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灵性

2024-06-29

艺术灵性(共10篇)

篇1:艺术灵性

从小到大,断断续续听说过不小有关黄鼠狼的故事,出于对这种动物的敬畏,一般是不直呼其名的,都称呼其为“老黄”

邻居大娘讲过她儿时经历的事情。小的时候,家里有一破旧的闲房,住了一只黄鼠狼,有很多年了。一年,家里养了几只鸡,刚开始下蛋,却在一夜之间不翼而飞,后来在老房里发现了蛛丝马迹,有许多的鸡毛和新鲜的血迹,最后断定是“老黄”闯的祸,于是就要讨个说法啦。大娘清楚地记得,她的`母亲就在老房子的外面念叨起来,内容是:农家人,养鸡不易;再呢,给了你住的地方,做了这么多年的邻居,你不应该闯祸……说了很多很多,最后竟哽咽了。第二天,出门吓了一跳:门前不远竟齐齐整整地摆了几只很小的黄鼠狼!那是闯了祸的惩罚吗?应当是了。有好几天大娘的母亲都很难过,为不见了的鸡,也为了那几只不懂事的……后来还在老房子的门外,讲了许多次话,大意是,孩子们不懂事,说说就行了,不必那样的呀,那样谁都不好受啊。

这是听来的,讲的是“老黄”谢罪的故事。下面的故事则是现在还健在,也很忠厚的老人亲身经历的事情

那还是在集体时,还是个孩子,跟了大人一起在晚饭后到邻村看电影,天还未完全黑。经过一沟渠时,正爬着坡呢,忽然发现一排的“老黄”浩浩荡荡经过身边,“就在眼前,当时都蒙了,稀里糊涂的,竟害怕地脱了鞋,拿在手里去打那东西……”

“ 后来呢?打到了吗?”

“ 没有啊,后来胳膊痛了好长时间呢。”

这该是惩罚人的故事吧。排了队的”老黄”我也见过,不过就是四、五只的样子,匆匆忙忙地过道,没那么气派。

还有一故事,是老黄感恩的故事。有些牵强,我以为。

也是在集体的时候,一只“老黄”被夹兔子的铁夹子夹住,挣脱不得,大伙看见,很失望,晦气,有一女社员,发善心,求年轻人放了它,本来大伙也没寻思害它,就顺水人情打开夹子。急急的走了很远,频频回头,看着一群人,有人还看到它向着人群磕头呢。

我更相信是它跑累了,在歇呢;又受了伤,走路恰似行礼。不 过呢,我们还是很愿意相信并接受它的谢意的,毕竟,它让人类有些畏惧呀。

……

篇2:艺术灵性

稍微发点声音;英雄的语言开始

时是有声与无声的平均混合……

至于人的语言则几乎全是发音的`,

只是有时发音较轻或是哑口的。

——维柯《新科学》

以上所引,是大美学家克罗齐的老师

维柯作品中最有意思的文字。有谁会

关心或关注神的时代、英雄的时代和

人的时代这三个时代的演进呢。透过

这三个时代各自为“政”的语言,维柯

竟发现,无论是神,是英雄,还是人,

发出声音,只是角色担当不同而已。

神的语言“几乎是无声的”,英雄的

语言是“有声与无声的混合”,人的

语言“几乎全是发声的”。逆推之下,

越没有发出声音越高贵,声音越轻

越有力量。不像网络时代,人类总

怕自己的音量不够大,拚着老命,

放开喉咙,发出各自的最强音。

为今之计,声波污染最受忽视。

因为寂静仿佛使人失去耐性。

再也不愿像神一样默默号令。

篇3:艺术灵性

关键词:尊重,鼓励,宽容,动情,牵引

新课程改革倡导发展性评价, 要求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现在我们进入一个关心生命的课改年代, 融合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小学语文教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不仅要关注学生终身发展, 更应关爱学生的生命。作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如何关爱学生的生命, 让学生在课堂中焕发生命的活力呢?

一、要尊重

尊重学生的人格、权益, 是关爱学生生命的立足点。教师应承认学生的差异性, 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个体性, 与学生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尤其对于语文来说, 学生有自己不同的感悟, 不同的理解, 教师更不必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

一位教师在教学《狐假虎威》时问:“你认为狐狸的主意是好是坏?”大多数学生说狐狸的主意坏, 因为它在说谎。极个别的学生认为狐狸的主意好, 它虽然说谎, 但巧妙的保护了自己。教师评价说:“大家讲得都有道理, 特别是后边的学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真是了不起。”这位教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意见,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尊、自信的个性品质, 还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二、要鼓励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许多名师也认为鼓励是教育的法宝, 是最廉价的润滑剂。确实如此, 鼓励可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学生在这种自由的空间里可与老师、学生进行心灵的碰撞, 生命的融合, 不断的获得成功的体验, 并在成功中走向成功。

众多特级教师在课堂上总是自始至终地进行鼓励性的评价。如:“相信自己, 你们会读好。”“你真行!”“再努力一下就成功了。”“我怎么没想到, 你体会得太精彩了。”“你跟大家的想法不一样, 快说出自己的想法。”“佩服你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多好的问题, 会读、会思考, 进步真大。”“大家在用心读书, 渴望知识的热情深深的感染了我。”……据说, 于永正老师鼓励学生的方法有近百种。鼓励让学生智慧的火花得到迸发, 并使火花燃烧, 照亮全班, 让整个课堂充满生机。

三、要宽容

赞科夫主张对于“后进生”更加需要在他们的发展上下工夫。要使学生发展, 首先得宽容他们在发展中出现的错误。只有宽容他们的错误, 才能减轻他们的思想负担, 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才能发动他们本身的精神力量, 才能真正的关爱他们的生命。

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执教《程门立雪》一课, 一个学生读错一个生字时, 贾老师对大家说:“不是他不会念, 而是他没看清楚。”这个学生立即纠正过来, 等他读完时, 贾老师又竖起大拇指说:“真不容易, 7个字全念对了。”一个学生读完一段课文后, 贾老师说:“读错几个字是正常的。”贾老师是多么宽容, 他在细心地呵护学生幼稚、脆弱的心, 这不正是关爱学生生命吗?

四、要委婉

在语文课堂上, 学生在听、说、写的实践中, 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 出现差错是常有的事, 出错也应该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权利。心理学家伯利纳通过实践证明:“受到激励的学生学习劲头十足, 学习成绩不断提高。”这儿有个可借鉴的例子, 国外有位教师发现一位学生把苹果画成方的, 便询问:“你为什么画成方形的呢?”学生说:“我在家看见爸爸把苹果放在桌上, 一不小心, 苹果滚到地上摔烂了, 我想, 苹果是方的, 就不会掉下来了。”老师听了不仅没责怪, 还鼓励他:“你真会动脑筋, 祝你早日发明出方苹果。”苹果本是圆的, 画成了方形的, 已经脱离了实际, 而这位教师却鼓励学生“早日发明出方苹果”。这样的评价尊重了学生人格, 鼓励了学生创新。我们应该从画苹果的故事中得到启发:教师评价学生, 对其不足, 既不能漠视不理, 也不宜斤斤计较, 要在学生不足的背后看到“亮点”, 评价学生万不可求全责备, 有时需要适度模糊, 看不足用“凹透镜”, 看优点用“凸透镜”, 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我们要时时记住: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有亮点, 要在评价中让学生的亮点亮出来, 多一份鼓励就是多一份自信, 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孩子的智慧与理想的亮点, 让无数个亮点汇聚在一起, 在我们的课堂中燃烧。

五、要牵引

维果茨基说过:“教育学不应当把眼睛看着儿童发展的昨天, 而应看着儿童发展的明天。”著名教师于永正在上二年级《夕阳真美》这课时开课就问:“夕阳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别看问题简单, 可就有人不知道。老师迎难而上, 请了摇头最厉害的小女孩。谁知她张口就说:“是早晨的太阳。”引来哄堂大笑, 遇到这种情况, 其他老师通常会说:我们请其他同学帮助她好吗?可贵的是这时候老师没有请其他同学包办代替, 而是这样点拨的:只要你读一读每节的第一句话就会明白。小女孩大声地读“傍晚, 爷爷和奶奶带着我去看日落。太阳已经西斜。太阳慢慢地向下沉。”刚读完, 她高高兴兴地说:“夕阳是傍晚快落山的太阳。”听到这里, 我都为小女孩高兴, 谁能说她不是自己读懂的呢?总之, 应该强调的是不管老师读还是学生读, 都必须带着问题有目的的读。无疑而读, 为读书而读, 纵然读千遍其义也难现出来。

评价是一门艺术, 艺术的评价是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注, 是对学生独立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关注, 是对学生生命的关爱。

参考文献

篇4:勤奋劳作与艺术灵性

1961年出生于沈阳,1986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壁画专业并留校任教。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漆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1986年获“中国现代漆画展”优秀作品奖,1989年获“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铜奖,1995年获“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优秀奖,2001年获“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优秀作品奖、“科学与艺术展”提名奖,2004获“美术文献学术提名展”提名奖。于1995年和1998年两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展览。曾担任《中国现代美术全集·漆画卷》(人民美术出版社)副主编、《中国当代漆画精品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主编、“首届全国漆画展”评委、第二届中国漆画展评委、中国漆画双年展评委、“第十届全国美展”评委、“第十一届全国美展”评委、“韩国清州国际工艺双年展”评委、“第三届中国青年美展”评委。1995年出版《程向君漆画集》(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出版《心灵的巴别塔——程向君的艺术》(人民美术出版社)。

程向君是一位诚实的、勤奋的、富有探索和创造精神的艺术家,他在绘画领域耕耘二十余年,漆画创作成就尤为突出,可谓硕果累累,居于学术前沿。他有较为坚实的绘画基础,漆画虽然与一般绘画创作有共同的原理,但用漆的材质去创作绘画,其作品又有不同于其他画种的特殊性。如何熟练地、驾驭自如地运用漆这门手艺来为绘画创作服务,是他从事漆画创作绕不开的课题。“作为一名漆画家,怎样才能找到属于漆画艺术的本体语言呢?怎样才能把漆的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呢?”他东寻西找,上下求索,终于逐渐明确,从事漆画艺术创造要妥善解决“技”与“艺”的关系,既要重视“技”,更要追求“艺”的境界。在漆画创作中,“技”是指使用漆的技艺,其中含有的天然艺术因素,需要经过艺术家的精心处理,其材料特性方能得以充分发挥。但假如漆画家为漆工艺的繁复劳作所累,而不能放开手脚在艺术创作上挥洒自己的才能,漆画作品的艺术性往往就会被用漆工艺性所遮蔽。此外,漆画是绘画的一种,和其他绘画的表现语言一样,也不应该局限于对客观物象形态的再现,而应具有多样的现代形态,与社会的现代化与现代人的审美需求相适应。

多年来,程向君倾注心血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主要就是在保持漆艺语言基本特性的基础上,尽量减弱其工艺性操作,探寻漆画艺术表现语言的广阔空间。这空间的自由度,是借助传统的媒材,大胆结合原来漆画中被忽略或未受到充分重视的表现元素:民族传统绘画的写意性和意象性,现代绘画语言的表现性、象征性、构成性和抽象性。这意味着,他要强化漆画表现语言的民族气韵和现代形态,同时呈现自己作品的个性面貌。

程向君的绘画之路是从写生起步的,他有很好的写实造型功力。他从写实绘画的实践中体会到表现客观物象神韵的重要性,从而领悟到传统绘画写意精神与技法之奥妙;之后他又进一步从中西绘画的比较中获得新的认识,那就是西方现代绘画的精华与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有相通之处。我想,程向君在漆画艺术创作上之所以独树一帜和引人关注,乃是得益于他对传统漆艺新的阐释和新的处理方式,得益于他开阔的艺术视野—对民族艺术和西方现代艺术以及传统艺术现代转型拥有清晰的认识;也得益于他勤奋的写生并善于将写生之成果转化为意象性创造的能力。他在漆画上自由地处理虚实之间、线与块面之间的关系,运用点线面与色彩的组合和现代艺术的构成、抽象原理,构建成出其不意的、令人神往的韵律与节奏。他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与一般绘画创作相似,但处理漆技藝不同于用笔用墨,其难度可想而知。不过,也正是由于漆艺的难度和特性,包括漆本身的特性以及工具和操作程序的不同,赋予漆画以某种神秘色彩和独有的、具有深沉特点的艺术魅力。

衡量包括漆画在内的一切艺术创造价值的标准,主要在于艺术家的劳动难度与灵性,两者缺一不可。从事艺术创作的人仅有能应付劳动的难度而无创造性的灵性,只能说是蹩脚的手工艺人;反之,只有灵性而无手艺劳作之能力者,只能成为天马行空的“艺术家”。唯有不畏艰难、肯于吃苦、勤奋劳动而又有灵性的人,才能迈入艺术堂奥而有所建树。认真欣赏程向君的漆画作品可以发现,他是既有献身精神、又有灵性和悟性的艺术劳动者。

篇5:动物有灵性

——读《趣味动物小百科》有感

天下真是无奇不有,这个世界还有好多我所不了解的事物。而这本《趣味动物小百科》书使我很好的增长知识,大开了眼界。从而也使我知道了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一定要爱护和保护我们的这些可爱的朋友。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希望同学们也有空去读读它吧!《趣味动物小百科》是一本关于动物的百科书,里面讲述了许多与动物有关故事和一些小常识都非常有意思。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许多的知识。比如:我一直以为动物的血液全是红色的,可是在节肢动物中,有一种叫鲎的动物,它的血液却是蓝色的。这种蓝血一遇细菌就凝固,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和食品工业,当作检验有无细菌的试剂,在浩瀚的海洋里,还有许多低级生物,它们的血液是五颜六色的,另外,许多人认为老鼠很坏,我也这么认为,可是,书中的两个小故事让我改变了看法:那是1994年的一天,暴雨过后,一位老人正在家里的编竹篓,突然,从墙脚冲出了一只大老鼠,咬住了老人的裤脚,拼命把老人往屋外拖,老人随着它走出了屋子,就在老人出屋的一瞬间,一股出洪直泻而下,冲跨了老人的家,老人逃过了这一劫,我现在认为老鼠是有灵性的动物,在自然灾害面前也能舍已救人。

篇6:灵性课堂个性飞扬

鹿寨县江口乡中心校覃丽娟

【摘要】课堂是学生生命活跃的殿堂,是儿童获得人生体验的重要活动场所。数学课堂也应注重体现人文情怀,必须还学生以自由,还学生以情感,更重要的是还学生以灵性、活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倾情展示、尽情交流,师生双方共同发掘创新的潜能,舒展个体生命的灵性,让数学课堂溢满生命的激情,充满快乐,绽放出绚丽的个性之花,成为舒展个体生命灵性的舞台。尽情挥洒飞扬的个性,迸发潜有的灵性,使他们在数学课堂里快乐成长。

【关键词】发掘灵性捕获灵性彰显个性张扬个性

教育家叶澜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给孩子一点时间,给孩子一点空间,他们一定会呈现给你一个意想不到的、更为精彩纷呈的新天地。课堂是学生生命活跃的殿堂,是儿童获得人生体验的重要活动场所。根据小学数学学科性质和教学三维目标的要求,数学课堂也应注重体现人文情怀,必须还学生以自由,还学生以情感,更重要的是还学生以灵性、活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倾情展示、尽情交流,师生双方共同发掘创新的潜能,舒展个体生命的灵性,让数学课堂溢满生命的激情,充满快乐,绽放出绚丽的个性之花,成为舒展个体生命灵性的舞台。

一、课堂对话,发现挖掘学生的灵性

课堂是师生互动和对话的舞台,在情境中交流对话是暴露学生思维过程、思想灵性的良好途径,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欲望与热情的重要手段。课堂上,师生间应进行平等的心与心碰撞,融合学生间所思所想,及时发现与挖掘学生原生态的思维灵性。

如 “年、月、日” 教学对话片断:

师:我们已学了“年、月、日”的相关知识,谁能计算:学校放暑假,从7月5日开始,到8月31日止,一共放假多少天?

生1:31+(31-5)=57(天)

生2:31+(31-5)+1=58(天)

生3:应该是58天,不是57天。

师:为什么是58天,你怎么算的?

生3:因为7月、8月都是大月,均为31天,7月份放假27天,8月份放假31天,所以是58天。

师:7月份放假27天,你是怎么算的?

生3:因为7月5日开始放假,也就是说1-4日在校学习,正好 4天,7月份总天数是31天,减去在校学习4天,正好是27天。

显然生3的回答很宝贵,因为多数学生在计算起讫日经过时间时往往少算一天,生3计算放假时间思维灵性很有价值,同学听他的回答,一下子就明白。

师又问:公元年份“平年”与“闰年”的判断常出错,我们能否有什么更 容易记忆的方法呢?大家交流一下后汇报。汇报中我发现有一学生方法值得推广:“记少不记多”——整百、整千年份是400倍数的才是闰年。如:400年、800年、1200年、1600年、2000年、2400年„„,其他能被4整除的整百整千年份就不是闰年,如: 1900年、2100年等年份就不是闰年。

在课堂对话中学生的灵性无处不在,教师要善于捕捉,及时概括提炼,利用好这宝贵的教学资源。

二、创设情境,催生鲜活的思想灵性

情境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求知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热情。在课堂上,师生间平等的应该是心与心的碰撞,思与思的交流,情与情的交融。教学不应是忠实的传递和接受的过程,而应是师生的思想在与文本不断对话中发生的碰撞,从而催生鲜活的思想灵性。没有情境的教学是枯燥的、生硬的、苍白的、乏味的。学生不能从中参与什么,不能获得什么,就更难说是创造什么了。所以数学课堂教学要创设各种学生乐于接受的、能激活灵性的情境,让学生切身实际地体验、感受。不仅有益于认知心理的发展,而且能唤起孩子们积极的情感,激发灵性,使学生不由自主地入情入境,让课堂焕发活力。

例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设计了这样一个开头:“谁愿意和老师做一个用掌声表示得数的游戏呢?”学生一听说要做游戏,立刻兴奋起来,一个个都特别来劲。“把8朵花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几朵?”“啪!啪!

啪!啪!”教室里响起了四声清脆整齐的掌声。“把4朵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几朵?”又是两下掌声。“把2朵平均分给2个同学?”“啪!”学生十分得意地拍了一下。此时,教师看着学生神秘地说:“把一朵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几朵?”同学们正准备拍手,听到这个问题一下子给懵住了,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有学生用手指尖在另一个手掌上轻轻拍了一下,我笑着问:“拍了一下,表示一个吗?”学生纷纷摇头大喊:“不是!我们拍的是半下,半下,表示半个!”既然不能用掌声来表示,那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数来表示半个呢?学生这一下子可真被难住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由好奇而引发求知欲。这时的学习则成了学生的内在需求,获取的知识往往根深蒂固地烙在学生的脑海中。

数学课应该是充满挑战的,让每一个孩子在挑战中度过美好的时光;同时应该是富有情趣的,让每一个孩子的生命都能燃起无限的精彩。可见,在教学中,我们老师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灵活把握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当好向导,给予学生心灵的自由,捕获灵性的闪光,使课堂教学达到进一步的升华。

三、发掘潜能彰显学生的个性

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造,儿童潜力无限,应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应创设各种平台,给学生以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掘,个性得以彰显。我们若真正确立了这样的理念,就会在行动上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与学生交流起来就会充满感情,就会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学生也会充满信心地去探索,去交流、去创造。

例如:“有50个小朋友去划船,大船每条坐6人,小船每条坐4人,大船每条8元,小船每条6元。要几条大的、几条小船?”面对这样一道生活实践题,一开始学生无从下手。于是我插了一句:“看了题目你知道了些什么,能说多少就说多少。”然后先让学生在小组内发表各自的意见尽情讨论,再开展全班交流。一开始学生只抓住表面现象:租大船与小船是一样贵的,理由很充足:大船比小船多坐2人,价格多2元。然后一个学生马上反驳:小船6元4人,说明每人1元5角,如果照这样计算大船6人要9元,而题目说只要8元,所以租大船便宜。于是学生提出要尽可能租大船。我让学生自己先试一试,要几条船共需多少钱。于是有的学生都用了大船,马上又有学生反对:租8条大的,1条小的比9条大的便宜。于是我问:“为什么会便宜?”经过观察、分析原来空的位置少了,就便宜了。于是再次得出结论:

1、尽可能用大船,2、尽可能坐满,不空位置。于是题目得到了圆满的解答,然后我又问了一句:“学了这题,你有什么想法?”学生又滔滔不绝地讲了很多:以后去游玩时要算算、怎样最省钱,要做到合理安排、节约开支„„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尽情谈论着,享受着数学,尽情挥洒飞扬的个性,迸发潜有的灵性,使他们在数学课堂里快乐成长。

四、实践操作,张扬学生独特的个性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主动性是产生灵性的温床,是产生灵性的基础。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操作体验,能直观形象地感受到知识产生的全过程,进而将这种知识掌握得最牢固。教学过程中,学生如果被教师“填”得太死,学生没有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课堂将会丧失生命灵性,学生的能力自然得不到提升,学生怎会喜欢这样的课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适时“放手”,给予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展示自己,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你们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一块饼的一半吗?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有的学生用手比划,有的学生拿粉笔情不自禁地跑到黑板前画圆,还有同学用他们平时玩的圆形卡片跑到讲台前演示卡片的一半给同学们看。(我站在旁边微笑着,并为他们竖起了大拇指)

师:同学们真棒!现在再请你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纸,你们能折出自己喜欢的图形的二分之一吗?你们一定能行的!(同学们高兴的折着)

师:谁愿意把它贴到黑板上,并在下面写出分数?(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将作品贴上黑板上,并在下面写出了分数)

师:你们还能利用手中的图形创造出其它一些分数吗?试试看。(一会儿工夫,同学们折出了四分之一、八分之一„„)

师:还有吗?(随后,同学们又折出了三分之一、六分之一„„)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探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

展示自我,独特的个性得到了张扬,使课堂上生成了多种表示“一半”的方法,创造了多个不同的分数,一节课下来,黑板上教师只有很少的字迹,几乎全是学生的作品和并不工整的字迹。然而,正是这样看起来“乱糟糟”的板书,才真正赋予了黑板新的生命力,黑板不应当完全属于老师的,有时也应该有学生的一番天地,让他们在这块小天地里尽情地歌唱。

有一位教育专家说过:“课堂是师生生命历程的一部分”,“要增强课堂教学中的生命意识”,“让生命涌动”。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氛围,会使学生在知识的探索、学力的发挥上、在创造与发现欲上达到最佳状态,使课堂教学获取最佳效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要转变教育观念,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与学生密切合作,就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其实他们每个人都有学好数学的天赋,只要给他们创造机会,提供舞台,数学课堂将时时处处闪现智慧、充满灵性,创新的火花必使课堂熠熠生辉!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他们的个性飞扬在数学课堂中!

2011年7月

参赛论文

灵性课堂个性飞扬

单位:鹿寨县江口乡中心校姓名:覃丽娟电话:6721060

篇7:灵性

灵性不等于小清新,不等于文艺;它也不是还珠格格里那一句著名的“你是风儿我是沙。”它更不是千篇 一律的通用开头“秋天来了,树叶黄了,一片片飘落在地上。”这样的俗套语句。

或许,在不同人的眼里,灵性有着不同的释义;灵性带给人们的感受,也是不同的,但都是一种舒心的愉悦。

……灵性也不仅仅只存在于文章里,大自然里同样也有灵性,那些俊秀的山川,潺潺的溪流的魅力,都是灵性的赋予。

不知你是否见过香山的红叶?那里的红叶的美丽,几乎已不可用言语传达……那样灿烂的红,和着浓白的雾气流动,既清新,又带着神秘感……那真是美到了极致!

篇8:灵性的呼唤

我把苏教版小学语文十二册教材所有课文的标题都罗列出来, 分低、中、高年段分别集中在三张表格中。细细地观察这三张表格, 好像更加明白了编者的一些心思。低年段的课文, 童话故事比较多, 其次是写人和写事的文章, 其中涉及的人物大都是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如一年级下册的《吃水不忘挖井人》, 写的是毛泽东主席的故事, 还有《陈毅探母》等。低年段文章的标题更趋于口语化, 语言更美更活泼, 容易吸引学生阅读;高年段的标题则趋于理性化, 其体裁比较多样, 涉及的内容也比较广, 有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 有全国各地的风景名胜, 有天文地理, 也有介绍最新科技的, 标题所包含的内容也更多;中年段则介于两者之间。

看标题, 再想文章的内容, 我发现其实课文的标题有着很大的学问, 我们应该带领学生好好讨论细细琢磨。我们只有更准确、更有效地解读了文章的标题, 才可能准确地解读文章, 才可能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结合。

一、人物类文章的标题

各个年段中都有不少写人的文章。写人, 自然离不开写事, 写事肯定也会写到人, 所以这两者很难截然分开。但是标题却能让我们有一个清晰的概念。《轮椅上的霍金》《鞋匠的儿子》《诺贝尔》, 像这样的文章一定属于写人的, 《林冲棒打洪教头》《郑和远航》, 这是以写事为主的。写人的文章多数会在标题中出现人物的名字, 如果标题是单独以人物的名字命名的, 那么这应该是一篇传记性质的写人的文章, 它除了重点介绍人物的一两件事例外, 还将对人物作比较全面的介绍。如《海伦·凯勒》, 文章的一开始就交待了小海伦的出生、生病情况以及落下了终身残疾等, 接着重点写了海伦跟莎利文老师学盲文和跟萨勒老师学说话, 文章的最后写她考上了大学, 并热衷于残疾人事业。再如《诺贝尔》, 作者也是先写了他出生的时间和地点, 在具体介绍了诺贝尔发明炸药的经过以后, 又写到了他去世的时间以及“诺贝尔奖”的设立。这样的文章虽然篇幅不长, 但是将这位人物的最主要的经历写了出来, 这是浓缩版的人物传记。有的写人的文章, 虽然标题中也有人物名字, 但是附带着其他的内容, 这样的标题往往根据其附带的内容来确定文章的主要内容。如《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爱因斯坦是美国伟大的科学家, 而课文对于他的伟大的科学成就只字未提, 只是从小女孩父亲的口中出现了一句“他是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大量的篇幅都是生活中的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之间相互帮助的事, 所以标题就确定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还有的写人的文章, 标题中可能不出现人物的名字。如《在大海中永生》, 这是写邓小平同志逝世后骨灰撒向大海的一篇报道, “在大海中永生”, 这是邓小平同志自己的愿望, 也是世界人民对他的美好祝愿。

二、写景类文章的标题

进入了小学高年级, 学好写景的文章是第一步。有的文章, 所写的是整个风景区的全貌, 然后重点介绍一两处, 这类文章的标题一般都是以风景区的名字命名的, 如《九寨沟》《西湖》等。有的文章所写的是景区中一道最有名、最奇特的风景, 如《庐山的云雾》。庐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山, 那里的“三叠泉”“三宝树”“如琴湖”、寺庙等都非常有名, 作者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喜好, 选择其中的一处来写, 则标题中就体现出来了。《庐山的云雾》, 让作者流连忘返的是云雾, 《望庐山瀑布》, 让诗人情有独钟的是那一道瀑布, 标题进行了限定, 让人一看就知道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再如《黄果树瀑布》《黄山奇松》等, 都是同一个意思。这就是标题的作用, 先让学生会读标题, 从读标题开始进而读文章, 逐渐地学会自己确定文章的标题, 使标题能体现文章的主旨、精髓。

三、抒情类文章的标题

《花瓣飘香》《“番茄太阳”》《爱如茉莉》《月光启蒙》等, 这些都属于抒情类的文章, 体裁都是散文, 形散神聚, 在字里行间、细节描写中, 让人咀嚼、回味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其实读读课文的标题, 何尝不是如此呢?“爱如茉莉”, 那散发着“平淡无奇”的“缕缕幽香”的茉莉花, 象征着一种爱, 一种平淡无奇的爱, 却能够沁人心脾, 作者赞扬的就是这样一种爱, 一种夫妻之间平平淡淡的真爱。“月光启蒙”, 一读标题, 我们会马上想起一个人———母亲。这就是好的标题的作用!月光下, 如此幽静恬美的意境中, 劳累了一天的母亲给孩子唱童谣、猜谜语, 多少年后孩子依然清晰地记得, 这份爱这份情浓浓地融入了这月色中。

篇9:我始终追求灵性的艺术

在琴台音乐厅后台的休息室见到王健的时候,他正处在刚刚演奏完一部份量极重的协奏曲的适度兴奋当中。这位在古典音乐界中享有极高声誉的顶尖级华裔大提琴家在与人交谈时,始终是面带微笑非常平易近人的形象。他个头不高,举止温文尔雅,说话极度轻言细语。琴台音乐厅9月11日伦敦交响乐团音乐会的演出安排,是首次邀请到王健来武汉演奏。而这第一次献演,王健就为武汉的爱乐者们带来了一部重量级作品的演出——前苏联作曲家萧斯塔科维奇的降E大调第1号大提琴协奏曲(op·107)。

“从演奏技术方面来说这曲子的大提琴声部应该是最难的(曲子)之一,对大提琴提出很多新的挑战。”王健依旧沉浸在上半场演出大体力消耗的轻微兴奋当中,“首先从音量和力度上要求做到很大,节奏和弓法的多变,和过去的都不一样。还有就是,乐曲的音域很宽,从最低音到最高音的跨度非常非常大。有时候音要拉得非常高,有时候也要拉得很低,中间所有的音都用上了。就好像是一个画家用许多不同的色彩在画油画,要用乐器表达出丰富的音色,对技术上的要求是非常非常高的。”

音乐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一种情绪的表达和宣泄。已上升到演奏层面的艺术家自然对音乐感性层面的体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王健谈到这部大提琴协奏曲的时候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第一次听到它的时候,会想起战场,大提琴在跟整个乐队搏斗,表现的是军队很豪迈的勇往直前在冲锋陷阵的感觉。第二乐章非常富有旋律性,如同滚滚乌云的气氛,一望无边的草原上,如同那种油画的色调。大提琴进来的时候,就像是一首哀婉的悲歌。然后到了第三乐章,整个都是单独的华彩,非常像一个人在内心的一种沉思,一种挣扎,搏斗和恐惧有着非常复杂的情感。到最后第四乐章就完全是一种胜利,最后的冲刺。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种理解,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觉。我觉得音乐好就好在这一点,是抽象的,能让大家的各自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

王健4岁开始随父亲学习大提琴,9岁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小。最早崭露头角的他是在参与1979年的纪录片《从毛泽东到莫扎特》拍摄中。这部纪录片后来获得了第77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同时也为王健日后出国深造埋下了伏笔:一位美籍华商正是看了这部片子,才决定全额资助小王健赴美留学,并一直无条件提供给他自己珍藏的1622年的古董Amati名琴使用至今;王健也是因为这难得的求学机会,才逐渐成就了他日后走向职业演奏家生涯的道路。

“我觉得这是一个历史性的纪录片,中国正是在那时候改变的。所以现在你看,武汉今天能有这样的音乐厅是很不可思议的事情。说实话在欧洲很多大城市都是没有的——没有这么贵的音乐厅,没有造得这么精细的音乐厅。在伦敦都是找不到的。”

走出国门的王健在耶鲁大学音乐学院师从大提琴家帕瑞索(Aldo Parisot)教授学习。在1988年耶鲁大学毕业后,又以优异的成绩获取全额奖学金进入纽约朱利亚音乐学院继续深造。

“我觉得所有艺术都在追求一种道理。这种道理理性不一定能总结得太完善,但是我们的感性能感觉到。比如一幅画画的好,你会觉得很舒服;但你真要说用理性去完全分析是分析不出来的,只能感性感觉。我觉得这是一种灵性。艺术追求的就是这种灵性。可以通过艺术可以感受到人类灵魂中最美好的东西。我觉得艺术的门类虽然不同,但其实追求的东西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手法不一样而已。它们都是相通的。”

篇10:读《灵性低潮》有感

钟马田《灵性低潮》第一章

“我的心哪,你为何忧闷?为何在我里面烦闷?应当仰望神,因他笑脸帮助我们,我还要称赞他。”诗篇42:

5“我的心哪,你为何忧闷?为何在我里面烦闷?应当仰望神,他是我脸上的光荣,是我的神。”诗篇42:1

1“我的心哪?你为何忧闷?为何在我里面烦闷?应当仰望神,因我还要称赞他,他是我脸上的光荣,是我的神。”诗篇43:5

首先介绍一下这篇诗篇的作者和背景吧。

参考新国际版研读本圣经的介绍诗42-43是一首祈祷诗,求神拯救他脱离【仇敌的欺压】(42:

9、43:2)并使他重新回到圣殿,神的面前。所谓【不虔诚的国】(43:1)可能指大马色的亚兰人,而作者在他们某次入侵犹大时被掳(如哈薛的入侵,见王下12:17-18),本篇是诗篇第二卷的开始,就此结构而言,本诗的三段诗十分对称(每一段诗有4节;42:1-4,6-10;43:1-4),且每段都有相同的重叠句(42:5,11;53:5),不过,在第二诗段的中央却多了一节诗(42:8)这节打断了正在发展的思路,而注入信靠神的宣告,和全诗三个重叠句中所表达的一样。除了重叠句之外,这篇祈祷诗是以切慕神开始,以立誓要在他的祭坛赞美神(43:4)为结束,框住全诗。有关重叠句的诗篇,见46、49、59、80、107篇。

新国际版研读圣经,解释42:5为:重叠句:信心激发信心。称赞他:为神的拯救赞美他。

参考祈祷本圣经的介绍诗篇42-43虽一向以各自独立的两首诗刊在卷二中,但在结构和主题上应该为同一首求告诗。后者因为礼仪程序或其他理由分成两首。1,二诗的副歌一样(42:5,11;43:5);2,43篇无标注,可见42篇的题注包括了43篇;3,思想和用词都相似。

第一段描写了诗人远离圣城,受人讥笑的苦况,渴望有神同在。第二段描述在异地为神所弃,几至于死的痛苦,但任然坚决信仰神。第三段是祈求神拯救的祷告,本着信心赞美神。

祈祷本圣经,解释42:5为:这是第一段的副歌。作者责备自己为什么灰心,不本着信心赞美神,因他是人的帮助。本节下半可译为“应当仰望神,还要赞美他,他是我的救主,我的神。”“笑脸”有鼓励、支持、拯救之意。

参考灵修版圣经的介绍诗篇42篇4-5节,这首诗的作者非常悲伤,因为他流亡到耶路撒冷以外很远的地方去,无法在神的殿中敬拜神,在这段神设定的节日里,全国都要记住神为他们所做的一切。

基于以上各版本圣经对于诗篇42-43篇的介绍,我们需要正确的理解此段圣经中所描绘的“灵性低潮”.首先,我认为这是一首诗,是在背井离乡,灵性里遭逢流放的背景下,从诗人内心深处抒发信仰告白的一首诗。诗人深处于一个属灵荒漠中,表达内在对上帝切慕,热诚爱主,信心托付,仰望看不见的神的信靠,所做的一首诗。诗歌是用来表达人的情感,内心感受的文学体裁,不是记述事实。所以,本书中引用这段诗篇的副歌来表达人的灵性低潮,我们读者需要认真体会。

相反,作者在第一章提到说,我们许多人灵性的低潮是和作者一样,我个人的经验并不是如此,在我人生当中的低潮,并没有诗人的如此深刻,诗人之所以会问“我的心哪?你为何忧闷?”,诗人忧闷的原因在于他的内心因为不能敬拜他所爱的神而郁闷,可是我的郁闷却不是如此,我会因为事情达不到我想要的目的而郁闷(是我的目的而不是神的目的),因为我不能掌控自己和别人而郁闷(我想掌管一切,而不是让神掌管一切),因为这世上的事情而郁闷(我的心爱这个世界,而不是神)。诗篇中,郁闷并不是重点,重点是神,是诗人对神的信心。或者诗人其实并不能称之为“低潮”,甚至可以用信心的“高潮”来形容。而且诗人并没有被这种作者认为的“低潮”禁锢,他甚至就在一句诗当中就得到了解脱,“称赞他、我的神、我脸上的光荣…”这是第一点的不同;第二点,作者提到神在地上的国度是借着每一个人基督徒的见证来扩展的,…(这里需要澄清,这只是神的国度在地上扩展的一部分,并不是全部。)所以,为了神的国和他的荣耀,我们必须解决灵性低潮的“问题”.作者认为“低潮”是不对的,是需要解决的。就诗篇42-43中所谓的“低潮”,其实是非常合理的,因为诗人不能敬拜他的神,难道他不应该郁闷吗?郁闷就是“低潮”,“低潮”就一定不好吗?“低潮”是可以通过否认这种经历而得到解决的吗?人生起伏,波澜不惊,保罗说的好:“我知道怎么处卑贱,也知道怎么处丰富,或饱足、或饥饿、或有余、或缺乏,随时随在,我都得了秘诀。”(腓4:12)作者所指出的“灵性低潮”其实和诗篇作者所经历的不是同一件事情,或者不是同一个范畴的事情。我认同作者说的确我们需要解决不要让人觉得,做了基督徒就要过那种抑郁苦闷、毫无乐趣的生活,解决这样的生命光景是有需要的。忧闷的事情和诗篇的作者不同、忧闷的对象也和诗篇的作者不同。

作者在讲到当解决“灵性低潮”的时候,好像诗篇的作者是“看看诗人的景况,可以使我们心生警惕”的反面教材,其实诗人倒是非常鼓励我,坚定了我的信心。作者在接下来谈论到“气质”时,所提到的“内向”和“外向”带着浓重的批判色彩,也许是因为时代的变迁,如今人们对于性格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气质(Temperament)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孩子刚一落生时,最先表现出来的差异就是气质差异,有的孩子爱哭好动,有的孩子平稳安静。它只给人们的言行涂上某种色彩,但不能决定人的社会价值,也不直接具有社会道德评价含义。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就,任何气质的人只要经过自己的努力都能在不同实践领域中取得成就,也可能成为平庸无为的人。对于气质,希布格拉里很早有一个古典分法,即将其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这种分法直到现在人们还在延用。希布格拉里的学说与后来的巴甫洛夫高级神经学有相似的地方,比如胆汁质相当于巴甫洛夫的兴奋型,多血质相当于活泼型,粘液质相当于安静型,抑郁质相当于懦弱型。胆汁质表现为精力旺盛,态度直率,易激动,有时暴躁。并不是像作者所说的内向、外向如此简单就可以划分的。

“吾日三省吾身”不是曾子教导的,曾子是鄫国的后裔,生于公元前505年,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这句话出自《论语》,是孔子的教导。

其实了解自己是什么气质对于一个使用上帝的圣经真理和圣灵的光照检视罪人内心,了解自身的全然败坏的被罪污染的本性只是管中窥豹,只有皮毛而已。了解自己是什么气质,其实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不能带来本质上的改变。只会带来骄傲和自卑的不属于神的情感经历。气质有不同,不同带来差异,差异带来好坏优劣的比较心理,比较带来骄傲和自卑。

再者,作者提到健康问题的时候,引用了司布真的例子,讲到他传道40年,是一位大有能力、家喻户晓的传道人,而他患有痛风,使得他有“灵性低潮”.这里也要好好思考。作者提出“若是我们了解身体健康对灵性光景有部分影响,一旦遇到身体状况稍差时,在适当的范围内,便可以允许自己的灵性稍微低沉一点”,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灵性低潮”,可以允许自己稍微低沉?

我认同健康会对我们的灵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于情绪也是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我们可以在灵里放纵自己软弱的理由。

另一方面,特别提到司布真患有痛风是遗传病,换言之,这是神在他出生的时候就给他的,保罗也说他有一根刺,“又恐怕我因所得的启示甚大,就过于自高,所以有一根刺加在我肉体上,……为这事,我三次求过主,叫这刺离开我。他对我说:”我的恩典够你用的,因为我的能力实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欢夸自己的软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林后12:7-9),神同样在今天也使用人身体的软弱来荣耀他自己,我倒觉得司布真、保罗因着肉体的软弱,而学习了如何信靠神,就像神说有病的人用不着医生一样,健康的人是很好,身体是要保养顾惜,但是我们更加是要在身体软弱的时候,信心不软弱,让上帝的恩典和他的荣耀来补满身体的缺欠,让身体的不足,其他人看到的时候,能够看到上帝恩典的记号,这个时候,身体的软弱恰恰就是上帝恩典的记号,这才是重要的,另外,我们可以保养自己的身体,但健康却在上帝的手中,司布真的痛风并不是他乐意的,没有人愿意身体生病,也没有人能够永远健康,生命在上帝的手中,我们只要信靠他,”外体虽然朽坏,内心却一天新似一天“(林后4:16)

在第一章最后的解决之道当中,作者提出”我们必须学习这位诗人所已经学会的功课,就是把自我控制在手中……他不但把自我控制在手中,更重要的是他对自我说话。“我们解决灵性低潮的方式就是控制自我?然后作者也引用唯物论哲学的自我、我的概念,其实引用的也不对,因为唯物论的我分为自我、本我、超我。在心理动力论(以唯物论为基础的)中,本我、自我与超我是由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之结构理论所提出,精神的三大部分。1923年,弗洛伊德提出相关概念,以解释意识和潜意识的形成和相互关系。”本我“(完全潜意识)代表欲望,受意识遏抑;”自我“(大部分有意识)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超我“(部分有意识)是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断。

作者提出”灵性生活得胜的关键在于知道如何控制自我“,这样的结论对吗?我们的得胜在于基督福音的大能,在于我们对上帝救恩真理的认识和认同,在于上帝。

上一篇:教会孩子保持平常心育儿日记下一篇:大一学生学年个人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