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毕业生市场调研论文

2022-04-29

摘要:CDIO是目前新型、有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当下企业对技工院校毕业生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力需求的提升,我们在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了CDIO工程教育的理念,为技工院校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一个新的思路、新的方向。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技工院校毕业生市场调研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技工院校毕业生市场调研论文 篇1: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与高技能人才培养探讨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和社会上高技能型人才紧缺这一现象的分析,深入探讨了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高职院校应以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来深化内部的教育教学改革。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学改革 高技能型人才培养

The qualit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ducational reform and the high skill personnel training discusses

Li Zhiqun Ou Yanhui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已经得到极大的发展,无论从办学规模,还是从产业效益上,高等职业教育紧紧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步伐。然而,随着高校的扩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高职毕业生就业难和高技能型人才的紧缺的矛盾日益凸显,我们必须科学的审视这一问题从而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1.高职教育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的必要性

近年来,由于我国新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数逐年增多,加之大量企业下岗人员需要再就业以及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使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形势变得异常严峻。在社会总体就业形势不佳而扩招后毕业的大学生数量又急剧增加的情况下,具有就业比较优势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日渐显现。造成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与社会就业环境不够宽松、就业体系不完善、专业结构不合理、用人单位片面追求高学历以及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等因素有关外,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毕业生职业技能素质低,缺少实践经验,不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企业如果使用这些毕业生,还需要投入相当多的培训成本。他们需要的是能直接上岗的毕业生,而高职毕业生的实际情况与此需求存在较大反差,这必然导致供求错位,使高职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高职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甚至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社会上高技能人才却严重短缺。当前我国产业工人队伍总体素质不高,技术工人严重匮乏。我国高级技术工人占技工总人数的比例偏低,在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信息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高级技能人才短缺现象更为严重。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已严重制约先进工艺与装备的有效应用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直接影响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竞争力的增强。因此,培养一大批既懂现代科学技术又具备熟练操作技能的高技能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

高技能人才只能立足国内培养,其渠道有两条:一是企业对技术工人进行培训,二是通过正规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这是主渠道。可以说,高职教育发展滞后是造成高技能人才短缺的重要原因。针对高技能人才短缺和高职生就业难之“两难”问题,教育部颁发了《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并强调指出“要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加强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

2.高职院校在学生技能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2.1 思想观念缺乏科学性。与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重学历教育,轻职业技能;重普教升学率,轻职教就业率”的急功近利行为和浮躁心态相对应,在高职院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学科系统性、轻职业应用性,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技能培养,重学历证书、轻职业资格证书的“三重三轻”现象。表现在:有些院校办学定位不准,追求上规模、上档次(如专升本),而不下力气在高职层次办出自己的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些院校重视应试性的理论教学,按学科教育模式片面加大文化基础课程的比重,压缩实践教学课时,削弱职业技能训练环节;有些院校办学思想封闭,专业与课程设置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脱节,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结合不紧密,导致毕业生职业技能不高,就业适应能力不强。

2.2 专业设置缺乏适应性。高职教育具有教育与经济的双重性,其人才培养工作既要遵循教育规律,又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没有系统全面的高职高专专业目录,造成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混乱,且不具备职业教育的特色。大部分高职院校是从高等专科学校、职工大学及其他成人高校转变而来的,或由中等职业学校升格而成,其专业设置仍沿袭了传统的专业体系,即简单地套用本科或原中专教育的学科专业目录,或略加改动。这种专业设置的最大弊端是不符合职业教育重实践、重技能训练的原则,并且缺乏适应性和自我调节机制。由于专业更新与退出机制不完善,落后专业的各种教育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影响了新专业的成长;由于缺乏专业细分机制,培养出的人才缺少针对性和应用性,不能满足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专业化分工对高技能人才规格、类型、数量与质量的需要;专业设置缺乏对市场需求的监测反馈机制,导致专业设置的盲目性和“跟风”的现象,也带来专业结构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脱节。

2.3 课程体系缺乏职业性。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通过课程教学得以实现的。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还不成熟,故长期以来其课程多以模仿高等专科教育为主,或是本科课程的“压缩型”,即课程体系仍是传统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模式,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理论深度,而忽视实践性和职业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得不到有效培养。

高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还缺乏创新机制和对市场需求变化的适应能力。没有新课程和新内容来补充或替代,自然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没有更多地建立在对现有职业进行深入分析论证的基础之上,导致培养目标脱离高职教育的实用性、技能性、职业性的特点。

2.4 师资队伍缺乏实践性。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多种原因,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其学历层次和整体素质都偏低。特别是随着近几年的扩招,高职院校规模与数量急剧扩大,教师人数也迅速增加。许多教师来自原中职、中专、大专等学校,或是刚毕业于高校的年轻教师,前者一般理论水平与综合素质偏低,后者大多数缺乏实践能力和职业训练。反映在队伍结构上,学科型教师占有较大比重,而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强“双师型”教师却严重不足。高职教育是以能力和技能培养为中心的教育,缺乏实践技能的教师是无法完成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艰巨任务的。

2.5 实践基地缺乏先进性。职业技术教育,顾名思义就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育,加强实践教学特别是加强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实践基地的先进程度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多年来政府对高职院校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加之高职院校申报的准入制度上没有对其教育资源和教学设施条件进行严格把关,加之评估监督机制不健全,导致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良莠不齐,绝大多数院校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没有能力配置高水平的教学设备和建设高档次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特别是高职教育还具有区域性的特点,地处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因受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实训基地建设更加滞后。

3.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深化高职院校教学改革

3.1 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先导,确立新的质量观和办学理念。首先,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要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劳动者素质、充分开发人力资源和拓宽就业渠道等战略高度来充分认识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其次,要确立新的教学质量观。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而不是学术型人才,必须以培养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为重点,实现知识、能力、技能与素质协调发展。第三,要确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为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能力,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职院校的必然选择。

3.2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做好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工作。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其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和适应多变的社会需求,与学校专业设置的合理性密切相关。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标(试行)》为依据,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特别是支柱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岗位职业的变化,在作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对现有专业进行重新规划和结构调整。并借此机会对相应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增设当地急需的新专业,改选或停招就业率低的老专业,使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体现专业设置的自我调节机制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多样化特色。

3.3 以实践教学和职业技能训练为主线,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高职学生除了应具备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外,重点是要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而实践性教学是培养实践能力、训练职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不可替代环节。因此,高职院校应打破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实践教学和职业岗位技能训练为主线,重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重点突出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能力、职业职能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要将实验、校内实训、校外实训、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加以统筹考虑,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或模块,保证实践教学连续性。在课程安排上,应增加实验、实训和生产实践的时间,保证实践性教学环节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即便是专业理论课教学,也应围绕培养能力和配合技能训练来展开,实现专业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要求相衔接。对那些脱离实际应用、与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联系不紧密的课程则予以淘汰。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和实施教学过程的载体,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包括实践内容)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针对当前高职教材建设滞后的现状,高职院校在积极采用高质量的高职规划教材的同时,要认真组织“双师型”教师并邀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教材。高职教材必须体现职教的特点,突出实用性、实践性和职业标准要求。要将企业最新科技成果以及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及时充实到专业教材之中,剔除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使教材内容紧跟当前先进技术发展的步伐。

3.4 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高职教学是以能力、技能培养为中心的教育,高职教师既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业务知识,又要具备过硬的实践技能和较强的实际指导能力,即具有“双师型”。以提高教师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一专多能、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关键。一是要加强培训。通过加强高职师资培训基地建设和建立高职教师定期实践锻炼制度,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实训指导教师和新进校的青年教师,到基地和对口企业进行专业训练、技能培训、现场考察或技术开发,让他们更多地贴近现场、接触生产实践,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并给学生更高质量的实践指导。二是要积极引进。吸引企业事业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高技能人才,在进行必要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培训后,让他们在高职院校任教,或聘请他们担任兼职任课教师或实训指导教师,以提高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在教师队伍中的比例。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也是高职院校拓宽师资来源渠道的有效方式。社会上不缺乏各种知识、能力俱佳的高技能人才,采用公开招聘的方法把他们吸引到教师队伍中来。三是要有效激励。学校要制订相关优惠政策,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鉴定考评;或委托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对他们进行技术等级鉴定,使专业课教师基本具有相应的职业资格;鼓励基础课教师在职攻读学位或获取继续教育证书;改革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将技能素质作为职务评聘的重要依据。

3.5 以强化技能训练为目的,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高职毕业生的特点在于其具有较强的职业意识、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技能的培养是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实现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则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高职教学建设的重点。为此,首先要按照教育部“水平评估”的标准要求,努力建设高水准的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要按照现代企业的生产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和动作,配备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的通用设备和先进设备以及高水平的实训指导教师,以尽量实现实训教学与生产实际的接轨,使学生置身于真实或仿真的职业氛围之中,得到基本的实践技能训练。有重要条件的学校或重点专业要为基地配备先进的实训软件和硬件,包括购置最新实训设备和工业型设备。这样既可以教给学生前沿技术与实用技能,教师又可在基地搞改造、技术开发和新产品生产,以增强基地的自我发展能力。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要以行业、企业为依托,实行产学结合、校企共建。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与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争取企业对学校在实训场地、设备、指导教师与资金上的支持。特别是要以协议的形式,在技术、装备、管理水平高的大中型企业建立较为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提高学生实训的质量与效果。

3.6 以产学结合为机制,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产学合作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大潮流,也是我国高职院校培养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实用技能人才,它与地方经济和当地企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互动关系。正因为高职院校为区域内的企业提供了人才与技术的强力支撑,企业与学校的合作是一种双赢,这就为建立产学结合的长效机制奠定了基础。订单式培养模式是一种产学合作模式,是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签订学生就业订单,在学校、企业两个教学地点进行教学与实践,学生毕业后直接到该企业就业。在这种双向参与合作模式中,企业直接介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专业设置、课程与教材建设等过程环节,并在师资、技术、设备、信息等方面开展合作与交流,其最大的好处是能使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实现“共赢”。对学校来说,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教学方法上理论与实践、课堂与现场紧密结合。学校根据订单单位的需要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人才。对企业来说,学校直接为他们培养急需的人才和后备员工,毕业生能做到直接上岗,直接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也节省了大量的员工上岗培养费用。此外,产、学双方还可合作承担科研项目,联合开发新产品,或委托学校开展技术咨询、职工培训和技术服务等。对学生来说,订单式培养能使他们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学习和锻炼,很快适应岗位需要。学生在学期间也免除了今后就业的后顾之忧。显见,订单式教育是一种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极为有效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它能很好地调动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的积极性,并从根本上化解了学校办学、企业用人和学生就业三方面的矛盾,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以产学结合为机制,大力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陈至立.抓住机遇积极进取开拓职业教育工作新局面[J].职业技术教育,2004,(6):2~5

[2]刘小芹.定单式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应具备的基本条件[J].中国高等教育,2004,(17):38~39

[3]王明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概论[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李志群 欧艳辉

技工院校毕业生市场调研论文 篇2:

CDIO在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探索

摘要:CDIO是目前新型、有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当下企业对技工院校毕业生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力需求的提升,我们在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了CDIO工程教育的理念,为技工院校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一个新的思路、新的方向。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CDIO;工程教育模式

CDIO工程教育模式继承和发展了欧美20多年来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是目前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至2017年4月,全球有28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所院校参与CDIO工程教育改革的研究和实施。我国从2005年汕头大学工学院引入并实施以来,目前有40多所国内高等院校建立了相关课程的研究与实践试点,并取得明显效果。2017年4月,我校也赴杭州参加了CDIO工程教育联盟会议,为全面启动基于CDIO理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增强技工院校的办学活力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 CDIO工程教育理念

CDIO工程教育理念中的C代表Conceive(构思)、D代表Design(设计)、I代表Implement(实现)、O代表Operate(运作),旨在以此全过程为载体使学生在工程科学与技术知识、个人职业素养与终生学习能力、团队交流与合作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都能得到系统的训练,从而达到预期目标。

CDIO基本内容可以总结为:1个愿景、1个大纲(表1)和12条标准(表2)和5项指引。它的愿景是为学生提供一种真实的产品和系统的“构思-设计-实现-运行”过程的真实工程教育环境。它的大纲对学生的四个层面的能力要求进行了全面的描述,使专业老师能够理解并予以实现,是我们合理设计课程目标、计划和进行评估的重要基础。它的12条标准对是否实践CDIO教学理念的判定标准。5条指引是对培养计划、课程结构、教学方法、教学评估和学生考核等方面进行指引。CDIO可用于各种不同的工科专业,并可作为一个通用模型,指导我们获得所期待的教学效果和培养目标。

2 我校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我校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分信息安全、网络工程和云计算三个专业方向进行培养,因为大多数技工院校的学生的学习习惯、基础不够扎实等原因,我们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以企業的实际需求为目标,以培养适应生产一线需求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基础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以实用为原则。经过市场调研,与企业共同制定了三个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但在培养过程中,总是不能很好地达成培养目标,出现了一些实际问题,比如:课程的设计上过于强调项目化,使得课程之间缺乏关联,不能相互支撑;专业技能课程过于强调实操,使得学生在学习上不求甚解,对所学知识做不到融会贯通,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等等。技工院校的毕业生的专项动手能力是非常强的,但各项技能相互协调的综合能力却比较缺乏。鉴于此种情况,必须改革我校现有的人才培养理念及培养方案,以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

3 我校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CDIO模式的探索

下面以网络工程专业方向介绍我校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CDIO模式的教学实践情况。

3.1 培养目标的确立

根据CDIO大纲的要求,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培养的学生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能利用专业理论知识分析并解决网络运行中的故障、能设计并部署中小型业网,对网络中的服务器、设备、软件、数据进行管理与维护等),还需要有较强的社会意识、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工程系统能力。

3.2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的设计主要定位在应用与实践上,以项目为导向,采用一体化教学,结合传统的课程体系,我们将CDIO项目划分为三级,1级项目为主线,2级项目为支撑,3级项目与核心课程为基础,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培养,非常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根据CDIO的理念,我们对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进行了探索,按照产品生产从“构思、设计、实施、运作”的思路进行课程设置,如图1所示。

基于CDIO 的课程体系与传统的课程体系的主要区别在于四个融合:能力与素质相融合、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学习与工程实践相融合、行动导向与需求导向相融合。课程体系以CDIO 项目为载体,围绕学科进行组织,学科之间相互支撑,实现了课程与项目的有机关联,为学生将来成为工程师打好基础。

3.3 实践场所的设计

实践场所是营造工程教育环境,培养网络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我们根据CDIO标准对实践场所的总体要求,改造和新建了四个专业实践场所,分别是计算机网络实训室、综合布线实训室、信息安全实训室和虚拟化与云计算实训室。实训场所设备齐全、先进,人文环境优良。均配备空调、监控、投影、安防设施、实训项目表、项目拓扑图、优秀学员和指导教师的图文介绍等。各实训室均采用分组形式设计,6人一小组,每个小组配备一个机柜(包含一套完整的实训设备),便于讨论、设计、实施与运行。我们还制定CDIO实训室管理办法,采用网上预约方式,便于学生在课外进行CDIO项目活动。任何一个项目的开展都在指导老师、专业课老师或CDIO老师指导下进行。现有实训室不仅可以完成传统的教学和实验,更加能够完成产品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的全部过程。

3.4 学生考核与专业评估

学生的考核方面我们采用过程型考核与成效型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将学生的基本个人能力、团队沟通与协作能力与项目的系统构建能力以及网络专业知识融合在考核中,既能体现学生完成的过程也能度量和记录其成果,完成教学目标的总体要求。

专业评估,是针对CDIO12条标准的系统化评估过程,将评估结果反馈给学生、 教师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以促进持续改进。我校根据ISO9001-2015标准的要求,结合多年的办学实践,形成了一整套质量管理系统,确保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各级规章制度对教师和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与学的纪律、权责进行了规定;每学期开学初的教学行为规范培训对包括了教师“备、教、改、导、考”五大教学环节及包堂制度的落实。院系领导、督导、同行的听、评课制度以及巡查制度及时地了解教与学的现状;采用每学期一次的师生座谈会、两次的师生互评以及督导评价的教学反馈机制,使教与学按照PDCA的方式进行良性循环。

4 结束语

技工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和造就企业生产、管理、服务一线急需的高技能人才。CDIO的框架和理念非常适用于技工院校的教学改革,根据我校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自身的特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将CDIO工程教育理念引入到该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中,构建了富有本专业特色的工程教育新模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为技工院校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顾佩华,沈民奋,李升平,等.从CDIO到EIP-CDIO——汕头大学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

[2] 王伟,王殿君,申爱明,等.基于CDIO人才培养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探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

[3] 李善寿.“CDIO”工程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的实施方法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0).

[4] 王红军,黄永新.CDIO工程教育中项目管理模式的运用[J].成人教育,2011(3).

[5] 陈洁.CDIO 工程教育模式在高职软件专业中的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6):74-77,81.

作者:王俊波 刘红兵

技工院校毕业生市场调研论文 篇3:

浅析技工院校的特色教育

摘 要:技工院校的学生培养具有市场化、一体化、双元化的特色,毕业生在技工院校得到动手动脑的锻炼及相关的岗前培训,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但即便如此,技工院校仍需要坚持特色教育,走特色强教之路。

关键词:技工院校 特色 教育

技工院校能够走到今天,与实习教学和技能操作密不可分,体现出市场化、一体化、双元化的特色。毕业生在技工院校中得到动手动脑的锻炼及相关的岗前培训,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多数骨干技工学校应届毕业生供不应求。另一方面,今天的技工教育仍面临严峻形势,如何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得到生存与发展,走出发展技工教育的特色之路值得教育者深入思考。

一、调整办学布局,优化办学结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技工学校已经不存在统招统分、经费包干的大锅饭形式,技校毕业生将进入市场参与竞争,经双向选择就业。技工院校的教育模式要进行转变,办学结构要优化,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办学模式,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市场调研,了解相关劳动力市场的用人信息和用人单位的要求,进行相关的专业设置、招生宣传、教学改革,以培养市场需要的技术人才;拓展开拓多样的办学方式,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打破传统的办学格局,拓展技工集团化教育,与高职教育相结合,联合高等学府、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国外院校等,用新思路进行教育办学,加强培养具有双证书的高级技能人才;以就业能上岗、上岗能工作为目标,岗前培训与在职培训相结合,开拓相关职业技能培训,开展学生的技能提升活动。

二、培养符合市场要求的人才

当前,我国高技能人才日益短缺,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生产岗位的需要。据相关的调查分析,在全国从业人员队伍中,有技术的就业人员约占三分之一,其中,技师、高级技师仅占不足4%,全国总计约70万人。其中由于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相当一部分人员的知识和技能结构已不能适应现代化的生产,再加上年龄结构老化等因素,实际存量不超过50万人,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技工院校作为我国培养技能人才的摇篮,几十年来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了千万名技能人才。特别是近几年来,通过在技工学校中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逐步提高了技工院校的教学质量,个别院校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上赢得声誉,创出了自己的品牌,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加上技工教育五十年的积累和沉淀,为技工学校更多地承担高技能人才培养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做好两个结合

1.常规教学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学生在现代化生产实训中提高自身技能的一种重要手段。

2.发展技工集团化教育与多种办学相结合

技工教育适应市场需求,培养出的学生对企业岗位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这就是技工教育本身的特色。同时,要多种办学模式并行,举办“短、平、快”等短期培训班,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到一门技术,走向市场。

四、技工学校发展特色教育的建议

1.合理布局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根本,以专业设置、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技能鉴定为起点,以培训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对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提出更高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集团化的教育作用,使高技能人才培养形成多层次、多方位的立体化模式。把每年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作为督导评估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的重要依据。

2.实施双元制教学

建立符合技工院校自身教学实际的培训师资体系,加强提升实习指导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提倡双元制教学。

实践技能是技工学校的特色,为提高生产实习指导教师的水平,可以采取定期组织相关理论学习和外出进修培训等方式,实习指导教师可到生产现场参加实际操作顶岗教学,提高技能操作水平。

3.加强校企合作

一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更真实的、更有效的学习环境和过程,二是为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确保有关的教、学、产一体化,四是提供一个开发提升教师及学生能力的平台。这种结合既可通过聘请企业一线的专业人员来学校授课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派遣教师、学生到企业实习顶岗等方式实现。通过校企合作,让学校教师参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有关科研教学项目,更好地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

(作者单位:青岛海洋技师学院)

作者:唐婧 王鹏

上一篇:基于技术创新的岩土工程论文下一篇:英汉名词修饰语语序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