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专业钢琴教学改革论文

2022-04-29

摘要: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对地方本科院校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面临转型发展的挑战和机遇,只有积极融入转型发展中,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凝练自身办学特点,找准办学定位,从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学生职业教育等方面入手,加强制度保障,并对可能出现的风险防控,这样转型发展才能有序推行,取得良好成效。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音乐学专业钢琴教学改革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音乐学专业钢琴教学改革论文 篇1:

转型发展背景下音乐学专业学生应用型能力的培养

【摘要】本文从转型发展的角度,探讨了音乐学专业学生应用型能力的培养,认为当前音乐学专业学生面临理论基础薄弱、专业技能单一和对应用型能力认识不足的现状,应当从这三个方面进行积极的改善,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实现应用型能力培养。

【关键词】转型发展;音乐学专业;应用型能力;培养

转型发展业已成为当代社会变革以及各行业创新求变的新动向和新趋势,尤其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更是为转型发展提供了动力。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在人才培养各方面应当立足于社会和时代发展要求,从宏观的角度实现专业的时代化、创新化、体制化发展,因此,基于这一部分背景,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从基础学术型转向到了应用技术型方面。音乐学是普遍存在于不同类型高等院校中的常态专业,根据音乐学科本质特点、生源情况及各地方客观条件又分为不同的专业方向,一般而言与音乐表演专业相对,其专业方向涵盖范围较广,包括理论、作曲、教育等不同的方向,其目的是为各类学校、文艺团体、文化机关等相关艺术部分输送教学、研究、编辑、管理等工作人员,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专业特点。然而在很多情况下,各地高等院校音乐学专业存在着发展不均衡、专业特征不明显、毕业生从业难等现象,这对于当代社会发展而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因此,本文就如何适应转型发展探讨对音乐学专业学生应用型能力的培养。[1]

一、转型发展背景下音乐学专业学生社会发展趋势

(一)多样化的就业渠道

在转型发展中,各个行业、部门都在积极践行创新思路,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任何一种存在价值元素都有可能形成新的产业,这就为音乐学专业学生多样化的就业渠道创造了条件。[2]从传统的就业方向看,音乐学专业学生主要是选择与自身专业相关的事业单位,如中小学校、文化部门等,这些单位的特点在于工作环境舒适、稳定性强,有着高度的职业认同感,但是也存在着竞争力强、选择范围狭窄等情况,这就形成了就业狭隘性的局面。在转型发展中,文化价值在不同的单位、行业被受到高度的重视,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增强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当前我国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指标,因此,在这种社会发展背景下,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量在稳步增加,如中小学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社区群众文化的发展以及企事业单位文化宣传需要,为音乐学专业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就业渠道。[3]

(二)自主性的创业选择

随着转型发展的迅速普及,创业成为音乐学专业学生的重要生存途径,大学生文化创意园、大学生创业扶持计划等项目和政策的实施,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对于音乐学专业学生而言,他们在校所学习的专业可以更为扎实地应用到实践中去。从创业的途径看,他们或者开办艺术培训中心、琴行,或者承办参加各种商业表演等,都成为他们施展才华的途径。因此,从转型发展的角度看,音乐学专业学生应当从自身专业的角度出发,看清社会发展的形势,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和追求,必然会走出自己的创业之路,这对推动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实現自身的价值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当前音乐学专业学生应用型能力现状

(一)理论基础薄弱

音乐学专业是一门重视理论基础的专业,无论是哪一种专业方向,都需要掌握与艺术、音乐相关的学科知识理论,如对艺术概论的学习,可以了解各种艺术门类的性质、特点和规律,熟悉各艺术门类之间的共性和个性;对中、西音乐史的学习,可以了解人类音乐历史的发展,尤其是对不同时代背景下音乐风格的背景有着充分的认识。因此,作为音乐专业学生,应当注重对历史音乐学、体系音乐学、民族音乐学理论基础的掌握。从当前音乐学专业学生对理论掌握情况看,其理论基础的缺失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音乐理论枯燥、乏味,对理论学习缺乏足够的耐心,实质上是对自己的专业重视程度不够,忽视了理论在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

(二)专业技能单一

音乐学专业学生的特点在于其专业方向只是注重一个方面,这主要是由于艺考政策所决定的,即主要针对某一专业方向,即使在大学期间也只是以自身专业发展为主,很少涉及其他专业。在很多院校中虽然开始了辅修和选修课,但是这些课程在很多情况下只是起到普及作用,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专业价值,导致学生在毕业之后所掌握的专业技能比较单一。尤其是对于音乐理论专业学生而言,他们虽在论文写作能力方面有所提高,但是对于钢琴、声乐及其他乐器的掌握情况却略显单薄,以至于到社会参加工作后会面临很大的压力,或者是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力不从心。在转型发展中,社会所需求的是综合性人才或者是在几个方面比较突出的人才,而这种单一的专业技能必然会成为学生的就业短板。

(三)对应用型能力认识不足

所谓应用型能力指的是能够将自己所学的专业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并产生相应的社会价值、实现自己理想和追求的能力。当前,部分音乐学专业学生的价值追求仅限于能够顺利毕业,而很少从自我发展的角度对待自己的专业。也就是说,现在他们有着对自己专业发展的模糊性和盲目性,对应用型能力认识不足、估计不足,这说明音乐学专业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发展缺乏相应的人生规划,这也是导致他们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参与社会竞争的主要因素。

三、音乐学专业学生应用型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根据社会发展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要从根本上改变音乐学专业学生对自己专业的充分认识以及朝向应用型人才发展,从学校的角度看,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进行充分的革新,那就是要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定位。[3]当今社会发展瞬息万变,在信息化社会和大数据环境的背景下,人才培养目标应当重视一下三个方面:一是知识目标,主要包括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音乐学知识、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外语与信息知识等,以上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知识结构的改善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如人文社科知识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于了解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而外语和信息知识可以让学生适应社会的竞争能力,对于信息接受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4]二是素质目标,音乐学专业学生不仅要有者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传承精神,而且需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核心价值观,在转型发展下,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不仅要看人才专业水平,还需要重视人才的思想道德修养;三是能力目标,指的是學生对自己专业的掌握和运用情况,音乐学理论与实践的学科本质决定了对能力目标培养,如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对钢琴、声乐的掌握必须要达到教学的要求,这样才能够适应各级各类学校的音乐教学。因此,通过以上三种目标的培养,才能够使音乐学专业学生更加适应社会发展。

(二)完善专业课程,综合平衡发展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上,对于专业课程的完善尤为重要。当前,高等院校音乐学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基本上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种,其中在专业必修课上主要有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两种,在选修课上则需要体现出多样性学科的特点。从通识教育课程看,主要涉及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艺术概论课等,这些课程不仅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艺术理论修养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也对世界观、价值观的改善具有积极的意义;在专业教育课程上,除了自己的专业主课外,还有音乐学相关理论课程,从中、西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音乐美学、音乐分析等课程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音乐理论素养,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对自己的专业学科有更为深入的认识。如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对本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认识,提高文化自信,在走向社会之后可以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民族音乐。而对音乐美学、音乐分析等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对音乐作品进行鉴别,通过对音乐的分析可以更好地运用到音乐教学以及推广等实践中,尤其是对于音乐评论专业的学生而言则大有裨益。在完善专业课程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到综合平衡发展,即在重视本专业学习的基础上,使这些课程最大价值充分地发挥出来。

(三)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针对音乐学专业学生能力不足的情况,学校应当高度重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因为在实践过程中才能够充分的发现学生能力的不足,这对于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发展而言有着重大的意义。[5]从具体的实施途径上看,可以采用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培养、大学生志愿服务等途径,如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通过参与策划文化活动、年会活动创意与表演等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大学生志愿服务方面,可以利用地方主办、承办的各种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服务项目中,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成长和锻炼;其次就是学校自身也要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平台,如在每学年可以通过1-2次的采风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或者是通过举办音乐会、音乐比赛等形式展现学生的专业水平等,这些实践活动都非常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当前转型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各行各业对于音乐学专业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所以无论是从学校层面还是学生层面,都需要高度重视对应用型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柳冬瑕.以实践为导向的地方高师院校音乐专业的转型发展——以湖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为例[J].当代音乐,2016(17).

[2]郑茹曎.音乐学专业实践能力与人工智能融合的前瞻[J].当代音乐,2019(8).

[3]汪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钢琴教学改革探微[J].当代音乐,2019(10).

[4]李飞.培养高师应用型人才音乐综合素养的创新策略[J].当代音乐,2018(1).

[5]傅议萱.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当代音乐,2017(20).

作者简介:张娟娟(1985—),女,汉族,山东省新泰县,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小提琴。

作者:张娟娟

音乐学专业钢琴教学改革论文 篇2:

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转型发展改革探索

摘 要: 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对地方本科院校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面临转型发展的挑战和机遇,只有积极融入转型发展中,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凝练自身办学特点,找准办学定位,从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学生职业教育等方面入手,加强制度保障,并对可能出现的风险防控,这样转型发展才能有序推行,取得良好成效。

关键词: 转型发展 目标 举措 保障 风险

一、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转型发展的必要性

1.国家教育发展的环境要求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①。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中国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深化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改革、高等院校综合改革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②。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指出600多所地方高校需要转型,要淡化学科、强化专业,按企业需要、按岗位来对接③。

2.地方教育的发展要求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

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地方本科院校对地方基础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四川文理学院是于2006年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地处川东重镇达州市,这所由师范院校升本而来的学校承担着川东北地区基础教育师资的重担。

3.培养人才的规格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是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面临的首要问题。

艺术教育是基础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而音乐教育则是艺术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因此培养合格的音乐教师和文艺工作者是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的重要社会责任。四川文理学院的音乐学专业作为学校的特色专业,不仅在全国的各类专业赛事中获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而且为川东北地区的基础音乐教育培养了大量师资,但随着教育的发展,培养的毕业生也存在就业率低、专业对口率低、就业质量不高的问题,而川东北地区整体对音乐类师资的需求却得不到满足,一些中小学还没有专职的音乐教师,培养的人才和社会的需求存在错位和矛盾。

正是这样,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也面临大量地方艺术教育、文艺工作者的人才需求和自身发展的重大机遇。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④。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二、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转型发展的目标

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基础音乐教育师资和基层文艺工作者,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以学生的职业发展为核心,接受社会评价。主要达到以下目标:一是办学与地方经济发展对接,二是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对接,三是人才培养规格与工作岗位要求对接,四是中小学和基层文化机构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强化音乐教学理论、注重音乐教学技能应用、突出实践教学,五是人才培养过程体现与中小学合作、工学交替,六是加强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研究为主的科研。

三、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转型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1.重视调研,搞清楚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为加快转型,为改革奠定基础,四川文理学院音乐与演艺学院于2013年开始就着手调研,一是调研了23家用人单位,从满意度看,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满意度有60%,对学生的工作态度满意度有75%,90%的用人单位希望能加强对学生的教学技能、合唱指挥、即兴伴奏等方面的专业训练。二是调研了毕业生,只有50%的学生就业和专业对口,60%的学生认为在学校应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三是调研了在校生,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对实践性的课程的兴趣明显优于枯燥的理论学习。

通过调研发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重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专业和学科优势,加强产学研合作,积极与中小学和基层文化机构合作,让用人单位参与育人。加强双师型师资的培养,让教师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真正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应用型艺术人才为目的,以服务地方文化建设为己任,办让学生、社会都满意的专业。

2.分析自身的办学特点。

每所地方本科院校的音乐学专业都不同,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只有深入自我剖析,才有可能真正办出成果,办出特色。

四川文理学院音乐与演艺学院地处大巴山腹地,没有地域优势。从每年在四川招生的实际情况看(四川音乐专业艺考总分400分),330分以上的学生基本被各大音乐院校录取,320分以上的学生基本上了省会城市的高校,280分以上的学生基本被靠近省会城市的高校录取,而四川文理学院录取的音乐学专业学生基本在270分左右,虽然近年来有所改善,但总体生源质量仍然不容乐观。

3.找准办学定位。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具体规定了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的实施措施,这就对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有了准确描述。所以地方本科院校的音乐学专业也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如果和专业音乐学院等定位一样,那么培养歌唱家、高校教师等,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是培养中小学教师是很多同类高校正在做的事,但是真正立足地方,立足基层的高校还不多。例如在川东北地区大量的农村、乡镇中小学却没有专业的音乐教师,而作为该地区唯一的高校的音乐学专业,学生毕业后都自视甚高,不愿意去基层。

地方本科院校的音乐学专业只有正视自身的困难,不拼面子,真正立足地方,培养服务于基层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和文艺工作者才是出路。

4.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结构。

一是推行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育人。四川文理学院的音乐学专业课程由公共课、选修课、专业学科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等组成,学生学习的时间被大量的公共理论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占据,通过调研发现,现在的中小学音乐教师需要的钢琴伴奏、声乐演唱、舞蹈编导、合唱指挥、活动策划等专业技能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得到重视,如钢琴、声乐只开设四个学期,合唱指挥只开设两个学期,教材教法只开设一个学期,学生毕业后觉得在学校学到的真正能在工作中用得上技能反而比较少。所以让用人单位根据他们的需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才能真正让学生毕业有学有所用。

二是要加强实践环节,延长见习、实习时间。从现在的大四才开始见习实习工作提前到大三开始见习实习,使毕业前的各层次的实习不低于9个月,让学生提前进入职业状态,使学生毕业后就能很好地适应工作。

三是改革毕业论文,设计的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创新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模式,可以是论文;可以是音乐会,也可以是创业实践,还可以是优秀教学课堂展示,使毕业论文(设计)成为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次实践教学。

四是改革学生学业评价体系,通过技能考查、书面考查等方式重点评价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在的音乐学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标准往往是以一次考试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虽然已经有平时成绩计入总分,但仍然存在考查方式单一,学生大部分都是应付考试,有的甚至还要作弊。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改变考试方式,加强对学生学习工程的监控,并重点考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降低期末考试的比重,使考试评分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

5.加强教师队伍培养。

一是培养双师型教师,让在职教师深入用人单位挂职锻炼,有针对性地对在校生进行教学。现在的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教师队伍中,大部分是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但对自己从事的专业教学对于解决学生在职业生涯中的实际问题知之甚少,所以让在职教师到用人单位挂职锻炼,让教师真正了解自己的专业教学对于学生就业的作用才能真正让培养应用型人才落到实处。

二是改革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加强教学管理,从教师的备课、上课、考试等环节入手,着重考查教师的教学效果,建立学生评价、教学考核、同行评价的立体评价体系。

三是引导教师从事与培养目标一致的科学研究。

现在教师所撰写的论文,从事的科学研究多数是务虚的,很多仅仅是为了职称的晋升,真正应用型的科学研究少之又少。所以应该引导教师从艺术创作、基础教学等方面进行研究,使艺术创作促进专业教学,以研究基础教学理论提升教学水平。

6.加强就业指导,从入学开始就进行职业教育,使学生能正确选择创业和择业。

学生进校就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规划职业方向,使学生始终在通往职业的路上学习。如学生进校后规划自己毕业后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基层文艺工作者,那么就要引导学生从声乐演唱或乐器演奏、文艺活动策划等方面加强训练。

四、建立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转型发展的保障体系

1.配套政策。

一是成立音乐学专业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整个改革过程的顺利进行。

二是建立系列保障制度。如《音乐学专业教学人才培养方案俢定办法》、《音乐学专业课堂规范》、《音乐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办法》、《XX学院校地合作条例》、《音乐学专业课程考试办法》、《音XX学院“双师型”教师培养办法》等。

三是结合学校绩效考核相关办法,激发教师在教育改革中的热情,鼓励教师从事与教育改革相关的科学研究。

2.保障条件。

一是具备改革良好的外部条件。从国家到地方,从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都对地方高等院校的转型提出了迫切要求,而国家总体的教育改革目标也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音乐学专业来说是一个发展的良好契机。

二是具备良好的内部条件。地方本科院校一般都有悠久的办学历史,教师队伍中不仅有经验丰富的教授、副教授,更有一批充满活力的年轻教师,通过调研,大部分教师都有迫切的改革欲望。

三是有坚实的物质保障。近年来,国家对地方高校在硬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培养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四川文理学院对音乐学专业的投入逐年加大,不仅建成了独立的音乐教学大楼,更有先进的演播厅、录音棚等完善的教学硬件条件,完全能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四是已经建立较完善的服务地方的模式。地方本科院校的音乐学专业往往都为地方的文化事业、艺术活动作出了重要贡献。四川文理学院音乐与演艺学院也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与达州市的各大中小学、文化馆、政府等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结合大巴山革命老区的特点创作出了一大批接地气的文艺作品,并在全国舞蹈荷花奖、大学生艺术节等专业赛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不仅丰富了达州市的文化生活,而且提升了达州城市文化水平。

五、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及防范

在改革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教师有抵触情绪、用人单位无法真正投入育人的过程中、学生不接受改变和改革措施无法真正落到实处等情况。

针对这些情况首先要做到全体教师齐心协力,把教育改革上升到学院生死存亡的层次上,真正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建立更多的合作育人基地,并根据实际情况重点抓几个单位,在不影响合作单位正常工作的情况下互派人员。三是在学生中做好宣传工作,从入学开始就让学生明白毕业后可能从事什么工作,并将这个作为学习的动力和方向。

总之,地方本科院校正面临改革发展的重要节点,如何在改革的浪潮中站稳脚跟,办出特色,是地方本科院校目前最首要的问题。而音乐学专业有自身的专业特点,只有找准定位,大胆改革,以社会需求为人才培养目标,融入地方的经济文化发展中,才能在此轮转型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注释:

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七章,二十二条.

②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

③http://news.sina.com.cn/c/2014-03-26/075029793536.shtml.

④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

参考文献:

[1]张慧.新建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大舞台,2015,04:223-224.

[2]刘元平.转型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音乐专业“三位一体”课程体系建构——以韩山师范学院为例[J].艺术教育,2015,09:131-133.

[3]朱为鸿,曲中林.地方本科院校教师教育改革的问题与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15,07:68-74.

[4]杨吉兴,宋克慧,张俭,姜又春,贺达江.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以怀化学院“三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例[J].怀化学院学报,2012,12:95-99.

[5]丁菲菲.基于新建本科院校的音乐教学改革与实践[J].潍坊学院学报,2013,05:86-88.

本文为四川文理学院2014年科研项目《四川文理学院教师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研究——以音乐与演艺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14XB006Y)和四川文理学院2013-016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音乐专业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13JZ18)研究成果。

作者:何凤先

音乐学专业钢琴教学改革论文 篇3:

音乐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究

[关键词]音乐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蚌埠学院

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适用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1]2015年10月21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文《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对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提出了要求,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意义、指导思想、主要任务、配套措施进行了详细说明。2016年,教育部针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问题指出,高校办学思路要实现四个转到: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针对当前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布局,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已举办了七期转型发展培训班,专家们围绕高校转型与课程改革、课程开发、课程体系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深刻交流。所有这些决策和措施对于我国高校分类改革和应用型高校建设工作均具有指导意义。

蚌埠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是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学校紧紧围绕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办学,将“地方性、应用型、工程化”作为自己的办学类型定位,深入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蚌埠学院音乐学专业不仅要保持原有的学科建设和实践发展规律,而且要紧紧围绕淮河流域音乐文化发展脉络,积极探索音乐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培养专业人才,为弘扬地域音乐文化、保护传承地方音乐服务。要实现转型发展,音乐与舞蹈学院广大教师应当在广泛调研社会需求诸如毕业生走访、用人单位回访、在校生调查等基础上,深入研究本院音乐学专业究竟“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两个问题。围绕这两个问题,笔者从音乐学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音乐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重构、高素质音乐师资队伍的培育、产教联盟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成立四个方面对蚌埠学院音乐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提出自己的观点,不足之处请专家给予批评指正。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是音乐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前提

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蚌埠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始建于1978年,至今已有30余年的办学历史。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同质化倾向严重,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等问题仍未得到有效缓解。目前,我校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本专业立足蚌埠市,服务皖北地区,辐射安徽省,顺应地方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中学音乐学科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教师职业道德,具有较为广泛的文化修养,熟悉相关教育理论和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系统掌握音乐学科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在基础教育部门及社会教育培训机构从事音乐教学、音乐研究和指导艺术活动等方面的工作,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不难看出,该培养方案中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只关注未来基础教育以及社会教育培训机构音乐师资培养。随着社会发展,文化馆、少年宫、社区、文化传播公司等部门都迫切需要音乐专业人才。因此,音乐与舞蹈学院全体教师应该知道社会对音乐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掌握课程设置与社会相关行业、职业和岗位的对应性,清楚社会相关行业、岗位对音乐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和岗位从业素质的要求,进一步明确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准确反映时代发展要求以及不同人才类型的特殊要求,是科学制订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

二、重构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是音乐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

课程建设是应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环节。蚌埠学院音乐学专业现开设的课程是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2012版)的要求设置的,与其他同类高校基本保持一致。现行的音乐学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方面较2016年培养方案有了很大的改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更加重视实践教学,增设了乐队训练与舞台实践、舞蹈训练与舞台实践、合唱训练与舞台实践、重唱训练与舞台实践、古筝训练与舞台实践共五门课程供学生选择,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实际从五门课程中任选一门课程进行训练与实践,从而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学期音乐会的设置,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将课堂上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运用到实践中,从而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二是课程设置较为合理。蚌埠学院不是学术研究型大学,培养的不是以学术研究为主要目标的人才。蚌埠学院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要着眼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创新能力。在2016年音乐学人才培养方案中,复调和音乐专业英语(上、下)分别被作为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这两门课程的设置与当前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不太吻合。因此,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就删掉了这两门课程。该方案还有其他改进,这里就不再一一指出了。

然而,在仔细研读现行的培养方案后,笔者发现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课程结构欠合理。外国民族音乐这门课程被作为专业选修课程,不利于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二是本土音乐课程所占比例较少。在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仅开设安徽花鼓灯和淮河流域民间音乐两门本土音乐课程,这与学校“地方性、应用型”办学思路相距甚远。安徽花鼓灯作为专业任选课(必选),共4学分,64课时,在第二学年开设,有利于被誉为“东方芭蕾”——花鼓灯艺术保护与传承。淮河流域民间音乐作为专业选修课程,与美学课程并列,学生从这两门课程中任选一门学习,不利于学生对淮河流域民间音乐的认识和把握。三是课程设置过于单一。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只关注于将学生作为未来基础教育以及社会培训机构音乐师资进行培养,而社会对于音乐人才的需求不仅仅限于在中小学从事音乐教学,文化馆、少年宫、文化传播公司、社区等部门都急需大量的音乐专业应用型人才。

课程的转型是实施转型的关键,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中心环节。鉴于现行的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建议在课程设置方面做如下调整。

首先,要顺应后现代教学学科所提倡的尊重文化个性、强调文化差异、重视主体精神和创造发挥的宗旨,将地方音乐文化融入高校音乐课堂,从而更好地为地方文化发展服务。课程建设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是地方性、应用型高校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也是高校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在专业必修课程中,增设凤阳花鼓、泗州戏课程,并且将它们与安徽花鼓灯一并作为蚌埠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的特色课程,开创具有地方音乐特色的办学道路。将原先的淮河流域民间音乐改为专业必修课程,从而扩大该课程的受教育面。增设安徽地方音乐名曲赏析为专业必修课程,“通过写安徽、唱安徽、颂安徽、宣传安徽,在大学生中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歌唱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取得的成就,提高艺术鉴赏能力,陶冶情操,推动高校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2]。在专业基础课程中,增设外国民间音乐课程,以便让每个学生对全球多元音乐文化有个全面的认识,并且把音乐当作文化来理解,这有助于学生克服“西方音乐中心论”的思想。

其次,为了满足当前社会对音乐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建议增设民间音乐采风、民间舞蹈采编、民间音乐采集与编辑制作、群众文艺活动设计与策划等必修课程。这样学生就能积极参与到地方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去,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地方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

再次,为了区别于其他学术型大学,适当压缩、调整一些专业课程。如在专业必修课程中,将现有的和声和曲式分析两门课程的课时适当压缩,合并为和声和曲式分析课程。为突出该门课程的实践性,增加键盘和声的教学内容。将现有的合唱与指挥课程进行适当调整,压缩合唱与指挥课时,增设群众合唱排练课程,便于学生毕业后更好地参与到群众合唱排练之中。将现有的美学课程改为音乐美学,这样更符合音乐学的学科规律。

最后,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的辦学理念,学院开设意大利语言艺术、声乐教学法、钢琴教学法、童声合唱、儿童歌曲写作、录音工程、小型音乐剧编排、小型乐队编配、舞蹈编排、舞台艺术、演出服饰与化妆、音乐社会学、音乐人类学等多门专业选修课供学生选择,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实际和兴趣爱好有选择地进行学习,这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效果会更加明显。

三、培育高素质师资队伍是音乐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

高素质音乐师资是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如今,在地方高校转型的大背景下,音乐专业教师必须具备自主创新能力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既能在舞台上表演,又能在讲台上教学。这种“双师双能型”音乐教师是当前地方高校音乐教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对地方高校音乐专业教师进行“双师双能型”的培养,是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是培养创新型、技能型、应用型高素质音乐专业人才,推动地方音乐艺术发展的重要保障。蚌埠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要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根据社会实际需求,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做到课堂教育与社会需求相吻合。

学校自办学以来,音乐教育事业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中华传统音乐特别是蚌埠周边本土传统音乐系统化、专业化教学一直相对薄弱。音乐与舞蹈学院的“短板”在于缺乏高水平的传统音乐教育工作者。为了解决高水平师资不足的问题,音乐与舞蹈学院可以通过成立“花鼓灯大师工作室”“凤阳花鼓大师工作室”“泗州戏大师工作室”等,引进知名的艺术大师来校内开展教学和科研。这些大师应该是在业内有一定的影响力,技艺精湛、贡献突出、群众公认且在实际的教学中能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的高级专门人才。艺术大师工作室的建立,旨在给艺术大师创造一个环境,提供一个平台,更好地发挥艺术大师在传授技艺方面的优势。工作室以艺术大师为带头人,带高徒、传绝技,把艺术大师工作室建设成为音乐与舞蹈学院后备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对本院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促进了院内教师的专业发展,形成了由艺术大师和本校专业教师共同组成的师资力量雄厚的校内教学、科研团队,再聘请一批在舞蹈、音乐、作曲、器乐演奏等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艺术家共同参与音乐与舞蹈学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努力把蚌埠学院打造成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承的基地和高地。

大师工作室以艺术大师为项目负责人,传绝技、带高徒,为社会培养艺术骨干。此外,将大师工作室的项目实施方案和学科课程教学有机结合,形成“以项目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艺术大师工作室将深化改革音乐与舞蹈学院原有的课程体系,尝试将花鼓灯、凤阳花鼓、泗州戏等传统民间艺术融入各类课程、教材、教学法的改革中,并采用集体教学、个别指导、观摩演出、学术讲座和舞台实践等多种形式进行授课。音乐与舞蹈学院借助艺术大师工作室这一平台,创作、编排了一批高质量的音乐作品,并参与到全国性文艺展演和学科竞赛中,从而提高了蚌埠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的办学知名度。我校力争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将蚌埠学院建设成为教育部第二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花鼓灯或者泗州戏)传承基地。

四、成立产教联盟的培养模式是音乐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质

产教融合是促进校企合作育人的基本手段,是实现产学结合的主要方法,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产教融合既是推动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益探索,也是增强学校服务行业、服务地方、服务社会能力的有效途径,更是实现学校、学院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蚌埠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应秉承“面向未来、加强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宗旨,本着“相互促进、合作共赢”的原则,加快与蚌埠市委宣传部、蚌埠市教育局、安徽省花鼓灯歌舞剧院、安徽省泗州戏剧院、蚌埠市歌舞团、蚌埠市文化馆、蚌埠市博物馆、蚌埠市文化旅游局、蚌埠市非遗保护中心、蚌埠大剧院、安徽水利股份有限公司、安徽丰原集团、蚌埠卷烟厂等多个部门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成立产教联盟。产教联盟以创新协同育人机制为核心,就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社会服务、产学研合作、艺术创作、国际化办学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多渠道、深层次的合作。通过实行产教联盟的模式,多部门共同完善音乐学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构建音乐学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无缝对接,打造政、产、学、研合作多赢的协同创新发展平台。

产教联盟的成立,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重要里程碑。蚌埠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将以产教联盟为契机,做好校企合作的大文章,打造蚌埠学院音乐教育的新名片,全面提升音乐教育的创新驱动力。学校与社会相关部门的精诚合作,可以充分发挥蚌埠学院人才与教学科研优势、相关部门的经营效益与社会服务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和互惠互利,这对推动安徽省专业音乐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语

总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当前地方本科高校的中心任务。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高等教育体系结构调整的内在要求,是我们有效应对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的必然选择。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应该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从而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多样化办学、特色化发展。

作者:陈继银

上一篇:飞机模型设计计算机仿真论文下一篇:王星拱科学哲学思想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