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词实用类文本阅读

2023-04-29

演讲稿分为多种写作格式,有的演讲稿是以工作总结的方式,有的演讲稿是以主题的方式。你知道如何写出主题明确的演讲稿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演讲词实用类文本阅读》,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演讲词实用类文本阅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传记

一、文体概念及特点

1.概念:传记以写人为中心,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

传记是记载人物事迹的文章,它可以由别人叙述,也可以由自己叙述,可以记载一个人的一生,也可以记载一生中的某一段,但必须忠于史实,并刻画出人物性格和形象,通过人物再现历史。好的传记应该透出历史的价值,有时代的气息;让读者经历传主的成功、失败、起伏。

2.特点:传记的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其中,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它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内;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此外,还具有概括性和通俗性。

3、传记的分类:

(1)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自传(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和他传(后者是他人撰写的)。

(2)从表达方式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的传记,一面记述人. (3)从篇幅的长短来说,它可以分为大传和小传。

(4)从创作方法分:传记文学,多用形象化手法,描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活动的历史背景等,以史实为依据,但又不排斥某些联想性的文学描写。历史性传记:以记叙翔实的史实为主,用语比较平实。

二、考纲要求: 1.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D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F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2)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人文精神(3)探讨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阅读指导

(一)阅读人物传记必须明确的问题:

1、文章写的是什么人?(一个主要的人物及其他次要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2、做了什么事?

(一般是用叙事来表现这个人物的,有时候写了几件事。)

1

3、这个人怎么样?

(是好人,还是坏人?一般是好人,主要看作者是怎样评价的。)

4、什么样的思路层次?(文章是沿着什么思路展开的,是总分式、并列式、还是层进式,是顺叙还是倒叙,有没有插叙;分为哪几个层次,每层的大致意思是什么等等。)

5、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这两项内容虽然现在的高考命题很少涉及,但对它们有个粗略了解,可以帮助理解文本内容)

(二)阅读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1.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具体地说,文章写了几个人,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有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何,作者对他们的评价是什么,对这些都要一一搞清楚。

2.明事: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明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几件事。如果只写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是写几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弄清这些问题,就是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3.辨理: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这其实就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所谓“理”有的是作者明说的,即作者通过议论表现自己的观点态度;有的借人物之口表达作者的看法,更多的却是在叙事之中透露的,这就需要“辨理”。

四、考点解析(看分答题、分点答题、力求全面)

考点一: 筛选整合信息要点(概括传主生平主要事迹)

根据题目的要求把握筛选的标准,确认信息材料的检索区间;把主要信息进行整合。 信息主要有:①文中的基本概念和对重要概念的解释和阐述;②表达文章主旨的语句;③文中的概括句;④文中的过渡句。

选择题:常见的迷惑项采用的转换方式有:①意项增加或减少;②表述对象变化;③角度转换;④语境转换;⑤正面和反面转换;⑥限定、修饰语变化等;⑥不成因果。

问答题:找准位置,认真理解,抓住特点,分点概括。

有的信息可直接组合,有的信息除了文中的信息外,必要时要加上自己理解的语句进行串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

解答“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一类的试题,应力求全面、准确。如何全面准确地筛选、整合传记文本中的信息呢?首先要整体阅读感知全文,把握传记的主要内容(人物的思想、主张、个性及其相关事件)。要善于利用标题、首段起领、尾段总括以及文中的评议句等来快速提取有关传主的关键信息。其次是依据题干要求,确定信息筛选的目标与标准。第三,通览全文,确定信息筛选的范围,然后在其范围内找寻关键句,或提取重组、或概括转述,力求语言简明、连贯,切忌大而无当,机械照抄。

传记的重要内容包括:①传主及作品陈述的事实;②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等。

重要信息的筛选和整合,需要具备正确地理解并择取、概括、组合、转2 换、延伸等能力。应该在阅读时依据试题的指向,找到相关的词语、句子、段落。在总体了解文意时,还要弄清作者是怎样把思想材料组合起来的,文中的关键性句子表达了什么意思。准确地筛选和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需要具备对书面语言敏锐的感知能力,有了较强的语感,阅读时就能迅速发现关键所在,进行有效地提取、剪辑、重组,这样组织起来的答案,一般都和标准答案较贴近。

掌握归纳人物经历(事件)的基本方法

1、时间变化

2、地点变化

3、职位(工作)变化

4、注意关键句子提示(过渡句)

5、注意题目的附加条件(对归纳内容的限制)

考点二: 鉴赏分析形象

要明确传记的第一主角是传主。任何伟大的人物或重要的历史事件,都是为了塑造传主形象而存在的。

方法:

1、从事件(人物的言行)中概括传主的性格。

2、从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入手。

3、注意作者对传主的议论性描述。

4、注意文章引用的他人对传主的评价。

考点三: 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一) 分析语言特色。

语言特色具体指:

1、语言表达的风格

2品味其写人、叙事、抒情、议论等方面的技巧运用,如,自传采用第一人称,语言或自然亲切或幽默调侃,通常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抒情。他传采用第三人称,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

3、揣摩其遣词造句的特点

4、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见题型:

1、本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本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题技巧:从以上4点入手

重要句子:主旨句、文眼句、总起句、概括句、过渡句、总结句、哲理句、含义深刻的语句等。分析时注意句子所在的文段、前后文。分析可能包括基本含义和深层含义表里两层(象征、比喻、双关、言外之意)。

具体方法有:

切分挖掘法:切分句子的层次,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从正确理解句子关键词语的字面意思入手。

还原法: 将该句还原到原文中去,看其在选文中所处的位置。

瞻前顾后法:找出题干中的相关语句在选文中的位置,向上下文搜索,并注意文中过渡 句、关联词、指代词的提示,这样答案就能从原文中“抠”出来。

语境法:要牢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A、从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入手 B、从分析句子的位置入手

(一)位于文章的开头

3

1、点明主旨,领起下文。

2、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3、蓄势(张本,铺垫),奠定感情基调。

4、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

(二)位于文章的中间

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衬托作用。

3、渲染,烘托气氛。

4、点明主旨。

(三)位于文章末尾

1、总结上文

2、呼应上文。

3、卒章显志。 C、从分析表达的感情入手

3、分析一句话或一段话的作用 :

答题模式: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在结构方法起什么作用,表达什么情感。

4、标题的含义作用

① 解题: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② 线索的作用(小说、散文适用) ③ 突出了叙述评议的对象(传记、小说、散文)

④ 设置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吸引了读者(与读者的关系) ⑤ 表现了传主的什么精神或品质(与传主的关系)

⑥ 点明了主旨,承载了作者的什么情感(与主题和情感的关系)

⑦ 使文章内涵丰富,意蕴深刻,增添了文章的厚度与深度。

⑧ 修辞上:双关、反复,比喻,拟人

(二)把握文章结构。

就是要看清传记文本的材料选用和组织安排的特点。结构是思路的具体表现,思路是结构安排的依据和理由。阅读传记文本,可以从划分段落层次、观察段与段的衔接转换、判断叙事的详略、抓住过渡句、关联词语等方面入手,快速理出文意演进的脉络。

文章的结构是受内容制约的,要想分清文章的结构,首先必须对文章整体感知,对全文、全段有个大体的了解;其次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试题往往不从全篇出题,而是就一段或几段出题,或划分层次,或阐述层意,这就要找准题目涉及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对应的语句,再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传记,无论自传,还是他传,都离不开叙事。事情的发展,又离不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所以按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来组织材料是传记常用的结构方法。依据传记的文体特征,深思传记的“形”“神”关系,有助于我们准确地理解传记,理清传记的行文思路,弄清所写事物、事情之间的关系,从而迅速地找到问题的答案。

领会把握结构安排 :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烘托铺垫,前后呼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曲折有致。

A、开头段: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

B、中间段: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

4 C、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

首段的作用:

(1)从内容上来看:统领全文,点明题旨,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 (2)从结构上来看: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照应/呼应题目中的„„(分值一般很高,尤其应该注意);呼应结尾

(3)从效果上来看:

①、符合作用体效果的要求

②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小说中还有设置悬念的作用;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末段的作用:

(1)内容:①表层:写了什么(可能会涉及结尾段的段意,或者结尾段中某一句话或景物的内涵) ②深层主旨: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有可能是暗示主题),深化中心、升华感情。

(2)结构:卒章显志、呼应开头,照应题目。

(3)效果: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吸引读者,增加读者阅读兴趣;真实可信;手法的效果

(4)备用术语:具有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使文章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发人深思;有戛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等。

中间段的作用

(1)符合作用题统一的思路,但是在结构上主要就是承上启下

(2)中间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

(3)中间段如果比较长,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 应前文。

(三)概括中心意思。必须是在理解语句、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有时试题还会有些附加的

要求,如字数要求等,这在答题时也是必须注意的。在对具体材料进行分析归纳的过程中,可运用这样一些方法:①提取精要法,即要紧扣材料中的关键文句,重点理解关键词、中心句、重点段,由点带面。②综合句意法,即对于那些没有明显中心句、重点句(段)的文段,我们就必须对每个独立句句意或对几个相对重要句子的句意进行综合归纳。③整体透视法,即对于有些写景抒情类的散文,若单独分析某一两个句子会割裂甚至曲解文意,其内涵往往通过整体来显示,甚至借助“弦外之音”,用“潜台词”曲折含蓄地表达。

考点四:表现手法

(一)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1、人称

①第一人称(自传):指文本以当事人的口吻来叙述的方法。

作用: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5 感。 ②第三人称(他传):是指作者以局外人的视点进行叙述的笔法。

作用: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2、顺序

⑴顺叙:对人物和事件按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这种叙述方法能使人物、事件的叙述有头有尾、脉络清楚,有较强的时空层次性。

⑵倒叙:先写结局或事件中最突出的片断,后写事件经过。

作用:这种叙述方法可以造成悬念、埋下伏笔,以吸引读者,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⑶插叙:叙述主要事件时暂时中断线索,插入另一件事。

作用:可以帮助展开主要事件,或对主要人物的身份、性格作简要介绍。

3、描写

(1)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 作用:①渲染气氛,烘托传主心情; ②展示传主性格;③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环境描写:一般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作用:①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增加事情的真实性;②渲染气氛,烘托传主的心情;③寄托传主的思想感情;④反映传主的性格或品质。

(3)细节描写:指对生活中那些细致而又特别富有表现力的典型环节所作的特写式描写。 作用:刻画传主的形象,使传主的形象更加丰满,再现传主所处的典型环境和所表现的典型性格,呈现传主的内心世界,展现传主的精神品质,增强传记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人物描写方法:

传记是记载人物生平或事迹的一类记叙文体,它的表现手法比较接近于小说。它往往是通过对传主的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等来突出表现传主的人物形象和精神世界,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传记作为写人的艺术,为了渲染人物个性,离不开记叙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最能表达人物个性的细节。不写事件,传记无以表现人物;不写细节,作者无以使人物生动起来。因此阅读传记需要特别关注细节描写。作者通过传主的日常生活细节,折射出传主的思想观点,保持传主基本思想的整体性,各方面多角度地展现出传主的情感个性特征,使得传主的个性丰满而鲜活,使传主的生命历程更富有光彩,还可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另外,还需特别留意有些侧面描写看似与传主无关,但却与刻画传主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利用与传主关系密切者的相关资料来突出传主的形象。

(二)修辞手法

1、排比可以抒发强烈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气势或感染力。

2、引用是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3、反复的作用就是强调、突出重点,抒情感染力强;多次强调,给人以6 深刻的印象。

4、引用

【传记中引用的作用】:在传记中,直接采用大量原始材料——引用,可以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撰著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答题切入口:对传主、读者、文本、作者的作用(四方面入手)

(三)章法结构

1、从选材剪裁角度: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选材的处理:——详略得当

传记的选材是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对中心有用的,与主题特别密切的材料,是主要内容,则需浓墨重彩地渲染,要详细写;与主题关系不很密切的材料,是次要内容,则轻描淡写,甚至一笔带过。

2、从结构安排角度: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烘托铺垫,前后呼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3、叙议结合

(四)表现手法

1、象征法: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将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把不便于明说的意思含蓄地表达出来,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2、对比法:对比可以截取两件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两相比较,使形象美丑显得更加鲜明,双方特点比得更加显著,正反道理说得更加深刻,矛盾问题揭得更加尖锐。

3、衬托法:事物与事物之间互相映衬,相得益彰,它可以突出强调表现的主体事物,表达强烈的感情和感受,在文中可以丰富文章的表现技法,深化文章的主题。

4、先抑后扬法:先抑后扬的手法,使文章跌宕起伏,耐人寻味。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使文章更精彩,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考点题型五:鉴赏评价题

(一)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阅读传记,应从对传主生平事迹的叙述以及相关评论中把握作者的对传主的评价和情感倾向,把握传主的思想立场、政治主张或艺术观点等。传记是写人的艺术,事 件和细节是传记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对传主的态度和情感离不开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最能表达人物个性的细节的描写,评价时要善于从梳理具体事件、场景、细 节入手,由表及里,去芜存菁,把握其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还要抓住文本中的议论或评论的文字,体会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评价传记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做到这几点:

1、文“内”充分挖潜。要对作品本身内容有准确的把握,不仅要把握作7 品直观显现的内容,而且要弄清作品隐含的内容,这是鉴赏评价的首要工作,其实就是弄清对象。

2、在文“外”大胆引联。就是围绕作品作相关、相似的引申或联想。有些寓意相对丰富深刻的作品,要联系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及其它相关资料,将其置于特定的氛围中才能对其正确认识评价;有些作品只有通过多方引申联想,才能在动态中,在纵横比较中评价它。

(二)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阅读传记,要理解作者塑造传主的意图,这是评价文本社会价值和影响的一个入口。传主一般是对国家或人类作出重大贡献或有重大影响的人,阅读时,应结合传主 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把握作品所述的传主个人事业及心路历程的重要事实,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对影响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做出符合实际的分 析和客观的评价,从而揭示出传主的典型社会意义和影响。

考点六:“探究题”的探究

(一)考查角度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从不同角度”可以是正面的角度、

反面的角度,当时人的角度、旁观者的角度等等。“不同的层面” 指的是文本可达到的层次,如深层、浅层,实用层面、美学层面、哲学层面;可能涉及到的范畴,如政治、经济、科学、文化、风俗、娱乐、艺术、行文等。“发掘 文本的深层意蕴”就是要尽量多从上述角度揭示更多的内容。

2、“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就是要分析归纳出提问者和访谈对象(主要是后者)的人生观,探讨他的人生价值,揭示他的这种人生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精神,在当前社会下有什么积极意义。

解答这类探究题,要分析归纳出文本中所写人物的人生观,探讨其人生价值,揭示他们的这种人生观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精神,在当前社会下有什么积极意义。组织答案时应联系当代社会现实将意义分点列述,力求每个点体现一种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角度。

解析:这道题是考查对传主的精神内涵的认识兼及对其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

神之于当代社会意义的探究。探讨人道主义的现实意义,可从下列角度出发:(1)从社会需要角度考虑: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人道主义精神(当今社会依然有些人利欲熏心,为个人利益而牺牲大众利益,不利社会和谐);(2)从关心人群生存状态考虑:弱势群体需要人道主义关怀

3、“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是考查考生的思维的全面性、深

刻性和质疑精神。要善于对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怀疑、对难点尽量依 据文章或借助工具书试图解决,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辩证分析、提出补充,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观点。要注意的是,高考考查一般访谈对象应该是 该领域的专家,必有其独到之处,对其观点不要轻易完全否定。

8 解答这类探究题,应对文本内容作辩证分析、提出补充,形成比较合理的观点。组织答案是一般宜用总分总的逻辑思路,先明确概述观点,然后联系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小结重申。

(二)命题的设问方式与角度

1、对文本的社会价值提出自己的见解。(选材角度)

2、对文章的结构安排、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结构角度)

3、对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探究(社会影响角度)

4、对标题成败的探究

5、探究文本中的疑点、难点和空白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答题要领

这个考点要求我们回答问题的时候要注意:

1、有明确的观点。

2、分点列出事实依据。

3、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

4、语言通顺流畅,规范表述,书写工整

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

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这是第一个得分点。引据: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论述: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最后整合信息,分条陈述,⑴要点须全面;⑵陈述有条理。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

具体步骤: 第一句:应写自己的观点,句式是“我认为······”或“我赞同······” 接下来,分析自己的理由,句式是“理由是:1·····2······3······”,把理由分点罗列。

最后,可加总结句,句式“所以或因此······”,如果已超字数、超范围,可不写总结句。

(一)探究性试题命题的原则及特点

1、设题重实际:它以高中学生应有的知识文化积累、阅读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为基础,符合高中生作答。

2、设题有规律:一般在文章的重点、疑难等关键处设题。如文中的议论、抒情处。

3、设题讲根据:一般依据材料的内容(植根于文本)探讨研究,而不是“随心所欲”,任意发挥。

4、思考有层次:要求考生从不同层面或角度作思考,一般文本中少有现成的答案。

5、答案有限制:它不会像平时可以“见仁见智”。这是选拔人才的高考,阅卷时总会给出一个相对统一的参考答案,也就是说答案肯定不会“百花齐放”,“任尔东西南北中”。

6、题干表述有区别:有的题干直接说“请你探究一下„„问题”;有的不明说,诸如“谈谈你的看法”“说说你的理解”等等。

(二)“探究性”试题的解题应对策略

答题技巧之一:答题的第一句话亮出自己的观点。(得1分)

9 探究性试题观点从何而来?老师的回答是:从题干来。探究性试题的题干会给我们暗示,一般说来,题干会暗示我们,观点有四种类型:

其一,唯一型。所谓唯一,就是表面上问题有两种或三种观点但是只有一种观点是正确的,考生们只能选择这一观点来作答。

其二,选一型。所谓选一,就是问题有两种或三种观点,而且每种观点都独自成立的命题,考生们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种观点来作答。

其三,融合型。所谓融合,就是问题有两种或三种观点,但是每种观点都不能偏废,考生们只能融合这些观点来作答。

其四,自创型。所谓自创,就是问题没有直接给出观点,要考生自己思考并形成观点作答。

10

第二篇:实用类文本阅读探究

广州市第97中学 宋彩仪

高考广东独立命题是从2004年开始,实用类文本阅读作为选考试题则是从2007年开始。采用选考题的形式来命题,从2007年的三套卷(广东《访钢琴演奏家傅聪》、山东《梦碎雅典》、海南和宁夏《叶圣陶在四川》)到2008年的四套卷(广东《绝妙的错误》、山东《我认识的梁漱溟》、海南宁夏《盛宣怀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江苏《晚清学人杨守敬》),七套卷中,有四套考查传记,一套考查访谈,一套考查新闻,一套考查科普文。

必考内容中的现代文阅读,考查的是阅读的“基本能力”;选考内容中的现代文阅读,考查的是阅读的“提高能力”。选考内容中的文学类文本阅读着重考查考生的审美能力、感悟能力和探究能力,实用类文本阅读侧重于考查考生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基于以上的认识,本文试图从“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三方面来探讨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分析综合

(一)考试能力要求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二)分析综合题的分类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题型示例:(1)统观这篇访谈,采访者所提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哪几个方面? ——2007广东卷《访钢琴演奏家傅聪》。(2)和朱自清见面,叶圣陶为什么会感到“格外高兴”?他们谈心时为什么能达到“随意之极致”?请简要分析。——2007年海南宁夏卷《叶圣陶在四川》。(3)评述《中国文化要义》等著作特点的同时,也指出了梁漱溟的不足。他的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2008年山东卷《我认识的梁漱溟》。(4)从文中看,哪几件事对杨守敬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2008年江苏卷《晚清学人杨守敬》。(5)盛宣怀创办并直接控制的南洋公学有什么特色?反映了他什么样的办学目的?请简要分析。——2008年海南宁夏卷《盛宣怀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6)“哥德堡”二号有没有到过广州?联系原文说说你判断的理由。——2008惠州一模《复活的“哥德堡”号到了广州》。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题型示例:(1)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有什么特点?他对儿女们的作文又是从哪些方面评议的?请结合原文概括回答。——2007年海南宁夏卷《叶圣陶在四川》(2)文章第四段写到了梁漱溟父亲自杀身亡,这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2008年山东卷《我认识的梁漱溟》。(3)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杨守敬取得多方面学术成就的原因。——2008年江苏卷《晚清学人杨守敬》。(4)作者在第一段里说“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但在第二段里又说“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如何理解这两句话?——2008年广东卷《绝妙的错误》。(5)盛宣怀在创办北洋大学堂时提出了哪些主张?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教育思想的教育说明。——2008年海南宁夏卷《盛宣怀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题型示例:(1)文章开头两段属于新闻文体基本构成中的哪个部分?请结合本文分析其作用。——2007年山东卷《梦碎雅典》。

(三)分析综合题答题方法

1.准确解读文本是关键

(1)把握各种文体结构,理清文章思路

传记——结合传记的文体知识,根据段落顺序,明确文段记了人物(传主)哪些事,引了人物(传主)哪些言即可。

如08广州一模《舞者之歌》,记的是舞者邓肯的一些事:邓肯过着自由的不受拘束的童年生活;在母亲无神论的影响下,邓肯也成为一个无神论者,不要老师的糖果;在母亲的艺术熏陶下,邓肯学会了朗诵;6岁时,邓肯开办舞蹈学校并大受欢迎;邓肯不学那种违反自然的僵硬陈腐的舞蹈,因为那不是她梦想中的舞蹈;邓肯的舞蹈虽然一次次遭到了剧团经理的拒绝,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中的舞蹈。

新闻——通讯和消息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结尾、背景材料等组成,消息主要把握什么新闻事件和事件的意义,通讯主要把握报道的对象是谁,这个人干了什么,进而认识人物的形象,把握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访谈是由一问一答一直连环下去组成一篇文章,阅读时将访问者和访谈对象的文字分开,先读提问者(访问者)的问题,把握有哪些主要问题,再阅读访谈对象的文字,大致把握其观点即可。

如07山东《梦碎雅典》,这篇通讯报道的对象是牙买加运动员奥蒂,主要写这位37岁的老将具备夺取世界女子百米冠军的实力已达17年之久,但好运却从未降临到她的头上:参加比赛捧回来的全是一大堆银牌和铜牌,这次参加第六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又一次失利。从文本中“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奥蒂没有沮丧,没有发脾气。她的脸上是坚毅的神情。起点前,奥蒂再一次蹲下,再一次使出毕生的气力去拼搏。”等语句中认识奥蒂的拼搏、坚毅,而作者的情感态度在文章结尾流露出来:“她的世界百米冠军梦虽然没有实现,但在世人的心中,奥蒂何尝不英雄!”

报告——主要由前言、报告主体、结尾组成。报告的主要功能是搜集情况,并通过对调查所得情况的深入研究,提出一定的见解。因此,阅读时首先弄清调查对象、调查内容,然后关注调查结果和调查结论。

如《2007中国网游调查报告》(见《2009高考备考指南》),调查的对象是中国网络游戏用户,调查内容是网络游戏用户的基本情况、消费行为、行为偏好等,调查结果是:网络玩家以学生、IT从业者最多,高中生是网游主力军,女性完家愿意在游戏中变身男性,多数网络拥护收入不高,每天游戏3-6小时的最多,娱乐、交友、益智是主要目的,离开游戏的主要原因是耗时太长,护眼、护肤受到网游玩家关注。

科普文——引出说明对象、详细说明、总结。首先要弄清楚文章要说明的对象,然后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和本质,最后按照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理清文章思路。

如2008年广东《绝妙的错误》,说明的对象是DNA,文章重点说明DNA的演变过程:在不断的“错误”中由单细胞生物逐渐形成不同的生物。

(2)掌握各种文体的特征、语言特点及主要表现手法

传记——选取典型事例,语言真实与感人,以记叙为主,重视细节描写。

新闻——用事实说话,文字简明扼要,消息多用叙述,通讯多用描写(人物描写)和点面结合。访谈表现手法主要是针对提问者而言,在阅读时着重关注提问者问的艺术技巧(趣问、直问、推问、旁问、追问、延伸、对比等)。

报告——用材料(典型材料、对比材料、精确数字)来说明观点,语言真实,常用手法是对比、列数据。

科普文——把专业的科学问题生活化处理,将严肃的科技问题写得富有情趣,既有科学理趣也有人文趣味,即科学性和文学性,科学性体现在语言严谨准确,文学性体现在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口语化)。常用方法是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分类别、作比较等。

2.掌握筛选整合的方法

(1)摘取法。需要概括的内容往往是文章中或段落中的主要词语或句子,这些重要的词语往往镶嵌在主要语句之中,概括时,只要把这些词语或句子摘录出来,概括的任务也就基 本上完成了,这种方法,就叫做摘取法。

(2)归纳法——要求在对原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一定要思路清晰、用语准确、抓住要点。

【示例】“哥德堡”二号有没有到过广州?联系原文说说你判断的理由。——08惠州一模《复活的“哥德堡”号到了广州》。

原文:1743 年,“哥德堡”号开始了它的第三次远航。1744 年冬天,“哥德堡”号从中国广州启程回国,船上载满了来自东方神秘古国的共计 700 吨上等物品。 1745 年 9 月 12 日 这天,“哥德堡”号抵达哥德堡港口,离码头 900 米 之时,不可思议的一幕出现了——刹那间,海水涌入船舱,在无数人惊恐的目光下,船身慢慢倾斜,带着庞大的身躯和满载的中国财富沉入海底。

摘取法——“哥德堡”号 1744 年冬天从中国广州启程回国,后来沉没。

原文:2006 年 7 月 17 日 中午,“哥德堡”号劈波斩浪九个多月……停靠中国港口第一站——广州南沙港,预计 8 月 29 日 ,将抵达上海……时隔 262 年,这艘瑞典人花费了十年时间精心打造的仿古船终于来到了广州 ……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哥德堡”号,人们习惯于把 261 年前的那一艘沉没于哥德堡港口近海处的商船称为“哥德堡”一号,把沉没于南非海域的那艘帆船叫做“哥德堡”二号,而把今天事隔 200 多年后重新驶入广州港的这艘仿古帆船称为“哥德堡”三号。

归纳法—— 2006 年 7 月“哥德堡”三号到达广州,刚好时隔 262 年。如果“哥德堡”二号到过广州,那么就和“时隔 262 年”矛盾了。

筛选整合——没有。“哥德堡”号 1744 年冬天从中国广州启程回国,后来沉没。2006 年 7 月“哥德堡”三号到达广州,刚好时隔 262 年。如果“哥德堡”二号到过广州,那么就和“时隔 262 年”矛盾了。

二、鉴赏评价

(一)考试能力要求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二)鉴赏评价题的分类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题型示例:(1)傅雷曾对傅聪说:“做人,才做艺术家。”从全文看,傅聪认为艺术家应该怎样做人? ——2007广东卷《访钢琴演奏家傅聪》。(2)文章第二段说“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和社会上一般的名人、名流不同”。这样评说梁漱溟的具体理由是什么?——2008年山东卷《我认识的梁漱溟》。(3)作者为什么将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误”,请结合全文分析。——2008年广东卷《绝妙的错误》。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题型示例:(1)为什么说开平碉楼充分体现了广东民众“面对外国先进文化时自信、开放、包容的心态”?——2008广州二模《“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成功》。

(2)一个艺术形象,如果能对生活现象作出概括,并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或引起读者的思考,我们就说这形象具有艺术价值。你认为,作品中“父亲”形象是否具有这样的艺术价值?为什么? ——2007广州一模《蚂蚁》。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题型示例:(1)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在文中加点词语中任选两个,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这些不同的语言特色。——08年广东卷《绝妙的错误》。(2)文章从第五段开始,就改用第一人称由郭兆松自述。用这种手法来写通讯,有什么好处?——2008汕头一模《擦鞋者说》。

(三)鉴赏评价题答题方法

实用类文本一般注重事实,崇尚客观,力避作者主观倾向的介入。但访谈人物的选定以及传记人物的确定,都离不开作者独到的眼光,离不开作者体察特殊事件和人物的社会价值的敏锐判断,离不开作者广泛而极具价值的学术视野。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阅读实用类文本,要善于根据文中语句,筛选归纳出作者或文本对象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然后结合文本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对文本的观点和基本倾向进行评价。

【示例】请找出最能概括居里夫人在战争时期行动的指导思想的一段话,并作简要分析。——07广东调研卷《居里夫人自传》

原文:1914年8月1日,德国向法国宣战。所有符合条件的公民,包括实验室的职员和学生,都加入了军队的行列,镭研究所实验室里只剩下我和一个有严重心脏病的技师。每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都应该义无反顾地尽其所能,帮助国家渡过难关。我当然也不能例外。我把实验室所储存的镭,放到绝对安全的地方藏起来,努力发挥自己的专长和学识,尽一切努力为国家作应有的贡献。我主要的工作是为各个军事医院提供X射线检查,同时负责组织战地医疗队。

解题方法:首先用摘取法筛选出文章的主要观点——每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都应该义无反顾地尽其所能,帮助国家渡过难关。我当然也不能例外。

然后结合文本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德国与法国交战,居里夫人的身份是一个科学家。接着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对文中主要观点语句进行分析,这个句子包含两个要点:①有责任感的人应尽其所能帮助国家渡过难关;②我当然也不能例外。从①可以看出居里夫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国家责任感。从②可以看出居里夫人没有因为她是科学家的特殊身份,把自己置身事外,有拯救国难舍我其谁、“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大义和责任感。此外,从传记人物特征看,居里夫人一向不以卓越科学家自居,胸襟开阔,品格淳朴,她善于从普通人身上汲取道德力量,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品格。

最后整合信息,得出答案:“每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都应该义无反顾地尽其所能,帮助国家渡过难关。我们当然也不能例外。”(筛选信息) 这句话是居里夫人思想认识的核心,是居里夫人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国难当头时刻的体现,它表现了居里夫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责任感,和我国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类似。 (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三、探究

(一)考试能力要求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F 探究:指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能力层级。”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2.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3.探究文本中的疑难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可能修改为: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3)探讨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探究性阅读题有如下特点

1.开放性——一般不设定标准答案,鼓励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培养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

2.综合性——要求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来分析疑难问题。

3.辐射性——问题可拓展至阅读的文本以外的内容,但不会“百花齐放”,只能相对统一。

(三)探究题的分类 1.思辨型

思辨,顾名思义就是深入思考和仔细辨析的意思。这种题型主要体现大纲中“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或文本)进行“发掘””探讨”的精神。换句话说,它主要着眼于作品(或文本)本身,与一般的简答题的区别就是难度系数不同,要求学生深入思考,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对疑点难点展开分析。

题型示例:(1)根据傅聪的观点,演奏家如何才能使伟大作曲家的作品“不断地发展”,“不断复活、再生、演变”? ——2007广东卷《访钢琴演奏家傅聪》。(2)叶圣陶晚年曾用“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来自勉。依据传记内容,探究文中哪一方面已经体现了叶圣陶的“孺子牛”襟怀。请简要论述。——2007年海南宁夏卷《叶圣陶在四川》。(3)盛宣怀办学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人认为是他有丰富的办学经验,有人认为是他教育思想先进,有人认为是他经济实力强,有人认为是要鸿章的培植。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原因进行探究。——2008年海南宁夏卷《盛宣怀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

2.拓展型

这里所谓的拓展,就是题目把涉及的内容扩大、延伸。要求学生从文本出发,按照题目设定的某种拓展方向去思考回答。这种题型重在考查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联系实际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更鲜明的综合性和开放性。

题型示例:(1)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她的世界百米冠军梦虽然没有实现,但在世人的心中,奥蒂何尝不英雄!”请结合奥林匹克精神,谈谈你的认识。——2007年山东卷《梦碎雅典》。(2)结合马连良的成长道路,说说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大师级人物。——2008深圳一模《马连良与“马派”》。(3)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梁漱溟的?这样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2008年山东卷《我认识的梁漱溟》。(4)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居里夫人中断了伟大的镭研究工作,而去做普及的战地救护工作;“自传”顾名思义应当写自己,可传主却用了许多笔墨去写读者不一定想知道的医生、护士、学员、伤员和工作人员。请你就此二事,谈谈居里夫人这样处理的得失。——2007广东调研《居里夫人自传》。

(四)探究题答题方法

1.贴近文本,在整体感知上回答。

不管题干有没有提示语,答题时都要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因为“探究”的内容是文本中固有的内容,如“思想观点”“情感态度”“表达技巧”等,“探究”的依据是“文本”中作者的观点态度。

2.要做到观点明确,具有探究意味。

在答题的开始就要亮出自己的观点,开门见山,直接入题。观点还必须具有探究意味,这样,才能让观点站得高,才能体现出考生个性阅读所得的意义。

3.答题示例

盛宣怀办学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人认为是他有丰富的办学经验,有人认为是他教育思想先进,有人认为是他经济实力强,有人认为是李鸿章的培植。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原因进行探究。 ——2008年海南宁夏卷《盛宣怀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

答题示例:(观点)我认为盛宣怀有丰富的办学经验是其办学成功的主要原因。(文本材料)盛宣怀办过许多训练班性质的学堂以及“北洋大学堂”和“南洋公学”等不同类型的学校,他都能根据学校的不同特点坚持一定的办学理念和制定不同的办学目标。如办“北洋大学堂”,他提出了学员必须循序渐进,不许中途他骛,直至完成学业;办“南洋公学”,他主张兴办文科,培养政法人才。(点明主旨)正因为盛宣怀有这样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他适合当时洋务实际的办学理念,所以他办学才能取得成功。

第一步亮出自己的观点:“我认为„„”“我觉得„„” “我赞成„„”。第二步借助文本材料或相关事例(理论)等对观点进行证明。

(五)探究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一般的阅读习惯是根据写作背景来理解文本,根据创作意图来解答试题,如果文本没有明显的流露,而要求探究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就要求学生认真细心地挖掘文本隐含的相关信息。

如1991年高考试题第34题:“今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指什么?从原文中,根本找不到相关文字显示。但是,原文附有注释:“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再根据副标题“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即原文写于1928年,关注标题和注释,巧用材料中的这些暗示信息就可推知“特殊的日子”正是指“托尔斯泰诞辰100周年纪念日”。

当然,如果作为探究题,写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可以有多种解读,如《项链》的创作意图,有人认为是塑造路瓦栽夫人这个贪慕虚荣、追求享乐的小资产阶级形象,批判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本质;有人认为偶然的事件使一个富于幻想的人终于坦然地走向了现实,路瓦栽夫人的品质是诚实的。这种探究题,只要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即可,而这个“据”必须从文本中来。

虽然实用类文本阅读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但只要我们肯动脑筋,肯花时间,相信依然可以把它攻下来。

第三篇:实用类文本阅读精十

人格与国性

彭林

①严复是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学者之一,早年就读于福州船政学堂,留学于英国格林尼茨海军大学,曾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等书,对西方文化的认知之深,罕有其匹,有“中国西学第一”之誉。严复历任北洋水师学堂总办、京师大学堂编译局总办、复旦公学校长、安徽高等学堂监督、北京大学校长等教职。对于中国教育向何处去,国民教育如何引导民族自强与自立等涉及办学宗旨的大问题,严复岂能不深思长考。他认为,用经典教育的第一目的是培养人格,对于所有国民而言,做人是第一位的,没有人格就不能算人。严复生活的时代,国运飘摇,山河破碎,要挽回颓势,以培养人才为先,而培养人才,以人格为急。人格如何,关乎国家命运。

②严复持论并不孤独,许多知识精英有此共识。1911年,清华学堂改名为清华学校,首任校长为唐国安,他将“人格教育”作为教育的总目标。1913年,周诒春接任校长,他说:“我清华学校历来之宗旨,凡可以造就一完全人格之教育,未尝不悉心尽力”,“清华学校,素以养成完全人格为宗旨。故对于三育所施教育之功,不遗余力。”1925年,时任清华校长的曹云祥在秋季始业式上说:“所谓教育,是欲养成高尚完全之人格。”在严复此次讲演的次年(1914),梁启超应邀在清华作了题为《君子》的著名讲演,通篇所谈都是人格教育。

③近代以来,尊孔与反孔,成了社会争议的焦点。提倡读经,是为了表达尊孔的诉求,还是为了用线装书炫耀于人?严复说都不是,读经不是“为人之事”,不是读给别人看的;孔子是举世公认的文化名人,他已经完成了自己对于中国文化的贡献,你读不读经,丝毫影响不了他的历史地位,所以说“其于孔子,更加无损”。那么。为何还要读孔子的经典?严复的理由是:“吾人教育国民不如是,将无人格。”孔子生于春秋乱世,但依然怀抱着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的理念,为此而删述《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教育人们按照道德理性的要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核心是修身,是包括天子在内的所有人的人生必修课,这就是《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④严复责问教育界的反对读经者:“试问今日之司徒,更将何以教我?”如果不用这些经典教育国民,你们又用什么做教材?有人会振振有词地说:我用英美的经典来培养中国人的人格!严复回答说:“如此则亡国性,”“无国性谓之非中国人”!丧失国性就不配做中国人。

⑤什么是国性?严复说:“大凡一国存立,必以其国性为之基。国性国各不同,而皆成于特别之教化,往往经数千年之渐摩浸渍,而后大著。但使国性长存,则虽被他种之制服,其国其天下尚未真亡。”国性是历经数千年的教化与浸渍后形成的代代相传的文化精神,是民族的文化属性,是此民族区别于彼民族的根本标志,也是民族得以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理由。

⑥严复关于国性理念,至迟韩愈就已经意识到了。唐代佛教盛行,朝野争先,大有取代中华本土文化之势。韩愈乃作《原道》,说中国有自古相传的文化传统,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以来,承传不绝,韩愈称之为“道统”,如今居然濒临断绝,韩愈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命,传道、授业、解惑,奋斗终生。这是韩愈的文化自觉。顾炎武生于明清之际,当时的汉文化,面临被清军剿灭的危险。顾炎武在《日知录》的《正始》篇中警醒民众:要识别“亡国”与“亡天下”的不同,“亡国”只是政权易姓,本位文化依旧,无碍大局;“亡天下”则是政权与本位文化都被颠覆,是亡国灭种。这是顾炎武的文化自觉。

(选自20l0年9月20日《光明日报》)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严复曾留学于英国,把包括赫胥黎《天演论》在内的许多著述译介到中国,对西方文化有很深的造诣,崇尚西方文化,享有“中国西学第一”之誉。

B.严复历任包括复旦公学、北京大学等很多高等学校的校首,在其位谋其职,对中国教育的办学宗旨和未来方向都有过深刻的思考,也有独到的见解。

C.严复生活的时代,国运飘摇,山河破碎,他意欲教育救国,主张教育的第一要务就是培养国民的人格,并认为只有如此,才能挽回颓势,强我中华。

D.严复反对读经尊孔说,因为他认为孔子是举世公认的文化名人,他已完成了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对后世的影响与后人是否读经无关。

E.无论是从韩愈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命,传道、授业、解惑,奋斗终生的文化自觉看,还是从顾炎武的文化自觉看,严复的文化自觉都有历史传统。

(2)严复为什么提倡读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3)文中写韩愈、顾炎武有什么作用?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4)严复先生从“读经”出发,强调“人格”和“国性”。请你就“人格”和“国性”,任选其一,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晚清名臣曾国藩:治世与自省

①梁启超对曾氏倾心推崇,称“吾谓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复也。”梁在《曾文正公嘉言钞》序内指曾国藩“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烁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坚苦卓绝……。”

②民国著名的清史学家萧一山在《清代通史》中将曾国藩与左宗棠对比:“国藩以谨慎胜,宗棠以豪迈胜。”

③中国现代史上两位著名人物毛泽东和蒋介石都高度评价过曾国藩。毛泽东青年时期,潜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即使是在毛泽东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蒋介石对曾氏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他把《曾胡治兵语录》当作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自己又将《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终生拜读不辍。据说,他点名的方式,静坐养生的方法,都一板一眼模仿曾国藩。曾国藩的个人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④左宗棠对曾国藩的挽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功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⑤咸丰同年间,曾国藩在“借夷助剿”、夷商代运南漕、派人购买美国机器创办江南机器局、办理天津教案等涉外活动中的表现,指出在严重的内忧外患而大多数士大夫沉湎于义理考据之时,曾国藩能独立时代潮流,把握风云际会,并且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继承和发扬林则徐、魏源的经世致用之学,大力倡导学习西方,开展自强新生政运动,从而成为中国近代化的风云人物。

⑥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河;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⑦中国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三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星辰,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他打败太平天国,保住了大清江山,是清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时弊”、整肃政风、学习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克已唯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获得上下一致的拥戴;他的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家宗师,“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蒋介石),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业,不愧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⑧“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这是因为,第一,他升官最快,三十七岁官至二品,在清朝独一人;第二,做官最好,政声卓著,治民有言;第三,保官最稳,历尽宦海风波而安然无恙,荣宠不衰。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⑨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象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曾昭抡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⑩曾国藩在同辈士大夫中“属中等”,颇为钝拙,但他志向远大、性格倔强、意志超强,勤学好问,非常人所能及。他从少年起,就“困知勉行,立志自拔于流俗”,天天写日记反省自己,一生中没有一天不监视自己,教训自己。他待上、待下、待同事谦恕自抑,豁达大度,一生朋友很多,很受人尊重;他守着“拙诚”、埋头苦干,不论遭受多大打击,都不灰心丧气,而能再接再厉,坚持到底。这就是他成功的根本秘诀。

⑾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毛泽东)。《清史稿——曾国藩传》也说:“国藩事功大于学问,善以礼运。”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新桐城派的文章学理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摘编自百家讲坛《曾国藩家训》)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以凝练深沉的笔触,多方位展示了曾国藩的人生轨迹和思想行为,凸显了他的人格魅力和治世思想。

B.曾国藩匡救时弊、整肃政风、学习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是清朝的“救命恩人”。他立功、立德、立言,不愧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C.曾国藩升官最快,做官最好,保官最稳,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自清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

D.曾国藩在同辈士大夫中颇为钝拙,但他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成为又一个“儒学大师”,可见只要勤奋努力,就能够成功。

E. 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都盛赞曾国藩的才华,他革新新桐城派的文章学理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2)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第一段有何作用(6分)

(3)曾国藩的治世与自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概述。(6分)

(4)文章中说“„困知勉行,立志自拨于流俗‟,他守着„拙诚‟、埋头苦干,不论遭受多大打击,都不灰心丧气,而能再接再厉,坚持到底。这就是他成功的根本秘诀。”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四篇: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反思

廷锴纪念中学

梁婷

在最近的教学工作中,我给学生复习高考选做题当中的“实用类文本阅读题”,感触良多。

高考设置选做题的确是一个相对人性化的做法,它的出现,使很多有时代特征的文章得以进入我们考生的视线,而且考题也更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更重要的一点是,开放性题型的设计,让学生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把老师给的答案背熟了就能上场,而是必须要了解社会热点,了解时事,了解国家政策,更要学会把这些知识综合地运用到“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上。

但出题者这样的设想,在目前的阶段里,还需要各方面的努力,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我在教学中,就遇到了一些让我感到困惑的问题。

第一,许多学生不喜欢读实用类文本。

在选做题中,许多学生都比较喜欢读文学类文本,如散文和小说,因为这些文章文字优美,富有意蕴,乍看上去,似乎很容易作答。但实际上,在2007年的高考里,全省有38万多的学生选择了实用类文本阅读,平均分是7.57分;有11万多的学生选择了文学类文本阅读,平均分是7.08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悬殊的对比呢?因为实用类文本虽然不好读,却条理清晰,观点鲜明,答题时不容易答非所问。而文学类文本却需要多角度思考,而且主旨不明显,答题时容易跑题。

那么如何才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去阅读实用类文本?

我觉得在教学当中,必须做到三点:①强调条理分明,给时间学生去找主干,理清层次,明确要点,例如调查报告,明确阅读的要点就是调查的对象,这个对象的特点,调查者总结的结论(含原因和结果),读者

1 对这个事件或调查者观点的评价(“怎样做”或“怎么看”)。②结合其它相关知识,让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如果有条件,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查阅资料,拓展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兴趣。③让学生站到主人公的立场去模拟解决问题,肯定学生提出来的想法,发现他们在解决问题上的闪光点,同时对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加以补充,增强实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起了学生对实用类文本的兴趣,把解题方法融合到阅读教学当中去,我想会比老师在课堂上自己讲,或者单纯让学生练这样做的效果要好得多。

我在进行《口头环保遭遇塑料袋》这篇练习时,设置了几个问题: 1、深圳与香港在减少使用塑料袋这件事情上各有什么措施?这些措施的效果如何?(4分)

2、如何理解“一个塑料袋,一场暗战。台面下涌动的,是嘴巴与行动的博弈”这句话的含义?(6分)

3、你对口头环保人士有什么看法?在自己的生活当中,应该如何进行环保工作?请谈谈你的看法。(5分)

在阅读时,强调训练学生几个步骤:①养成划出重点句子、难懂句子的习惯;②善于找到细节描写,并寻找它的作用;③理解作者的观点看法,并结合自己的观点,强调实践性。

第二,设计小标题失分严重。在实用类文本的题型中,设计小标题的考点常常出现,但在多次的模拟考中可以看出,这类题却是学生失分的重点所在。许多学生在做这种题目的时候,往往会直接把文段分层然后概括内容就作答了,事实上这只是概括段落大意,而不是标题。标题的特点是简洁、态度鲜明、重点突出,这样的题型除了考察概括能力,还考察语言的运用能力。另外,小标题往往有鲜明的观点倾向性,这也是答题时的注意事项。

第三,理清脉络是阅读实用文本的关键。实用类文本的特点是条理清

2 晰,实用性强,语言平实。所以在阅读教学和练习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注意划分层次,而且不同的文体层次布局也不一样。例如人物访谈,因为是问答式,所以问题就成为关键,首先是访谈围绕着一个怎样的中心进行,然后是问题分为哪几个方面,一般是由表及里,由浅及深。又例如调查报告,一般的层次都是现象及其表现——分析原因——现阶段的困境——解决办法。教师在教学时不能一刀切,需要根据文体的不同特点来指导学生把握其层次。

第四,关心时事,了解社会热点,是做好实用类文本的一个诀窍。实用类文本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特别密切,尤其是新闻类的文章,如果对时事一点都不关心,不仅仅没有阅读的背景基础,更会在观点的理解和实践应用上出现缺失,如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

考试(山东卷)中的《梦碎雅典》一文,第22题:“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她的世界百米冠军梦虽然没有实现,但在世人心中,奥蒂人口学不英雄!”请结合奥林匹克精神,谈谈你的认识。”如果以为“奥林匹克精神”就是“更高更快更强”,那么答题肯定没有方向,因为奥蒂是一个失败者,其实“奥林匹克精神”核心之一是“重要的是参与,不是胜利”,所以强调了奥蒂虽然在比赛中失败了,却又同时成功了,因为她的坚持,她的努力,她的精神。

最后,特别强调一下学会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而且人物传记类文章特别注意细节的描写,例如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宁夏卷)中的《叶圣陶在四川》一文,“‘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这个语言表现出叶圣陶对子女教育上的细致、开放、认真。人物访谈类文本的细节描写也很重要,因为人物访谈的文字相对可能会多一点,所以这些细节描写往往最能表达被访者的心情与性格,例如《孙海平:刘翔成功背后的男人》这篇人物访谈中,孙海平多次细致地讲述了他与刘

3 翔之间如父子般的深厚情感,这些情感就是通过细节描写表现出来的,如“在平时,他突然会叫我爸爸,就是说他实际上把我和他爸爸有时候就混在一起了,有时候他叫他爸爸做师傅”。

在2008年的广东高考中,选考内容中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重要性应该会比2007年要有所增加,因为从考察学生的个性和能力方面,实用类文本阅读有着文学类文本阅读无法比拟的优点,所以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复习也是高三复习的重点之一,希望在教学的反思中,我对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复习能够掌握得更熟练,在未来的工作中有更大的进步。

第五篇: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类)教案

教学设想:2007年选考内容的“实用类作品阅读”包括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类文等实用类的文本。其中新闻和传记应该是重点。本堂课预备通过引领学生阅读来实现新闻类文本的几个考点的突破。

教学目标:

1、分析新闻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

2、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准确解读文本,把握新闻文体的基本特征并对文本的特色进行深度思考和探究。

2、提前印发学案,要求学生完成阅读题《今天我们都会死去》。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对新闻有了一定的了解。它的形式有消息、通讯、特写、新闻图片、电视新闻等。其中消息、新闻点评将会在语言运用中考查,其它形式将会在2007年考纲增设的实用类文本阅读中考查。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考纲要求。

二、明确学习目标 学生齐读《考试大纲》,实现在做题之前“胸中有考纲”的目标。 《考试大纲》对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类)的要求: 1.分析综合c 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⑵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⑶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d ⑴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⑵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⑶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f

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⑵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⑶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通过师生一起分析考纲明确新闻类文本阅读得要注意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三、研讨文本(通讯) 今天我们都会死去

每当我思绪万千,想起这场龙卷风给我们城市及其居民带来的灾难时,我就会从现在起哭上一百年。

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体会到:现在没有任何东西能证明我的存在,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就是我的生命,我的孩子的生命,我的妻子的生命。

我们今天都会死去,就像许多悲惨的生命一样。但是,我们活下来了,我们会重返家园并且继续活下去,包括我的城市,我们的城市和你们的城市。

这真是一场可怕的景象。将来某个时候,当我们回想起今天的一切,就不寒而栗。 就在我挂过电话不到十分钟之后,就在电话里听到了行政司法官代表的尖叫:“龙卷风穿过公路,已经到达第42街!”不知什么时候,我和兰迪、布莱卡比抓起照相机就冲到第42街他的汽车房——刚才我们还在相互说我们不会这么干的。

上一篇:演讲稿做一个道德的人下一篇:迎接督导检查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