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体制下的教育行政论文

2022-04-24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背景下的教育适度规模效益追求:让爱不再缺失与错位,让教育的目标适度,为了下一代的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让孩子们自由的成长,让教育均衡化之花盛开。宏观的梦想:大爱无疆,让孩子多一选择;实现区域校际间的教师群体流动;管督分设,实现教育管理与教育督导的有效整合;将区域政府对教育合理规划纳入教育法治建设体制。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管理体制下的教育行政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管理体制下的教育行政论文 篇1:

“双重任务”下的中职语文课程改革探究

[摘 要]新时期,“双重任务”下的中职学校转型以就业和升学为办学目标。与之相应,语文课程在肩负提升中职生文化素养重任的同时又承担部分学生高考的任务。目前,“双重任务”下的中职学校语文课程主要借助于普通高中的语文课程和教材,导致二者在课程体系上的冲突。解决此类矛盾和冲突必须重构“双重任务”下的中职学校语文课程体系、重新定位语文教学大纲、编订语文教材、改革语文教学组织形式等。

[关键词]中职;语文;课程;改革

中等职业教育以为国家培养大批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兼具的劳动者为目标。然而在终生学习、就业形势严峻、学子求知欲望增强等现状下,部分中职学校突破了毕业——就业的单一办学模式,开拓出就业和升学——“双重任务”并重的办学之路。

语文学科在肩负培养优质劳动者的任务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教学语文知识,锻炼听说读写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重任。然而在“双重任务”下的中职学校课程设置中,语文学科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局面。

一、“双重任务”下的中职语文课程两难现状

语文是中职学校课程体系中一门必修的公共课。中职生多以“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 的消极学习态度对待公共课,因此决定了语文学习的窘况。在“双重任务”下的中职学校中语文学科又挣扎于就业、升学的夹缝中。

(一)语文素养的降低

中职学校在国家大力倡办职业学校的良好环境下,仍然存在生源不足、师资力量较差、基础设施落后等现状。其中生源不足是制约中职学校发展的瓶颈。针对于此,学校只能在低门槛、低标准的条件下招生,以保证学校正常运营。部分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学习态度淡漠、学习习惯较差,这些客观事实制约着文化课实施的有效性,阻碍文化课程的良性循环。

语文作为公共课,同样面临着这一窘况。何英在新疆中职学校的调查中指出: “学生阅读能力弱,77.5%的学生处于中差水平,中职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整体不容乐观。体现在归纳能力弱,分析能力差。学生在稍难一点的赏析题表现出语文综合能力较低。”作文“突出表现在文章立意平淡,结构松散,学生驾驭语言文字能力较弱,内容平淡,部分学生字迹不整洁,书写不规范。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还存在错别字、用语不当、格式错误、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等通病,以错别字和用语不当最为严重。”一斑可窥全豹,凡此种种,不是个案,而是国内中职生的真实反映。

毋庸讳言,语文在中职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但却是被忽视的科目。部分学生在原有基础薄弱的前提下,通过三年的学习,语文知识、能力、素养仍然不尽人意。

(二)升学导向的无奈

中职学校以优质劳动者为目标,然而在现今知识经济时代,学历、专业技能、文化素养等硬性指标都是就业的重要参考标准。基于此,部分学校转型以就业和升学双重目标的培养导向。据笔者调查得知,这部分学校以艺术类和以对口专业升学的中职学校为主。既然培养目标有所转变,那么中职语文课程也应调整。语文学科不得不在原有以就业为目标的培养目标上,兼顾升学重任。至此,中职语文学科踏上有违于以提升劳动者文化素养为目标的变态之路。在原来不堪重负的窘状下,语文学科又担负起高考升学的压力。

二、“双重任务”下的中职语文课程问题之所在

(一)双重目标下的语文课程体系冲突

中职语文以教育部2009年3月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为根本性的指导文件。“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 教学内容和要求以基础、职业、拓展为模块,建构和组织教学内容以达到语文课程目标。

而目前对于“双重任务”下的中职语文课程研究较少,缺乏与之配套的课程体系,在面对高考升学压力下,只好求助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普通高中以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为语文课程实施、教材编订、课程评价的纲领性文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是以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方面目标为鹄的,以必修加选修的课程模式实现课程目标。中职语文在借助于普通高中语文的同时,也借助其教材,其中以使用人教版《语文》为主;课程评价亦是采用期中、期末闭卷考试的评价方式。

基于以上介绍,我们了解到中职学校以挂中职语文课程这一羊头,卖的却是普通高中语文这一狗肉。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类课程嫁接势必造成两种课程体系冲突和下文即将介绍的其他矛盾。

(二)语文素养提升与升学压力的碰撞

语文在中职课程体系中,属于公共课。从学理角度来说,中职语文课程肩负教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技能、奠定语文素养、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任。然而在语文课程实施中,学校对于语文课程实施持以轻视态度,学生对语文持以及格万岁的态度。所以中职语文课程的各种学理功能挣扎于理想和现实之间,这点从何英对新疆中职生语文能力调查中可见。

语文素养的提升在几乎沦为空中楼阁的情况下,中职语文又不得不肩负起高考升学的压力。因此中职语文只能求助于普通高中。而中职语文同普通高中语文分属不同性质的学科体系:前者以学习语文基础知识,锻炼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为主;后者强调更多的是提升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语文运用、探究、审美能力,着重考虑语文素养提升及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两者在课程目标、课程体系建设、教材使用上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别。中职语文本已是公共课的“困难户”,然而在部分中职学校办学目标转轨的背景下,语文课程不得不承担起高考升学的压力。另外,我国高考仍以应试教育的终结性评价为主,同中职语文以职业教育为主的目标有较大差别,毋庸讳言,中职语文势必与高考语文的要求形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

(三)语文学习资源与时间的冲突

目前,“双重任务”下的中职语文课程为了突出升学目标,借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教材和评价方式。中职学校在课程体系方面,以专业课为主,文化课为辅,相应的分配课时量。而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以语数外为主,其他科目为辅,课时安排也以语数外课时为最。所以,在学习资源上,两者存在一定的冲突。

另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体系是以必修课、选修课相结合的方式达成课程目标。必修课和选修课建立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之上。两种课型既能提升大部分学生语文素养,又能兼顾不同水平和需求的学生。普通高中能以充裕的时间完成必修和选修课程的内容。而中职学校语文课程只能以捉襟见肘的课时量学习普通高中的语文必修课程内容,更别奢求学习选修课,最终结果以两败俱伤而收场。

(四)教师的难言之隐

中职语文教师在职前教育中同普通高中的语文教师没有丝毫差别,然而在职后却要承担着迥异的教学任务。中职语文教学内容多以职业语文教育为主,关注更多的是和职业有关的语文知识,更注重语文实践的训练。这给新教师带来巨大的困惑和挑战。

在中职学校肩负双重目标的现状下,教师需改变固有的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式,转向以关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目标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师来说,这种转变困难程度是不一的:年轻教师接受能力强,容易改变;中年及岁数更大的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已经形成教学风格和模式,在向普通高中语文看齐的过程中无疑是痛苦和困难的,即使有所改变也需要长期磨合。另外部分中职学校采用不同目标的学生混合上课的课堂组织形式,整齐划一的按照高考要求去做。这种课堂组织形式必然给教师和学生带来难以言说的痛楚。

三、“双重任务”下的中职语文改革策略

(一)重构语文课程体系及学理基础

“双重任务”下的中职语文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我们采取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改革中职语文。“目标模式是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课程开发的模式。” 因此中职语文课程开发涉及到语文课程目标厘定、教材编写、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内容。

语文课程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选择材料、组织内容、评价结果的参照和标准;教材是语文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如何使课程目标教材化,是我们的理想和追求,体现在教材中即如何在一篇选文中细化和具体化课程目标。这一点我们认为做的远远不够,以至于教师在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千差万别的教学内容;“课程实施是执行一项或多项课程变革计划的过程,涉及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化、课程知识的更新、教学过程的改变、校长和教师角色的更新、学生角色的变化、社区文化环境的相应改变等。” 在目前国内流行的课程理念下,课程实施集中体现为教师对教材的开发程度。同样,“双重任务”下的中职语文课改中,也体现为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开发、使用程度;课程评价是对课程目标达成程度的检测。它对于语文课程建设起到诊断、反馈、修改的功能。我们在中职语文课程改革中采用诊断性、形成性、总结性三种立体交叉的评价模式,以促进课程、学科建设良性循环。

(二)重新定位中职语文教学大纲

教育部门在2009年颁布了奠定中职语文学科基础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2009)》。倪文锦在《中职语文教学(2009)大纲解读》中评价:“2009教学大纲实施了基础模块、职业模块、拓展模块的教学内容结构,在课程内容上凸显了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显然不能适用于“双重任务”下的中职语文课程。如何理解和使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成为了“双重任务”下中职语文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

2009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虽名曰教学大纲但在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下却行使的课程标准功能。比如《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实际是语文课程达成的目标,而不是原有教学大纲所规定和限定的僵化教学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教学内容和教材。虽然没有更名为中职学校语文课程标准,但暗自起到课程标准的功能。基于这一事实的认识和分析,我们认为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在语文课程目标上,两者都是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课程目标;再如两者都是从阅读与欣赏、表达和交流两大方面来设计语文教学内容和要求。在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外延的大语文教育观念下,我们认为,两者在某些方面存在相似性,并非水火不可交融。

无论是中职语文教学大纲,还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具体化的过程中,皆是转化为教材内容。而语文教材以其独特性区别于其他科教材,在知识结构的层次性和连贯性上区别于其他学科;在教材内容安排上采用选文涵盖一切教学内容的理念。既然语文教材的选文涵盖所有内容,那么从教材的角度来说,两者具有共通的基础。

在目前对“双重任务”下的中职语文课程研究可资借鉴较少的情况下,我们建议依照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置教学目标,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以阅读与欣赏、表达和交流两种方式为框架,在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为模版的基础上,采用普通高中语文的课程理念、内容、方法,修订和完善适合“双重任务”下的中职语文课程。

(三)编订中职语文教材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是课程目标的深化和具体化,是教学工作的凭借和工具。目前,中职语文教材使用混乱是不争的事实,根据学者调查,常使用“苏教版中职语文教材,全国中等职业学校通用教材,五年制高职教材,电大高职教材,成人高考教材,普通高中教材,上教版中职教材。中职语文教材使用情况混乱无序,甚至有同一个学校用几种教材的现象。” 况且没有一种适合“双重任务”下的中职语文教材。基于“双重任务”下中职学生的特殊学情,大多学校以使用人教版普高语文教材为主。普高人教版语文教材与“双重任务”下中职学校的学情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所以制定适合“双重任务”下中职语文的教材内容、编订适合于“双重任务”下的语文教材成为此类中职语文的当务之急。

教材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繁琐的、艰苦的工程,因为教材编订不仅涉及到学科专业知识,而且涉及到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同时还需要兼顾内容的逻辑性和学生心理发展顺序性,并非简单地选取文质兼美选文草草组合了事。我们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指导下,以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为理论基础,精选选文内容、合理编排,力图使教材既符合语文学科的逻辑体系,也符合中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在语文教材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将采用王荣生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一书中提出的定篇、例文、样本、用件作为选文原则和标准。

在采用定篇、例文、样本、用件的原则选文基础上,我们将采用主题——情境单元模式编排。主题——情境单元模式是指在一定主题的引导下所确立的包含所学知识的情境为单元的模式。“以一个单元作为教学的基本单位,从整体出发,统筹安排,通过一两篇课文的讲读,带动单元中其他课文的自读,以点带面,以起到举一反三作用的一种教学方式。” 每个单元以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为线索排列。

另外在教材建设过程中,我们还将依据惠勒圆圈式课程模式对教材进行修改、完善。

(四)改革语文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采用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使教学方法、手段更好地为教学内容服务。然而学情复杂的“双重任务”下的中职学校不能简单采取班级授课制,因为学生文化基础差异大、毕业目标不同、学习状态和习惯不一。

我们认为针对复杂的“双重任务”下的中职学校应灵活机动设置教学组织形式:一、以就业为目标的学生。学校首先应以目标为标准进行分组,确定升学为导向和就业为目标的两类学生。针对部分以就业为目的的学生,语文课程设置难度相对低于高考,教学组织形式以班级授课为主,辅之以活动教学、现场教学。即在部分课文讲解和基础知识学习的时候,采用班级授课制;而在训练语文能力时,根据我们所倡导的主题——情境单元模式结合专业内容组织学生以活动或作业的方式,通过相互之间的活动学习。二、以升学为导向的部分学生。针对部分学生面临高考升学压力,我们认为在自编教材和选文以定篇、例文、样本、用件的基础上,在主题——情境的单元组织模式下,对普通高中实行的班级授课制应略作调整,以适应我们“双重任务”目标的中职生。如何调整班级授课制?我们采取20世纪50年代特朗普创立的特朗普制,即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自学的方式,三者相互交叉,相得益彰。“采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上大班课教师必须充分备课,小班课教师随时指导,教师起到重要作用。由于学生有一定时间自学、讨论和独立钻研,所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的能力,并有利于学生获得多渠道信息。”

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是提升教育质量的有力保障。针对“双重任务”下的中职语文教学组织形式,我们采用摸索、实践、逐步完善的策略,力争契合学生学习规律。

以上仅是对“双重任务”下中职语文部分问题的思考、摸索和探究。总之,“双重任务”下的中职学校是一个特殊的、复杂的教育系统。就目前研究现况来看,仅涉及到皮层,对其教育规律、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学生教育特点等内容研究远远不够,可谓任重而道远。

〔参 考 文 献〕

〔1〕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 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 叶至善,等.叶圣陶集第十六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

〔4〕 李秉德.教学论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教学大纲修订工作组. 〔Z〕.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修订说明, 2009.

〔6〕 郑国民,孙宁宁.语文教学单元的反思〔J〕.学科教育.2002,(05).

〔7〕 钱禹清.中职语文课程定位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8〕 何英.新疆中职学生语文能力现状调查及培养策略探究 〔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论文. 2008.

〔责任编辑:侯庆海〕

作者:陈林林 姬超男 刘漩

管理体制下的教育行政论文 篇2:

教育适度规模效益的思考

摘 要 区域经济发展背景下的教育适度规模效益追求:让爱不再缺失与错位,让教育的目标适度,为了下一代的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让孩子们自由的成长,让教育均衡化之花盛开。宏观的梦想:大爱无疆,让孩子多一选择;实现区域校际间的教师群体流动;管督分设,实现教育管理与教育督导的有效整合;将区域政府对教育合理规划纳入教育法治建设体制。

关键词 区域经济发展背景教育适度规模效益思考

近几年我省实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恰逢我国区域经济大发展的时机,社会人口流动性增大,农村出现了无壮劳力现象,留守老人、留守儿童随之而产生。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不和谐音。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提出让教育家办教育的思想,让教育者成为教育家。笔者作为一名教育的思考者,追求成为一名教育的精神高贵者,参与思考。区域经济发展背景下的教育适度规模效益的思考成为我的教育追求目标。

一、面对苏北教育规模现状沉思

苏北这几年与苏南一样,经济发展较快,学校进行了学布局调整,但学生并没有沿着布局调整的思路去流动,农村中小学学生人数锐减,而在城区人满为患,学校班额过大,已超过教师教学控制力之外,教学效果明显降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由于出现了爱的缺失与爱的错位,其教育难度在进一步加大。省教育厅下发的教育资在城区因班额过大,不能配套使用。在农村出现资源的大量闲置。城区教师劳动量增强,学习提高无精力保证,农村教师人心思动,专业化发展心理准备不够。随着城市容量的进一步增大,农村土地流转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资源保护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县域经济发展对劳动力需求的进一步加大。因教育与经济建设不协调引发的社会矛盾将进一步的增多,并有进一步加剧的可能。面对农村黄鹤已去空余楼与城区的黄鹤齐聚使人愁的现象,教育该何去何从?作为一线的教育者对此进行较为深入的思考认为:教育规模的不和谐现状,发人深思!区域经济发展背景下的教育适度规模规划应从长远计。

二、区域经济发展背景下的教育适度规模效益追求

教育适度规模是相对于学校教育规模过小或过大而追求的一种与学生发展相协调,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学校学科教学装备相配套,在教师有效关注之内,学生的参与的空间适度,便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个性化教学展开的一种较为理想的班额与校额的规模。

教育适度规模效益主旨之一:让爱不再缺失与错位

二元社会结构已在经济的发展中产生悄然的变化,但教育的二元结构却仍根深蒂固。经济发展带来的劳动力的大流动,城市只选择了年轻的父母,却挡住了孩子,留守不是孩子的选择,是一种社会的无耐。而教育的选择却是多建一些农村留守儿童样板学校。谁不想儿女近在身边,哪个儿童心灵不需要呵护,母爱因自私而伟大,留守只会造成爱的缺失与错位。父母在城市,孩子在留守的局面不能长期存在,一代人的爱的缺失与错位,其损失将无法弥补,这是教育的悲哀。教育适度规模效追求的效益主旨之一:让爱不再缺失与错位。

教育适度规模效益主旨之二:让娃们在绿茵场上戏耍,让……

进入二十一世纪学生的近视率逐年增加;学生的体能在不经意中变差;对学习的志趣在随着年级的增高而消退;学生的仇师现象已屡见不鲜。我们的教育已出现了问题。常态教学中教室里教师几曾巡视指导,微笑已随学生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不高而淡去。操场上已不多学生的奔跑,课间里有多少绿茵供孩子们戏耍。可怜的音乐教室只有四十八张位子;语音室能容下我们七八十名学生;美术室能有几张画板,那是兴趣小组特长生专有;实验室可曾见到学生的身影。小学校大社会,名校有名校的悲哀,新的教育不均衡在方寸教室里演绎,当螺丝帽与螺丝不配套时,螺丝帽只可是闲置;当教育资源配套与班额的不对等时,多出的学生将何去何从。城区的孩子发展能象课标说的那样轻松,为了一切的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下一代的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教育适度规模效益追求的主旨之二:让娃们在绿茵场上戏耍,让……

教育适度规模效益主旨之三:让孩子们自由的成长

学生时间是由谁来支配,学生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有几许。曾经在教育界对教学与学教、课堂与学堂有过争论,教育家们各有各的观点,各有各的理论依据。你们教育家的争论替代不了常态下学校的操作,替代不了一线教师苦苦的追求。升学指标;班级均分;主管部门成效;区域行政的业绩教育家的争论不可替代。各级政府的宏观的指标分解之祥,数量在逐年增加,规模在变化。高压下的教师教学心理已不太和谐,而要求教师做的随着新课标的推行在无形之中加法变乘法。学生的学习压力随着年级增高越来越大,学生的自由在规模化的教育目标牵引下化为泡沫。教育适度规模效益追求主旨之三:让教育的目标适度,让孩子们自由的成长。

教育适度规模效益主旨之四:让教育均衡化之花盛开

现在学校在城乡之间差异极大,农村的七个学生,三个班,五个教师的教学点,城区有大几千学生的巨型学校。随着省“两项”工程的达标验收的结束,农村中心小学的寄宿条件进一步改善,一乡一校局面的形成,百人小学将退出历史舞台,农村村小将告别教育大家园。在城区一个新的问题已经出现,城市的容量在进一步增大,一方面名校的规模原本规模大而面积小,而学生的择校带来的名校的进一步的膨胀,班级的轨数在增多,班级的容量在增大,教师的劳动量在无形间加大,教学方法由多样走向单一,学生的个性引启已成为不可起讫的梦想;另一方面,因城市扩大而变为社区小学的村级小学,在一定时期得不到教育行政及政府的关注,办学条件极其简陋,教师严重的超员,而又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缺编,音、体、美与英语、信息课穷于应急,学校在小区边而不为家长所选择。教育适度规模效益追求主旨之四:让教育均衡化之花盛开。

三、教育适度规模效益宏观的梦想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在进一步的加大,其科学性在进一步提高,教育的社会责任引发全民的高度重视,学生全免费教育,教师绩效工资的实施,为教育的均衡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机,国家谋划教育的长远期规划,其意义深远。国家的大教育观联系你我,我们不是教育的中庸者,教育者理应选择做精神的高贵者,谋划理想的教育。从义务教育这个基础作为思考的出发点,义务教育只有回归基础,关注民声,着眼于孩子们的和谐健康成长,去“小我”利益之个性化,谋全民教育的最优化。“区域经济发展背景下的教育适度规模效益宏观的梦想”作为一个教育最基层的精神的高贵者的思考。

梦想之一:大爱无疆,让孩子多一选择

新年过去,表弟夫妻还是要到南方打工,临行前我为他送行,儿子小兵总是不让爸爸妈妈走,除非带着他一起到南方读书,表弟说那里只民工小学收孩子读书,公家的学校进不了。孩子没有选择的权力,只有选择留守。父母外出打工为养家湖口,是一种致富的选择,孩子要求随父母是爱的本能。我告诉他们,我省的南方有些市对父母双文都在外打工的公立小学是可以接受子女入学。后来听说他们到了苏州,把孩子接过去上学了,小兵结束了长达两年的留守学习生活。打工者为了一个城市的建设付出了许多,问题就在于其是外来者,无钱购房,子女的入学难以解决。但凡打工者多往的地方其经济相对发达,我们的城市既然选择了打工者,就有为其子女入学买单实力,大爱无疆,让孩子多一选择,让父母负起爱的责任,让他们有一个心灵的港湾。

梦想之二:群体效益,实现区域校际间的教师群体流动

学生的流动原因很多,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择校,在学校中同样有择师的现象。在中国有一个普遍现象,教师总是从农村向城市流动,从普通学校向名校流动,名校名师多的中高级职称无法兑资。乡村小学只有塔顶者问津,学生随着教师的流动而流动加剧。省教育厅虽然进行了支教活动,这只是权益之计,不可能在薄弱学校形成教师的群体成长效益,孔雀东南飞,留下的教师只有老弱智贫者,培训学习效果不佳,这里校园的文化是贫脊的,教师抵制学习的能力极强,教学现代化只是一个无期的梦。群体效益,只有学习型教师群体建立与成长,实现校间的教师无差异,实现区域校际间的教师群体流动,从而实现适度的教育规模效益,推动教育均衡化的实现。

梦想之三:管督分设,实现教育管理与教育督导的有效整合

近来听说某市的四星级高中被省教育厅取消,某县的实验小学与省模范小学有年检中没有通过。原因是学校的规模超员,已无实验与模范的价值。那么学校在做大的过程虽与学校主要负责人的求大有关,我们的教育督导部门是否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现行的管督一体的体制,同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教育督导执法无力。为了探寻教育的适度规模发展,合理使用人财物,使教育与经济的和谐发展,推进教育的均衡化,教育管理体制必须改革,管督分设,实现教育管理与教育督导的有效整合,才能有效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把学校从小我的利益中解脱,心怀大教育。

梦想之四:将区域政府对教育合理规划纳入教育法治建设体制

我县城北新区在梦兰集团的鼎力协助下破土造城,同时梦兰、波斯登等大企业在我县投资数十亿资金。这一苏北贫困县的财税在2008年已过十四亿大关,从刚结束的全教育工作会议上获悉,在近几年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基础上,对城区教育资源进行进一步的整合,在城北新建一所义务教育九年一贯制学校,此举在推动我县教育的均衡化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区域政府是区域经济与教育发展的规划主体,作为规划的决策层,必须从民本思想的高度谋教育适度规模合理规划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建设。将区域政府对教育合理规划纳入教育法治建设体制,这是保证教育适度规模发展的基础性工程。

区域经济发展背景下的教育适度规模效益的研究现已经成为国家的教育研究的重大课题,已引起教育家们的关注,并已在许多地区悄然实施。区域经济发展背景下的教育适度规模效益的追求与我国的国情相一致,其意义是久远的。

参考文献:

[1]《新世纪教师角色重塑—教师发展之本》,申继亮,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创造力危机——中国教育现状反思》,上官子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教育心理学》,皮连生,上海教育出版社。

[4]《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朱小蔓,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黄莉

管理体制下的教育行政论文 篇3:

现代大学制度视野下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的设想

[摘 要]我国大多数民办高校均采用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院)长负责制,对比董事会指导下的校(院)长负责制以及校(院)长主持下的校务会议集体决策和分工负责制,此类制度的选用更注重决策的正确性及集权性。可以针对我国民办高校营利性与非营利性的双向发展,立足现有法人治理结构框架,结合域外私立大学法人治理结构的特点,塑造符合学校自身发展方向的法人治理结构。民办高校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使得校长集行政、教学、学术于一身,针对校长集权的特点,应成立监事会、教授会等机构,形成权力监督机制与专门治学机构。这样一方面可以保障高校各项工作在董事会领导下合法开展,另一方面可以形成教授治学,并保证高校的教育教学与学术自由。

[关键词]民办高校;大学制度;治理结构

一、现阶段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的现状

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通常是指学校投入者与管理者之间,为实现更好地管理学校、发展教育的目的,科学合理安排各者之间的权利与义务而形成的较为系统的管理体系。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历史较短,经验对比国外私立大学的经验不足,其最大的问题是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单一。其结构的单一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体现在民办高校治理结构简单,难以形成制约监督机制;第二方面,营利性高校与非营利性高校结构一致,理论中不具备可选性。

(一)“标准划一”的法人治理结构

根据2016年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三章学校组织与活动规定,民办高校治理结构大体需要设立董事会(理事会)、校长以及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会等机构。其中董事会(理事会)应由举办者或者其代表、校长、教职工代表等人员组成,其职责包括聘任和解聘校长、修改学校章程和制定学校的规章制度、制定发展规划、批准年度工作计划,以及决定学校的分立、合并、终止等大政方针。民办高校的校长负责学校的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工作。教职工大会以及工会的职责不涉及学校的管理,均是从保障教职工民主管理与监督的权利出发,不能将其列入治理结构类型之中。

根据上述法律规定及图表,董事会(理事会)应属于学校的最高权力机关与决策机关,校长由董事会选举产生,根据董事会(理事会)授权具体管理学校的事务,即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对比现代民办高校治理结构其他几类:1.董事会指导下的校长负责制;2.教职工大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3.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4.校(院)长主持下的校务会议集体决策和分工负责制度等,其存在一定的优势,既防止校长权力独大,又防止权力分散,难以集中,无法发挥其集中作用。尽管如此,简单的设计结构仍存在有待完善之处。其虽然解决了权力结构侧重带来的风险问题,但是并没有从组织结构之间思考权力制衡和监督的问题,特别是营利性民办高校,董事会推选校长时势必会受到不稳定因素的左右,导致校长成为董事的代表。

(二)单一结构不具备可选性

根据上文提出的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纵观国内大多数民办高校,不管是营利性民办高校还是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其体制大体如此。

营利性民办高校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在结构上应该做出适当的调整,这一点国外私立大学的发展较为完善。例如在美国,不同性质的私立大学存在不同的法人治理结构,日本同样存在适宜自己本土发展的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对于既有经验,我国在设计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时可以进一步借鉴。

二、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的探究

(一)美国私立大学法人治理结构的模式

在众多国家之中,美国私立大学的发展历史悠久,成绩最为突出。从总体上观察,目前美国私立大学中出现分化的情况,一部分仍是具有非营利性,另一部分则具有营利性特点。

1.非营利性大学的法人治理结构模式

美国传统私立大学管理体制的建立,其主要的思想基础有三:一是大学自治;二是学术自由;三是教授治校。其基本机构为:校(院)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形成校(院)董事会领导校(院)长负责制度,其中内部管理机构还包括教授会(大学评议会),形成了董事会集权下内部分权机制。

董事会,是学校最高的权力机关及决策机关,属于私立大学的法定所有者,其董事会章程及成立事项参照各州的法律规定,同时其成员由捐助者代表、行政机关人员代表、校友代表、教师代表及学生代表等构成,其中捐助者代表占较多数。其职权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确定及选举董事人选、决定学校发展方向以及校长的人选及授权教授会相关权利等。

校长,即学校教育、行政的管理机构,同时也是董事会决议的执行机构。一般来说,校长本人也是董事会的成员之一。受到分权制衡思想的影响,在校长的学校管理权中,排除了教授会职权,同时受到内部管理机制的影响,校长成为学校内部最高的管理機关。

教授会又名评议会,是在董事会的领导下负责学校学术研究及教学工作的机构,其主要成员由教师(教授、一般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等)和学生组成,体现了美国传统私立大学的思想基础。董事会的权力授予教授会,其最大的价值在于保证学术管理的正规与高效性,确保学术氛围不受行政管理行为的干扰。

2.营利性私立大学的法人治理结构模式

美国营利性私立大学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出现,其所反映的是商业公司入驻教育行业,由于其注重营利性,势必与传统的非营利性私立大学存在不同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了商业公司背景下董事会领导的校长负责制。

商业公司是私立大学权属的最终所有者,私立大学属于该公司的一个子公司或相关独立的机构。受到商业公司的影响,美国营利性大学法人结构区别于非营利大学法人治理机构,其凸显商业性质,注重公司管理效力及利益共赢性。例如集权经营带来管理效益,股份奖励及售卖特定对象带来的利益共赢性。

董事会,该董事会并非商业公司本身的股东大会、董事会,而是私立大学(这个子公司或独立机构)的董事会,是该大学内部的最高决策机关,但却不是最高权力机关,要受到商业公司本身控制,其董事会的成员亦由商业公司选定,其职权大体包括制定学校发展政策、选任校长、集体讨论并裁决学校重大问题。

校长是董事会决策的执行机构,由于实行校长负责制度,校长实际上相当于私立大学的总经理的职位。考虑到管理的效率及营利性特点,校长需要集学校的多项权力于一身,这构成了私立大学的权力核心。

其他人员,如教师、各院系领导及学生,他们较少参与学校管理活动,但是由于营利性经营,教师和院系领导许多都已成为该校的股东,同时学校的发展也许可该类做法,这样可以实现利益共赢。

(二)日本私立学校法人治理结构模式

日本私立学校法人治理结构主要受制于《私立学校法》的规范,同中国《民办高校促进法》类似,其同样在第三章中规定法人管理结构,但是不同的是,日本《私立学校法》对于私立学校法人治理结构的规范内容更为详尽。其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学校法人(必须以设立私立学校为目的的企业法人)拥有学校设置权的唯一性,排除其他类型的法人,如财团法人、宗教团体和基金会等以及个人进入私立教育领域;二是“三权分立”结构的设计,即监督机制的引入,这是区别我国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的亮点所在。

2004新修订的《私立学校法》对日本私立学校法人治理结构进行了修改,修改后的私立学校法人治理结构逐渐成为理事会、监事会、评议员会特殊的“三权分立”的结构。

理事会。根据《私立学校法》的规定,学校法人须设立理事,理事人数应该在5人以上,由理事成立理事会,理事会是学校法人的最高权力机构与决策机构。理事会选任理事长作为学校的法定代表人,同时选任议事长。

监事会。学校法人需在成立时确定监事人选,监事人选应该在2人以上,由这些人选成立监事会。监事会拥有监督权,监督理事会权力的运行及理事会管理活动。

评议员会。评议员会由理事长召集,其属于理事会及理事长的决策咨询机构,即理事会在决定学校重大事务时必须听取评议员会的建议,包括预算、年度学校发展计划等,但是其并不能从根本上制约理事会的决议,仅仅为决策咨询机构,这就难以成立真正的三权分立的机构。

(三)我国台湾地区私立大学法人治理结构的模式

台湾地区私立大学发展历史较早,包括中国文化大学、亚洲大学、世新大学在内的一批私立院校均是其代表;台湾地区较为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专门颁布《私立学校法》为私立大学的建设提供法律依据和法律规范。根据该法的规定,私立大学的法人治理结构主要由三类主体构成,同时,设立监察人制度是台湾私立高校的普遍做法。

董事会。根据《私立学校法》的规定,董事会是私立大学的最高权力机构与决策机构,对于人数(包括顾问)及任职资格均做出明确规定,赋予专任教师成为董事的权利(排除被选举为董事长的权利),重点在董事任职资格上进行诸多限制(包括亲权任职资格,但不限于董事资格),严格规范董事会选任程序,以提高私立大学抵御相关办学风险的能力。其中关于董事会的权力,例如董事的选聘及解聘、董事长的推选及解职、校长的选聘及解聘、校务报告、校务计划及重要规章的审核等。值得一提的是,董事会发生不可调和矛盾时,法律赋予了教育行政机构直接介入管理的权利,以保障学校得以继续存在。

校长经董事会的选聘产生,其任职资格参照同级公立学校的规定,依据法令综理校务,执行董事会的决议,并受主管教育行政机关的监督。

校务会议。台湾大学设立校务会议,决定校务的重大事项,校务会议由校长召开,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其主要由校长、副校长、教师代表、学术与行政主管、研究人员代表、职员代表、学生代表以及其他相关人员组成。

监察人。学校应当设置监察人1~3人,由董事会依照捐助章程遴选适当人员担任,任期4年,其主要职责涉及财务问题、学校管理等方面。同时为了保证监察人独立行使其职权,其规定了任职回避,监察人及其配偶、三代以内血亲、姻亲不可兼任或是担任与其监察有利害关系的职务,同时规定了相关的处罚制度。

三、我国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的改革设想

我国颁布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已经勾勒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基本的法人治理结构,本文将结合国内外私立大学法人治理结构,对其结构做出适当改革。

(一)非营利性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模式的设计

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虽不具有营利性,但是其建设和发展势必会影响到多方利益,例如国家、学校投入方、教师、学生等,学校的发展如何,都会影响其各类利益主体。所以,其法人治理结构的设计应该注重各方利益的权衡性,其最终的建设宗旨在于增进学院可持续发展与创办符合国家基本要求的现代化民办大学。

董事会。根据法律规定,董事会是学校最高权力机关,董事会设董事长等职位,其职权包括:选任校长、确定学校大政方针或是决定重大发展问题、组建教授会、产生监事会人员。董事会的组成人员应当由学校最初投建者、主管行政教育部门的代表、学校行政人員代表、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组成,可视情况吸收部分专家学者,形成具有综合代表性和专业性的民办院校董事会,以及社会资本创校、专家治学、共创共荣的标志性特点。

校长。董事会选举或是聘任具有相应资质与能力者担任校长,同时校长需被列入董事会成员名单;根据域外私立学校的经营结构多数实施的是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作为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采用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度,以保证政令下行。

教授会。国内民办高校的教授会是仿照西方私立大学法人治理结构而建,重在提高和规范学校的学术能力与教学能力,专人专办。但是考虑到国内外教学实际情况的不同,难以一步到位,故采用校长在充分听取教授会意见下对学术与教学事务的管理制度,使其能为校长在学术与教学管理中提供一定的咨询意见。这样既能保证其可以正确做出决议,同时也能保障一线教师参与相关政策的制定。关于教授会人员的确定可以参照美国及日本私立大学的模式,吸收教授、一般教师及实验员等若干人。其人数与资格的确定应该参照各民办高校实际工作情况确定。

监事会。监事会的设立是为了监督学校行政教学管理活动有序进行,防止校长专断行事,保障学校各项政令的实施。监事会的职责是在董事会的领导之下,监督校长的行政管理与学术教学活动等。其成员人数及资格应由董事会在校长及教授会的组成人员之外另行确定。

(二)营利性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模式的设计

营利性民办高校受到创办主体的影响,会比较重视投资的营利性,但其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同样注重教育为本与学术治校的基本要求,只有如此才符合《民办教育促进法》对民办教育发展的期待。故在设计营利性民办大学法人治理机构时,应兼顾教育性与营利性两大特性,以美国营利性私立大学法人治理结构为参考,合理结合本土国情,在既有法人治理结构的基础上做出适当修改。

董事会。根据法律规定,董事会是学校的最高权力机关,董事会设董事长等职位,其职权包括选任校长、确定学校的大政方针或是重大发展问题、决定推选教授会的人数、确定学校监事会人选等。校董事会组成人员严格由母公司控制,保证公司对其高校发展及管理的管控。

校长。校长应由董事会聘任具有专业资格的人担任,这一点我国法律已有详细具体的规定。由于营利性民办院校多数由公司作为背后的股东,其董事会人员少有专业教学人员,故采用聘任制确定校长。其职权区别非营利性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的是校长作为高校的权力核心,为保证其行政、教学效率,出于营利性的考虑,校长应该领导教授会对学校各项事务进行管理。上述结构的设置,既实现了专家治学,又保证了高校各项政策可以有效实施。

教授会。关于教授会组成人员及职权可参照上述非营利性高校教授会的设置,教授会的成立及人员的确定应由董事会确定,一旦成立之后,其后续的工作应受到校长的领导。如此设计的原因在于保障教授治学与行政效率。

监事会。同上述关于非营利性高校的设计。

综合上述,对于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的设计或是选择,都应该充分反映民办高校背后的相关利益主体的诉求。民办高校现已成为我国执行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基地,其法人治理结构的设计绝不能简单模仿既有经验,应当坚持以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为目标,合理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的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

四、结语

目前,我国大多数民办高校均采用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院)长负责制,对比董事会指导下的校(院)长负责制以及校(院)长主持下的校务会议集体决策和分工负责制,此类制度的选用有一定的合理性。文章的撰写并没有否定该基本构造,而是在该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时下民办高校的发展态势,提出相应的法人治理结构的改革设想。第一,针对我国民办高校营利性与非营利性的双向发展,立足现有法人治理结构框架,结合私立大学法人治理结构的特点,塑造符合学校自身发展方向的法人治理结构。第二,民办高校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使得校长集行政、教学、学术于一身,针对校长集权的特点,应成立监事会、教授会等机构,形成权力监督机制与专门治学机构。这样一方面可以保障高校各项工作在董事会的领导下合法开展,另一方面可以形成教授治学,并保障高校的教育教学与学术自由。然而对比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的研究,本文受到作者研究能力及研究水平的限制,尚未能充分论证改革的必要性等,这些仍有待深入调查研究,日后希望可以继续对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合理化的建设提供设想。

[ 参 考 文 献 ]

[1] 何瑞琨.日本私立学校法研究[J].日本研究,1989(4):78.

[2] 金锦萍.非营利法人治理结构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 曾志平,杨秀英.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的比较[J].教育学术月刊,2009(12):62-67.

[4] 刘建银,刘智发.台湾强化私立学校内部控制的法律法规——基于最新《私立学校》及相关法规的分析[J].教育探索,2011(3):150-152.

[5] 孙霄兵.民办学校的依法治理[J].中国高教研究,2015(11):7-12.

[6] 鞠光宇.分类管理制度下民办高校的法人治理结构构建研究[J].高教探索,2017(1):88-93.

[7] 黄一玲.试论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J].中国成人教育,2017(3):37-41.

[8] 李建民.日本私立学校法人制度:溯源与改革[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7(3):7-13.

[责任编辑:陈 明]

作者:王中宝

上一篇:中外汽车消费信贷探讨论文下一篇:高校负债融资财务风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