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化特征与国画观念论文

2022-04-28

在中华几千年来文明历史的文化遗产中,中国画和陶瓷绘画无疑成为最为耀眼的明珠,两者是互为渗透、相互借鉴,相辅相成的。特别是在陶瓷装饰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优先发展起来的中国画对陶瓷绘画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有着独特的表现手法和鲜明文化特征的中国画在很多方面都对陶瓷绘画产生渗透的影响,比如在意境上、气韵上和笔墨线描上都显示出共性。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我国文化特征与国画观念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国文化特征与国画观念论文 篇1:

中国画中"线"的审美特征与文化意蕴

摘要:中国传统绘画在我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历史渊源,中国画中的线条作为中国画中独特的艺术语言,构成了在我国延续上千年的中国画。绘画形式在不同的阶段中有着不同的画风变化,但是无论经过怎么样的变化,都是以线作为造型的主要手段,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中国绘画中的线的作用早就超出了只是塑造形象的要求,也不再是成为画家所表达情感的手段。线条在中国画中具有其独特的情趣、时代性等特性,这些特性在一定的程度上都赋予线条独特的审美特性。中国画中的线条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特征与价值取向,整体上表明了中国人独具特色的审美观念。

关键词:中国画;审美特征;文化意蕴

0 引言

在早先绘画中,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都是运用简单的线条来看做是主要的勾勒造型的手段,塑造艺术形象。线是中国画中的主要表达形式。在历朝历代中,画家都是通过线所勾勒出的造型来抒发情感的,运用线条将中国的大好河山、人物等收入画中,通过线所绘画的画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充分的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情感。从我国新石器时期到宋元时期水墨画的发展,在一定的程度上都充分的说明,我国绘画就一直是以线条为主要的绘制手段,同时独具特色的色彩在其融入中充分的体现出中国画中独具特色的审美特性。

1 中国画中线条的发展

中国画中最为显著的标志就是线条的运用与变化,中国画早被世界公认是一种线条的艺术。我国古代伟大的艺术家们早就运用线条发明与创造各种复杂的表现手法。比如说吴道子的风格就被世人称作吴带当风,这是运用线条绘画出所展现的非常高超的艺术手法。其实在我国古代很多画家都会运用该种艺术手法来展示中国画具有的灵性。采用不同的笔法所绘制而行的线条是可以展现出不同的风格。

春秋战国时候运用线条的技术就已经非常成熟了。在长沙出图的龙凤人物图就可以充分的看出,主要就是运用简单的线条绘制而成各种人物,龙凤飞翔的状态仅仅运用曲折的线条所展现的。

秦汉时期的线条更有力量,可以使绘画出来的人物更加的生动活泼,深入人心。同时在画作的外部处理上主要是运用了粗犷的线条来展示的,在简单的画风中给人们一种雄伟壮观的感觉。

隋唐时期达到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阶段,在该阶段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画作,独具特色,在一定的程度上充分的完善了中国线条艺术。

2 中国画中线的审美特征

2.1 书写性

中国画中线条的主要的审美特征就是书写性,主要指的是绘画过程中下笔的方式。线条在作用过程中最重要的体现就是下笔时候所发生的力度的变化,不同绘画中需要运用不同的力度,而不同的力度也会产生不同的审美特征,只有具有一定书法的意蕴才能够体现出画家的修养。在世界上不同的艺术具有不同的表现手法,最能够突出中国画的特征的就是线的运用。中国画的画家在绘画的时候并不是简单的勾勒,而是通过自身熟练的书法艺术来完成的,进而使得中国画生动活泼,具有生命力,线条有的粗,有的细,有的浅,有的浓,把不同的色彩结合到一幅画作中,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充分的体现出中国画的灵动性。

2.2 抒情性

线条在中国画中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是可以通过画作来向人们抒发自身的情感。因而国家绘画的时候更多的会把自身的情感与画作融为一体,进而表达出心理变化的程度,去感染欣赏者的情感。画家采用不同的线条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情感。比如说流畅的线条能够体现出画家的愉快的心情,晦涩的线条在一定程度上主要体现出画家悲哀的心情,直线会给人一种正直的感受,杂乱无章的线条可以让人民体会到到杂乱的美。当画家心情十分的愉悦,那么在绘画中运用的线条就不会出现折角,若是画家内心是悲伤的,那么线条就会产生停顿的现象,由于每一位画家自身素养的不同,那么在对线条的运用上的表现手法也是不同的,这其中主要是体现出中国画具有其它画作所不具备的特性。

3 中国画中线的文化意蕴

中国画中的线条经过千年的发展,使得在不断的发展中具有丰富的哲理,让人们感觉到非常的神秘,但是从不同的中国画中我们还可以发展,中国画对色彩的依赖性并不是很高。在西方绘画中,也有很多绘画都是以线条的造型为主要的特征,通常是运用线条对轮廓来进行勾画,但是这只能说是一种绘画的手段,并不能说是一种绘画的方式,线条的运用与笔法是没有多大的差异,这样就导致线条在西方绘画中是没有价值的,中国画中的线条的运用,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充分的体现出画家的情感。比如说郑板桥的《竹》,充分生动活泼的体现出他自身坚韧不拔的性格,所以说,中国画中线条的运用上能够充分的体现出我国独具特色的文化底蕴,中国画中相册的运用不仅可以体现绘画的意境,同时还能够体现出画家的主观的情感,更是对画家性格的一种体现。若是在绘画中仅仅是运用线条来绘画是没有办法体现出艺术价值的,只有把线条所代表的情感融入到画中才能充分的体现线条的运用体会到中国文人的思想情感。另外,中国线条的运用上一直国外各国学习的内容,这同时也是中国画在世界各国具有重要地位的主要原因。

总之,绘画中线条是承载笔墨的根本,在画作中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到画作中,可以提高思想意境。中国画以自身独具特色的文化特征征服了世界各国,让世界各国都对中国画有了一定的认可,同时中国画以其历史向人们展示了它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刘建,田丽萍,沈阳,田培培,著.汉画像舞蹈图像的表达[M].民族出版社, 2011

[2]黄雅峰,著.汉画像石画像砖艺术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

[3]黄雅峰,著.汉画图像与艺术史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

[4]刘代刚.“品质”在当今中国画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表现及保证[J]. 艺术品鉴.2015(08)

[5]徐远斌.处不光——再谈中国画的光因素[J].大众文艺.2013(24)

[6]崔师瑜.浅谈中国画的创作[J]. 参花(下). 2014(07)

作者:吴敏

我国文化特征与国画观念论文 篇2:

论中国传统画对陶瓷绘画的影响

在中华几千年来文明历史的文化遗产中,中国画和陶瓷绘画无疑成为最为耀眼的明珠,两者是互为渗透、相互借鉴,相辅相成的。特别是在陶瓷装饰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优先发展起来的中国画对陶瓷绘画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有着独特的表现手法和鲜明文化特征的中国画在很多方面都对陶瓷绘画产生渗透的影响,比如在意境上、气韵上和笔墨线描上都显示出共性。无论是从内涵还是从形式上看,陶瓷以中国画的技法和神韵来体现独有的一种风格,陶瓷艺术家们在吸取了中国画丰富营养的基础上,创造出独特的陶瓷艺术装饰,在瓷器的装饰上开辟了新的艺术美感。

一、我国陶瓷绘画的发展历程

陶瓷器的出现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文化标志性的遗产,它始终同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其审美价值和历史价值超越了时空,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早在远古的陶器时代,人们就用直观的线条在陶器上进行装饰,一般按照不同的艺术风格可分为几个阶段:以直边三角形与线条结合为主、装饰抽象程式化的半坡型彩陶;以同心圆为中心图形、装饰风格多运用直线和曲线结合的马家窑彩陶;而在半山型、庙底沟型和马厂型陶瓷中则普遍应用了各种纹路作为表面线条装饰的表现方式,这个时期的陶艺在线条上体现出独特的地位和魅力。进入宋代,随着陶瓷绘画的不断进步,在对陶瓷的装饰上更展现出工艺特性,使其绘画线条饱满手法娴熟,形成自然的釉面裂纹线条,而在明代,陶瓷绘画装饰往往用曲线形式的藤枝和缠绕的花枝交错于画面,在瓷器上形成富贵的艺术感,产生一种质朴、高雅、流畅的美。在近现代时期,我国的陶瓷绘画被升华,其绘画装饰艺术中构图严密、线条浑圆、形象夸张,大多以鲜明的色彩和强烈的对比著称,在绘画手法上,线条显示出健康欢快的民间气息。

二、分析中国画和陶瓷绘画之间的共性

首先,早在新石器时期出现的彩陶成为最为古老的绘画艺术,也是陶瓷与绘画最早的结合,我国的陶瓷绘画和中国画这两种传统艺术都来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相互交融发展,两者共同遵循着相同的美学思维,在精神意境上存在共同性。也就是说艺术如果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所产生的意境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意境可以极大度地展现艺术的美感,它也是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中衡量美的最高标准。它们都是心灵与景物的结晶,比如陶瓷艺术家冯晓矛在《乡情》作品中则是借鉴自然景观的题材,表现一种宁静的韵律感,绘画上的部分有远山、山泉、小溪、农舍等,都展现出一种与世隔绝的隐喻之美,因此,陶瓷画与中国画的相通意境具有将现实生活的美体现在艺术作品上的魔力,能够唤起人们对美的感受。

其次,在绘画的发展史上也可以看出气韵在中国画中占有极强的艺术地位,无论在汉唐还是在宋朝,中国画对气势的推崇被各个时期应用得尽善尽美,以静气、逸气体现宁静优雅成为绘画的主流,比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荆浩的《雪溪图》等都折射出绘画对象的内在神韵,将自我的精神反衬到对象中。而陶瓷绘画虽然与中国画在工艺上和用笔上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并不能影响陶瓷绘画所表现出的气韵。它有别于一般的民俗绘画,而是成为颇具气韵的绘画艺术,明显提升了传统陶瓷所表现出的文化格调。此外,陶瓷绘画带有民间世俗的娱乐趣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着生动气韵,如作品“天启青花人物碗”,画中犹如动态的牛,牛背上的牧童和顶风冒雨的人,这些都给观者产生了无限趣味和遐想,整个绘画体现着气韵生动的审美情结。

再次,依靠笔墨语言表现自然神韵的中国画,从根本上体现出艺术家的个人修养和艺术审美,也就是说,笔墨即精神。中国画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而在笔墨上讲究古朴淡雅和自然空灵的趣味,它是对万物体验后的艺术升华。而中国陶瓷绘画在用料用彩的技巧上与中国画的笔墨用法大致相同,不论是唐代之后的青花分水还是明清时代的彩瓷体现,都可以感受到犹如中国画般的笔墨味道,因此,可以说陶瓷绘画是中国画艺术延续下的新的转变,将中国画丰富的笔墨表现力与陶瓷绘画艺术结合起来,展现出一门新的艺术领域,充分体现出中国画在陶瓷绘画中的重要影响。

三、中国画对陶瓷绘画的影响

中国画对陶瓷绘画中的粉彩和新彩的影响最大。在陶瓷绘画中,陶瓷艺术家一般用线绘画苔,用点、染画山石,这在景德镇的“珠山八友”中被明显体现出,把中国画的传统技法和陶瓷绘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就粉彩花鸟来说,以程意亭为代表的粉彩工艺堪称一绝,其作品融合中国画和陶瓷粉彩工艺为一体,并巧妙地运用在陶瓷绘画的笔触下,如代表作《翠鸟荷花》中,岩石上的翠鸟同时俯视水中的鱼和荷花,凸显出画面的丰腴,共同勾画出一幅动态的美图,尤其是荷花花瓣边缘的曲线勾勒,体现出植物的韵态和趣味,让人无限遐想。

中国画对陶瓷绘画中古彩线描的影响较为突出,古彩线描科学合理地加入了中国画白描的技法,再加上工艺美术的装饰技巧,使得陶瓷绘画中的古彩线描风格独特,浑然天成。在陶瓷绘画中主要的古彩线描方式虽然不像粉彩以圆润饱满和柔和秀逸著称,但是它却显现出古朴典雅之感。从20世纪50年代始,古彩艺术蓬勃发展,而现代的陶瓷古彩构图疏密错落有致,在材料上和技巧上乃至装饰上都有所改进,从而使陶瓷绘画艺术有了新的特点和风格。在中国画的基础上,陶瓷绘画继承了其构图特点和色彩搭配,而且融入现代手法把粉彩同古彩相结合,形成别具一格的装饰风格。

中国画对陶瓷绘画中青花的影响也比较鲜明,青花与中国画的笔墨工具有众多相似之处,因此,很多陶瓷艺术家在陶瓷装饰上绘制青花时,都会多多少少受中国绘画的影响,注重借鉴古今名作中的绘画特征和线描特点。由于时代文人和审美意志的介入,使得陶瓷绘画者的素质潜移默化,从而使陶瓷绘画中的青花成为与中国画更为亲近的一种表现形式,不论是中国画还是陶瓷绘画,所表现出的青花绘画中都体现着绘画者的感情与生活相结合的精神产物,青花山水作为陶瓷绘画的一种表现为陶瓷艺术增添了新的魅力。

总之,陶瓷绘画和中国画两者都是中国的国粹精华所在,共同承载着中国千年的文化格调,这两种艺术形式在当今被广为传播和发展,成为具有历史意义和民族特色的新的文化形式。因此,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陶瓷绘画艺术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特点,以扎实的绘画风格和文化底蕴,加入陶瓷艺术家的真实情感,使传统深厚的中国文化深入到其中,从而创造性地创作出情景交融的陶瓷作品,向着多元化、个性化的方向不断迈进。

瓷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取得重大成果

景德镇御窑厂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近日,国家文物局下发通知,公布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景德镇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功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这是我市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方面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为进一步推动大遗址保护工作,规范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去年,国家文物局组织开展了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议工作。国家文物局组成专家组,10月17日专程赴景德镇,采取查看现场、听取汇报、查阅资料等形式,对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建设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和封闭式综合评审。经国家文物局汇总整理并组织专家对全国参评的考古遗址公园进行投票评选,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取得好成绩。

据悉,2010年10月,御窑厂遗址入选国家文物局公布的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单位。3年来,御窑项目得到了国家文物局及江西省文化厅在政策、项目申报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经常到御窑项目建设现场办公或召开专题会议,指导并协调解决工程施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了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市文广新局抽调专门人员,充实到御窑项目部,创新工作机制,定期召开项目工作调度会,对御窑厂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建设各项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和部署,各项工程建设强力推进。

御窑厂遗址作为我国唯一一处能全面系统反映官窑陶瓷生产和文化信息的历史遗存,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地下埋藏文物丰富,新中国成立后较大规模地对御窑遗址的清理发掘共有5次,清理出明官窑11座,曾被评为200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整个御窑保护项目基本完成后,遗址公园将形成“一心、一环、一线”的景观结构。一心:御窑核心遗址区,东至中华北路西侧线,南至珠山中路北侧线,西至东司岭——毕家上弄一线,北至彭家上弄南侧线,总面积为5.4万平方米。包括明代窑场遗址区、考古发掘动态区、官署遗迹区、御窑文化休闲区。一环:围绕御窑核心区,东为御窑考古遗址公园配套工程,位于湖口弄——龙缸弄——中华北路南端西侧。包括新建御窑遗址博物馆、御窑陶瓷研究中心、御窑陶瓷考古研究所。南为御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服务中心,位于珠山中路南侧,西为历史街区,位于中山北路东侧,北为古陶瓷业习俗区,位于彭家上弄北侧。以点、线相连形成御窑核心区外环。一线:西线,昌江流域。北至斗富弄,南至迎祥下弄,沿昌江东岸为一线。(原载《景德镇日报》 作者:祝松星)

作者:胡亮

我国文化特征与国画观念论文 篇3:

高校国画教育多元化模式构建思考分析

【摘要】我国教育迅猛发展,高校的教学理念也逐渐对传统文化重视起来,国画是民族文化、人文精神的载体。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现如今我国高校的课程中对国画的教学不够重视,加上西方文化的不断引进,高校学生对传统的国画艺术的学习更是没有兴趣。本文针对我国高校国画教育的不足与问题,对国画教学进行突破性的分析,以此提高绘画技术的技巧,也在今后的发展中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维创造力,增加学生深厚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高校国画;多元化模式;分析;对策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更多的传统文化被隐没,对国画的学习,能够更有效的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国画在汉代就已经广为流传,它在内容和艺术手法创作方面,都展现了当时对社会种种现象的认知,中国画的文明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从古至今,在国画领域有深厚造诣的画家层出不穷,国画不仅能提升我们的绘画技巧,还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在当下的教学中,高校以经典的成名作作为范例,教学生掌握领悟绘画技巧和理念,在此基础上,也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从内心真正的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对古代的社会习俗、风气和政治面貌都能有很好的认知。

一、国画教育的意义深远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国画艺术是集中国文化、美学思想、哲学观念于一体的具体体现,是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同时国画有着源远流长的辉煌灿烂的艺术成就,具有独特的审美体现,作为炎黄子孙,要继承并发扬这一具有代表意义的中国文化,将国画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国画体现了对美的思想认识,具有时代的审美理想和社会的审美气质,对哲学有基本的观念。国画与中国的佛家、道家、儒家的哲学理论相融合,它在意一个人的内心向往,追求的是心境平稳沉着,专心致志、厚积薄发的理念,这样深厚的艺术教育能净化学生的心灵,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传统文化的教学已经成为高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科目,在培养学生自身文化修养的同时,也在积极弘扬民族文化,激发高校学生爱国之情,教师在授课时,要把国画浓厚的文化底蕴展现出来,进而更好的把我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国画的内容广泛,其中的内涵也意義深远,它独有的特征蕴含了深入透彻的人生道理,让学生们感受到其中的美感与艺术境界,学生在欣赏国画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提升了自身的艺术鉴赏力和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审美观,提高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进而得到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二、高校国画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一)高校学生基础掌握差

现阶段我国高校主抓的教学科目重点还停留在对主科的教学,语数外依然是教学重点,这就降低了高校对传统文化的宣扬和推广,没有实质性的教育理念,以至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有效提升,高校教师更是没有传授传统文化的意识,以至于我国学生对中国文化最基本的认知都没有。以前的教育系统没有把国画列为课程内容,学生对国画的认知也仅仅是课外时间自己搜集资料了解的,再加上现在的艺术考试中,大部分都是以西方绘画作为考试重点,学生的学习方向就都集中在考试的科目上,忽略了对传统国画的学习。现在的小学教育机构美术课的开展,大多数都是形式派的,让学生真正的学到技巧的课堂几乎没有,教授国画教育的教师水平也有限,这就加大了学生学习国画课程的难度。

我国高等院校现在扩大了招生的规模,美术专业等艺术学院也在源源不断地招纳新生,这就产生了一种现象,高校艺术生的专业水平不过关,给今后国画的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当今社会学生报考专业的普遍现象是,哪个专业的报考分数低,学生就报考哪个专业,对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只能忍痛舍弃,只有这样对一些分数低的学生来说,才能走进大学的校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选择美术专业的学生就会出现水平不一的现象,在临近高考前,学生都在临时抱佛脚,加紧练习考试的技巧要求,对美术所包含的蕴意完全不了解,对文化课的学习也放松了要求,既然选择了艺术类,那么文化课分数的高低就无关紧要了,这种错误观念就降低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内在品质,对国画的学习和蕴含的精神也难以掌握、体会。

(二)国画教学课程设置存在弊端

很多高校主要以传授西方美术技能作为主流美术课程,教师一般不会选择国画作为基础课程展开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就造成了学生无法受到专业性的培训。高校课程的教学关注点完全都放在西方现实主义绘画上,在理论课程、实践课程都着重培养绘画技巧,以至于学生对文化深厚的国画知之甚少。有些高校开展了国画专业课,教师在传授基础教学知识时,采取的方法往往都是陈旧老套的教学手段,国画分为很多种类,如人物画、山水画、院体画、水墨画等。技法形式又分为工笔、钩勒、写意等。这么多的展现手法,教师通常只选取素描这一形式,单一的教学形式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掌握不到国画的内涵,学生在创作作品时,就没有了活力,一幅画只看到了绘画技巧,却展现不出作者的思想,没有激情、没有感染力的作品是空洞的,国画教育这一课题很难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三)学生文化素养缺失,教师水平有限

国画这一文化领域,大部分体现了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学生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至关重要。我国的教育机构大多数都采用灌输式的教育手段,在日常教学时,只关注学生掌握的技巧、考试的分数,所有的教学都是围绕考试成绩展开,进而忽略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授,增加了学生学习国画的难度。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导者,高校的师资水平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发展,学习国画首先要修学、修心、再修品,教师在这些环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专业的教师都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但是能够将素质教育融合到课堂中就为数不多了,有限的师资水平使高校教师的素质较低,在今后的教学中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三、提升高校国画教育的对策与实施

中国绘画作品,不仅能够为后世的艺术家、文学家及画家等留下珍贵的中国文化,更是中国文化进程中的珍贵文字,而以中国画作为代表的文人的气节与风范以及创作风格等,在后世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发生着各种形态的变奏,而通过学习中国文化、观赏中国绘画作品,能够在其中产生新的体会。中国画既见证、传承了我国悠久历史产生的中国文化,也更加融合了每个时代的不同特点创新出了更加优秀的作品,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开始,到夏商西周的青铜器,再到秦汉时期的石刻艺术,中国的艺术与文化创作在不断地更迭发展。

(一)加强学生基础教学

作为华夏子孙,在学习中国画的过程中,也尝试对中国画这种古朴且深沉的艺术做出进一步的解读,因此,首先应该学习由祖祖辈辈在这片伟大的土地上生活的先贤和人民共同创造出来的中国文化,在文化洪流中寻找古代先贤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寻找中国文化、中国画艺术的独特魅力。迄今为止,我国的教育部门对国画这门学科的开展力度不够,中小学阶段以考试科目作为重点培养科目,长此以往,我国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越来越少,为了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要转变观念,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加强对国画学习的力度,多元化的增设相关课程,例如在画“竹子”的时候,可以先准备一节竹子道具,仔细观察竹子的特征,再吟诵一首《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通过多方面对竹子的了解,更能把握竹子的神韵和它顽强的生命力,在绘画的时候,更好地展现岩竹高尚的品格。这样丰富多彩的课堂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掌握了绘画的技巧,还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教育机构一方面要提升学生基础,另一方面也要改变美术课程的考试题型,以往考试成绩的好坏,都取决于学生对西方画掌握的熟练度,我们要向改变现状,就要把国画作为考点加入到考试内容中,水墨画、山水画、人物画都可以作为考题,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就对国画重视起来了,他们在学习国画技巧的同时,也很好地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二)合理规划课程

高校的美术课堂要经过严格的规划设计,改变西方绘画占据全部课堂学习的现状,有效地将国画的绘画手法和人文理念融合在课程中。日常的教学中,课堂的教学有局限性,死板的理论知识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国画的带来的美感,教师可以结合实践活动,制造活跃的艺术气氛。使学生对国画产生兴趣,进而能够更好地学习与掌握。比如开展一次国画竞赛,再将比较优秀的作品进行展览,学生在参观作品时,会进行交流、探讨。看到别人高超的绘画技巧的同时,也会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体会别人绘画的理念,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素养。

(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师资水平

从基础的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在学校中所学到的绘画技巧,作品本身不是打动心灵的敲门砖,真正的原因所在是精神层面上的给养,能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一定是作者本身投入了非常丰富的感情,将思维创造力和独特的想象力发挥到了极致。每一个学生都有对世界不同的感知观和文化素养,所以在中小学阶段,我们就要开展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从小就有意识,这样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礎。教师对国画的教学,要有细致化的区分,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领悟到国画带给我们的为人道理,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高校教师团队的自身素质与教学能力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只有教师的师资水平提高了,才能有效的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新时代不断的发展与进步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要推陈出新,一味的墨守成规安于现状是得不到发展的。教师要结合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制定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在教学方法上也要有所改进,刻苦专研,努力提升教学质量。如学习《清明上河图》这一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高科技手段,将画中丰富多样的人物形态用影视资料展现出来,再加上对这幅画背景的了解,使学生更直观的体会到画中深刻的含义,也进一步掌握了作者的绘画手法与技巧。我国高校的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教师具有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的同时,也在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素养,以此为基础,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和文化素养。

(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现如今,我国历史上流传的国画佳作比较少,虽然有一部分被人们传承了下来,但也基本都被深藏在国家博物馆或者世界各大文博机构,人们不容易看到真迹。高校学生在生活或学习中,经常欣赏到的经典国画大多数都是经过印刷或者复制出来的,很难体会到作者在创作作品时想要表达的内涵和思想感情,使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针对这种情况,高校教师开展日常教学工作时,可以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参观,通过切身的观看体验让学生们感受到国画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学生对国画的理解,在欣赏国画的同时,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国画展现的独特的水墨韵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国画的浓厚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五)培养高校学生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提高国画水平

目前,我国传统文化传承及流失问题严重,特别是在高校国画教学过程中,更加需要明确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除了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还要培养高校学生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进而加快提升高校学生的国画水平,深刻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以《洛神赋图》为例,它被称之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堪称古代古典绘画的瑰宝。这部经典的绘画作品主要表达的是主人公自帝京回东藩的路上,途经洛水,与洛水女神宓妃相遇的故事,作品对人物的塑造十分的成功,虽然人物在画中的位置是散落到了山水之中,但是没有显现出孤立感,反倒是形成相互照应之势,画中人物的神情相互顾盼,呈现出呼应之势,让观赏的人能够将人物建立起有机的视觉联系,用具体且生动的画面,完整的诠释了赋的内容,画面创作采用的连续分段的方式,对重点内容进行了概括性的描述,作者通过对宓妃的神情和动作的描绘,充分的展现出了可望而不可及的惆怅之情,将礼教的束缚与封建思想的压迫直接的展现出来,以男女爱情受到压抑与苦闷为主题,利用柔和的色彩绘画风格对环境进行了生动的描绘,也凸显出了画面的诗意气氛。在文化发展的历程中,产生了诸多优秀的作品,结合了不同时期的文化特征,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更要通过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国绘画艺术的学习,进而履行传承与创新的使命。

四、结语

一个民族的传承就是文化的传承,中华文明五千年来,不畏时间和历史的变迁,以巨大的包容精神,融会贯通,一直传承着民族文化。国画是传承民族文化重要的一部分,让学生认识到中国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在国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对学生进行中华文化传统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以学生长远发展为目标,让技法和理论实践相结合,从而踏入崭新的时代。

参考文献:

[1]侯奔奔. 高校国画教学多元化模式的构成[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106):579-590.

[2]秦雪梅. 高校国画教学多元化模式的构成[J]. 黑龙江科学,2019:45-70.

[3]刘亚宁. 高校国画教学多元化模式的构成[J]. 美与时代(中旬刊)·美术学刊,2018(009):115-117.

[4]古林峰. 高校国画教学多元化模式构成浅析[J]. 青春岁月,2018(014):14-19.

[5]张雨薇. 高校国画教学多元化模式探究[J]. 锋绘,2019(156):145-160.

作者简介:杜秀萍(1981-),女,山西临汾人,硕士研究生,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美术教育。

作者:杜秀萍

上一篇:仿真技术背景下移动通信论文下一篇:科学家科普角色转变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