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创业教育论文

2022-04-23

[摘要]高校创业教育同时承担了培养人才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双重职能,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注重利用地方优势,充分整合区域资源,提高创业教育实效。文章仅以南通大学为例,探索地方院校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现途径。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地方本科院校创业教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地方本科院校创业教育论文 篇1:

地方本科院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地方本科院校是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分布广、与地方联系紧密、对区域服务能力突出等基本特征。如何把握转型期关键时机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政策契机开展创业教育,应对创业教育在地方本科院校的现实问题,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以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创业教育;问题;对策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全国“两会”报告中指出:“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优化就业创业环境,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创业作为维系国家安全稳定和改革发展的重大命题,被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地方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布局分散、数量较多、发展水平不一,但与区域经济社会关系紧密度高,在这一类型大学中推进和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促进经济社会转型作用显著。

一、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地方本科院校从发展历程上看,离不开学术型大学发展的基本模式。在人才培养上,强调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教材、教案等内容都衔接了学术型大学的主要做法;在教师队伍上,主要是引进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高层次人才;从人才结构上看,主要来自国内985,211高校,这些教师队伍所形成的教学理念、思维模式,都是以学术型大学为基本取向的,因此结合地方本科院校特点,主动寻求开展创业教育的积极性比较小。然而,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度非常高的地方本科院校,迅速感知社会转型发展对创业教育的需求,使创业教育活动很早地发生,对学校创业教育开展形成了“倒逼”格局。

1.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业准备较早

即使学校层面开展创业教育比较迟缓,但大学生对创业的期盼、萌芽和发育却是比较早的。以东莞理工学院为例,学校建设发展初期,大学校园内出现了具有企业雏形的创业实践活动,在一些工商管理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大学生超市”“大学生自助餐厅”等以有关学生组织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自我服务为载体,成为创业实践的积极探索。这是大学生自我实现创业教育、大学创业文化开始产生和发展的标志。

2.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业需求较强

至本世纪初,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在陆续出现的“最难就业年”等影响下,逐渐加快了发展速度。在经济发达地区的新建本科地方院校,往往学校层次的创业教育是由学生推动的,具有一定的被动性。这一种由受教育者产生的驱动力,往往是最具有生命力、创造性和抗逆力的。逐渐地,创业教育在这片校园里生根、发芽,第二课堂的有效发育激发并影响了第一课堂的逐步完善,以校园文化为引领、以学生创业实践为重要特征的创业教育形态逐步确立。

3.地方本科院校创业实践的支持不足

从创业教育的环节看,从规划、计划、沙盘演练到项目孵化,创业教育实践是其中最关键的内容和最重要的教育手段。由于学校层面对创业教育的理论积累、重视程度有所缺失,地方本科院校在创业实践教育环节尤其缺乏。通过访谈和调查发现,从学生的角度看,东莞理工学院创业的困难主要是资金问题,自筹资金有限、借贷资信不足、审批程序复杂、受助渠道较少、政策掌握程度不足等都是非常迫切的问题。

二、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对策

一般认为,大学生创业教育往往集中在创业意识引导、创业能力培养、创业实践机会提供等方面。而与之不尽相同的是,东莞理工学院开展创业教育的形式和主要方法是,积极撬动校内外各种资源,努力做到全程服务、全员参与、全校支持,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提升青年创业能力,推进大学生开展创业实践,鼓励优秀项目落地孵化,为在校大学生创业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和服务。

1.着力加强大学生创业路向规划

抓住新生适应阶段的特殊时期,地方本科院校及早开展创业意识植入,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具有重要意义。东莞理工学院引入社会工作理念、方法和专业社工队伍,通过团队活动、个案教育等方式创新新生适应教育模式。期间将大学生创业教育内容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使在校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工作凸显“早”的特征,抓住新生转型关键阶段,重点做好新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通过职业生涯发展协会组织学生讲师团,在相关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采取“一(师)对一(班)”方式,组织举办新生职业规划主题班会,开展新生职业规划宣讲、讨论,结合“写给未来的信”活动,帮助大学新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以开展新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契机,面向全体新生开展好职业生涯规划竞赛活动宣传和培育,辅以团学组织举办的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开展职业技能竞技,使学生通过竞技更加明确职业认知,找准自身定位,探寻发展路向,建立发展规划。同时,注意挖掘有创业潜力的“种子选手”,为进一步培养做好准备。

2.着力分层开展创业能力培养

创业意识和能力培养,无疑是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平台建设,主要依托校内的团学组织和创业学院,根据学生实际,分层分类进行培养和教育。东莞理工学院在这方面就明确了“业余-专业-标杆”的三级教育对象,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其中,获得团中央有关部门批准成立KAB创业俱乐部,派出青年教师到浙江大学等参加导师培训,以此为依托,开设KAB创业教育选修课程,举办创业知识培训、创业大讲堂、“走进企业”参访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创业团队,提供常态化指导,不断做大大学生创业“业余队”。依托学校多学科优势,推动组建创业学院,由教授、留学归国人员等组成教师指导队伍,面向全校择优遴选学员开设创业精英班,采取专业辅修、双学历证书等方式,大力培养大学生创业“专业队”。依托全国、省市、园区创业计划竞赛、孵化平台,鼓励大学生跨专业组建创业精英团队,聘请专业教师、风投专家实行创业计划全过程指导,通过与全国高校大学生创业团队的PK,加强交流、开阔视野、提升能力,着力打造大学生创业的“标杆队”。

3.重点推进创业学院培养人才

近年,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了所有大学都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这种问题倒逼着地方本科院校不断强化创业教育的系统研究和全面部署。东莞理工学院为此陆续开展了具有课程改革探索性质的创业教育概论等课程,建立了KAB俱乐部等社团组织,酝酿推动大学生创业的不断革新。2011年,东莞理工学院创业学院成立成为该校创业教育加快发展的重要标志,特色化的创业教育模式正式开始构建并且不断完善。一批大学生在学校从仅有的创业萌芽状态,通过创业教育不断增强了创业素质、更新了创业观念,更加在学校和社会协同提供的创业孵化平台和创业基金的支持下,开展了积极的创业探索。

(1)创业精英班遴选创业基础和素质较好的学生,采用30人小班教学,强调学科交叉,团队互补,通过创业基础、创业操作、创业实践这三方面内容,安排与成功企业家座谈、企业实习、创业系列讲座。

(2)创业精英班邀请具有创业经验和创业背景的教师与学校专业教师组成“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采取案例教学等方式,推进创业计划制订和教师点评指导,使创业精英班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对学校创业教育发挥了积极的探索作用。

(3)创业精英班采取分组教学,ERP教学分成5~6个团队,设立不同的岗位角色,如CEO、营销总监等,经过6年的管理,每个团队得出一个结果,使学生尽快熟悉企业运作。

(4)创业精英班教学强调互动、反馈,采用U型教室或者圆桌教学,加强课堂讨论等环节,活跃课堂气氛。

(5)学校举办创业计划比赛,设立第一名万元奖励金,进入前三名可以进入公司培训,2013年有12只队进入半决赛,其中5支队进入了决赛。

(6)创业精英班在学校的创业教育中发挥了“领头羊”作用。

4.进一步做实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

开展模拟创业实践,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业计划项目孵化提供了很好的试验场。东莞理工学院着力办好工商模拟市场活动,十年来,每年都有将近15%的在校大学生组建创业实践团队参加“工模”,从创业计划、项目选择、登记注册、营销管理、成本核算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体验。主办单位还适时将东莞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创业小额贴息资金扶持等相关政策实施嵌入实践环节。同时,该校还积极开展MM百万青年创业大赛。学校成立全国首个移动互联网开发工程师认证(MIEC)认证中心,建立移动MM创新实验室、MM创业俱乐部,定制专业课程并安排专业教师进行指导,推出一批创业团队和自主设计作品。该校与智汇谷集团达成合作协议,引入“学校+企业”协同培养创业人才模式,针对互联网创业领域,创建“人才+技术+创意”的创业教育平台,在校内建设创新实验室,搭建高水平的视频处理、图像处理平台,提供创业所需要的导师、技术和经费支持,引导大学生从创业意识到创业能力的培养,并提供实践平台,从而打通创业的“最后一公里”。

5.着力为孵化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支持

创业项目孵化和发展,是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业的关键环节。学校要主动和充分调动校内外资源,支持大学生创业项目孵化,积极筹措种子基金或社会风投用于支持优秀项目落地。东莞理工学院引入地方优秀企业家,担任创业学院兼职老师或创业团队导师,设立200万元奖项目孵化基金,使本校大学生创业环境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充分利用周边条件,积极借助松山湖、大朗镇等创业孵化器,选送符合创业孵化条件的青年创业项目,推动青年大学生创业项目落地孵化。此外,以学校校友总会为背景,集结了全校众多的校友企业家(集中在东莞创业),注册成立东莞理工学院校友企业家联合会,支撑创业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校友企联会定期安排会员与创业学院学生对接,举办讲座,提供实习实践机会,并且引入世界莞商联合会资源,支持校友有条件的项目孵化落地,使整个创业环境得到有效的优化。

作者:余馥凝

地方本科院校创业教育论文 篇2:

以南通大学为例探讨地方本科院校创业教育模式的建构与实践

[摘要]高校创业教育同时承担了培养人才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双重职能,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注重利用地方优势,充分整合区域资源,提高创业教育实效。文章仅以南通大学为例,探索地方院校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现途径。

[关键词]地方院校创业教育模式

[作者简介]陈丽(1980-),女,辽宁沈阳人,南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团委书记,助理研究员,研究生学历,主要从事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就业创业研究。(江苏南通226019)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南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立项课题“地方本科院校创业教育模式的建构与实践”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0GJ033)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创新型人才,知识劳动力成为最重要的因素。21世纪以来,在高新技术竞争和科技创新的推动下,整个社会的就业结构正发生着深刻变化。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热潮凸显,开展创业教育不仅成为各高校的新命题,也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份报告中谈到:21世纪全世界将有50%的大学生走自主创业之路。欧美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创业率已达30%,而我国还不到1.94%。据2009年8月教育部统计,尽管大学生创业率不到2%,然而他们成了国家和科学发展的驱动力,成了财富的创造者、劳动岗位的提供者和产业创新的主导者。

一、当前地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地方本科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注重利用地方优势,充分整合区域资源,提高创业教育实效。

1.有助于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创业教育不仅是一种新型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也是一种新的教育教学实践,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以及创业潜能的人才。近年来,作为一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举措,创业教育越来越成为各个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和实现途径。

2.有助于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强调,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毕业生将愈来愈不仅仅只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高校通过开展创业理论教学、创业过程实践、创业活动体验等环节,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培育学生的创业技能,培养学生敢于冒险、敢为人先的精神,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3.有利于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创业教育并非简单等同于教会学生如何开办企业,而更多体现在通过特有的教育方式方法,向受教育者传承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人格特质,并使之内化为一种特有的创业素质。具有创业能力的人才,不仅视野开阔、知识广泛、思维敏捷,更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具备多种社会角色的综合能力。可见,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深入和具体化,开展创业教育将有利于促进素质教育的提高。

4.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地方高校依托地方,为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而建,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地方高校通过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战略,向区域输送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从而有效推动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5.有效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工业技术创新的50%来自新兴科技中小企业,重大科技革新中的95%由中小企业完成,中小企业中大多数人是由大学生组成。他们创办的科技型企业规模不大,但往往能成为科技进步的先行者、行业发展的助推器。硅谷和上海浦东的崛起是很好的证明。

二、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特点及问题

1.大学生自主创业调查情况。主要包括:(1)针对在校生发放调查问卷。该调查以南通大学文、理、工、医等不同专业学生为对象,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样本总量为500,利用配额抽样的方式确定不同专业、年级的样本量进行问卷发放。问卷形成以职业认知理论、人格特质理论等为基础,结合学校创业教育开展情况设计具体题目。问卷的构成主要包含四个部分,即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准备、创业需要以及创业认同。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86份,回收率为97.2%,其中有效问卷459份,有效率为91.8%。调查结果主要采用定性分析和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讨论。(2)针对自主创业大学生进行访谈。本次访谈以南通大学近两年毕业的学生及在籍学生自主创业者为对象,主要从创办企业的类型、规模、创业的行业范围、生产与经营的领域、创业的科技含量等方面设计访谈提纲,结合创业者的主客观因素,深入调查了解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势及问题所在。

2.调查结果分析。第一,大学生创业意向分析。从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得出,大学生的创业意向主要受四个方面的影响。(1)学科门类。不同学科门类的学生有不同的创业意愿,选择“大学期间或毕业后有创业意愿”的文、理、工、医类的学生分别占36.5%、14.1%、42.2%、7.2%。(2)其次,不同的性别在创业意向方面有明显偏差。男生有创业意愿的比例为76.3%,而女生仅占23.7%。(3)家庭背景影响大学生的创业意愿。相对来说,家庭经济状况较好、家里或亲属有创业背景的学生创业意愿较强,他们更有自信敢于冒险去尝试创业。(4)地域不同对大学生的创业选择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二,大学生创业特点分析。调查发现,大学生创业主要首选投资小、见效快的服务行业,可以迅速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在项目选择上,一方面考虑自己的兴趣、性格和专业、特长;另一方面注意观察、研究市场,挖掘市场需求的空白或竞争相对较弱的领域。从创业成功的比例来看,大学生创业热情很高,但实际参与创业及成功创业比例偏低。从经营领域来看,大学生创业主要集中在服务行业,经营范围涉及文化传媒、信息服务、教育培训、电子商务等多个领域,其中接近60%的大学生从事电子商务相关的网站开发与运营、设计、广告传播等,而电子、自动化及生物技术研发等科技含量高、专业性强的企业寥寥无几。从公司发展和运营来看,公司规模小,员工人数在10-30人不等,人员流动性大,企业盈利少,普遍存在资金紧张的状况,在技术拓展、市场开发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

第三,大学生创业知本分析。大学生自主创业不同于一般的社会个体创业或企业创业,受到更多主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创业的基本要素主要包含五个方面,即知本、资本、人力资源、金融资源、品牌资源等。其中,知本作为创业的主观要素,对于大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知识和能力是大学生创业的无形资产,具备良好的知本是大学生创业的优势所在。从调查和访谈得出,认为“在校期间所学知识对创业影响较大”的只占23.9%,大多数学生认为影响较小或没有影响。而对创业理论和大学生创业鼓励政策了解的学生比例不足10%,他们更希望掌握与创业相关的知识,比如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创业实务等,并通过创业培训、创业体验和实践活动获取信息,掌握创业的操作技能。

3.地方高校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第一,创业教育体系不够完善。高校创业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不同于社会上以解决生存问题为目的的就业培训,也不是一种“企业家的速成教育”,而是一种满足以创立高新技术产业为标志的“创业革命”对人力资源需求的教育。目前,我国地方高校的创业教育并未实现专业课程化,主要采取讲座、报告、素质拓展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简单的创业过程,创业教育的内容和体系不够完善化、体系化。相对于欧美国家的创业教育水平,我国的创业教育还处于积极探索阶段。根据Winslow& Solomon所做的1999~2000年度第七次全美创业教育项目调查结果,已经有142所大学在本科或研究生院中把创业作为专业领域,其中有49所学校设置了创业学位。相对于欧美国家的创业教育水平,我国的创业教育还处于积极探索阶段。

第二,创业教育环境有待改善。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需要课堂内外并举,即通过课内理论教学、课外亲身实践、企业体验实习等方式完成,需要引起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支持,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环境和氛围。据调查显示,大学生创业者并未真正享受到地方政府制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一方面有些创业优惠政策门槛较高,较难达到相应的条件和要求;另一方面,由于学校、地方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联动渠道不通畅,导致具体优惠政策的执行受阻。

第三,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匮乏。推行创业教育,具备良好创业素养的师资队伍尤为重要,他们不仅要有扎实的创业理论基础,又能够指导创业实践。目前,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师资构成主要有两种,一是依托商管类专业教师以及参加过相关创业培训(例如SYB)的专职学生工作干部,二是聘任专职教师、企事业单位负责人担任创业导师,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指导。真正既具有创业理论基础又具有实践经验的“学者型企业家”或“企业家型学者”十分缺乏,制约了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

三、地方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建构

作为以地方投资、管理为主,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办学的地方高校,应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满足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以推行创业教育为契机,实施特色发展战略。

1.依托区域优势,彰显教育特色。大学是知识创造与传播的基地,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而地方高校不仅具有现代大学的三项基本职能,更具有置于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特点。地方高校必须依托地域文化特色,充分整合区域资源,根据区域社会和产业发展特点确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规格,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规划上围绕地方所需人才标准配置优化,形成鲜明的创业教育特色。

南通大学作为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在创业教育理念方面,注重将地方民营企业家的创业文化基因充分融入学校育人理念,探索依托地方区域优势的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办学近百年来,学校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先后成立了海洋学院、船舶学院,并以沿海沿江发展急需人才的培养为导向,建立新型个性化的课程体系。在服务创业教育教学方面,南通大学充分统筹利用有效资源,如校友企业家资源、地方民营企业群体资源等,通过讲座、报告的形式宣传创业,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还可以通过适当的风险投资支持学生创业,并给予一定的经验和技巧指导,在创业教育实践环节更是提供便利条件。在产学研方面,学校注重与地方企业共同开展产业发展相关项目的合作,促进相关成果转化,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搭建平台。

2.构建平台优势,注重教育实效。地方高校创业教育还处于探索和实践阶段。与重点高校相比的劣势表明,如果地方高校盲目借鉴国外或重点高校的创业教育模式,创业教育效果可能不够理想。因此,地方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尝试构建新型创业教育模式。

创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地方政府、学校、企业构建联动机制,形成有效支撑体系。首先,地方政府部门可以成立组织机构,统筹各种资源,制定各项规范制度,发挥企业与高校之间的纽带作用,促进双方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畅通各政府职能部门联动渠道,协调并监督各项创业优惠政策的落实与实施;通过创建创业教育网络,为开展创业教育研究、企业资源共享、教育教学资源搜集、创业论坛等提供平台。其次,高校建立核心组织架构,如创业教育研究所、创业教育学院等,制订科学合理的创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社会发展要求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开放的教育教学体系,设置“层次+模块”两者并存的创业教育课程。所谓“层次”是指创业教育教学对象分普及教育、重点教育、强化教育三个层次,即针对一年级的所有学生普及创业课程基础理论知识;进入大学二年级,筛选出有创业意愿或创业潜能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学习创业核心课程,并鼓励、指导这些学生参与各级各类科技实践或创新创业比赛;大学三年级,针对做出创业选择的大学生设计模拟创业,强化创业实践环节的培训和指导。所谓“模块”是指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分为课堂教学、实践体验、素质拓展等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和特点,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情境,进行模块式教学与指导。最后,各企业部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在项目开发、技术支持、场地、设备等环境资源以及金融资源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促进高校创业教育取得实效。

3.发挥智力优势,提升教育质量。开展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是关键。大学是知识创造基地,是高水平智力群体的聚集地。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发挥专家、学者等科研人员的智力优势,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一类是创业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学校要积极鼓励在职教师参与各类培训活动和学术研究,组织动员教师适当参与创业实践活动。另外,聘请具有高等教育背景的企业家,校友创业者、社会咨询机构人员等作为兼职教师,从理论教学、创业实践和咨询服务方面给予专业指导。一类是创业教育科研师资队伍。学校要积极动员教授、专家组建科研团队,制定激励措施,鼓励科研项目开发,为学生创业提供平台,并在实践中指导学生参加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创业大赛以及挑战杯比赛等素质拓展活动。

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是创建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是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需要,是提升高校发展内涵的需要,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充分发展的需要。高校要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必须切实更新教育观念,深入实施创业教育,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不断寻找适合我国不同类型高校的创业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由晓霞.地方农业高校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0(2).

[2]常建坤,李时椿.创业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季学军.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动因及特点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7(3).

[4]林嵩,谢作渺.创业学:原理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5]黄兆信,曾尔雷,施永川.美国创业教育中的合作:理念、模式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0(9).

[6]周秋江.地方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调查研究[J].教育探索,2008(5).

作者:陈丽

地方本科院校创业教育论文 篇3:

论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

摘 要 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需要的必然产物。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是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基石、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并能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地方本科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更新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增强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的联系;强化课程的整合;重视课程体系的开发;践行创生取向的课程实施观;走进社会大课堂,突出实践教学等。

关键词 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策略

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需要的必然产物。经济社会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兴起,使得国家核心竞争力更多地表现为对人力资源和知识成果的培育、配置和调控。知识经济的发展,是以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为基础。从当今世界知识经济一体化的角度来看,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经济社会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对服务于地方和行业经济建设的地方本科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是由“创业教育”的概念发展演变而来。“创业教育”(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的概念是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随后,人们将“创新教育”的理念融入到“创业教育”中来。“创新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产物,作为一种教育观念和教育形式,其内涵相当丰富。

关于“创新教育”,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见解。有学者认为,“创新教育”是激发人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人们的创新思維与创新能力的教育。还有学者认为,“创新教育”是相对于传统教育而言的,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形式,是与时俱进的教育。关于“创业教育”,学者们也给出了广义的和狭义的不同界定。广义的“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精神的人的教育,实质上,也就是一种素质教育。狭义的“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具有从事工商业活动的综合能力的学生的教育。其实,“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合的。“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相同,都是培养具有一定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两者的作用具有共同的功效;“创新教育”使“创业教育”融入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创业教育”则使“创新教育”更为具体和实在。当然,“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也是有区别的。“创新教育”更强调素质方面的教育,侧重人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创业教育”更多地关注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侧重实践能力的培养[1]。

二、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

创新创业教育最初萌发于美国,目前已经在全世界兴起。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产物。从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来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型工业化国家,都是在经济转型升级中实现持续快速发展。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由原有的粗放型经济转变到知识经济,全民创业,万众创新尤其重要。那么,新时期地方本科院校应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力支撑和智力支撑。

(一)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是地方本科院校的生命线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生命线。地方本科院校总体上发展形势良好,为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和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与此同时,由于地方本科院校发展过快,而自身办学资源供给不足,也缺少成熟的办学经验,特别是被当今科学主义、功利主义的思想所笼罩,地方本科院校发展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地方本科院校能否科学发展,最关键的因素就是看其培养的人才能否适应经济社会建设的要求。当今经济社会的建设,需要大量具有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人才。作为以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与行业经济发展为办学导向的地方本科院校,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确立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人才培养目标就显得特别重要。地方本科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其发展的基石。

(二)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急切需求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受教育者各方面的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范型。素质教育注重人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养成、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发展、身心健康与健全人格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性能力。能力本质是创造性,创造性是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基础,创造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前提。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与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一致,都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应该是社会本位、学生本位和知识本位价值取向的融合,而且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更具有根本性。因为,以人为本的教育“不能只考虑作为‘工具的人’,也应该考虑作为‘目的的人’;不能只提高人的生存能力,也应该考虑如何增加人存在的意义”[2]。

(三)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能够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当今社会总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学生面临严重的就业压力。就业压力源是一个客观变量,呈静态,是个体在就业过程中经历的各种生活事件、突然的创新性体验、慢性紧张等。面对同一就业压力,不同的大学生会有不同的压力反应。目前,我国劳动力数量供大于求,再加上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等原因,今后若干年,我国每年都将有数以百万计的就业岗位缺口,然而,我国每年高校毕业生都将增长五六十万人。面对严重的就业压力,地方本科院校只有更新大学生的就业思路,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开辟多元化的就业渠道,才能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三、地方本科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策略

地方本科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2015年5月,国务院颁行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当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地方本科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可采取如下策略。

(一)更新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观念

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观念落后。目前,我国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观念,比较世俗化、功利化和简单化,主要表现为:把创新创业认为是不务正业,功利化倾向严重;把创新创业等同为“地摊式”的活动,形式主义严重;把创新创业教育看作就业培养,简单化倾向明显[3]。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并非仅仅是知识教学、就业培训,教学、培训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创新创业教育应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教育形式。地方本科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要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老板”,而是将“创业”作为一种精神、一种能力和一种素质融入到育人的全过程中,使学生个性得以发展、人格得以健全,真正体现“育人为本”的理念。

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地方本科院校应更新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地方本科院校一直沿袭我国传统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其最大的弊端就是过分注重创业知识的学习、创业技能的培训,而轻视创新创业智力的开发。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需要的是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建设、知识经济发展的复合创新型人才。所谓复合创新型人才,应该具有独立的精神世界和自由创造精神。实施创新创业教育,首先应明确教育的真谛。教育即生长,就是为学生的生长提供宽松自由的环境。在皮亚杰(Jean Piaget)看来,“儿童是主动学习者,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老师传授给学生,而是出自儿童本身”[4]。因此,最好的教育方式是熏陶,是浸润,而不是知识的灌输。地方本科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就业培训,而是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塑造学生的创新创业品质[5]。因此,应变革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观念,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从根本上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二)增强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的联系

创新创业教育不可脱离专业教育进行。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共同问题就是脱离了专业教育,主要表现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各自为政、互不沟通,创新创业教育没有纳入到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之中,也没有有机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而主要是独立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单独进行创业技能的训练。然而,我国创业学的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学科课程建设还在探索之中。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时,对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主观随意,缺乏科学依据。地方本科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宗旨,就是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所谓的人才质量,就地方本科院校而言,就是其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能够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地方本科院校不能脱离专业教育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地方本科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应结合专业教育来开展。首先,抓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内核,普及创新创业教育观念,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入创新元素,整合社會资源,营造创新创业的教育教学环境。其次,构建沟通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桥梁,在学习专业知识和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专注学生创业知识的学习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学习能力、生存能力和创新能力潜移默化地得以增长。在具体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时,地方本科院校可以将创新创业教育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纳入到专业教育之中,首先是初步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培养;然后是创新创业技能的培养,最后是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地方本科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只有结合专业教育对学生进行创业特质、创业知识与创业技能的教育,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创业能力与创业品质。

(三)强化课程的整合

“课程整合”(curriculum integration)也叫“课程综合”,是指把两种或者两种以上学科融入到一个课程整体中去,变革原有课程内容与结构,改变整个课程体系,建立综合性课程文化。从课程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古代社会由于缺少科学基础、水平低下,课程是以综合为特征,并且始终带有综合的痕迹;近代社会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得古代社会的简单、低水平的综合不再可行,这样分科课程得以出现和成熟;现代社会,由于分科课程发展,显示出学科之间壁垒封闭的弊端,因此人们希望通过课程的综合,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建立学科之间的联系。早在19世纪的德国,赫尔巴特(Herbart)教育学派就提出了课程综合化的“中心统整法”,随后于20世纪初期又提出了“合科教学”。到了20世纪90年代,模糊学科界限、寻求课程的综合化成为课程改革的基调[6]。

强化课程整合是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必然要求。课程整合是现代科学发展的需求,现代科学的发展趋势表现为,一方面,某一领域不断再分化,越来越细;另一方面,往往又跳出本身领域,在与其他学科交融中获得新生。强化课程整合也是当今社会发展以及所面临的一些问题的诉求,如环境污染、食品安全、核武器威胁等问题,不是一两门学科能够解决的。课程整合是课程发展历史过程中的否定之否定。当然,地方本科院校不能脱离科学发展和社会的现实背景,在课程建设时应突出综合化的趋势。地方本科院校加强课程整合,其目的是强调多学科的交叉,开展有效学科间的联动,或者是学科内的联动,使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各种课程的长处。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过程中,应发挥本校优势,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充分利用和挖掘校内外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各种教育资源。

课程整合对教学、教师与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综合性要求。这种综合性要求并不是面向知识,而是将知识作为一种工具与媒介,融入到教学每个环节,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在这个创新力无限发挥、个性张扬的时代,每个人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智慧和作用,那就应该善于学习、学会探究、懂得合作与交流。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结合,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为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探索创新提供了最大可能性和广阔空间。地方本科院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时,对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有利的课程,都应该吸收、融合与加工,把它们整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地方本科院校强化课程整合,可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专业口径,让学生在灵动、鲜活情景中建构知识、建构生活。

(四)重视课程体系的开发

关于“课程开发”(curriculum development)这一词语,学术界一直没有得到一致的认识。由于研究者对课程的定义有不同的理解,那么对“课程开发”的界定也就有了各自的观点。与“课程开发”相近的词语是“课程设计”(curriculum design)和“课程编制”(curriculum making)。美国学者舒伯特(Schubert)认为,“课程开发”与“课程编制”是同义的,而且“课程开发”是“课程设计”的上位概念,其包括课程设计以及设计的背景。在应用型教育中,人们一般倾向于使用“课程开发”,以突出“开拓”和“应用”,强调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而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并达到可应用的目的。美国课程论之父泰勒(Tyler)探讨了“课程开发”的基本原理和步骤,把“课程开发”的内容和过程表述为四个方面:学校应力求达到何种教育目标,如何选择有助于实现这些教育目标的学习经验,如何有效地组织学习经验,如何评估学习经验的有效性[7]。

开发科学合理课程体系,是地方本科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保证。课程体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课程体系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根本要素。在课程实践领域,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课程开发问题。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技术人才,应用技术与科学比较起来更多地受到地方经济、资源、能源、原材料和行业背景的制约,而这些资源、能源和原材料是有区域性的,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带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和行业特点。地方本科院校只有根据区域特色和行业背景开发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才能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是紧密联系的,地方本科院校根据区域特色和行业背景开发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中心环节,也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转变为教育实践的重要途径。

地方本科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应确立学生发展本位的课程开发价值取向。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是地方本科院校课程体系开发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是学生本位课程观与社会本位课程观的统一。学生发展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全面发展,是人格的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是指培养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的探索精神、批判与创新能力。地方本科院校课程开发,必须依赖学校教师,在分析区域经济和行业背景的基础上开发符合学校特色发展理念和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地方本科院校在开发课程体系时,应突出课程内容的选择性和多元性,这样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进行空间选择和问题选择,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性、选择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当然,也可以将创新创業教育纳入到活动课程之中,结合校内外的各种活动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通过产学互动、校企结合,把大学专业教育与科学研究、地方经济建设、行业生产有效整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科研、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之,地方本科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在进行课程体系的开发时要保证其长期性、连贯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五)践行创生取向的课程实施观

“课程实施”(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就是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课程实施的过程,就是一个课程变革的过程。美国课程论专家古德莱特(J.K.Goodlad)从实践层面给“课程”做出了五个层级的界定:“理想的课程”“官方的课程”“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这就是对“课程实施”很好的诠释。课程实施是以课程开发为前提的,课程实施的目的,是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产生合乎社会要求的积极作用。

教学是地方本科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途径。陶行知认为,创新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民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必需品,而不是奢侈品,整个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就是一部追求民主的历史。追求教育教学中的民主,需要营造科学合理的教学心理氛围,这样的氛围应该是智力紧张、情绪轻松的;追求教育教学中的民主,需要理性回归师生关系,这样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和谐的;追求教育教学中的民主,需要教师角色的转变,这种转变是由农耕时代的“园丁”到工业时代的“工程师”,再到信息社会的“产婆”。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并且给予教学以新的内涵,教学就是课程不断创造与生成的过程,教学就是师生共同交往、积极互动、共同成长的过程。教学让学生合作交往、积极互动、自主探究,就需要教师具备苏格拉底(Socrates)式的反问功夫,来“催生”学生的智慧与人格。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交往、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团队合作意识,从而更好地建构创新创业知识,形成创新创业能力。

地方本科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应践行创生取向的课程实施观。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机会,以便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课程只有通过实施,才能把静态课程内容转化为动态的育人过程。课程实施是一种重要课程形态,在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美国课程论专家麦克尼尔(J.D.Mcneil)根据课程改革发生的不同水平,提出了课程实施的从上至下策略、从下至上策略和从中间向上策略。地方本科院校课程实施不是一个课程实施策略选择的问题,而是对课程实施的策略应用与发展的过程。地方本科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应强调在一个连续的、动态的实施过程中,将学校、教师、学生作为课程实施和改革的主体;同时,赋予学校、教师和学生更多的自主权来实施课程变革,并且解决变革中的问题。课程所提供的材料只有经过教师和学生的选择、加工,才能作用于学生,并对学生产生正面的影响。由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创新精神的形成、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只有当教师和学生围绕课程内容展开一系列的心智操作和身体操作,课程所提供的内容才能深刻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并逐步内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从而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

(六)走进社会大课堂,突出实践教学

地方本科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应走进社会这所大课堂。社会大课堂并非是单一的一次讲座或者是一次学术报告,而应是以“融入社会、协调发展”为根本思想来开展的育人活动。地方本科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应走進社会,在社会活动中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社会大课堂,要求课堂应该迁移到社会中去。地方本科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如果仅仅局限在课堂上,那是培养不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把学生封闭在校园里,培养不了未来事业的开拓者。走进社会大课堂,让学生到工农业生产第一线和社会实践中,真正体会到国家繁荣与富强,感受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从而激发学生无穷的创新创业动力。让广大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边学边做、学做结合、以学促做,提高他们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创业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

地方本科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应突出实践教学。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的结合,通过理论学习来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理论的认识与理解,其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深化过程。加强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课程要被学生理解和接受,课程内容必须联系社会生产实践。只有结合当今社会的生产实践来开发和实施课程,课程才能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实践教学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着理论教学根本不可替代的作用。创新创业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其人才培养模式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践课程内容,淘汰过时的纯验证性实验,通过实践课程内容的设计与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和工作设计能力。

参 考 文 献

[1]高晓杰,曹胜利.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新时代事业的开拓者[J].中国高教研究,2007(7):91-93.

[2]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1.

[3][5]王丽娟,高志宏.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创新[J].江苏社会科学,2012(5):238-240.

[4]皮亚杰.皮亚杰教育论著选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4-5.

[6]钟启泉.现代课程论(新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9.

[7][美]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M].罗康,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1-2.

作者:严权

上一篇:社会评价制度职业教育论文下一篇:高中生物学习养成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