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主创新与电子设计论文

2022-05-01

摘要:大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高校应积极构建适应科技进步和时代发展要求的、基于大类培养的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体系和机制。探索实施大类招生、分类培养的管理办法和实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运行机制。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大学生自主创新与电子设计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大学生自主创新与电子设计论文 篇1:

独立学院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摘 要]培养当代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是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大学教育的根本问题。本文以独立学院为着眼点进行研究,分析目前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以及影响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提出几点改善建议和具体实施办法。研究目的旨在重视教学教法的改革,且提高教师与学生这两大主体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地研讨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独立学院也应制定出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并符合自身办学特点的培养方案,从而培养学生成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专业型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生;自主创新;产学研

1013939/jcnkizgsc201520236

创新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我国在国际社会竞争中能否立于不败的关键。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者。在国家经济保增长的同时,更应注重人才的培养,尤其在自主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此项是我国高等教育中最为关键的一环。与国际上优秀大学相比,我国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确实存在差距,其问题所在,学校、教师、学生三者均存在一定的问题。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应该从我国目前大学生培养现状入手,从分析导致创新能力薄弱的缘由入手[1]。笔者以培养独立学院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为起点,结合我国高校独立学院的特点,研究改革的制约因素及改善具体方法。

1 独立学院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现状

当代社会中,创新作为关系到国家科学及工、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软因素。在新媒体盛行的大潮影响下,在校大学生自身是能够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了解创新能力会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及自己未来的就业。但当代大学生的此项能力的培养也面临诸多问题,独立学院的学生,相对普通高校的学生而言创新能力总体还是比较低的[2]。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创新意识淡薄

独立学院的学生普遍存在学习态度偏差的問题,有的学生是高考发挥失常,进入独立学院本身心里存在一定的阴影,想努力改变,但又缺少行动的信心和坚持到底的毅力。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单调,不善于发现问题和总结经验,灵感昙花一现而激发短暂热情,经过短时间过程火花就被实际问题所遇到的困难所熄灭,并没有探索并努力解决所面对问题的坚持不懈,学生善于迂回规避问题而要求其自主解决问题,其反应为无能为力。

12 创新能力不足

独立学院学生自身理论基础相对薄弱,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处于教师‘教’学生才会‘学’的被动学习模式,基础学科理论不扎实,专业技术动手能力不高,“创新”此种高层次要求成为空中楼阁。少数能力较强的优秀学生只能单打独斗,难以形成创新团队。

13 缺少创新环境

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处于建设中,缺少在科研方面能力强的专家与带头人,科研立项申请都较难通过,科研课题较少。因此学生缺少参与科研的环境,无论从经费还是科研梯队方面都难以落实和实现。

14 创新成果少

学生的创新项目主要源于兴趣和爱好,与生产、生活实际衔接距离长,很难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不足以满足市场需求。独立学院科研创新经费短缺,缺少经济支持,无法做好创新产品的推广完善与相关者反馈,科研成果难以得到真正的转化和应用。

2 独立学院影响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

21 学习目标不明确

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就等同实现了多年的理想,终于可以摆脱繁重学习的任务,父母的束缚,很容易造成阶段性的放纵。由于对四年的学习生活没有规划,不能自主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对于自控能力差的同学更是沉迷于社交网络或游戏,导致学习生活过于松散。对于社会发展缺少积极地认知,对自身专业所涉及的行业感到茫然,对于所学知识落脚点不明确的问题普遍存在与当代高等学校的学生中。

22 应试教育造成学生为了考试而突击学习以考试成绩来区分学生优劣。考试所考核的内容往往是对书本上独立的浅层的理解,缺少对学生综合实际能力的考核环节。导致很多学生为了得到奖学金而只学跟考试相关的知识章节,从而忽略了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3]。事实证明很多学业成绩普通的学生更具有科研及创新潜力,有待开发和深入培养。

23 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独立学院课程设置灵活性弱,缺少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课程或即便开设的也不能真正达到目的。多以理论型教学内容为主,无法真正和实践做到结合。一些课程根本无法适应就业与社会发展需求,根据需要进行实时调整的课程设置不明朗。

24 教学内容落后,教学方法陈旧无法吸引学生,学生没有兴趣就无法深入研究。很多教学内容几十年不变,很多教材针对独立学院学生更是晦涩难懂,严重脱离企业生产实际。教师也欠缺将理论直接融合到实践应用的能力,学生更是难以活学活用。

25 自主创新培养资金不足目前高等学校没有专门用于培养自主创新能力的专用资金。

3 提高独立学院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改革建议

31 从意识出发在学生升入大学开始,引入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产生兴趣,可以通过一些创新社团的项目展示和宣传吸引更多社员加入。在大学基础课程开设同时,加入创新方法的讲座。提倡举行学生创新大赛的优秀作品展,建立良好的创新氛围。进而提高创新意识,以兴趣为引导,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得到提高。

32 教师应提高综合素质,在教学教法上也要创新

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结合各自专业特点,运用启发式,双向交流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这也激励教师要不断提高才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自身能力过硬,才能引导学生,适时引领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发展,拓宽知识面,强调学科之间的综合,提倡跨学科训练,优化知识结构的同时也能使学生的创新设计更具有全面性[4]。在课上引入项目教学,从根本上联系理论与实际,让学生学习过程不再迷茫,知道为什么学,有什么用,怎么用,形成理论体系。同时加强专业知识与生活生产相结合的创意征集,鼓励学生利用学生社团完成国家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的申请。是学生在申请流程及技术提高方面乃至发明想法方向上提高其积极性。促使学生放开胆量想象,突破学科之间的界限。从而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之的思维。

33 开放创新实验室,营造出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创新氛围

充分利用学校的原有实验室资源,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5]。由教师或优秀学生代表定期布置创新任务,定期做小组汇报与组间交流,分阶段进行验收,帮助学生更好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提供创新的平台。

34 组织大学生自主创新团体

对相同创新项目有兴趣的以小组为单位,群策群力,定期进行评比,压力转化为动力。学校在这方面给予支持,无论是经费上还是教师工作上,对于参与创新社团的指导教师可以考虑计入学时或年终考核。

35 制定大赛的奖励机制,以此激发学生兴趣

学科竞赛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具有推动作用[6]。学校应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大赛,如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机械大赛,光电设计大赛,工业设计大赛还有数学建模大赛,以竞赛模式的培养是近年来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对于有能力的大学生提供经费支持,得奖学生给予奖励或纳入奖学金评定趋向更为合理。

36 加强实践课程的比重,创建自主创新实践体系

多设立综合设计性实践教学环节[7]。最好为开放性题目,激发增强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例如在科研训练或课程设计当中,教师给定题目后,提出基本要求和发挥要求,由学生自行查询相关资料,可以制定不同方案实行,对于有创新性的实施方案要大力支持,而应避免千篇一律的复制和仿制,在相关评定的分数上也应该突破传统等级比例的限制。

37 独立学院进行产学研协同创新鼓励学校的科研力量能够为企业研发中心服务,更好的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调动广大教师从事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要进一步改进对教师绩效的考核办法,实现大学科技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 结 论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本科教学中迫在眉睫的任务,对于独立学院而言更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教师与学生互为这一工作的主体,二者应相互学习,积极探索。学生应注重理论基础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以科技创新为目标,努力成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在学生迈出科研创新第一步的时候,教师要做好引导和鼓励工作,为学生提供有助于创新发展的平台。教师更要不断进取,提高自己的科研业务能力,使自身素质过硬,才能有效推进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的进程,提高大学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鹏,于兰,刘助柏,等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大学教育学,2005,91(3):50-53.

[2]辛建,赵祥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困境与解困路径的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9,136(5):14-15.

[3]曾红元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1(6):31-33.

[4]汤明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探析[J].成人教育,2010,278(3):66-67.

[5]李范珠,包强,赵燕敏,等发挥高校科研实验室作用,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9):21-23.

[6]李国锋,张世英,李彬等论基于学科竞赛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3):25-27.

[7]李楊帆,朱晓东科研训练计划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1(4):24-25.

作者:尹晶等

大学生自主创新与电子设计论文 篇2:

大类培养模式下提高大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探索

摘 要:大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高校应积极构建适应科技进步和时代发展要求的、基于大类培养的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体系和机制。探索实施大类招生、分类培养的管理办法和实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关键词:创新实践机制

在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更新周期不断加快的当代社会,各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不仅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结构,更取决于人才的质量。而人才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同创新与实践能力紧密相关。目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成为我国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十一五”时期引导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務。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着力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造就一支适应未来挑战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是新世纪赋予高等教育的重任。大学在教育过程中应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机制、方法和途径,为完成这一光荣而重要的历史使命做出贡献。

1 大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

电子科技大学光电信息学院在50多年的办学过程中,不断突破传统领域,优化专业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坚持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的,形成了严谨扎实的治学风格和积极进取的求学态度。尤其近几年,学院依托“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显示科学与技术”、“光电子技术与器件”等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大力整合教学科研团队,形成了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构建了一流的科研与教学平台,创建了“科研促进教学”的运行机制,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项目建设和学生创新基地建设等多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大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保障。

1.1 学院正着力实施“大类招生、自选专业、模块教学、分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基于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生进校时不分专业,经过两年半的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学习后,根据志向选择相关课程模块进入相应专业学习。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设计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设置强调宽厚的基础知识学习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过程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

1.2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教学团队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大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条件

培养创新人才需要一支富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为了使教学内容与科技进步紧密相连及大力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学院根据学科方向,创建了教学与科研高度融合的教学团队,其中包含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形成了高水平的教学队伍,其中包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全国优秀教师1名,四川省教学名师1名,教授(含研究员)30人,副教授(含副研究员、高工)46人。这不仅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提高了课程和教材建设质量,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创建TR团队,提高光电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探索与实践”获得了2009年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1.3 较高水平的实验项目和学生科技创新基地的建设,为大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目前,光电信息学院拥有13个分类实验室完全对学生开放,满足学生自主实验要求;应用电子科协与创新基地为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提供了平台;学院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学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和国家创新性实验计划为学生进入教师的科研课题和自主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畅通的渠道和良好的条件。

2 大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2.1 探索实施“大类招生、自选专业”的创新教育模式的管理办法

为实施学科交叉与综合背景下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和个性化培养,以探索和研究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学会认知和创造,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学院目前正积极探索与实践“大类招生、自选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大学生创新教育机制的基础。

首先,大类招生是指学生进校时不分专业,经过两年半的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学习后,在三年级下学期根据志向选择相关课程模块进入相应专业学习。这是一种新型的创新人才选拔模式,有效地拓宽了学生的基础知识,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保障。

其次,自选专业是指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生活,了解大学、学科、专业,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之后,再选择专业方向。这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专业选择空间,减少了学生选择专业的盲目性,更符合学生的利益,也为模块教学、分类培养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2.2 探索实施“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对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实效性

在“模块教学、分类培养”的大类招生与培养模式中,学院构建了“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其中“平台”是保证学科大类人才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体现“厚基础、宽口径”。“模块”突出知识的系统性和特色,主要实现不同专业方向人才的分流培养,体现个性。课程设置改革立足于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满足学生的未来发展需要,特别是满足学生就业后的发展需要,培养学生多方面、多角度立体思维的能力,以培养扎实的专业基础、技术应用能力和提高工程素质为主线,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包括理论课程设置调整和实践性教学内容改革两个方面。

课程设置调整主要是整合原来同一学科不同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设置与大类培养课程体系相适应的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构成新的学科基础课程模块和专业核心课程模块。

实践性教学内容改革主要是将原有的实验课内容进行扩充,整合原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开发大类培养下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要求学生全面了解专业基础知识,并由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制订具体的实施步骤,具体实验过程由学生实验小组独立完成。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相关专业知识分析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现象,提高学生在实践中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拓展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2.3 探索实施高年级分类创新能力培养的运行机制

(1)建立分类创新能力培养的管理办法

学生从四年级开始进入到分类培养阶段,学院对学生按照三种不同的类型(深造型、创业型和就业型)进行针对性培养。对于考研或保研深造的同学,在通识教育的同时,强化专业基础训练,包括科研方法论、科技论文的写作、学术诚信的教育等方面,学生可通过学院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或学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和“国家创新性实验计划”进入教师的科研课题,或直接进入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中参与研究工作。对于创业的同学可通过创新创业基金进入创新创业基地。对于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同学,学院将开设求职技巧培训,加强个性化职业指导课程教育,提高个性化就业信息采集、简历撰写、应聘面试等技能。组织学生实地考察、社会实践调查。通过应用电子科协和校外实习基地强化个性化职业训练。鼓励学生毕业设计课题到企业中去,实际参与所在企业的课题设计,实现“学院+企业”的培养模式。

(2)探索分类创新能力培养效果的评价办法

创新能力主要由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等要素组成,而影响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因素也较多,有外部的,也有学生自身的,对于大学生分类创新能力的评价,也不应有统一的模式,方法应多元化,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于深造型同学,可以从学生发表论文的质量与数量、学生参与课题的研究成果等方面加以评价。而对于就业的同学,则可从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公司或企业创造的利益等方面来衡量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3)拓宽分类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开设独立的综合实验课程。实验环节是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必须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将原有的实验课内容进行扩充,整合原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开发大类培养下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增设科研性专题实验,形成独立的综合性实验课程。

加大实验室、实习基地的开放力度。开放实验室、实习基地,首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选择实验项目、实验仪器,制定实验方案。其次,有利于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推进研究性教学,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独立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广阔的空间。再次,有效的提高实践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构筑课外综合训练大平台。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培养为导向,将创新教育与自主探索融入教学过程,构筑课外综合训练大平台。将学院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全国光电设计大赛、校级以上电子设计竞赛、智能汽车设计竞赛、机器人设计竞赛、挑战杯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辩论赛等列入教学计划,学生必须通过以上途径获得创新学分,将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覆盖到全员,强化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4 完善教学与科研团队相结合的运行机制,探索有利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性教学方法

将科研适时适当地融入教学,建立以科研为导向,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运行机制,是培养大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必要条件之一。学院创建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教学团队,除承担学科平台建设和科研任务外,还负责承担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基地建设、研究性教学方法的实践、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创新基金、国家创新性实验计划以及各类科技竞赛的指导工作。老师们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项目,将科学研究方法和思维引进课堂教学,通过发挥教师在人生阅历、科研经验和科研条件的优势,在思想上加以启发,在方法上加以指导,大大促进了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提高。

3 结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国家创新教育的实现。高校应将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创新教育为一体。只有这样,才能造就一大批走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 施菊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构建与实施[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5):179~181.

[2] 张国梁,朱泓.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与机制[J].中国大学教学,2003(6):11~12.

[3] 陈德静,禾平,等.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J].江苏高教,2007(1):117~119.

[4] 王丽君.大学生考研与就业分类培养探索[J].新课程学习,2010(4):3~4.

[5] 杨艳,張义之,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外部机制研究[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133~135.

[6] 杨坤.校园文化建设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第26期

作者:薛巧巧

大学生自主创新与电子设计论文 篇3: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讨

[摘要]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多元化的,其培养方法与途径也应是全方位的、立体的、多元的。文章从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过程、培养体系和培养机制等方面,探讨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关键词]本科生 创新能力 培养机制

[作者简介]范忠奇(1964- ),男,山东淄博人,山东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信息工程;赵晖(1973- ),女,山东淄博人,山东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研究与计算机基础教学。(山东 淄博 255000)

在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强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倡导科技创新的背景下,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以突出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为目标,积极探索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途径和方法,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包括认识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吸收知识和信息的能力等,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学习理论的发展表明,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所以应该从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方法、教学实践过程、培养体系和制度等方面探索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一、课程体系与教学团队建设

创新需要宽厚的基础知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卓有成效的教学实践活动,以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为目的合理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体系,组建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学团队,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必要。

1.优化课程体系。根据专业要求与社会需求,研究和优化课程体系,合理配置必修课与选修课比重,确保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又能以选修课为依托,进行各种创新学习与实践锻炼,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项目、教学内容,把工程项目中形成的成果应用到学生培养上,教师创新教学,学生创新学习。

2.组建教学团队。根据学生主攻方向的不同,结合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合理配置教学团队,老中青结合形成教学与研究的梯队,研究改革所属专业方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创新实践的方法与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二、转变理念,创新教学

如今的教育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更是培养具有多元创新能力的人才,要从根本上转变理念,并以此为出发点对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与改革。

1.改革基础课教学形式与方法。现阶段的中国大学本科专业教学既强调专业基础,也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创新角度来说,专业基础是基石。然而,仅有扎實的专业基础并不能保证创新,所以专业基础课中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值得关注的,并要花心思探索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专业基础课的特点是理论性较强,难度较大,学生听起来容易感到枯燥。而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通常是教师“一言堂”“满堂灌”或者“满屏灌”,没有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而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成形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要针对专业基础课的特点,从课内和课外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积极活跃课堂教学,良好互动开展教学,并借鉴国际一流大学的课堂教学模式,针对不同的内容实施讲授式、启发式、探究式和研讨式教学,积极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

2.创新选修课组织教学。专业选修课是培养本科生多元创新能力的舞台,又是培养专业人才的起点和基础。所以专业课教学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且不可替代。当前,有些教师尤其是老教师在选修课教学中依然沿用基础课的教学方法,阻碍了学生专业思维的形成,所以对于专业选修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高度重视,进行全方位地探索,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完善与提高。要结合当前专业的发展形势,改变过去围绕教材和知识点的方法,以案例和项目为载体展开知识点,进行立体化的教学和实践,并加强学科知识点的横向联系,让学生形成专业的整体概念。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认真研究教材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把知识点有机地整合成可用于教学的完整的专业案例和项目,把现实浓缩的项目还原于课堂,并以此为起点逐步展开试验教学和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对专业项目的分析、解决和实施能力,使学生能够从全局的观点认知和把握问题,促进创新思维和实践。

三、开放的试验与项目化的课程设计

目前,无论是基础课还是专业课实验,验证性的较多,设计性的相对较少,即使是设计性试验也仅仅停留在一个知识点上,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且实验大多是孤立、分散的,同一专业的各门试验之间缺乏关联性和系统性,多数脱离生产实际,这使得专业课试验对多门课程的知识点纵横连贯较差,很难把多个实验有机地整合成一个科研课题或项目,无法促进学生的纵深思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开放了试验室,但多是学生用于验证的试验,而贯通项目整体流程的试验项目极少。

1.增加创新性试验项目。由于某些专业课可以使用完整的项目来贯穿课本知识点,因此随堂的各个试验完全可以用一个类似的项目分解出来,既做到设计性试验,又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增强创新思维的能力。在实验前要树立全局观念,讲解清楚这是个大项目,并分解了许多小项目,每个小项目都是一个实验,实验内容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试验难度逐渐提高,最后归结为一个完备的项目,无形中培养学生项目分析和项目实施能力。

2.创新性试验计划。要切实落实“国家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做好创新试验的立项工作,试验室教师应依据学生与社会实际开列项目,让有意向的学生能够进行设计性、综合性的试验。积极开设“创新实验班”,实行班主任制和导师制,设立实验班专项经费,合理组织制订实验班人才培养方案,把实验班打造成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摇篮和基地。

3.创新的项目化管理课程设计。一个课程设计项目可以融合多个知识点甚至多门课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创新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组织、沟通和协调能力,有利于其人格和品行的塑造。当前,课程设计一般都为一个小项目,教师给出项目要求和预期目标后让学生自由发挥,这确实给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自由发挥的余地。但是,学生不了解生产实际,整个设计开发过程不规范,许多在生产实际中注重的环节反而在此不引起重视,影响了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提高,所以把现实的项目管理带进大学生的课程实践是非常有必要的。

课程设计要以项目化的方式来管理整个过程,把真实的生产实际还原于课堂,将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融入项目训练中。一般学生4~5人组成一个项目小组,其中一位担任组长,由组员选出。成员之间以有利于项目开展的方式分工协作,组长负责组内协调管理和组间取长补短等。项目通过申请立项、需求分析、项目实施和验收等环节开展,学生由被动地完成项目变成主动地组间竞赛,形成你追我赶的非常有意义的实践活动。鼓励使用灵活的小组内部组织方式,使学生对项目的实施提出多种解决方案、使用新的开发技术,同时培养学生团队意识,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这种方式能够全方位、多层次地锻炼学生的综合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四、拓宽创新实践的途径

1.参与各类项目与竞赛。大学生创新实践途径是比较多的,除了创新实验与课程设计外,大学生可以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参加实训项目,也可以通过参加大学生社团的形式进行项目实践,还有教师立项学生参与和学生自己立项。当前山东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有各种形式的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如比赛类的ACM大赛、全国电子设计大赛等,也有大学生自己组织的各种形式的赛事,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2.建立实践实训教学基地。当前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差已经成为束缚本科生就业的重要因素,所以将毕业设计和生产实习实训环节与实训教育基地结合,建立东软、浪潮及师创等实习实训教育基地,通过实训项目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训项目与将来的就业密切联系,体现了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紧跟新技术和新概念,与时俱进。

3.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在学生生产实践方面,积极与企业合作,使教学、科研、生产相互渗透,构建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校内外人才培养基地相结合的教学实践体系,全方位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定期开展校企合作论坛,每期合作单位达十余个,论坛的互动模式大大开拓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我校第一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企校共建工科专业、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已经正式启动,顺利推进了校企共建本科专业建设工作。

五、完善学生创新激励机制和项目立项制度

各种创新实践对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都非常有益,但就学生方面来讲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学生在实践中付出了时间和精力却得不到认可,大大挫伤了学习积极性;如在学生自发的项目中,部分学生好逸恶劳,只想要最后的成果而不想付出劳动,或者遇到难题或其他的原因就想放弃等。所以要加强督导和管理,建立公正的评价体系和奖励机制,使创新实践活动顺利进行。项目的立项、中期检查和结项要落到实处,用一整套制度来约束和激励大学生的创新实践。为此,我校制订大学生研究与创新训练计划,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负责各项活动的开展与项目的组织、指导和管理。

六、完善创新型教师的培养、考核与激励体制

教师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直接引导者和執行者,是培养效果的保证者,所以,教师的创新能力、责任心和参与程度都会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产生直接影响。“双师型”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用科学研究必需的实践精神和创造精神感染学生,所以要重视对教师的培养与激励,鼓励教师走出校门、深入企业、学以致用、开阔视野、反馈教学。我校每年都会派教师去教育科研机构观摩学习教学和实践,鼓励教师去校外的企业参加项目的学习和开发,这都会对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思路和方法产生积极的影响,缩小高校与社会实际的距离。此外,还要加强对指导教师的奖励:一方面考核要比以往更注重教师的教学和实践项目,在酬金上也要有所倾斜;另一方面对于指导创新效果好的教师要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广大教师要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和教学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开展教学科研和创新实践活动,积极完善各项制度,这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格都能起到全面塑造与提高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成长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呼格吉乐.基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探索,2010(7).

[2]袁励红.论信息类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8(2).

[3]乔连全.厦门大学本科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的调查研究[J]. 中国大学教学,2011(1).

[4]吴际,刘超.本科生科技创新培养模式初探与分析[J].计算机教育,2009(17).

[5]王学通,庞永师,禹奇才.工程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11(1).

[6]王超群.北京化工大学校企合作培养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N].中国教育报,2010-11-12.

[7]王海骊,张晓彤.关于本科生科技创新实践的思考[J].中国冶金教育,2010(2).

作者:范忠奇 赵晖

上一篇:中西医结合局部治疗与护理论文下一篇:成人英语词汇记忆策略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