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灵性文学研究论文

2022-04-20

摘要:本文分析李娟阿勒泰叙事文本的基础上,梳理出新疆阿勒泰游牧文化书写的构建及意义。关键词:李娟,阿勒泰叙事,意义作者简介:古再丽努尔·亚森(1992.4-),女,维吾尔族,新疆和田人,新疆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维吾尔现当代文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国灵性文学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国灵性文学研究论文 篇1:

凌力《少年天子》的审美追求和创作个性

摘要 凌力以雄健的笔力和丰富的知识创作了大量的历史长篇小说,在文坛上如一颗闪亮的明星熠熠生辉。她身上所特有的学者素养以及文人气质使她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具有独到的审美追求和创作个性。本文通过对凌力的历史巨作《少年天子》进行解析,探讨凌力的审美追求和创作个性。

关键词:凌力 《少年天子》 历史小说 审美追求 创作个性

新时期的文学流派众多,更迭演变不息,而历史题材小说却以强劲的生命力登上了文学舞台,一大批历史作家崭露头角,争奇斗艳。凌力就是其中的一位,她以超群的才华,卓绝的笔力创作出一部又一部优秀的作品。从20世纪70年代的第一部小说《星星草》的问世,到凭借《少年天子》一举摘得茅盾文学奖的桂冠,再到接下来一系列的宏篇巨幅,无不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影响。

一 关于《少年天子》

《少年天子》是继《星星草》之后凌力的又一巨作,小说以清朝入关的第一位皇帝顺治为主人公。自幼受到汉文化薰陶的顺治崇儒教,重文士,习汉俗,力倡“满汉一体”,摒弃“勤兵默武”,停圈地,整吏治,罢三饷,宽逃人法,可谓是呕心沥血,废寝忘食。然而朝堂上下颇多阻挠,重臣弄权、官员腐败,满族贵胄、阳奉阴违,致使顺治的改革之路异常艰辛,举步维艰。种种艰险之下,顺治变得心力交瘁、多愁善感起来,竟不顾太后及百官的反对,毅然决然地与弟媳乌云珠交好,相知相恋相伴,其情缠绵悱恻,感天动地。整部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又不失历史真实。作家凌力驾驭在历史之上,用流畅典雅的语言给我们呈现了一幅鸿篇巨制。《少年天子》可以说是一部大气磅礴的历史小说。

二 历史小说:历史审美的再现

历史小说的创作是一个异常艰辛的过程,用“带着镣铐跳舞”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它不能够像其他小说一样擅自虚构情节,天马行空的想象,这样就会违背历史小说家的初衷,失去历史小说的存在意义。因此,历史小说家容易走入极端,常常恪守城规,循规蹈矩,拘囿于历史真实,被浩瀚的史实资料所禁锢,展不开想象的翅膀,文字多显得枯燥乏味,毫无生气。然而作家凌力却能够突破禁锢,以厚重的历史作为依托,赋予小说主体情感和生命体验,使小说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乏艺术的灵性。就这方面而言,小说《少年天子》堪称精品。根据凌力自己的观点,她更强调历史小说的文学性,她认为历史小说区别于现实题材的小说的根本属性在于,历史小说特有的历史感染力以及历史审美价值。然而,历史小说又必须得遵循所有文学作品的规律,保证作品有曲折的故事情节,丰满的人物形象等等。在这方面,凌力确实做到了。

三 作家:历史的叙述者与生命的体验者

《少年天子》初稿完成于1984年,到1986年这期间,作者三易其稿才刊印发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是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一系列的政治变革和制度改革以及经济改革将人们带入一片陌生的环境,很多人面对新的形式都显得无所适从,不知所措。这种情况下,人们就需要追溯历史,寻求解决的办法。凌力在这个时候写出了《少年天子》,实在是意义重大。

一方面,顺治励精图治致力变革的那段历史非常切合八十年代的改革浪潮;另一方面,历史事实由人创造,不管是什么时期的史实,人始终是其操作者,特别是在强权政治时期的封建社会,历史事件发生中的主观因素和偶然性联系更紧密,只要能够将实施操作者的主观心理、客观环境以及个性情感等因素加以了解,也就不难对历史事实的发生及发展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基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人本身也就是作为主体存在于历史中,而历史则是因为人的存在而存在,这也就要求历史文学创作者需要在对历史了解的基础上,跳出历史,借助于故事突出人物性格,成功塑造人物形象。所以不管从哪一个角度来看,历史小说的创作主体应当集中在人的身上,这才是小说的灵魂及核心。历史事实真实性要求作者必须要成为历史的叙述者,注重人精神世界的真实情感,成为历史的体验者。借历史史实为当今社会改革提供典范和理论依据。

小说《少年天子》将一幅巨大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生动地再现了统治阶级革新派与保守派的殊死搏斗,虽然顺治帝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实施改革到最后还是以失败而告终,但人们却深深地被他那股改革精神所打动。作者正是通过以民为本,整饬吏治,振兴朝纲等多重命题拉近了历史小说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距离,激发了读者的社会责任感。可以说,《少年天子》这部小说是顺应了时代潮流,为推动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从以上这些方面上讲,凌力是历史的叙述者与生命的体验者。

四 审美追求和创作个性

1 历史真实与艺术超越

文学界对于历史小说的定义一直存在争议,其所争的关键之处还是在于作者对文学和历史两个方面的把握问题,主要是二者之间的定位与定量关系。历史小说与其他题材的小说不同,它取材于历史,就必须忠实于历史,不然的话就很容易将读者带入误区,造成误解,同时,既然作为小说,那就要符合文学作品的特点,要有丰满的人物和曲折的情节,这就要求作者能够凭借合理的想象以及适当的虚构对历史资料进行渲染和艺术加工,从而使其上升为文学。

历史是经由人类凭借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来的,历史本身就属于人类。因此要想重现历史就必须要塑造历史人物形象,但前提是要建立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之上。然而史实资料浩如烟海,所记载人物资料不过是一些生平事迹、事业功勋之类的,并无半点关于他们的情感、意识、思想欲念等有关的记述。而人,无论是置身历史时空还是现实世界,都应该是有生命的个体,都应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灵魂。在《少年天子》中,凌力站在历史的角度,用现代意识去理解和挖掘历史人物,并还原历史真相。

首先,作者预先设定好历史环境和文化氛围,然后结合时代特点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物既有独特的历史神韵,也不乏时代气息。凌力一度强调历史创作一定要注重营造历史氛围,作品中的人物要符合历史特点,他们的性格、追求、精神、命运都是特定历史的产物。因此,凌力笔下的人物能够带领我们领略到历史的真实与厚重。例如顺治皇帝,身为清朝入关的第一位帝王,肩上的担子着实沉重,开始也确实雄心壮志、豪气冲天,但是由于朝堂初建,社会矛盾激烈,宫中斗争险恶,尤其是以多尔衮为首的重臣玩弄权术,擅自专权,对顺治帝色厉内荏,毫无君臣之道。这就使得福临不得不在用嬉戏玩闹来掩盖内心的不满的同时又要用至高皇权来抚慰心中的惶恐。假以时日,顺治帝自然变得喜怒无常再加神经质。凌力对这段历史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构建一系列的情节,例如对乌云珠疯狂的争夺,剑劈御座,封刀斩康妃到最后出嫁,充分突出了福临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其实顺治帝喜怒善变、脆弱无助的性格背后蕴藏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凌力通过对福临的刻画将那一段历史风云展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凌力在人物的刻画上追求人性化。人性这个概念的范围非常广,它既包括温婉优雅的传统人性,也可指暴动狂躁的现代非理性人性。大多数历史小说里的人物仅仅局限于传统人性,而凌力则冲破了这层限制,她将由封建文化和伦理纲常紧紧禁锢的人性撕裂开来,深入剖析个体最深层次的心理和情感历程,彰显出一种现代张狂的心理特点。

另外,凌力非常善于在情感和理智以及人性与道德所造成的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性格。例如对顺治的描写,活泼的少年天性与庄严的帝王风范并存,自卑脆弱的个性又伴随着果断无情的杀戮,对汉文化的推崇同时对本民族的自豪,一系列的矛盾冲突造就了这位帝王性情多变、彷徨无助的悲剧色彩。由此可见,凌力在刻画人物性格时笔力风劲,含蓄但不失深邃,让读者感觉就是身临其境,在面对面与他们交谈。

总而言之,凌力诗史结合的创作风格让她能够轻易地驾驭浩如烟海的史实资料,能够很好地做到对史料的取舍把握,适度地对历史原貌进行虚构,但总体上还是最大限度以还原历史真相为主,使小说既有历史的凝重感又不失灵性。

2 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小说创作

小说《少年天子》的另一大特点就是作者在女性主义视野下塑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上至庄严的太后,下到平民女子,各自的性格特点都十分鲜明,且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例如,皇室之中两位显赫的人物,孝庄皇太后与董鄂妃乌云珠,都是作者塑造的相当成功的女性角色。孝庄皇太后端庄大气、深明大义、沉着果断等等,以及乌云珠的伶俐机智,都证明女性身上同样闪着人性的光辉,并且这些特点并不比男性逊色。就连身处社会最底层的乔梦姑,虽遭百般摧残千番凌辱,但她也有自己的反抗方式,不屈服在自己的命运之下。

凌力巧用女性主义,把关键人物的女性作用发挥到极致。如福临与乌云珠之间的爱情,传统观念里并无多少爱情,更多的男性对女性的宠爱甚至是赏玩,在深宫大院更是如此,可乌云珠不然,她凭借自己聪明的才智以及丰富的修养赢得福临的赏识和尊重。在其他女性形象的塑造中也是如此。从她们的命运、心理和性格上可以折射出作者对她们的关怀和理解。例如,当素云被陆建赠予傅以渐为妻的时候,作者大量描写了素云的心理活动,表现出素云作为社会最底层的人孤立无助命运不堪的情景,对她们报以深切的同情。而另外一位同样处于底层的乔梦姑,作者同样通过细致的描写表现出她对命运的挣扎,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一直在与外界的压迫作斗争,同时还将希望寄托于柳同春身上,希望终有一天柳同春能够出现在她面前,并伸出援助之手救她脱离苦难。从乔梦姑身上,我们能够看出作者赋予女性的同情和关注,从女性主义给予她们人道主义关怀。

五 结语

作为新时期文坛上一颗崭亮的新星,凌力在历史文学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从第一部小说《星星草》的发表到“百年辉煌”的鸿篇巨制,再到后来的《梦断关河》,二十年来的累累硕果也让读者津津乐道。这主要还是在于凌力个人敏锐的历史视角以及诗意的文人情怀,成就了其一篇篇经典之作。她的作品很好地处理了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之间的关系,真正做到了释放有度,使作品具有浓郁的历史气息又不失现代审美情趣,实在是难得的佳作。

参考文献:

[1] 凌力:《少年天子》,十月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2] 李少雍:《中国古代的文史关系——史传文学概论》,《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5年第9期。

[3] 凌力:《从〈星星草〉到〈少年天子〉的创作反思》,《〈少年天子〉后记》,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4] 花建:《论中国当代历史小说的美学创新》,《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88年第4期。

[5] 李树声、凌力:《人的颖悟与梦的追求———漫谈凌力的作品及其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2年第9期。

[6] 吴秀明、陈择纳:《高阳历史小说论》,《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2年第8期。

[7] 陈娇华:《论凌力历史小说创作的审美风格》,《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8] 陈娇华:《生活化的历史叙事——从凌力创作看近年来历史小说的生活化叙事倾向》,《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刘永艳,青岛农业大学动漫与传媒学院高级经济师;张赛,韩国庆星大学数字媒体学院影像专业在读博士生)

作者:刘永艳 张赛

我国灵性文学研究论文 篇2:

论李娟笔下的阿勒泰叙事的构建及意义

摘 要:本文分析李娟阿勒泰叙事文本的基础上,梳理出新疆阿勒泰游牧文化书写的构建及意义。

关键词:李娟,阿勒泰叙事,意义

作者简介:古再丽努尔·亚森(1992.4-),女,维吾尔族,新疆和田人,新疆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维吾尔现当代文学。

新疆散文作家李娟凭其阿勒泰叙事散文《九篇雪》,《阿勒泰的角落》,《走夜路请放声歌唱》,非虚构长篇《冬牧场》及《羊道》三部曲等作品 曾获“人民文学奖”,“上海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天山文艺奖”。李娟笔下的阿勒泰系列散文及叙事引起学界及广大读者的关注。李娟的阿勒泰题材系列散文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浓郁的少数民族游牧风情,从李娟的阿勒泰系列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她以最美的描写方式全景地再现了阿勒泰游牧人民的原型生存环境,以最纯粹朴素的语言歌颂了边疆牧民人们在艰难地自然生活中的乐观态度,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形象及在苦难与生存面前那种质朴淳厚的人生哲学。

李娟拥有了独特的阿勒泰抒写风格,是因为阿勒泰的民俗美吸引了李娟,启发了她的灵感,丰富了她的创作。也就是说李娟也呈现了,丰富了阿勒泰的美。李娟自己说到“如果说其中也有几篇漂亮文字,那倒不是我写的有多好,而是出于我所描述的对象自身的美好。”[1](李娟,《阿勒泰的角落》新星出版社,2013年9月第一版)。文学是一种有着鲜明个人风格的艺术创作,任何一个文学作品跟作者的生活环境,生活体验,世界观,审美观有密切的关系。作者儿童时代的體验及经历给他后时的创作添加巨大的魅力及丰富的内涵。每位作家的作品往往反映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及其他的生活体验,作家的体验来自于他成长的地理环境及社会环境,文学作品中对自然环境的描写而言,作家描写的自然环境就是自己构建的世界。李娟心中也有一片属于自己构建的世界那就是阿勒泰。因此她选择了阿勒泰,描写了阿勒泰。童年的阿勒泰生活及体验,使得李娟笔下的阿勒泰叙事变得更宽广,更深邃,更有特色。李娟启蒙于汉文化地区,受惠于少数民族牧民共同生活,这种双重文化视域下的生活体验给予了李娟多元的文学表达范式。阿勒泰牧民地区,自然与人文景观的书写、新疆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及民俗习惯、阿勒泰地区的游牧文化与现代化等多元视野共同构成了李娟阿勒泰叙事的内涵。李娟散文中的阿勒泰叙事研究,主要是对李娟以阿勒泰题材为主要内容创作的文学作品的审美探究。就阿勒泰叙事可能涉及到的研究内容而言主要有:对李娟阿勒泰叙事散文中的游牧地区民族风情的描述,对阿勒泰叙事作品里哈萨克女人形象的描摹,对李娟阿勒泰叙事散文的艺术特点,美学价值及生态意识及文学地理视野的探究等。此外,李娟关于阿勒泰发展的现代性反思,对自然环境破坏的批评态度也应是阿勒泰叙事研究的应有之义;这样一方面既能够挖掘李娟笔下阿勒泰叙事作品的美学价值;另外一方面也可以为借李娟的关注视野,为边疆和内地的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拓宽道路。也可以认为正是由于李娟的阿勒泰题材散文创作,好多人都知道新疆有一个优美地方叫做阿勒泰。阿勒泰叙事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民俗书写,文化审美特质,使得读者产生了极大的阅读兴趣。而通过这种多民族共同生活,共同聚居的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叙事却从另外一个层面促进了不同文化,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互通,足进民族团结,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阿勒泰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北部,那里的居民以牧民为主,游牧文化最突出的地区之一。有哈萨克,汉,回,维吾尔,蒙古等36个民族,少数民族约占总人口一半,算是我国多民族共同居住生活的典型地区。

文学作为文化间沟通的一种重要媒介和载体,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李娟散文的阿勒泰叙事不仅为疆外了解新疆多元文化提供了一种直观地审美观照,其深层意义在于通过汉族作家的双重文化体验弘扬了中华民族一体多元的文化脉络和精神意蕴。

李娟是长期生活在新疆阿勒泰,对少数数民族牧民有深情的爱,她的阿勒泰系列散文生动的呈现了当地游牧人们的原始生存状态,天真担当的性格,民风民俗地貌风情,以及哈萨克,汉,维等各民族大融合的和谐情景,真是的反眏了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人民坚强乐观,尊重自然,勤劳善良,热情好客的美好品德。她用充满灵性的文字书写新疆游牧区阿勒泰山区的点滴物事,记录了在中国境内即将消逝的游牧文化及当地牧民一年四季的生存图景。她的阿勒泰题材散文及叙事给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提供了多种视野。

参考文献:

[1]李娟,《阿勒泰的角落》新星出版社,2013年9月第一版。

[2]李娟,《我的阿勒泰》,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年11月第一版。

作者:古再丽努尔·亚森

我国灵性文学研究论文 篇3:

浩公风骨,儒雅气质

曾经为拍赵浩如先生的专题片,我与赵浩如先生,有了些交流。浩公一如他的书法,淡定从容,无拘无束。他举止飘逸,一举手一投足,敏感,机智,幽默且带几许童心,交流谈吐无拘无束,常常直言慷慨一语道破。常说文如其人,却不尽然,而书如其性,多是必然。在他的书法中充满了传统文化人的厚重、儒雅。

亲炙名师好赋敏,厚学集古成浩公。赵浩如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那时云南大学学术氛围浓郁,有许多名师聚集于讲坛,正所谓大师传道授业解惑,为他后来的书法艺术打下了非常牢固的传统文化基础。在母校教书育人期间,赵公将《三国志注》《世说新语注》《说文解字注》《水经注》这“四大古籍名注”以及《说文解字》等经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方面的造诣,又促进了他对先秦文学的研究。他的学术专著《楚辞译注》的出版,引起各方关注,成为当时普及古汉语知识的重要读本。与此同时,赵先生的《诗经选译》也被上海古籍出版社选入《古典文学作品选读》丛书系列之一,成为新中国第一套古典文学作品选读本。两书多次再版,刊印数十万册。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与教学工作40余年来,赵浩如除了在文学研究方面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专家和楚辞学者之外,还在2002年被中国书法家协会评为“德艺双馨”书法家。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史与书画有着非常亲密的文化血脉关系。赵浩如书法的成功脉络也是如此。他从小习书法,家存的“三希堂法帖”和魏碑对其长期临池习字有很大的模拟引导作用和影响。而后来对国学,特别是先秦文学和古代诗词的研究,为其书法的提高和成功提供了一种氛围和营养。谈到这一点,赵公认为,中国的书法作品处于一种文学与文化相互融合的关系,只有在这种传统文化涵养与艺术才华融洽的关系中,汉字书写的技法才能进入真正的审美境界,挥洒自如,内外一致,才能写出有书卷气韵的高雅品味。

赵浩如淡泊洒脱,常年勤研书法之道,是传统文化滋养的书法名家。除了渊深家学和名师指点之外,赵先生在漫长的书法学习过程中,勤学苦练、孜孜不倦。他常说:“要写得一手好书法,不仅要有深厚的传统功力,还要有丰富的学识修养。国学、历史文化和古典文学是书法的底蕴,只有多读书才能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多读书才能下笔不俗,才能将人品与灵性渗透到字里行间,让笔墨流露出清雅的气质和书卷的韵味。”他的书法博采众家之长,属于心领神会,颇得书道真谛,在他的笔下,看似简单的线条组合的方块字,能在赵公的匠心独运下,“形美而感目”。赵浩如的书法以二王为宗,又兼收李邕、米芾、董其昌、王铎等大家之长,融汇一炉,自成一格。其书法以行草见长,亦作甲骨与隶书。其书结字端庄秀美,体式中和沉静,用笔则筋骨健朗,秀逸遒劲,作品挥洒自如、墨色秀润。

赵公的书法,有着很深的美学意蕴。赵浩如在书论和书法美学方面也颇多造诣。他重视语言文学形象与书法美的关系,探讨中国书法艺术审美感受的特殊性,力图出新。他善于分析书法作品感情与个性内蕴与外露的关系,尊重书法研习中的传统格式,强调书法作品的个性化,研究书法技巧的优化与俗化问题。他针对现代派书法提出“只有在充分认识传统书法艺术的精神之后,创新才会有所造就”的观点,提出“如果象不如绘画,意不逮书法,破而不立,新而不创,那么不仅创造性极低,而且破坏力也有限”的鲜明观点。赵浩如这样辩证形象地为学好书法开方:“写出一手好字要拥有物我两忘的境界,不恋功名利禄,要潇洒,要随意,但又要怀着一颗对艺术创造的敬畏之心,认真对待。”?这种艺术境界或许才是习书的真谛。为此,余秋雨先生这样评价赵浩如的书法:“赵浩如先生的书法让我们联想到数百年前中国学人的自然生态。他们就是用这样的笔墨著作、写信、赠诗的,有时来了雅兴,便写得堂皇一点在家里挂挂,或互相送送。书法在当时算不上一个特殊的职业,只是自然生态的一部分而已。赵浩如先生把这种寻常形态带到了今天,又十分自然地溶入了自己的生命节奏,让大家看到了不带太多‘书法气’的书法,实在是弥足珍贵。”(余秋雨《赵浩如书法》序言)

经过几十年来对书法艺术的探寻追索,赵浩如在书法方面结出了累累硕果。他的作品多次参加省内外及国际书法展,多次入选全国书法篆刻展览。出版有《赵浩如书法》(作品集)和《赵浩如草书前出师表》(字帖)等,发表了数十篇书学理论研究论文。他多次参加全国书学理论及艺术研讨会,还应邀作为访问学者,到美国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艺术系、西卡罗莱纳大学艺术系讲授中国书法及文化背景,并在密苏里、新西泽、北卡罗莱纳、夏威夷等州举办个人书法展,为我国的书法艺术,以及增进国内外文化艺术交流与合作做出了突出贡献。“先秦文学的素养,宋明之间的笔墨”,这是学界对赵浩如文学研究道路及书法艺术的一种最贴切的诠释;而其独立儒雅的人格、洒脱的风骨,对所爱事业不懈的耕耘与永不停止的奋斗精神,则是赵浩如书法艺术,永远常青的源泉。

作者:王弘毅

上一篇:写作作业设计策略论文下一篇:媒介批评文本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