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歌艺术特征论文

2022-04-18

摘要:陕北地区由于其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与人文环境,在经过长时间发展后,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陕北民歌,具有清新、淳朴的风格,充分体现了陕北民歌的巨大魅力。本文围绕陕北民歌的悠久历史、陕北民歌的地方风格、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三个方面展开讨论,详细分析了陕北民歌的形成历史与独特风格,进而保证陕北民歌的广泛传播。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国民歌艺术特征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国民歌艺术特征论文 篇1:

资兴瑶族民歌艺术特征与演唱分析

【摘要】瑶族是我国多才多艺、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之一。瑶族民歌在我国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资兴市是我国湖南省郴州县级市,资兴市共生活着22个民族,除汉族人口外,排第二位的数瑶族人口。本文重点对资兴市瑶族民歌艺术特征及演唱等作了概述,对瑶族民歌特有的韵味作了阐述,旨在传承和发展我国瑶族民歌艺术。

【关键词】瑶族民歌;艺术特征;演唱分析

资兴瑶族属过山瑶的一支,相传祖居浙江会稽山,后辗转迁徙来到资兴,在资兴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资兴的瑶族同胞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孕育了多姿多彩的瑶族文化,并催生出瑶族民歌。瑶族民歌在曲调、词曲上均包含浓烈的地域特色,充满了生活的喜怒哀乐,借此表达对生活、民族的情感,逐渐成为瑶族人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资兴瑶族民歌的艺术特征

资兴瑶族民歌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深受大众喜爱,对其艺术特征进行分析具有重要价值,是推动我国少数民族歌曲艺术传承的重要手段。

(一)资兴瑶族民歌的歌词特点

歌词不仅是民歌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作词者情感的特殊表达。资兴瑶族在长期历史长河中忍受苦难,但仍然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其精神在歌词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资兴瑶族是经过民族迁徙之后定居于此,经受了阶级压迫,每一个瑶族人都在恶劣的生活条件下,反对镇压。在瑶族民歌歌词中体现了瑶族人民勇敢斗争、无所畏惧的精神。在《盘王歌》中,歌词颂赞了黄巢起义,是瑶族人民敢于斗争的重要体现。瑶族人民对家乡具有别样情怀,其在歌词中展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中有句歌词唱到:“心心要入桃源洞,桃源云雾乱纷纷,要出桃子入桃洞,要吃香茶入巷村。”深切表达了瑶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另外,在歌词中,同样有表达民族進取、善思善变精神的词语。例如,在《礼节歌》中,每句歌词的韵尾相同,在对列上均为七言词,演唱起来十分顺口。由于歌曲在演唱过程中以方言为主,增添了歌曲的生动性与趣味性。从资兴瑶族民歌歌词整体角度出发,在内容上与形式上将民俗风情、方言特色、音乐特征等进行了融合,使其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以及音乐特征,浓郁的生活气息也是资兴瑶族民歌艺术特征的重要体现。资兴瑶族歌词在结构上主要分为七言四句体、三字头四句体等,歌词结构对仗工整,演唱起来朗朗上口。其在形成过程中深受我国诗词文化影响,其中多数表达了作词者的内在情感。但其在结构上并不是固定的,很多词句在演唱上分为六言以及八言,例如,在《同妹走路心也开》中,首句为山伯祝英台,为五言词,后续均为七言词。另外,在歌词结构上,资兴瑶族民歌歌词中常会出现“赋、比、兴”等手法,并包含大量的铺叙,在手法上比较简练,为民歌艺术增添了许多色彩。

衬词作为资兴瑶族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抒发歌曲情感、调整歌词结构的重要作用,瑶族民歌在衬词应用上十分独特。瑶族民歌中常用的衬词类型为语气助词,其中包括“嗯、啊、哎、呀、的”等,重点在于烘托情感、延长意味之用。例如,在《过海歌》中,“高山啊栽竹啊”的“啊”和“逗风吹呀”的“呀”,就能很好地烘托出歌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并延长了歌曲的意味。在衬词表现形式上,主要分为歌首衬词与歌尾衬词两种,在整体歌曲表达中呈现起腔作用。另外,瑶族歌词在衬词表达上还分为搭腔式衬词、固定性衬词、乐段衬词、装饰衬词等特殊形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瑶族民歌。

(二)资兴瑶族民歌的曲调

资兴瑶族民歌在曲调上也具有一定的艺术特色,瑶族民歌曲调在表现上十分多样,蕴蓄也十分丰富。资兴瑶族民歌在曲调演唱上五调俱全,在数量应用上徽调式最多,角调式相比较而言最少。多样化的曲调演唱方式使瑶族民歌在演唱上呈现粗犷嘹亮与清澈叮咚两种韵味。与此同时,资兴瑶族民曲调分为顺唱、平唱、回转唱几种,主要以低沉为主,但节奏十分稳定。民歌演唱曲调是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之一,在歌曲演唱过程中常带有明显的鼻音以及颤音,使歌曲整体的情感表达自由度更高。瑶族不同歌曲曲调具有不同特点,其用途也大不相同。例如,在婚礼仪式上所唱的《劝酒歌》曲调形式更加丰富,演唱形式也十分独特,其中的“呤啰呐嘞呐嘞呵,贵人生疏初到乡”便以动人的曲调散发出真挚的情感。另外,瑶族大多数山歌的曲调十分高亢,旋律上呈现热情奔放、跌宕起伏之感,歌曲节奏十分紧凑。所以,资兴瑶族民歌曲调的情感十分丰富,包含着民族十分丰富的情感特点,具有十分独特的艺术特征。

(三)资兴瑶族民歌的形式

资兴瑶族民歌在歌曲表现形式上呈现简单自由、朴素灵活的特点。在整体歌曲表现形式上,受到我国古诗结构影响,在歌曲段落上,以两个或者多个乐段组成,在结构表现上十分整齐。在演唱中,由于歌词中经常性会出现排比以及比喻的形式,在演唱形式上表现得更加自然。另外,资兴瑶族经常性会出现即兴演唱的方式,演唱中并不存在陈杂的内容,在大量的衬词以及倚音的基础上,使其整体的结构更富表现力,在情感表达上也十分连贯。例如,在瑶族歌曲《对门岭上一蔸藤》中,歌词对仗十分整齐,歌曲的表现形式也十分简单、灵活。以独特的方式展现民歌艺术形式,具有调节歌曲氛围、丰富歌曲内容的作用。这种歌曲艺术的创传承,不仅丰富了我国歌曲艺术表现形式,还以鲜明、独特的演唱形式,为民歌增加了独特的民族内涵。

(四)资兴瑶族民歌地域艺术特色

资兴瑶族民歌之所以被大众所喜爱,主要原因是其在艺术表达上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瑶族在我国分布十分广泛,不同地域之间的民歌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受地理位置以及地域分布等因素影响,资兴瑶族在民歌表达上主要以劳动歌、恋爱歌为主,具有独特的地方差异性。该地区在长期的民歌传承中,以独特的歌曲观念展现出本地区独特的歌曲特色,其中包含了当地民族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民族的热爱,在艺术特征的表现上呈现出原汁原味、地方韵味十足的特点。原生态歌曲在情感表现以及演唱形式上更加空灵。例如,在《大声歌》的表现形式上,其呈现出自由奔放的情感,表现了当地人民对自然的热爱。独具地方特色的瑶族民歌展现了瑶族人民最朴素的情感,是我国民族歌曲精髓表现所在。

(五)资兴瑶族民歌的思想内涵

资兴瑶族民歌以独特的思想内涵展现其艺术特征。瑶族民歌在表现形式上以口头文学为主,具有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由于民族歌曲大都来自于劳动人民的日常生产以及生活,是瑶族劳动人民用以驱散疲劳、舒缓心情的重要工具。资兴瑶族善于利用歌曲寄托自身情感,他们在劳动过程中、节日中、田野中,均会对歌曲进行演唱。在资兴瑶族中,随时随地会出现轻灵的歌声,并会得到众人的积极响应,并以丰富的思想内涵以及真挚的情感展现。例如,在《公公唱了传子孙》中,“天上的星星数不清,地上的树木数不赢”就体现出大自然的现象与深奥的自然哲理,通过各种真情的演唱,能够有效打动听者,丰富听者的思想内涵。资兴瑶族民歌歌颂高尚的道德情操及纯真的友谊,以歌声形式表现自身对困难生活的控诉,他们歌颂自由的爱情,记录民族情感,以深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在历史中得以传承。资兴瑶族民歌以丰富多彩的情感寄托于生活,展现了独特的艺术文化特征。

二、资兴瑶族民歌的演唱分析

(一)演唱形式

资兴瑶族民歌唱腔独具特色,在民歌演唱形式上可以分为独唱、齐唱、对唱、同声四种演唱形式。在独唱形式上,瑶族民歌旨在抒发自身情感,不受时间、地区的限制,当唱者想要表达自身情感、舒缓自身情绪时,就会采取独唱方式演唱歌曲。独唱偶尔也会伴随木叶、唢呐等进行伴奏,在歌曲演唱内容上可分为仪式歌、叙事歌曲等。齐唱经常会出现在节日、聚会等大型场合中,在完美的齐唱配合中,可以充分表现瑶族民歌美感。例如,在《招禾魂》中,“哎,抛兵抛到东方呕,东方去”和“哎,抛兵抛到南方呕,南方去”的齐唱配合,在演唱过程中会让人们充分体会到这首歌曲的美感以及瑶族民族的美感,会对瑶族民歌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对唱主要以男女对唱形式演唱,包括生活歌、猜谜歌等,其中以情歌对唱最多。同声二重唱的表演难度非常大,在旋律上也具有独特韵味。

(二)演唱技巧

資兴瑶族民歌具有独特的民族唱法,在呼吸上可以捕捉自然、生活的气息。瑶族民歌大多节奏比较舒缓,需要很长气息才能完成演唱,在歌曲衔接上,会感到十分饱满以及通畅。瑶族民歌在歌曲发声上,以真声演唱为主,假声演唱为辅,并包含真假声混合演唱方式。在演唱语言上,由于瑶族语言体系比较复杂,为了使演唱不混淆,在演唱吐字上十分清晰。例如,在《不看相貌不爱财》中,“要我唱歌就唱歌,我唱支山歌敬郎哥”需要歌者进行十分清晰的吐字,让听者能够清晰地听到歌曲中的每一个字,从而对瑶族进行深入的了解,更好地体会瑶族歌曲。

(三)演唱风格

资兴瑶族民歌演唱风格是其核心所在,由于其独特的演唱风格,使其成为饱满的艺术作品。资兴瑶族民歌在演唱风格上分为高腔、平腔、倚音、波音、直音、滑音、游离音等表现形式。多样化的演唱风格为瑶族民歌演唱增添了不少独特的韵味,而不同唱腔风格对歌曲产生了重要的润色以及装饰作用,使歌曲整体演唱呈现浓郁韵味,具有很强的立体感。

总而言之,本文从歌词精神内涵、歌曲演唱形式、歌曲总体特征三个角度对瑶族民歌进行了赏析,希望可以推动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资兴瑶族民歌取材大都来自于民间,重点表现了民族的生活及精神,在流传速度、流行程度上,以独特的唱腔深受大众喜爱。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及有关部门需加强对其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参考文献

[1]刘滔.瑶族民歌混声合唱形式在采茶曲背景音乐中的应用[J].福建茶叶,2018,40(07):413.

[2]游凌涛.瑶族民歌的音乐特点分析——以红瑶族情歌《小小葫芦开白花》为例[J].当代音乐,2017(19):50-51.

[3]胡禹.对广西上林县四六联民歌创作形态与艺术特征解析[J].艺术评鉴,2017(13):184-185.

[4]张鸿舜.充满新意的无伴奏瑶族民歌混声合唱——《歌姆》的音乐分析[J].黄河之声,2016(17):68-70.

通讯作者:湘南学院罗冬生。

作者:廖星麟

我国民歌艺术特征论文 篇2:

陕北民歌的地方风格与艺术特征

摘要:陕北地区由于其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与人文环境,在经过长时间发展后,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陕北民歌,具有清新、淳朴的风格,充分体现了陕北民歌的巨大魅力。本文围绕陕北民歌的悠久历史、陕北民歌的地方风格、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三个方面展开讨论,详细分析了陕北民歌的形成历史与独特风格,进而保证陕北民歌的广泛传播。

关键词:陕北民歌 地方风格 艺术特征

陕北民歌已经受到大多数人的欢迎,在不断的发展中,逐渐融入了陕北地區的民风民俗,并形成了一项独特的艺术形式,对我国艺术领域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为了加强对陕北民歌的地方风格以及艺术特征的了解,应该从陕北民歌的形成背景以及发展历史着手,从陕北民歌中感受陕北地区的文化特点,促进陕北民歌的持续发展。

一、陕北民歌的悠久历史

陕北民歌经过长时间的发展,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并作为陕北地区的重要艺术文化财富。陕北民歌的特点在于旋律简单、曲调悠扬,远古时期时,陕北巫婆神做法事时便吟唱了旋律简单的曲调。《国风》中记录了不同地区的大量民歌,其中陕北民歌曲调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的乡村遗风,经过不断的演变逐渐发展起来[1]。陕北民歌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经过了民间艺人的不断丰富,逐渐发展出仪式歌以及社火歌舞等形式,具有鲜明的陕北风格。《走西口》《赶牲灵》等歌曲属于陕北民歌的代表作品,实现了广范围的传播,使得陕北民歌被大多数人了解和喜爱。陕北地区沟壑纵横的地理优势,为陕北民歌的创作提供了基础,陕北人民通过高声放歌来表达自身的气魄和精神。

另外,陕北民歌在创作过程中,会融入陕北人民的情感与生活经历,大多数民歌中都体现出陕北人民间憨厚朴实的性格特征,并且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是陕北民歌广泛流传的基础。由于陕北民歌中将充分体现着人民的真实情感,使得群众在听到民歌时,会产生亲切感和真实感,对于歌曲中表达的人民生活的酸甜苦辣等有切实感受。并且,民歌歌词中使用的陕北方言,同样使得陕北民歌具有情感表达自然流畅的特点,在这个基础上,将促使陕北民歌具有鲜明的地区风格风格和艺术特征,进而实现陕北民歌的不断发展。

二、陕北民歌的地方风格

陕北民歌具有独特的地域色彩,并且可看作是陕北地区厚重文化沉积的体现,体现了陕北地区的人文特征以及地理环境。在对陕北民歌进行研究时,可发现民歌的风格多样,不仅有陕北汉子的豪气,还有米脂阿婆的圆润,有包括磅礴大气或者沉稳安然的艺术风格。陕北民歌在创作过程中,大多融入陕北人民的生活经验以及以及个人情感,作为人们情绪表达方式的一种,充分体现了陕北地区的人文环境以及地方特色。陕北民歌具有较强的民族特征,主要是以欢快的旋律为主,在主旋律上进行补充,并形成独特的地区风格。例如,陕北民歌《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这首曲子,便体现了陕北民歌的主要创作特点,以平缓的主旋律为骨架,使得整首歌曲圆润动听、平缓悠扬。

陕北民歌具有的特点之一便是将陕北方言结合在民歌中,将陕北人民的内心复杂情感,通过民歌的形式宣泄出来。陕北方言的运用,使得陕北民歌歌词口语化,将陕北人民的心理情感直白的描述出来,并且在歌词中将用到对称、夸张等手法,使歌词朗朗上口,在创作好的歌词上配备独特的陕北民歌旋律,将完成特色鲜明的陕北民歌。同时陕北民歌歌词中方言的运用,将促使民歌具有节奏欢快、亲切感人的特点,能充分体现出陕北的地方风俗,拉近与陕北人民的距离。陕北民歌在不断传播的过程中,经过陕北人民的不断丰富,在歌词和旋律上将逐渐实现规范性和完整性。其中七言句式是具有用在陕北民歌中结构形式,例如《哭嫁》这一陕北民歌中歌词写到:“正月里来就正月正,大花眼眼就两盏灯。”这种七言句式的结构形式,在歌词中通常会使用衬字这种手法,能使歌词具有随意自然的特点,并且旋律性较强。歌词的创作主要是在陕北人民对话内容上的加工,能有效促进陕北民歌的广泛传唱[2]。如在陕北民歌歌词中写到:“一对对蝴蝶瞧牡丹,来瞧牡丹”其中的“来瞧牡丹”便是衬句这种手法的运用,在旋律上具有独特的陕北风格。

另外,汉字在语音上的多样性,为陕北民歌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空间,并促使其形成鲜明的地方风格。汉字语音多样性的使用,能充分体现陕北人民的情感,将复杂的心理特征包含在音阶中,将有效突破调式上的限制,表达出无限的思想以及情感。陕北方言具有偏重鼻音的特点,通常将歌词中的“人”读成“仍”,这种独特的方言特征,使得陕北民歌具有特殊韵,有利于民歌的广泛传播。

三、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

陕北民歌的旋律具有粗犷豪放、感情炽热的特点,并且节奏淳朴明快,体现了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陕北民歌的种类多样,不仅有抒情的山歌,还有节奏感较强的劳动歌以及流畅的民间小调等,这些不同种类的陕北民歌,使得陕北民歌不断改进发展,并且能适用于多种场合,具有较好的传唱性。实际记载的陕北民歌多达2万多首,这些民歌大部分是陕北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哼唱的小调,并在后人的加工改进中,成为具有陕北地区风格的艺术作品,除了记录在册的陕北民歌,流传在民间的民歌也不在少数。如在陕北人民劳动或者重要节日中,通常会听到节奏欢快、旋律流畅的陕北民歌,具有较强的气氛烘托作用,是陕北人民性格特点以及情感的写照。

陕北民歌不仅具有强烈的地域风格,还包括了多元性特征,主要体现在陕北人民在创造民歌过程中,将对外地流入的小调进行改编,将自身的情感以及歌唱才能等融入在民歌创作,体现了陕北民歌的开放性以及包容性。陕北民歌旋律悠扬,腔调豪壮,大多数民歌是吼出来的,是陕北人民在宣泄心中的悲壮,这种民歌表达方式被陕北人民称为“拦羊嗓子回牛声”,将陕北人民的豪壮之情充分体现了出来,并且使得民歌具有其艺术特征,具有较强的辨识度。例如,《艄公谣》中歌词写到“日头烤红胳膊弯,雨里风里我浪花里钻”,充分体现了艄公的生活状态,描述了艄公从小就学会搬水船。通过慷慨激昂的旋律,将艄公的悲壮情绪表现出来,并且艄公在演唱时,通过高亢的嗓音来表达着自已与黄河抗争的艰难生活经历,将生活中的辛酸通过民歌这种方式表达出来,是对自身情绪的有效宣泄。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还体现在歌词中叠音的使用,指的是将单音节字重叠,将这种手法运用在民歌中,形成一种具有陕北特色的节奏,使得整首歌曲自然合理,在音阶以及音响上形成一种旋律感以及音乐感,将有效增强歌曲的感染力。

单音节字重叠使用属于陕北民歌不断发展过程中寻求的一种适合陕北风格的一种表达手法,尤其对于陕北民歌具有的自然随意这一特点,民歌的创作没有具体的标准,主要是人民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并在这个基础上加工为艺术特征鲜明的陕北民歌,通过单音字节的运用,使得人民的情感得以充分表达出,满足人民对民歌精神层面的需求,并增强了民歌中的音乐美。以《赶牲灵》为例,这首民歌是陕北人民在劳动过程中创作出的,表达的情感淳朴感人,在歌词中写到:“你若是我的哥哥,招招那个手;不是我的哥哥,赶你的那个路”,歌词中运用的单音节字重叠这种手法,抒发了强烈的情感,并形成的具有陕北风格的节奏旋律。

陕北民歌中衬词、衬字等具有鲜明的地区语言特点,并且方言化唱腔的使用是促使陕北民歌形成其独特艺术风格的重要因素,形象地反映了陕北地区的民情乡俗[3]。歌词中陜北方言的使用,将使得陕北民歌具有其艺术特征,并且体现了浓厚的生活气息以及地域特征。例如陕北民歌《兰花花》中,歌词极大部分由口语化的方言组成,通过直白的描述,将兰花花的情感充分表达出来。另外,陕北民歌歌词中通常采用衬词手法,是对七言句式的补充,使得歌曲更加接近群众的表达方式,便于传唱。这种手法的运用,能将歌词中的不同段落描述成一幅画面或者一个情境,随着创作者情感的变化,歌词内容随之发生改变,将情感充分表达出。总的来说,陕北民歌是陕北人民重要的精神财富具有其独特的地方风格与艺术特征,是陕北人民情感表达的主要载体,并能体现出陕北人民生经历以及生活状态。陕北民歌在歌词创作以及节奏编排上,具有独特的陕北风格,是保证陕北民歌广泛流传的重要因素。

四、结语

综上所述,陕北民歌能体现陕北地区的人文以及地理特点,是陕北人民生活经历的体现,同时是陕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地域特征,并且在不断的发展中更是将陕北的历史特点融入其中。陕北民歌具有淳朴欢快的节奏,悠扬的旋律以及清新的风格,包含了陕北人民生活的酸甜苦辣,体现了陕北民歌的地方风格和艺术特征。

参考文献:

[1]马小红.陕北民歌的演唱技巧与风格特征[J].音乐时空,2015,(09):54.

[2]徐珊珊.陕北民歌音乐特征研究[D].延边:延边大学,2013年.

[3]董海丰.浅谈陕北民歌的地方风格与艺术特征[J].新课程(中学),2010,(11):154-155.

作者:王瑜君

我国民歌艺术特征论文 篇3:

浅谈河南民歌对中国音乐的影响

[摘要]河南民歌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近年民歌产业的不断发展,河南民歌无论是自身发展还是对我国音乐产业的影响力均有了长足的进步。本文以河南民歌为基本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自身特点、发展以及其对我国音乐发展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证,旨在找出其对我国音乐的影响意义。

[关键词]河南民歌;特点;中国音乐;影响

河南民歌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近些年民歌产业的不断发展,河南民歌无论是自身发展还是对我国音乐产业的影响力均有了长足的进步。河南民歌在中国音乐的发展长河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今天河南的新郑、滑县,乃古代“郑卫之音”的传播地,其民间歌唱的繁、茂历来享有盛名;先秦“十五国风”,仅河南一省,就占了郑、卫、陈、桧、王五“风”;汉魏“乐府” 、“汝南歌诗” 、“河南周歌” 、“雒阳歌诗” 等也占了一席之地。

一、河南民歌的特点

从河南民歌自身的特点来看,其更多地保留了我国古代音乐的基本特征。这个特点与河南省本身的文化发展历程相关。其作为我国文化发源地之一,在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艺术的保留层面走到了其他艺术以及其他地区的前列。

从其民歌具体的特征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其民歌创作与流传中更多的是采用了古法的“宫、商、角、徵、羽”的五种调式结构来进行创作,与我国其他地区的民歌在曲调结构上有明显的不同。同时,其曲调的发展也有自身的发展进程,从最早的 “徵、宫”两种调式发展为中后期的五种调式,最终与受到其他艺术形式以及其他地区的音乐影响,融合了大量的现代元素对其进行艺术现代化的融合创作,为河南民歌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动力。

音阶在河南民歌中的应用是很丰富的,五声音阶在民歌中大量使用,同时也有出现“4“(或#4)或“7”的六声音阶〔即:1 2 3 4(或#4)56或1 2 3 5 6 7〕和“4和7”全出现的七声音阶(即:1 2 3 4 5 6 7 )。但是河南的七声音阶里所出现的“4和7”两个音都不是十分稳定的,往往是游移在“4”和“#4”以及“7”和“b7”之间,介于两音之间即↑4和↓7的音位上。河南民歌中“↑4”、“↓7”出现的七音音阶,使中原民歌的风格特色,显得更加浓郁突出。

二、河南民歌的风格

形成一个地区民歌风格的因素很多,如人民居住的自然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的情况;以及人们在这个环境中,长期以来形成的志趣爱好,风俗习惯,乡土人情等等,这些都对民歌有着直接的影响。由于河南东西南北绵亘千余里,山区平原地势悬殊很大,虽然地处于中州音韻的大平原领域之内,但人们的各项活动、语言音调、生产劳动以及生活习惯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差别,因此也形成了各个区域性民歌风格上的不同。

对于河南的民歌风格,我们大致划分了以下几个区域。⑴大别山、桐柏山区的民歌风格。这个地区的民歌调子高亢嘹亮的是山歌和田歌,曲调活泼跳荡的是灯歌、小调及其种类的民歌,轻盈明快。⑵南阳地带和和伏牛山区的民歌风格。这个地区的民歌曲调大多保持了中州的音韻,中州韻味浓郁,风格敦厚朴实,新颖酣畅,像淅川的锣鼓曲,镇平、南阳一带的灯歌。⑶豫西山区的民歌风格。这个地区曲调粗犷朴质,声腔浑厚有力,多在田间劳动时吆劳号,多以卢氏的劳号尤为突出。⑷平原地道的民歌风格,曲调平缓流畅,柔和优美,因小调较多,旋律多为五声音阶。⑸中原劳动号子。号子的风格上,除各个河流上的船工号子稍有差异外,其他如夯歌、拉板车号等等,它们都是以中州语言形成的曲调,其基本点是一致的,就是都和劳动紧密结合。

三、河南民歌自身发展对我国音乐的影响

河南民歌的自身发展不仅填补了河南民歌的歌曲空白,同时也丰富了我国音乐的多样性。从河南民歌自身发展的角度来探讨其对我国音乐的影响主要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1增加了我国音乐的人文价值

我国现代思想家宏达良曾经说过:“一个民族的文化尤其是具有悠久文化背景的民族,更多的是通过音乐的形式来进行表达的。因为此种形式所表达的是一种附加在简单语言上的深刻思想。”从此我们可以看出音乐艺术本身对人文价值是具有一定的承载力的。而此种承载力随着河南民歌自身的发展而变得更为强烈。

从文化承载力本身的建设角度来研究,我们发现河南省自身的文化作为我国华夏文化的根源之一,其在我国文化历史的长河中本身便是举足轻重的。而民歌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传承方式又是基于古老的文化背景而进行的传承,其在内容以及表现形式等多方面,在人文价值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从其具体的发展以及承载的人文价值的角度来看,有记载的河南民歌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在秦朝当时便有对秦始皇暴政暗讽的民歌出现。从汉魏南北朝之后的唐宋的曲子词、明清的俗曲、乐府民歌、元代的小令、小曲等等,在民间的歌曲中都曾流传。我们从目前所收集到的传统民歌中,发现有很多曲目可以找到较久远的历史。如:《木兰诗》描写了女英雄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感人故事,我们现在熟悉的《木兰从军》这首作品,常为歌唱家演唱的重要曲目,是北朝民歌的杰出代表作;另外一首河南民歌的代表作《月儿弯弯照九州》是创作于南宋时期,其深刻的反应了南宋时期的历史背景。整首民歌以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感人故事为背景。从表面上是对英雄的歌颂,对奸人的贬低。但是,从其更深的思想意境上我们不难看出这首民歌还蕴含着深刻的不畏强权、奋起抗争以及对祖国统一的殷切希望。从此种河南民歌作品的人文价值与思想意境来看,河南民歌自身的发展完全符合我国人文价值传承的基本规律,与其他的艺术形式,如岳飞的《满江红》(宋词)等共同地完善了我国民间文化的人文深度,对于全面地了解我国文化历史以及历史事件在民间的传承提供了另一种思路。

2丰富了我国音乐的选题材料

音乐艺术形式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在此种艺术形式表达的过程中其选题范围成为了拓宽我国音乐范畴、促进我国音乐多样化的根本途径之一。河南民歌由于其具有独特的传播手段与历史渊源。因此,在选题方面也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音乐体系。从对比其于我国其他主要音乐形式的选题层面可以发现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形成了两种音乐体系之间的互补。一方面我国音乐宏观的选题范畴正在不断的影响着河南民歌的选题题材;另一方面河南民歌的选题范围也在无时无刻的填补与拓宽着我国的音乐体系。从具体的对比角度来看,可以分为相同题材的不同阐述以及不同题材的扩展。

在相同题材的不同阐述方面可以分为如下几个层面:(1)爱情题材。此题材的选题无论是在哪种音乐形式中均占据了一定的地位。我国音乐整体对于爱情的描述处于一种“高大上”的范畴,一部分作品表达了爱情的美好,对爱情的渴望等;另一部分作品则是爱情悲剧式情感的抒发。而在河南民歌体系中对于爱情的表达则更倾向于一种类似赤裸裸的表达。其民歌更多的并不是对“爱情概念”的宣扬,而更多的是一种“爱情的应用”。(2)祝贺、娱乐题材。音乐更多的是一种积极向上或者娱乐心情的表达。在我国传统音乐中祝贺题材的内容更多地是表达了一种对于节日气氛的烘托;而在河南民歌体系中则往往通过歌词等元素的构建,更多的是对祝贺项目以及娱乐方式的阐述。与之相比,河南民歌艺术特征更加的平实。

在不同题材的补充方面,河南民歌对于部分歌曲创作题材的选用,有的是我国其他音乐艺术形式较少涉及的领域。此种题材的选取进一步增加了我国音乐题材的选题范围,具体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题材领域:(1)涉及日常生产劳动的:此种音乐形式多以劳动号子的方式进行,歌词简单,但是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在劳动的过程中进行实际的应用对于劳动效率的提高有积极作用。(2)描述传说故事的 :此类作品多以河南本土的民间传说为载体,对节日、祭祀等活动进行描述,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传承。

3河南民歌跨界发展对我国音乐的影响

除了上文中所讨论的河南民歌自我发展对于我国音乐的影响之外,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河南民歌不断地融入我国其他音乐形式与方法,对自我的表演艺术与特征进行改造。同时我国其他音乐类型甚至是其他的艺术形式,也在不断地借鉴河南民歌的表演特点来进行新艺术形式的融合。此种过程中艺术元素与艺术特征的交流进一步促进了我国音乐的发展,也是河南民歌对于我国音乐发展的主要贡献之一。在其具体的融合过程中可以分为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民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传承方式,对其他类别的文化具有深刻的影响。而河南民歌作为我国音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我国音乐领域其他作品类别的影响也是深远的。此种影响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河南民歌具有鲜明的特点,朗朗上口,引人入胜,进而其作为部分其他音乐形式作品的根本来源而被广泛的引用。如河南民歌《绣荷包》便被多次的改编。第二,其曲调也具有鲜明的特点,如河南民歌《小燕子》更多的是以普通话的形式进行了歌词的二次创作而享誉全国。

第二,其他艺术形式对于河南民歌的融合,更是作为我国音乐领域的创新而受到广泛的关注。此种形式的融合表现在电影融合、歌剧融合以及河南民歌的通俗演艺等层面。在电影融合的过程中以表现我国河南民歌题材的电影为主,同时部分影视作品选择了河南民歌作为主题曲,一方面能够更好地与影视作品的主体相吻合;另一方面也通过此种形式增加了影视作品艺术的多样性与民间化,二者相辅相成,既促进了河南民歌的知名度又提高了影视作品的感官效果。在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方面河南民歌元素也被大量的引用,如《小白菜》选段则是来源于河南民歌。

四、对河南民歌的认识

本文通过对河南民歌的特点、自身发展以及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跨界发展等多个角度,研究了河南民歌对我国音乐的影响。研究发现,此种影响是多元化与多方面的。一方面河南民歌自身的发展完善了我国音乐的艺术组成,其地域文化的融入使得我国音乐事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另一方面河南民歌与其他艺术形式以及其他音乐表演形式相融合,不仅促进了河南民歌自身的发展,也对我国音乐艺术层面的多样性、民主性等方面造成了积极的影响。

[参 考 文 献]

[1]赵珊珊. 河南民歌——方言与歌唱浅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3.

[2].班冬丽. 河南民歌的地方特色初探[J]. 科技资讯,2010(31):238.

[3]王晶晶.河南传统民歌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艺术教育,2012(08):30-31.

(责任编辑:崔晓光)

作者:李洋洋

上一篇:城市环境艺术设计论文下一篇:审计证据特征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