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思维能力教学论文

2022-04-19

摘要:在当今新课标改革的背景下,对老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课堂上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高中历史科目中也是如此,这就要求老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加独立地思考问题,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理论,能在做题过程中结合材料和史论进行具体分析。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历史思维能力教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思维能力教学论文 篇1:

高考试题对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及其对历史教学的启示

摘 要:时序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高考试题考查的重点。从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Ι卷历史试题来看,高考对上述思维能力的考查有着内在的特点和规律。这提示广大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强化史料、历史概念、历史阶段特征、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的教学,关注社会生活和学术研究,积极开展探究性活动课,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关键词:历史思维能力;2016年高考;历史试题

历史思维能力是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关注的焦点问题,同时也是历史学科高考试题考查的重点。对于什么是历史思维能力,学术界观点颇多,笔者比较认同赵亚夫教授的观点。赵亚夫教授认为:“历史思维能力是以历史知识为依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观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以及预见未来的智力思维能力”[1]。他将历史思维能力细化为历史时序思维能力、历史逻辑思维能力、历史创造性思维能力。笔者以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Ι卷历史试题(以下简称“高考试题”)为例,研究高考对历史思维能力考查的特点,并据此得出某些启示,以期提高复习备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高考试题对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

(一)历史时序思维能力

历史时序思维能力以一定的历史史实、历史史料为依据,从纵向的时间性(时间先后顺序、时间结构)和横向的时间性(阶段特征、不同维度)的角度来叙述、观察、分析历史事件(人物)的能力。时序思维能力是理解历史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历史学科所独有的特性。任何历史事件(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时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将历史事件(人物)置于历史进程的时间框架当中,才能彰显其存在的历史价值和意义。

2016每一道高考试题或多或少都考查了时序思维能力,其中第25、27、28、31、32、33、48等题尤为明显。历史时序思维能力的试题具有以下特点:

1.从横向的时间性看

侧重考查历史阶段特征,从而考查学生宏观理解能力。试题以新材料、新情境为载体,将所需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考查学生对某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的把握,理解该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如第25题、27题、33题、48题);甚至还以“全球视野下的中国”为切入点,将中国的历史事件置于当时国际大背景下,从而考查学生宏观理解能力(如第28题、31题)。

2.从纵向的时间性看

侧重考查历史事件前后的關联性,尤其强调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试题史料为载体,将所要认知的对象(历史事件)放在长时段的历史长河中,考查历史事件前后的关联性,理解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从而考查学生整体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如第31题考查中国外交政策变化与中国对外贸易重心转移的因果关系、第32题重点考查学生从长时段的视野认识罗马法的价值。

(二)历史逻辑思维能力

历史逻辑思维能力以史料、史实为依据,运用比较、归纳、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工具和方法,透过历史现象揭示历史本质和规律的能力。高考真题中“反映”、“表明”、“本质”这一类型的题目重点考查历史逻辑思维能力。高考试题中直接涉及逻辑思维能力考查的有第24、26、27、29、30、31、34、35、40题及选考试题等。历史逻辑思维能力的试题具有如下特点:

1.注重对归纳、分析、比较、推理等思维方法的考查

归纳是由一系列具体的历史史实概括出一般规律性、抽象性的原理。它强调“从特殊到一般、从个别到普遍的推理”。如第34题首先需要考生根据材料归纳出这些国际组织是原料生产国组织,进而判断出这是由发展中国家主导的国际组织。比较是把相关、相似、相近的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找出其异同,从而进一步帮助学生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的本质和规律。如第29题西方人士对战争结果做出的预判实际上是其对中日近代化的比较(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而得出。

2.强化对历史概念的考查

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一般包括内涵和外延两部分。它便于考查学生透过历史现象把握历史本质的能力,从而成为高考真题考查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如第30题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合作”、“长征时代”内涵的考查等;第32题对“罗马法”外延的考查;第33题对“君主立宪制”外延的考查等。

3.引导学生辩证性的看待历史问题

能够辩证的看待历史问题也是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体现。如第40题第(2)对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主张的评价。

4.强化对概括能力的考查

概括能力,即学生整理材料,从材料中最大限度的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如第40题(1)、(2)及选考试题中。

(三)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依据人们自身的知识或者经验来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进而能够针对各种不同的问题和情境提出不同的、新颖的解决方案。”[2]高考真题直接涉及到创造性思维考查的有第33、41题。创造性思维的试题具有以下特点:

1.思维具有开放性和广阔性

创造性思维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它倡导多元化的角度思考问题,同时又给学生以广阔的选择空间,如第41题。该题力求做最大限度的开放,只给出少量材料和一个思考方向——“制度构想与实践”,要求考生自拟论题,有理有据地完成论证。同时,该题又给予考生以宽广的选择空间,譬如,考生可以联系古希腊民主制度验证卢梭的直接民主制构想;可以联系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批判卢梭的主权不可分割的观点等。

2.注重对思维批判性的考查

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命题者往往对教材中模糊或滞后的观点结论予以纠偏或批判,有时也会引进一些学术前沿成果,考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第33题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考查。

二、对历史教学的启示

高考试题对历史思维能力考查的特点和规律,启示广大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和方式方法,与时俱进,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一)重视史料教学

梁启超认为:史料是“过去人类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留至今日者也”,“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3]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也是中学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载体。在历史教学中,选取精当的史料、让学生分析和解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提升思维的广阔性和批判性。

历史教学中史料的选择和运用不能随意,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1.搜集和甄别史料,提升思维的批判性

要让学生参与到史料的搜集和甄别中,这不仅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更有利于提高思维的批判性。

2.合理选择和利用史料,提升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1)史料的选择应多层面、多视角:历史是复杂多变的,教师提供的史料应当多层面、多视角,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更有利于从多个维度剖析历史,得出合乎逻辑的历史结论。如人教版选修1在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时,教材着重说明了戊戌变法失败的外在原因,而对变法失败的内因却未做说明。笔者在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时提供了以下两则材料:第一则精选当时支持变法与反对变法方面的史料,从力量对比的角度阐释变法失败的原因;第二则提供涉及变法本身与维新派个体素质的材料,从内因的角度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从教学实践看,进行多层面、多视角的史料教学,效果要遠远好于“定论式”的历史教学。

(2)应当选择那些相互矛盾的史料。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须在矛盾运动中得以实现。传统的教科书只是把史料作为某一种结论的证据,作为课文的补充。提供相互矛盾性的史料,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让学生进行独立的判断和选择,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变

1.强化对历史概念的教学

首先通过“对历史概念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对相似、相近的历史概念进行对比,准确的构建历史概念”[4];其次要对历史概念的背景进行分析,把握历史概念的阶段特征和演变脉络,理清历史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适当的拓展历史概念;最后通过优化训练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熟练地使用历史概念。

2.强化阶段特征的教学

阶段特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和每个时期的不同阶段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呈现出来的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基本特点。掌握了阶段特征,就意味着建立了线索清晰、层次分明、宏观立体的知识结构。

3.注重知识的关联性,形成知识网络体系

梁启超曾说:“善治史者,不徒致力于各个之事实,而最要着眼于事实与事实之间”,“有许多历史上的事情,原来是一件件的分开着,看不出什么道理;若是一件件排比起来,意义就很大了。”历史事件不是彼此孤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性。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串”“联”(横向)和“勾”“引”(纵向)能力:以时序为经构建历史知识的纵向联系,以时段为纬构建不同国家、民族和不同地区之间历史知识的横向联系,从而形成知识网络体系。

4.积极开展探究性活动课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参与性、提倡发现法和探究法。探究性活动课旨在改变以“填鸭式、满堂灌、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为特征的传统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突显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另外,在开展探究性活动课的过程中,要把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落实到每一堂课中,落实到每一个史料的解读中,落实到每一个问题的设计中。

5.关注社会生活和学术研究

在历史教学中,关注社会现实和社会生活,将一些热点问题引入课堂,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考真题是史学研究者精心命制的,因此关注史学研究的成果,不仅是深刻把握课程内容的捷径,同时也是实现有效备考的法宝。

6.注重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的教学

国家考试命题中心主任刘芃说:“历史学科是很强的理性思维学科……历史思维的工具有概括的方法、比较的方法、考证的方法等……如果没有这些思维工具,教材内容是死的,不会活。这种方法贯穿在整个试卷中。”《2017年考纲》明确指出:“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的养成有赖于多种方法的采用,如历史理论是理解历史观点的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质疑习惯’、‘掌握习史方法’和‘理解多元史观并内化’[5]”。

7.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又肯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的参与性,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不再是“话语的霸权者和终结者”,而是课堂的引领者,鼓励多元和发散思维,培养学生不唯师、不唯上的思维品质。这样一个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批判性。

[参考文献]

[1]赵亚夫.国外历史课程标准评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4]赵剑峰,许铁军.2016年高考全国卷Ⅰ历史试题实测与思考.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08).

[5]戴加平.如何涵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历史教学,2016(05).

作者:张祖宝

历史思维能力教学论文 篇2:

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养成教学分析

摘 要:在当今新课标改革的背景下,对老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课堂上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高中历史科目中也是如此,这就要求老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加独立地思考问题,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理论,能在做题过程中结合材料和史论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培养策略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不仅包括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还包括科学技术。除此之外,历史还具有极强的社会性。因此在分析历史的过程中,也要进行多方面综合性的分析。随着马克思主义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这就为历史问题的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历史学习中也曾被多次用到,比如辩证的唯物论、内因和外因的关系、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我国落后的生产力和先进的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这些都是哲学中常见的理论,在历史思维中也经常用到。

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老师的教学,因为高中生大多数时间都在学校,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老师的引导作用极为重要。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既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又要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同时还要给学生普及一定的历史理论。老师在授课时,要着重关注授课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一味地追求进度。在跟学生讲材料分析题和论证题时,不能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分析,下次遇到这类题要怎么下手。同时要结合历史理论,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际问题结合,从而提高学生史论分析能力,也能培养出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一、以学生为根本,关注学生在智力上的差异,进行教学目标的层次划分

不同的学生,其智力水平的层次有所不同,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对于提出的课堂问题难度要适中,且要有所区别。问题太难,学生就会畏惧;问题太易,学生就会变得懒散。在全体学生面前,教师应把问题的难度控制在普通或稍微偏上的位置水平上。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于所提问的问题、布置的作业等,上面我们已经有了具体探讨。但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到,不能偏袒优等生,而歧视差生,要做到一视同仁,在课堂教学中,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可以采取个体指导、分组交流或者集体教学的方式尽可能的挖掘他们的潜力。同时,还要避免学生由分层教学产生的不利心理因素,优秀生因为分层而感到骄傲,而差生却顿时产生自卑心理等。对于分层教学的最终目的向学生阐释清楚,使他们明白分层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其最终的目的是提升他们的学习成绩,激励学生努力向前看齐。

二、尊重学生个性,采取因类施教方法使之得到全面提高

教师为了使教学目标能够达到课程的要求,不仅要注重面向全体学生,而且还要注重他们的个性。对于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尊重他们之间差异性,尊重学生人格。在教学过程中,留下充足的时间给学生思考问题,营造一种良好的民主氛围,最终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增强。比如讲到焚书坑儒时,有的学生认为这是秦始皇为了统一思想的有效措施,有的学生则认为这是秦始皇破坏传统优良文化的举动,针对学生不同的看法,教师要给予尊重的态度。另外,教师在课堂上提问问题时,还要考虑到学生因性别带来的差异,比如,在历史学习中,男生更多的是对军事或者政治领域的关注,而女生更多的是对社会生活和文化领域的关注。在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时,就应该更多的发挥男生主体作用;在对古代的文物和思想情感进行阐述时,就应该更多发挥女生作用。

三、对于学生的兴趣差异要予以正视,张扬学生个性

在进行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理应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才华和个性的舞台。比如,对于会跳舞的学生,教师可以组织一场古舞会;对会唱古代戏曲的学生,可以在课前唱一首活跃一下上课气氛;对喜爱旅游的学生,可留给他们对家乡的历史调查作业;对善于言辩的学生,可以组织一场辩论会等。当前学习讲究交流与协作,应加强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比如我们可以在历史学习中,针对某一历史场景让学生去演短剧。在荆轲刺秦王的历史典故中,可以让学生自己编写剧本,对历史资料进行搜集,从而在这一过程中提升学生们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四、小结

老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会学生书本上基本知识点,还要教会学生基础的历史理论。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将理论应用于课本问题之中,提高自己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为历史高考中多以材料分析题为主,这就要求老师要提高学生历史的思维能力,增加学生对基本的历史理论的了解。这样学生才能在做题中更好地將理论与知识点结合,在高考中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帅文.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教学探索[D].广西师范大学,2015.

[2]马俊峰.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2013,(06):4-20,204.

[3]詹耀强.高中历史教学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D].福建师范大学,2003.

作者:莫天华

历史思维能力教学论文 篇3:

高中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思考

摘 要: 高中历史思维能力关系学生长效的历史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教师要在高中历史课堂中通过有深度的教材把握与相关历史规律的结合完成历史教学,通过高效的历史课堂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驱动力以达到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高中历史 思维能力 培养策略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是当前高中历史课堂中一个急需解决与思考的问题,因为我们不能把历史学科教成纯粹知识的故事再现,也不能把历史学科教成死记硬背的事件串联。而应是在历史事件背景下探究出历史上的先人的生活轨迹及其给我们后人的现实启示,要把历史过程的得失兴衰通过学科系统的思维与逻辑让后人得以警醒与顿悟。为此,在一线教学中我们要以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为教学的一个基点来贯彻、实施与探索。

一、高中历史教学课堂:必须有深度

这里所说的深度不是历史知识的难度,而是指学习历史所具有的一般知识体系与具有历史学科特色的思维习惯。据私下调查,许多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感觉非常困难,而且感觉无从学起。当然不排除学生自身不重视等原因,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教师还要更好地从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着手,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历史的一般学习思维与学科思维,让高中历史课堂有逻辑性,从而具有些深度。如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第一册,从整体上是讲政治制度问题,包括我国与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的初始来源情况,也包括各自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演变过程及东西方政治制度交叉更替与演变。从整体看虽然都是关于政治制度的相关问题,但实际上由于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上跨度很大,导致高一新生很难把握历史的学习甚至出现厌学与惧怕情绪,这就要求教师从知识的逻辑性开始,逐步启发学生思维,让其感觉到有些知识水到渠成,这样很容易抓住学生的心,让其尽快适应高中学习和高中历史课堂的要求。如我们在讲述我国西周的政治制度时,如果一开始就讲具体内容,则学生也能理解,但随着知识的增多到后来我国的政治制度演变过程时,就很难记忆与理解,这就是因为教师在教授时缺少一个重要的逻辑知识介绍做铺垫——经济知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然我们不能直接这样告诉学生这样高深莫测的原理,可以简化为经济决定政治。或是通过经济行为的行使让学生感觉到政治制度的建立是维护一定阶级的政权手段。

具体我是这样进行教学设计的:我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讲起,伴随人们生产能力的提高,逐步出现剩余产品,对财富的占有需要一定的力量保护,这就是最初的暴力机构——军队、法庭与监狱等,最后过渡到国家政权层面,所以当所有机构建立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集体行使,并为着某些群体占有利益服务时就逐步形成我们的第一个国家,那种行使的程序与机构等共同构成我们的政治制度,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制度必然也会不断完善,由于地理、气候等具体因素的影响,各地形成的政治制度会有所不同,因此就出现制度上的相互影响与借鉴。这就是我们后来学习的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与我们的政治制度等相关知识点。当然要想让学生在后来的历史学习中不至于出现无背景知识的情况而导致的历史难学的现象,这还是不够的。这样的背景只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成为当前历史学习的起点。为此我们要在这样类似的背景下隐含历史一般规律的逻辑。如: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教师对历史知识的教学必须达到一定深度,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打下基础。如在讲解秦朝的政治制度时,就要拓展春秋战国时期的相关背景,以说明秦朝统一的必然并不取决于秦朝的政治制度,而是秦朝的政治制度体现了秦朝先进的封建制度,而其实行的中央集权制与郡县制无不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经济利益。

这样的历史课堂无疑是难的也是有深度的,这样就有利于在课堂教学中加深学生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有利于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规律性的总结。

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内驱力

现代教育学实践中发现了自信心、意志、兴趣对人的认识活动的重要作用,那么如何在学生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其成为一种长效、激烈而持久的动力,也成为很多一线教师深刻思考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唯有喜爱历史、热爱历史,在历史理解历史才会在积极持久的学习热情中获得对历史的感悟与积淀。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1.要做到联系当前时政,以史鉴今。历史给我们的最重要的财富不是历史本身,而历史给我们带来的经验与教训,可以让后来者学会借鉴与思考。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入时政热点信息,用学过的历史思维启示今天的思考与行为,从而让历史在今天的人类活动中“活”起来。如人教版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课中,选官、庸官制度的变化,到隋朝科举制的推行,一线教师要从当前的我国制度上的改革与之呼应。各种制度的改革就是改革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与环节,说明我国当前的改革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方面与环节,古代是封建制度的完善,今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而且要让学生明白,今天的改革由于时代不同,人民地位不同,改革的效果也自然不同,古代的改革是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而今天的改革是为了人民的利益。科举制的实行,是为了让地主利益得到更好的巩固,今天的改革是为了更好的人民利益实现。从而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感悟历史智慧的伟大与宏伟,更让在其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增强对当今国家政策的理解、支持与拥护,达到对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价值观教育。

2.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思维活跃。如拓展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历史故事、古诗,如给同学们朗读苏联大清洗运动中的布哈林遗书,就使同学们很受感动。又如,发挥直观教具的功能,利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手段效果更佳。还可以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实现横向迁移。

作者:王波

上一篇:马克思晚年跨越论论文下一篇:高校人事人才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