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雕塑设计地域文化论文

2022-04-23

摘要:城市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决定了其与环境和公众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公共艺术作为城市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自身的题材与内容、风格与形式及精神与内涵都与该城市的地域文化密切相关。每座城市都有其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面对丰富的地域文化图像资源,如何对其进行有效地开发与转化,形成具有“公共性”的艺术图像,是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与创作的关键问题。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城市雕塑设计地域文化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城市雕塑设计地域文化论文 篇1:

探究城市地域文化对城市景观雕塑的影响

摘 要:我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各地地理环境、历史背景、风俗习惯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城市地域文化。如今,我国城市景观雕塑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创新,对地域文化的融入不足,对城市形象的提升、城市文化的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文章就城市地域文化对城市景观雕塑的影响做了一些分析,希望能够促进我国城市文化与景观雕塑的融合。

关键词:地域文化;城市景观雕塑;城市形象

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景观雕塑已成为各地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作为城市文化名片,成为了城市宣传的窗口,丰富了城市文化内涵,展现了城市人文精神风貌,对城市的发展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然而,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过快,在城市景观雕塑建设中,一些雕塑作品未抓住城市地域文化特色,缺乏创新,不仅不利于城市地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还对城市的综合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

一、城市景观雕塑的现状

(一)缺乏文化创新

景观雕塑作为公共设施,不仅能够通过设计理念、文化内涵、艺术造型发挥教育意义,提高人们的艺术修养、审美、观念等,还能促进城市文化的不断创新。随着我国城市景观的不断发展,大量景观雕塑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当中,然而,一些景观雕塑由于对城市地域文化的创新融合不足,同质化严重,造成了人们的视觉疲劳,对城市的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一些地方的景观雕塑直接照搬其他城市或者国外优秀的雕塑作品,没有考虑到其是否适合当地的城市地域文化,因而一些雕塑作品与城市形象不符,在整个城市布局中显得特别突兀。

(二)对城市地域文化的不合理运用

城市景观雕塑在与城市地域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一些雕塑作品对城市地域文化的理解不足,没有抓住城市地域文化的特征,只是简单复制一些地域文化元素,运用在城市景观雕塑中,难以传达城市地域文化的文化内涵。并且,城市景观雕塑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与地域文化融合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城市地域文化的重新定义,赋予其现代意义和现代价值。

二、城市地域文化特征

城市地域文化包含了城市所在地区的山、海、河流、风俗习惯等,既包含城市的自然环境,又包含城市的人文环境。在城市发展中,由于时代的变迁,每座城市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城市的饮食习惯、建筑风格、民俗都有一定的地域性,例如湖南湖北两地虽然相邻,但是在饮食习惯上有很大的区别:湖南人比较喜欢吃辣,湘菜作为我国的八大菜系之一,口味较重,以香辣为特点;湖北人则喜欢水产,饮食以清淡为主,与湖南菜无论是在口味,还是烹饪方法、食材、用料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区别。另外,如我国北方城市因冬季气候寒冷,降雨量少,建筑面积较广,其建筑大多方整规则,屋舍较低平;而南方地区丘陵多,降雨量大,较潮湿,导致了南方城市建筑大多狭长,屋顶坡度大,翼角高翘。总之,城市的气候、地貌、人文环境、历史背景等综合因素,使一座城市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三、城市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观雕塑中的意义

城市地域文化是一座城市在历史变迁中,经过不断的文化积淀、不断的发展创新,逐渐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特征,是一座城市的形象和名片,代表了一座城市的独特“气质”。城市景观雕塑作为城市的公共设施,是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是城市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而,城市地域文化与城市景观雕塑的有效融合,既能通过雕塑弘扬城市地域文化内涵,增强城市文化氛围,提升城市文化形象,让市民和游客感受到城市独特的文化涵养,为城市树立文化形象提供了帮助,还能够通过地域文化的融入,丰富城市景观雕塑建设的思路,为雕塑设计注入更多的地域文化元素,丰富雕塑的样式、种类,为城市景观雕塑建设增添了文化内涵。因而,城市地域文化是城市景观雕塑设计的主要元素之一,引领雕塑设计的方向和理念,强化雕塑的文化属性,同时,对城市地域文化的再挖掘、再运用、再创新,发挥了城市地域文化的现代价值,促进了城市景观雕塑的创新与发展。

四、城市地域文化与城市景观雕塑的融合措施

(一)挖掘城市地域文化特征,确定城市景观雕塑的文化主题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地域文化种类较多,因而,在其与城市景观雕塑融合中,首先要确定城市弘扬的文化主题与城市发展的方向相吻合,与城市期望树立的文化形象相符合,从而在众多的城市地域文化特征中挖掘和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主题。例如,西安这座城市历史悠久,曾是十三朝古都,见证了不同朝代的兴衰起落,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文化特征。现阶段,西安的城市定位为历史文化名城,因此,在城市景观雕塑建设中,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故事、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元素,融入到雕塑设计中去,为市民和游客营造一个历史文化古城风貌。

(二)注重城市景观雕塑细节对城市地域文化的体现

在雕塑作品的工艺、选材、造型、装饰等各方面,要结合城市地域文化,突出其文化属性,体现其人文特征,特别是一些纪念性的雕塑作品,大多以历史人物雕塑为主。在雕塑造型方面,要充分挖掘历史资料,查阅历史人物的相关事件,如果有绘画资料,可以考证人物的外貌特征,则在雕塑造型方面尽可能还原人物样貌;如果没有绘画资料,无法考证人物的样貌,则要根据人物所处历史时期、社会的审美、服饰特征等塑造人物造型,使得雕塑造型贴近历史背景。例如,我国唐代以胖为美,唐代的壁画人物等大多体态丰盈,与现代人的审美观念不同,因而在塑造唐代人物雕塑时,要根据历史史实,让人物雕塑的服装、装饰、体态、样貌符合唐代的社会风貌。

在雕塑选材方面,不同材料所体现的属性不尽相同,如铜质材料和石材,能够很好地体现雕塑作品厚重的历史沉淀感。因而,一些大型石雕群或铜像群,常用来体现城市独特的历史事件,表现城市厚重的历史文化背景,例如西安的丝绸之路石雕群(图1),大体积的石材给人庄严肃穆的感觉,反映了西安这座城市曾经作为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历史事实,体现了西安作为文化古城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

(三)对城市景观雕塑布局合理規划

城市作为一个功能综合体,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经济商圈,一般可分为商业区、文教区、住宅区、办公区、工业区等。因而在城市景观雕塑的规划中,要根据各区功能的不同,规划和选取符合城市地域文化的元素,运用到景观雕塑设计中。不同区域由于城市规划和发展方向的不同,其文化特色也不同,因而在雕塑布局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功能区的特性,合理规划。商业区以经济发展为主,一般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地段,在布局景观雕塑的时候,要注重雕塑的现代感和时尚元素的运用,注重现代与城市传统文化的有效结合。文教区一般规划的景观雕塑最多,以体现雕塑作品的教育意义和城市的文化背景为主,在雕塑作品中要注重挖掘符合相关教育主题的文化元素。

五、结语

由于各地气候、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不同,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每座城市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展现了城市独特的文化氛围,体现在地域的饮食、建筑、风俗等各方面。现阶段,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景观雕塑越来越多,出现了文化创新不足、地域文化运用不合理等众多问题。因而,在城市地域文化与城市景观雕塑的融合过程中,要挖掘城市文化特征,找准城市文化发展主题,注重城市的发展方向和文化定位相一致,注重城市景观雕塑细节对城市地域文化的体现,注重城市景观雕塑布局的规划合理。一方面通过城市景观雕塑弘扬城市地域文化内涵,树立城市文化特色形象,从而促进城市的综合发展,另一方面,城市地域文化为城市景观雕塑建设提供了文化素材,丰富了城市景观雕塑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陶继锋.城市雕塑规划的地域文化呈现路径探讨[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9(4):65-66.

[2]张静.江苏沿海城市景观雕塑中地域文化的探究[J].中国包装工业,2015(6):139-140.

[3]洪京,齐甲子.我国城市雕塑设计中地域文化符号的提炼与创新[J].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18(2):144-150.

作者简介:

徐特艺,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雕塑、雕刻。

作者:徐特艺

城市雕塑设计地域文化论文 篇2:

地域文化图像资源向城市公共艺术的转化分析

摘要:

城市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决定了其与环境和公众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公共艺术作为城市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自身的题材与内容、风格与形式及精神与内涵都与该城市的地域文化密切相关。每座城市都有其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面对丰富的地域文化图像资源,如何对其进行有效地开发与转化,形成具有“公共性”的艺术图像,是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与创作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

城市公共艺术 地域文化 空间环境 图像 语言

文献标识码:A

地域文化包涵着丰富的图像资源,城市公共艺术并非是对地域文化图像资源的简单叠加和堆砌,这些现成的文化图像向空间艺术形态的转化,体现于艺术家整个创作过程之中,直接影响着整个作品的最终效果。从作品的主题与内容、形式与风格及精神与内涵三个层面来分析地域文化图像资源向城市公共艺术的转化过程,并论述地域文化与空间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以说明地域文化图像转化为城市公共艺术整个过程中关键层面的处理。

一 城市公共艺术与地域文化

城市公共艺术作为一种具有公共性质或行为的空间艺术形态,其内涵和外延及其宽泛,大到建筑、景观艺术,小到公共设施和环境雕塑,都因其所具有的公共属性而被纳入公共艺术的范畴。这种“公共空间中的公众参与”一方面基于公众实用目的的需要,另—方面则是基于公众审美的精神需求。两者虽然功能不同,但其存在的性质却是一致的,那就是必须充分与城市的地域文化相结合,共同反映该城市的形象和气质。

地域文化作为一座城市独具特色的文化属性,深刻体现着一个城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每座城市都有其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这种鲜明的地域性特点决定了城市公共艺术的不可移易性,体现出每座城市公共艺术之间不同的文化内涵和底蕴。所以,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与创作要充分考虑该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同时,正因为地域文化的植入,使得城市公共艺术具有了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从而拉近了公众与作品、公众与生活之间的距离。

二 地域文化图像资源向城市公共艺术转化的层面分析

地域文化包涵的内容及其丰富,城市公共艺术也并非是对地域文化圖像资源的简单叠加和堆砌,其图像资源向公共艺术的转化,不仅仅是对于作品主题内容的选择和形式风格的借鉴,还有对地域文化图像资源中蕴含的精神内涵的传承。所以,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讲,将这些丰富的图像资源转化为具有公共色彩的城市空间形态,是一件公共艺术作品体现其“公共性”的关键之所在。

2.1 探寻最具地域文化特色的元素符号,构建主题鲜明的公共艺术图像

城市公共艺术的主题应该紧扣该城市的地域文化,而主题的选择则需要根据其所处空间环境的性质和功能来确定,以选取最具特色和最具代表性的内容来表达这一主题,且这些内容须具有经典性和普遍性。它可以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历史故事图景,也可以是公众通晓熟知的历史文化名人,像西安的《大燕塔北广场主题系列雕塑》(图一)就是以该城市最具代表性的盛唐文化为主题,选择大众熟知的历史文化内容来进行创作的,这在本质上就切中了广大群众的心脉,凝聚了市民的集体记忆,从而使得作品更加能够赢得公众的认同。

另一方面,主题的确定反过来有助于我们对于地域文化有针对性地挖掘,通过深入诠释既定的城市地域文化内涵,以公共视角来认识和判断地域文化的价值,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元素,像徽州文化中的马头墙、祠堂与牌坊及三雕艺术,两汉文化中的汉墓、汉画像石及汉兵马俑等等,通过对其造型及艺术特点的分析和总结,形成主旨鲜明、凝练概括且富有情感记忆的艺术符号。

2.2 传统与现代相结合,选择最具表现力的形式语言

这种主旨鲜明、凝练概括且富有情感记忆的艺术符号并非是对既定图像资源的照搬和客观呈现,而是应在不违背传统和史实的基础上,体现出作者对于现代性的艺术追求,并在内容与形式之间达成共融。像铜陵的《丰收门》(图二)、《起舞》等作品以青铜器皿为原型,通过作者艺术性地表达,形成了具有现代感的城市雕塑。显然,当下很多公共艺术作品并没有将两者做到相互统一,主要原因就在于作者并未按照既定的表现内容来选择最具表现力的艺术语言,致使作品的形式与内容之间格格不入。

此外,对于作品内容和形式的选择与借鉴要充分考虑其所处的环境空间属性,一般来讲,对于写实风格的作品,往往突出其叙事性的表达,这种来自史实内容的叙事决定了作品形式语言选择的纯粹性,如苏州火车站南广场《主题雕塑与苏州古代名贤组雕》和重庆的《灵山之巫系列雕塑》在写实的基础上运用写意、抽象、象征的艺术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叙事性。而对于抽象与构成风格的作品,艺术家更多地从形式语言层面强调其地域文化特色。例如,重庆的《山城之窗》雕塑(图三)以剪纸窗花的艺术形式表现了“红岩英烈”、“辛亥烈士”、“历史传说”、“巴国武士”等与重庆相关的历史文化,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充分展示出了原汁原味的巴渝文化特色。

需要指出的是,在该层面的创作中,艺术家往往赋予作品强烈的个性化语言表达方式,这种个性化的语言表达方式在公共艺术设计中显然会有一个“度”的标准,而当艺术家的个性语言与公众审美相互背离时,公共艺术作品也就失去了其最为核心的观念。

2.3 公共精神的传承与表达

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不仅仅追求艺术形式和视觉效果的公共性,还应该传承地域文化图像资源中所包涵的文化精神,并与当下时代精神相对接,体现出当代人的艺术追求。如果说对于地域文化图像资源中的内容和形式转化提供的是一种实际参照来勾换起公众对于历史人文的情感记忆和社会认知,那么对于地域文化图像中所蕴含的文化精神的传承与表达则上升到对于“公共性”的真正诠释一一一种面向公众、服务于公众的社会精神。像深圳的《孺子牛>、广州的《五羊石像》及兰州的《黄河母亲》等作品就充分体现出了城市的精神气质和人民的精神面貌,并有力地传达出该城市的人文精神。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当下各地的公共艺术创作中,对于地域文化图像资源中蕴含的传统精神的表达并不突出,例如,对于徽州文化中徽商精神的表达,包公文化中蕴含的廉政思想的表现以及对于三国文化、齐鲁文化精髓的挖掘,大部分作品只是在内容与形式上做文章,停留在作品艺术形式和视觉效果的表现,而并未触及到其背后的意义——对于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与表达。

另一方面,公共艺术作为面向社会和公众的空间艺术,必然带有自身时代的烙印,其“公共性”的时效性也会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所以,对于公共精神的表达,艺术家要以时代发展的原则去看待社会中人文思想、文化观念和审美理想的变迁,从而体现出当代人对于这一传统艺术精神的时代认知,像湖州的《湖笔群雕》(图四)、上海的《东方之光》等作品,我们能够明显感受到作品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和时代特征。这种精神的传达既可以借助作品的形体和空间充分展现,也可以从作品的物质材料中获得,但它最终还是要上升到公众的审美感受和情感认知层面,包括作品对于自然属性和生态属性的追求,都将是城市公共艺术未来发展的方向。

三 地域文化与空间环境的关系

城市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决定了地域文化图像资源转化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作为存在于公共空间的艺术形态,公共艺术对于地域文化图像资源的转化还受到其所处空间环境的影响和公众审美水平的制约。所以,这种对其内容、形式及精神的转化过程是艺术家在统筹空间环境和公众审美基础上的“再设计”过程,是对于作品、空间环境和公众之间综合权衡和相互关照的实施过程。由此来看,从艺术家自身创作角度来讲,地域文化图像与空间环境之间本身就是一个相互制约与相互促进的关系一一地域文化图像自始至终受到空间环境的潜在影响,同时,经过艺术化的加工处理,反过来又强调了空间环境的公共属性。

四 结语

地域文化图像资源为我们提供了内容、形式及精神三个表达层面,一件优秀的城市公共艺术作品是在主题内容、形式风格及精神内涵方面对于城市地域文化的充分体现,三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缺一不可。其中,主题内容的选择是公共艺术体现其“公共性”的现实基础,这类作品由于其主题内容的“公共性”使得其很容易获得公众的共鸣:艺术语言的选择是公共艺术体现其“公共性”的表现形式,必须选择最具艺术感染力的形式语言来表达这一特定的主题内容;精神内涵的表达是公共艺术体现其“公共性”的情感升华,是观众共同的精神指向,正是因为公共精神的表达,公共艺术已不再仅仅是一件公共的艺术作品,而是成为广大群众情感记忆和价值所向的精神标识,反映着一个城市的精神气质。

作者:陈超

城市雕塑设计地域文化论文 篇3:

《浏阳河》广场雕塑的地域文化属性

摘要:地域文化精神不单是基于文学的概念,以公共艺术文化的本质而言,其不能脱离城市的地域环境与人文精神,公共设计作品应在加入形式与内容创意性的同时,避免城市艺术审美的同质化,以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核为导向,使城市中的广场雕塑真正成为一种多功能的、正面引导的文化价值体系。作为研究公共环境空间与人文精神载体的公共艺术与此关系甚密,区域文化的渗透性与长久以来的民众情感会造就艺术作品独特的艺术美感。基于此,本文对《浏阳河》广场雕塑的地域文化属性进行论述。

关键词:地域文化;广场雕塑;公共艺术

1 《浏阳河》雕塑的地域文化背景

1.1 城市广场雕塑的文化背景

公共艺术(Public Art)是服务于公众的多种艺术形态融合交织的艺术设计,是一座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标识。如今,有许多城市的公共规划偏向商业化的艺术设计,却对城市建设的文化发展置若罔闻。因此,城市的公共设计不仅要加入艺术形式与设计内容的创新性,同时也要避免城市艺术审美的同质化,对于城市的规划与发展来说,艺术创新与文化内涵要做到统筹兼顾[1]。应在对该城市人文内核的活性运用上进行更多的设计构思。

为人服务的设计要充分考虑人本身,人们所生活的城市更是其情感文化的载体。广场设计不仅是该城市艺术与人文性的融合与彰显,同时也是城市历时历代文明与现当代精神创新的表现。广场雕塑往往体现着一个城市内在的文化内核与朴实的民族情感[2]。因此,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不仅是对艺术美学的高度概括,也是人类情感的共鸣和城市文化的沉淀,是合乎情理又独立存在的具有思想的“活物”。需要不断挖掘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的本土文化资源,巧妙融入城市文化元素进行精细设计[3]。只有深入挖掘区域人文精神,不断丰富城市艺术的内核,才能真正实现艺术美学的经久不衰。

1.2 《浏阳河》雕塑的地域文化背景

一个地区长期形成的具有区域特点与民族文化的人文精神可以称为地域文化,这种地域文化是当地人民的劳作和实践中总结的经验,与其周围的自然环境共同影响形成的独特文化[4]。在中国近代史上,“忧世为先”的湖湘精神一直为世人所推崇。其广场雕塑以“浏阳河”命名,浏阳河,古称浏水,浏水又因浏阳河城名而称浏阳河。(见图1)浏阳河的馈赠并不只是对于浏阳地区的人民,对湖南人来说,这也是不可分割的湖湘文化[5]。这样的文化精神在长久的历史脉络中深植于群众记忆中,且随着时代的变化历久弥新。城市雕塑最重要的是彰显城市的人文精神,在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融入地域性历史文化元素,以广场雕塑作为记载区域历史文化发展的载体。而公共艺术的重点是根据“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文化特征设计真正关乎其地域文化的艺术作品[6]。融合了地域文明的河流承载着当地独一无二的精神文明[7],这种河流之间的交织亦是城市之间的文化交互。

2 《浏阳河》雕塑的艺术设计特色

《浏阳河》雕塑的审美特征体现了具有湖湘特色的地域文化,由外观的形态、质感及观感等表象美学来说,其以文学的拟人手法将抽象的艺术美学通过物质的实体塑造表现其形态,使浏阳河对于湖湘地域的精神文明以城市雕塑的艺术作品形式伫立于广场。

《浏阳河》是长沙市标志性的广场雕塑,是一座通体由铸铜制成的15米高的艺术铜雕。雕塑是一位身姿婀娜的少女正在弹奏小提琴,少女青丝如墨,宛若浏阳河蜿蜒绵亘的流水,而她奏出的音符跳跃在长发上,可见《浏阳河》的曲子在少女的秀发中若隐若现。(见图2)《浏阳河》雕塑充满青春活力,尤其是少女的头发,既像是流淌的浏阳河水,其跳动的音符又如水波一般撩人心弦。

广场雕塑具有独特的艺术美学特质,这不仅表现于雕塑的地域文化内核,也与其表象形态有关。从艺术的本质创造新的视觉艺术空间,体现广场雕塑的物理属性的美学特质[8]。首先,在雕塑的形态上,整体是以“S”状的曲线条来表达秀逸柔美的少女形态,而发丝像丝带一样向右边摇曳,在视觉效果上达到了巧妙的对称与平衡,且河流常给人荡漾飘逸的感觉。浏,本意为清澈、明亮,将浏阳河的形态拟作少女,大致也是此意。《浏阳河》雕塑为15米高的铜雕,体量感大,造型简约大气;在形态造型上,雕塑本身的柔美曲线与环境建筑中的直线条形成对比;在色彩观感上,雕塑通体为金黄色铸铜,突出了色彩质感。雕塑的动态特征、材料质感、色彩运用,在表达雕塑艺术的同时也会直观清晰地带给观者艺术的美感享受,使广场雕塑与周边环境更和谐,同时作为一种言语符号,其外在特质也会更明晰地呈现其文化内涵[9]。其次,少女的秀发上可见跳动的音符,将歌曲意象化成音符融入雕塑,也将这首歌曲所表达的大众情感及民族精神汇入艺术作品的审美意志。

在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中,河流是养育一方水土的“母亲”,是伟大的具有奉献精神的女性角色,而在现實生活中,浏阳河也是哺育出浏阳等地区的地域文化与精神文明的重要因素,河流不仅具有现实的作用,更是人民情感的寄托。地理文化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概念,而是一个文化空间的概念[10]。因此在《浏阳河》雕塑中,设计者将设计扎根于这种群体性的文化情感中,正是这种区域文化的渗透性与浏阳河长久以来的民众情感造就了其独特的艺术美感。而群众也将影响雕塑设计者的审美选择及价值取向[11]。因此,一个城市的广场雕塑也反映出这个城市的艺术文化或更深层的精神内核。

城市空间之艺术,精神文明之绚丽,民族文化之传承,便毋庸赘述。

3 公共艺术中广场雕塑地域文化的符号性表达

在多数城市广场规划的设计中,广场雕塑一般作为当地具有文化独创性的地标式建筑。不仅如此,广场雕塑还具有社会公共性及文化指向性。城市雕塑是视觉艺术,也是造型艺术,它以不同的形式模拟不同的视觉效果,并提供不同的思维方式[12]。城市雕塑的物质形态不再是与周围隔绝的艺术形式,而是协调建筑环境的神韵兼具的文化条件符号[13]。公共艺术作品是以特定方式存在且具有公共功能性的综合性质的艺术实践形态,艺术与人类的生活紧密关联,因此公共艺术作品具备复杂的综合性,除了艺术范畴中的传统美,同时必须考虑的问题还有很多。

城市雕塑可以体现城市文化,发展城市的历史文脉和现代记忆[14]。因此,融入人文理念的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并不是一味地堆砌,而是在进行艺术创新的同时注重文脉的延续与传承。否则,反而会使地域文化的群众性、继承性脱离公共艺术的本意[15]。城市公共设计应将时代精神注入城市的历史文明,在具有历史意义的空间节点,以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记载群众对区域文化的记忆脉络[16]。

公共设计艺术并不一定代表艺术家的真情实感,而主要表达的是艺术家对群众艺术情感的诠释。这也是艺术的真正意义[17]。因此,公共艺术首先要考虑的便是艺术作品对群众的感染力,能使大众在日常生活环境中接受美的熏陶,唤醒群众对艺术的自发性追求,鼓舞大众追寻更深层次的艺术美学。因此,公共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核与人们的内心情感共振的审美艺术在城市公共设计美学中比重变大。在当代的公共艺术设计中,已经有大量的作品来诠释,在艺术设计的不断变革中[18],艺术形式、社会问题以及科技功能都瞬息万变,但是艺术的文化内核不会改变。艺术是一种有意义的审美活动,最终的目的是确保人们在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时将物质性的审美转变为无形的美[19]。因此,广场雕塑应具有铭记历史文化的教化功能,增强民族精神的认同感[20],更重要的是与地域文化的结合性创新。

4 结语

在艺术史发展中可以窥见,公共艺术不单是艺术的美学,也与地域文化不可须臾离。而人文与艺术的和谐一直以来都是被关注的重要价值体系,因此作为研究公共环境空间与人文精神的载体的公共艺术与此关系甚密,无论是在设计美学、人文观念还是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地域文化与公共艺术作品的发展融合方兴未艾。公共艺术既是实用美学,同时也是人们意识形态的具象化。在多数认知层面上,艺术应高于现实生活,更不论世俗问题,然而艺术的不断延展使得此定义发生改变,公共艺术的参与性就是印证。其所表达的场所空间体现的是一种文化关系,是艺术家的创造与公众互动构成对话的领域,因此现在人们对于艺术设计与精神文化的思索与追求,也是艺术家对于公共艺术发展的思考,同时,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也会使人反思。比起人们自发的追求,设计师将地域文化和谐融入实用性、互动性、人文性、群众性的公共艺术作品,对当今城市的艺术美学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与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管佩弦,李雪艳.南京新街口商业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与场所精神研究[J].艺术科技,2020(13):105-108.

[2] 孙鲁宁.回归公共性——对乡村转型建设中艺术介入的思考[J].艺术科技,2020,33(23):143-144.

[3] 高婧.叙事与体验:城市公共空间的沉浸式设计与表达[J].美术教育研究,2020(13):92-93.

[4] 王纳纳,华阳.新媒体环境下非遗文化媒介传播与文化传承[J].艺术科技,2020(20):84-85.

[5] 周雨萱,许子扬,狄文和.浅析甘熙故居建筑及其民俗文化[J].艺术科技,2020(17):21-24.

[6] 杨永康,湛磊.浅析地域文化对建盏的影响[J].艺术科技,2020(13):44-47.

[7] 邓禄渝.德宏州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对城市街道规划影响的研究[J].艺术科技,2020(21):151-152.

[8] 吴歆悦,李雪艳.艺术中的雅俗文化之辨析[J].美术教育研究,2020(20):52-53,57.

[9] 陶皓淼,耿植荣.浅析文化思想的繁荣对美术作品的影响[J].艺术科技,2020(21):125-126.

[10] 胡其良,殷思婷.论公共艺术作品和当地文化的有机结合[J].艺术科技,2020,33(23):174-175.

[11] 董文君,孙献华.木版年画和现代纤维软雕塑的契合[J].美术教育研究,2020(14):75-76.

[12] 黄薇,吴冬蕾.浅析园林雅俗嬗变[J].美术教育研究,2020(23):86-87.

[13] 孟李想,张磊.社会互动理论下的城市交往空间设计研究[J].艺术科技,2020,33(23):178-179.

[14] 吴歆悦,李雪艳.南京新门西体育文化产业园规划设计研究[J].艺海,2020(12):87-89.

[15] 李曉,耿涛.社会学视角下秦汉时期室内空间秩序性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22):34-35.

[16] 石宇琳,曹磊.城市景观设计中地域性元素的应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20):76-77.

[17] 陈静悦.绍兴水乡社戏文化在展示空间中的运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19):94-95,98.

[18] 周录燕.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景观设计的结合[J].艺术科技,2020(21):179-180.

[19] 娄阳.浅谈城市雕塑在中国城市建设中的作用[J].艺术科技,2020(21):111-112.

[20] 吴馨宇,田晓冬,萨兴联.公共景观空间雕塑情感化叙事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6):71-72.

作者简介:李佳家(2002—),女,湖南永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公共艺术。

薛冲(1967—),男,江苏南京人,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作者:李佳家 薛冲

上一篇:项目管理促进中职教育论文下一篇:多元民俗文化和谐社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