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子商务监管理念论文

2022-04-26

摘要:随着电子商务逐渐成为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内生动力,网络交易商品质量问题也成为人们愈加关注的焦点,网络交易商品监管工作显得愈加重要。本文研究了当前国内网络交易商品质量监管工作的现状,分析了网络交易商品存在的问题,并对进一步加强电子商务健康发展引导和市场监管提出了对策及建议。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我国电子商务监管理念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我国电子商务监管理念论文 篇1:

我国综合保税区转型升级中的跨境电子商务海关监管问题

当前,以综合保税区(以下简称综保区)为代表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面临急剧攀升的转型升级压力,应大力发展加工贸易以外的新型业态渐渐成为各界共识。而随着跨境电子商务进入深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综保区监管主体的海关等职能部门在复制转化具体政策、细化监管措施的基础上,有必要进一步挖掘综保区的资源潜力,把转型升级的现实压力与跨境电子商务的未来态势有机协调起来,积极构建深度融合的综保区跨境电子商务海关监管新模式,从而实现政府监管与产业发展的双赢共生。

一、综合保税区转型升级任重道远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5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综合保税区已有43个,在116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中数量占比最大。据2014年数据显示,全国综合保税区进出口值为2208.3亿美元,仅次于以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为代表的15个保税区的进出口值(2321亿美元),占全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进出口总值(6961.7亿美元)的31.72%,其在对外贸易与开放型经济中的重要性足见一斑,为实现我国拓市场、稳增长的外贸发展战略做出了不可小觑的贡献。

然而,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随着加工贸易政策调整以及土地、劳动力和环保等资源禀赋约束的趋紧,除重庆、郑州等几个中西部综保区承接了部分沿海产业梯度转移外,传统代工产业已风光不再,大部分综保区的加工贸易出现不同程度萎缩,甚至连最具特色的保税物流业务也面临发展的窘境:2014年下半年在京津冀一体化通关的基础上,长三角、长江流域和广东地区的通关一体化全线铺开,这使得非沿海沿边地区综保区主要功能的口岸转关业务也不得不面临单量下降的预期。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2〕58号)以及海关总署《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适合入区项目指引》(署加发〔2012〕196号),综保区应向物流中心、高端制造中心、研发中心、维修中心、销售中心、结算中心等6个方向转型升级,但综保区土地资源占用大、产业附加值低、企业税收贡献小等突出矛盾则反而迫使一些东部地区的综保区不得不对新项目入区在设置一系列近乎苛刻的条件,此举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加剧了综保区业态的离析与“流失”。

对此,几乎各地都在为综保区的未来竞相奔走,上海、天津、苏州等明确提出加快向现代服务贸易转型的思路,并已在功能政策、规划布局、平台搭建等实践层面努力培育更高层次的竞争开放模式。更为可贵的是,不少地方都已认识到应当依托海关特殊区域的政策优势,吸引跨境电子商务上下游企业集聚,建设“跨境电子商务集聚区”,试图通过打造低价质优、高效便捷、功能全面的软硬件环境,使得综保区搭上跨境电子商务深化发展的东风而驶入产业转型和创新升级的阳光大道。可见,将综保区的转型升级寄希于跨境电子商务已成为一种新常态。

二、充分评估综保区对跨境电子商务深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共同推动下,跨境电子商务有望步入快车道时代,海关、商检等相对统一的特殊监管区域跨境电子商务的政策规定也逐渐配套,由于现有出口加工区转型为综保区已是大势所趋,未来跨境电商产业尤其是内陆城市发展跨境电商,依托综保区将成为主导型模式。这就要求我们应当充分评估综保区对跨境电子商务深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 有利于监管未来跨境电子商务的深度“无形”化

跨境电子商务具有“无纸化、虚拟化、无界化和便利化”的特征,从而将商品交易裂变为“有形”(离线交易)与“无形”(在线交易),这已经对海关税收造成了极为深刻的影响,而未来跨境电子商务的长足发展与创新恰是在于“无形”的部分,这既是指跨境电子商务本身的“无形”(除了收发货,一切都借助信息技术完成),也指跨境电子商务高附加值的“无形”产品(以软件外包、工业设计等服务贸易最为代表),由此就对政府监管造成了冲击波般的影响,海关、商检、税务、外汇甚至司法行政都必须正视这个现象。既然巨量的“无形”并不是有限的监管力量所能完全应对,那么将“无形”的跨境电子商务置于“有形”的综保区内就是事实上的明智之举。无论是跨境零售看重的保税、物流、免检等通关效率,还是服务外包行业倚赖的清晰、流畅、统一等制度要求,综保区都是能较好提供甚至是内陆地区唯一能提供的“有形”区域。

在这个“有形”区域里,相对集中的监管力量可以极大提高通关效率和监管效益,困扰跨境零售难题的货物与物品的区分可以得到以海关大数据为基础的技术支撑而得以解决,在方便最终消费者的同时能进一步保障和促进国家利益。在这个“有形”区域里,困扰正面监管的传统关口失灵的问题可以在以海关、税务、商检、外汇有机构成的综保区监管体系内得到解决,依托监管公共平台,以风险管理与事后稽查为重要抓手,有望实现跨境电子商务“有形”部分与“无形”部分的纵深监管。这也将为探索对以软件外包为主的服务贸易的监管方式提供经验。

(二) 有利于科学规划未来跨境电子商务的总体发展

跨境电子商务欣欣向荣,上上下下介入运营的热情都很高,但我国行业发展素有跟风现象,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千人一面的现象,直至沦入四处种花、处处长草的困境。因此,在未来跨境电商的深化发展中,从起步就要在坚决恪守政府与市场不同职责定位的基础上,依法、依规、适度地调整跨境电商的资质分层与资源整合,促进其健康有序地发展。当然,政府的“手”与市场的“手”之间的辩证尺度在实践中不容易动态把握,市场的“手”有时会因为竞争的激烈而失灵,政府的“手”有时则基于过度的干预而失措,而功能健全的综保区正可以成为两者有机结合的完美场所。

一方面,跨境电子商务所有的业务需求,综保区因其海关、商检、税务、外汇的优惠政策与业务配套而基本完全能保证,电商们可以心无旁骛地致力于市场竞争而不断成长壮大;同时,不同监管条线也会得益于集中高效的监管体系而及时修正不合理或落后于形势需要的措施方法,从而最大限度防止出现应对合法诉求和社会舆情被动的现象。另一方面,综保区的土地供给是有限的,设施配套是长期的,先期投入是巨大的,不可能无原则、无限制地让跨境电商入区,这就倒逼各地在用足用透综保区相关政策优惠的基础上,不得不竭尽所能地结合区域特征、地区特点、行业特色,有计划、有步骤地将电商引入区内,从而有利于各地制定各富特色的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规划,形成百舸争流的良性竞争态势,实现政府、行业、群众三者利益的平衡协调。

(三) 有利于建立融监管与服务于一体的辩证综合机制

虽然对于海关等部门而言,监管与服务是辩证的统一体,其中的尺度与偏好确实需要在实践中反复权衡、不断调适,但对跨境电子商务这样的行业而言,对服务的渴求远远超过对监管的忍耐,因此,如何融监管与服务于一体就显得更加重要。但综合监管治理机制本身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也需要不断地试验调整,有形的物理空间越是稳定,监管与服务的辩证关系也相对更易把握。

综保区适宜建立多方互动机制。借助完善的公共平台和实时的数据信息,企业诉求、群众意见、产业动态等重要数据可以被各家监管机构高频率获知并高效率回应,确保监管的时效性与科学性。综保区可以建立灵活的分类监管机制。硬件的围网监管与严密的卡口管制,使得一企一策等高度灵活的监管措施可以在区内实施,分送集报、售后纳税、集中核销、平台担保等在区外难以实施的方法手段都可以在综保区依法有序实施。综保区可以建立精准的预警机制。依托海关大数据与全方位监控,可以实时掌握电商经营情况,一旦发现不正常的经营行为、不合理的物品单品超量等现象,可以迅速采取措施及时处理。综保区内可以建立多部门合作治理的机制。现有研究均强调指出应当建立跨境物品监公共平台,以单一窗口的方式进行监管并提供服务,可由于不同监管部门的职责不同,单一窗口即便建成也多是派出机构性质,难以胜任现场的瞬息万变的情况。综保区则可以利用多部门驻点的“地缘”优势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功能优势,积极打造全面监管体系,立体掌握支付交易、物流数据、经营状况等关键信息,为有效监管打下坚实基础。

三、 跨境电子商务深化发展中的海关治理难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海关正自觉围绕这一总目标,全面深化海关改革,更加注重依托科技创新、优化监管体系、完善监管机制、平衡各方利益,从而实现高水平高质量的海关治理。这一过程是艰辛的也必将是长期的,而据商务部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跨境电商平台企业超过5000家,境内通过各类平台开展跨境电子商务的企业已超过20万家。2011 年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约为1.7万亿元人民币,2012年约为2.1万亿元人民币,2013 年为3.15万亿元人民币,2014年则达到了4.2万亿元人民币;预计2016年我国跨境电商交易额将增至6.5万亿元人民币左右。面对以技术性、虚拟性、分散性、瞬时性为特征的跨境电子商务深化发展不可避免将带来诸多海关治理难题:

一是个性化通关要求保障难。跨境电子商务的门槛相对较低,众多中小企业甚至个人都可以竞入其中,这就导致跨境电商出口多集中在服装、小家电、礼品、小商品、装饰件等成本敏感度极高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跨境电商进口则是以个人代购和专业代购生活用品或服务为主,所以无论是从业者还是消费者总是希望通关越快越好、手续越少越好,直至要求度身定制通关作业。而跨境电子商务现阶段大多是实货贸易,涉及的通关业务相当部分与传统贸易没有实质性区别,在信用资质不明甚至不够的情况下,检验检疫和通关手续不可能逐一个性化,快速通关与有效监管的矛盾十分突出,电商关注度最高的时效性往往难以保证。

二是贸易碎片化违规处理难。跨境电子零售交易种类杂、频次高,交易对象包罗万象,平时也多采用航空小包、邮寄、快递等方式进出境,加之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使用外币信用卡、国际第三方结算平台直接从海外零星购买,极易规避检验检疫、进出口征税、结汇等监管事项,存在巨大的税收风险与监管隐患。对此,海关总署2012年就明确规定所有境外快递企业使用EMS清关派送的包裹,不得按照进境邮递物品办理清关手续,可此类包裹按照货物方式通关,显然又与跨境零售的行业期盼有所冲突。同时,跨境电子商务中的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更加隐蔽,部分侵权行为甚至难以适用现有法律法规处理,使得侵犯知识产权的监管风险居高不下。

三是交易各方利益兼顾难。虽然目前海关收发货人注册登记的行政审批已十分便捷,但为数众多的小企业仍没有或者不愿取得进出口经营权,因而并不具备自主处理报关、结汇、退税等业务的权利,而这些恰恰是跨境电商收益的核心要件,一旦商务发展因此受阻往往就会指摘监管部门作为“失当”。另一方面,“电子化”的特征使得消费者购物安全问题远较传统贸易更为突出,消费者极易遭遇不发货、货不符、退款难、服务打折等问题,财产安全与信息安全也容易遭受不法分子侵害,这些问题原本是跨境电子商务的固有特性所必然导致的,可消费者往往会因为问题解决得不够及时或不够顺畅转而批评监管的不作为、不到位。

四是新业务类型跟进难。海关等监管部门作为执法部门,必须首先在现行法律制度框架行驶职权,而跨境电子商务中的新业务类型往往层出不穷,以电子、机械类产品为例,交易数量越多,随之产生的返修、调换甚至退货现象也必然同步增多,而售后进境目前仍要比照进口商品缴纳进口环节税,海关的依法行政往往会引发跨境电商的行政诉求,系统规范的监管服务与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也就更加突出。

针对这些难题,中国海关做出了积极回应。海关总署2015年第121号公告明确表示自5月15日起,海关对跨境电子商务监管实行“全年无休日、24小时内办结海关手续”,这是世界海关系统独一无二的创举,充分显示了海关系统在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指示要求、服务地方经济、尊重群众合理诉求的决心与作为。然而从前瞻性角度看,现在有的监管措施仍未摆脱传统“国际贸易”思维,还是单以“力”(技术力量与人力资源)的投入为主,正如有专家指出的,面对乃跨境电子商务监管极小切口的进境零售,海关都已不是“调整一下限量表、加班加点以及放低身段尽力亲民”就能应付的,监管部门显然要进一步拓展新的空间超前适应并自如应对跨境电子商务所带来的“破坏性创新”影响。

四、构建深度融合的跨境电子商务监管新模式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复制试点地区跨境电子商务监管经验将会成为各地综保区的首选,但复制模仿以及简单改造显然不足以适应因时因地因情而变的跨境电子商务监管需要,对于综保区而言,如果对跨境电商准入标准设置不够合理、片面强调服务而弱化监管、仅靠关检部门坚守传统关口,都将极大制约综保区自身功能的发挥,最终也将波及跨境电商产业。因此,从顶层设计和实践操作的辩证统一角度而言,应当着力构建深度融合的监管新模式。

一要开辟专业监管通道。可以预见,跨境电子商务有望成为不少综保区的主要业态而不是临时副业,尤其是海关对此应表示出明确的态度,积极配合帮助构建科学的综保区跨境电商评价指指标体系,既充分估量当前跨境电子商务的监管风险,也科学预估未来跨境电商发展的监管难点,积极督促综保区管理部门设置或预留专业监管通道,通过集约化管理、集中式验放、集报式核销等手段,做到保姆式服务与保驾式监管的辩证统一,吸引更多电商进驻综保区,促进跨境电子商务质量效益的提升。

二要建立区域电商信息网络。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把地区的综保区跨境电子商务统计监测系统,互联互通为区域的综保区跨境电商信息共享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增强统一协作,尽量避免同一区域甚至同一城市不同特殊监管区的同业同款电商扎堆的现象,促进电商区域业务的多元化发展和产业服务平台建设。

三要构建多层次监管架构。在现有监管资源整合的基础上,依托电子口岸和政策优惠,探索制定综保区跨境电子商务通关、结汇和退税等方面的管理规范与操作细则,建设集中监管数据库和统一的数据交换平台,实现行业协同数据交换平台、政府监管数据交换平台、银行单证交换平台和物流单证交换平台的无障碍融合。

四要加大监管人才培养力度。进一步完善培训机制,重点加强电子商务、网络营销、语言文化、国际物流、跨境支付等知识的学习掌握,重点加强海关、商检工作人员的商品知识的充实与完善,加深对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的理解认知,不断提高运用前沿信息技术与现代治理观念实施后续监管的能力,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能在末端得到落实。

当然,综保区自身也要认识到在服务与监管跨境电子商务方面的短板与缺项,比如,在加强跨关区、跨国境合作方面,掌握全国乃至全球的监管风险状况,打击违法违规,处理知识产权违法、跨国追溯等方面就几乎难有作为之地,这些有必要在下一步综保区与跨境电子商务的深度融合中加以重视并努力规避相关风险。

参考文献:

[1]谢晖.2014年全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进出口情况〔J〕.港口经济,2015(4):28-30.

[2]何通、刘钢、骆金龙.六省市跨境电子商务实施方案比较与启示〔J〕.上海信息化,2014(10):20.

[3]钱锦、孙一鸣、陈思聪、刘琪瑶、牛犇.跨境电子商务的我国海关监管研究——以吉林省为例〔J〕.品牌,2014(11):39-41.

[4]张建国、王浩.海关视角下跨境电子商务的税收政策选择〔J〕.海关与经贸研究,2014(1):107-109.[5]李涛、唐齐国、王峰.哈尔滨市对俄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研究〔J〕.俄罗斯学刊,2015(3):22.

[6]张俊榕.以治理理念指导跨境电子商务海关监管创新〔J〕.海关与经贸研究,2015(1):55.

[7]关于建设统一的数据交换平台的研究已有学者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实际进展相对滞后于理论研究。参见李冬蓓.论我国国际贸易的电子商务服务模式〔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2)74-78.

作者:章慕荣

我国电子商务监管理念论文 篇2:

电子商务产品质量问题及监管

摘要:随着电子商务逐渐成为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内生动力,网络交易商品质量问题也成为人们愈加关注的焦点,网络交易商品监管工作显得愈加重要。本文研究了当前国内网络交易商品质量监管工作的现状,分析了网络交易商品存在的问题,并对进一步加强电子商务健康发展引导和市场监管提出了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电子商务;网络交易;市场监管;信用体系

引言

近年來,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据《2018年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31.6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5%,其中网上零售额9.0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3.9%。电子商务市场规模持续增长,整体竞争力不断增强,逐步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成为拉动内需、增强经济发展的重要内生动力。

网络交易在为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大家带来了许多困扰,屡遭曝光的“质量门”事件加重了人们对网络交易商品质量的怀疑和担忧。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2016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数据显示,商品质量(6.82%)、疑似售假(5.85%)、货不对板(5.34%)是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市场监管部门公布的专项抽查结果显示,网络交易商品抽检合格率呈逐年递增趋势,质量总体情况逐年好转。这得益于国家法律体系的健全和有效监管,也得企业产品质量意识的提升和消费者维权意识的增强。

1、网络交易商品质量监管现状

1.1 有效抽样是质量监管工作的难点

市场监管部门在进行网络交易商品质量抽查时,通常采取“神秘买家”方式进行,若在抽样之前被经销商察觉到购买商品的目的是用于产品质量抽检,则会遇到电商经营者借口无货或缺货,拒绝销售,导致抽样工作无法进行。“神秘买家”方式已持续多年,也已经成为电商行业众所周知的“秘密”,部分商家也在实践中摸索到“神秘买家”的规律,甚至有详细的应对策略。“买样难”成为当前网络交易商品质量监管工作的焦点问题。

1.2 奖惩有度是质量监管工作的重点

电商平台为了抢夺市场份额、聚集人气,在市场推广方面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更多,在产品质量把关方面投入的资源相对不足,再加上电子商务产品数量繁多,导致假冒伪劣产品、“三无产品”进入到了各类平台,致使质量问题长期存在。虽然《电商法》、《网络交易管理办法》等对平台、销售企业、生产企业提出了相关的尽责要求,但执行现状与要求存在一定差异,《电商法》2019年1月1日实施后,按照法律准绳实现奖惩有度,才能真正提高相关企业产品质量意识,实现高质量发展。

2、网络交易商品质量问题的成因

2.1 网络经营主体的质量意识与管理能力欠缺

部分生产者和经营者为追求短期的利益最大化,将产品质量抛之脑后,质量意识淡薄,以牺牲产品质量换取短期利益。不少中小生产者缺乏专门的品控人才,缺乏有效可行的质量管理体制,采取买样拆解“照葫芦画瓢”的方式组织生产和制作产品,埋下了知识产权和质量隐患。

2.2 电商平台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

根据规定,商品进入电商平台必须提交相关质检合格报告,但部分平台片面追求商家入驻的数量,对商品的质检报告的审核流于形式,对检测项目的要求未能覆盖国家或行业标准的全部要素,把关不严,导致部分假冒伪劣商品进入了市场流通环节。

2.3 网络诚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网络交易监管存在违法行为发现难、调查取证难,加上网络交易的虚拟性、跨地域性特性,给网络交易质量监管带来了诸多挑战。

由于互联网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国家配套的法律规制体系还不完善,《电商法》2019年1月1日开始实施,但相关规定也有待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电子商务领域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3、网络交易商品质量监管的对策建议

提升网络交易商品质量既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网络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需要多管齐下,多点发力。

3.1 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企业是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充分激活企业这个质量供给的“细胞”,从源头上推动质量发展与提升。

一是加强宣传,提升质量意识。依托互联网,运用新媒体,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网络交易管理办法》、《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抽查检验办法》为契机,切实加强对各类企业进行质量意识宣传,大力弘扬质量第一的经营理念,推动企业质量意识提升。

二是加强培训,培养质量管理人才。结合企业商标品牌建设,深化企业品牌管理专业人才培训,夯实知名品牌企业质量管理人才基础。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突出问题导向,围绕当前企业标准把握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加大培训力度,着力提升培训针对性,培养一批基础好、能力强的质量技术骨干。

三是加强指导,提升质量水平。深入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企业开展装备升级、质量比对、技术攻关、顾客满意度提升等专项行动,塑造精益求精、追求质量的工匠精神,建立健全质量管理、标准、计量检测体系,采用先进管理方法和标准,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切实提高品质满意度。

3.2 着力构建质量监管共治格局

加强网络商品质量监管,必须凝聚起社会各界的智慧和力量。既要从生产这个源头抓起,又要发挥平台经营者等各类网络经营主体、消费者、行业协会、新闻媒体等方面的作用,着力构建企业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的社会共治格局。

一是切实落实电商平台管理责任。第三方交易平台在提升网络商品质量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网络交易平台必须依照法律法规健全完善商品质量管控制度和措施,加强对网络商品经营者的管理,主动开展商品质量检查,督促网络商品经营者履行商品质量及服务义务,及时制止侵权行为,不断提升网络交易商品质量。同时,建立协助行政部门开展监管执法制度,如实提供网络商品经营者的相关情况,对被抽检的不合格商品及其经营者采取相关措施,与执法部门形成质量监管合力。

二是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依托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推动生产企业、网络商品经营者自觉履行商品质量保障义务。支持地方行业协会建立地方产业质量标准,并将贯标工作作为企业品控能力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建立健全技术、专利、标准协同机制,开展对标达标活动,提升质量水平。

三是强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创新开展“互联网+质量服务”模式,推进质量技术资源、信息资源、人才资源、设备设施向社会共享开放,开展一站式服务,为产业发展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技术支持,为企业质量提升提供技术支撑。

四是着力强化部门协作。网络商品质量监管涉及市场监管、商务、海关等多个部门,切实加强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打破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运用大数据推动监管创新,构建智慧监管、精准监管、高效监管的网络商品质量监管格局。

3.3 着力强化质量监管力度

一是制订监管标准。在当前网络交易产品质量监管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组织相关机构、企业,率先制定特色电商产品质量网上监管的地方标准,为网络商品质量监管提供标准依据,切实解决“无标可依”的难题,促进网络交易商品质量提升。

二是强化执法力度。强化各地网络交易监管协作机制,加强部门联动,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监管风险突出的领域,加大对重点行业与重点产品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违法行为。严肃惩处虚假宣传、刷单炒信等网络市场违法行为,净化网络市场环境。

三是加强载体建设。强化网络市场监管探索创新,发挥示范效应,着力围绕制约网络商品质量监管的重点难点问题,努力在线上线下融合监管、网络市场监管机制体制创新等方面,形成制度突破,总结一批可复制推广的经验,进一步提升网络商品质量监管水平。

3.4 加强诚信体系建设

一是开展信用归集工作。以《政府部门企业信息统一归集公示工作实施方案》为依据,加快推动电子商务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相关行业主管、监管部门建立健全电子商务平台、网络经营者以及为电子商务提供支撑服务的相关机构的信用记录,依托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完善电子商务信用数据库,实现部门之间、线上线下信用信息互联共享。

二是实施信用约束措施。着力构建以电商信息集聚共享为基础、以信息公示为手段、以失信联合惩戒为核心的电商信用监管机制。建立信用承诺制度,推动电子商务平台、入驻商家等网络市场主体就产品质量等作出信用承诺,接受社会监督;建立信用信息公示制度,推动电子商务平台提供市场主体信息查询服务,并在市场主体经营页面显著位置公示信用信息,推行联合惩戒,细化惩戒措施,切实做到“一处失信、处处受限”。

三是建立信用激励机制。加强正面激励引导,打造一批电商领域诚信经营的品牌。将信用评价与企业品牌创建有机融合,着力围绕守信经营、质量上乘、用户满意的企业,培育一批网货知名品牌,弘扬诚信文化,通过示范带动,全面提升网络市场的诚信经营水平。

4、结语

网络商品质量监管工作关系国计民生,更是维护网络市场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当前我国电商产品质量监管工作国家通过法律法规给予宏观上的指引,但实践中还存在诸多可以改进、细化的环节,有关部门应及时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提高网络商品监管工作流程的规范性;整合各地监管机构资源,建立全国统一的多部门联动质量数据公共检索服务平台提高有效性,建立长效发展机制;在此基础上完善质量抽检后的惩治和奖励机制,确保质量监管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國家统计局五位司长解读2016年中国经济年报[N].中国经济报, http://www.ce.cn/macro/more/201701/22/ t20170122_19799319_2.shtml

[2]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6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R].2016

[3]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网络交易管理办法[Z].2014-01-26

[4]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抽查检验办法[Z]. 2014-02-14

[5] 权薇,张琦,李大圣.网络商品质量安全监管——监督抽查检验机制的研究和探讨[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14,(2):94-97

作者简介:

王亚春,软件工程硕士,高级工程师,任职于江苏省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相关产品质量检测及认证;王侃,工学学士,任职于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网监处,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交易监管;张惟佳,法学硕士,任职于江苏省商务厅电商处,主要研究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吕慧,法学博士,律师,任职于北京高朋(南京)律师事务所,主要研究电子商务相关法律法规;张瑞瑞,法学硕士,律师 ,任职于江苏举措律师事务所,主要研究民商法及互联网领域相关法律法规;王萍萍,工学硕士,工程师,任职于江苏省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产品检测相关标准。

作者:王亚春 王侃 张惟佳 吕慧 张瑞瑞 王萍萍

我国电子商务监管理念论文 篇3:

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需金融服务与监管并重

摘 要:文章在分析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从金融视角提出了跨境电子商务发展需要金融服务支持与金融监管并重的观点,并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电子商务 金融 政策建议

当前,我国对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提出了“买全球,卖全球”的目标。随着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及一系列鼓励发展电子商务政策的出台,国内很多地区积极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跨境电商在外贸领域撑起了一片新的蓝天。如何为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便利化的金融服务和相适应的金融监管成为实践中需要探索的新课题。

一、跨境电子商务在我国外贸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国跨境电子商务起步晚、发展快。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公布,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2011年为1.6万亿元,2012年达到2万亿元,2013年达到3.1万亿元,近五年来一直保持着30%以上的复合年增长率,远超过传统外贸年均增长不足10%的比例。电子商务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据权威机构预测,到“十二五”期末,我国跨境电商交易额占进出口总值的比例将达到16.9%,2016年预计达交易额到6.5万亿人民币。2012年,由海关总署牵头分别在上海、重庆、杭州、宁波、郑州等地开展了跨境电子商务贸易试点。2013年10月国家鼓励有条件地区开展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2013年12月国家明确了跨境电子商务若干退税政策。2014年以来,广州、深圳、哈尔滨、长春等地也先后获批“国家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城市”,北京、安徽、福建、金华、苏州、青岛、东莞等省市也纷纷建设跨境电商园区与平台。跨境电子商务在传统外贸出口增长乏力的背景下蓬勃发展,悄然改变着传统国际贸易格局,并对拉动我国经济增长、促进外贸方式转变、助力企业转型升级发挥着重要推动作用。

二、跨境电子商务快速发展需要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做支撑

随着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相关的服务业也应运而生,尤其是金融服务成为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跨境电子商务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不仅仅限于基本的交易支付功能,而且在提供担保、外汇理财、信用查询、外汇金融衍生品销售等方面也提出了新的需求。因此,金融工作应与时俱进,适应电子商务与金融服务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

首先,要积极推进跨境电子支付和外汇结算的便利化。当前,跨境电子商务交易支付方式主要有银行转帐、信用卡、第三方支付三种方式。B2B跨境电子商务主要以传统线下模式银行卡、银行转帐来完成支付。B2C、C2C跨境电子商务主要使用线上支付方式完成交易。由于近年来B2C、C2C模式交易量的大幅增长,第三方支付工具得到了广泛应用。因此,如何促进第三方支付机构与银行合作,提供高效顺畅的电子支付、外汇结算服务,是当前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2013年以来,我国密集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促进跨境电商支付结算便利化。例如,2013年3月外管局下发《支付机构跨境电子商务外汇支付业务试点指导意见》,决定在上海、北京、重庆、浙江、深圳等地开展试点。2013年9月,支付宝等17家第三方支付公司获得跨境电子商务外汇支付业务试点资格。2013年10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专门转发了商务部等部门关于实施支持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有关政策意见的通知,要求有关部门在支付结算方面要支持企业正常收结汇,解决企业办理出口收汇存在困难的问题;鼓励银行机构和支付机构为跨境电子商务提供支付服务,解决支付服务配套不到位的问题。2013年12月央行在《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中提出,上海地区各银行可与区内符合资格的支付机构合作,为跨境电子商务提供人民币结算服务。2014年2月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下发了《关于上海市支付机构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的实施意见》,支付机构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在上海自贸区启动试点。可以说,为打通跨境电商支付结算通道,各项政策措施正在积极试点、稳步推进。当前,通过试点要重点解决第三方支付机构在集中代理收付汇、结售汇和国际收支申报等方面存在的障碍和问题。比如在购汇方面如何解决购汇主体不符合要求、购汇数据录入操作不符合要求、购汇凭证留存不符合要求等政策性障碍;在结售汇和国际收支申报方面,外汇备付金账户开户行如何获得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交易明细、如何审核支付机构集中收付的资金与真实交易的对应关系等问题。

其次,要细分和拓展金融服务领域。由于跨境交易、支付及运输、报关等的特殊性,跨境电商客观上需要通过第三方平台支付中介、保证金、延迟付款、信用等级查询、担保等方式确保交易的安全。因此,应鼓励第三方支付机构、担保机构、信用评级机构积极参与跨境电商服务试点,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向细分领域延伸。一是建立信用体系平台。通过对交易的信用评价,建立对外交易(包括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信用体系,同时与征信系统实现对接或纳入到征信系统中。二是建立担保服务平台。鼓励担保机构为跨境电商提供质量担保、融资担保或者交易风险担保,免去企业、个人的后顾之忧。三是建立金融衍生品销售和外汇理财平台。第三方支付机构可以通过与商业银行合作,跨地区提供外汇金融衍生品服务,有效降低企业用汇成本,同时也使外汇理财更接近普通群众,实现藏汇于民。

三、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发展需要相适应的金融监管做保障

跨境电子商务与跨境电子支付存在全球性、无形性、匿名性、即时性和快速演进性等特性,这些特性为跨境电子商务交易和支付提供了便利。但同时由于网络交易的虚拟化和电子化,会带来交易欺诈、资金非法流动和洗钱等风险;支付机构备付金账户中的沉淀资金,若监督管理不严会存在资金安全隐患。因此要推动各项试点政策有效实行,保证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发展,就需防风险与促发展两手抓,在完善金融服务的同时要跟进相应的金融监管措施,防范金融风险。

第一,宏观层面应坚持和完善相关外汇管理政策。一是要逐步扩大跨境电子商务交易的业务范围,坚持有序开放。我国跨境电子商务还是要遵循由货物贸易到服务贸易再到虚拟物贸易、先出口后进口、先经常后资本的顺序逐步推进。对于第三方跨境支付机构,应先开放境内,再开放境外,严控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跨境外汇收支范围,严防资金通过电子支付渠道非法跨境转移流动。二是认真执行支付机构跨境支付结算的市场准入和跨境电商主体资格核准制度。对除个人外的跨境电商要求其必须具备进出口经营资格,并在外汇管理部门办理登记后,方可进行交易。对支付机构从事跨境支付结算的资格审批,要注重审查其平台建设是否内控合规、符合风险防范要求,资(下转第170页)(上接第168页)金实力是否符合要求,业务历史记录是否良好等。三是制定和完善跨境电子商务及支付结算外汇管理办法。在人民银行《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关于跨境电子商务及支付结算外汇管理办法》,对跨境电商主体资格、跨境贸易支付结算、交易数据管理、外汇收支统计等做出统一明确的管理规定。

第二,微观层面应改进和规范业务操作。一是将跨境电商及支付业务主体纳入外汇主体监管体系。当前,我国的外汇管理正在由行为监管向主体监管转变。因此,应遵循主体监管的理念,将跨境电商及支付机构实行分类管理。跨境电商为境内法人机构时,外汇管理部门应按照该机构的考核分类结果,确定该机构可从事的跨境商务范围。同时,支付机构在办理跨境收支业务时,也要在查询该机构所属类别的基础上,提供相应的跨境支付服务。跨境电商为境内自然人时,应按照“了解你的客户”的原则,认真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对已公布为“黑名单”的个人应拒绝办理跨境支付业务。二是对跨境电子商务外汇收支数据实施有效的统计与监测。跨境电商无论是否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均需开立经常项目下的外汇账户,办理日常跨境外汇收支业务;对办理跨境电子商务收支数据应予特殊标注,以便于统计和监测;建立完善跨境电子商务非现场监管系统,密切关注跨境电子商务外汇收支数据变化,提高监管的时效性。三是强化对跨境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业务创新、系统安全等重点领域的监管。加强备付金账户的余额管理,严格计提备付风险准备金,建立相关保险制度;在鼓励依法合规进行业务创新的同时,要对超范围经营、违法规避监管、违规不当得利等现象予以严惩。加强支付平台的技术安全建设,做好异地备灾设置,推广应用先进的加密技术、密钥管理技术和数字签名技术。

第三,在协作监管方面应建立健全多方协同的监管系统。我国对跨境电商和支付负有监管职责的部门涉及到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工商总局、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公安部、国家安全等部门。目前,各监管部门都以方便自身管理为出发点来实施监管,没有形成统一协调、相互配合、运转顺畅的高效监管体系。特别对于承担着跨境支付重要任务的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监管,应尽快建立起政府监管部门、备付金银行、行业自律组织、社会公众“四位一体”的监管体系。中国人民银行履行跨径支付结算监管主体职责的同时,工商、税务、海关、公安等相关机构也要从不同角度,适时适度跟进,加强管理;备付金银行要切实发挥协作监督作用,严格监督支付机构备付金的存放、使用和划转,确保备付金安全;支付清算协会应积极发挥行业自律作用,教育引导支付机构守法合规经营,共同维护行业秩序;社会公众应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力量,形成广泛参与的社会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1] 黄永江.关于构建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及支付外汇业务管理体系的研究.金融会计,2013(7)

[2] 来有为,王开前,李广乾.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形态和发展状况.中国经济时报,2014.6.10

[3] 张飒.跨径支付背后的两套监管逻辑.东方早报,2014.2.18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 山西太原 030000)

(责编:芝荣)

作者:耿忠

上一篇:城市房屋拆迁案件问题论文下一篇:技工学校班级学风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