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导论课程论文

2022-05-12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学科导论课程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开始重视学科导论在大学课程中的作用,从文学艺术类到理工科学类,几乎所有的专业都开设了不同学时的学科导论。本文根据作者对电子工程导论课程的教学实践,谈谈对于学科导论课程的教学体会与建议。关键词:学科导论;教学;电子工程电子工程基础作为电子信息类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基础性课程,隶属于学科导论范畴。

第一篇:学科导论课程论文

机器人学导论课程

摘 要 机器人学导论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一门专业课程,提高该课程的实践教学能力与教学质量,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工作质量。结合该课程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机器人学导论;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能力;教学质量

Introduction to Robotics//WANG Yuqi, ZHOU Lei, CAO Jinjiang, WANG Lei

Key words introduction to robotics; applied talents; practical tea-ching ability; teaching quality

0 引言

機器人学导论是一门介绍机器人学的课程,也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南京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机器人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机器人学是一门高度交叉的前沿学科,机器人技术也是一项集力学、机械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电子工程学、人工智能等多学科知识之大成的综合性很强的新技术。

随着工业、经济、社会及科技的不断发展,机器人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中。机器人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使得传统的工业生产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深远影响。当前,机器人已成为必争领域和未来竞争的制高点,也是信息、制造、能源、材料等技术的融合创新[1]。我国机器人市场已进入高速增长期,机器人市场需求潜力巨大[2]。

机器人在国内外的应用情况,按区域划分,亚洲是目前工业机器人使用量最大的地区,其次是美洲及欧洲;从国家来看,中国是新增工业机器人最多的国家,其次是日本、美国和韩国[3]。可以看出,我国在机器人应用方面已经跨到了前端,研究正在朝智能化、模块化、系统化、微型化、多功能化及高性能、自诊断、自修复趋势发展,以适应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向更大更宽广的应用领域发展[4]。因此,要加大对机器人学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机器人学导论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1 机器人学导论课程的内容及特点

机器人学导论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机器人位置运动学、动力学分析和力、轨迹规划、运动控制系统、驱动器和驱动系统等。这门课程融合了多个学科,集合了机器人技术、控制技术、力学技术、图像处理技术、传感器技术等,课程内容丰富,覆盖范围非常广泛,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例如:机器人学的数学基础就包括空间任意点的位置和姿态变换、坐标变换、齐次坐标变换、物体的变换和逆变换以及通用旋转变换等;机器人的动力学包括动力学方程、动态特性和静态特性,同时涉及两种重要的解法,即拉格朗日功能平衡法和牛顿—欧拉动态平衡法。

机器人学导论这门课程涉及学科多,理论性知识多,重点、难点多,内容相对比较抽象。学生在预习和课后复习中会有诸多困难,如果再不结合科研及实践应用,会觉得该课程艰涩难懂,从而极大地减弱学习兴趣。

2 机器人学导论课程的教学目标

机器人学导论课程开设的目的和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机器人发展的最新技术与现状,初步掌握机器人技术的基本知识;从总体上了解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概况及相关技术,主要包括工业机器人的基本概念、机器人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机器人控制的基本思路、方法与特点,并了解在制造业自动化系统与工程中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实例,对工业机器人从基本概念到应用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起到引导作用。

3 机器人学导论课程当前存在的问题

课程课时短 机器人学导论课程虽然是一门专业课程,但是学院对这门课程定的是选修性质,且设定的课程学时是32学时。机器人学导论总共十章,且每章节的知识内容繁多,理解起来难度大。32个学时的课时使得该课程的讲解变得比较仓促,讲解内容比较浅显,流于基本概念和原理,不能进一步深入和扩展相关内容。同时,由于这门课是选修课,且安排在大三时期,大三期间有一些学生面临准备考研等现实问题,投入课程的时间变少,这些问题都使得学生对这门课程不够重视,上课心不在焉,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难调动起来,最终对这门课程的理论知识不能彻底理解,更别提实践教学环节了。

教学以理论为主 机器人学导论包含机械学、运动学、动力学及控制学等理论内容,也涉及不少高等数学内容,理论性非常强。在教学方面,对于该课程以教授理论知识为主,对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关注[5]。教学方式通过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虽然通过提问来调动活跃课堂氛围,使得理论知识便于理解,但是通过课后调查以及与学生的谈话发现,此种授课方式并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授课效果不理想。

缺乏实践环节 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目标,也是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6]。但是,在机器人学导论课程教学中,基本没有关于该课程的实践环节,学院也没有安排相应的实习环节。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讲,实践环节的缺乏将会导致毕业生质量下降以及用人单位认可度下降,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同时会导致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模糊不清。另外,很多高校对该课程也没有设置对应的实践教学,因此导致该课程的教学结果是理论无法深入、实践教学难以开展且没有明确的目标。

应用实例少 机器人学的研究推动了许多人工智能思想的发展,在科学研究、工业及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我国的机器人技术未能获得长足发展,除了传统观念影响和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未能进行全国性的产学研大合作是一个主要原因。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理论与应用实例相结合,在课程中增加更多的应用实例。

4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与教学质量提升

增加课程的课时量 由于机器人学导论课程的内容比较抽象,涉及的学科范围广,难度较大,而且每个章节的内容又比较重要,32个学时的课时量是无法保证教学质量的。因此,只有增加该课程的课时量,教师才能详细讲解每章节的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准确把握课程的基本特点,明确课程的重点内容 教师要准确把握该课程的基本特点,明确其教学目标及重点内容。在内容讲解方面,要直奔主题,直接讲解重点内容,同时向学生说明机器人学在一些领域的实际应用中都采用了哪些方法、哪些技术。在教学内容中,要实时合理地把理论内容与实际应用结合在一起,突出重点特色,并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愿意学习本课程。

增加应用实例及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与水平对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才能真正高效地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6]。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向学生讲解传授与课程相关的应用实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单纯依靠理论知识,无法使学生真正理解有些内容的含义,也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增加应用实例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程的核心内容,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加实践/实习环节,不仅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所增加的实践/实习环节需要学校提供必要的设备平台和科研平台,充分为广大师生提供便利的实践/实习条件,调动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实践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学校也可以设立专项基金,鼓励支持学生参加省内和全国的机器人大赛,鼓励实验室的优秀学生带新手学生,从而建立一届一届连续传递的优良传统,提高学生整体参与的积极性,并且可以通过参加机器人比赛取得良好的成绩来提高企业的认可度。

优化教学组织,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依据机器人学导论教学大纲,结合个人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可以在机器人运动学、机器人动力学、驱动器和驱动系统、轨迹规划及机器人控制技术等课程内容中,剖析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应用实例作为重点教学内容,以此来优化教学组织:机器人运动学和机器人动力学是该课程的理论基础内容,也是教学的前提,明确该部分的具体教学要求,提高教学质量;驱动器和驱动系统在机器人中的作用相当于人体肌肉,是教学的核心内容,重点分析该部分与连杆和关节的关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轨迹规划和机器人控制技术是教学重点,把握该部分的核心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综上所述,教师要掌握本课程每部分的特点,并把每章节之间进行串联,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5 总结

通过以上剖析,机器人学导论作为自动化专业、机器人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的技术性平台。该课程能使学生掌握机器人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研究机器人的兴趣和能力。通过对机器人学导论课程教学实践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探索与提升,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必然会得到增强,同时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完美地结合起来,教学质量必能得到持续提升,对学生就业、未来发展以及提高思考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以及提高高等教育办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

参考文獻

[1]王恒.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J].中国信息化,2018(10):6-8.

[2]机器人市场需求分析[EB/OL].[2017-11-03].http://www.

chinabgao.com/k/jiqiren/29864.html.

[3]孙嶷,张弢,张春龙,等.国内外机器人的应用情况与发展趋势[J].轻型汽车技术,2017(7):37-40.

[4]张红霞.国内外工业机器人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J].电子世界,2013(9):20-21.

[5]李娟,宋育武,陈兴华,等.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智能控制理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J].科教文汇,2019(9):82-83.

[6]李温温.教学型高校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6(12):107-108,112.

作者:王宇奇 周磊 曹锦江 王蕾

第二篇:电子信息类学科导论教学思考与实践

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开始重视学科导论在大学课程中的作用,从文学艺术类到理工科学类,几乎所有的专业都开设了不同学时的学科导论。本文根据作者对电子工程导论课程的教学实践,谈谈对于学科导论课程的教学体会与建议。

关键词:学科导论;教学;电子工程

电子工程基础作为电子信息类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基础性课程,隶属于学科导论范畴。主要是通过学科发展历史、现状、前景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就业前景。通过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及前沿技术讲座,传授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培养学习兴趣,为学生日后成为合格毕业生并走向社会成为祖国的栋梁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教学目的

我校的学科导论课程安排在大一新生入学后的第一个学期,本着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教授学习方法的原则,我们用心开展了电子工程基础的教学工作。大一新生入学后,面临着从紧张备战的高中生活到轻松愉快的大学生活之间的关键过渡,能否做好这个过渡将会影响学生在整个大学阶段甚至涉及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身份,需要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引领学生适应大学里的学习。而电子工程基础作为一门引导性的基础课程,在此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传授专业基础知识。据调查了解,大多数的大学新生在步入大学校门的时候对于自己所选报的专业都是知之甚少。电子工程基础作为电子信息类学科导论,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向本专业的学生传授专业基础知识,让学生知道这个专业有什么、大家可以学什么、将来能够做什么以及大家应该怎样学。

2.培养学生专业兴趣。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兴趣是认知事物和探究知识的心理倾向,是求知的先导。兴趣能够激发学习的动力,引领学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驰骋遨游。专业兴趣能够带动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主动性,促进形成专业创新能力。尤其在电子信息这样涉及科技最前沿的专业,更需要学习上的积极主动及研究上的自主创新。电子工程基础为大家提供专业基础知识和前沿技术讲座,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引起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的好奇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3.指导转变学习方法。从高中阶段家长老师严格监管的状态到象牙塔般的大学校园里自由快乐的生活,大学新生的学习状态自然由紧张步入轻松,相应的学习方法就需要从被动到主动的改变。主动、独立、自主成为优秀大学生的代名词。在大学期间,大学生除了学习专业知识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培养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电子工程基础作为引导性基础课程,为教师指引学生、改变学习方法、适应大学学习环境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应用平台。

二、教学方法

在现代教育中,学生是主动学习者,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出于传授专业基础知识、培养专业兴趣、指导转变学习方法以及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设计了一套与传统教学方法(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听)不同的教学方案。该方案采用“以课下自由学习,课堂教学为辅”的模式,分为两大主要模块。其中第一模块以教师为主导,主要是向学生讲授本课程涉及到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前沿技术课题,阐述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以及就业前景,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引起专业兴趣与思考。第二模块则是以学生为主导,主要是由学生通过自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在自由组合的学习小组内讨论确定最感兴趣的课题,并围绕课题搜集整理相关资料,最终以PPT形式向同学和老师宣讲。为了检验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每个小组的宣讲都由老师和同学提问与评分。最终的考核成绩由平时课堂表现、PPT宣讲评分以及期末小论文按照一定比例组成。

三、教学效果

在实施上述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我们曾经担心是否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第二模块的教学,对于刚刚迈入大学校门,几乎没有一点专业知识的大一新生来说,非常具有挑战性。为此,在学期期末,我们设计了问卷调查,考察了同学们对课程教授内容以及本专业的了解程度,搜集了大家对于该课程的教学意见和建议。结果发现,尽管前期专业基础知识的讲授所占课时并不多,但教学内容涵盖了学科发展历史、现状和前景的方方面面,对于学生后期确定课题、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和制作PPT并进行宣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表1列出了同学们的部分宣讲题目。

表1中的题目充分体现出了学生对本专业的热情。实际上,第二模块的教学,特别是宣讲题目的确定、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及PPT制作宣讲过程,使同学们对所感兴趣的问题加深了了解,锻炼了同学们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同时提高了同学们的文字组织能力和演讲水平。通过导论课程的教学和实践,我们发现只要教师教给了他们正确的方法、明确了具体的任务,给他们充分的信任和自由,大多数学生都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多数学生对课程持满意甚至非常满意的态度,并建议这种教学模式继续下去且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这次教学方案的实施效果总体上是比较好的,但仍旧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面向大一新生所教授的课程以理论知识为主,学生在课堂上介绍的内容以当前的先进技术为重点,这样容易造成“理论囊括专业”的印象,对此,有很多学生建议在课程中加入动手实践操作的环节。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虽然我们尽最大努力向学生传授知识,进行课业介绍,但是鉴于教师的身份,我们并不能完全做到以学生的视角思考问题。因此,有不少学生建议在课程中加入学长的亲身经验讲解,以便为大学阶段以后的学习生活做出更切合实际的规划。针对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和建议,我们将会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慎重考虑,完善教学方案,并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在提升教学效果的同时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参考文献:

[1]万方杰,孙红胜,胡君杰.“电子线路”导论[J].中国电子教育学会高教分会2012年论文集,2012.

[2]任艳.《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研究[J].大陆桥视野(下半月),2011,(2).

[3]杨玉民,孟宪梅,王海修.对开设专业导论课程的认识[J].吉林工商学院报,2012,(5).

[4]高海霞.工商管理类专业导论课的教学心得[J].科技视界,2012,(7).

[5]毕秋娟.试论《艺术导论》课的课程定位与教学方法[J].高等教育,2011,(12).

作者:陆彦辉,李兆平

第三篇:课程思政在“护理学导论”课程中的应用

[摘 要] 随着现代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的现代医学模式,社会对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学导论”作为引导学生了解护理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应该为护生养成护理职业素质、专业价值观奠定基础。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本着传承南丁格尔精神的宗旨,课程通过多种形式在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理念,潜移默化中在学生心中种下爱的种子,将学生培养成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奉献精神的白衣天使。这种教学改革也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根本任务的一种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 护理学导论;课程思政;职业素养;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 孙 茜(1974—),女,辽宁沈阳人,硕士,辽宁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护理教学、社区护理研究。

随着现代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医学模式已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的现代医学模式, 社会对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学导论”作为引导学生了解护理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应该为护生养成护理职业素质、专业价值观奠定坚实的基础。课程思政就是在“大思政”格局下,思政理论课、人文素养课、专业课三位一体,人文素养课和专业课要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1]。随着各个高校“大思政”格局的逐步确立,以往的学生道德修养只能通过思政课教学来提高的唯一形态已经改变。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它将成为助推当代高校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构建的重要途径。根据“护理学导论”的课程特点,结合本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要求,我们深入分析该课程作为护理专业基础课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基础和原则,并在课程中积极探索各环节教学改革方法,通过多种形式在教学中融入思政理念,全面提高护理学生的人文情怀与职业素养。

一、“护理学导论”的思政基础和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是专业思想的基础,而稳定的专业思想又可促进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从而形成职业信念,加强职业信仰[2]。“护理学导论”作为引导学生进入护理领域的一门启蒙课程,是其他护理专业课程的导入课程。该课程根据护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人的健康为中心,阐述了护理学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由于该课程是护理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因此学生求知欲较强,对于护士的角色和各种临床护理的相关工作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对于临床护士的角色,学生充满了好奇和期待,具有充足的学习动力。教师可以抓住这个时机,把课程思政融入教学中,这样在给护理新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树立人文情怀、培育职业素养、增加社会责任感,為将来其他护理课程的思政元素的衔接做好铺垫。当然,思政元素的融入不应该只是简单增设几个环节,也不应该是通过某一章节或某次课的内容来实现,而是需要对“护理学导论”课程进行全面的整合,将思政元素贯穿于教学的各个方面。此外,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而是应该依据培养目标开展特色思政教育,包括拓展至学生志愿者活动等社会实践中去。这样才能全方位地引导护理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体会到护士对待病人的真心、爱心与责任心,为将来成为一名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技能型护士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护理学导论”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法

(一)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

目前各大高校都在强调立德树人,思政教学与课堂教学相融合是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而专业课教师就是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群体。教师作为课程教学的主要实施者和带领人,其自身的专业能力和道德素养对于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3]。作为专业基础课教师,要以“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标准要求自己[4]。我校教师发展中心联合教务处为了让全校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切实增强思政意识,提升思政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能力,定期邀请国内思政教学开展比较好的专家和教师作专题报告,还多次组织与思政教学相关的学习沙龙、专项培训等。通过形式多样的思政专题培训及学习,教师逐渐加强了课程思政的意识,同时根据自己所讲课程的内容深入思考如何在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在“护理学导论”的课程教学中,我们在教师自身素养提高的基础上,从立德树人的角度重新修订了教学大纲,在教学实践中创新了教学方法和理念,积极挖掘各种思政元素。这种护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教学改革模式,以润物无声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关爱病人、无私奉献的理念,在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其人文情怀并提升其职业素养,这样才可以达到教学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目标,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既具有精湛护理技术,又具有高尚职业素养的应用型护理人才[5]。

(二)课程思政的教育路径

1.以关爱教学和叙事教育作为主线。“护理学导论”是护理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为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护理专业思想,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我们用关爱教学和叙事教育作为爱的主线来引导学生。从第一次课开始,每次课前5分钟都是学生的讲故事时间。我们每次都安排一位学生讲故事,这些故事的内容从南丁格尔的故事到南丁格尔奖获得者的先进事迹,再到身边优秀护士的感人故事,每一位准备材料的学生课前都认真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并制作成图文并茂的PPT,再由教师师对PPT进行修改,并对学生现场讲故事的具体环节加以指导,以达到最佳的课堂讲故事效果。课前5分钟的故事时间,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个环节。讲故事的学生用心地讲着那些护理前辈的事迹,展示了自己风采,而下面听故事的学生被感动、震撼。每位学生讲完故事后,教师再就学生讲的故事进一步升华主题,提炼精髓,鼓舞在座的全体学生。在“护理学导论”最后一堂课结束后,我们还给学生布置了作业,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结合自己对护理认识的思想转变及未来的护理生涯规划写出心得体会。这种以关爱教育及叙事教育为主线的教学方式,通过不同学生对优秀护士事迹的精彩呈现,学生在讲故事、听故事及谈感受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护理前辈的优秀品质和无私奉献精神,更加深刻地感悟了南丁格尔精神,不仅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护理职业生涯规划树立一个明确的目标,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护理专业信念,建立护理职业认同感[6]。

2.翻转课堂、情景表演辅助教学。在讲到“护理与法”这一章节时,我们应用了翻转课堂及情景表演辅助教学方法。首先,在这节课授课之前把教学相关内容,包括教学内容的PPT、教师授课的视频及其他课程相关的拓展内容等都放到网络平台上,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及查阅资料,并在课前找擅长表演的几名学生,把不同的剧本给他们,加以适当指导。接下来在课堂上我们再让这几名学生通过角色分工表演等方式对临床上可能引起法律纠纷的案例进行情景再现。通过学生生动的表演,一个个临床上由于护士言行不当引起护理纠纷的案例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课堂气氛极为活跃。在每一个情景表演结束后,教师通过引导,首先让不同角色的扮演者谈谈表演时的感受,尤其着重让扮演病人的学生谈谈感受,这种亲身感受后的体会是更具有说服力的;接下来教师再让作为观众的学生针对情景表演进行分组讨论,并由每组代表提出小组讨论的观点,教师对回答较好的小组和学生给予肯定和表扬;最后在大家共同探讨后指出案例中护士言行中的不当之处,并总结出针对这个场景的一个最佳沟通方式。通过翻转课堂、课上情景表演等体验式的教学环节,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培养了其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最重要的是通过典型护理纠纷的案例的讨论和个人观点的分享,学生在观察和反思的过程中,能更好地将护理职业情感内化于心,能真正体会病人的生理和心理变化。教师在最后对回答较好的学生的肯定及总结归纳也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护士在工作中如何运用恰当的言语交流,如何关爱病人,提高了学生的人文关怀素养[7]。

3.采用临床案例教学,使学生与病人面对面交流。在讲到护理程序中的“护理评估”和“护理诊断”章节时,我们安排学生进行护理临床见习。首先,在课前给同学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护理沟通相关技巧的内容和文章,并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和学习。在学生走进临床后,由临床带教老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分组收集临床不同病人的健康资料,并且顺利地完成和病人的沟通与交流。不同小组学生在完成病人资料的收集之后,再由临床教师集中讲解,教师根据不同小组学生的表现加以点评和分析,并总结案例中的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提出护理诊断,课后学生要完成护理程序相关作业,总结与病人沟通和交流后的体会。通过走进临床,与病人面对面交流,学生学到了书本里学不到的东西,不仅强化了护理程序中关于护理评估和护理诊断相关内容的学习,也进一步熟悉了护理问诊的内容和基本技巧,同时可以引领学生思考护理的本质及护生应具备的人文关怀与职业素养。当学生走进临床与不同病情和不同心理状态的病人面对面沟通和交流后,可以更好地进行换位思考,更好地体会病人身体和心理的痛苦,也可以根据自己所学的沟通与交流技巧等及时给予病人有针对性的安慰和鼓励,这样才真正做到了对病人的关心、同情、尊重和接受,拉近了护患之间的距离,这些都为学生今后更好地护理病人及进行病情观察做好铺垫。

4.建立健全第二课堂教育体系。目前在临床工作中,一些护理人员缺少与患者的共情,缺乏人文道德素养,在工作中没有做到人性化护理[8],这是缺乏关爱之心的表现,而这种对病人的关爱之心是需要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日积月累培养起来的。因此,我们除了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还鼓励学生参加学院的青苑团队组织的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包括去当地医院、养老院、居民社区、血站、自闭症儿童中心、小动物救助站等不同机构进行志愿服务。此外,我们还鼓励学生参加社会上的各种扶老助残公益活动,并要求学生在参加公益活动后提交参与公益活动对将来护理工作的感悟的文章。我们希望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在心中种下爱的种子,并逐渐生根发芽。因为学生在参加各种扶老助残的公益活动中遇到的那些弱势群体与将来工作中需要护理的病人之间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他们都是身体或心理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疾和疾病,都需要他人的关爱和帮助,而学生在陪伴和帮助那些弱势群体的过程中,会逐渐产生心理上的共情,知道他们需要的是什么,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什么样的态度及什么样的行为举止去对待他们,将来也会把这种关爱之心用到自己将来的护理工作中,用到自己要护理的病人身上。由此可见,通过参加各种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南丁格尔精神,体会爱心、耐心、责任心的真正含义,进而培养学生以病人为中心的敬业奉献精神,这也是深化德育教育另一种有效的途径。

综上所述,“护理学导论”作为引导学生了解护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具有“立德树人”的根本性使命。这种“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不仅提高了护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沟通交流、理论联系实际等综合素养与能力,而且还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使其树立了正确的护理专业思想并形成了良好的职业素养,也为其后续的专业知识奠定了坚实的知识、职业情感和综合能力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史瑞芬.论“课程思政”视阈下的护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J].中华护理教育,2019,16(8):586-590.

[2]余惠琴,華筱娟.“护理伦理学”课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融合[J].教育教学论坛,2020(4):75-76.

[3]黄潇漪.浅析由“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理念转变[J].山西青年,2019(15):146.

[4]欧阳满,郏弋萍,刘小龙.移动教学平台在生物化学课程思政中的实践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1):60-62.

[5]王洋,胡佳慧,迟晓华,等.以“护士职业精神”为契入点的“护理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9(26):175-177.

[6]谭祥娥,梁娟,徐志平.“护理岗位能力综合实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J].高教学刊,2020(36):146-149.

[7]崔怡,丁俊琴,张秀果,等.护理人员服务分级制度对护理服务质量影响的调查设计[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6,37(4):466-468.

[8]張潞,曾勇.敬畏生命——医学人文的核心与基石[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8,17(10):974-977.

Applic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of Introduction to Nursing Science

SUN Qian, ZHANG Li-juan

(College of Nursing,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enyang, Liaoning 110032, China)

Key words: Introduction to Nursing Scienc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literacy; teaching reform

作者:孙茜 张丽娟

上一篇:银行具体业务论文下一篇:党风廉政建设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