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儒家文化论文

2022-04-27

儒家文化“礼”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奠定了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构建了传统文化的基本体系,其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同时也应注意其潜在的消极影响,并且在批判继承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创新。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思想政治教育儒家文化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思想政治教育儒家文化论文 篇1:

儒家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研究

摘 要:回顾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儒家优秀文化当属集大成者,代表着古老的东方文明。当代大学生作为建设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才,通过借鉴学习儒家经典的思想品质,去除糟粕,取其精华,对于改正存在的思想道德问题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儒家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中华文明,不仅对中国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1]无论是精神文化资源还是思想教育资源,儒家优秀文化为每一位中华儿女提供了成长路上的思想指引,是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高校是否真正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到学校教育中,发挥出闪光点,展示出独到的优势,在于其如何对儒家优秀文化进行借鉴学习。因此,高校应将儒家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机联系,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儒家优秀文化教育不仅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积极的思想引领,也为其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怀。

一.儒家文化优秀的思想品质

在回顾五千年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肯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形成于春秋、完备于战国、成熟于两汉、鼎盛于唐宋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由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所创立的。他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親”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2]

第一,人文精神

在人文精神领域,是儒家文化最为珍贵的财富。鲜明的人文精神是其显著的特征。在儒家人文精神方面,儒家十分尊崇人的地位,提出了“人最为天下贵”的思想。孔子相信“为仁由己”,在孔子看来,人的自身包含一切仁与善的修养。一个人只有不依赖于外界的压力,并且在内心有着自主的实践,才有可能实现“仁”。儒家倡导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并以此来实现人的道德本性。具体而言,人的道德完善应向内心深处发掘,“自治”、“慎独”是方法,按照道德伦理规范的要求,深刻反思,反省过去,调整偏向,成就一个在社会意义上完满的人。儒家看重人在社会上的价值,尊崇人的地位。

第二,伦理道德

伦理道德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它从个人、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以维护宗法等级秩序为目标,从“家族本位主义”出发,以“仁”为原则,以“礼”为标准建立了仁礼相结合的道德规范体系。孔子是第一个把“人”同“仁”结合起来的人,并在此基础上把“仁”解释为“爱人”。“仁”是人的道德自觉,是人的本质规定性,即是一种最高的道德原则。儒家始终强调道德意识的重要性,并把它看作为人内在的本质规定性。同时,儒家的伦理道德在礼仪规范和社会秩序也十分看重,倡导人们之间的相处要以诚、以礼。这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对于人与人的平等交往、友好相处有很大帮助,有利于整个社会和谐稳定、繁荣发展。

第三,诚信品质

诚信就是诚实和信用。儒家优秀文化一直把“诚”、“信”作为为人处事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历来受到重视传承至今。儒家倡导,在道德修养方面,信的重要性。如果一个要想在社会立足,就必须看重信,具备信的品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就是树立诚实信用的道德品质,这是大学生实现人生崇高理想的保证。

第四,人生态度

儒家认识到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项,同时也有缺点和短处。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对待自己存在的缺点和错误,有些人虚心接受批评、主动改正;有些人刻意隐瞒着自己的缺点、错误。孟子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培养“改过迁善”的精神。提出了一个人要“改过迁善”,必须要“知耻”。“知耻”不仅表现一个人的道德责任,而且也体现了道德评判的标准。一个人只有“知耻”了,自我的道德意识才能苏醒,自身应有的的道德责任才能意识到,才能进一步的进行自我教育。孟子认为要想唤醒人们的善良的天性只有知道了羞耻,才能重新恢复人们的善良的本性。不过“知耻”只是前提,通过改过进而实现迁善才是最终目的。因此,孟子鼓励人们改过自新,大力提倡“闻过则喜”,主张“乐取于人为善”,即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以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短处。“有过则改,闻过则喜,见善则迁,与人为善,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重要的道德修养格言。”[3]

第五,和合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追求“和合”,尤以儒家最为代表性。孔子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无加诸人”等,主张“人恒爱人”。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儒家思想在思想、目标、方法三个方面,都始终以“和合”的精髓为引领。“和合”思想在注重整体观念的基础上,强调普遍和谐的意识。为了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儒家在人际关系中倡导“以和为美”,并约束着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

二、大学生思想道德中存在的问题

(一)诚信品质的缺失

第一,学习中不诚信。部分大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考试作弊、代考;上课迟到、旷课;篡改成绩等。

第二,生活中不诚信。部分大学生言而无信,欺骗老师和同学,欺骗国家助学贷款去浪费挥霍,甚至存在淘宝的“余额宝”上,美其名曰涨利息。

第三,择业过程中不诚信。为了能在激烈的择业竞争中脱颖而出,部分大学生竟然伪造证书、篡改成绩,企图实现自己的不良居心。

(二)生命意识的缺失

生命,一个何等神圣的字眼,但部分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却严重缺失,主要表现为对生命的虚度和对生命的漠视和否定。

第一,对生命的荒废,即极度颓废,游戏人生等。由于对未来发展缺乏恰当的规划,对内心深处缺乏思考,因此部分大学生荒废学业,沉迷于网络游戏,认为人生即是寂寞和空虚的,应及时行乐。对周围的一切冷漠、淡薄。

第二,对生命的漠视,即对生命的不尊重,表现为对他人和对动物生命的极度冷酷和不尊重。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前几年出现的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的“伤熊事件”和马加爵的杀害同学事件。从这些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群体,但是有部分大学生对生命缺乏尊重,蔑视生命真谛和意义。

第三,对生命的否定即轻生。部分大学生心理素质脆弱,当面临外界的挫折、压力、贫困、坎坷时,一些大学生就会冲动的选择逃避甚至选择轻生。网上曾有这样的帖子:“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生生不息;教学楼、宿舍楼、实验楼,楼楼可跳。横批:空前绝后”虽然乍听具有调侃的意味,但是细思下来,却是给我们敲响了沉重的警钟。

(三)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的缺失

部分大学生目光短浅、心胸狭隘,仅仅把自己个人的利益放在中心,没有把国家和社会的利益的放在首位。没有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同国家、民族、社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实践证明,如果听任这种追逐金钱、名利的庸俗低级人生价值取向的指引,其结果往往是一个人取得的个人成就越大,其因贪恋一己私利而给国家、社会带来的危害也越大。”[4]

(四)尊师气氛的缺失

作为大学生,尊敬老师是其基本的也是非常重要的规范。在如今的大学生中,虽然个个朝气蓬勃、活力四射,可是对老师尊敬的氛围却在逐渐慢慢淡化了。一些媒体的调查显示,有部分在校大学生不认识自己的授课老师,甚至说起老师也是不屑和轻视,更无须说尊师。

三、儒家优秀的思想品质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

(一)儒家思想追求“仁爱”,引导大学生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孔子认为,为人的基础在于“仁”,是处于道德修养的第一位。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仁爱”的基础又是建立在孝敬父母、尊敬长辈之上的。所谓“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能够很好地学习以仁爱为主导思想的儒家思想文化,应该可以从本质上改变多数大学生存在的自我关注、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的缺点。儒家中的“仁爱”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很好的运用对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是有显著的帮助,同时还能帮助大学生们形成健康、广泛的人际关系,为以后踏入社会打下夯实的基础。

(二)儒家思想重视诚信,鞭策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诚信品质

儒家思想倡导“人无信无立”,说明在为人立足社会一个必不可少的品质就是诚信。“儒家文化中指出:“诚”与“信”二者的使用常常是一个概念,要求就是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能够童叟无欺、真诚待人,对自己所许的诺言和义务能够履行。”[5] 学习可以“去病”、“去食”、不可以去信。诚信是每个人在社会上立足都需要的品质,同时也是一种财富和资源。诚信不仅仅是对个人的学习或生活起到很重要的影响,而且放到国家的社会生活、政治经济建设层面来讲也是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大学生通过领会儒家思想的诚信精神内涵,可以切实有效地改善不诚信问题。就比如,如果每个大学生都能具有优秀的诚信品质,那么学校的诚信考试就能维持很好的状态,为大学生们以后踏上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三)儒家思想尊崇爱国,培养大学生形成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

在儒家思想中,人民群眾都应该树立保家卫国的意识、承担救国救命的责任。众所周知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就是爱国主义情怀的最高价值目标体现。如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国忧”;北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名言名句无不体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儒家思想文化所包含的这种浓郁的爱国情怀,放在现代社会来讲,对于树立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人翁意识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儒家思想的爱国主义从文化的角度上,结合中国现阶段的国情,更能敦促当代大学生努力学习,用所学知识报效社会,为国家建设回馈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结论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儒家文化所提倡的优秀思想品质仍然具有许多独特的优势,可以应用在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让大学生在我国未来的发展建设中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托,发挥出自己的价值和贡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 年9 月25 日。

[2]周捷.将儒家文化精髓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4)

[3]王晔华.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J].黑龙江史志.2009(24)

[4]陈芳.关于文化与大学生信仰缺失现状的思考.[J].滁州学院学报.2012(6)

[5]常怀云.儒家文化在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价值.[J].2014中旬刊

作者简介:赵莹 安徽全椒人 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在读硕士 研究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赵莹

思想政治教育儒家文化论文 篇2:

儒家文化“礼”的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儒家文化“礼”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奠定了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构建了传统文化的基本体系,其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同时也应注意其潜在的消极影响,并且在批判继承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礼”影响一、儒家文化“礼”的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一)儒家文化“礼”的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文化资源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以文化为依托和基础,需要构建文化载体并以此来推进思想政治研究和实践的开展。因为思想观念和政治理念是融入文化之中,并且是通过某种文化形式得以体现的,所以有专家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还是一种文化教育。文化的传承性使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远离传统,“教育是人类文化发生发展的一种生命机制,没有文化传统就不会有教育,因为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无法拒绝的历史传承,这就注定了教育必须以传统为前提,为基础。”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是新时代的新产物,但它并不是凭空创造的,不是空中楼阁。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形成的,所以它必然存在对传统教育的传承与转化。

儒家文化“礼”思想中的理想人格培养理念有助于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儒家文化提倡君子应“志于道”,视“道义”为最高的价值目标。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以。”孟子也主张:“舍生取义”。儒家文化将“道义”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也将它作为“成人”的根本标准。“使人从被世俗功利所压迫和扭曲的痛苦中解放出来,从而达到完善的人生境界。”另一方面,儒家文化“礼”的思想中的道德教化思想有助于强化思想道德教育。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将道德教育作为基础内容,正是认识到了“良好的道德品质不仅是国家社会对个人的期望和要求,也是个体自身健康成长的内在需求,它对每个人的学习、生活、工作产生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二)儒家文化“礼”的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有着重要启示

儒家文化“礼”的思想中蕴含的教化理念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儒家思想主张道德教化与道德实践结合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有着重要借鉴意义。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内容是道德教育,实际上道德教育的方法上却存在诸多问题。很明显的一个问题就是只注重道德观念的灌输,对于道德实践活动就缺少督促和组织。我们今后在道德教育工作中所要做的就是,借鉴儒家道德教育模式,将道德教育和受教育者自身道德修养和道德践履相结合,将道德观念的灌输融入到受教育者的道德实践活动中去。

第二,儒家“礼法并用”的管理手段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有着重要借鉴意义。儒家文化“礼”的思想中的核心以及最具特色的内容就是“礼法结合”“礼法并用”这样一种治理国家和管理民众的思想策略。形成了儒家的“礼法”并用的教化管理理念,也构成了儒家文化“礼”的思想的基本结构。这是一种双重的教育管理模式,道德教化和法律规制互相渗透,从而使两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

二、儒家文化“礼”的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一)儒家文化“礼”的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目的和价值上存在着冲突

儒家文化“礼”的思想从其性质上来看,是儒家所提出的一种治理国家、教育管理民众的一种政策和手段。这种政策和手段是儒家为统治阶级献出的“良策”,其目的是为统治阶级服务,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特权和利益,也是为了维护封建社会的宗法制度和等级秩序。

与儒家文化“礼”的思想不同,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着眼点是受教育者,也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就是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价值取向就是:“在灌输科学理论和提高人们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基础上,引导人们走向健康、科学的发展道路,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将人的物质生活发展与精神生活的发展统一起来,从而进一步地促进形成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某些腐朽和落后成分不适应当前的时代环境

首先,礼教中的专制主义不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环境。儒家文化“礼”的思想是产生于几千年前的封建社会中的一种传统思想文化,它的礼教内容不仅蕴含着封建专制主义思想,而且礼教的方法和手段也存在着专制主义的性质。时至今日,“这种专制主义的惰性因素依然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的头脑中保留了痕迹,导致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中自觉不自觉的垄断倾向。”这种明显带有专制主义痕迹的教育模式,与当今时代的社会环境是格格不入的,从而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流于教条、空洞。

其次,礼教中的等级观念不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环境。儒家所推行的礼教内容中,等级观念的灌输是一个重要的内容。这种教育内容是明显带有“奴化”的性质的,在当时封建社会的制度体系下是一种需要,在现今社会主义制度的条件下则是一种腐朽、落后的思想。

三、对儒家文化“礼”的思想进行批判地继承

首先,找准儒家文化“礼”的思想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传统要同现代实现有机结合,首要条件就是两者必须具有结合点。没有结合点,两者的结合将无从实现。”我们要通过批判继承儒家文化“礼”的思想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那么我们就要在批判继承的过程中,找准儒家文化“礼”的思想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这样,才能准确找到批判继承的路径,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切实有效地达到批判继承的目的。

其次,对儒家文化“礼”的思想进行现代诠释和综合创新。所谓“现代诠释”,是要求我们站在时代的高度,对儒家文化“礼”的思想中所包含的具有积极意义的内容,予以发掘提炼,并赋予其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含义。要完成这个创造,必须首先实现对儒家文化“礼”的思想的现代转换。这样才能做到既源于传统又超越传统,最终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共融。所谓“综合创新”,指的就是将儒家文化“礼”的思想中的积极合理因素与当今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结合起来,进行创造性转化。同时,要将批判继承儒家文化“礼”的思想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论语.

[2]孟子.

[3]孔子家语.

[4]张灿耀,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6]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7]万美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8]任强.20世纪的先秦儒家礼法思想研究[J].学术研究,2001,(10):62-68.

[9]赵建学.传统“礼法”的内涵及其现代价值[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9,(4):34-37.

[10]李翔.礼法精神及其现代意义[J].船山学刊,2009,(2):91-94.

[11]高琳.儒家礼法结合精神及其现代价值[J].法制与社会,2009,(5):27-31.

作者:季宁

思想政治教育儒家文化论文 篇3:

知行合一,内外兼修

【摘要】儒家文化自春秋时期问世以来,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和演变,已经成为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耀眼明珠,对新时期学校思政教育具有重要价值。运用儒家文化丰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文化软实力,也能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为推动学校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儒家文化 思政教育 学生

引言

新时期,学校思政教育课应摒弃假大空的发展模式,善于从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中吸收养分,以更加丰富的教育体系不断提高其教学实效性。儒家文化蕴涵的深厚人文精神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既为思政教育课的创新发展提供机遇,也为培养新时期全面发展人才奠定了思想基础。

1.儒家文化在新时期学校思政教育中的价值

新时期是我国全民实践“中国梦”的伟大历史时期,学校作为社会建设所需各类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更应该重视和加强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创新思政教育工作,融入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思政教育的课程体系,是顺应新时期课改要求,加大教改力度的重要举措[1]。“知行合一、内外兼修”是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对于丰富思政课程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内容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能为丰富思政教育的方法和模式注入新鲜元素,为德育工作提供新的支撑点,全面提高思政教育课对学生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强化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2.儒家文化在新时期学校思政教育中的融入路径

2.1 运用儒家文化奠定学校思政教育背景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居民的物质生活得到有效丰富,很多居民开始投身到社会公益事业中,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为他人带去温暖和帮助,这正是“兼济天下”儒家思想的现实体现[2]。只要教师善于留意,就能从社会生活中发现大量的儒家文化教育典例,以此丰富学校思政教育背景。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普及,教师可以将一些典型的事迹加工成思政教育的PPT和视频等教学资源,运用儒家文化丰富思政教育的文化背景。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育阶段科学选取儒家文化经典,使其符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深度,引发学生共鸣,培养出言行合一、德才兼备的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建设需求的新型人才。

2.2 运用儒家文化丰富学校思政教育内容

儒家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其中的“自省”、“仁爱”、“修身”、“知行合一”等思想内容,对于丰富新时期学校思政教育内容体系具有重要作用。教师不应拘泥于教材的限制,可以根据新时期德育教育的新方向融入儒家文化经典,专门增设儒家文化的教育板块,或者将其融入到其他板块的教学内容中,为思政教育注入新鲜活力。此外,围绕新时期社会发展的一些焦点问题和学生成才的主题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内容的思政教育讲座,将学生纳入到思政教育的学习体系中[3]。

2.3 运用儒家文化创新学校思政教育模式

儒家文化从其诞生以来经历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在全国各地都留下了丰富的历史和人文遗迹,这些都是开展学校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教师可以从儒家文化的传承的各种载体,如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迹和历史文物等,让学生在这些真实和立体的儒家文化载体面前去感受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虚怀若谷的民族情怀,利用这种丰富的体验式教学模式增强学生思政教育的获得感,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其次,新时期也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期,学校思政教育工作应该紧跟时代发展趋势,构建思政教育的互联网平台,创造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高效思政教育模式。学校可以建立专门的思政教育网站,遴选业务素质过硬的教师组成专门的网络教育团队,整合和发布各类优质思政教育资源,以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如“知行合一”、“内外兼修”、“仁义礼智信”等为主题制作思政教育的短片、视频等,并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有效丰富学校思政教育的模式。

3.結语

儒家文化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在新时期学校思政教育工作中依然能够放射出璀璨光芒。儒家文化的经典思想“知行合一”、“内外兼修”正是新时期学生欠缺的重要思想品质,提炼儒家文化的优秀内涵,完善新时期思政教育体系,既有利于打造具有特色的思政教育网络,也有利于思政教育的纵深开展。

参考文献:

[1]刘国华.儒家文化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价值与运用路径探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5(3):113-114.

[2]姜益琳, 何淑娟.儒家德育思想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对接路径及实效性展望[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15(1):28-30.

[3]门亮.基于思政视域下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初探

——基于儒家文化的视角[J].山东青年, 2016(10),55-56.

作者:沈艳

上一篇:休闲消费文化补偿解压论文下一篇:油气长输管道设备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