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事业市场经济论文

2022-04-20

摘要本文在界定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概念的基础上,对二者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谈了自己对体育产业是推进体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补充机制的理解。关键词体育事业体育产业关系推动一、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的概念(一)体育事业的概念体育事业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体育事业市场经济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体育事业市场经济论文 篇1:

对我国体育事业民营化改革的思考

摘要:体育事业民营化是中国体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分析了我国体育事业民营化改革的必然性,探讨了我国体育事业民营化改革的目标、方式及其影响因素。指出我国体育事业的民营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民营化过程中应引入竞争机制,灵活选择民营化的途径,加强政府对民营化改革的监管,以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努力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公共体育事业民营化之路。

关键词:体育事业;民营化;改革

文献标识码:A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整个社会组织被划分为行政单位、事业单位、企业单位等几大基本类型。作为一种基本的社会组织形态,事业单位具有不同于行政机构、企业单位的社会地位、性质、目标、功能和运行管理方式。一般认为,中国传统事业管理体制内的“事业”,是特指没有生产收入、所需经费由国库支出的“社会工作”。主要包括教育、科学、文化、体育、卫生等部门和单位,而“体育事业单位”则是其基本构成部分。

目前,世界范围内的体育管理体制具有某种意义上的趋同倾向,发达国家纷纷在竞技体育领域强化政府指令和国家财政投入,发展中国家群众体育领域开始倡导体育公共服务的投资主体多元化。在体育资源配置方面,西方发达国家一般按照体育市场规模,确定和配置体育产品和服务,让市场来决定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的价值。西方国家奉行的是对体育的宏观调控,从体育职能、目标、政策等方面追求体育系统的自我协调与发展。

中国传统的体育事业,是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之上的,也是与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体制相适应的,有其存在的现实合理性和历史必然性,也曾发挥过重要的历史作用。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我们既不能继续沿用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事业”界定标准,也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所流行的所谓“公共产品”界定标准。此时,社会共同需要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界定国家体育公共事业职能范围的客观标准。具有满足社会共同需要性质的体育事务,就属于国家公共体育事业职能范围,应该由国家举办,由财政供给。反之就不应继续由政府举办,相应的体育组织机构也就不能继续保留在国家公共体育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内,而应从中剥离出去,对其进行民营化改革,推向社会和市场。

1 关于民营化

世界各国在国有化的同时也在民营化,二者平行不悖地存在。民营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指的是政府更多地依靠私人(民营)机构和市场机制来提供物品或服务,更少地依赖政府部门来满足公众的需求,民营化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抑制政府对企业决策的直接干预,提高全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同时通过所有权改革造就能够对政府部门施加压力的私有部门,以促使政府进行加强财产安全、保障契约执行、改善企业经营环境的进一步改革。民营化的结果是由公共机构和私营机构共同参与生产并提供物品和服务的任何制度安排或完全由私人机构通过市场来提供。

2 我国体育事业民营化改革的必要性

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是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必须承认,我国过去的体育体制在很大程度上顺应和满足了社会的体育需求。很长时间里追求金牌是广大民众的心理诉求和政府发展竞技体育的功能体现。这在经济学上甚至可以称为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然而,目前我国体育事业单位中存在的普遍事实是管理机构臃肿、效率低下、公共体育物品或服务供给质量低劣、运作成本居高不下、资金不足、发展滞后等一系列问题。中国体育事业和公共体育服务要健康、可持续发展,事业单位不改革是不行的。因此,我国体育事业单位的改革是势在必行,而体育事业的改革呼唤了民营化的出现。因为民营化的到来能够为体育事业改革开辟出一条新的途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民营化能降低体育事业运行的成本

我国体育事业单位由于有着政府的全额或差额的财政拨款作为后盾,以行政手段列入预算,定量下达,在其运行过程中普遍抱着一种“等、靠、要”的心态。由于体育事业单位对某些公共体育产品或服务的垄断性供给,使得体育事业单位几乎不考虑其生产公共体育产品或服务的成本。造成的结果是作为消费者和纳税人的广大公众被动地承担了体育事业单位额外的成本。而体育事业单位民营改革化后,能够比较好地克服这个问题。大量的实践证明营利性的民营企业通过外包合同提供的公共服务和产品的成本要低于非营利性的政府机构的预算成本。美国的民营化实践显示公共服务的合同外包使政府在保持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不变的情况下,即使将管理和监督合同实施的成本计算在内,也平均节省了25%的费用。

2.2 民营化能提高体育事业管理运行的效率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事业单位管理效率低下已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同时,由于体育事业单位对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垄断性供给,使得其无须考虑公共体育物品或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而民营化改革正好可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民营化后使得体育事业的产权得到明晰,同时打破了传统“公共体育物品”的垄断性供给,形成了全面竞争的格局,从而提高了效率。因此,体育事业单位民营化后能够提高其内部的效率。

2.3 民营化能刺激民间资本的参与,推进体育事业改革

我国体育事业的资金来源是为较单一的。这种现状严重制约体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到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民间资本的参与能够弥补当前公共体育事业中普遍存在的资金不足的缺陷,从而打破体育事业单位资金来源单一的局面,形成多元的投资主体,为公共体育事业的改革提供一条现实的路径,从而推动公共体育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与持续发展。

3 我国体育公共事业民营化改革的目标

2011年,国家在《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体育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中指出:体育要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提升中国体育发展的水平和效益,改善发展结构和质量,促进体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同时,加快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提高公共体育服务水平。2010年3月,国办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该意见中的基本方针和主要目标提出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各种经济成分竞相参与、共同兴办体育产业的格局;形成体育公共服务与市场服务相互结合、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因此,无论是国家最新制定的体育事业发展规划还是国务院办公厅的指导意见,都对体育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为确立新时期中国体育事业民营化改革提供了政策依据。

民营化是中国体育事业改革的一个大方向。我们认为,我国公共体育事业改革的主要目标应当是:

第一,在重新界定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公共体育事业职能的基础上,将现有部分体育事业单位的项目和职能推向市场,使其向民营化方向发展,逐步调整、收缩和转换国家的体育事业职能范围,从根本上改变国家包办全部体育事业的局面。

第二,实行国家体育事业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相分离,重新划分、调整和规范政府机构与体育事业单位之间的权、责、利关系,切实转换政府的体育事业管理角色与职能,改革体育事业单位的运行机制,增强其发展活力,提高管理效率,实现政事分开,政企分开,建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体育事业自身发展规律相适应的现代体育事业管理制度,实现制度创新。

4 切实推进我国公共体育事业民营化改革

4.1 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我国公共体育事业民营化

我国公共体育事业有着其特殊的国情和历史背景,公共体育事业的民营化是一项巨大且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这就决定了我国公共体育事业民营化的过程是一个渐进和持续的过程。更何况我国公共体育事业的改革还刚刚处在起步的阶段。因此,公共体育事业民营化中要有计划、分步骤的加以推进,切不可冒然而进,避免引起较大的冲突,从而影响到改革的本身和社会的稳定。

4.2 民营化的过程中要充分引入竞争机制

对于由政府实施的垄断而言,原则上应该取消,如果政府部门是富有效率的,那么就自然存在来自效率优势的进入障碍,政府也就没有必要用立法的特权去强化这一点,所以,进入限制本质上就是缺乏效率的一种反映,而非宣称的防止重复建设、防止沉淀成本,因为企业家不会比政府官员更缺乏经营上的战略眼光。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如果出现重复生产和沉淀成本的现象,只能说明重复生产和竞争导致的沉淀成本与由竞争和潜在竞争带来的收益相比要小得多,实际上我们观察到的重复生产和因过度进入所导致的巨大沉淀成本多是发生在存在严格审批的国有经济部门。因此,公共体育事业的民营化要求在公共体育产品和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原有的政府垄断,提高公共体育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4.3 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民营化的途径

民营化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委托授权是民营化最常用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将实际生产活动委托给民营部门,而由政府决定提供什么,提供多少,委托授权通常通过合同承包、特许经营、补贴和解除行政性进入管制等一系列的方式和方法。纵观欧美国家的民营化进程和实践,不难发现,在世界各国实际运作的哪怕是最简单的民营化案例都是综合运用多种民营化方式的结果。因此,我国体育公共事业民营化应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在公共体育事业民营化的过程中,结合实际,灵活地选择民营化的路径和方式,有效地推进我国公共体育事业民营化改革的进程。

4.4 建立监督机制,强化政府的监理职能

公共体育事业民营化后政府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监督问题,因为政府的职能已从划桨转向了掌舵,从运动员兼裁判员的双重角色转变成了单一的裁判员角色,政府的监督职能的重要性是由民营化的目的所决定的。如果本来应该由政府进行的行为政府却没有做,政府干预缺位的话,在利益驱使下的民营部门提供的体育公共服务和产品的质量势必大打折扣,最终损害到的是社会公众的利益,这有悖于公共体育事业民营化的初衷。因此,必须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切实加强政府的监督管理职能。

5 结语

思考我国体育事业民营化问题的核心应该放在竞争与垄断的选择上,任何民营化努力的首要目标就是将市场和竞争引入公共机构中,民营化意味着在公共服务的提供中取消垄断,引进竞争,所以,问题的实质不是要公营还是要私营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削弱政府作用的问题,而在于要垄断还是要竞争,从根本上说是要不要坚持一个在全社会范围内衡量的效率标准的问题,许多政府活动被毫无必要地以垄断的方式组织和运营,我们一直在强烈地抨击私人垄断,却常常不假思索地、热情地接受政府垄断,这正是我们意识形态之中一个持久不衰的自相矛盾。

当然,我们还应当把国外的经验和做法与我国公共体育事业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力图从多个视角去分析和审视我国公共体育事业所处现状以及改革所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努力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公共体育事业民营化之路。

作者:邹占 姚小林 李丽

体育事业市场经济论文 篇2:

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关系的探索

摘 要 本文在界定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概念的基础上,对二者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谈了自己对体育产业是推进体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补充机制的理解。

关键词 体育事业 体育产业 关系 推动

一、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的概念

(一)体育事业的概念

体育事业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体育事业概念指的就是体育已成为“人们从事的有一定目标、规模和系统的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经常的活动”。广义的体育事业概念不涉及这些体育单位及其活动的经济性质,不论是国家财政支出的体育事业单位,或是独立核算自主经营的体育企业单位,都属于广义的体育事业的范畴。

狭义的体育事业就是指由国家财政支出的不进行经济核算的体育事业单位,这是狭义的体育事业概念。狭义的体育事业主要包括:由财政经费支出的国家及地方的专业运动队伍(运动技术学院、体工队等高水平运动队伍及后备队伍的培训机构);由国家财政支出的综合性及单项体育运动设施(包括各类公共体育场馆;也包括供专业运动队伍训练使用的体育运动设施。)以及其他体育事业单位。本文所讨论的是狭义的体育事业。

(二)体育产业的概念

体育产业的概念也分为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体育产业就是指从事体育服务“生产、经营的事业”。体育事业是社会的一项文化事业,但从国民经济结构的角度看,它又是从事体育服务生产和经营的一个经济部门,是大文化产业中的一项产业。广义的体育产业既包括自主经营的体育企业单位,也包括由国家经费支出的事业单位。

狭义的体育产业就是指从事体育服务生产和经营的体育企业的集合。其特征就是企业经营性。狭义的体育产业只是广义的体育产业中具有企业经营性的那一部分,并不包括由国家财政支出的各类公益性、事业性的体育事业机构。本文所讨论的是狭义的体育产业。

从上述概念可以看出,狭义的体育产业概念(体育企业的集合)与狭义的体育事业(体育事业单位的集合)两个概念是互相排斥的、对立的:前者是营利性、企业性单位,后者是非营利性单位;后者是公益性、事业性单位,前者是非公益性、事业性单位,

二、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的关系

(一)我国体育产业的产生

关于体育产业和体育事业概念的界定和关系问题存在着争议,主要的不同观点如表1所示。

表1 体育产业与体育事业关系的争论

体育产业和体育事业的关系 含义表述 主要代表学者

体育产业=体育事业 体育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鲍明晓(1999)等

的体育事业

体育产业属于体育事业 体育产业是体育事业中可盈利部分 赵炳璞(1997)等

体育产业和体育事业不相容 体育产业是传统体育事业的产业化部 张岩(2001)、丛湖平(2002)等

分,没有产业化的部分为体育事业

体育产业和体育事业之间关系的争论可以说是历史的产物。由于我国传统的体育事业和教育、卫生、文化一样是社会服务事业的一部分,政府发展体育的目的是为了全民健身,增强全民身体素质,摆脱“东亚病夫”的时代,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体育作为一项公益事业进行发展,由政府提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事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政府对体育事业的财政支持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体育活动日益多元化的需要;其次是发达国家寻求社会服务事业市场化改革潮流的影响;最后是曾经被认为是公共产品的体育服务性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体育事业内部有些部分已经不再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逐渐具有了准公共产品或私有产品性质。这些变化使得体育事业具有了生产经营的特性,具有了产业的特点。体育产业的概念就应运而生了。可以说,体育产业的概念是体育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新的条件下对“体育事业”概念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因为传统的“体育事业”不具有生产经营特性,而“体育产业”则从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出发,体现了生产经营的特点。

(二)体育产业化和体育事业化

体育产业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指体育应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按行政方式运作向市场经济体制下按产业经营方式运作的转变。体育产业和体育产业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体育产业化实际上是体育产业发展的一种运营模式,是指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来运营和发展体育产业。产业化离不开市场,但不是一切的体育产业都可以通过市场,完全以市场为取向。体育产业的发展实际上主要有两种运营机制,一种是产业化运营机制,一种是事业化运营机制。产业化运营方式主要是针对非公共产品的体育领域,如竞赛表演市场,产业化运营主要是发挥体育的经济功能,以企业化、商品化和盈利性为日标。事业化运营主要是针对公共产品领域,如公共设施、学校体育教育和全民健身等,事业化运营主要是发挥体育的社会性、公益性职能,不以盈利为目的。因此,体育产业的产业化是有条件、有范围的,不是指全部体育产业都要采用产业化运营方式,而是指体育产业当中适于在市场机制下运作的领域。

根据以上分析,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的联系我们可以用图1表示。

图1 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的关系

三、体育产业化是加快体育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体育作为社会公益、福利事业完全由国家拨款承办。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体育逐步面向社会,许多深受群众喜爱的体育活动更加普及,一些消费层次较高的体育项目也开始进入生活领域。体育作为一种健康投资,逐步被人们所接受。体育场馆在进行体育训练和竞赛的前提下,积极对外开放,提供有偿服务,体育科研部门、院校等事业单位在开展体育咨询、康复培训等方面,也都取得了较好的效益。越来越多的企业、社会团体或地区运用体育的魅力和影响提高自身的知名度,一些单位和个人开始涉足体育市场,兴办各种经营性体育俱乐部、健康城,举办商业性竞赛表演,体育开始向产业化方向发展。但是,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化的程度还不高,体育市场仅处于培育阶段,体育自身的潜力和优势没能充分发挥出来,缺乏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体育事业的发展。

(二)体育产业对体育事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纵观体育产业在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体育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甚至是支柱产业。美国体育产业在20世纪80年代的总产值就超过600亿美元,超过石油化学工业(533亿)、汽车工业(531亿),占GNP的1.3%,居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第22位。到90年代中期,美国体育产值超过3000亿美元,增长率超过同期国内生产总值。意大利无烟工业的经济支柱足球产业产值2O世纪8O年代末达到24万亿里拉(182.5亿美元,人均320美元),跻身于国内十大经济部门,现在已达到约有500亿美元。1990年,日本体育产业的收人4.2万亿日元,其产值在十大产业中居第六位。其他发达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的体育产业也都有相当大的规模。鉴于体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家已提出“国民体育总产值”的概念。目前,全球体育产业的年产值有4000多亿美元,并以平均每年20%的速度增长。全世界每年因足球而产生的营业额就超过2000亿美元。国际排联主席阿科斯塔称,世界201个国家和地区有不少于八亿人每周至少参加一次排球活动,每年排球的营业额达65亿美元。

体育产业能提供数以万计的就业机会。汉城奥运会给韩国创造33.4万个就业岗位,从申办成功到赛事正式开始共增加76万个就业机会。悉尼奥运会在开幕之前就已给当地提供了15万个就业机会。美国有各种职业运动员近百万,相关从业人员达数百万。国际足联一份调研报告说,估计足球运动直接和间接雇佣的人数高达4.5亿人。体育产业给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契机的例子也不少,特别是通过组织大型比赛,可以带动城市建设、旅游、就业等多方面的发展并带来许多潜在的商业机会。从国际经验看,举办一次奥运会或者世界杯足球赛之类的大型赛会,可使城市基础设施水平提高20年一50年。1964年东京奥运会和1988年汉城奥运会分别为当时的日本和韩国带来了经济良机,成为经济起飞的标志,而2000年悉尼奥运会吸引的上百万游客也给澳大利来带来了至少37亿美元的财富。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体育产业化起步晚,力量薄弱,体制不健全。1994年以足球为突破口开始进行职业化尝试是我国体育产业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此后步伐不断加快,路越走越宽。目前,中国体育用品的消费增长是最快的,1999年,我国消费总额达1400亿元。其中城市消费总额为1040亿元。据一份权威体育杂志报道,我国著名体育用品公司——李宁公司1998年的销售总额达到七亿元。过去五年,我国共发行体育彩票22亿元,筹集资金6.6亿元。有人预测,不久后中国体育产业将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我们相信,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加快我国体育产业化进程,促进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次良机。

体育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这就使人们的健康意识越来越重要,这也会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向更高的台阶迈进。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体育产业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它是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补充机制。

参考文献:

[1] 张岩.论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的内涵继二者关系[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8(2).

[2] 张宝胜.体育事业产业化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3).

[3] 韩丹.论我国体育基本上还属于公益事业[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4(2).

[4] 陈少宇,邓伟雄,宋迎东.在已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4(3)

作者:张晓明 赵瑾瑜

体育事业市场经济论文 篇3:

我国体育市场的发展与完善浅析

随着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和体育改革的深化,一千以公有制为基础,以体育健身、娱乐、运动竞赛经营为主的多种所有制。多种经营方式、多层次纳体育市场正在我国兴起,并开始显示出积极作用和生命力。关于体育市场的含义,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狭义的体育市场,是指直接从事体育经营活动 消费者参与活动或观赏运动竞赛的场所。简言之即体育经营场所;这是一个具体的空间概念;二是广义的体育市场 即体育服务的交换活动和交换关系的总和体育市场的出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体育消费,提高了体育消费商品化,市场化的程度:打破了体委系统独办体育的局面,促进了体育社会化;增强了体育部门自我补偿,自我发展的能力,促进了体育运行机制的转换;扩大了社会对体育运动的需求,促进了体育事业的发展和繁荣;扩大对外体育交流,服务于对外开放的方针,如果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使体育市场在理论上得到确认的话,那么。体育市场的上述积极作用使它得到实践的肯定和确认,我国体育币场的发展.是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的动力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的重要环节,是关系体育事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只有不断培育和开拓体育市场,才谈得上体育的产业化和社会化,才有可能扩大体育资金来源的渠道,实观国家投资与体育部门自筹,社会集资三者并举的资金来源格局,才能运用市场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育的经济资源,提高体育事业为社会服务的整体效能,克服投入不足与资源浪费并存的矛盾;才能掌握发展体育事业的主动权。支撑体育事业的发展,使之走向繁荣与兴旺。

作者:喻俊华 吴正林

上一篇:公司财务治理结构论文下一篇:新时期现代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