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负债融资财务风险论文

2022-04-24

摘要:文章首先提出了我国高校融资面临“财政能力有限”、“收费空间受限”、“资金利用效率低下”、“财务风险加大”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文章对高校融资的多种新渠道进行了一系列探讨,提出了“持续争取政府投入”、“吸收社会捐资”、“扩大高校科研收入”、“重视融资租赁”“借鉴BOT项目融资”、“土地置换”等探索性建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校负债融资财务风险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校负债融资财务风险论文 篇1:

我国中部地区高校融资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 本文结合我国中部地区高校融资的现状及主要问题,分析了中部地区高校融资的缺陷,提出了中部地区高校融资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高校 融资 对策

自1999年开始扩招至今,各高校在校学生数量猛增,与办学条件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矛盾日益凸显。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融资状况以政府财政拨款和事业收费两方面为主,以社会服务和社会捐赠为辅。国有公办学校的政府拨款经费一般占到其总收入的40%左右,事业收费一般占到其总收入的50%以上,社会服务和社会捐赠一般占到其总收入的10%左右。而高校扩招使高校规模急速扩张,高校的办学投入也水涨船高,但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却并没有因此而增加,相反,生均拨款在部分地区呈下降趋势,中部地区尤为明显。可见,高校融资问题已成为中部地区高校乃至全国高校发展的绊脚石。

一、中部地区普通高校融资存在的问题

1、总体上财政投入不足

一直以来,财政投入不足是困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国际上衡量教育水平的指标是:一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国际标准线是4%。早在二十多年前,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要达到4%。但是,到2010年也就是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结束之际,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只有3.66%。由于我国GDP增长迅速、财政收入占GDP较低等多种原因,这一目标多年来一直未能实现。直到201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才首次达到4%。

2、高校融资存在较大程度的区域不平衡性

我国高校之间融资上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在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强劲的财力使得财政拨款占据高校融资的主要位置;在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由于中央财政转移和政策支持,同样使得财政拨款对高校融资贡献巨大;相比之下,江西、湖北等中部地区两头不沾,学生的学杂费成为了高校办学资金的主要来源。而就同一省份而言,“985”、“211”工程高校享受中央专项资金,用于补助重点学科和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用于提高整体水平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其他一般高校,政府的投入相对较少。融资区域不平衡严重阻碍了我国中部地区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均衡的发展。

3、事业性收费增长受到约束

事业性收费包括学费、学杂费、住宿费等,我国很多地方高校都是通过事业性收费来维持正常运作的。在中部地区,很多城市仍属于欠发达地区,财政收入有限,对地方性高校的财政拨款常常难以按时到位,很多高校只能大规模招生,事业性收费是这些高校的主要经费来源。然而,我国要求公立高等教育的学费收费标准为每生每年4000—6000元,住宿费收费标准为每生每年1000—1800元。截至2013年,许多高校的收费都在6000元左右。高等教育学杂费一直不断增长,不断高涨的学杂费给不同地域环境下的家庭带来了不同的负面影响。目前学费的增长水平已远远高于居民收入的增长水平,高额的高等教育支出成为低收入家庭的沉重负担。可以预见,今后一段时期内不可能通过提高收费的方式来增加学校经费。

4、社会服务收入和社会捐赠收入降低

中部地区高校社会服务收入主要是校办产业创收,但校办产业又主要集中在以后勤服务为主的辅助部门和以校办科技产业为主的边缘附设部门,而高等院校主体教学、科研领域很难吸收资本市场资金。在中部地区这种产业投资收益低下,除少数几家上市公司较好外,更多高校的业绩大幅下滑,进入亏损行列。另外,在中部地区,民间资本捐助意识不高,社会捐赠一般只占其总收入的2%左右。

在财政拨款增加不强、收费标准很难提高、社会服务收入缺乏、外部援助不确定等因素下,中部地区高校应结合地区现状,拓宽思路,探索适合中部地区高校发展的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道路,形成多元化的筹资格局。

二、普通高校融资策略的优缺点分析

目前国内有很多高校的融资模式可以借鉴,我们以银行贷款和融资租赁以及一些金融工具手段为例,分析其融资的优缺点以及在中部地区高校推行的可行性。

1、银行贷款

普通高校的经费来源除了依靠高校举办者的办学经费和学校经营收入外,最主要的融资形式就是靠银行贷款来解决的。在我国曾一度出现了高校贷款热潮,据统计,2010年全国1164所高校负债超2600亿,几乎涉及到90%以上的高校,向银行贷款已经成为许多高校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的一条主要途径。吉林大学2010年银行负债近32亿元,湖南有一所规模不大的高校2009年银行负债近16亿。利用银行贷款固然能解决短暂的资金需求,但银行贷款最终是要由高校按期、按利率加以偿还的。这些高校一年的收入,除去支付事业性人员经费、教学科研等公用支出后所剩资金只够勉强偿还银行贷款的利息,一些高校甚至陷入了“以贷还贷”的恶性循环,财务风险逐步显现,已严重影响到了高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这种银校合作的贷款模式在中部地区高校运行需要慎重考虑。

2、融资租赁

融资租赁在高校中的应用一般为后勤设施,如学生公寓,这也属于后勤社会化引资的一种方式,一般由投资公司开发,学校租赁,产权属于投资公司,通过融物达到融资的目的。融资租赁业务本身是一种以实物为载体的承租人扩大投资,引进设备,增加资产流动性,缓解债务负担的有效筹资渠道。对于高校来说,融资租赁可以达到融资的目的,是可选的融资渠道之一。高校具有自身的优势,融资租赁的特点和作用非常适合高校进行融资,具备可行性,也是现实易操作的融资方式。融资租赁作为一种融资渠道,对于高校目前的财务状况来说有着其独特的优势和使用价值,它可以降低办学成本,减少占用资金。但这种模式只能作为银行贷款的补充,因为融资租赁的实际利率会高于名义利率,所以通过向融资租赁公司筹措资金的成本就会高于向银行贷款的成本。

3、金融工具手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六十二条规定:“国家鼓励运用金融手段、信贷手段,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很多学者提出了采用金融工具融资的方式,如在资本市场中学费收入资产证券化,发行教育债券、组建教育公司进行股票融资、发行教育彩票等方式形成教育基金,再对教育基金进行投资,走教育集团化之路以及开放政策性金融、成立教育银行等等。以上种种策略在发达国家或者像北上广这些发达地区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但是在当前情况下,对于中部地区,这一方式还存在种种困难,例如学费收入从长远看其优越性不明显,资本市场不完善,民间对教育股票的反应消极,开放政策性金融和成立教育银行条件不成熟等等,所以采用时应谨慎对待。

三、中部地区普通高校融资对策

当前,现有的融资模式已不能适应中部地区高校对资金的需求。高校办学资金的筹集渠道应从传统的财政拨款、学生缴费、科研、产业、捐赠等渠道中走出来,逐步建立一种适合中部地区高校发展的多元化的融资模式。

1、让渡经营权

让渡经营权就是利用高校的资源吸引社会法人投资,同时将一定时期的经营权、收益权让渡给投资者,高校仍然拥有资产的所有权。让渡经营权融资主要适用于高校可以社会化的部分,如设施开发、后勤资产等。它包括两种常见模式:BOT(Build—Operate—Transfer)模式和TOT(Transfer—Operate—Transfer)模式。

BOT模式是指高校提供土地,与项目公司签订基础设施建设合同;由项目公司融资建设学生公寓、食堂等经营性设施;投资方通过经营收取使用费或服务费,回收投资;合同期满,高校收回设施所有权。如湖南教育投资公司以BOT方式投资6000万元用于中南大学学生公寓、食堂等综合项目建设。学校提供土地,公司注入资金,双方协议项目建成后所有权归学校,公司享有15年的经营使用权。

TOT模式是指双方在签订特许经营协议后,把已经投产运行的基础设施项目移交给对方经营若干年,一次性融得一笔资金,用于建设新的基础设施项目;特许经营期满后,合作方再把该设施无偿移交给高校。

采用这种模式可以弥补中部地区国家财政投入的不足,有利于扩大非官方资金进入高校基础设施建设,摆脱高等院校“扩招”后教学和后勤设施严重不足的困境。这种模式在高校的新校区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

2、资产置换

高校所谓的资产置换是指通过经营学校自身的资产来筹集新校区建设所需资金的方式,包括转卖老校区、出让学校闲置资产、出租设施、转让技术等。学校可通过资产置换的经营模式来优化学校资源配置和提高学校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例如江西中医药大学将附属江中制药置换出5亿资金用于新校区建设;武汉理工大学、浙江中医学院等都利用了这一模式来整合办学资源,置换资金,缓解建设的资金压力。资产置换是高校办学资源整合的有效途径之一。高校利用校园的区位优势,将旧校区或部分分散的旧校区转让,可使众多高校获得自我发展的更大契机。

3、校企联合

校企联合是指利用高校的科技优势和企业的资金实力开展校企合作。企业如果能利用高校的物资资源和人力资源,就能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收益的效果。所以,近年来,许多企业纷纷和各高校联合办学成立二级学院,如江西财经大学的用友软件学院、南昌大学的泰豪软件学院等等。企业和大学的携手合作推动了教育与生产相结合,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换。具体合作形式可以是企业独立出资,也可以是校企共同出资、共担风险亦或是高校自己建立高科技企业,将高校大量的科研成果迅速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高校培植校办企业,最终反哺高校办学,既达到了产、学、研结合,又弥补了高校办学资金不足的问题。如北大方正电子出版系统、清华同方大型集装箱检测系统、交大昂立、浙大中控系统等等。

4、增加销售与服务收入

销售与服务收入主要是学校利用自身的科技、智力、设备、设施和校产等优势,开展对外服务及销售所取得的收入。高校既有有形的固定资产,如房产、体育场馆、实验室、仪器设备等,也有技术、品牌等无形资产。只要加强内部管理,充分挖掘、盘活现有资源,提高利用效率,它们就有可能为学校增加一项可观的收入。在国外,这项收入模式在一些历史较长、基础较好的私立高等院校均广泛使用,是值得借鉴的。

四、结论

我国中部地区高校融资受地域影响较大,在借鉴发达地区或西部地区的经验时不能照搬照套。只有结合中部地区的区域状况和当地高校的特点,找到适合高校自身发展的融资模式,才能保证高校健康、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善庆:从发达国家经验看我国高等教育资金短缺问题的解决[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8(2).

[2] 王雄伟:高等教育融资现状及其优化途径[J].广西轻工业,2011(6).

[3] 查显友:高校融资及其制度安排[J].中国高等教育,2007(21).

[4] 陈瑾:高较融资模式[J].决策与信息,2009(5).

[5] 姚世斌、李羽:高校融资渠道分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4).

[6] 李伯圣、刘超:高校融资渠道与方式创新探讨[J].生产力研究,2007(20).

[7] 吴泽强:浅析我国高等教育融资途径[J].成人教育,2011(5).

[8] 翟志华:我国高等教育融资途径新探[J].现代教育科学,2010(1).

[9] 马元兴:我国高等教育投融资体制的创新[J].江苏高教,2008(6).

(责任编辑:胡冬梅)

作者:余琦 易艺

高校负债融资财务风险论文 篇2:

我国高校融资渠道的分析与探索

摘要:文章首先提出了我国高校融资面临“财政能力有限”、“收费空间受限”、“资金利用效率低下”、“财务风险加大”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文章对高校融资的多种新渠道进行了一系列探讨,提出了“持续争取政府投入”、“吸收社会捐资”、“扩大高校科研收入”、“重视融资租赁”“借鉴BOT项目融资”、“土地置换”等探索性建议。

关键词:高校建设;准公共产品;融资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政府努力推行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多种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的高校经费筹措新体制。随着高校收费标准的逐步提高,高校也获得了相应的教育经费来源。1999年的高校扩招标志着我国的高等教育开始由精英化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迈进,1999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达413.42万人,2007年在校生人数已达到了1739万人。但是从其近两年的高校融资的资本运行情况来看,资金的缺口很大,但是凭借学校资产贷款的信用额度却已经基本达到瓶颈了,因此,为了保证高等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多渠道筹措教育事业经费就成为各高校的当务之急。

二、现阶段我国高校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财政能力有限

我国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曾提出了,在20世纪末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达到4%的目标。但在过去的十几年内,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和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一直在2-3%间徘徊,而世界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平均水平为4.9%,发达国家为5.1%,欠发达国家也为4.1%。这足以说明,我国教育财政的能力还很有限,不仅离我们自身既定的目标甚远,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更是相差甚大。教育经费的财政筹措力度明显不足的现状,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需要,而要想在世界高等教育迅猛发展的今天不落伍,需要我们进一步挖掘和扩大教育经费的财政筹措力度,努力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4%的目标。

(二)拓展个人收费的潜力已经不大

从国际上看,高等教育资金来源于政府与民间的分担比例平均为39︰61,美国高等教育中的个人支出占家庭年收入的24%。而我国高等教育资金来源于政府与民间的分担比例为51︰49,高等教育中的个人支出占家庭年收入的66%。近几年,我国高校学费以平均20%的速度增长,学费占教育成本的比例也越来越高。这说明学杂费已经在高校教育经费收入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大有填补财政教育经费拨款不足缺口的势头。然而学杂费在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中所占的比例快速提高,由此产生的高等教育机会竞争的不公平性很有可能成为社会不安定的因素。从世界整体而言,学费占人均GDP的比例一般在20%左右。即使在学费较高的加拿大和美国,学费也都不超过人均GDP的10%。2008年我国人均GDP为20160元,保守估计我国高校平均学费在5000元左右,按此数据计算,我国高校学费占人均GDP的比例为24.8%,高于国际通行标准。此外,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的收入为1613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761元。而我国高等院校中6成的学生来自于农村,5000元的学费已超过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这足以让诸多农村家庭不堪重负,所以依靠提高学生学费而扩大高等教育筹措资金能力的潜力在我国几乎已经走到了极限。

(三)资金利用效率低下

首先,我国目前高校财政拨款的方式是按照平均成本配置高校资源,而不是按照边际成本配置资源,由于“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的模式依据的生均成本指标采用的是前一年度的决算数据,虽然其操作简单,易于对高校进行集中的财政管理,但无法反映出当年的物价波动对学生人均成本增减的影响,并且拨款数额不能够很好地与高校的业绩挂钩,缺乏提高高校资源配置效率的激励机制,这样的结果刺激了各高校盲目地扩大学校的规模,上项目,上设备,扩大基本建设的开支,直接导致了各高校学科、专业的重复设置,以及设备、基础设施等的闲置和浪费,从而使得高校教育资金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一方面资金严重短缺,而另一方面资金又浪费严重。其次,各高校存在着规模扩大与投入资金不同步的问题。由于高校财政拨款方式存在着缺陷,导致了各高校盲目地扩大学校的规模,而根本不去考虑是否有足够的资金做保证,寅吃卯粮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也是高校银行贷款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四)财务风险加大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与预测》的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公办高校的银行贷款总额已达1500-2000亿元,沉重的还债压力已使我国高校发展举步维艰。2008年,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完成的《高校负债问题的专题研究》报告显示:2002年底教育部直属的76所高校贷款总额为88亿元,而截至2005年底,这76所高校的贷款总额增加到336亿元,校均贷款额414亿元,平均年度增幅达到76%。超规模的负债融资给高校的健康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严峻的考验。随着还贷高峰期的到来,贷款高校的财务危机开始逐渐显现出来,有的高校为了归还到期的巨额银行贷款,不得不暂停教师对外交流和科研项目经费,有的高校甚至连续数月冻结日常的财务报销,造成人心不稳。

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高校多元化筹资存在的问题很多,其中既有国家政策方面的原因,也有高校自身对多元化筹措教育经费认识不足的原因。目前高校自筹经费的误区在于把自筹经费的重点放在了负债办学上,负债办学虽然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其负面效应也不容轻视,特别是银行贷款的风险。因此在认清问题的同时,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多元化的高校融资途径显得尤为重要。

三、探索性建议

从公共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来看,高等教育是一种典型的准公共产品。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是政府,而私人产品则是由市场向社会提供的,而准公共产品采取混合提供的方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这决定了高等教育既不能完全依靠政府的财政支持,也不能完全市场化。所以作为准公共产品的高等教育应该采用混合提供的方式供给。

(一)持续争取政府投入

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首次世界教育大会明确指出:“不能减少高等教育的公共经费,也不能把大部分沉重负担转移给家庭,这只能加重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平等”。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公共财政体制的确立,政府将逐渐从竞争性的经济领域内退出,给教育经费的增长更多的空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持续增长,我国政府完全有能力拿出更多的经费用于教育投资。2007年江苏省高校有100多亿元债务,江苏省通过“三三制”来化解——政府拿出30-40亿元,另外通过资金运作再筹集30-40亿元,余下部分由高校自己承担。而在浙江省,省财政拿出了40亿元作为高校贷款贴息。在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也可以参考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做法,在适当时机发行教育彩票,以筹措足够的教育资金。

(二)吸收社会捐资

社会捐赠在一些发达国家是筹集教育经费的重要渠道。据民盟中央调研,美国名校接受的捐赠收入已占到年度预算的20-40%,日本私人捐赠占公立高校总收入15%、私立学校则超过50%。反观我国,社会捐赠占高校经费比例很小。我国社会捐赠高教事业之所以落后于发达国家,其原因不仅仅是捐赠形式单一,捐赠范围狭窄,更主要是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国家政策缺乏引导,社会各界对捐赠高等教育事业还尚未达成共识。因此,我国应建立和完善社会捐赠高等教育的激励机制、筹资机制和管理运营及监管机制,创建适合我国社会捐赠高等教育的政策环境。

高校应该学会向社会、市场寻求资金,积极争取企业、基金、政府部门和个人的教育捐赠。并建立公开、透明、高效的教育捐资管理组织、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如成立专门的募捐委员会,定期拜访校友、社会团体和相关企业等,一方面不断扩展捐赠网络。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使捐赠者清楚自己捐赠资金的投向和在高校所发挥的作用,逐步形成制度化、规模化、长期化的资金筹措机制。

(三)土地置换

虽然从现行法律规定看,高校里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作为高校是无权擅自处理这些国有资产的。但是我国一些地方高校已把土地置换作为融资的主要方式,一般是把位于市区的老校区与当地政府协商,转让这部分土地作为房地产开发,以获得资金或者更大的土地。无疑土地置换既可以使高校摆脱财务困境,也可以减轻各地政府的负担。土地置换的好处不仅仅体现在财务效果方面,同时也有助于改善高校的教学效果。因为将学生从复杂的老城区迁出,可以使得学生在相对简单的求学环境中,更加专注于其学习任务。但是土地置换能否成为我国高校的融资方式之一,学术界目前还存有争议。

(四)借鉴BOT项目融资

BOT是英文Build-Operate-Transfer的缩写,即建设-经营-移交方式,是指政府或其所属的公共部门通过协议授予投资者(包括外国企业)以一定期限的特许专营权,并准许其通过向用户收取费用或出售产品以清偿贷款、回收投资并搜取利润,特许权期限满时,该基础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或其所属的公共部门。高校可以借鉴BOT融资方式,建设学生公寓和食堂等设施,高校同项目公司签订合同,由项目公司筹资和建设高校的基础设施,项目公司在协议有效期内,拥有、运营和维护这些设施的权利,并通过收取使用费或服务费,回收投资成本和获取利润。协议期满后,设施的所有权无偿移交给高校。这样,既可以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又可以缓解高校教育经费紧张的局面。

(五)扩大高校科研收入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政府和社会各界为高校发展多方筹措办学经费的同时,也应该采取各种措施来增强高等教育机构自身的造血功能。一方面参照日本的政策,对从产业界获得的科研经费执行特殊政策,学校不对其进行科研管理提留;另一方面,高校利用自身的智力、科技、设备和校产开展对外咨询和培训,组织和安排会议,出租学校设施,销售软硬产品,进行科研合作等。高校应该引进完全的企业化管理模式,制定校办企业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规划和合理的分配政策,充分调动校办企业的经营积极性,促进校办产业的发展,增加高校收入,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增强高校教育事业的自我发展能力。

(六)重视融资租赁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是通过银行贷款购买实验室、电教中心等所需要的设备。但是,银行贷款会增加高校的负债,在高校资产不能抵押的前提下,不仅实现全额信用融资比较困难,即使能够从银行获得资金,今后进一步融资就会受到影响或增加融资成本。高校购置的设备具有昂贵和专用性的特点,非常适合采取融资租赁方式融资。通过融资租赁,高校只需支付少量的首期款就可以得到所需要设备的使用权,后期的现金流表现为租金的分期支付。租赁期满,依租赁合同的规定,高校可以续租、退租或留购设备,一般的做法是出租人将设备以名义价格转让给高校。另一方面,因为高校的这些设备需要与学科发展挂钩,具有更新快的特点,所以对于某些不得不购买的设备在其使用年限未满,但是已经不适合学校使用的设备,也可以采用租赁的方式输入社会,这样不仅解决设备维护费用,也可以获得一部分经费收入。

四、结束语

在我国地方高校面临日益严重的财务危机的情况下,探索高校建设融资的新途径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实践也证明在融资方面需要以财政融资为主,向多种渠道融资并存发展。这种多渠道筹措经费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它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高校内部效益,也有利于扩大高校规模,提高教育的公平性。因此,高校建设融资渠道多元化是高校寻求自身良性发展的客观要求。只有多元化、灵活的融资渠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高校的财务困境。

参考文献:

1、马迁利,王兆华,李健.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融资实践及启示[J].教育科学,2007(5).

2、红梅.我国高校多元化筹融资渠道途径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陈志坚.高校融资渠道多元化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5).

4、黎平.浅析我国地方公立高校融资问题[J].新学术,2008(5).

5、童兴无.关于我国高校融资的若干思考[J].科技信息,2008(20).

6、廖雄军.教育彩票发行决策与管理模式研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4).

(作者单位:集美大学)

作者:赵向莉 张美荣

高校负债融资财务风险论文 篇3:

试论融资租赁在高校资金筹措中的重要作用

【摘 要】随着银行信貸政策大幅紧缩,高校如何拓宽融资渠道成为一大难题。本文主要针对融资租赁在高校资金筹措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进行研究,融资租赁是集融资与融物为一体的重要融通手段,为缓解高校资金压力提供了重要渠道。

【关键词】融资租赁;高校;作用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飞速发展阶段,自1999年高校普遍实行扩招以来,高等教育正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高校规模的急剧扩大迫切要求高校改善自身办学条件,于是贷款建设新校区一度成为一种风潮,银行贷款甚至成为高校办学的主要资金来源。然而随着2004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 银行信贷规模大幅紧缩,高校举债难度日益加大,如何拓宽融资渠道成为一大难题。融资租赁就在这样的形式下逐渐进驻各大高校。

1.融资租赁的概念和特点

融资租赁又称金融租赁,是一种金融服务方式,是一种将融资和融物合为一体、以商品资本的形式满足货币资本需求的信用方式。融资租赁的核心主旨是出租公司根据承租人对租赁物和供应商的需求,向供应商购买租赁物后再租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在租赁期内按期偿还租金,租赁期满租赁物所有权转移给承租人的一种以租代购的综合性金融方式。

融资租赁业务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使用价值单方面让渡,形成了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即在约定的租赁期内租赁物的所有权属于出租人,使用权归承租人。

(2)融资和融物相结合,承租人在承租租赁物的同时解决了购买租赁物所需的资金需求,借物还钱。

(3)承租人分期向出租人偿还租金,出租人以此收回投资并获得利益。

(4)融资租赁是一项涉及三方当事人,并至少由两个以上合同构成的三边交易。[1]

可见,融资租赁以承租设备本身作为担保物,既可以给高校带来需要的资产,同时又可以为高校解决资金困难,尤其是在改善办学条件或新校区建设关键时期,融资租赁较银行贷款更具优势。

2.融资租赁在高校出现的必然性和重要作用

2.1高校融资方式十分有限,融资租赁可以有效拓宽融资渠道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经费来源主要依靠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尽管近几年财政拨款保持逐年增长态势,但其增长速度远远低于高校规模的扩张速度,根本无法满足高校发展的需要;而学费收缴的标准长期以来变化不大,学费收入总额无法增长。除此之外,高校主要的融资渠道就是向银行贷款,而近年来由于国家的宏观调控和银行风险控制,这种融资方式愈发困难,负债累累的高校从银行贷款变得举步维艰。

融资租赁方式的出现,可以避免长期银行贷款筹资所附加的多种限制性条款,从而在不影响学校银行信用额度的情况下有效增加流动资金,为高校融资开辟了新渠道。

2.2新校区建设加重了资金支付压力,尤其是固定资产购置资金压力

高校扩招引发新校区建设风潮,这是造成资金紧张的一个主要原因。首先, 新校区一般地处城市郊区,市政配套设施相对不完善,建设成本较高。其次,多校区办学造成管理难度增大,运行成本增加。第三,新校区建设需要大量的固定资产购置,需支付大量资金。

融资租赁有效地将融资和融物合为一体,尤其是教学仪器设备、办公设备等是高校资产的重要构成部分,通过融资租赁获得这些实物就相当于缓解了资金需求。既取得了设备的使用权,又大大缓解了新校区建设期间的资金供求矛盾,资金运转风险得到转移。

2.3利用融资租赁方式筹措资金有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在当今信贷政策大幅紧缩的情况下,一般银行给学校提供的银行贷款都要求“先还后贷”,即每笔银行贷款到期时必须在账户上存有一定量的资金,以应付“还旧借新”的局面。对高校而言,除了每年学生入学收取学费时可以持有大量资金以外,其他时间没有稳定的资金流入。通过融资租赁方式筹措资金,可以对资金链的衔接带来很大帮助。

另外,高校往往在春节、麦收等时间对供货商的资金支付任务较重,而此时正是一年当中的资金匮乏期,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高校可以把匮乏期的付款压力转移至学费收取等的资金充裕期,从而调节付款节奏,平衡收支资金流,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2.4融资租赁形式灵活,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直接租赁或回租赁

目前,高校融资租赁常用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接租赁,即由租赁公司根据承租方的需求,直接出资购买标的物后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根据租赁公司要求按期向其支付租金。二是售后回租,又称回租赁,是指由设备的所有权人即高校首先与租赁公司签订出售合同,将设备出售给租赁公司,再作为承租人与该租赁公司签订回租合同,将设备租回使用,承租人按回租合同支付租金,待租金全部付清并付清设备的残值以后,重新取得该设备的所有权。

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直接租赁或回租赁方式。新校区建设期间,各项配套压力较大,可选择直接租赁方式。新校区建设竣工后,还贷压力较大,回租赁是一种很好的融资方式。

2.5融资租赁手续办理简单快捷,期限灵活

融资租赁以承租设备本身作为担保物,一般不需要额外的担保或抵押,对高校的资产和负债状况没有过多的要求,融资容易,融物灵活,高校可以按自己所需选择仪器设备,是一种快捷简单的融资渠道。

融资租赁在操作手续上简单灵活。高校只需在与租赁公司协商好租赁期限、租金支付方式等以后,签订相应的租赁合同,就可以自主选择满足融资租赁条件的仪器设备。或者与租赁公司在共同选择符合回租赁条件的固定资产项目之后,签订相应的回租赁合同,就可以自主选择回租赁的金额以及租金付款时间等。

承租人以较少的投资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可以减轻和分散资金压力,超前获得承租物的使用价值。另外,承租人取得设备的租金比较固定,也便于核算成本,合理安排资金预算。

3.高校选择融资租赁方式应注意的问题

融资租赁作为一种融资渠道,对于高校目前的财务状况来说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使用价值,可以作为银行贷款的有效补充。但必须指出的是,要想发挥融资租赁最大的资金使用效益,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3.1融资租赁筹资一般成本较高,需根据实际情况量力而行

一般来说,融资租赁的成本几乎为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两倍左右。因此,高校在选择融资租赁进行融资时,要根据自身的财务状况,确定合理的、可承受的租金支付方式和租赁期限,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租赁项目的内容,尽量选择近期急需的、可以产生直接效益的设备进行租赁,充分利用融资租赁的特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2应加强融资租赁财务管理,建立长效风险防范体系

由于租赁业对诚信体系安全要求很高,我国融资租赁行业虽已比较健全,但因融资租赁尤其是高校融资租赁起步较晚,各项管理机制仍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因此,首先高校应认真选择融资公司,应尽量选择有融资租赁经验并熟悉高等教育业务的有实力的租赁公司进行合作。其次,高校融资租赁业务对财务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努力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加强相关的业务知识培训,层层把关,逐级论证,力争将可能承担的风险和负担的成本降到最低。最后,高校要建立较完备的融资租赁管理办法,适时进行分析和测算,随时掌握租赁期国家的宏观政策及融资市场的需求,建立融资租赁财务风险防范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田玲,田华.金融租赁理论与务实.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2]余红柳,李定旺.高校融资中融资租赁应用浅析.财会通讯,综合2010,3(中):33-33.

[3]郭海萍,倪振文.融资租赁在高校融资中的应用分析.财经管理,2009,10(中):223-224.

作者:刘 玮

上一篇:管理体制下的教育行政论文下一篇:医疗器械产业风险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