仿真工程实践教学,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研究人员利用校外实践基地和校企合作,积极探索校企互动的项目式教学、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企业实践学习、科技服务企业及展赛促学等产教研融合的实践教育,在培养创新性应用型工程人才和服装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5-7]。可见,产教融合已经成为国内外工程教育的共识,是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点方向。

1.2 产教融合的意义

产教融合是企业与学校深度合作,统一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培育既有理论素养又有实践能力的“工匠”人才,是实现由“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的有力保障,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需要[8-10]。产教融合育人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1)产教融合是高校供给侧改革与国家产业结构性改革深度融合的必然选择。一方面,我国产业发展遇到空前挑战,钢铁、水泥、煤炭等基础产业的产能严重过剩,家电、服装等低端制造业产品供过于求,而芯片、软件、飞机等高端制造业的核心部件严重依赖进口,某超级大国掌握着卡脖子技术,将我国经济命脉牢牢地握在手心,严重影响了我国可持续健康发展。另一方面,高校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传统工程人才严重过剩,卓越新工科人才严重不足,毕业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并存。通过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把人才培养融入企业生产中,为高校培养创新型新工科人才提供新路径,为国家产业结构性改革提供新动能。

(2)产教融合是企业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深度融合的重要手段。造成目前毕业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并存的重要原因,就是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不适应当前产业发展。面对行业紧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新工科复合型人才,我们要发挥市场机制配置非基本公共教育资源作用,强化就业市场对人才供给的有效调节,引入企业全过程参与本科生培养,把市场供求比例、就业质量作为学校设置调整学科专业、确定培养规模的重要依据,按照产业发展的素质与能力要求,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立能力培养和课程体系之间的有效衔接,为行业培养具有大国工匠精神的“新工科”人才。

(3)产教融合有利于促进优质资源共享。通过产教融合协同培养的教育模式,学校利用实验资源和科技人才优势对企业提供新科技技术支持,企业利用产业平台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的实习基地,将人才、技术、设备、产业等创新要素聚集起来,实现高校、企业、学生的“三赢”。在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实践中,企业是新工科人才培养的主体之一,是产教研融合实践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人才培养的最大受益者。

(4)产教融合有利于培育具有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工匠”人才。传统人才培养方式的学生两耳不闻“校外事”,对企业现状、行业发展知之甚少,实践和创新能力明显不足,毕业就业时适应时间较长。通过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学生可以去企业进行专业生产实习,还可以引进企业高级人才来学校讲学,让学生提前熟悉企业文化,提高工作后的适应能力。

2 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的林科大實践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深化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探索高等院校与大型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新途径,培养社会急需的创新型、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提出产教融合育人的“大国工匠”人才培养模式。“大国工匠”设立于2016年,一届入选学生共计90名,包括3个“大国工匠”班,涵盖了木材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林产化工(天然产物加工工程)、材料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科学与工程6个本科专业,合作企业包括行业知名企业圣象集团有限公司、宜华生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嘉宝莉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自成立以来,“大国工匠”产教融合育人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2.1

建设产教融合的实体平台 产教融合实体平台的构建,就是要促进多主体知识、技术、管理,甚至资本参与新工科人才培养,通过平台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的结合,促进工程教育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相吻合,确保高等学校培养人才适应新技术、新产业和新模式的发展需要。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与企业在友好协商的基础上,秉承“诚实守信、平等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实现双赢”的原则,通过加强校企产学合作,促进资源优势互补,共同建立“大国工匠”班的产教融合实体平台。具体实施上,企业每年分批接待大二至大四不同年级学生,开展对应年级的项目教学、工程实践等,切实深化产教融合的校企协同育人,建立产教融合教育模式的基础平台。

2.2 校企联合修改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与学科建设的核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支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多种方式参与学校专业规划、课程体系设置、教材开发、教学设计、实习实训,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学院针对本科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学生实践能力不足、创新意识不强的问题,以社会需求和市场为导向,高校与企业共同编制人才培养方案,深入推进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内容、实习实训等方面的衔接,形成衔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产教融合课程体系,适应学生深造、就业与创新创业的需求。

2.3 深化“企业教师进课堂”改革,实现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 传统高校授课完全由高校教师承担,缺乏与企业和社会的紧密联系。为了进一步加强企业在学生培养环节的参与力度,引进企业高级管理者或工程师走上讲台,全院所有本科的专业课要求聘请本行业、本领域具有影响力、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管理者或工程师授课2~4节,讲授丰富的企业管理、行业动态、产品开发、设计经验、等方面的知识。

2.4 推进“四维度”实践育人模式 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融合学校与企业的优势资源,推进“四维度”实际育人模式:第1类实践育人为全院的课程试验,学院拥有木竹资源高效利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林业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木质资源高效利用创新团队、木竹资源高效利用湖南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生物质材料及其绿色转化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等10余国家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第2类实践育人为生产实习,学生利用大二、大三暑假时间,集中去企业开展为期15 d左右的生产实习,每个班分成3~5个组,每组配备1名校内导师和1名企业导师,指导学生的企业课程学习、生产现场实践、企业项目研究等。第3类实践育人为毕业实习,每位学生的毕业课题紧密结合企业需求,由1名校内教师和企业管理者或工程师担任校外导师,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第4类实践育人为素质拓展。学校与

企业联合组织“大国工匠”班进行素质拓展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有利于提高学生未来在社会中的竞争力和抗压力。

2.5 建立资源与利益共享机制 充分利用学院与企业各自的优势,建立如下资源与利益共享机制:建立设备共享机制,企业可以使用学院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先进试验设备,学院可以使用企业规模化和产业化的成熟生产设备;建立师资共享机制,学院的知名教师发挥自身长处去企业讲学,提高企业员工的理论水平,企业的高级管理者和工程师来学校讲课、担任生产实习指导老师、担任毕业设计指导老师等;共同申报政府类项目,学校与企业共同申报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种平台的项目,合作成果共享共用。

3 结语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指导意见,大力开展产教融合的“大国工匠”育人模式,在培养方案修订、产教融合实体平台、企业教师进课堂、“四维度”实践育人模式、资源与利益共享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性改革,提升了学生的主动性、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多次获教育部和湖南省教育厅的一致好评和赞赏,为国家培养林业工程学科的创新型人才,助力新工科产教融合的快速建设。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A/OL].(2017-12-19)[2020-03-05].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12/19/content_5248564.htm.

[2] 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EB/OL].(2019-03-28)[2020-03-05].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9/201904/t20190404_376681.html.

[3] 胡美麗,黄慧,睢琳琳.美国工科院校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经验及其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15(15):51-53.

[4] BALAJI M,BALAJI V,CHANDRASEKARAN M,et al.Robotic training to bridge school students with engineering[J].Procedia computer science,2015,76:27-33.

[5] 陈明艳,潘赛瑶,谢子静.“新工科”理念的服装工科类产教研融合实践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5(10):144-147,151.

[6] 胡进波,刘元,苌姗姗,等.基于“大国工匠”背景下林业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国际化精准培养的研究[J].中国林业经济,2017(3):27-30.

[7] 胡敏强.产教融合新工科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9(6):7-11

[8] 李玉倩,蔡瑞林,陈万明.面向新工科的集成化产教融合平台构建:基于不完全契约的视角[J].中国高校科技,2018(3):38-43.

[9] 王桂林,林金朝,胡学刚.产教融合下新工科ICT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2019(5):41-45.

[10] 周珂,赵志毅,李虹.“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工程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3):33-39.

作者:伍希志 李贤军 邓旻涯 李科军 李泽 刘元

上一篇:班主任德育教育的方法论文下一篇:新形势下基层财政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