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肥行业问题管理论文

2022-04-17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未来五年,我国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温家宝总理在《建议》说明中特别强调:“农业基础薄弱、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不强依然是现代化建设的瓶颈。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氮肥行业问题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氮肥行业问题管理论文 篇1:

信息化手段推动石化行业转变环保管理模式的路径分析

[摘 要]石化行业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产业,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随着环保督查的日益严格,管理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环保管理模式,在新时期更需要与时俱进。本文首先分析了石化行业实施环保管理模式的意义,然后在技术模块和系统模块运用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信息化手段推动石化行业转变环保管理模式的措施。

[关键词]信息化手段;石化行业;环保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8.16.033

石化行业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是我國社会结构中的关键构成部分,但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污染物,会在一定程度上污染自然环境。人类的生产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正在逐年增加,环境逐渐恶化会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危及人类的正常生活甚至生命。石化行业作为国家的重要产业,必须带头做好环保工作,通过应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石化企业的环保管理水平,以此促进行业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1 石化行业实施环保管理模式的意义

石化行业是我国的支撑性产业,是民生与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能够为农业、交通、纺织、建筑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配套服务,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石油化工是将石油与天然气作为原料,制作与生产石油产品与石油石化产品的加工工业。石油石化是能源的主要提供者,同时也是材料工业的来源,其能够生产出高分子合成材料,提供化工及中间体。石化行业还能够为农业提供氮肥和农用塑料膜,由此可见石油行业对于人们生活和社会发展是极其重要的,但是石化在生产过程中会形成大量的废气和废水,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在当前人们的环保意识愈来愈强的情况下,石化行业开展环保管理工作就显得更加重要。

石化企业实施环保管理模式具有积极以下意义。一方面,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石化行业是我国工业产业中的重要构成部分,随着社会发展对能源需求量的增多,石化行业的环保已经成了人们最关心的问题。石化行业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废气和废料,会对周围的土壤以及空气造成影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石化行业必须要认知到自身环保对社会发展和民众生活的意义,做好环保管理工作,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另一方面,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的内在要求。石化企业的环保管理质量关乎了企业未来的发展,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方式,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个行业和领域都对信息技术进行了充分运用。石化企业作为支撑性产业,在进行环保管理时也要使用信息化手段,以此来提升环保管理工作的效率,保障环保管理工作的质量。由此看来,石化行业使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环保管理工作的意义重大,其不但关乎着石化企业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2 信息化手段在石化行业环保管理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各个行业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很多行业和领域都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信息化手段应用在石化行业的环保管理中,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2.1 实现管理工作规范化

石化行业通过应用信息技术,能够使环保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环保管理信息化可以使用信息技术加强基础网络建设,可依据化工行业的实际情况建设在线检测数据传输的网络系统,同时还要和市级与县级的环保局广域网系统相连接,从而能够实现管理工作规范化。同时,在行业内部建设针对性的管理系统,可以收集各个生产环节中产生的一些废气和废水等数据资料,提高各项数据的精准性,从而能够提升石化行业环保管理工作的可靠性。石化企业通过使用信息技术,可以加强环保工作的规范管理,建设互联互通、安全可靠的全国性石化行业环境信息网络,让石化行业的环保管理工作更加规范。

2.2 实现管理工作系统化

石化行业通过应用信息化手段,可以在石化行业内部开发系统应用,将其用在环保管理工作中,实现管理工作系统化。在开发系统时要结合行业的实际情况,遵循开发标准以及技术规范,将化工行业中的一些环保管理业务集成在电子管理系统中,将当前化工行业的所有模块以及子系统进行整合,能够实现环保管理工作系统化和统一化。

3 信息化手段推动石化行业转变环保管理模式的途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各个行业中,石化行业开展环保管理工作也需要紧跟时代发展,将信息化手段应用在环保管理中,提高环保管理工作的效率。石化行业可以建设相关的环保信息系统,在系统中包含主动预防、责任归位、业务管理、风险核心以及源头控制等多个模块,以信息管理系统来做好环保管理工作,可以有效控制石化行业的生产污染源头,进而减少污染,促使行业稳定发展。

3.1 系统模块双向进行

在石油石化企业生产的过程中,异味处理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难题,这里的异味主要是生产装置中形成的一些挥发有机物,同时还有一些无机硫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是环保监测的关键指标,也是环保管理中的重点。所以,石化企业需要从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的应用两方面入手,对发挥有机物排放进行合理控制与安排,通过使用泄漏检测与修复技术,能够对废气排放的无组织部分进行处理。而将这种泄漏测修复技术和环保信息系统相结合,可以让石化行业的环保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建设环保信息管理系统时,设计应当包含适合线上环保管理的各项业务,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信息系统已经包含了炼油、化工、热电、水务以及烯烃等相关的主要作业模块。其中的炼油是石化生产中的重要环节,是把原油或者是其他油脂蒸馏,不改变其中的分子结构,对石油进行炼制的过程中需要经过加工才能够得到石油产品,在此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气与废水。因此,炼油模块是整个信息系统的核心部分。化工也是石油石化生产中的关键环节,是使用化学原理改变物质的组成,然后构成新物质,这是一种化学性质的生产技术。同时,石化企业还要将这些工作模块和企业的实时数据库LIMS以及身份认证平台进行集成,以此构成了数据的自动化收集系统,然后再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数据参考,从而不断提高环保管理工作的效率。

3.2 模块的实践运用

这些模块在环保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使用过程中突显了各自不同的效果。第一,预警机制完成了管理端口前移。信息系统的在线监测模块中实现了预警机制,通过短信的方式将相关的数据和信息及时推送给管理人员,从而可以将环保管理工作从被动转为主动,将事后超标处理转为事前超标管理。第二,使审批流程更加高效。信息系统依据固体废物管理、异常排污以及环保设施运行等业务的要求和管理规定,在此基础上建设从车间起逐级汇总以及层层审批的管理模式,以此对环保管理全过程进行管控,让审批过程更加高效。第三,发挥收集反馈功能。信息系统要对监测到的数据进行采集与分析,将其中的超标信息自动推送到公司上层或者是作业部的超标整改模块中,上交给相关的单位和部门,以此完成整改单的下发、超标原因以及整改情况反馈等工作。第四,集成现有系统数据。信息系统经过和公司的实时数据与LIMS等系统进行链接,以此来提升数据利用率,保障数据的一致性,实现资源共享目的。在环保信息系统中还包含总结性的模块,比如环保月报、考核指标分析以及环保年报等。这些模块的运行能够对各个石化企业的环境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并且生成相关月度报表,从多个角度对数据进行检索与收集。环保月报模块的运行可以进行数据上传,通过浏览器把通讯文件上传到石化集团的环保服务器上,也可以使用邮件的方式发送到石化集团的环保处电子邮箱中。在收集数据之后,总系统可以对各个企业上传的数据进行统计和计算,以此生成月报表中的各种数据,同时把各个企业的数据汇聚形成全行业的环保数据,为查询数据信息和输出报表提供参考资料。

4 结 语

石化行业是我国的重要支柱产业,其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在美丽中国的建设过程中,石化行业作为高污染产业,必须要做好环保管理工作,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建设环保信息系统,并结合相关的技术和模块做好环保管理工作。

主要参考文献

[1]李秀梅,芦军.加强石化企业环保管理的重要性[J].中国石化贸易,2015(34).

[2]张辉.信息化推动天津石化转变环保管理模式[J].中国石化,2016(12).

[3]季锦,董岳,陈星昂.化工企业中的环保管理[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6).

[4]王亮.石化企业节能减排的信息化实现探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2).

[5]张涌,李志远.石化行业设备管理信息化实现方法探析[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8(8).

[6]袁绍华.吉林石化ERP系统运行后的运营管理模式改进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1.

[7]颜海宙.浅析石油化工企业设备管理模式的创新[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6).

[8]杨宝生,黄彦钧.针对石化行业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解决方案[J].科技与企业,2014(21).

[9]陈刚.以信息化战略推动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型——上海石化及塑料事业部信息化发展方向初探[J].金山企业管理,2001(4).

[10]王瑞华,吕明柱,孟岩.国家级高新区产业集聚路径分析——以大庆高新区石油石化装备产业为例[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11]李月清.尋找“最佳方案”——石油石化企业分离移交“三供一业”模式比较与路径分析[J].中国石油企业,2017(3).

作者:高阳

氮肥行业问题管理论文 篇2:

加快氮肥工业发展方式转变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未来五年,我国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温家宝总理在《建议》说明中特别强调: “农业基础薄弱、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不强依然是现代化建设的瓶颈。” “十二五”期间,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央的《建议》,总理的讲话,明确提出了氮肥工业的重大责任。我国氮肥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产业规模和消费总量已居世界首位,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快速发展中,行业面临的资源、环境、产品结构、产业布局,以及产能过快增长矛盾和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未来五年氮肥工业发展既有难得的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把握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首要目标,大力推进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产业,实现氮肥工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落实科学发展主题、深入推进结构调整

调整结构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氮肥行业的发展现状要求协会必须把推进结构调整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一是做好总量调控,严格准入制度,避免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建议政府部门严把新项目审批关;二是采取“等量置换”措施,引导管理水平差、能耗高、污染重、缺乏竞争力的企业退出或转产,合理调整产业布局;三是鼓励生产、流通、农化服务企业以及能源生产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循环发展的内在要求,实施兼并重组,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提升产业集中度;四是继续推动原料结构调整,减少对晋城无烟块煤和天然气的过度依赖;五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循环经济、鼓励开发和推广缓释、控释、掺混和专用肥,引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延伸产品链条,形成“肥化并举、以化养肥”的产业格局。推进科技创新,引领行业技术进步

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在我国氮肥生产能力已跻进世界的前列,协会必须把推进科技创新作为重要任务,引领行业,实现向建设氮肥强国的转变。一是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适用技术的研发,特别是新型高效的煤气化技术、气体净化技术、催化剂、吸附剂等新材料及大型合成氨、尿素生产装置和关键设备的国产化;二是加快新型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充分利用生产过程的余热、余压,实现能源梯级利用,降低原材料及动力消耗,大力推进水溶液全循环工艺尿素装置的节能减排改造;三是开发应用清洁生产和环保技术,全面推广“氮肥生产污水零排放”、“氮肥生产废水超低排放”、 “废气废固清洁生产综合利用”等技术,建设环境友好型产业;四是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支持大型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形成自主创新和开发能力,建立以生产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相结合的省级、国家级研发机构。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分析,保持行业健康稳定发展

做好行业生产统计和经济运行监测分析,是掌握行业发展动态的基础,也是协会为行业反映诉求、引导行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依据。一是进一步完善生产统计和经济运行分析,办好《中国氮肥网》、《中国甲醇网》、《一把手通讯》和《尿素市场周报》,坚持五大公司会商机制和行业市场分析会、营销会制度,搭建公共信息平台,为行业发展做好引导服务;二是认真组织产业发展政策研究,随着生产水平提高,经济体制改革深化,行业发展将不断面临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作为重要支农产业,协会必须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高度密切关注行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积极反映行业诉求,为产业发展争取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是做好产业预警,密切跟踪国际氮肥、甲醇产业发展情况、市场动态及对行业的影响,配合政府部门做好产业安全重大问题对策研究,继续完善与相关国家同业界的对话磋商机制,维护行业利益和产业安全。

搞好协会自身建设,努力提高服务水平

氮肥工业协会正式成立至今已有18个年头。这18年中,国家和行业的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协会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也愈加显得重要。氮肥协会要不负行业重托,努力向建设“政府信得过、行业离不开、企业靠得住、国际有影响”的一流行业组织的目标迈进。首先,必须认真贯彻国办36号文件和《国资委规范行业协会运作暂行办法》,严格遵守协会章程,拓宽协会发展思路,密切会员联系与服务;其次,必须按照建立学≥J型组织的要求,加强协会党支部建设,提高协会全体职上的政治理论素养、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积极培育协会文化;第三,必须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养精通专业知识、熟悉行业管理工作的骨干,优化人员结构;第四,必须进一步完善协会各项制度建设和基础工作,为争创5A级社会组织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潘德润

氮肥行业问题管理论文 篇3:

有机肥及氮磷钾肥施用量与茶叶产量的关系模型及其解析

摘要:为了研究有机肥及氮肥、磷肥、钾肥施用量对茶叶产量的影响,以茶叶品种龙井43为试验材料,通过4因子(1/2实施)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田间试验,建立有机肥及氮肥、磷肥、钾肥施用量与茶叶产量的回归效应模型,并对各因子及交互作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有机肥和氮肥、磷肥、钾肥施用量对茶叶产量均有显著影响,其影响顺序为氮肥>钾肥>有机肥>磷肥;有机肥与氮肥、磷肥、钾肥施用量存在协同作用,氮肥和磷肥、氮肥和钾肥、磷肥和钾肥施用量在一定范围内表现出协同促进作用,但是过高的施肥量则表现出拮抗作用。通过综合分析施肥模型得出茶叶高产的优化施肥方案为:有机肥11 991.0~13921.5 kg/hm2,纯氮肥229.5~253.8 kg/hm2,纯磷肥225.0~257.1 kg/hm2,纯钾肥170.7~203.7 kg/hm2。

关键词:茶叶;有机肥;氮肥;磷肥;钾肥;产量;施肥模型;优化施肥

收稿日期:2013-11-2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31101089);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编号:201303012)。

作者简介:林永锋(1989—),男,福建莆田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业生态研究。E-mail:linyongfengfujian@163.com。

通信作者:李萍萍,教授,主要从事农业生态学的研究。E-mail:lipingping@ujs.edu.cn。茶叶[Camellia sinensis (L.) O. Kuntze]是世界三大无乙醇饮料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作物[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的问题逐渐受到重视。氮、磷、钾是茶树生长发育所必需的三大营养元素,对茶叶的产量和品质有重要影响[2-6],合理配施氮肥、磷肥、钾肥是茶叶优质高产的关键。茶园管理中由于偏施氮肥、不施或少施有机肥,引起土壤肥力退化、环境污染,也间接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7-10]。大量研究表明,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不仅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还有利于减缓单一施用化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1-14]。因此,研究茶叶需肥规律并建立施肥模型是实现茶园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有关有机肥及氮肥、磷肥、钾肥对茶叶生长发育的影响已有较多报道[15-17],但大部分研究都局限于某一单因子或2因子对茶叶的影响,而有关这4个因子与茶叶产量的模型鲜见报道。因此,本研究通过设置这4因子的田间茶园试验,分析有机肥及氮肥、磷肥、钾肥施用量与茶叶产量间的关系以及4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建立施肥量与产量的数学模型,以期为茶叶优化施肥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时间、地点

田间试验于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在江苏省丹阳市“吟春碧芽”茶场进行。土壤质地为黄棕壤,pH值5.53,有机质含量 10.30 g/kg,全氮含量 1.28 g/kg,碱解氮含量 726 mg/kg,速效磷含量 4.6 mg/kg,速效钾含量 41.5 mg/kg。

1.2试验材料

茶树品种为龙井43,五年生。其中化肥采用尿素(含氮 46%)、过磷酸钙(含P2O5 12%)、硫酸钾(含K2O 50%)。有机肥为镇江恒欣肥料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醋糟有机肥,pH值5.8,EC值1.78 mS/cm,容重0.25 g/cm3,全氮含量 2.38%,全磷含量 0.31%,全钾含量 1.12%。

施肥方式:全部有机肥、磷肥、钾肥及70%的氮肥于2012年11月底沿茶行滴水线开深20 cm左右,并结合灌溉的方式施用。2013年2月初追施30% 氮肥,作为春茶的催芽肥,其他管理措施一致。

1.3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4因子(1/2实施)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18],设置有机肥、氮肥、磷肥、钾肥4因素,每个因素各设5水平,共20个处理,每个处理2个重复,小区面积为4.5 m×6.0 m。茶样均取1芽2叶,采回后杀青、烘干,茶叶产量按春夏秋三季鲜茶平均产量计。各因素的编码和具体施肥方案见表1及表2。

2结果与分析

2.1数学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根据各个处理的平均产量结果(表2),得到茶叶产量与4因素有机肥、氮肥、磷肥、钾肥施用量之间的回归模型:

2.2主因素效应分析

由于设计中各因素均经无量纲线性编码处理,且各一次项系数之间,一次项系数与交互性、平方项的系数间均不相关,因此可以由回归系数绝对值的大小来直接比较各因素一次项对茶叶产量的影响。从公式(1)可以看出,X2>X4>X1>X3,且有机肥及氮肥、磷肥、钾肥施用量均为正效应,由此可知氮肥和钾肥的施用量是影响茶叶产量的主要因素,其次是有机肥和磷肥的施用量。

2.3单因素效应及边际产量效应分析

对回归方程(1)进行降维处理(其他因子固定在0水平),以4因素不同水平作单因素效应,作图1-a。从图1-a可以看出,氮肥、磷肥、钾肥施用量都呈先升后降的抛物线趋势,说明茶叶在施肥时不仅应注意氮肥施用不可过量,磷肥和钾肥的施用也不可过量。而有机肥施用量呈上升趋势,这可能是由于施肥量的上限不够大,尚未达到茶叶产量的拐点。

如图1-b所示,边际产量是增加1个单位的肥料投入所带来的产量的增加量,斜率反映单位施肥量对产量的影响程度。只有有机肥施用量的斜率向上且变化最平缓,说明随着有机肥施用量增加,边际产量也增加,而氮肥、磷肥、钾肥则都是施用量越高,边际产量越低,其中氮肥的边际产量变化最快,其次是钾肥和磷肥。当曲线与x轴相交时,即边际产量为0,此时产量最高,其中当氮肥、磷肥、钾肥施用水平分别为119、0.89、0.39,即施用量为239.55、217.05、179.40 kg/hm2时,所取得的茶叶产量最大,分别为960.15、958.80、932.40 kg/hm2,再增加肥料施用量,则茶叶产量开始下降,这符合米采利希提出的肥料效应报酬递减定律[19]。

2.42因素交互效应分析

与单因素的肥料处理相比,肥料多因素处理并不仅仅表现出简单的加和作用,同时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协同作用和拮

抗作用。图2为试验中有机肥、氮肥、磷肥、钾肥施用量间的2因素交互效应的曲面图。

2.4.1有机肥与氮肥、磷肥、钾肥施用量的交互效应图 2-a 至图2-c分别为有机肥与氮肥、磷肥、钾肥施用量之间的交互效应曲面。根据多元函数极值理论[18],计算出响应曲面中茶叶产量达最高值时各因素水平。图2-a中,有机肥与氮肥响应曲面极值点为(-0.652 7,1.270 4),对应施肥量为(4 562.85 kg/hm2,207.15 kg/hm2)。在氮肥施用水平固定的条件下,随着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产量增加;在有机肥施用水平固定时,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产量先增加后降低。图2-b、图2-c中曲面变化趋势与上述一致,有机肥与磷肥、有机肥与钾肥响应曲面极值点分别为(-1.259 4,0.510 3)、(-0.949 1,0.480 8)。说明在施用适量的氮肥、磷肥、钾肥下,增施有机肥有助于增产,增施一定量的氮肥、磷肥、钾肥也有助于增产,但氮肥、磷肥、钾肥施用过量后,茶叶产量不再增加反而减少。

2.4.2氮肥、磷肥、钾肥之间交互效应分析图2-d至图2-f为氮肥、磷肥、钾肥之间的交互效应曲面。其中,图2-d 中氮肥和磷肥响应曲面的极值点为(1.194 4,0.894 2),对应具体施肥量为(203.70 kg/hm2,190.20 kg/hm2)。根据此极值,响应曲面被分为4个区,即在氮肥施用量<203.70 kg/hm2、磷肥施用量<190.20 kg/hm2的区域内,增施氮肥和磷肥,产量均能增加,此时氮肥、磷肥表现为协同作用。在氮肥施用量>20370 kg/hm2、磷肥施用量<190.20 kg/hm2区域内,磷肥施用水平固定,产量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降低;而氮肥施用水平固定,产量则随着磷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在氮肥施用量<203.70 kg/hm2、磷肥施用量>190.20 kg/hm2区域内,固定磷肥产量,产量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固定氮肥施用水平,产量则随着磷肥施用量的增加而降低。在氮肥施用量>203.70 kg/hm2、磷肥施用量>190.20 kg/hm2的区域内,茶叶产量随着任意一个肥料施用量的增加而降低,此时氮肥、磷肥表现为拮抗作用。图2-e、图2-f中氮肥和钾肥、磷肥和钾肥响应曲面极值点分别为(1.194 4,0.391 7)、(0.894 2,0391 7),其产量随因素变化趋势与上述一致。说明氮肥和磷肥、氮肥和钾肥、磷肥和钾肥在适量配施的范围内存在着明显的协同促进作用,但是过量时则表现出拮抗作用。因此,氮肥、磷肥、钾肥的合理配施对发挥三者的协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2.5模型的优化方案

对所建立的有机肥、氮肥、磷肥、钾肥与产量(Y)的数学模型进行优化。在-1.682~1.682水平范围内,用求最大值的方法来优化模型,用Lingo软件求得,当机肥、氮肥、磷肥、钾肥施用水平分别为1.682、0.999、1.407、0.234,即施肥量分别为15 000、225.00、255.60、167.55 kg/hm2时,茶叶产量达到最高,为1 025.55 kg/hm2。

由于该数学模型计算出来的最大值仅仅是个理论值,在实际生产中出现的可能性非常低,因此本研究采用频次分析对模型进行优化[19-20]。试验中产量大于975 kg/hm2的方案有31个方案,其频次分布情况见表3。

3结论

在本试验条件下,4因素对茶叶产量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氮肥、钾肥、有机肥和磷肥的施用量,且均表现为正效应。由边际产量效应分析得出,氮肥、磷肥、钾肥的施用量分别为239.55、217.05、179.4 kg/hm2时可达最高产量。

2因素互作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当氮肥、磷肥、钾肥施用水平固定时,有机肥施用量在0~15 000 kg/hm2范围内,增加有机肥施用量可以提高茶叶产量;而氮肥和磷肥、氮肥和钾肥、磷肥和钾肥配施都存在1个值域,即施用量分别为23955、217.05、179.4 kg/hm2,在这个值域内,三者之间表现为协同作用,超过这个值域则都表现为拮抗作用。

通过频数分析和寻优得出,当有机肥、氮肥、磷肥、钾肥施用量分别为11 991.0~13 921.5 kg/hm2、229.5~253.8 kg/hm2、225.0~257.1 kg/hm2、170.7~203.7 kg/hm2时,茶叶产量有95%的概率高于975 kg/hm2。

参考文献:

[1]杨亚军. 中国茶树栽培学[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叶秋萍. 肥料对茶树生长和茶叶品质的影响[J]. 茶叶科学技术,2007(1):26-28.

[3]张婉婷,曹潘荣. 施肥对茶叶高产优质的影响研究[J]. 福建茶叶,2010(9):2-8.

[4]Lin Z H,Qi Y P,Chen R B,et al. Effects of phosphorus supply on the quality of green tea[J]. Food Chemistry,2012,130(4):908-914.

[5]Sharma D K,Sharma K L. Effect of nitrogen and pot ash application on yield and quality of China hybrid tea[J]. India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1998,68:307-309.

[6]Ames B N. Assay of inorganic phosphate,total phosphate and phosphatase[J]. Methods in Enzymology,1966,8:115-118.

[7]宗良纲,周俊,罗敏,等. 江苏茶园土壤环境质量现状分析[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14(4):61-64.

[8]李军,黄敬峰,程家安. 我国化肥施用量及其可能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J]. 生态环境,2003,12(2):145-149.

[9]马立锋,石元值,阮建云. 苏、浙、皖茶区茶园土壤pH状况及近十年来的变化[J]. 土壤通报,2000,31(5):205-207.

[10]邹原东,范继红. 有机肥施用对土壤肥力影响的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2013,29(3):12-16.

[11]陈永兴.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茶叶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J]. 福建农业科技,2007(5):71-72.

[12]林新坚,黄东风,李卫华,等. 施肥模式对茶叶产量、营养累积及土壤肥力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20(2):151-157.

[13]Bandyopadhyay K K,Misra A K,Ghosh P K,et al. Effect of inte-grated use of farmyard manure and chemical fertilizers on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productivity of soybean[J]. 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2010,110(1):115-125.

[14]Siddiqui Y,Islam T M,Naidu Y,et al. The conjunctive use of compost tea and inorganic fertiliser on the growth,yield and terpenoid content of Centella asiatica (L.) urban[J]. Scientia Horticulturae,2011,130(1):289-295.

[15]宇万太,姜子绍,马强,等. 施用有机肥对土壤肥力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9,15(5):1057-1064.

[16]尤雪琴,杨亚军,阮建云. 田间条件下不同园龄茶树氮、磷、钾养分需求规律的研究[J]. 茶叶科学,2008,28(3):207-213.

[17]李静,夏建国. 氮磷钾与茶叶品质关系的研究综述[J]. 中国农学通报,2005,21(1):62-65,75.

[18]徐中儒. 农业试验最优回归设计[M]. 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19]侯彦林,刘兆荣. 生态平衡施肥模型理论与应用[J]. 土壤通报,2000,31(1):33-35.

[20]唐启义,冯明光. 实用统计分析及其DPS数据处理系统[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00-105.王惠利,赵晓明. 二倍体与四倍体金银花减数分裂观察[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9):211-214.

作者:林永锋

上一篇:连锁超市存货管理论文下一篇:会计基础工作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