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民俗文化和谐社会论文

2022-04-23

一民俗文化传播路径研究仲富兰在《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一书中,论述了民俗文化的传播,更主要的是通过人类自身来作为传播的载体。以人为载体的传播方式主要包括约定俗成的口语传播、耳濡目染的经验传承、标志程式的共性传播、音乐舞蹈的艺术传播、神话传说的心理传播。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多元民俗文化和谐社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多元民俗文化和谐社会论文 篇1:

构建湖北民族地区和谐民俗文化

摘要党的十七大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明确提出建设和谐文化的重大任务,这将有力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目标的实现。民俗文化既是我国构建和谐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包含和传达着重要的文化信息。我希望通过对民族地区民俗文化的研究,从民族学的视角提出构建我国和谐文化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民俗 和谐文化

1 构建和谐民俗文化的指导思想

1.1 以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为主导,与时俱进

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制度体制于一体的文化形态,它包括对社会发展的理想追求、总体认识和评价, 还包括对社会发展的实践取向和制度构建,是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和谐文化建设既符合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又有利于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因此,站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文化建设,构建积极向上、协同进步的和谐文化体系,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不仅有利于民族地区树立鲜明而富有特色的形象,扩大地区影响力,增强地区综合竞争力,而且有利于提高人民素质,优化人文环境,推动民族地区的繁荣稳定。以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来抵制和代替慵懒、颓废的歪风更能让新一代青年更加健康、茁壮的成长起来。

1.2 民俗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并重

由于对土家族民俗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同时又对部分民俗文化过度利用,现存的文化资源的流失破坏较为严重。现在的土家织锦只有直织和横织,斜织已经失传。外来文化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一方面给当地民俗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也瓦解着原始的土家族民俗文化。通过民俗文化产业化的创新可以使山歌、南曲、撒叶尔嗬等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实现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

在继承与创新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文化创新是在保护、继承基础上进行的。民族文化要实现创新,首先必须保护好传统文化。2002年初,恩施州民间艺术家协会倡导在全州展开寻访民间艺术大师的活动,并把这项活动作为抢救和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重点工程。通过一年的工作。州、县(市)积极组织力量,深入农村调研走访,发现了恩师州具有较高民间艺术表演水平的民间艺术家有一百多位的线索,涉及到传统的民间戏曲、舞蹈和山歌等十几个艺术种类。州民宗局和文体局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首次认定十六位农民艺术家,由州人民政府命名为恩施州民间艺术大师。这次命名的民间艺术大师,都是某一种民间传统艺术最有声望、最有成就、最有影响的传人。这对于抢救、继承、创新、发展民族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 构建和谐民俗文化的具体措施

2.1 教育手段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和谐社会以人的心态和谐为底蕴,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对象, 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完善,强调公民的自我教化和自我修养,并通过适度的外在教育和引导,提升公民精神品格和道德素养。发掘、收集、整理土家民族传统文化的正面价值和优秀成分,使之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规范的基础,为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提供全面的精神营养和思想动力,提高学校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寻找并确立土家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素质教育、新课程标准、校本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的结合点,将土家族民俗文化引入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引导学生认识和欣赏土家民族优秀民俗文化、以文化品位来塑造形象, 以文化氛围提升凝聚力,在校园中创建浓郁民族特色品牌奠定基础,营造文化氛围,增强民族意识,做好传统文教材的开发与应用。通过从小对学生进行思想意识的教育工作,来完善孩子们的人格和品德,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对祖国、民族的热爱。才能从内在打好基础,增强抵御不良影响的侵蚀,不论到了任何环境中都可以洁身自好,做正确的事情,走正确的道路。不为社会风气所影响,稳如磐石般做一个完善的自我。

2.2 宣传和舆论

加强人民自身监督,对不良民俗进行共同抵制。民族地区和谐文化的建设,要从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维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推动形成诚信友爱、融洽和睦的人际关系。做好正确的舆论宣传,要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为目标,统一思想,凝聚力量, 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打牢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筑牢各民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引导人们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社会,互相汲取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培养各民族人民用宽容的态度看待和处理各种问题,有助于避免不同民族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和极端化,有利于理顺民族情绪、化解民族矛盾、优化发展环境, 在民族地区形成建设和谐社会的良好氛围。加强思想教育,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共同的思想基础和统一的意志,把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凝聚起来,引导人们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重视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从外部为人们的发展制造机会创造环境。

2.3 通过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土家族地区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民俗文化工作的领导,尽快制定出针对民俗文化开发保护的法规、法令和条例,以法律手段保护民俗文化遗产;将文化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制定相应的措施和政策;加大改革力度,创新体制和机制,大力培育文化市场体系,努力营造文化保护和发展的良好氛围;增加对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和文化事业的投入,广开投资渠道,积极引进外资,走外向型发展之路;教育广大民众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优化土家族民俗文化的生存环境。

土家族地区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要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对民俗文化中积极的、有益的部分, 要认真加以利用和发扬, 使各个不同的民俗文化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统领下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应以和谐民俗文化为其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在深入挖掘民俗文化精髓的基础上,紧密联系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实践, 强化以人为本理念,树立共同理想,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体现民族文化的特征的同时,开发多种多样、鲜活生动的文化产品, 实现载体多样化;开展各种生动活泼又具有积极意义的群众文化活动,培育民族精神, 塑造民族文化。有力促进城乡文化共同繁荣, 特别要抓好农村基层文化阵地的建设,加强对农村文化活动引导,活跃城市和农村的文化氛围,对于农村破除迷信,除旧思想树立新风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4 经济与民俗互相促进

2.4.1 发展民俗经济是对本地物质民俗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们党现阶段一切活动都是以经济建设为核心,但经济建设的最终目的仍然是为了人民能过上好日子,我们重视教育、加强宣传、组织活动等等工作的进行都离不开经济的支持。因此把发展经济的重要性重新提出也是十分必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凝炼出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形成了忠诚守信、团结互助、善良友爱的淳朴民风; 在各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发展并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风格、独特魅力能体现本民族特点的文化,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因素,民族地区生产、生活基础仍然脆弱, 科学技术发展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土家族聚居的武陵山区,属云贵高原的延伸部分,地貌复杂,高原、山地、盆地丘陵等交错存在,且以山体为主,交通闭塞,信息不灵,对土家族区域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而民俗文化的开发则可以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契机,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良好的物质民俗同样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二者相互影响共同和谐进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2.4.2 土家族民俗文化的开发保护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结构的调整

小农制是有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的一种经济,土家族长期推行的小农制经济已经成为该地区发展的重大障碍。小农经济的最基本特征是技术停滞,而缺乏竞争和风险意识,又进一步造成对新技术的抵制和阻碍。同时,又由于缺乏资金投入,小农经济仅仅局限于一种简单再生产的重复。这也导致土家族人口职业结构的不合理。民俗文化的发展可以调整该地区的产业结构,促进旅游业等服务业的发展。

培育市场体系,建立文化产业发展载体。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和日趋成熟决定了民俗文化事业必须完善自身发展体制,培育文化市场体系,走产业化之路。文化市场体系的培育需要载体才能使其在多元化的文化冲击下保持活力免于消亡。载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从事民俗文化事业的企业。目前,土家族地区民俗文化事业的发展主要靠的政府,企业的参与很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民众并不能充分认识到民俗文化资源的商业价值和市场潜力,缺乏投资该事业的热情和兴趣。另一方面是因为土家族地区的市场经济发育并不完善,优势的民俗文化资源被政府垄断。因此,有关部门在大力宣传民俗文化资源市场价值的同时,还要不断改革创新管理体制,健全民俗文化资源使用权的流动体制。另一类是民俗文化资源的存在形式,主要表现在:以文字、报刊、图片形式保存文化遗产的民族古籍,展示文化遗产历史渊源的博物馆和研究中心,传统文化生态保存完好的生态保护区、民俗文化村。载体的培育可大胆引用股份制现代管理模式融资、开发和管理,发展民营文化产业,以最大限度地融合各方面的社会力量共同发展民俗文化事业。

2.5 民间组织的补充作用

发挥群众的力量和创造精神是构建和谐民俗文化最根本的途径。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 既要注重整合优秀民族文化资源, 开辟和谐文化的立足点,结合区域优势和民族实际, 加强各民族间的横向交流;坚持以人为本, 找准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的切入点, 调动广大少数群众参与民俗活动, 建立各种文化社团, 完善和谐文化建设的指导机制。还要注重把握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的结合点,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寓教于乐、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主题文化活动, 吸引群众参与到和谐文化建设中来, 形成区域和谐文化氛围, 提升民族地区和谐文化的影响力。

最后,通过在恩施的调研笔者深刻体会到:一个地区的民俗是当地劳动人民在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上创造的业绩,各种节日习俗、民间文艺、民间文学、民间舞蹈、民间语言以至民间工艺等,都形象地体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情调、思想、风格、特别是表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精神领域中的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才华。这种长期以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习惯也会因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变迁,这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影响深刻的过程。需要我们民族学的工作者不断努力,深入研究,更好地引导其和谐发展,为我们的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支持。

作者:王之梦

多元民俗文化和谐社会论文 篇2:

民俗文化传播路径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研究

一 民俗文化传播路径研究

仲富兰在《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一书中,论述了民俗文化的传播,更主要的是通过人类自身来作为传播的载体。以人为载体的传播方式主要包括约定俗成的口语传播、耳濡目染的经验传承、标志程式的共性传播、音乐舞蹈的艺术传播、神话传说的心理传播。总而言之,民俗文化意义上的传播,它不是一般传播学意义上的传播或消息扩散,它更多的是以世世代代的民众自身作为文化载体的传播。林继福、王丹在《解释民俗学》一书中提到,民俗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这些传播途径体现为人们的不同思想和行为。在中国,民俗的传播方式主要有口语传播、行为传播、心意传播、文字传播四种方式。这四种民俗传播方式并非截然分开,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没有一种民俗的传播仅仅依存一种传播方式,只有在多元传播渠道的推动和作用下,民俗才能不断丰富,不断发展。鲁晓俊在汗青浊酒:《三国演义》与民俗文化一书中提到童谣,作为一种带有娱乐性质的民间游艺民俗,据说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一类童谣被称为谶遥,这种童谣与当时的时政联系密切,不像批评当今腐败的一些“谣”那样直白,而是借助于“谶”的形式来表述。谶谣有许多传播途径,比如通过铭文石刻,如《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七回邓艾看见诸葛亮几十年前题的石碣“二火初兴,有人越此,二士争衡,不久自死”便是一例。张国杰、程适良在《新疆民俗》一书中论述到民俗是民间社会传承的文化事象总称。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个民族世世代代传袭的文化。它传播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民众口头、行为和心理而表现出来的,这些事物和现象,既蕴藏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传统里,又表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传统里。范勇、张建世在《中国年节文化》一书中,阐述年节习俗是一种综合的民俗文化,其中包含人们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思维方式及人们的行为模式,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年节文化的传播在于文化流的作用。文化流一般包括物质、精神信仰、媒介三种不同文化的特质流,而年节文化的传播就是通过这三个途径进行的。

随着社会教育理念的不断丰富和民俗文化学科体系的不断完善,民俗文化传播路径研究在内容和范围上呈不断加强的趋势,研究成果相对来说较丰富。

二 民俗文化中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路径研究

由于民俗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其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在构建和谐社会时期,将民俗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从民俗文化视域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路径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成果较少且分散,有待于进一步的扩展和完善。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

张芙华在《民俗与道德建设结合的几点思考》一文中的观点是:虽然民俗与道德是两种不同的文化要素,各自具有自身不同的含义和特点。但是民俗与道德的关系密切,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文中特别提到:“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方法多种多样,利用人们在民俗文化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鲜活通俗的、生动典型的物质生活状态与精神生活状态,开展人们喜闻乐见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能够增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游学民在《陕西本土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对接》一文中说到,“文化资源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和载体,思想政治教育需经由文化资源得以传播而又不能囿于这些文化资源,这就是二者关系的基本定位。”将民俗文化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陶冶学生情操、历练学生心灵的过程,同时在一定的程度上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巧妙地利用民俗文化资源。作者只是着重论述了民俗文化资源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对于民俗文化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路径只是简单的提及,并没有详细论述。

陈宁在《民俗文化在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实践——以四川民族学院为例》一文中的观点:“从民俗文化中发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案例,将其引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课堂教学和平时的教育工作中,通过大学生所关心的能体现民俗文化发展的实例引起大学生的共鸣,激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变以往枯燥的理论讲授为兴趣盎然的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教学。”通过这种民俗案例的引入来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曹应森在《认真传承民俗文化 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一文中提到,“传统民俗文化在塑造人格魅力、传播思想道德、讴歌民族精神方面有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给人以潜移默化的教育,要以引导人民群众挖掘、保护和利用本地的文化资源,建设文化阵地,在人民群众身边开展健康、清新又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特色文化活动,寓教于乐。”从而将民俗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实现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

范文明等在《浅议山西民俗文化的道德教育价值》一文中讲到,民俗文化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心理、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审美追求。应该研究民俗文化资源的道德教育内容,并发挥其优势,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加强国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如利用传统节日、纪念日,旅游寻根等形式激发民众爱家乡和爱国之情,形成民族认同感;运用节日活动、生活礼仪及谚语进行尊老爱幼、勤俭节约、诚实守信的品质教育;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使子女做到语言美及行为美,要孝顺父母、兄弟和睦、夫妻恩爱;通过崇拜、感恩、图案工艺等一系列民俗形式表现出对动物的道德关怀,植物的尊重和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谢燕在《民俗教育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世界转向》一文中的观点:通过搜集整理民俗歌谣、演练民俗游戏、观看民俗音像资料,在经验活动中让学生理解感受我国的民俗文化传统,而通过教唱民俗歌谣、学讲民间故事、临摹民俗图画、排练民俗游戏等手段,让学生在参与中认识,接受民俗文化教育,以把握民俗中那些亘古不变的民族精神,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马丽萍在《论民俗文化教育思想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一文中写到,“民俗是一个民族最本质的特征,是一个民族情感和理想的载体。”民俗文化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它最能折射出民族的特质。比如端午节,通过举办赛龙舟的活动,让学生领会屈原的爱国情感,从中接受思想的洗礼;又如中国年俗,很富有乡土气息,通过年俗的学习,增加对故乡的亲切感,从而实现思想的教化。陈光军在《优秀民俗文化与大学生个性教育》一文中的观点:“民俗文化历经长期的嬗变、汇聚,绵延千年而被保存下来,沉淀下来的精华潜移默化地为我们民族独有的社会心理,在引导、规范我们的精神风貌、人生态度、观念行为等方面有着巨大的价值。”比如通过学习民间工艺制作,让大学生感受到民间艺术的巨大魅力以及劳动人民对美的追求,从而能够更好的受到民族情感和民族艺术的感染,进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 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的研究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国内对民俗文化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路径的研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些阐述比较深入,为我们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知识借鉴。针对已有研究而言,存在以下问题需要继续探讨:

第一,民俗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学者只是从教育角度研究民俗文化的功能,从保护民俗文化的视角,来阐述民俗文化的传承问题,视野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第二,对民俗文化中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内容至今未有系统的整理和归纳,在专题的研究上,缺乏一定的理论基础。尤其是对民俗文化中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路径的研究缺乏系统性的整理和归纳,需要进一步的挖掘和完善。

第三,就民俗文化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路径来说,大部分专著只是理论上的阐述,仅仅论述的是民俗的传播途径,但忽略了与现实的结合,实践性与实效性有待加强。

四 总结与展望

民俗文化是上层文化、精神文化的基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结合我国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对其进行深入地挖掘和探讨,将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重大的启迪意义。针对有关学者对民俗文化中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路径的研究,笔者认为未来的研究应注重以下几点:(1)目前,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探讨民俗文化中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路径,基本上是处于空缺阶段,因此可以从此角度出发,对其进行深入研究;(2)系统总结民俗文化中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特点、传播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民俗文化中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路径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3)需要更加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对民俗文化传播路径进行更系统深刻的认识,从而将其借鉴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进而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问题。

参考文献

[1]张芙华.民俗与思想道德建设结合的几点思考[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9(1):38

[2]游学民.陕西本土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对接[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1)

[3]陈宁.民俗文化在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实践——以四川民族学院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6):33~35

[4]曹应森.认真传承民俗文化 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J].甘肃农业,2009(5)

[5]范文明、范红梅.浅议山西民俗文化的道德教育价值[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4)

[6]马丽萍.论民俗文化教育思想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1)

[7]陈光军.优秀民俗文化与大学生个性教育[J].云南电大学报,2011(1)

〔责任编辑:陈晨〕

作者:罗安英 陈海龙

多元民俗文化和谐社会论文 篇3:

大湘西建设的民俗学思考

摘要:大湘西的民俗文化是在大湘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大湘西民俗文化折射着大湘西民众的心理,并且深刻地影响着大湘西民众的心理和行为习惯;大湘西丰富深厚的民俗文化资源具有巨大的经济政治文化开发价值;新时期,大湘西要实现跨越发展,要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充分考虑区域民俗文化的影响,充分利用区域的民俗文化资源。

关键词:大湘西;建设;民俗学;思考

文献标识码:A

大湘西包括怀化市、湘西自治州、张家界市、常德的石门县和邵阳的部分县市,总计35县市、1600万人口。这一区域历史特征为典型的“老、少、边、山、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这种落后局面也制约着这一区域其他方面的发展。新时期,借助西部大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契机,取得优先发展是其出路所在,也是落实十六大政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心工作。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大湘西的建设问题已进入了在国家指导下的有意识的行为。随着湖南“西部综合开发研究会”的成立,大湘西的开发建设已进入实质性的阶段。如何建设好大湘西,构建和谐的大湘西新农村嘴者将从民俗文化学的角度试作如下思考:

一、大湘西民俗文化资源、特色及其对大湘西民众心理行为习惯的影响

大湘西是土家、苗、侗、瑶、白、回等10多个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其民俗文化资源丰富独特,源远流长,其品种纷繁多样,蕴藏量大,覆盖面广,特色鲜明,形成了自己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归纳起来,大湘西境内优秀的民族民俗文化传统主要有:

一是祭祖仪式类,包括土家族舍巴日(摆手活动),原始舞戏茅古斯,梯玛跳神、跳马,苗族的椎牛、椎猪、接龙跳香、侗族的煞神崇拜和始祖崇拜等。

二是民族习俗类,如生产习俗、生活习俗、节日习俗等。

三是民族史诗类,如土家族、苗族迁徙史诗、侗族的发源史诗等。

四是民族舞蹈类,如苗族鼓舞、接龙舞、司刀舞、绺巾舞等;土家族摆手舞、铜铃舞,侗族的芦笙舞等。

五是稀有剧种类,如苗戏、傩戏、蚩尤戏、辰河高腔戏、侗戏等。

六是民族音乐类,如苗族巫腔、高腔、平腔、叭谷腔;土家族梯玛调、坡头腔、打镏子、咚咚奎;侗族大歌等。

七是民间文学类,如土家族、苗族、瑶、白、回和侗族的神话故事、传说、情歌等。

八是民间工艺类,如湘西土家族的织锦,怀化通道周边侗族的印染和蜡染,麻阳苗族的民间年画等。

大湘西民俗文化特色主要在于:一是品类繁多。大湘西是多民族聚居之地,汉族、土家、苗、侗、瑶、白、回等10多个民族的聚居此地,历史上形成了既有联系,又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种类。二是由于地理环境等的影响,大湘西民俗文化受外界冲击异化较少,大都具有原生态特点。比如,该区域古辰州中心所在地的沅陵境内,保留下原生态的巫傩文化和跳香文化,古朴神秘,受到国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

大湘西独特的民俗文化是大湘西人民历史创造和形成的,大湘西民俗文化反映折射大湘西民众的心理习惯,同时,这些传统民俗文化又深深影响着大湘西民众的心理和行为习惯。大湘西民俗文化影响下的民众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心理特点主要有:

1、体现在天人关系上是见素抱朴,自由逍遥。湘西人这种见素抱朴、自由逍遥的人生价值取向,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湘西人认为,人出于自然而归于自然,人是自然之子,应保持淳朴自然的本性。其二,湘西人重灵性好自由讲个性,追求无拘无束的自由散漫生活。

2、体现在人神关系上是娱神娱人,以人为亡。在人神关系中,湘西人祭神是为了禳灾祈福,娱神是为了娱人,人神斗法则以人为上,这些都是现世的,不是远离尘世的西方那种缥渺虚幻的天国,而呈现一种以人为上的人文价值取向。

3、体现在群己关系上是重情重义,游侠霸气。

4、体现在生死关系上表现的是重生歌死,回归自然:一是湘西人在生死观上抱有—种“人生于自然而归于自然”的豁达大度的自然精神,在价值取向上是既重生,又歌死。湘西人重生歌死的价值取向,体现了“人出于自然而归于自然”的自然精神;湘西人歌死,是为了乐生,表明了强烈的生命意识。湘西人重生歌死,是楚文化基因的传承和弘扬。

二、丰富独特的大湘西民俗文化资源具有巨大的历史文化、经济和政治开发价值

研究民俗文化有着多种实用价值:

首先,它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识,提高国民文化素质,激励广大人民爱祖国、爱民族、爱乡土的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振奋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奋发图强,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其次,它可以指导和辅助我们改造现实社会生活,既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民俗传统,又吸收其他民族的良好习俗;既淘汰本民族中不适应新时代的旧风俗,又抵制那些不适合我国国情的外来风俗;自觉地运用民俗活动的内在规律,为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服务。

研究民俗还有其他种种实用价值,例如开展民俗旅游活动,开发民间工艺、烹饪、服装、医药、民间文学等方面的产品,等等。

再次,大湘西民俗文化重要的经济政治价值主要体现在民俗的功能上:

1、民俗文化首先具有很强的教化功能。民俗的教化功能是使个人民俗化,成为“俗民”的过程。它体现在培养和同化两个方面。今天,发挥民俗的教化功能,可以起到抵御西方文化侵略,保护并弘扬各民族先进文化的作用。

2、民俗文化对人们的心理意识和行为还起到规范作用,这种规范作用主要体现在民俗文化的道德认知上。道德判断渗透到人们的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等各个方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民俗文化起到了一种宗教式的关怀与规范作用。这种规范作用对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必要的环境,特别是在社会伦理方面的规范,使人类逐渐告别了原始的无序状态,以整体稳定的步伐向着高级的文明形态迈进,它还有效地克制了人类的兽性与贪欲,净化了文明的空气,支持着人性的高贵。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民俗规范功能的公众认可度受到削弱,伴随而来的道德失范、风气日下,已经对我们的社会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这也不能不引起人们对于民俗规范功能的重视。

3、民俗文化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自然也会发挥娱乐的功能,这是民俗文化经济价值的重要所在。这种功能主要体现在各种民间传统娱乐活动中。大湘西地区民俗文化丰富,有原生态的傩戏、傩技,有苗族鼓舞、接龙舞、司刀舞、绺巾舞、苗戏、巫腔、高腔、平腔、叭谷腔等,有土家族摆手舞、铜铃舞、梯玛调、坡头腔、打镏子、咚咚奎,有侗族的芦笙舞、大歌等。这些活动与当地的自然风

情相融合,既陶冶了民族的性格,又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往,和睦了社会风气,还缓和了人们劳动的疲倦。同时,这些文化娱乐活动往往与宗教祭祀,生产劳动,技艺交流联系在一起,成为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4、最后、民俗文化还具有独特的维系功能。这既是对前面几项功能的总结,也是一种深入。无论是教化、规范还是娱乐,它们的落脚点都在于维系:维系社会秩序和关系,维系人们的乡土情怀和民族认同感。在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的农村,侗人们保留着一种传统的习俗滚泥田。小孩子由父亲领到田坎边,从水田的一头滚到另一头,那边是爷爷伸出双手将一身田泥的孙子接起来。这是一种仪式,它象征着人与土地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同时也将孩子一生的命运都托付给了大地母亲。这种稻作文化民俗对于维系农耕民族的社会秩序、民族情感,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精神作用。我们现在要弘扬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看到了民俗不可替代的维系作用,不仅是组织上的维系,还有心灵情感精神上的维系,这在海外的华人华侨身上体现得尤为突出。

三、深入调研,遵循规律,充分利用民俗文化资源,加快大湘西新农村建设

大湘西从其区域特征来看,主体部分为农村,属于西部落后地区,农村人口占80%以上,在城镇化道路建设中缓慢滞后,并且由于历史地理环境等原因,在经济上严重落后,落后的经济又严重制约着该区域的其他发展。新世纪,西部大开发政策给大湘西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极大地促进了该区域的发展。然而,冷静地审视,大湘西的发展更多的表现为政府政策的倾斜,表现为东部和中部发达地区的援助,体现为外力外因的作用。从长远来看,落后的大湘西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要实现发展目标,要赶上甚至超越东西部地区,还得走自力更生道路,要发挥内因主动性。2006年3月5日,中国政府向全国人大提交的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中,优先的问题之一,便是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基础建设投资的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成为一项历史任务。在这新的大好机遇下,如何发挥大湘西主体的积极性呢?

大湘西的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政府、区域人民和学者专家的共同努力。前面分析表明,区域的文化对区域的心理习惯行为,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的甚至决定性的作用。我们不能离开区域的文化传统谈建设。亚洲四小龙经济的腾飞正是充分利用儒家文化的结果,我们大湘西在充分利用中华儒家大文化传统的同时,更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民族本地区的独特文化资源。

学者的研究要结合实际,目的要能够运用于实际。在探索大湘西建设道路上,学者应该充分考虑该区域的民俗文化传统,要努力挖掘文化传统资源,为政府人民的实践当好参谋。另外,在研究中,要突破地域狭窄和限制,放眼世界,在全球视野中找到本民族本区域文化的立足点、生命点和价值点。

政府在管理上要入乡随俗,因地制宜,从区域的实际出发制订政策,要从区域民族的文化心理习惯去开展管理。这样,政策才能有效贯通,从而产生效果。另外,在管理中要做好扬弃工作,民俗文化中有许多习俗规则对区域民众有根深蒂固的制约作用,有很多积极的因素,这对于抵制市场经济带来的一些负面作用有很好的克制作用。比如,一些乡村传统的对赌博行为的惩罚习俗比我们现有的法制法规要有效的多。充分利用民俗文化积极作用,促进新时期的新农村和和谐社会建设,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道路。但同时,对于民俗文化中的一些陋习,政府要积极引导,进行革除,扬其精华,弃其糟粕,科学做好大湘西组织管理工作。

在挖掘开发民俗文化经济文化政治功能和价值,要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信息宣传问题。信息时代,社会的竞争将变得更加地激烈,而竞争观念、方式将会有全新的改变。社会竞争的是信息,是对有效信息的占有。谁拥有信息,谁的有效信息拥有量大,谁将在未来的世界取得竞争的胜利。从目前现状来看,大湘西在对外宣传,向外推销自己的独特文化资源方面还很不够。在宣传中,要处理好内容的选择和宣传的角度问题。二是要处理好可持续发展问题。民俗文化,特别是那些原生态的民俗文化资源,由于稀少,很有吸引力,在开发中,确实能吸引眼球,能带来游客,创造经济效益,同时好的经济条件也能促进文化保护工作。但是,文化的挖掘有时是要产生巨大的破坏力的,特别是那些濒危的原生态的民俗文化资源。一旦破坏,永难再有。因此,许多学者著文反对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在两难之中,我们如何处理好这一矛盾?这里可以借鉴关于自然保护区的开发问题。我们可以对民俗文化资源进行调研分类,可以确定核心保护文化资源,对这些容易受到破坏,一旦破坏难以再有的资源,立法严格禁止进行旅游开发。对于其他的民俗文化资源,也要做好保护问题,要科学正确开发,要确立开发的程度、广度,要开发和保护并举,从而确保民俗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张 斌 刘景慧

上一篇:城市雕塑设计地域文化论文下一篇:数字插画艺术网络传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