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改革研究论文

2022-04-21

摘要为提高制药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满足制药工业发展需求,对制药类专业人才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研究与实践,逐步形成具有工程特色的较完善的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实践教学培养模式。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经济全球化改革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经济全球化改革研究论文 篇1:

国内“互联网+会计课程改革” 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摘   要:为了深入探究近年来“互联网+会计课程改革”研究的基本结构特征、热点前沿主题和未来发展趋势,文章采用CiteSpace等文献可视化分析工具,对CNKI收录的国内“互联网+会计课程改革”领域研究文献的作者、机构、关键词等进行计量分析。结果显示:国内研究大致经历了“互联网+”视角探讨→采用具体技术手段→人工智能利用等三个阶段。当前该领域研究的主要热点包括:“互联网+”教育、高职会计和会计教育等,未来研究趋势包括:与人工智能研究相互融合、由基础设施建设转变为智能决策层面和兼顾技术性和经济性等,这些研究结论可为我国“互联网+会计课程改革”相关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课程改革;互联网+会计;研究热点;知识图谱;Citespace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数据来源

为了更加系统地展现近年来国内“互联网+会计课程改革”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本研究选取了CNKI文献数据库中学术期刊总库的“期刊”条目进行相关文献检索,检索的基本条件为:主题=“互联网+会计课程”或者篇名=“互联网+会计”,匹配方式选择“精确匹配”,期刊类型选择“全部期刊”,期刊年份设定为2010年至2020年,检索日期为2020年11月18日,其他检索条件系统默认。检索结果显示,“互联网+会计”相关的研究文献共有417篇。接下来,进行人工剔除诸如人物访谈、新闻资讯、会议公告和征稿通知等明显不符合研究对象要求的文献后,共剩余349篇有效文献题录,最后保存为RefWorks格式并全部下载,保存为.TXT文件格式,作为本研究的实际数据源。

2.研究工具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数据的科学信息计量方法,借助CNKI数据库自身具有的基本的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功能和陈超美教授基于Java语言开发的CiteSpace软件的科技文本挖掘功能,对国内“互联网+会计课程改革”研究领域近年来的现存文献进行年度文献发表趋势、作者机构合作状况、关键词共现网络和研究主题词突现等方面的文献数据信息可视化和统计信息分析,以期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既能够从宏观层面上把握“互联网+会计课程改革”研究的演进路线和发展趋势,也能够从微观层面上揭示“互联网+会计课程改革”研究领域各个知识单元之间的内在发展规律,进而探究当前“互联网+会计课程改革”研究的基本结构特征、热点前沿主题、阶段性演进路线和未来发展趋势,最终为未来相关主题的研究者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参考借鉴。

二、国内“互联网+会计课程改革”研究的结构特征

1.年度分布特征

国内“互联网+会计课程改革”的研究文献出现于2013年,数量为1篇,2014年出现的文献数量为2篇,但从2015年开始,文献数量激增。笔者把2013年至2020年的349篇“互联网+会计课程改革”领域的有效样本文献每一年发表的文献数量数据绘制成如图1所示的折线图,从中可以看到“互联网+会计课程改革”研究领域的文献数量和相关研究主题的研究热度一直处于稳步上升的态势,并且呈现出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趋势。

经分析,可把近几年的刊发文献大致分为三个阶段:2013—2015年为低速发展阶段,2016—2018年为波动上升阶段,2019年至今为高速发展阶段。可以预计今后“互联网+会计课程改革”研究领域依然会是理论界和实践界学者关注的学术热点之一。

2.期刊分布特征

可视化分析“互联網+会计课程改革”研究文献的来源期刊数据(见图2)后发现,商业会计(26篇)、纳税(21篇)、财会学习(13篇)、教育现代化(12篇)和中国乡镇企业会计(11篇)等期刊发文数量排在前五位,其发文量占总发文量的36.57%。其中,财会类期刊4种,只有1种为教育类期刊,这进一步说明近年来“互联网+会计课程改革”领域研究文献的期刊分布较为集中。

3.作者合著网络

利用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软件对作者合著情况进行可视化分析,生成研究作者合作共现网络知识图谱;然后根据研究作者合作的共现关系及其出现频次进行合作关系的聚类分析;最后以出现频次较高的研究者对每个聚类类别进行名称上的标注,从而得到“互联网+会计课程改革”领域的核心研究团队合作情况及其所对应的详细研究主题。

通过软件聚类后输出的作者合著网路共现结构图(见图3)可知,“互联网+会计课程改革”领域的相关研究尚未建立起成熟的研究团队,该领域的研究者尚处在各自为战的研究局面,成熟而鲜明的研究主题也没有真正出现。

三、国内“互联网+会计课程改革”研究的热点脉络

1.共词分析

为了解各个知识单元之间的内在关联情况,本研究又对相关文献的关键词进行了网络共现分析(见图4)。在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的知识图谱中,人才培养模式、“互联网+”、应用型本科、变革与挑战、专业建设、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会计教学、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等关键词共同聚在一起,反映了大数据时代“互联网+会计课程改革”的内涵和具体内容这个研究主题;互联网+会计、嵌入式多元化教学、信息、互联网+教学模式、翻转课堂、信息技术、实践教学、实训教学、微课程、职业胜任力、高校会计、云财务、云财务岗位、开放式课程等关键词聚集在一起,共同指向了“互联网+会计课程改革”实施措施这个研究主题;“互联网+”、会计、高职院校、高职、人才培养模式、高职会计和实践教学等关键词聚集在一起,共同指向了“互联网+会计课程改革”中关于高职院校教育类型特别关注的研究主题。

2.突现词分析

利用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软件对“互联网+会计课程改革”研究主题的样本文献进行关键词突发性探索后,得到的突现词数量为15个,它们分别是会计教学、互联网、会计专业、互联网金融、会计信息化、高职会计、会计教育、人才培养、“互联网+”教育、大数据、会计电算化、人工智能、实践教学、基础会计和高职会计专业,相应的突发开始年份和突发结束年份情况如表1所示。

近年来,对“互联网+会计课程改革”相关主题的研究和探讨也越来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例如,2013的突现词是会计专业、互联网和会计教学;之后,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中国的智能电子设备得到快速发展,这一时期对智能教育相关主题的研究开始迅速增长;2014年以后,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密切关注起大数据背景下的“互联网+”相关领域的研究主题。特别是在2017年,突现的关键词为“人工智能”,该研究主题的热度一直持续至今不见减退。

3.热点时区图分析

关键词研究热点时区图能够展现一个主题或领域的关键词在不同时间段上的分布和变化趋势的基本情况,从时间维度上把握“互联网+会计课程改革”领域研究的热点及其演化过程。观察近年该领域研究文献关键词的时区图(见图5)可以发现,“互联网+会计课程改革”的内涵和基本内容是该领域持续时间较长的热点,其演化过程大致经历了:从“互联网+”视角探讨“互联网+会计课程改革”→采用具体技术手段进行“互联网+会计课程改革”→根据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促进“互联网+会计课程改革”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3—2014年):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开始重视“互联网+”建设,“互联网+会计课程改革”领域也开始了对其内涵和内容的讨论,这一时期的关键词主要是“互联网+会计课程改革”政策、云计算平台和管理服务系统等。

第二阶段(2015—2017年):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进入了人工智能时代,而“互联网+会计课程改革”问题也逐渐转向平台化和智慧化等,集中在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手段解决“互联网+会计课程改革”这个主题。

第三阶段(2018年至今):伴随着以用户为中心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大量研究专注于如何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互联网+会计课程改革”服务,以满足“互联网+会计课程改革”的需求。这一时期的热点关键词有社交网络、位置服务、“互联网+会计课程改革”、推荐系统、人工智能等。

四、国内“互联网+会计课程改革”研究热点领域

本研究采用CiteSpace软件对2013年至2020年的样本文献关键词出现频次大于3的188个核心词汇进行可视化聚类分析,并根据共现关系聚类得到了国内近10年“互联网+会计课程改革”领域研究文献关键词聚类图谱(见图6)。关键词出现频次的多少由关键词节点的大小来表示,同一个类群由相同形状和颜色的节点来表示,同一个研究主题由相同颜色的区域来表示。

此次聚类共形成了9个类群,基本上可以揭示当前“互联网+会计课程改革”领域的前沿主题。限于篇幅,本研究仅选择节点数量和频次排在前三位的“互联网+”、高职会计和翻转课堂等类群进行具体的热点前沿分析。

1.“互联网+”研究领域

“互联网+”是指互联网可以与任何传统产业融合,将互联网与包括传统产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相结合,从而形成一种新型的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传统产业向新产业的转化。[1]在互联网时代,教育和学习活动都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会计教育领域也不例外,教师在互联网上授课,学生在互联网上学习,知识信息在互联网上流动,创新知识在互联网上形成,这是离线活动对在线活动的有益补充和扩展。[2]随着“互联网+”时代会计教育行业的发展,政府和公司越来越需要互联网+会计人才,互联网+会计教育也将会空前繁荣。[3]

自从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来,会计教育领域的学者逐渐认识到改革新时代传统人力资源开发方法的必要性,系统地研究了教育方法和会计教育模式。[4]互联网+会计教育模式依赖于互联网,移动互联智能设备和无数会计教师随时教授特定的课程,它是针对学生的、多层次的、面向人群的开放课程,学生可以选择时间、内容和教师,教育活动和学习活动都围绕互联网而集中,而离线是在线的有益补充。[5]

在会计专业教育中,教师应迅速为学生提供各种高级信息技术(例如大数据、物联网、会计教育等)集成的相关知识以适应当前的信息技术背景,教育部门需制订培训计划,学校需深入整合互联网技术、发展会计教育和改变会计教育方式,促进会计人员培训方式的转变和升级。[6]

2.高职会计研究领域

高职会计是建立在会计从业人员的道德操守和财务会计能力之上的,并根据法律的规定,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培养会计从业人员,可满足公司和事业单位基本管理会计工作的需要。[7]通过对“专业成长和专业发展”教育项目的开展,塑造有专业、有技能的一系列衡量标准,对会计专业人才进行为期三年的人才培训,贯彻“以人为本,以实践练人”的理念,学生实现了“职业教育的增长,职业教育的成功和职业学术进步”的目标。[8]

会计实践教育在会计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是发展学生未来专业能力的重要环节,它将互联网与高职会计业务教育相结合,以提高会计业务教育的信息水平,促进高职会计业务教育的体制改革与创新,提高了会计教育的质量,对于促进和提升会计实践教育体系非常重要。[9]

目前,大学和高等职业会计教育领域面临着两个重要趋势:一是与世界经济全球化有关的会计国际化;二是与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有关的会计计算机化和信息化。因此,通过建立内部集成和外部合作的合作模式,并建立一个依赖于最新技术(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的实体“会计信息技术联合实验室”,跨越会计和计算机之间界限的集成专业课程系统是必然的要求。[10]

3.翻转课堂研究领域

翻转课堂是指在信息环境中,通过将学习主动权从教师转移到学生,从而协调教室内外的教学关系,主要的学习资料是教师提供的教学课件和教学视频等一些网络资源,学生可以在课后或在家中观看视频,教师使用数字網络平台来提供在线指导和补充学习。回到教室后,教师和学生使用指导计划作为面对面交流和协作的基础,以协作方式解释和回答问题,并完成作业与任务的教学模式。[11]在互联网技术与教育技术高度融合的前提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产生了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12]

翻转课堂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动态教育模式,这加强了学习者的中心地位,通过对课堂教学过程各个要素进行动态、全面的审查,检查课堂教学的结构,重新设计并调整了教学过程,使其成为一种高效、灵活的教学模式,该模式灵活开放,必须确认其内在价值。[13]“互联网+”和翻转课堂的结合将更加有效地促进个性化学习,改变基于教室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积极进取。[14]

为了充分利用翻转课堂的优势,在校园中全面部署该模式并在这一开创性道路上实现进一步的创新,我们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主体是教师,要改善教师培训,提高其录制视频、回答问题、解决难题的能力以及引导学生自我准备的能力;第二,目的是增强互联网的使用率;第三,媒介是增强语言技能的吸引力。[15]

五、國内“互联网+会计课程改革”研究的未来趋势

第一,会计课程改革研究将与人工智能研究相互融合。“互联网+会计课程改革”将成为未来人工智能发展和社会经济进步的重要工作之一,两者之间的融合发展将更加紧密和迫切,二者相互融合的研究成果必将对未来会计教育的课程建设,特别是高等学校或职业高校会计教学信息化、智能化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互联网+会计课程改革”的内容中,5G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实验教学平台、仿真综合实训、虚拟技术、智慧教学等是持续不变的热点话题与研究焦点。[16]除此之外,面向未来的会计教学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供给和高职会计教育的智能化将成为会计课程改革研究的重要方向。

第二,“互联网+会计课程改革”的实践将逐渐由基础设施建设转变为智能决策层面。“互联网+会计课程改革”方式从不断革新到逐步优化的发展历程反映出该研究主题正在不断成熟。随着5G技术的发展,从智慧网格、智能通讯、无线传感器技术到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再到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算法,“互联网+会计课程改革”研究的关注热点,既紧紧跟随了现代通讯技术发展潮流,又大力融合了5G技术的应用偏好。受益于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趋向于完善,人工智能系统故障排除机制、用户数据安全保护机制、大数据会计信息计算等智能决策方面的相关研究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密切关注。

第三,“互联网+会计课程改革”应倾向于兼顾技术性和经济性等综合因素。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的特定功效能够并且正在对会计教学的技术手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模式的运行产生重大影响。为此,如何进一步打破现实在线教育公平与人工智能决策增长之间此消彼长的零和状态,把“互联网+会计课程改革”的发展看作当前一种复杂制度的变迁过程,并且勇于承认其吸引人的技术治理愿景的经济性质,这是当前我国学术界更具人文关怀的又一重要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杨瑞平,吴秋生,王晓亮.慕课下《中级财务会计》研究性教学改革模式研究[J].会计之友,2019(12):156-160.

[2]赵华平,赵赟钰.“互联网+”时代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SWOT分析与路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36):13-15.

[3]李宁,刘娟.会计核心能力转型背景下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36(11):153-156.

[4]韩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方式探究[J].商业会计,2018(11):109-111.

[5]尚俊杰,张优良.“互联网+”与高校课程教学变革[J].高等教育研究,2018,39(5):82-88.

[6]潘纯,何蒲明.高职会计与计算机技术跨界融合全新专业课程体系设计[J].职教论坛,2017(30):76-80.

[7]李向红.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7(6):89-93.

[8]吴仁英,王坦.翻转课堂:教师面临的现实挑战及因应策略[J].教育研究,2017,38(2):112-122.

[9]陈海雯. “大智云移区”背景下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17):77-82.

[10]秦荣生.“互联网+”时代会计行业的发展趋势[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5(12):20-24.

[11]颜敏.论以学生为中心会计“金课”的建设路径[J].财会月刊,2020(5):47-56.

[12]商思争,陈建芸,戴华江,等.会计机器人时代应用型高校会计专业财务会计课程地位探讨[J].财会月刊,2018(5):132-136.

[13]赵兴龙.翻转课堂中知识内化过程及教学模式设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55-61.

[14]程瑶.“互联网+”时代会计本科教育教学变革思考[J].财会通讯,2019(1):40-44.

[15]孙琪瑛,苏芳.财务会计专业的“一体三结合”实践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37(12):274-276+280.

[16]任政亮.慕课背景下应用型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0,42(S2):53-56.

(编辑:李晓萍)

作者:童广印 张秀娟 任大伟 黄慧萍 韩建丽

经济全球化改革研究论文 篇2:

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的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摘 要 为提高制药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满足制药工业发展需求, 对制药类专业人才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研究与实践,逐步形成具有工程特色的较完善的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实践教学培养模式。

关键词 制药工程 卓越工程师 实践教学体系

Study on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Excellent Engineer Training

XU Haixing, XU Peihu, ZHENG Hua, HUANG Zhijun, LIU Xiaoping, LIU Xia

(Schoo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70)

Key words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 excellent engineer;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制药工程是一个化学、药学(中药学)和工程学交叉的工科类专业,以培养从事药品制造,新工艺、新设备、新品种的开发和设计人才为目标。其培养的大部分毕业生直接服务于生产一线,培养目标是造就宽基础、高素质、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既懂制药工艺、又懂工程技术、并擅长质量管理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①②③因此,本专业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素质、较强的工程技术实践能力以及能够不断地自我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从目前我国制药工程专业高等教育的整体情况来看,教学基础较为薄弱,实践教学条件相对落后, 这就要求高等学校在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必须改变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 进行卓越工程师培养, 培养能够适应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满足制药工程领域,特别是药物合成、天然药物提取和常用药物制剂的生产实践需求,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工程能力和创新意识,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能从事制药工程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维护和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工程师,并为培养从事制药工程项目设计与药品开发的设计型工程师打下坚实基础。

我校制药工程专业已有10余年的办学历史,在这十年期间,专业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制药工程专业2001年开始招生,2003年获药剂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药学一级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药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在2008年全国制药工程专业办学水平及质量评比中处于前列。在这10余年的办学历史中,我们始终坚持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改革经验,也取得了一定的建设成果。

1 进行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必要性

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强国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这对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能够适应和支撑产业发展的工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我国工程科技队伍的创新能力,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创新型工程人才;增强综合国力,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人才。

高等工程教育要强化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意识,确立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观念,创新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改革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类型多样、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加快我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迈进。为此,高等工程教育要在总结我国工程教育历史成就和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明确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其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2 我院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措施

2.1 至善、格物、育人的教师队伍的建立

提高工程教育师资队伍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关键。从事工程类人才培养的教师应该具有的基本条件是懂得高等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严谨的治学风范和健全的人格魅力,④具有较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学术造诣,具有较强的工程能力(例如设计和实施能力)。我校为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专门制定了《武汉理工大学中青年教师实践能力提升实施办法》,明确规定凡是1970年1月1日之后出生的教师必须通过到企业进行博士后研究、到合作企业工作等多种形式工作1年以上。我们制药工程专业通过有效的方式探索和建立了工程教育中“教师-工程师”有机结合的机制。

2.2 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

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内容、知识学习方式、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实践教学实施方式以及能力培养方式等关键环节有显著变革。例如: 实施“全过程、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稳定的大型企业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基本技能、发表能力和工程综合能力。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和方法,将课堂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大本营。⑤

2.3 建立产学研有机结合、国际化的教学大平台

与竞争力强的现代大型企业紧密合作,建立长期的、稳定的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教学平台,不断完善高层次、多样化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教学平台。这一平台关注的是与国内外著名大学合作与交流,共同培养并取得“双学位”;以学院或学院与学院联合搭建平台,实行联合课程设计、联合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选派学生去著名大企业实习,进行“预备工程师”培训。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办学能力。制药工程专业是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工科专业,其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最大特点就是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各高校仍无力建设满足实习要求的“工厂型实验室”。我们先后与10家企业合作建设了校外教学实习基地,积极与其他科研院所实现联合办学的格局,目前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的联合办学。

2.4 加强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管理

在毕业论文(设计)中,校企结合,约35%左右的学生在实践教学基地(科研院所或制药企业)进行制药的开发与应用的毕业论文工作,由校内和科研院所或企业组成的教师-工程师双导师论文指导组。65%左右的学生在校内在导师的科研项目组进行以处方、工艺研究等应用研究为主的毕业论文工作。在论文开题报告和答辩环节,聘请实践基地的导师参与成绩评定。通过上述各种环节的训练,实现毕业设计或论文等综合性重要教学环节有创新型成果。

2.5 促进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以高水平的科研带动高水平的人才培养

以高水平的科研带动高水平的人才培养,是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独特优势。高水平科研对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引领和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通过高水平前瞻性的学科和学术研究带动本科新专业的建立和建设,引领人才培养的方向;二是高水平学术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丰富;三是良好的科研学术环境为学生广泛开展研究性、探索性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四是通过高水平的科研工作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与教学水平。

3 我院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成果

现有武汉理工大学化工实验实训中心、湖北省中药制剂工程中心等校内实践基地;有10个以协议形式固定的校外实习基地、2个校企合作技能培训基地;1个校企合作创新能力培养基地,1个在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这些校内和校外基地已经初步形成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支撑体系。

(1)化学工程实验实训中心。该中心总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拥有化工分离单元操作、HPLC、GC、计算机仿真等设备和系统123台(套),已经建立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三大实验实训平台”,支持教学计划和自主选择的教学模式,可全年接受制药本科学生的专业实训和学生的创新设计实践活动。

(2)湖北省中药制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拥有滴丸机、喷雾干燥等大型现代制剂实验设备,可以为“制药工程”专业的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提供药物制剂产品制造过程实践。

(3)企校合作基地。已经建立了固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企校合作研究基地、校企合作技能培训基地和校企合作创新能力培养基地。包括药物制剂,药物合成、药物提取等行业的国内著名企业及设计单位如武汉健民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武汉中联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武汉联合药业责任有限公司、武汉健民大鹏药业有限公司、武汉诺安药业有限公司、湖北虎泉药业有限公司、黄石飞云制药有限公司、湖北省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隆中制药有限公司、湖北天药制药有限公司、武汉医药工业设计院、湖北化工研究设计院等,这些企业目前已经成为制药工程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设计基地。对于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通过加强和这些企业的产学硏合作,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有机会接触产业和工程实际问题。通过通过和这些单位和企业协商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可以进一步为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计划提供很好的基础条件。

在制药工程专业的建设中,以科研引领教学,并通过科研锻炼队伍提高专业建设水平。近5年来,从大型企业等引进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与经验的论文指导教师10余名,承担了各类研究项目200余项,年均研究经费1000万元左右,其中50%以上经费来自于企业或者与企业联合申报的各类科技攻关项目。2005年以来共获授权专利58项,其中发明专利38项、实用新型专利20项;研究成果获国家及省(部)级以上的奖励2项;发表研究论文120篇,其中SCI刊源论文40篇、EI刊源论文36篇,出版著作5部。

总之,武汉理工大学制药工程专业科研教学水平正在得到迅速提升,形成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办学个性和特色。多名教师主持或参与了多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 科研成果喜人。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创新。从(下转第239页)(上接第231页)已获得的多项科研成果来看,近90% 的项目是在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共同参与下完成的。毕业生考研录取率已超过了50% ,学生就业率达到99% 以上,一大批毕业生在国家医药管理部门和国内一些知名企业就业且深受好评。

基金项目:武汉理工大学校级重点教研项目,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的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编号为2010080);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制药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编号为2011163)

注释

① 邓亚利,霍理坚,熊平,等.制药工程专业生产实训的拟企业化管理模式.药学教育,2010.26(2):59-62.

② 周国平,刘跃进,潘浪胜.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9(4):121-122.

③ 邓胜松,朱慧霞,姚日生,等.制药工程专业产学研教育模式研究[J].药学教育,2006.22(4):1-3.

④ 吴世玉,陈绪松,万新成,等.药学教学改革的几点认识[J].医学与社会,1995.8(1):57-58.

⑤ 王凯平,胡明慧,郭林.药学专业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医学与社会,2002.15(1):58-64.

作者:徐海星 许沛虎 郑化 黄志军 刘小平 刘霞

经济全球化改革研究论文 篇3:

高校实施协同创新战略发展研究

doi:10.11835/j.issn.1005-2909.2013.03.00

收稿日期:2013-02-12

基金项目:2012年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1202041)

作者简介:李晓寒(1978-),男,第三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学参谋,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E-mail)xiaohan1013@yahoo.com.cn。

摘要: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纷纷把深度开发人力资源、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掌握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选择。高等院校作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主阵地、培育一流创新科研成果的主战场、孕育一流先进文化理念的主基地,迫切需要通过推进协同创新,深化科技发展模式转变、主动适应创新性国家建设的战略需求,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名校的宏伟目标。

关键词:高等院校;协同创新;联盟发展

一、准确把握协同创新的核心内涵

所谓“协同创新”,是指以联盟发展为理念,以协同创新为方法,以效益发展为目的,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通过建立完善的运行机制和体制,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各项创新要素(包括资源、特色和优势等)有机结合,统筹资源、优势互补、合力攻关,从而在科技创新、经济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的创新活动。多年来,中国的科技发展经历了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三个阶段,形成了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为主的科技创新体系,拥有强大的创新队伍和丰富的创新资源。但是长期以来自成体系、分散重复、效率不高,可谓“家家生火、户户冒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等突出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迫切需要突破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推动各类创新力量的协同创新,促进同步发展,实现国家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整体提升。相对于个体合作创新而言,协同创新具有高度自组织特征,是一个“共舞”“同频”“共振”“同赢”的过程,是一个整合资源、集中优势特色、合心聚力、攻克难关的过程,是一个合作立体化、网络化的过程,是一个整体效果优于局部效果的过程,是一个实现“1+1+1>3”的过程。

二、充分认识协同创新的重大意义

(一)协同创新是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求

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战略新兴产业,推进高等院校协同创新,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是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求。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推动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担负着不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的重任,因此,高等院校需更新理念,强化共识,做协同创新的引领者,通过协同创新孕育创新文化、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创新人才、探索创新模式、培育创新成果,通过协同创新更好地履行“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三大职能任务,主动适应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求。

(二)协同创新是深化科技发展模式的重大举措

协同创新思维成为当今创新理论最重要的核心理念,推进协同创新已成为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选择。新中国建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全面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战略步骤,逐渐形成了以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为主的科技创新体系,构建了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基础研究和高科技研究领域取得一批重大成果,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各自为主的科技创新体系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三者之间合作力度、频率、规模、强度不够的问题日渐显现,一些高精尖的技术领域仍然受西方发达国家垄断,因此,要通过推行协同创新,必须深化和加快科技发展模式转变,促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和交流,抢占科技发展的制高点。

(三)协同创新是建设世界一流名校的重要途径

新时期新阶段,高等院校要将建设世界一流名校作为战略目标。要通过协同创新,进一步加强创新教学改革力度,更新人才培养理念,积极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通过协同创新,加强教学科研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效率,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要通过协同创新,进一步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独特作用,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激发广大师生的创新热情和主动性;要通过协同创新,进一步加强学科交叉和融合,建设多学科综合交叉的科学研究中心,在学科的交叉地带、结合处、节点处寻找结合点、突破点、创新点和增长点;要通过协同创新,构筑一流平台、集聚一流团队,培育一流成果,引领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引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方向,引领国家自主创新、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

三、深入推进协同创新的重要环节

(一)转变观念、强化共识

先进的思想解放心智,陈旧的观念束缚手脚。高等院校需放眼全球、置身世界大维度,站在培养一流人才、培育一流成果、孕育先进创新文化、建设世界一流名校的高度,以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和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为牵引,转变创新观念,强化协同创新共识,提高协同创新的重视程度和主动性,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环境。要深入挖掘协同创新的内涵意义,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广大教师员工,尤其是科技干部的重视程度,从师资队伍、学科布局、特色优势等方面深刻分析影响院校办学质量水平提升的瓶颈,从互补性角度出发,寻找协同创新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将“协同创新”理念贯彻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实践中,突出“创新”在办学理念中的重要位置,强调“协同”在办学思路的重要作用,争做协同创新的“排头兵”“领头雁”。

(二)创新机制、探索模式

万事开头难。就协同创新而言,难在合作双方可能认识高度不一,热情不一;难在协同创新是一个新的创新理念,没有成熟的运行体制和管理经验可供借鉴,从一开始就需要投石问路、摸石过河;难在协同创新的切入点可能寻找不准确,双方需求不匹配。在此情形下,高等院校要充分发挥高端人才荟萃、学科门类齐全、研究基础雄厚、创新文化浓厚的特色优势,积极探索协同创新新模式,深入研究联盟发展新机制,逐步完善平台共享模式、队伍组合模式、运行管理模式、成果转化模式、利益分配模式以及技术风险和财务分担模式等,扫除影响协同创新健康发展的各类因素。以高度的主动性、责任心和事业心,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大力开展同科研院所、企业和地方政府的深度联盟合作,有效整合各方面的创新资源和创新力量,引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方向,推进世界一流名校和高水平大学的建设进程。

(三)瞄准需求、集中发力

协同创新的目的一定是集中力量谋大事、干大事、成大事。协同各方要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发展需求、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协同各方的发展需求,集中力量、集中智慧、集中资源,解决重大问题、攻克重大难关、破解重大难题,培育高显示度、能解决重大民生问题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合力打破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占领学科发展、科研技术世界制高点,引领世界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和发展动态。同时,要将这些新成果、新技术、新发展、新动态及时吸纳进教材,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大力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和素质,不断提高院校育人质量和水平,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四、结语

协同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加速器,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众力聚则万钧举。要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创新是引领。高等院校是知识创新的策源地、深化教学改革的试验田、扩大开放的桥头堡,只有通过协同创新全面优化学科布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攻关能力,才能更好地履行“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三大职能任务,才能以坚实的步伐向世界一流名校迈进。

参考文献:

[1] 张男星,王春春.加强协同创新,建设一流大学——访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J].大学:学术版,2011(8):4-9.

[2] 李云忠,邓秀新.高校协同创新的困境、路径及政策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2011(17):11-13.

[3] 张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战略意义及政策走向[J].教育研究,2011(7):18-21.

[4] 宋南平.坚持协同创新,共促科学发展[J].中国科技产业,2011(1):79.

[5] 陈劲.协同创新与国家科研能力建设[J].科学学研究,2011(12):1762-1763;

[6] 季晶.推进高校协同创新,提升科研服务能力[J].科教导刊,2011(12):35-36.

[7] 熊励,孙友霞,蒋定福,等.协同创新研究综述——基于实现途径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1(14)15-18.

[8] 马德秀.以协同创新谱写产学研合作新篇章[J].中国科技产业,2011(12):14.

[9] 姜昱汐,胡晓庆,林莉,等.大学科技园协同创新中产学研的作用及收益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1(8):33-35.

Implement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trategy and construct

a world-class universitiy

LI Xiaohan, ZHENG Chengbing, LIU Jing, LI Yi

(School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and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8, P. R. China)

(编辑 梁远华)

作者:李晓寒 郑成兵 刘晶 李懿

上一篇:创新教育与高等教育论文下一篇:商品贸易与服务贸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