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声乐艺术

2024-06-18

艺术教育声乐艺术(精选十篇)

艺术教育声乐艺术 篇1

声乐艺术同样如此, 从美学角度上考量, 它的审美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这几点既包括共性, 也体现个性。

一、以民族性为特征

民族性是艺术的基本属性, 也是艺术的闪光点与得力点之一。世界上任何一种艺术, 都首先以民族性为其重要标志之一。声乐艺术本身, 就更以民族性为特征。

众所周知的我国当今声乐的“三大唱法”, 其中的“民族唱法”, 就是民族性极强、为中国所独有的声乐艺术。而另外两种“唱法”———“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 也离不开民族性的基本属性。同是“美声唱法”, 在世界范围内就分“意大利乐派”、“德国乐派”、“奥地利乐派”、“俄罗斯乐派”、“法国乐派”、“中国乐派”等等;同是“通俗唱法”, 也分“美国乐派”、“英国乐派”、“中国乐派”等, 其中的“中国乐派”就是“通俗唱法”中的“民族乐派”。

须要说明的是, 民族性常常通过地域性表现出来, 例如东北风格的民歌手郭颂与西藏风格的民歌手才旦卓玛、内蒙风格的民歌手德德玛, 都分别以鲜明的地域性表现出民族性来;又如“通俗唱法”也分“大陆派”、“台湾派”、“香港派”、“澳门派”等各流派, 也分别以地域性表现出民族性来。

二、以时代性为特征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艺术, 声乐艺术也必须与时俱进, 表现出强烈而又鲜明的时代性审美特征。

欧洲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 具有明显的不同。古典乐派流行于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初, 最初在奥地利的维也纳形成, 以古典风格为其标志, 代表人物有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人。古典乐派推崇理性与情感的统一, 追求艺术形式的严谨与完美, 在创作手法上注重戏剧化对比、冲突和发展, 成为一时音乐之典范。随后, 19世纪又出现了另一大音乐流派———浪漫主义乐派, 其最大的特点是强调激情, 强调抒发主观情感, 强调表现个性。浪漫乐派又分前期与后期两大乐派, 前期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德国作曲家舒曼和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 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 波兰钢琴家兼作曲家肖邦, 法国作曲家柏辽兹等人;后期浪漫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音乐家瓦格纳、勃拉姆斯, 俄国音乐家柴可夫斯基。20世纪初, 欧洲现代音乐兴起, 其中主要有以法国音乐家德彪西为代表的印象派音乐、以奥地利音乐家勋伯格为代表的表现派音乐、以意大利音乐家布梭尼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音乐等, 并先后出现了西方的爵士乐、摇滚乐、电子音乐等。尤其是“偶然音乐”的出现, 更令人耳目一新, 对20世纪中期整个世界的音乐都有一定的影响。“偶然音乐”产生于1952年, 美国作曲家约翰?凯奇在一次音乐会上, 向听众奉献了一部音乐作品, 名字叫做《4′33″》, 他的一位钢琴家朋友走上舞台, 在钢琴前坐下, 抬起双手放在琴键上, 这之后就没有任何动作了。这突如其来的沉默, 使台下的听众不知所措, 不明究竟, 于是发出各种声响, 这声响就成为这部音乐作品的音响。这种促进观众直接参与音乐创作活动的理念, 一度成为一种时尚。西方的音乐史上的这些乐派, 波及到全部声乐作品与器乐作品的创作和演出之中。

我国的声乐史亦如此。从秦汉唐宋的古典音乐到元明清的各种乐派的异彩纷呈, 到近现代的变革时期的声乐, 无一不充分显示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点。仅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声乐演唱为例, 就能充分证明这一点。建国初期歌唱家王昆、郭兰英, 与“文革”前后歌唱家罗天婵、马玉涛、李双江、李光羲, 以及近年来的歌唱家毛阿敏、宋祖英、阎维文等等, 就分别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

三、以抒情性为特征

声乐同整个音乐一样, 以抒情性为主要审美特征之一。古今中外, 一切歌唱家都是“唱歌先唱情”, 做到“以情带声, 声情并茂”。因为声乐的产生, 与音乐一样, 乃是人类表达情感的需要。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嗟叹之不足, 故咏歌之”。结婚欢乐, 要演奏《结婚进行曲》, 也要演唱喜歌。祭悼亡灵, 要演唱哀歌或灵歌。朋友聚餐, 要唱“卡拉O K”, 至于谈情说爱, 更常借情歌以传情。亲情、友情、爱情、爱国情, 无一不以歌声相伴。就连革命志士慷慨就义, 也在临刑前昂首高唱《国际歌》。

由此可见, 无情不歌, 无歌不情, 声乐与情感, 密不可分。

四、以韵律性为特征

声乐的韵律性, 主要通过旋律与节奏来体现。

旋律是声乐的要素之一, 它把高低、长短不同的乐音按照一定的节奏、节拍以及调性、调式关系组织起来, 塑造音乐形象, 表现特定的内容与情感。

民族声乐与西方声乐优秀艺术论文 篇2

一、中西民族声乐融合的过程

民族声乐文化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内涵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在国内外交流更加自由与广泛,我国的民族声乐在世界这个大环境下怎样生存,怎样把传统的民族文化传承下去,这都是现在所需要思考的问题。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在不断的发展与继承中改进和完善,传统的艺术风格和演唱方式是我国民族声乐的特色。现在国内外交流更加频繁,本国的民族音乐走向世界,外来的音乐也来到了中国。想要发展前进,就不能闭门不出,要学会借鉴国外的优点来改进国内民族声乐的不足。上个世纪开始,外国音乐就逐渐渗透到我国的社会音乐生活之中,西方的乐器、音乐理论和创作方法等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对本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产生了影响。本国的一些音乐人在发展自己民族声乐文化的同时,也吸取西方的音乐文化,最后把中西音乐文化融合在一起变成自己的音乐。著名的音乐作品《长恨歌》、《白毛女》等作品都是在继承本国的民族声乐特色的基础上加入了西方音乐因素,这也是我国民族声乐与西方声乐首次的艺术碰撞,也为后来的民族声乐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在西方声乐文化传入我国之后,一些作品在选曲和创作上都有了些微改变,这也代表中华民族声乐从民间声乐发展到现代民族声乐了,这是一种艺术上的升华。这个时候正是民族声乐文化的飞速发展期,一些民族声乐演唱家在演唱方式上就借鉴了西方的演唱方式,国内民族声乐文化得到了创新和发展,而且那个时期的诸多作品也颇受欢迎。这些演唱家的风格已经与民间歌手有所差别,但是又含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满足了当时人们对于音乐的需求。

现在我国成立了很多音乐教育机构,民族声乐艺术被广泛的传播,传统的民族声乐与西方声乐艺术融合达到了更高的高度,中外的声乐艺术交流更加频繁。民族声乐教育机构的教育模式、教育理念以及教育学形式都是借鉴了西方的声乐教育,西方的声乐艺术比我国发展的要早,因为中西方思想观念的差异,西方音乐很是洒脱、自由,这也是我国声乐艺术所需要借鉴的地方。西洋声乐的`演唱的方式相比于国内也更加系统化,因为我国民族声乐一直处在民间口口相传的阶段,没有太过系统的归纳总结。现在很多民族声乐演唱家唱歌的方式,口腔震动、气息的改变和艺术的表达等很多都是借鉴了西方的演唱方式。

二、总结

声乐艺术与书法艺术的比较 篇3

关键词:声乐艺术 书法艺术 循序渐进 文化修养

在我国,声乐艺术和书法艺术是社会艺术活动当中普遍常见的艺术形式,声乐和书法的独特魅力赋予人们无穷的艺术享受和精神财富。或于职业和传承,或于兴趣和追求,人们在学习研究过程中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获得了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成果。声乐和书法属于不同的艺术类型,在学习和探讨中,两种艺术之间的联系启示和比较认识尚是一片处女地,比较研究的切入点和价值有待尝试和发现。不同的艺术形式相互结合进行一些分析研究,是有益于各自提高和发展的。笔者是一名声乐教育工作者,亦是书法爱好者,在工作学习中,对于声乐艺术和书法艺术有一定的认识了解,对于两者之间的联系启示有自己的感悟和体会,并于此进行了初步的比较分析。

一、声乐和书法学习的共性规律

声乐和书法的学习各有特性和体系,但在学习规律上却存在一定的共性。在声乐或者书法学习的初级阶段,共性规律的认识尤为重要,掌握学习规律是建立良好学习进程的基础,而良好的基础学习对于专业的发展进步具有深远的意义。

声乐是通过人声和旋律相结合传情达意的艺术形式,歌唱的出现甚至早于语言文字,是音乐形态的最早体现。随着东西方文化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至当代声乐艺术已经建立了相当完整的技术理论体系。一些优秀的歌唱家在学习阶段基于科学的技术指导和理论认识,逐步使声乐艺术的生命绽放光芒。同时在大量的声乐学习者当中,我们也发现,他们具备歌唱学习的基本条件,却没能取得理想的学习成绩,原因之一便是在学习的初级阶段指导思想的偏差和错误,许多学习者在声乐的初级阶段感性大于理性,对学习的基本规律没有得到清晰的认识。

声乐初学者的学习动因主要有两种:一是外部因素对自身影响刺激而萌发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比如听到优美的演唱或者声乐作品本身的吸引;二是自身需求对事物的影响而产生的学习动力,比如社会各层次的歌唱比赛活动和专业院校的招生面试。部分学习者急于求成,忽视了声乐学习循序渐进的基本规律,刻意地去模仿自己所喜爱的歌唱家的声音色彩以及外在的歌唱习惯和特点,希望自己的演唱能够与之相仿,盲目拓宽音域和追求音量,片面地认为能发出较高的声音和较大的音量便是歌唱能力的体现。在选择演唱的曲目时凭借主观意愿,对歌曲的难易程度和自己的演唱驾驭能力缺乏正确的判断,练习和演唱的曲目往往难度偏大,是初学阶段能力所不及的,这样的学习方法和认识需要得到纠正。成熟的歌唱是漫长学习训练过程的综合体现,歌唱呼吸的认识和调整,歌唱共鸣的获得和优化,需要学习和实践的结合,逐步掌握歌唱技术以提高歌唱能力。

书法是以毛笔书写汉字的形式来表达作者精神审美的艺术,它“无色而有图画之灿烂,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堪称中华文化的艺术瑰宝,典型地体现了东方艺术之美和东方文化特色。学习书法是人们陶冶情操、提高精神文化修养的需要。初习书法首先要有步骤地进行基本功的练习,和学习声乐一样,循序渐进也是书法学习的客观规律,基本功不扎实是得不到良好学习进程的。在书法学习的初级阶段随心所欲的书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反之会养成不良的书写习气,是规范学习所不提倡的。无论是声乐学习还是书法学习,不能片面地追求进展速度,必须耐心做好基本功的练习,使进一步的学习有扎实的基础支持。遵循学习的客观规律,在学习训练当中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合理安排各阶段的学习练习内容是学习的科学方法和基本规律。正确掌握方法和认识规律是学习稳步发展的保证,通过持之以恒的勤奋努力一定可以取得理想的成绩。

二、声乐演唱和书法创作的联系启示

优秀的声乐演唱和上乘的书法创作在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前提下,积极主动的内在动力是两种艺术行为充分体现品质水准的重要因素。进行声乐演唱或者书法创作时,技术规则和技巧应用需要在学习训练中逐步成为潜意识的习惯,否则就会造成注意力不集中而影响积极主动性。声乐演唱对于作品的熟练理解程度是基本的要求,演唱者在熟悉理解作品的过程中,作品的内容情绪和思想感情与自身形成了共鸣统一,从而产生积极主动的歌唱愿望,使歌唱成为主动表达的形式需要。在歌唱条件和技术能力不分轩轾的情况下,歌唱的积极主动性是评定优次的重要依据,积极主动的歌唱愿望才能激发充足的歌唱动力。

这种积极主动性在书法创作中体现的价值也是显而易见的,我国的书法艺术有悠久的历史,历代书法家留下了大量宝贵的书法作品,而其中的珍品多为即兴之作。即兴而作体现出作者书写时积极主动性,因为有事可叙,有理可论,有绪可发,有情可抒而形成的书法作品最能表达作者性格、趣味、学养、气质等精神因素。如晋代书法家王羲之与贤士雅客会聚于兰亭时兴致所至,即兴而作了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书”的《兰亭集序》,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为追悼在安史之乱中牺牲的兄长颜杲卿和侄子颜季明悲愤而书的《祭侄文稿》,以及历代书法家的信件、便签流传到今已成为书法艺术的传世珍品,是后人书法创作学习的宝贵范本。

书法创作和声乐演唱对于积极主动的要求是一致的,在演唱或者书写之前,都应该有清晰地具有积极引导意义的腹稿意识。腹稿意识是指行为者在未行为之前产生于想象之中的预示性的行为效果,如演唱者在预备演唱时对于歌曲风格、情绪、速度、力度等的处理,书写者在书写前对于内容文字笔法、结构、摆布等的设想。歌者未启嗓而闻其声,书者未行笔而见其形,腹稿意识在声乐和书法的艺术行为中消除了盲目被动,促使了积极主动。只有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才能表达真挚的艺术感染力,体现最高的艺术价值。

声乐演唱和书法创作都是一种运动,平衡和谐是声乐演唱和书法创作的上佳运动状态。歌唱和书写的姿势没有固定的要求,但无论用何种姿势歌唱或者书写,身体结构的自然放松和力量的平衡都是非常必要的,在演唱和书写的运动中,可以联系地分析思考自然平衡对于行为运动的影响和作用。运动的自然平衡是积极与放松的恰当结合,过度的积极和放松都会破坏运动的自然平衡,使运动状态或为僵持或为松懈,良好的演唱和书写运动状态,关键在于处理好积极与放松的矛盾关系。声乐演唱时呼吸状态的保持和共鸣腔体的打开以及歌唱位置的确定,对于演唱者自身的感受是非常重要的。不舒服不自然的演唱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失去了运动的平衡性,需要演唱者在积极与放松的关系中寻找问题所在,进行合理的调整,该使的力量要充分,不该用的力量要去除,使之达到歌唱运动的平衡,而获得良好的歌唱状态。书写状态的自然平衡主要指执笔和运笔的力量平衡,在书写过程中,手指、手腕、手臂以及身体的协调配合运用为基本运动状态。书法学习爱好者在长期练习体会中应该掌控好此间的力度平衡关系,做到书写时执笔运笔力度得当,行笔流畅自如,在书法创作中充分体验平衡协调书写运动状态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声乐演唱和书法创作的目的是通过艺术的形式效果,对人的听觉和视觉产生影响,进而获得精神思想的感悟和享受。两种艺术的表现形式联系分析研究的目的,则是在不同的艺术行为方式当中探讨具有相同指导意义的概念,在联系的学习实践过程中得到更多的相互启示,拓宽我们的思维空间,创新我们的思维模式。

三、声乐艺术和书法艺术的相互价值

成为一名优秀的歌唱者,只具备良好的歌唱条件和技术能力是不够的,还必须拥有对声乐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能力和风格特点的把握程度。这样的能力和程度是由个人文化修养决定的,同时文化修养也决定影响着歌唱者的音乐诠释能力和表现气质。文化修养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包括个人的生活阅历、受教育的程度以及对于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诸多知识的认知了解。声乐学习者在不断完善提高技术能力的同时,文化修养的提高更应得到重视。

中国的声乐艺术,一直在不断学习外来的优秀音乐和技术理论,尤其是bel canto,即我们所说的美声唱法,更是师从于以意大利为主的西方声乐演唱技法。但是我们中国人学习声乐艺术,无论是何种演唱方法,都应该把本土声乐作品演唱好,大量优秀的中国声乐作品题材丰富多彩,文化内涵深厚,我们必须学习了解传统的文化,领悟华夏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这样的文化修养是演唱好中国声乐作品的重要因素。接触和学习书法艺术对于提高中国传统文化修养特别有帮助,学习书法也是对汉文字进一步的认识感悟,在表情达意的同时,通过各种书体的艺术展示,汉文字特有的形态之美韵味无穷。演唱中国声乐作品如能领悟到书法艺术中汉文字形韵结合的美学特质,那么在强调字正腔圆的演唱要求上将赋予更高层次的文化气息,学习书法必然要长期接触中国的传统文学,这会潜移默化地提升个人的文化修养,增强对汉语言文学的解读能力。对于演唱中国声乐作品而言,直接反映在歌曲的歌词内容理解程度上,使演唱者能更准确地把握声乐作品的风格特点,深度理解声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精神内涵,并具备表达这种风格特点和精神内涵的文化气质。

声乐艺术对于书法艺术的作用价值,主要体现在艺术的灵性和感觉上。如同声乐演唱一样,书法艺术中笔势线条的流畅,点画与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承接呼应关系亦有音乐般的韵律之美和节奏之感。书法艺术溶入声乐艺术的音乐思维,无论是在创作还是在鉴赏的层面,都是一种创新意义的结合。书法的文字以象构思、立象尽意的形意艺术特点需由想象的空间借以伸延,在书法艺术的范畴,歌唱般地书写和倾听般地鉴赏是对艺术空间和灵感的创新与拓展。

四、结语

任何艺术形式在传承学习的基础上,都应该要有创新思考的探索精神。创新探索要避免牵强附会,合理的逻辑思考依据需要得到客观实践的佐证。声乐艺术和书法艺术联系的比较探讨,是笔者在对两种艺术学习的实践过程中得出的结论和观点,研究尚浅尚拙,意在抛砖引玉,希望在声乐艺术和书法艺术联系比较的研究探讨中,获得更多有实际价值意义的认识和启示。

声乐艺术与文化修养 篇4

文化修养则是指一个人对这些人类精神活动的创造物认知多少, 把握多少, 运用多少。

人创造了文化, 而文化又影响着人, 渗透于人, 塑造着人, 所以我们无论是在精神还是在物质的实践活动中, 都必须格外注重文化修养这一问题。文化修养是声乐艺术的灵魂。

一、声乐演唱情为重

声乐演唱中, 情感是不可或缺的, “情感是歌唱的灵魂”, 古往今来, 一直如此, “情为声之本, 声为情之形”是我国传统唱法中重要的美学思想, 著名的诗人白居易就是这一美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主张以情为基础而进行歌曲演唱, 与我们今天探讨的“情之所至, 音之所生”的观点不谋而合。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社会需要的主观心理反应”。哲学上讲的情感是人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表现的两个方面是基本情绪和精神特征, 前者是外在表现, 后者是内涵。在演唱实践过程中, 演唱者是表演者、创造者, 这就要求歌唱者要有丰富的情感投入以及对情感要准确地拿捏。而演唱者的情感表现是来源于对歌词和旋律意境的理解和对作品中传达的情景的联想和想象, 通过联想和想象唤起生活体验, 使情感表现的精神特征激发出来, 渗透到优美的声音中去, 把整个作品演绎的更加真实丰满动人。这就是歌唱艺术中情感表达的重要原则。

二、情感的表现:真情实感

正如前面所述, 声乐演唱过程中, 情感是不可或缺的, 但在情感的选择方面也非常讲究。明代张琦说过:“如果以为情而情止矣, 如果之情以为歌咏, 声音而歌咏声音止矣!”这说明了情感的真实性在歌唱表现中的重要地位。著名声乐教育家周小燕在“天音论坛”全国声乐学术研讨会上说:“歌唱审美的标准应该是以真为先, 这里的真指真情、真美、真心。”真情实感不是虚情假意, 是不能装腔作势的。歌者应从作曲家创作的作品中寻找情感基调, 表现内在的喜、怒、哀、乐。在演唱过程中, 用真情去体验情感, 从而点燃听者内心的情感火花, 使其产生共鸣。这和演唱者的气质、个性、心情有着密切的关系, 并且同时要求演唱者有深刻的思想、丰富的生活体验和尽可能多的文化艺术修养等这些产生真情实感的可靠依据。

三、文化修养的重要性

正因为音乐有以上的属性和特点, 围绕着它就产生了大量的声乐作曲家、歌唱家, 产生了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浩如烟海的作品, 使之独自成为一个完整的声乐艺术体系, 成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 成为一个音乐王国, 具有了深厚而巨大的文化内涵。

既然声乐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又有浓烈的文化内涵, 那么, 作为一个声乐艺术的实践者, 要想驾驭这门艺术, 就必然要有强大的艺术能力, 而这强大的艺术能力除了有过硬的技术, 主要来源于文化修养的深厚广博。歌曲或声乐作品是文学艺术和声乐艺术的二合体, 声乐作品大都以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文学性强、艺术性高的诗词或歌曲音乐创作的文学基础, 形成了声乐作品的文学性和文学特征。歌唱与文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歌词的文学性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歌曲的艺术性, 而对歌唱中文学性的认识也同样反映出一个歌唱者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能力。要唱好任何一首歌曲或表现好任何一个声乐作品, 首先要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文学内容理解透彻, 在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 才能运用声音正确表现出歌曲作品质的内涵, 表现作品思想内容和文学内容的艺术境界。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学知识, 像《玫瑰三愿》、《红豆词》、《阳关三叠》等歌曲, 就可能出现内容理解上的难度。另一方面, 声乐演唱不只是对作品的一种传达的再现, 更重要的是一种创作性的艺术活动, 即所谓的二度创作。因此, 在对声乐作品的演绎中, 就需要通过自己所具有的和掌握的文学知识和文化修养, 对声乐作品的时代背景、表现特征、艺术手法、民族特色等, 进行分析和掌握, 这样才能根据声乐作品的文学内容、音乐风格和表现特征进行最佳的设计和安排, 从而使声乐作品的艺术处理和艺术表现, 更加合乎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本意。

所以, 文化修养对声乐艺术的实践者来说, 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我们不能认识这一点, 并身体力行地去提高文化修养, 那我们就会变得苍白无力、单薄乏味, 在博大的声乐艺术的瀚海中只能停留在表面或不深的层面而显得华而不实, 或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 我们可以说, 深厚的文化修养能使我们从哲学的高度、思想的高度、人性的高度去触摸声乐艺术最深邃、最本质的东西, 引领我们从声乐艺术的必然王国走进声乐艺术的自由王国。

声乐艺术应用论文 篇5

本文综合声乐艺术的特征,对声乐艺术中的想象与情感设计进行简单阐述。

关键词:声乐艺术;想象;情感设计

声乐作为一门艺术,集合了专业性、技术性等若干特征,是人们抒发真实情感、沟通与交流的重要渠道。

想象与设计则是声乐艺术表达的重要形式,将情感融汇到歌曲中,以情感人,充分表达演唱者对歌曲的真实领悟。

在这一过程中,对声乐艺术进行了再加工,实现了艺术的升华。

因此完美的声乐艺术表达,离不开想象与情感设计。

一、想象与情感设计在声乐艺术中相互依存

在声乐艺术中,表演者应该客观分析、充分了解作品的内容,将想象与情感融入到演唱画面中,体现作品的表达意义与情境,真正做到艺术的“天人合一”。

首先,情感是声乐表演中必不可少的,也是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根本;其次,想象力推动了情感的表达,是情感深化的重要保障。

众所周知,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因此艺术中既有真实情感的表达,也离不开想象力的装饰[1]。

想象力在声乐艺术中的运用,常常以特殊的形式体现出来,对人脑中已存在的记忆表象进行再加工、再改造,进而形成一个全新的思维与心理变化过程。

声乐艺术的想象力,是人类创造活动的体现之一,一般以生活实际为材料来源,并对生活经验进行创新,生活最终运用到艺术表达中,这样声乐艺术作品也有了自己的情感。

反过来,情感的表达促进了想象力的开展,最后展现的艺术作品也表达了其艺术形象。

所谓艺术形象,也就是在艺术作品中赋予的人们的情感与感受,艺术家在艺术作品中结合了自身的情感体验,将原本抽象化的艺术以具体的形象体现出来。

艺术形象一般可分为视觉、文学及听觉等内容,其中文学形象较为特殊,也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主要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情感。

实际上,文学形象也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表达形式,利用想象力,塑造了艺术形象。

在声乐艺术作品中,歌词决定了一首歌的内容、思想,曲调则决定了一首歌的基调与意境,最终通过声音表演呈现给观众。

例如在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中,创作的背景是针对陕甘根据地革命,歌曲中的每一句歌词都经过反复斟酌与推敲,“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呦一道道水,

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一杆杆的那个红旗呦一杆杆枪,咱们的队伍势力壮”,当演唱者在舞台上表演这首歌曲时,观众的脑海中就会展现出陕北村民迎接红军队伍的场景,画面立体且生动。

因此,艺术作品的形象来自于生活中的形象,是生活中情感与经验的积累,在此基础上发挥想象力,将艺术作品呈现到舞台中。

二、声乐练习中离不开想象与情感设计

在声乐训练中,同样离不开想象与情感设计。

无论是教师教学还是学生学习过程,都需要将原本抽象的艺术作品想象为具象的内容,然后赋予情感表达出来。

在声乐训练过程中,往往教师会启发学生去理解作品,运用发声技巧,提高声乐表达的精准性。

例如:“吸气换气”是声乐演唱时重要的应用技巧,老师在训练学生时,可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将演唱者置身于大自然中,呼吸新鲜的空气,感受鸟语花香,这一过程就感受到如何“吸气换气”,更利于学生的接受和理解。

可见,在作品的演唱训练过程中,想象与情感设计的应用非常重要。

例如:在演唱《小白杨》时,“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边疆;微风吹得绿叶沙响,太阳照得绿叶闪银光”,此时演唱者的心目中就出现了“哨所旁的小白杨”,想象着当兵人对家乡的思念,将这种情感加入到演唱中,更加深刻地体会歌曲意味。

因此,将想象与情感设计应用到声乐艺术的训练过程中,无论是对技巧还是音乐表达的强化,都起到引导作用,提高音乐训练的效果。

三、想象与情感设计增强表演者心理素质

在表演声乐作品时,演唱者将经过加工的艺术完美地呈现给观众,但是在舞台表演中,经常出现表演者失误、忘词、怯场等现象,此时如果能够合理运用想象与情感设计,则可化险为夷,顺利完成整个演出过程。

由于个别演唱者的心理素质不佳,虽然平时训练时表现较好,但是一登上演出舞台就状况百出。

分析原因来看,主要由两方面原因造成:其一,专业技术掌握不娴熟,不能连贯运用演唱技巧,造成表演脱节;其二,心理素质欠佳,由于紧张而导致不能正常发挥。

那么提升心理素质过程中,想象与情感设计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首先,在整个表演过程中,想象与情感设计贯穿始终[2]。

对于演唱者来说,必须意识到想象与情感设计的重要性,上台前对作品充分准备、充分理解,即使演出时出现一些不可避免的主观、客观因素影响,演唱者也可凭借自身对作品的理解,很好地完成演出,不会被突发事件影响;其次,

演唱者心中已经对作品有了整体的想象与情感设计,那么上台之后,作品的形象、人物、情感等都在表演者心中,能够更好地进入到作品的情景中,表演更加自然,避免了怯场,能够帮助表演者树立自信心。

由上可见,想象与情感设计在音乐表达中都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贯穿于音乐作品的表演、训练等多个环节,作为声乐表演者,应将个人的生活经验、形象感受、真实情感等赋予艺术作品中,发挥想象力、表达艺术神韵,

实现声乐作品的升华;将想象与情感设计巧妙地运用于声乐作品中,让作品更富生命力,让舞台表演更加真实、活跃,更好地表达声乐艺术情感。

参考文献:

[1]刘璐.浅谈声乐艺术的三大特征[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2).

艺术高校期待声乐教材 篇6

《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声乐教材库》由旅美歌唱家王景彬教授主編,它是依托互联网为载体,通过数字化课件为教学工具,集文字资料、视听资料于一体。据介绍,库内资源涵盖全世界1000多所音乐学院网址,可与其同步教学,所有教材、信息、咨询等可存至电脑、MP4甚至手机,随时查看,方便快捷。另外本套教材还提出了严格细化声部的概念,在国外声乐艺术学术界,声部划分体系作为歌剧艺术的重要支撑体系早已成为成熟的学术体系。目前,从学术层面来看,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尚属于起步状态,而这套教材正解决了这方面的问题。

为了满足传统的教学和学习方式,该套教材首先还是以书籍的形式呈示给大家,整套教材分为“西洋歌剧咏叹调大全”、“艺术歌曲作品大全”、“中国声乐作品大全”、“古典诗词声乐作品大全”共60余册,囊括了高等艺术院校教学与学习的所有作品。西洋歌剧咏叹调大全为例,就收录了300多部歌剧,1500多首咏叹调,是名副其实的歌剧作品库。目前首批18册已经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其余的将陆续推出。

与会专家对本套教材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栾峰表示,这套教材是中国声乐史上第一次囊括这么全资料,并且对于声部类型的严格划分对教学意义重大。范竞马表示,国内的声乐教育一直受到声乐错位的危害,许多学生嗓子很好但是一直唱错声部非常可惜,自己也曾经深受其害,这套教材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张伯瑜认为本套教材从音乐学上具有很高的价值,既有丰富翔实的材料,又有自己的见解,将来应该会对国际学术界产生影响。

论声乐表演艺术 篇7

一、技巧

声乐表演首先应建立在过硬的歌唱技术基础和前提上。气息、共鸣的运用,语言表达等一系列要素,都是歌唱过程中重要的技术因素。歌唱技术的应用,并非简单拼凑,而是通过歌唱家运用其综合能力,使各项有机地结合,将技术发展深化,使技术深展为技巧,来解决作品中艰深之处,使表达更加顺畅,“游刃有余”。“技”之不存,“艺”将附焉?人声艺术美是通过高超发声技巧来展现的,因为歌唱发声本身就包含着艺术审美的意识,在歌唱发声训练和演唱过程,声音融入了相应的文化、艺术含量。

技巧是声乐艺术表现的基础条件,没有技巧,艺术表现无从谈起。但技巧并非表演成功的唯一条件,不是声乐表演的最终目的,它是艺术表现的手段。表演者运用这些手段融入情感的表达,达到艺术表现目的。同时,只有全面的艺术修养、人文修养,才能充分发挥技术的表现功能。优秀的声乐表演者应该是生活的描绘者,能在表演过程中把歌曲内容、情感通过技术呈现,创造艺术形象和意境。同样,优秀的声乐表演艺术家绝不仅仅有一副好嗓子,高超的发声技巧,更主要的是:他们创造出来的是艺术,而不是制造一个发声机器。这才是声乐表演艺术家的新值。

二、情感

“丝不如竹,竹不如肉”。音乐表演形式中,声乐表演是最亲切、最富有感染力的一种。歌唱都是情之所使,兴之所致。作为专业形式的声乐表演必须具有一定的歌唱技能,但不能违背其情感表达的原则。情感是声乐艺术的灵魂,是歌声、作品存在的目的;有情感的歌唱才引起听者共鸣,提高艺术的品位。

其一,声乐表演的情感表现要以作品提供内容的为基础,包括歌词和旋律、和声、复调、配器等音乐语言。歌词是歌曲创作的基础,为歌曲创作提供特定的主题、形象、基本情调和意境。“歌词的情感特征和表现意义,正是通过音乐音响的运动特征来得到体现和进一步深化”,2这就使歌词和音乐在协调下构成了声乐作品的一度创作,是声乐表演情感产生基础。作为二度创作的声乐表演,它的情感体现、意境不能脱离一度创作而存在--这样将是毫无意义的。

其二,声乐表演的情感来自表演者对作品的感知和理解,是表演者审美意识的体现。每一个表演者将作品所包含的情感、内容和意境通过演唱表现出来时,是经过其对作品从表面到内在、从浅到深的感受、理解、分析,是演唱者主、客观相结合的创造,跟表演者的音乐修养、文化修养、个性气质、阅历息息相关。表演者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是独特的,甚至每一次演唱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同的人演唱同一首歌,表现出来的情感不尽相同;即使同一个人演唱同一首歌,受特定情况(如场合、身体状况、情绪等)影响效果也不一样。

其三,声乐表演是艺术化的情感。声乐表演情感来自于现实生活,但不等同于生活情感。为什么有人将生活情感带到舞台,反而不感人?为什么有的人表演过程“真情实感”“真哭真笑”,不但表达不了作品的情绪和意境,反而让听众反感?作为表演艺术,情感是经过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过程,也是随着审美经验的积累而改变的,审美、立美情感体验过程中的自我调节,是在不断重建和创造中培养起来的。生活的体验、情感,经过艺术加工,转化为表演的激情,才会使到表演更真挚、更感人,才能提高艺术的品位。

三、风格

表演者的风格,即是表演者在第一创作的基础上,个性化的表现方式。声乐表演有个人的独到之处,才能使得表演者在欣赏者心目中形成深刻的印象和影响,达到第二创作的目的。“没有个性的艺术家永远不会有惊人的成就”。3当然,表演者的风格,是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确立起来的表演习惯,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是艺术实践的结果。

第一,表演者风格不是随意、自由的,它必须在一度创作的内容主题范围内加以个性化的表现。每一部声乐作品都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具有时代的风格特征和审美理念,不同时代、民族、地区、作者的作品各有所异。亨德尔时代的作品风格当然与意大利民歌风格不同,就中国不同地区的民歌,风格就各有所异。演唱时首先要把这种特征准确表现出来,不能“千篇一律”。而作品中的层次和变化,都是词曲作者根据作品所希望达到的效果安排好了的。在声乐表演过程中,必须准确把握和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一度创作所要表达的内容、情感和包括旋律、和声、复调等音乐语言的特点。很简单的道理,如果把一首歌剧咏叹调唱成蓝调风格、把《黄水谣》用菲靡靡之音来演唱,的确有与众不同之处,但结果可想而知--不但表达不了作品,破坏作品的情绪、美感,还会误导听者,造成对作品的误解。所以,表演者的风格必须建立在一定时期和一度创作的基础上。

第二,优秀的歌唱家在表演过程中的动人之处,在于其处理作品恰到好处,表演“有声有色”,这就是其风格所在。首先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技术范围内进行二度创作。只有具备相应的歌唱表演技术、技巧才能将一度创作很好地转化为音响向听者传输。表演者要根据自身嗓音条件、技术特点选择合适的作品,将自己最好的、最具特点的展现出来,不要盲目地模仿。然后是恰当的处理,调动表演手段包括声音技巧、动作表情进行恰当的表现,利用行腔的强弱、快慢、明暗刚柔变化来处理不同矛盾,不同阶段的情感变化,将情感和技巧融合在作品当中。同时,歌唱表现应点到即止,不夸大,才能做到统一连贯又转折起伏,既有激情又不乏内涵,能收能放,操纵自如。

声乐表演艺术虽无一定之规,不同流派的唱法、技巧不尽相同,审美意识也不同,但最终要以动人为目的。随着社会变化发展,人的审美、品位也不断提高,声乐表演艺术也应该随着科学、文化水平的发展和提高而不断演变、不断更新。“艺”无止境,声乐表演艺术的发展是没有句号的。

注释

11.范晓峰.声乐美学导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214.

22 .范晓峰.声乐美学导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77.

论声乐美学在声乐演唱艺术中的作用 篇8

声乐美学隶属于音乐美学的范畴,通过人声来表达思想和情感,从而探求声乐艺术美的本质与普遍规律的学科,是音乐美学的重要分支,从音乐美学的视角来看,声乐艺术美学是音乐美学与艺术美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确立了声乐美学研究的哲学基础和理论研究方法。

二、声乐美学在演唱艺术中的体现

(一)演唱中的音色。

音色是歌者在艺术实践表演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演唱中的音色主要受到三方面的影响:一是演唱者的嗓音条件及音色,嗓音条件及音色是由歌者先天的条件所决定的。二是演唱的技术方法与音色,音色变化的条件是后天通过技术要素运用来予以实现的。三是演唱者的心理因素,在演唱过程中歌者的知觉与感觉以及表象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二)歌者的修养。

声乐作品的演唱过程中,歌者的修养、演唱水平及自身的文化基底显得尤为重要。对声乐作品演绎的效果是否够好,与声乐艺术的美感及歌者的修养有直接的关系。歌者需要全面加强个人艺术修养及能力的培养,才能将声乐作品的艺术风格及蕴含的思想情感准确地传递给欣赏者。

(三)演唱艺术的情感体验。

演唱艺术的情感是歌者自身对声乐作品的情感体验,是歌者内心最真实的反映。想要把声乐作品演绎到极致,歌者必须将自己设置在特定的大语境之中,了解作品的创作环境及背景,将自身的认知体验与声乐作品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艺术性,还要注重真实性。作为有声艺术,声乐作品需要歌者通过演唱来表达,把蕴藏在声乐作品中的声情、曲情完美展现,只有在感情上引起观众的共鸣才能够达到声乐艺术情感的审美效应。

三、声乐美学在演唱艺术中的作用

(一)演唱艺术中的声乐美学原则。

演唱艺术中的声乐美学原则主要通过三方面来体现:一是客观性与真实性的统一,声乐演唱的过程是一个二度创作的过程,在演唱之前要客观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内容以及蕴含其中的深层含义,声乐艺术的演唱是在演唱过程中以真实性为基础并使其富于创造性。二是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不同时期的声乐作品都具有时代的鲜明特征,并且具有特定的艺术风格及审美理念,所体现的是不同的声乐艺术表演主体。三是歌唱技巧与表现性的统一,演唱技巧的掌握是歌者的必修课,声乐技术是为了突出艺术表现性的,也是要通过演唱技术来加以保障的。

(二)演唱艺术在声乐美学中的具体表现形式。

主要有四方面:一是语言艺术的表现,语言是人类进行思维活动的特殊工具,生动的演唱都要建立在鲜明的语言之上,从而抒发情感体现艺术美感。二是音乐的艺术表现,主要体现在节奏与润腔两方面。节奏是声乐艺术表现的重要因素,歌者要对节奏及速度有所控制,只有准确地把握和审阅作品的节奏及速度,才能让演唱的效果更具感染力。润腔是演唱艺术的核心,是抒发美的体现,同时创造美、深化美,从而深拓作品的含义,突出作品的韵味风格。三是歌者神韵的艺术表现,声乐演唱中的润腔不是作品中的规定,而是歌者在演唱过程中以自身的情感为中心的艺术再创作,润腔的功用主要是装饰美化,突出作品的韵味风格。四是演唱风格的艺术表现,声乐演唱艺术是一种情感交流活动,歌者的神韵体现其演唱艺术的灵魂,在演唱过程中要有精气神,要注重艺术美学的要求,借助演唱音色的变化和节奏的急缓,通过神韵抒发美的体现、创造和深化。

(三)声乐艺术美学的演唱艺术分析。

声乐艺术美学的演唱分析主要涉及四方面的内容:一是声乐演唱的音质美,作为专业的声乐演唱者要树立起声乐的专业敏感,通过改善纯音的条件来提高嗓音的发声素质。声乐演唱的音质美主要是由声音的本质决定的,通过练声逐渐达到改变音质的目的。二是声乐演唱的字音美,声乐演唱艺术既要掌握好字音的结构特点,还要在艺术实践中掌握运字行腔的方法,字音的纯正可以作为判断音质美的标准,因此在声乐演唱时,要注重曲调、字调的有机协调,突出演唱艺术的美感。三是声乐演唱的行腔美,实际上是歌者通过充分调动嗓音的方法来对演唱效果进行美化的艺术活动,只有具有了声情的美,才能更好地向欣赏者传递听觉的美感。四是声乐演唱的节奏美,声乐作品中的节奏结构具有丰富的变化手段与方式,作为节奏因素,不仅在旋律中发挥其造型功能,与此同时还显示出它独立存在的审美价值。

摘要:声乐艺术美学是音乐美学与艺术美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确立了声乐美学研究的哲学基础和理论研究方法。声乐艺术美的本体所凝聚的一切美的因素,都在声乐演唱中有所体现,研究声乐美学在声乐演唱艺术中的作用,就是为了让声乐演唱行为成为一种美的实践与美的感受,以此来创造出更优秀的音乐。

关键词:声乐美学,声乐演唱艺术,作用

参考文献

少儿声乐艺术的演唱技巧 篇9

1.在孩子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中, 尽量让其多聆听、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

音乐对人的情感影响比其他艺术影响更加强烈、更加迅速。听音乐时, 音乐的不同角度能使人在心理和情感上产生变化, 去感悟音乐旋律的走向、节奏的组合、曲式的逻辑, 以及乐曲的音准、节拍、强弱、速度等, 从而获得更好更强的乐感。在现实生活中, 一定要从多方面对孩子进行乐感的培养, 多了解各种形式的音乐。给孩子多讲一些音乐家的故事, 经常带孩子观看一些正规而丰富的音乐演出, 使孩子的成长过程与音乐相随。这样, 既培养了良好的乐感, 也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和表演的欲望。

2.给孩子更多的演出机会, 并鼓励孩子乐于参与, 敢于表现

在少儿时代, 无论是性格开朗或者内向的孩子都会喜欢音乐, 对音乐的反应非常敏感, 这个时期的孩子对音乐充满了好奇和求知。0岁~12岁是儿童音乐天赋最旺盛的阶段, 我们应抓住这个能助儿童在音乐方面成才的时机, 不断给他们创造展示的机会。在欣赏他们演唱或演奏的时候, 应给与多多夸奖和鼓励。把看到的舞台美感和优美的音乐传授给他们, 并引导他们多去观察。同时, 他们在欣赏别人表演时也会自觉地模仿, 从而增加了他们的模仿力和表演的能力。另外, 应多寻找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六一”“元旦”等搞活动时, 一定要支持和鼓励他们参加, 他们上台演出无论是否成功, 都要夸奖孩子, 鼓励孩子, 给他们信心。

三、初步掌握声乐演唱中的气息、共鸣、语言

气息———演唱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中, 呼吸是人生存的本能动作。演唱中的呼吸是一种在自然呼吸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控制的呼吸运动, 这种呼吸需要多次的正确训练才能达到声音的圆润通畅。对于孩子们来说, 不能讲太多的理论知识。首先教孩子们熟悉腰部、颈部、胸部、腹部等位置, 然后让孩子们双脚着地, 坐在板凳上, 腰部、颈部挺直, 嘴自然闭合, 双手贴在肋下, 然后静静体会两肋呼吸时的位置。让他们明白, 演唱时吸气的位置应该深到腹部, 不能浅在胸部。因为气吸得越深, 以它为支点的声音越有厚度和穿透力。另外, 还可以要求孩子们去闻花, 在闻东西时, 他们的整个器官都打开了, 注意力集中, 全身心投入, 将花的清香和佳肴的香味深深吸进腹部、肚脐、腰围等部位。这样反复练习, 孩子们便会很快掌握“吸气”的感觉。

随着全球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 互联网与青少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网络环境与其虚拟的社会实践活动已经成为信息时代青少年成长中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网络给青少年的学习、娱乐、人际交往和生活方式等多方面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互联网犹如一把“双刃剑”, 在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 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分辨能力有限、控制能力较差的青少年群体来说, 过度和不良使用互联网将导致网络成瘾等许多心理问题, 严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这种负面影响日渐凸显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一、网络环境概述

网络环境是指将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多个多媒体计算机物理上互联, 依据某种协议互相通信, 实现软、硬件及其网络文化共享的系统, 是与现实的物理空间相对应的物质层面的一个“虚拟的世界”。网络是一个巨大的教育资源库, 网络系统存储有大量的视频、音像、文本等数字化信息, 通过信息高速公路将不同国家与地区、不同学科及领域的知识信息“一网打尽”, 并以几何级数的模式增生和发展。这种对教育信息的“超级链接”, 是舍此之外的任何一种媒体与技术手段均无法企及的。

二、网络环境中青少年心理问题探析

计算机网络是一种对人思想产生巨大影响的媒体, 网络的信息量大, 涵盖的内容广, 对青少年有强大的吸引力和诱惑力。同时网络高效、快速、方便、独特的交流方式与当代青少年偏于好奇、乐于幻想、追求独立的要求相吻合, 这使之与青少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不可否认, 计算机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对开阔青少年的眼界, 帮助他们了解新鲜事物具有正面作用。但是, 信息的丰富伴随着信息的爆炸、信息的污染, 网络上流动的各种垃圾信息成为干扰青少年选择有用信息的“噪音”, 网络色情、暴力泛滥, 令青少年防不胜防, 很多青少年因此而荒废学业, 对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损害。

1. 网络性心理障碍

网络性心理障碍在医学临床上称为“互联网络成瘾综合征”。是指患者常常没有一定的理由, 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网上持续聊天, 以致损害身心健康, 并在生活中出现各种人格障碍。该病的典型表现, 包括情绪低落、不愉快或兴趣丧失、睡眠障

呼吸, 有吸必有呼, 孩子们在理解了“吸气”的要领后, 再开始呼气就容易多了。让孩子们在深深吸完一口气时, 要保持住腹部的气息, 然后均匀地将气呼出, 不能一下子把气呼出。可用吹蜡烛、吹纸条的方法来进行呼气的控制。用手拿一片长度、宽度适中的纸条放在嘴前方, 将吸好的气吹向纸条, 从纸条振动的频率来确认呼出的气息是否均匀、集中。吹蜡烛也是用同样的方法。反复练习, 可增强气息的控制能力, 对演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共鸣———演唱的命脉。这点对少年儿童来说, 可能很难理解。但要想获得正确、优美的歌声, 共鸣则是演唱发声应遵循的基本规律。只有掌握了共鸣的技巧, 才能使声音在音质、音色及音量等方面得到更好发展。人体的共鸣器官主要有胸腔、口咽腔和头腔三大共鸣腔体。在发声训练过程中, 这三个共鸣腔体都处于放松状态, 要积极地打开, 使声音处于高位置, 让孩子们的声音更加统一, 更加柔美。为了使孩子们能够对共鸣的概念易懂易学, 建议如下:用打哈欠的状态来打开喉咙, 使声音通畅;唱歌时要保持微笑, 笑肌抬起, 使整个面部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之中, 这样很容易找到共鸣;哼唱练习和小声演唱, 哼唱练习有助于打通头腔的共鸣, 使气碍、生物钟紊乱、饮食下降和体重减轻、精力不足、精神运动性迟缓和激动, 自我评价低、能力下降、思维迟缓等。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 迷恋上网实际是内心寻求理想化状态的一种途径。调查显示, 部分青少年是因为感觉生活平淡无味, 为寻求理想而经常上网的。随着上网时间的不断延长, 记忆力开始下降, 对学习也逐渐产生了厌烦感, 而对于上网的渴望却逐渐加深。随着网络性心理障碍的加重, 这些青少年对网络的依赖更加严重, 其表现为逃课上网, 导致学业荒废。

2. 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是以焦虑、恐惧、自闭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自我封闭、不敢交友、害怕社交;有社交的欲望而得不到满足, 由此而产生焦虑、孤独;不敢面对挫折, 由此而逃避现实。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情感体验的高峰期, 在这一时期青少年情绪波动大, 情感体验比较强烈。他们所经历的正是由幼稚到成熟的过渡阶段, 青少年的社会性情感, 在青少年的情感生活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这也说明社会成熟逐步得到提高, 青少年社会情感的成熟是在社会实践体验中磨炼出来的。而青少年因上网成瘾, 使自己在人机交往中逐渐变成了情感冷漠的机器, 造成了情感的迷失。

3. 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

网络社会是一个崇尚主体和个性的社会, 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得到张扬, 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性的优化, 相反或许会滋生人性中的劣根性, 并可能给青少年带来“人性异化”。面对网络世界的虚拟环境、信息污染、信息过剩、信息欺骗等现状, 长期沉迷其中的青少年, 就会失去对现实环境的感受力和积极参与意识, 形成缄默、孤僻、冷漠、紧张、不合群、缺乏责任感和欺诈等心理, 进而导致人格

对于网络环境中青少年独特的心理问题, 我们需要构筑家庭、学校、社会教育防线来促进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

作为家长, 应该在家庭创造出一种温馨的氛围, 父母应该非常精心地营造一个令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家庭人文环境。要多和孩子沟通, 并学会帮助孩子释放学习的压力。家长必须掌握使用网络的基本技能, 尽快成为孩子网络教育的引路人。要培养教育好子

息和共鸣连成一体。哼唱时, 嘴唇微闭, 口腔内完全打开, 同时头微低, 舌头要平放, 上下齿打开, 声音从鼻腔向上运行到额头, 头稍有晕感。小声演唱很容易找到假声, 容易掌握高位置。小声唱歌时, 全身和嘴巴要放松, 喉头要打开, 仔细找到真声和假声的结合点。只有打开这些共鸣腔体, 不挤不塞, 才能唱出优美、动听的歌声。

语言———演唱的艺术。演唱是语言和音乐结合的艺术。语言是音乐内在表现的主要方式。在演唱中咬字、吐字贯穿于始终, 它是演唱艺术的总体现。帕瓦洛蒂曾说过:“我愿意重复我说过的意见, 我所唱的词, 如果吐字不清, 不仅破坏了意境, 而且会给观众带来反感。吐字的问题, 需要下很大的工夫, 一直到我成为演唱家。”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唱好歌曲的必然条件。演唱时, 吐字、咬字要比平时讲话时较慢较长, 吐字要夸张有力。

声乐艺术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音乐兴趣, 同时也提高了孩子们的综合素质。愿社会、家长以及老师能为全天下的孩子们创造一片更美好、更宽广的音乐天地, 让他们带上自己的梦想与追求, 在无限的音乐天空中更加自由翱翔!

论声乐艺术的审美快感 篇10

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中说:“音乐是有意味的形式, 它的意味就是符号的意味, 是高度结合的感觉对象的意味。音乐能够通过自己动态结构的特长, 来表现生命经验的形式。总之, 正是情感、生命运动和规律组成了音乐的意义。”【2】声乐是一门深受人们喜爱的、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学科, 是人声唱出的带有语言的音乐。它给人以快乐, 给人以惬意, 给人以美感, 在众多音乐表现形式中, 声乐的表现力极其丰富而迷人, 它的魅力是其它音乐表现形式不可比也无法比的。

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 美妙的歌声是通过歌者有关“器官”的有机配合, 在主观的声音观念作用下, 发出合乎其审美观点的音响。当然, 这种音响是歌者在用不同语言、不同音色来表现不同风格作品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因此, 这种艺术的歌唱, 必然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审美快感。

一、声乐能给人们带来感性上的审美快感

古人云:“凡人声音不等, 各有所长。有川嗓, 有堂声, 皆合被箫管。有唱得雄壮的, 失之村沙;唱得蕴拭的, 失之乜斜;唱得轻巧的, 失之闲贱;唱得本分的, 失之老实;唱得用意的,

从少数民族大众文化的形式建设来看, 该民族主要是借鉴成熟的大众文化形式。通过大众文化传播形式, 这些形式主要是指新闻、广告、电视文艺、大众音像、流行歌曲、综艺报刊文化和网络多媒体文艺等。这些大众文化形式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传播效果, 深受大众特别是青年的欢迎。而这些资源, 绝大多数还是需要依靠政府和文化宣传部门的支持和运作, 就因为如此, 利用这些资源, 做好本民族的文化宣传工作, 政府和宣传部门的作用是很大的, 才能有力地对抗了汉民族千遍一律的建筑大众文化。民族大众文化要广泛传播, 还得尽可能利用大众媒体的形式加以包装, 这样才可能产生更大更好的效果。而这也会涉及到传播载体的建设问题, 而资金的来源, 政府是可以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3.少数民族应当担当起自己文化的宣传大使, 用正确的方式宣传自己的文化, 并要培养自己的民族自豪感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新媒体的运用, 民族的传统性和科技的现代化一直是个矛盾。云南少数民族独特的传统文化也在媒介文化与现代文明冲击下加以继承和发扬。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力量的在利用现代新媒体的技术下, 宣传和推广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让他们以自己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为自豪, 自发地宣传本民族的文化传统, 以激起本民族同胞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就像花腰彝族网里的一个彝族女孩给网站站长留的言:“想当花腰新娘”所说的那样, 一些少数民族浏览过网络上与他们自身民族相关的言论和图片后, 他们内心自然涌现出了一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在以后的生活和习惯上总会自觉和不自觉地保持和继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在观念上也可能反对本民族过于汉化, 这就在民间自发地保存了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和传播了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特色。

4.少数民族文化在面对现代文化的冲击面前, 保持自我, 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向都市化趋同和封闭保守都是不利于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 我们应该在两者之间开拓一条保持民族特色而促进经济文化共同发展之路。特别在一些没有本民族文字或语言文字的少数民族地失之穿凿;唱得打搯的, 失之本调。”【3】意思是说, 声音虽不同但各有长处, 具有不同的感性美的维度。不仅具有听觉美, 还有味觉美、 (如甜美) 触觉美、 (如柔和细腻有弹性) 视觉美、 (如亮丽的音色和丰富的织体感) 知觉与表象美 (如由声音产生联想、联觉) 。这些不同的感性美, 给人带来的是不仅是感官的愉悦, 而且还给人带来丰富的、怡人的想象。这就要求歌唱者要在技巧、音色质感、旋律感、表情、动作上下功夫。

现代大多数人在欣赏音乐尤其是声乐时, 都希望寻求到感官上丰富的审美快感或愉悦, 而不单单追求某一层面的感官愉悦, 如听觉的愉悦等。还要追求视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的愉悦。这无疑给声乐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在一些高雅之士眼里不屑一顾, 但我们不能否认这种大众审美的要求。正像一个哲学家所说:大众有大众的快乐。而目下歌坛真正能满足大众这一要求还差之甚远。

有的人嗓音高亢嘹亮, 但为了炫耀自己的高音, 不顾歌曲内容是否需要, 一味引吭高歌, 不着板眼, 使人听之周身不快。有的人在歌唱时有合眼、摇头、掩耳、囊鼻等不良习惯, 缺乏一个歌唱者应有的风度和美的形象;有人把本来很有生命美学意味的“丝不如竹, 竹不如肉”, 改为充满低级趣味的不堪入目的“肉不如作, 作不如脱。更有大量的人以假乱真, 假唱成风, 败坏了歌坛的声誉。凡此种种, 给人带来的不是快感, 美感, 而是不适感、恶心感甚至反感。能否在歌唱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嗓音长处和

区, 大众传媒的传播多以社会主流文化即现代汉民族生活环境为背景, 展现的多是汉民族的文化环境、行为规范及价值标准, 以致大众传媒在展示现代文明符号, 改变长期处于封闭状态民族文化陋习的同时, 也在悄然消解着民族传统文化, 一些珍贵的民族文化资源也因此而濒临灭亡文化大潮的冲击不是少数民族文化隐退的理由, 在大风大浪面前, 更应当保持自我。时代的发展, 民族文化也要做相应的调整, 以顺应社会大潮。这样在各民族发展的道路上, 其他民族才能更好理解和认识该民族的文化, 减少“拟态环境”的影响, 以更好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和冲击, 让世人更好的了解少数民族文化, 而不是在拟态环境的下去看待和了解其内涵。

注释

1. 李普曼《舆论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第127页

2. 中国民俗节庆网

3.《现代社会“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王爱玲郑保章科学新闻.2003.第24期

参考文献:

[1]李普曼.舆论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王爱玲郑保章.现代社会“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J].科学新闻

[3]益西拉姆.中国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大众传播与民族文化.[M].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

[4]郭大烈.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纳西族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

[5]庄晓东高云.云南少数民族青少年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

[6]单晓红.新闻报道中的云南少数民族形象.[J].中国媒介:转型与趋势

优美的风度、气质, 表现高尚的情操和真正的美, 这是自古以来衡量歌唱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

中国古代有关于吐字运气, 起调行腔, 高低抑扬、缓急顿挫的论述。所谓“声振林木, 响遏行云”“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的记载, 都体现着对声乐技巧的高度重视和辉煌成就。实践中, 古今中外一切有成就的歌唱家, 无一不是将独到的表演建立在高超的技巧之上的。但是, 如把主要精力全部置于声音训练上, 很容易陷于舍本求末的状态, 充其量是一个“发声匠”而已。歌唱只有将技巧与表现完美地结合为一体时, 将才能成为醉人的乐篇。因此, 要获得优美的歌声, 就要从技巧训练入手, 从审美表现着眼, 才能使唱出的歌既优美动听, 又耐人回味, 给人以丰富的感性愉悦。

二、声乐能给人们带来心理情感上的审美快感

感官上的审美快感并不是声乐艺术的最终目的, 而只是最初目的, 它是其他美感目的的出发点。没有这一目的, 其他目的就不可能达到。但我们不能沉溺于这一目的当中, 否则, 声乐艺术就会永远局限在世俗审美层面。可惜的是我们许多人, 无论是歌者还是欣赏着不仅不愿意在这个层面上去升华自己, 甚至把这种感性的快乐降低到单纯肉体的快乐。“声音美感是建立在心理上的、而不是建立在生理上的。”【4】越追求生理上的东西, 就越使声音失去美感, 似乎是肌肉声, 或顶好不过是纯技巧、毫无表现力的声音。这样的声音听众听不出美感。只有追求心理的美感, 才能得到一种内在和谐的美感。心理的美感包括性格的张弛有致、情绪的畅达无碍、情致的盎然酣畅、情趣的饱满充溢。真正的声乐艺术只有在心理上给人带来审美快感, 才能彰示出其艺术魅力。当我们静心倾听中国民歌或传统歌曲, 就会使我们心理因为得到审美的快乐而不能自己。

人的心理往往与人的情感直接联为一体的, 心理和情感是人心的一体两面。所不同者, 情感相对心理要稳定。声乐是通过演唱来表达自身情感的一种方式。相对其他任何一种艺术, 声乐艺术是一种最具情感的艺术, 在培养人的审美情趣和对歌曲的情感表达方面, 是其它艺术形式所不能替代的。歌唱以抒发歌曲的情感为主要目的。声乐演唱的艺术魅力取决于声乐的情感表现, 有人说唱歌就是唱“情”, 其言可谓经典。我们歌唱的目的就是用熟练的发声技能技巧, 扎实的声乐基本功, 生动地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 以优美的歌声和真挚的情感去感染听众。正像托斯卡尼尼说:任何一个学音乐的人, 不管他在音乐演唱上的技巧如何高明, 如果缺乏情感的表达, 他不是艺术家, 而是艺术匠, 匠人满街都是, 而艺术家却在百万人中难找一个人。

所谓声乐的美感, 主要表现在声音的情感内涵, 就是演唱者把歌曲的思想、情感注入到歌声中去, 那么歌声就有了美感。情感越深, 歌声的美感就越强。如果没有一定的情感内容, 再好听的声音, 也无意义。柴可夫斯基批评重声轻情的歌唱者说:“那些小鸟们, 只要嗓音, 不用心灵去唱歌。”【5】

不仅西方音乐家十分强调音乐对情感的表达, 中国古代音乐家也注重音乐对情感的表达。清代李渔认为:“同一音, 同一名, 同一曲, 无情则死有情则活。”【6】我国传统唱论历来主张”唱曲兼唱情“, 提倡声情并茂清晰的字音、美妙的歌声只有通过情感的推动, 才能表现歌唱艺术真正的魅力。就是说, 歌唱技巧与情感表现融为一体并协调统一, 才能产生飞跃, 使演唱转化为入境、入情、入画的艺术境界。

按照情感美学的观点, 歌唱艺术的核心是情感。“情之相通, 美寓其中”。情感可分为快乐的和悲苦的, 但这些情感未得到艺术的转化时, 只是一般日常生活的的情感。一旦得到转化即变成艺术的美的情感。只有艺术的或美的情感, 才能真正使人获得审美快感。尽管一般的艺术尤其是音乐可以使人获得这种审美快感, 但音乐中的声乐能把这种快感发展到淋漓尽致。首先声乐艺术能把人的一般快感升华味优美性快感。如一首优美的歌颂爱情或亲情的歌曲, 就可以把对爱情的依恋所产生的快感转化为优美的情感;如一首反映悲剧性的爱情和亲情的歌曲, 则可以把悲痛的情感转化为崇高的、神圣的美感。一首歌曲能否达到具有震撼力的艺术效果, 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歌者的情感真实与否当推其要。世界三大高音歌唱家之所以走红世界, 与他们寓情于歌或奇情于歌分不开的。如被称为“被上帝吻过”的帕瓦罗蒂, 正因为他是一个不断地要去爱别人, 也不断地要别人爱的多情种子, 这构成了他的情感浓度, 也正是他声音魅力的源泉。吴碧霞, 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 这个被誉为在民歌和歌剧里穿行的“中西合璧的夜莺”, 之所以能在穿行于各种唱法, 合璧于中西, 也仰赖她充溢的艺术情感。她唱的所有抒情歌曲或歌剧, 无不渗透她那一缕缕爱的情感。

不管是帕瓦罗蒂还是吴碧霞, 人们在倾听他们的演唱时, 常常被那扣人心弦的歌声唤起情感深处的共鸣, 不管是欢乐、痛苦、愤怒、哭泣……那感情好似泉水喷涌而出, 那富有魅力的声音和一个个引人入胜的艺术形象使人终身难忘。这说明歌者把声和情融为一体去揭示作品中的思想和情感, 而不是过分的在技巧上去修饰。

三、声乐能给人以灵魂的审美快感

无论是歌者还是欣赏着, 只有当歌声让你深深沉醉的时候, 才会真正感受到它的魅力所在。并且这种沉醉一定是超出肉体的灵魂层面的。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很多获得这种灵魂沉醉的故事。

韩娥唱歌所引发的“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的动人故事, “实际上所说的非物理的声音, 而是歌声中那种生命状态所产生的塑造过程逾三日而仍未结束, 仍能感觉到的状态。所以, 余韵之韵, 亦仍然植根于生命的律动…….”【7】这一生命的律动, 就是那灵魂跃动的舞步, 温文尔雅、轻盈曼妙。人们之所以能沉醉于这一律动中, 乃是因为韩娥的歌声唱出了人们道德的怜悯与灵魂的崇高, 使人们得到了道德与灵魂的审美快感。

孔子在齐闻韶, “三月不知肉味”“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8】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 三个月都吃不出肉的味道。他说:“想不到韶乐的美竟然达到了这样的地步!”三月不知肉味, 对一般人而言, 可能有些夸张, 但沉醉在艺术之中, 获得心灵和道德的升华, 使人暂时忘记了欲望, 忘记了感官的刺激, 却是时常有的事情。孔子欣赏韶乐如此, 我们欣赏一些古典歌曲特别是带有浓郁人文色彩的宗教歌曲有何尝没有这种沉醉的感觉呢?

笔者喜欢欣赏拉赫玛尼诺夫《声乐练习曲》, 因为它可以使我们漂泊的灵魂找到寂静;痛苦的灵魂获得解脱;浮躁的灵魂获得安定。因为它所营造出的无比深邃神秘的世界, 可以把人带往最深沉的暗夜, 在这黑夜中使人的灵魂放出光明。还喜欢在秋夜独自欣赏勃拉姆斯的合唱曲《德意志安魂曲》, 因为它可以使人的灵魂在无助中获得襄助;在痛苦的呻吟中得到安慰;在生命微弱时获得爱的搀扶;在暂时处找到永恒。这种灵魂深处的崇高快感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当然, 欣赏贝多芬《合唱曲》 (欢乐颂) , 可以使我们的灵魂获得另一种快感:从斗争走向胜利;从黑暗走向光明。

从声乐中获致灵魂审美快感, 并不是一般普罗大众随意所能感受到的。这需要心理、情感、道德和灵魂的修炼, 需要对声乐艺术虔诚的挚爱, 需要对美灵敏的感悟。

注释

【1】李泽厚:《美学三书》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年10月版, 第491页

【2】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年版, 第104页

【3】引自元.燕南芝庵《唱论》

【4】【5】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年8月版, 第271、274页

【6】李渔:《闲情偶记》

【7】刘承华:《中国音乐的文化阐读》,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年版, 第94页

【8】《论语.述而》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学三书》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年10月版, 第491页

【2】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年版, 第104页

【3】引自元.燕南芝庵《唱论》

【4】【5】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年8月版, 第271、274页

【6】李渔:《闲情偶记》

【7】刘承华:《中国音乐的文化阐读》,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年版, 第94页

上一篇:园林景观工程设计下一篇:中国元素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