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下的化学教育论文

2022-04-23

摘要: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化学教学模式是现代化教学面临着的新挑战,本文提出了“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的网络教学模式,简述了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理论依据、功能目标、实施条件、教学程序、实施策略、教学评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素质教育下的化学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素质教育下的化学教育论文 篇1:

探析走向和谐的生态化学

摘要:文章介绍了生态化学理念下的和谐课堂的构建,对生态化学教学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生态化学;课堂教学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5.010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为了创建生态文明社会,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英美等发达国家的生态化学开始涉入教育领域,即生态化学教育。它是一门用化学的思想、原理、手段、方法探索研究教育系统中的生态行为、生态规律及生态效应的新兴学科。我国的生态化学教育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其重心是“生态化学”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研究。“生态化学”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时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了解学生、鼓励学生,给予学生平等的地位,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唤醒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追求有情、有智、有效的生态学习目标。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有生命力的、自成一体的生态系统,如果我们无视学生的个体生态需求而进行过度开发,必将付出惨痛的代价。

孔子《论语·雍也》中提到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是生态的思想教育,老子《道德经》中所说的“天人和谐”是生态的文化启示,卢梭教育思想中所提倡的“教育应以自由为准则”也是生态的教育理念。人的内在需求是自由的,未来生态文明社会的创建需要“生态人”。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学化学课堂的教学需要生态化,需要顺应人的生态本性,符合人的生态需求,使教育与学生的身心发展保持一致,走向“和谐”。

“和谐”是生态发展中一种相对融洽、平衡、协调、统一的状态。“生态化学”引领下的中学化学课堂秉持和谐观念,是追求教学环境愉悦、对话地位平等、学程自然本真、师生共同发展的课堂。教育心理学表明,在和谐的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探究兴趣浓厚,思维状态积极活跃,学习情绪高昂协调,其以人为先,以人为尊,以人为主的教育方式符合当代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特点,使课堂中各生态因素相互协调、相互发展、相互依存,形成理想的化学教学生态。

一 、“生态化学”理念下和谐课堂的价值魅力

1. 和谐赋予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习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有所收获。学生若对知识感到需求,他就会主动接触、研究、了解,并热衷于探索其中的奥秘。所以说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兴趣,它是学生求知的最大内力,并决定了学生的最终学习效果。和谐的中学化学课堂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育起点,强调给予学生愉快的学习氛围,通过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创设各种学习情景,调动各种课堂因素,从生活引入化学,从实验探索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育实践证明,和谐的中学化学课堂能有效地赋予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化学意识,促使学生迫切地想要获取化学知识,从而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达到一个质的飞跃。

2. 和谐课堂赋予学生主体地位

现代社会教育的核心理念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能通过自主学习,认知客观生态世界,推动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生态型”人才。和谐的中学化学课堂坚持以发展素质教育为教育灵魂,它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喧宾夺主”,积极提升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鼓励学生去掌控更多的课堂时间与空间,使学生在课堂上想做、敢做、会做,真正实现主动探究、主动思考、主动交流,成为课堂“名副其实”的主人。

3. 和谐课堂赋予学生个性化发展

中学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体差异。爱迪生说过:“良好的个性优于卓越的才智”,和谐课堂着重于促进学生的个性与生态文明社会的和谐发展。在和谐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分析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不仅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需要、能力和气质来设计适合学生的学习过程,还给予每个学生自主探究、自由讨论、大胆质疑的权利。生与生和生与师之间畅所欲言,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见解,在相互交流合作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勇于展示自我,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充分的良性发展。

二、构建“生态化学”理念下和谐课堂的内涵

生态教育理论昭示我们,和谐课堂是生态教育的具体表现形式,是生态课堂生成的核心,是生态课堂的魅力所在。马克思曾说:“对和谐之美的追求是人性的本能。”那么如何在生态化学课堂中绽放和谐的美呢?

1. 生态课堂必须是情感交流和谐的课堂

中学化学课堂实施情感交流,是实现新课程情感目标的重要策略,是态度和价值观统一的重要前提,是创建和谐生态课堂的重要措施。课堂教学中情感交流的和谐与否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人生价值观的良好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情感体现态度、态度预示价值观,而价值观又源于情感。从教育心理学来看,化学情感是学生对化学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心里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情绪展现,是师生进行化学交流而产生的亲疏情感。

“亲其师,信其道”,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情感交流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围绕着学生的内在生态需求进行的情感交流是和谐的,它不仅使师生间的关系宽松融洽,还抓住了学生学习化学的本质要求。在此种情感交流中,教师走进学生的内心,激励学生主动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尊重学生所提出的想法和观点,使学生想要走近教师、亲近教师、喜欢教师,从而实现让学生主动学习化学的教学目的。基于学生主动地学习化学知识,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热情得到了提升,学生运用化学语言和化学知识与教师进行情感交流的能动性得到了增强,师生间的交流更加趋向于和谐,近而形成良性发展。

2. 生态课堂必须是“教”与“学”和谐的课堂

“教”与“学”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两个关键要素,二者的和谐统一是生态课堂的核心要求。在中学化学课堂上,“教”与“学”的关系是动态发展的,不是千篇一律、亘古不变的,它们的主次关系因所学知识的不同而时常发生着转变。有些化学知识适合于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合作、自主生成,教师就应该大胆地将课堂交给学生去驾驭、掌控。而有些化学知识超出了学生的实际能力范围,就需要突显教师的主导地位,需要教师的“教”,当然,这种“教”必须符合学生的客观认知水平和适应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任何单纯地摒弃教师或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与作用的教学方式都是不可取的。教师与学生是科学智慧的共同激发者,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辅相成,共同成长,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生态统一体。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需要达到最佳契合点,和谐互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焕发生命的活力。生态课堂中教学的本质是师生生命共同成长的历程,是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和谐共生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教”与“学”的生态和谐,促使教与学完美融合,真正实现了课堂的高效性和本真性。

3. 生态课堂必须是预设与生成和谐的课堂

教育社会学揭示:“学生是生成性的存在,学生的学习具有不可预测性。”生态课堂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教育平台,预设和生成是生态课堂的两个重要因素,也是课堂蕴含的矛盾所在,二者既对立又统一,缺一不可,课堂教学中既需要生成,也需要预设。学生在课堂上的发展虽然具有动态的生成性,但并不意味着教师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信马由缰,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内在学习需求,有预设地进行课堂教学,同时在设计教学时要留有相应的空间来应对学生学习的不可限量性,为课堂的最终生成留有发展余地。因此,在进行化学教学时首先要精心设计,准确预设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的深度、广度以及质度,并预设好教学的弹性尺度。其次,生成是教学过程的最终呈现,由于学生是动态存在的,即使教师预设再精密,也难以料想到课堂中将会出现的各式各样的状况,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时刻关注学生的生态发展,审时度势,及时地根据课堂的变化作出合理的教学调整,找到预设与动态生成之间的平衡点,形成预设与生成的和谐发展,真正走向“生态化学”理念下的和谐课堂。

就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本义而言,“生态化学”从教育理念层面提出了化学教学改革“为何?”的话题,而“和谐课堂”则从操作层面做出了“何为!”的应答。从教育化教学的角度而言,走向和谐的生态化学值得化学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探析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2] 冯晔. 浅谈和谐课堂[J].新华教育导刊, 2011,(7)

[3] 孙振军. 浅谈生态课堂[J].基础教育参考,2012,(3)

作者:陈春雷

素质教育下的化学教育论文 篇2:

“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网络教学模式初探

摘 要: 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化学教学模式是现代化教学面临着的新挑战,本文提出了“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的网络教学模式,简述了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理论依据、功能目标、实施条件、教学程序、实施策略、教学评价。

关键词: 教学模式 化学教学 网络教学 自主探究 协作学习

随着计算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普及,以及多媒体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辅助教学在现代化教育中的地位日益上升,显示出了传统教育所不能比拟的优越性。互联网对人类的学习方式的影响是任何一次技术革命所不能比拟的。因此,教师应该重视互联网这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善于利用互联网来更新我们的知识结构、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网络教学模式是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中,始终考虑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首创精神、知识外化和自我反馈。通过网络环境,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专题学习资源和协作学习的交流工具,让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学习。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学会怎样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思想和方法。

“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网络教学模式的特征是:第一,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和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上。第二,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完善者和评价管理者。第三,学习空间的私有化,有利于分层次教学的开展,师生的对话更有内容的针对性和频度的公平性,防止只有少数好的学生参与的学习现象的产生,教师对学生的控制更加隐形化,有利于对学生的个性的形成和自尊心的保护。第四,该教学模式强调通过学生主体性的探索、研究、协作来求得问题解决,从而让学生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索过程,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实践能力和培养良好的创新意识与信息素养。

一、理论依据

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的三个基本要求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该教学模式恰能适应面向全体学生,并引导学生主动发展的要求。

新课改的要求:《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把握不同课程模块的特点,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这些阐述清晰地表明高中化学新课程将“主动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善于合作与交流”作为转变学习方式和学会终身学习的重要内容和标志。

心理学依据:现代中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对新知识、新事物充满好奇心,但自尊心太强,多数学生不会轻易发问。同时,由于学生个性形成的因素复杂,学习能力必然会因人而异,他们接受知识形成能力的水平必然不同。能力较差的学生必然会产生过度的焦虑,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该教学模式的构建就是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适度焦虑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品性。

教育学依据:教育学明确要求,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和可接受性原则,它要求教师的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差异出发,力求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获得最佳的发展。

“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网络教学模式的构建,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倡导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以达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之教学的最高境界。

二、功能目标

在网络环境下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学习,养成经过系统研究并认真验证和亲身体验的学习习惯,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学力,培养与他人有效合作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施条件

1.教师:该教学模式是构建于网络环境的基础之上,首先要求教师必须掌握专题学习网站的制作技术,或与计算机教师协作完成;其次,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设计好教学过程,设计、开发和完善教学资源。

2.学生:要有一定的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了解化学学习的一般策略,好奇心、上进心强,并有创造欲望,有合作精神。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

3.教学条件:提供多媒体网络教室。

四、教学程序

1.“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网络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

2.操作说明

(1)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特别要指明本节课的重、难点,以便学生自主学习时有的放矢。

(2)情境创设:中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我们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围绕教学目标,恰到好处地设计一些既新颖又有探索性的问题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之产生浓烈的兴趣或陷入困惑状态,从而萌发了强烈的参与探索的意识。这对于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是非常奏效的。

(3)信息资源设计:教师通过收集、整理、建设与本专题相关的文本、图片、视频、动画等媒体,按一定的教学策略进行分类、组织,以网页形式制作成专题网络教学课件。在网站中设立以下几项内容,包括学习目标、学习程序、学习内容、相关链接、学习BBS、学习评价、课题研究。在“学习内容”中,将本课的学习任务按知识点分成几个部分,各知识点要围绕专题设立,但并不局限于课本内容,允许在该专题涉及的范围内涵盖相关学科,体现学科的整合,也便于学生查询;并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动态引导,利用综合处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以及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在“相关链接”中,将与有关知识点相关的网站网址、网页链接尽可能多地收集起来,按照知识点的顺序和逻辑性分类归纳,提供给学生进行学习,以达到教学目的。“学习BBS”是提供给学生的讨论站点,为协作学习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空间,也为师生之间的沟通搭建了桥梁。在“学习评价”中,为学生提供自我学习评测的资料,学生可以在线完成自我学习的评价。在“课题研究”中,提出一些与本课相关的研究性课题,供学生课后进行研究性学习。

(4)自主探究、协作学习:学生直接进入网站,根据网页上的要求了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再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决定学习内容,若有疑问可以在BBS上提出,与同学讨论,当然也可以问老师。对于知识性的问题,应尽可能地让学生通过自学解决。这个环节是强调学生的协作学习,通过讨论、不同观点的交流修正,加深学生对当前知识的理解。在整个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始终穿梭于学生中,和学生在一起,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必要的指导,这种指导多应当针对操作性或技术性的问题。

(5)学习效果评价:基本知识点学习完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入“学习评价”,及时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及时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五、实施策略

应用此模式,应根据教学需要全面地为学生提供探索所需的材料(如:文献资料、相关网站、网页、实验仪器等)。因而,教师在设计、开发利用和完善教学资源时,必须吃透教材、了解学生实际、搜索大量教学信息;在设计网页时,要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善于利用音频、视频、动画来辅助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好课堂,想办法将学生的注意力始终吸引在对新知识的学习上。此外,还应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学会自己解决问题或与他人协作解决,强调不仅要掌握知识本身的内容、特点,而且要掌握获得知识的过程。

六、教学评价

1.网络资源丰富,而且具有开放性和新颖性。该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变封闭的课堂为开放的课堂并与最新的知识信息接轨,可缩小现行教材与新知识、新信息之间的距离。

2.将互联网应用于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效率,这是传统教学不能达到的。同时,微机能及时反馈学生掌握知识程度,为教师因材施教提供了良好信息。

3.由于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存在课堂不好控制的问题。这是该模式的一大缺点,教师应精心设计,尽量克服。

七、教学案例

在高中化学必修二《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的利用》的教学中,我采用了“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网络教学模式,操作如下:首先,创建教学情境。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能源危机及环境污染”为切入口,提出当前的热点问题“能源危机及环境污染”。充分利用录像及照片,说明当前世界各国所需的能源大多数都来自于煤、石油和天然气,但很可能在几百年内就被人类耗尽;而且,矿物资源的利用带来的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由此引出研究和开发新能源的问题。然后,让学生直接进入《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的利用》专题网站,根据网页上的要求了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网页中已将学习内容分成太阳能、生物质能、氢能三个部分,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进入哪个网页学习,可以浏览其中的文章、图形、图像、音乐、动画,以及视频等,也可在“相关链接”中进入一些相关网站,查询相关资料。围绕学习主题,组织专题课堂讨论,发动、鼓励学生收集有关能源问题的资料,联系并综合运用物理、生物等学科的知识,在“学习BBS”中大胆阐述自己的见解,互相启发交流,取得共同提高。基本知识点学习完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入测试网页,及时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可以通过网络及时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然后,可以让学生完成讨论题(可视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口头讨论或在BBS中讨论)。“研究性课题”中的内容可作为课外活动。

参考文献:

[1]毕建洪.中学化学网络教学探究.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

[2]蒋平.高中化学自主分层教学模式的构建.化学教学,2002.

[3]林更环.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策略与实施.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

[4]毛辉.高中化学自主分层教学模式的构建.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6.

[5]王益群主编.化学素质教育探索与实践.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王云生.高中新课程教与学丛书(化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

[7]王世雷.构建基于网络的化学教学模式.化学教学,2006.

[8]杨光辉.化学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化学教学,2002.

[9]杨光辉.网络技术环境下的化学教学模式的探讨.化学教育,200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杨颖

素质教育下的化学教育论文 篇3: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

摘要:新课程标准下的化学实验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重要作用,不仅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要使学生的化学操作能力与科研探究能力有所提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高中化学实验;教育功能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化学教学,要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目标为引领,克服传统教育方法的种种弊端,着重培养学生的化学技能与化学能力,形成综合的化学素养,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高中化学实验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化学理论应用于科学实验的重要渠道,对培养学生综合的化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手段

高中化学课程中,有很多需要记忆和背诵的知识。这些化学理论知识一般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背诵的难度非常大。如化学元素的颜色、状态以及和其他元素的化学反应过程,这些知识如果只是一味地靠理论讲解,靠学生的记忆与背诵,是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的。随着化学知识的记忆量和记忆难度的增加,学生们学习起来会感到非常吃力,即使记住了相关的知识,也可能短时间内遗忘。化学实验作为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化学实验通过直观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元素的特性和化学反应过程,加深了学生的理解,让学生的知识记忆更深刻。同时,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学生经过自己的动手和观察,提高了动手能力,进而提升了化学操作技能,促进了化学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化学实验中让学生学习与理解化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化学实验操作能力,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而且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适应了当代社会对学生化学操作能力的要求。

二、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

新课程标准下的化学实验过程是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是对传统化学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化学学习过程不再是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记忆过程,而是提高学生操作能力的过程,是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精神的过程。化学实验教学的最大特点是让学生参与到实践的过程中来,转变了化学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以探究者的身份参与到科学实验中来,既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探究意识与探究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化学实验中有很多问题都是来源于社会生活的,例如厨房中的油、盐、醋,卫生间中的洗涤用品,人们日常用的化妆品等都是化学实验的研究对象,再如现代社会发展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能源短缺问题等,都在化学中有所涉及。通过化学实验,同学们可以认识到化学知识的实用性,培养在生活中学习化学的意识,更深入地理解化学知识并为我所用,明确化学知识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功能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放在重要的地位,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要靠“体验”这一方法来实现,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的“知、情、意、行”综合发展的过程。学生体验学习的主要途径就是化学实验,通过化学学习的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究的过程,培养自己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此外,学生化学实验的过程也是一个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的过程,这个过程激发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的理念,能够使学生对周围的化学用品和化学物质感兴趣,从而产生探究的欲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从生活中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创新能力

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源自于化学实验过程中的猜想、预测和假设。很多理论的提出与发明都是源自于猜想,在猜想的过程中体现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主动学习意识。猜想与假设的过程是学生提高自己发散思维的过程,同时也是提高自己创新能力的过程。具体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制定一套探究性化学实验教学计划。根据化学实验目标和要求,让学生自己选择实验器材和药品,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在此过程中只是起到一个鼓励和引导的作用。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交流讨论,根据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际的实验效果来评价与修正自己的化学实验方案,对实验过程、实验方法、实验器材作出正确的安排,根据化学实验过程的需要制定自己的实验计划与实验步骤,提高他们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也要充分发挥自己“平等中的首席”的作用,适时参与到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去,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例如,很多同学在非关键性的问题上纠缠,很多同学的化学实验缺乏计划性和条理性,因此。教师在必要的时候要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检查和指导,促进学生实验过程的顺利进行,得出自己的研究结论。

在这种类型的探究性实验中,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研究方案与研究过程,独立思考得出独到的见解,促进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实验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结语:化学实验的过程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操作中的过程,能够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与探究意识,深入理解相关化学知识,产生化学学习与研究的兴趣。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化学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尹习洲.新课改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反思[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2,(22).

[2]黄思良.谈高中化学实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功能[J].成才之路,2010,(25).

[3]张菊芳.论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J].学周刊A版,2013,(04).

作者:白克礼

上一篇:司法鉴定制度问题完善论文下一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