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实验室教学分析论文

2022-04-15

【摘要】本文针对中职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剖析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特点、教学转轨的重要性,论述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中职语文教学转轨策略,以顺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解决中职语文教学的转轨问题,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实验室教学分析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语文实验室教学分析论文 篇1:

高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策略探微

长期以来,高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似乎都未能摆脱一个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它是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主干课程,是师范生进行教学专训的核心阵地,对师范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另一方面,“这门课程既不能以理论思辨的深刻性来吸引学生,又由于缺乏具体的教学情景显得抽象枯燥而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成为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之一。”[1]与此同时,即便学生投入了相当的热情与精力,在一番教学实习的检验之后,他们仍会感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的许多理论和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派不上用场,这门“最重要的课程”于是又成了“最没有用的课程”。学生们的意见或许有点偏激,但就这门课程 “要提供语文课程、教材和教学理论,要训练从事语文教学实践能力”,还要“使学生具有从事语文教学的决心和信心”[2]的目标而言,收效甚微则是普遍事实。针对此现状,笔者从教学过程中载体、主体、客体、方法、结果等各个环节考虑,认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策略可做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整。

一、对教材的使用择重弃轻,化繁为简

通观目前出版的各类“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均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理论轻实用,纲目繁杂等特点。李山林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案例教程》算是独辟蹊径,但这类重实用的教材始终未能成为主流。显然,在暂时不能改变教材现状的前提下,选择性地使用教材,弱化过多学术性、体系性的内容,突出其应用性,是教师首要的工作。正如施良方所言,“在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时,除了要考虑到与目标的相关性之外,还要考虑到内容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它们对学生和社会的实际意义,它们能否为学生接受,以及是否与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相一致等问题”[3]。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课程比例作了大胆的调整,将微格训练调至总课时数(72学时)的44%(32学时),剩余的40个课堂教学学时中,又分配出40%左右的课时(约18课时)用于多维度能力训练,并在训练中融入理论教学。如在课前5分钟的课文导入训练中介入口语交际教学理论;在微格训练及评讲中介入五大领域教学理论;在阶段性课堂教学展示中介入教学设计和文本解读的基本理论。这样,教材中静止、生硬的理论便以实用、自然的形式悄然进入学生的认知视野中,加强了这门应用理论学科从“基础理论”到“应用理论”到“应用技术”的转化力。需要强调的是,这些理论的转化,并不是一个随意、即兴的过程,相反,对不同训练板块中的理论介入,教师都是要作出预先规划的,甚至需要围绕规划对学生的实训内容作出调整,以确保这些理论在转化输出方式后仍能以系统、版块的面貌有序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二、以“双师型人才”观念完善教师自身知识能力结构

一门应用理论学科,若由毫无实践经验的教师来讲授,其结果无异于纸上谈兵,必然不能对学生作出具体而实用的指导。遗憾的是,当前的许多语文课教论教师大多以“学院派”泰然自居,自信其掌握的理论已经足够解决课堂教学实践,加之目前语文教育界对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重视,更给他们不深入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找到了借口。事实上,语文课教论的课堂,绝不仅是一个教学生解读好文本的课堂。若非这样,高校中的文艺学、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教师就可以取代课教论教师了,课教论课堂还应是一个提供实践方法和技能的课堂。从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上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师既应有无需出户的案头研究,同时也更要有良好的语文课教学能力,有对一线教师、学生现状的准确把握。一个集学科系统、科学的理论知识和丰富教学经验为一身的教师,其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和修正的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理论,其实践经验因为有学科理论的指导和牵引更加具有普遍的示范意义。一句话,双师型人才是打通高师课堂与一线语文教学课堂的关键。

为使自身获得一线语文教学经验,高师课教论教师可以合理调配专业教学时间,到一线从事顶岗教学工作。此途径同时需要争取到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政策性支持,以使教师的脱岗实践得到全面的保障。另一种较为可行的形式是,专业教师可以自行确立单项教研课题,围绕实验目标设计相对紧凑的教学方案,再通过借班教学的方式实施该方案,获取相应的研究数据。

三、以“示范式”教学理念组织教学

这里的“示范”指的是课教论课堂为体现新课标而示范、为学生日后从事语文教学而示范。我们可以说,新课标对语文课堂教学所提出的要求,同时也就是对高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课堂提出的要求。高师语文课教论的教学本身就应当自觉地树立为体现新课标而示范的教学理念,唯其如此,才能让学生在一种整体的符合新课标理念的模式浸润下逐步提升未来必需的从业能力。

这方面的具体做法是多样的,如梧州师专林润之老师曾介绍过他在高师语文教学论课堂中所实践的“研究性教学模式”,这个模式由四个环节组成:“学习提示”——“自学探究”——“合作研究”——“模拟实践”。[4]仔细揣摩,此教学模式与魏书生的“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的六步教学法,欧阳代娜的“预习——质疑——点拨答疑——课后综合练习”的阅读教学方案,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建立互动型课堂等方面都有异曲同工之处。沐浴林老师之教法的学生,定然会从中获得方法论上的启示。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将教学内容划分为阐释型、探讨型、活动型等多种类型,根据不同类型,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案。阐释型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探讨型以师生的对话为主,活动型以学生的展示为主。以参照、体验等方式组合学生学习。如将活动型教学目标的实施步骤确立为:目标定向——个人探究——小组评议——代表发言——争论总结。整个学习活动形成多维参照系:个体与个体参照,个体与群体参照,群体与群体参照,群体与教师参照,在参照中对比,在对比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学习成果实现了良性互动。而体验式学习法强调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实践和体验。如在“作文教学”部分组织学生随堂作文,课后交换批改,最后是对批改进行评价,这样,学生——准教师们全程体验了作文的审题、立意、谋篇布局、材料选择、修改、评讲诸环节,之后再来反观作文指导理论,学生的把握就较为深入、到位了。总之,中小学追求的自主、合作、探究,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同样能在高师课堂中建立起来,也应当建立起来。

四、开发针对性训练项目,建立定向、监督、评价相结合的控制机制

目前大部分高师院校都设立了微格实验室供学生进行模拟课堂训练。除微格训练外,教师还可以从其他维度上开发实践训练活动。笔者在教学中按课前、课内、课间、课后组织了四类训练活动。课前课文导入和朗读训练,解决课堂导入技巧和口语交际基本技能问题;课内评教及主题交流,重点训练学生分析、驾驭问题的能力;课间板书设计展示,寻找板书设计及书写中的不足;课后小组教学实践及阶段性教学成果展示,提高学生的课堂整体驾驭能力。以上活动开展的频度和力度应视训练内容的难易程度,课程教学进度以及学生其他课程学习的疏密程度而适时调配,训练难度低的内容可持续开展,难度较高的创造性训练密度不可过高,否则容易造成学生的学习疲劳,训练的效度就会大打折扣。

同时,无论微格训练还是各项针对性训练,建立定向、监督、评价相结合的控制机制是保证训练效果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微格训练,教师应当确保训练前目标明确,训练中监控得当,训练后评价到位,切不可将微格课堂放任成学生的自由论坛。要落实这个机制,教师有必要为每个学生建立档案袋,记录学生在每个训练单元中的表现、进步、成就,同时绘制班级学生微格训练汇总表,从总体上掌控学生的指导和评价状况,防止因班级学生过多造成评价和指导的缺漏或失当。

五、建立合理健全的学业评价体系

从科学、合理的角度进行考察,学业评价更应当被理解为“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持久稳定的外部行为改变和内部条件变化(兴趣、态度和价值观)所做的评价判断。它具体表现为对学生在知识的增加,能力的增加,习惯的养成,兴趣的持久性和态度的恒常性等各个方面的显著变化所作的意义解释或价值判断”。[5]这也就是说,在学生的学业评价中,我们更应当从“为了学生的学习”角度出发进行评价,而不是仅作 “关于学习的评价”;更应是过程性的评价,而不仅仅是结果性的评价;更应关注实践活动对学生自身的内在价值,而不仅仅将视线停留于外在价值。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应成为评价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学生的板书设计评价中,我们就可从板书设计的准确性、艺术性、板书呈现的科学性、布局的合理性等多个维度上制定评价指标。

从评价类型上看,一方面,“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中对学生行为过程和结果的评价,表现性的评价仍是主要类型,另一方面,档案袋评价也是一种有效的补充。通过对学生作品的收集和整理,观察学生在特定领域的努力、成长及进步,这种评价手段的运用,有效帮助教师建立了集阶段性和整体性于一体的评价体系,避免了评价的片面性。

健全的学业评价体系还应当具有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特征,这一特征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堂的开放性是一致的。在各种实践训练的过程和结果评价中,评价主体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当然更可以是语文教师或专家。评价形式可以是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师生互评等等。实践证明,在评价主体多元化的格局中,将学生作为核心型评价主体,教师则以引导型评价主体出现,辅之以一线语文教师和专业人员的评价,能有效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策略还可以列举出更多,但笔者以为,以上所提五点是针对当前该课程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提出的,也是有实践基础的。该课程教学要想真正摆脱“无趣”、“无用”的尴尬境地,这些策略或值得参考。

参考文献:

[1]李山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案例教程[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朱绍禹.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林润之.高师语文教学论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实践探索[J].高教论坛,2002,(05).

[5]薛晓嫘.语文阅读学业成就评价[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陈庆江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400047)

作者:陈庆江

语文实验室教学分析论文 篇2: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中职语文教学转轨探究

【摘 要】本文针对中职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剖析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特点、教学转轨的重要性,论述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中职语文教学转轨策略,以顺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解决中职语文教学的转轨问题,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 中职语文 教学转轨 重要性分析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传统的中职语文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中职语文教学应积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许多中职语文教师仍然无法摆脱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致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目标等均受限制,无法启发学生的多元化思维和独特体验,语文教学的生命力正在大打折扣。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应顺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让语文教学与大数据时代下的新技术相接轨,用技术变革语文教学,促进学生更加全面地发展。

一、中职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方面问题。国家提出“中国制造 2025”的构想,其实是已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对国家发展的战略性地位。中职院校的招生规模每年在不断扩大,意在更多更快地培养一线职业技术技能人才。在这样的大数据时代,语文学科已成为所有学科的重要基础,因为只有具备较高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学习其他学科才会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但纵观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因无法升入高中而身不由己地做出的选择,该人群存在一个明显的共性:基础知识水平较低,对语文学科兴趣极淡。就中考结果而言,语文成绩仅达 60 分约占六成,语文能力的表现“令人发指”,况且尚有相当一部分进入中职的学生是沒有参加中考的。踏入中职校园后,这些学生因“顽疾效应”,无法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经常会出现教师在讲台上激情四射,但台下学生却“忙得”(忙着玩手机、忙着睡觉、忙着聊天)不亦乐乎,语文课也就基本上形同虚设。由此导致大多数学生因语文能力太低,学习其他专业学科也力不从心。

(二)教师方面问题。中职的基础文化学科教什么、如何教,一直在困扰着每一位一线教师。

1.教学内容选择有困难。现阶段中职学校的学生基本都是基础知识能力较为薄弱的学生,这样的现状给教学内容的选择出了一个较大的难题。课堂到底是以补充基础知识为主,还是根据教学大纲完成每章节的教学目标,这些都会让中职语文教师左右为难。

2.单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对语文课失去兴趣。虽然新课改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但是仍然有大部分的教师采用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无法在课堂上与学生达成共鸣,让学生丧失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最后会导致教师一直在埋怨学生难教,而学生则又会认为语文课什么都学不到,不如不学。

3.部分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方面存在问题。教师应当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如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育理论、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一定的创新能力。但是如今尚有部分中职学校语文教师存在专业素养方面问题,有些语文教师甚至是从别的学科转过来的,这也必然会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果,无法收到“文道结合”的双重功效,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更难以落实。

(三)学校方面问题。加大对职业院校的教育投入,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的重点之一。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西部中职院校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已逐步普及,多媒体教室、科技楼、实验室等先进学习基地落地校园,学校的教学环境得以实质性改善,为职业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场所。但是,当前大多中职院校仅以“专业”教育为中心,一切以技能比赛为抓手,对基础课程的支持力度较低,所定的各项政策也不可避免向专业课程倾斜,语文课往往是被冷落的对象。中职语文课永远不可能像专业课那样,可以在多媒体教室享受“视听盛宴”,偶尔的“开荤”也会被看作奢侈。教师只能选择单一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原本声情并茂的语文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根本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就业”为导向,强调专业技能本位,本乃中职院校教育之特色。如果中职院校仅仅是紧抓这根“稻草”,专业技能培养与人文素养培养必然会失去平衡,将会无力实现培养综合型应用人才的目标。

二、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特点

(一)大数据引发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最近几年,我国大部分中职院校都开始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积极探索先进的教育理念,寻找适合自身院校发展的教学模式。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部分院校有效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取得一定的改革成果。在大数据时代,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将不会受到四维时空的限制。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让在线教学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新途径,中职语文教师可以依托互联网,随时随地将自己所录制好的教学资源分享给学生,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如山西太原赵旭老师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语文可以这样学”,让“小语文”变回“大语文”,突显了语文学科赏心悦目的学习魅力。这种具有交互性的短视频既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与学习效率,又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语文知识体系,让“兴趣与爱”时刻溢满了学生的心胸。

(二)大数据延伸了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重要的载体,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与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发展需求,分析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进而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教学。但是教材中知识会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与快速发展的社会进程是存在矛盾的。现阶段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中职语文教师可以迅速完善教学内容,并有效地给予延伸渗透,让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与可持续性充分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主要体现在:(1)语文阅读教学由模式化逐渐走向生活化。教师可以利用大数据把握时政要点和文体要素,挑选出学生喜欢的时文,紧扣学生的生活实际,刺激学生的学习神经。(2)语文阅读教学由边缘化走向时代化。生活即语文,如雅俗共赏的语言,伴着时下流行的网络语(如白富美、宝贝、矮挫穷等),可以让学生去领略时代发展给语言文字所赋予的亲切意蕴。(3)学生学习角色由“配角”变成“主角”,学习情境发生扭转。在教学设计情境中,教师让学生以主人翁姿态进入角色,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从而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大数据颠覆了教师的角色地位。传统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所扮演的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的管理者角色,在课堂中具有高度的权威,可以随意支配课堂教学活动。在大数据环境下,知识的传播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学生能够通过互联网第一时间获得自己所想要掌握的知识,传统中职语文教师的各种“地位”被逐渐淡化。如果教师未能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那么将难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因此大数据时代背景可以促进教师进行角色转变,由传统的知识灌输者转变为知识的引导者,由局外者转变为参与者,由教育者转变为学习者,担负起启蒙者、发现者与评判者的职责。这革命性的巨变,确立了语文教师崭新的地位,赋予了语文学科新的时代内涵。

(四)大数据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在互联网时代尚未到来之前,中职学生基本是通过阅读及课堂学习两种方式进行学习。虽然这两种学习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发展,但是较为单一的学习模式会让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阻碍了学生的长远发展。

大数据环境下,学生能够拥有更多的自主学习权利,学习激情大为提高,对知识的渴望也可以通过大数据快速得到满足。除此之外,大数据所带来的教学模式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学习成果完全可以通过数据的方式呈现出来,老师可通过对数据分析审视学生的兴趣倾向,科学而系统地、更加具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三、大数据时代下中职语文教学转轨策略

大数据时代下,教师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模式将发生巨大改变。(1)两者均可以借互联网获得丰富的信息。许多教学内容的讲解,学生即便不通过教师,也可以在大数据环境下得到。(2)教师的优势是能够对网络上的教学资源进行甄别,进而选择更加合适的内容进行教学,并帮助学生分辨所选择内容的是与非。(3)逐步实现“一对一”教学。传统的中职语文课堂组织模式基本都是大班教学,教学进度与效果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中职语文教学应积极进行转轨,以便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一)顺应大数据时代发展,改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大数据时代下,中职语文教学受到冲击是不可避免的。中职语文教学应积极进行转轨,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运用以下三种教学模式。

1.翻转课堂。这也是一种较为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翻转主要是指梳理与重构学习过程,最近几年在我国逐渐流行。首先,中职语文教师可以围绕教学内容主体进行翻转。例如,古诗词和文言文,该内容一直是中职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重难点。在教学时,要先考虑到学生对文言文及诗词学习的畏难情绪,教师可以设计制作优秀的视频,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印象。如在教学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时,中职语文教师可以制作“孙权败曹军”“刘裕建政权”等动画微课,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进而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强对作者“以文为词”的理解,领会诗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其次,抓住教学重难点实行翻转。如在教学古诗《山居秋暝》时,为了让学生对诗人王维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可以通过微视频的形式将王维与陶渊明的“隐逸观”进行比较,这样就可以凸显王维隐逸所體现的情怀。

2.慕课。这是一种大规模的开放的在线课程。慕课的出现,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注入新鲜的血液。慕课一般是以系列化主体视频进行呈现的,可以消除学生学习的疲惫感,能够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它可以集中反映教学内容的某一个问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通过慕课后台的数据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出教学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授课者繁重的教学负担,也更清晰直观地反映学生的接受情况。

3.云教学平台。这是一款专业的移动教学软件。在云平台环境下,教学模式更加多样化和灵活化,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交流途径更加广泛,教学评价更加完善。语文教学可以充分利用此平台,让学生快乐去领会语文的独特魅力。如学习应用文《自我介绍》写作时,教师可以利用云平台,展现多种自我介绍写法,指导学生根据不同时期、不同人生历程、不同岗位要求,写出适合自己的自我介绍,为走上社会打下基础。

(二)构建网络化课程体系,及时更新课堂教学内容。课堂是中职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同时也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实现中职语文三维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大数据时代对中职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应积极构建网络化课程体系,让语文教学变得更加有弹性,学生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学习内容,获得更加丰富的语文知识。中职语文教师还可以在大数据环境下,积极补充中职语文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延伸与拓展,进而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学生更全面地发展。

(三)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大数据时代下中职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首先意识上需要积极转变,树立数据意识。关注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各个影响因素,如教学进度、学习态度、练习次数等。尽量将这些因素转化为数据,再通过整理与归纳对其进行分析与处理,进而能够更好地了解课堂教学效果,同时还可以预测学生的学习发展趋势。其次,中职语文教师还应能够意识到教育的滞后性对学生的影响。因此需要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通过教学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加强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最后,中职语文教师可以组建交流群,分享大数据时代下的中职语文教学转轨工作落实情况,主动参加相关培训,学习先进的理念与技术,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综上所述,就中职语文课而言,大数据时代将会完全颠覆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中职语文所面对的是一个信息量巨大的世界,中职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转轨的重要性,努力提高自身信息化能力,积极利用大数据的优势。只有科学定位,及时转轨,中职语文才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促成学生人格的形成,帮助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海燕.刍议大数据时代的中职语文教学改革[J].职业,2018(35)

[2]张永亮.大数据时代的中职语文个性化教学[J].职业,2018(35)

[3]李立实.大数据背景下中职语文教师的自我提升[J].职业技术,2016(03)

[4]张正耀.大数据时代语文教学思维之变革[J].语文建设,2013(31)

[5]李 震.大数据时代的语文教学新形态[J].江苏教育,2016(5)

[6]李红霞.大数据时代的语文阅读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5(07)

【作者简介】韦玉莲,女,壮族,毕业于广西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08年至今就职于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担任语文教师,从事高中语文教育,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职语文教学。

(责编 卢建龙)

作者:韦玉莲

语文实验室教学分析论文 篇3:

新课标背景下中职语文“三好”教学实践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探索新课标背景下中职语文“三好”教学实践新模式,调整基于时代变化和人才培养需求下教材内容的整合方式,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从而建立教师新课程意识和素养本位意识,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探索提高教学有效性,进而提升中职师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新课标;中职语文;教学实践

中职语文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是一门注重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强化关键能力,为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基础。

然而,面对中职生的语文底子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自我约束力较弱等基本学情,如果中职教师还是按照普通高中式的以应试为主的教育方式的话,那么课堂是极易出现教师“对牛弹琴”、“唱独角戏”,学生“水土不服”、“油盐不进”的现象。现行中职语文教材,仍是按单元主题编辑成册,教学时存在与特定节点、专业特点等诸多不甚一致的地方,亟需教师做好顶层调整。试想,如果学生所学,未必能为其所用甚至不知用法;教师所教,不能令其喜闻乐见甚至反生厌恶,那么提升中职师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就是天方夜谭,就是纸上谈兵。

通过梳理,我们不难发现近十年来,中职语文教学改革对课堂及师生能力要求的“变”与“不变”。2009年福州市职教课改执行新的教学大纲,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重点”的方针,全面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教学制度。中职语文增加了语文实践活动部分,在教学实践中,语文的应用性、工具性不断得到强化。课堂教学研究倾向于学生自学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2014年福州市中职语文教学方法改革,以“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形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目标,提出并推行“五化四步”多层次立体教学方法,推行主题下模块化教学和模块下主题教学实践。2018年,福建省出台中职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大纲,执行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职招考融合。中职语文教改转向合格性和选拔性考察,语文教改趋向教学质量提升,注重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的夯实。2020年教育部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提升中职生语文核心素养,传扬爱国精神、传统文化、职业精神等思政内容,对教师能力提升、新的教材整合、行动导向和项目导向等新式教学法不断推广和普及,改革研究更加多样化。

基于以上教育教学背景,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笔者学校所承担的福州市职业教育研究课题《新课标背景下中职语文“三好”教学实践研究》(编号为FZ2020ZJ005)以提升中职师生语文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力求探究现阶段中职语文课程资源、教学方法及教材处理的优化新路径。

一、何为“三好”教学

2019年国务院颁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的任务。在“三教”改革中,“教师”、“教材”、“教法”三者形成了一个闭环的整体,解决教学系统中“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本课题所研究的“三好”教学便是基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从“好老师”、“好教材”、“好方法”三处着手,“赋能”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升级”教材,推动教材改革;“激活”教法学法,深化教学改革,彰显中职语文学科育人价值,提高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二、如何开展“三好”教学

笔者认为开展“三好”教学主要从以下三个途径入手:

(一)信息技术赋能好教师

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教师〔2019〕1号)的第一句话便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新时代高素质教师的核心素养。”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是本项工程达成的任务目标之一二。因而赋能好教师,就需与时俱进,与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的要求同向同行。

1.优化培训团队建设,建立校内精准帮扶机制。

在学校内部选拔一部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突出的语文骨干教师,建立从“骨干教师—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学科教师”的培训管理方式,借助学校“师徒结对”活动,促进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同时以新促老,带动老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骨干教师展示自己课堂运用先进的教学方式,渗透、落实新课程理念,做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组织观摩,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

2.创新教师培训方式,壮大教学创新团队。

以信息化教学方法创新、精准指导学生个性化发展为重点,采用专题研修、分类培训与学习共同体建立方式,提高培训指导的针对性;积极引入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学校教学中开展微课、慕课、直播课等课件培训和视频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術与学科融合的水平。

创建语文教研组工作坊,在课题引领下,围绕教研组品牌建设,开展线上线下结合培训、岗位练兵等活动。教研组将收集到的各种资料以案例的形式展现出来,供教师研究、交流。 案例分析与观摩(包括上课与说课)研讨——有利于学科课程的专题组织研究,重在探讨理论如何在实践中的运用。

邀请名师入校指导,开设专家讲座。以专家讲座的方式集中授课,重在指导理论如何与本校、本学科的实际相结合,以及日常教学中的一些实际的、共同性的问题。

(二)守正开源升级好教材

1.整合课程,构建生本新教材。

从“教材就是学生的全部世界”到“让世界成为学生的全部教材”是当今全球性课程改革的趋势。“生本教育”是由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教授主持开展的,倡导“以生为本”的教育整体改革实践。其教育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热爱学习。因而,笔者以为好教材就应该以生为本,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学会整合、取舍和提炼。例如,以高教社中职《语文》为例,我们将基础模块(上、下册)所有篇目整合出“亲情篇、爱情篇、情景篇、人生篇、科学篇、哲理篇、心韵篇、古训篇”8个篇章,共15个主题。其中《劝学》、《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廉颇蔺相如列传》三篇阅读篇目和《口语交际·复述》、《应用文写作·学习计划》整合成一个名为《古训篇·千古君子竞风流》的语文主题活动,引导学生欣赏电影《孔子》、书法作品《劝学》,并设计用一个字概括“君子”品行,推荐主题汉字等活动。授课的时间安排也与相关的节点相匹配。例如《青春与爱情》专题安排在2月份,《爱国爱乡专题教学》安排在10月份,《重温经典传承文化》安排在12月份。

2.旁征博引,组建校本资源库。

依托录播教室、虚拟电视台、云教室、影音室以及信息化实验室等校本资源,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积极撰写信息化教学案例、制作微课。入职三年以上教师打磨一节校级精品课,入职三年以内教师至少打磨一节组内精品课,编制优秀案例汇编。教研组组织落实教师在学校各类教学技能大赛、示范课、精品课及同课异构课等教学活动中的“信息化教学创新”和学生在各类创新比赛中的“信息化设计创新”,汇集智能化教育管理与教学优秀示范课例和跨学科教学融合创新案例,形成视频资料。教师也可以挖掘整合媒体资源,结合学校实际开发建设多种数字化教学资源,实现各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互联互通,共建共治,推进资源共建共享,推动网络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

3.充分挖掘,开发乡本资源。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通过图书馆和网络检索,以及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和社会调查等方式,了解本地区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俚语,以及本地区特色行业和骨干企业的发展状况等,尝试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学习资源,提高语文实践能力,提升人文素养。”

本校所处县是革命老区,各大乡镇都保留着丰厚的红色资源。语文教师可以联合学校思政德育活动共同开发研学课程。例如,重走红色古道,诵读红色经典,撰写英烈颁奖词。教师还可以充分结合当地文史、经济等情况充分挖掘适合中职生情的乡本资源。例如,在参观企业后,开展企业应聘模拟;观摩玉石文化展后,设计观展路线,拟写导游词、介绍艺术品设计理念等。

(三)双线贯通激活好方法

双线即“线上”与“线下”。在经历过疫情防控的“线上”教学后,双线混合式教学方法成了新时期的产物。电子白板、触摸一体机、蓝墨云班课、UMU互动平台、钉钉线上直播等软硬件设备设施为开展信息化教学,促进双线教学与岗位体验的融合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在教学中,本课题借鉴屏东中学周灵老师一书《“336”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设计与实施》中的“336”课堂教学模式思想来探索构建中职语文课堂的“336”教学模式。例如,从关注学生职业发展需求和语文知识建构出发,以“导学案”为载体,创设建构性学习和企业工作情景,让学生亲历探究活动和体验思维的过程,实现教材知識结构、课堂教学结构、学生经验结构的有效整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孔子有云:“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新课标背景下职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在实践中检验,在活动中完善。改革因为不同的声音而艰难,改革也因为不同的声音而精彩!让我们通过语文“三好”教学实践,勇敢地打破中职语文课堂的沉闷与寂寥,将课堂还给每一位学生,让语文再次鲜活在每一位师生的心田,浸润他们诗意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周灵.“336”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设计与实施. 福建教育出版社,2021.04

[2]《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

[3]《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2019年)

作者:黄晓峰

上一篇:初中学困生物理教学论文下一篇:汽轮机异常振动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