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律师行业不正当竞争问题的法律思考/邓晓霞法律论文网

2024-04-22

对律师行业不正当竞争问题的法律思考/邓晓霞法律论文网(精选2篇)

篇1:对律师行业不正当竞争问题的法律思考/邓晓霞法律论文网

对律师行业不正当竞争问题的法律思考

内容提要:律师行业的不正当竞争是目前律师行业日益突出的问题,本文从深层次分析了律师行业不正当竞争的原因,并对禁止律师行业不正当竞争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律师不正当竞争必要性可行性

不正当竞争是伴随着商品经济竞争的产生而出现的不当行为,作为一个法律概念,最早见于1883年的《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该公约规定:“凡在工商活动中违反诚实经营的竞争行为即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我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将不正当竞争行为定义为经营者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而律师行业的不正当竞争主要是指律师或其执业机构(律师事务所)

违反公平、平等、诚实、信用原则,通过不实宣传、诋毁、及低价收费等手段妨碍其他律师或律师事务所正常业务的开展,损害其合法权益,扰乱法律服务市场,扰乱司法秩序的行为。律师行业的不正当竞争与一般市场主体的不正当竞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律师从某种角度看也是市场主体,具有市场主体的一般属性,但其与一般市场主体又有显著区别,律师不仅有维护与其签订委托合同一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义务,同时还负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正确实施的义务,因此,律师行业的不正当竞争问题不仅涉及到对法律服务市场的规范问题,还涉及到我国法治目标的实现问题,对律师行业的不正当竞争问题进行探讨殊为必要。

一、律师行业不正当竞争的成因分析及特点

我国律师行业产生不正当竞争的深层次原因是由于律师法律地位的变化。1980年8月26日第五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5次会议讨论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律师定位为国家的法律工作者,律师的执业机构为法律顾问处,属事业单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真正意义上交换和流通,没有冲突和纠纷,一切问题都是预先安排的,企业或生产者没有自己的独立身份、独立意识和独立经营权益,不具有独立的法律人格,这种体制下的法律或规则也不可能具有权利和义务的.对等性,因为这里的法律或规则实际上是居高临下的长官意志的体现,是贯彻长官意图的工具,其目的和作用是把与权威与服从关系固定化。在计划型社会中,社会主体几乎没有独立的法律服务需求。因为行政命令将它扼杀了。律师及其执业机构行使的仅仅是国家职能,并没有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其经费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并列入国家事业预算,因而也就不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正当竞争与不正当竞争的问题。十四大以后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时期,1993年12月国务院批准的《司法部关于深化律师工作改革的方案》明确提出:我国律师工作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不再使用生产资料所有制模式和行政管理模式界定律师事务所的性质,应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际交往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行自愿组合、自收自支、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律师体制。律师及其执业机构的法律角色逐步由国家职能的执行者向市场主体过渡,律师行业被逐步纳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行列,律师通过自己的知识、技能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当事人则通过给付金钱的方式向律师支付酬金,律师与当事人之间达成的这种双向合意的社会契约行为实质上是一种商业行为,从这点来看,律师及其执业机构与一般的市场主体并没有什么区别,在某种意义上说律师也是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只不过其提供的商品是无形的,是一种智力成果。作为受市场利益驱动的主体,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律师及其执业机构之间的竞争便不可避免,在竞争的同时也必然伴随着不正当竞争。随着年的《律师法》的颁布,律师在市场经济体系中的法律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明确,即律师是为社会提供法律

[1][2][3]

篇2:对律师行业不正当竞争问题的法律思考/邓晓霞法律论文网

关键词:自然垄断行业;反垄断法

一、自然垄断行业的含义和特征

自然垄断是指由于市场的自然条件而产生的垄断,经营这些部门如果进行竞争,则可能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或市场秩序混乱。我们把这种由于技术或特别的经济理由而成立的垄断,称为“自然垄断”。自然垄断行业多指基础设施或公用事业。如电力、电信、邮政、铁路运输等。

自然垄断行业具有以下特征:①垄断性,其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显著。②公益性,这些行业为公众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和产品,大多涉及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服务功能显著。③具有巨大的“沉淀资本”,建设某一自然垄断行业时,需要投入高额资本,而这些资本在短时间内几乎不能收回,并且很难再改为其他用途。④網络经济性。自然垄断行业的运行需要一定的网络框架作为依托,离开了产业网络环节,电力,电信等商品服务无法到达消费领域。

我国的自然垄断行业的形成具有特殊特征。这是由为我国国情所决定的,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以政府为主导对自然垄断行业进行投资,规制,管理。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弊端也逐渐暴露。

二、中国自然垄断行业法律规制的现状

1.立法方面存在问题

《反垄断法》第7条根据立法者解释,该条款中“国有经济占控制地位的关系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行业”包括自然垄断行业和公用行业。但在判断垄断行为时需要考虑其复杂的行业背景,《反垄断法》旨在保护市场公平竞争,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但如何平衡国有企业做大做强以增强国际竞争力和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在缓慢的改革进程中如何规范垄断企业的市场行为,是中国反垄断立法未解之难题。《反垄断法》第2章第15条规定不适用认定垄断协议的条款,在错综复杂的自然垄断行业面前显然是缺少确定力和执行力的。第3章第17对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判断。有“正当理由”情况下则不构成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但是关于“正当理由”的认定标准,尤其是对复杂的自然垄断行业来讲,就更缺少确定性了。行业立法也是比较混乱。《铁路法》是由铁道部起草,《电力法》是由原电力部起草,《民用航空法》是民航总局起草的。各个部门在起草法案是难免会考虑自身利益并渗透到立法层面。另外,许多行业法规设立时间早于《反垄断法》,若出现管辖重合的情况,不但增加执法成本,而且降低效率,且会滞后于现在的经济形势。

2.自然垄断规制机构存在问题

规制机构的缺乏独立性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我国行政主体具有多重身份,政企不分现象存在。这种政企不分现象存在的根源在于自然垄断行业的企业产权没有清楚划分。只要作为规制者的政府部门不从企业中独立出来中立地行使规制职能,那么他们就不可避免地维护本部门、本行业的利益,歧视新的市场进入者。在这种管制下,即使引入竞争者,竞争机制也不可能有效的发挥作用。第二,规制权利分散,多头管制问题突出,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权威性的机构带领其他规制机构。由于各部门的不同职能,部门职能交叉重叠,在规制过程中极易发生碰撞,又会降低规制效率。

三、完善我国自然垄断行业法律规制体系

1.完善我国自然垄断行业法律规制的前提——政企分开

我国的自然垄断行业行政属性明显,自然垄断部门具有双重身份,既行使对自然垄断行业的行政监督权力。又参与行业的生产、经营。自然垄断部门在谋求利益的同时,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侵害消费者利益,极易诱发腐败,对自然垄断行业进行根本治理的前提就是要政企分开。政府应积极建立公平规范的交易平台,以法律和政策保障交易行为不受行政干预和地方阻扰,引导市场主体直接交易,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2.健全自然垄断行业规制的立法体系

(1)确立《反垄断法》的普遍性适用的法律地位。我国自然垄断行业大多处于由垄断向竞争过渡的阶段,随着技术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这种行业趋势不可逆转。具体到我国,加强《反垄断法》的普遍适用是进一步完善行业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

(2)对行业法规的完善。健全行业法规的补充适用功能。修改行业法规中违法《反垄断法》宗旨和立法精神的内容。对行业特点“对症下药”,制定具体的行业竞争规则。如此,可以充分发挥行业监管机构在行业信息及专业性的优势,提高执法效率。

(3)法律责任的完善。自然垄断行业严重的垄断行为应该承担刑事责任。对严重的垄断行为的刑事制裁在国际上已成为一种趋势。自然垄断行业关系到国家重要资源和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法律责任的完善对自然垄断行为起到很好的威慑作用。建立惩罚性赔偿机制,适度加大违法垄断者的赔偿责任,更好的发挥法律法规的规制作用。

3.建立独立的反垄断执法机关

鉴于反垄断执法机构的专业性,应建立独立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将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发改委在反垄断的权力进行归口,最终都归于反垄断委员会。建立统一的反垄断执法机构,有效避免多头有执法、提高执法效率。另要注重完善反垄断机构与行业规制机构的协同作用,建立针对特定事项的意见征询机制、信息共享机制等,使二者在自然垄断行业规制的过程中既能各司其职,又能相互配合,共同推进自然垄断行业的健康发展。

自然垄断行业的规制不是一个新问题,却是一个难问题。希望我国能找到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解决办法,最终实现我国企业的发展壮大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大洪,谢琴.“自然垄断行业改革研究——从自然垄断行业是否为合理垄断的角度出发”[J].法学论坛,2004(4)25

[2]郑鹏程.论我国自然垄断行业的垄断特征与法律规制[J].法学评论,2001(6)

[3]史际春.反垄断法理解与适用[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

[4]吕明瑜.《竞争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

[5]王晓晔.竞争法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

作者简介:

上一篇:全区计划生育工作计划下一篇:加标点训练50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