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执法证据在刑事司法中的运用

2023-02-25

近年来, 行政刑事互设案件逐年增多, 国家越来越重视行政与刑事执法证据的有效衔接工作, 这样才能有效准确的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维护社会安定与秩序。新刑事诉讼法为二者的有效衔接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 既可以减少侦查机关取证成本, 及时揭发犯罪, 又可以消除刑事司法机关重新进行取证所存在的隐患。该条款的规定对实现刑事诉讼目的来讲, 既有福利又有可能被滥用的风险。为合理适用该条款, 我们应该对该条款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

一、行政执法证据的来源

在目前建立的法律框架中, 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在权利义务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因而, 当行政机关需要利用其掌握的一些当事人的违法犯罪资料作为刑事案件的证据使用时, 由于这些证据缺乏法律的支持与保护, 多数情况下都需要侦查机关重新取证。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非常严重的资源浪费。同时行政机关收集的一手资料不能被直接作为证据使用, 这给犯罪嫌疑人以可乘之机, 往往犯罪嫌疑人会在行政执法结束后隐藏或破坏相应的物证等资料, 这就导致侦查机关在对案件二次取证的过程中面临较大的困难和隐患, 给案件的侦破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新刑事诉讼法确定了行政执法证据转化为刑事司法证据的合法地位, 这一变化对行政执法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行政执法工作人员更加注重收集、整理各种物证、书证等资料, 尤其是在固定证据时需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具体程序进行。

行政执法活动中最重要的是两项就是事实的认定和法律的适用。认定事实的基础是各种有效的合法的证据, 而认定案件的事实却是准确适用法律的前提。而其中行政执法证据是行政执法机关按照法定程序收集的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其中行政执法机关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方法和手段, 发现、提取、固定证据。在行政执法过程中, 经常会面临哪些是行政执法证据, 其具有怎样的具体表现形式的问题, 这要正确处理这些问题。同时证据有不同种类, 都是证据的外在表现形式, 我国三大诉讼法都明确规定了证据的种类, 其中行政执法证据主要包括: (1) 行政执法机关收集的原始的物证、书证; (2) 调查笔录, 包括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和辩解; (3) 证人、当事人亲笔书写的材料; (4) 视听资料; (5) 行政执法机关出具的鉴定结论等。实践中, 也存在行政机关在查办案件过程中收集的证据直接转化为刑事证据的情况。

二、具有刑事证据资格的行政执法证据

新刑事诉讼法中明确规定:行政执法证据可以有效的转化成相应刑诉中的实际证据使用。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收集的物证、书证、视听资料及电子数据等证据材料, 由于这些证据材料是根据行政法的相关规定所收集的, 因此在形式上当然地具有合法形式, 另外, 收集的这些证据属于新刑诉法所规定的证据种类范畴, 属于法定证据形式, 因此具有证据三性, 即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 由此, 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收集到的以上证据材料, 可以作为刑事诉讼法意义上的证据使用。而行政机关在依法履行职责的过程中收集的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和辩解、鉴定结论等不能作为刑事证据使用, 这主要是因为:第一, 实物证据以实物形态为存在和表现形式, 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较强的客观性, 不因调取证据的执法机关不同、收集程序和方法的不同而改变性质, 其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原始资料, 既无必要也不太可能使其恢复原状后再重新提取, 有一些实物证据如果在行政执法或者插板案件的过程中不及时的收集, 很有可能造成这些证据的灭失或者毁损, 若司法机关想要重新收集, 实际则非常困难, 因此, 收集的上述实物证据可以转化适用, 可以直接作为刑事诉讼中最基本的证据, 不需要重新收集, 这既有利于查明案件事实, 又能提升诉讼效率。第二, 大部分言词证据都具有比较明显的主观性, 易发生变化, 行政执法机关收集证据的过程没有刑事司法的程序和要求严格。所以, 在刑事诉讼中直接使用行政机关收集的言词证据, 并不能完全保证证据的真实性, 不利于保障当事人基本的权利。同时, 言词证据通常不会灭失, 再收集并不困难。所以, 对行政机关收集的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采取不同的标准, 这也是符合我国刑事诉讼的实际情况和司法现状。

三、证据的审查判断

新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了行政执法证据可以转化为刑事证据使用, 但是, 这并不意味着排除公安司法机关对行政执法证据审查的义务。审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审查证据的真实性和证据收集的合法性。对证据真实性进行审查应该从证据所形成的原因、收集证据时所处的客观环境以及是否是原物原件证据等这几个方面进行全面仔细的审查。对行政执法证据收集合法性的审查是依据行政执法相关法律法规还是刑事诉讼法的相关法律法规, 立法上没有明确规定。这两种法律法规对行政执法行为和刑事诉讼行为的合法化程度要求并不一致, 对行政执法行为的要求明显低于对刑事诉讼行为的要求。如果利用刑事诉讼中法律法规完成审查工作, 很可能会导致大量行政执法证据无法适用于刑事诉讼中。行政执法机关在进行执法行为过程中, 其实际职权来源及行使方式都只受行政法律法规的约束, 而并不受刑事诉讼法律法规的规定与约束, 往往许多案件在办理的过程中, 行政执法机关在一开始处理该案件的时候并不知道该案件涉及到犯罪行为需要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等知道该案件可能涉及到犯罪行为时, 与该案件相关的证据可能已经被收集完毕。这对行政政法证据的审查只能主要适用行政执法的法律法规。同时, 也要考虑到如果行政执法相关证据要被在刑事诉讼中作为基础的证据加以使用, 为了避免行政证据被滥用以及保护相关利益人的合法权益, 对行政执法证据收集合法性的审查也应适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将那些严重侵犯当事人合法权益的证据排除使用。国外的证据禁止理论中的自主性证据禁止的基本原则对我国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这一证据禁止的相关理论主要包括证据的取得之禁止和证据使用之禁止, 法院是结合宪法中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禁止使用相关证据, 而并不是根据法律中有关证据禁止的规定裁定排斥证据, 。此类证据禁止的核心在于法院调查并使用证据之行为, 是否会造成一次自主性之基本权利受到侵害, 因此违宪。我国的人权保障已经入宪, 因此行政执法机关的非法取证行为也因违宪侵犯人权而排除使用。因此, 行政执法证据在刑事诉讼中使用时也应受到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限制。

在证据审查时, 除了围绕证据的三性特征进行审查外, 还应结合每种证据的自身特点进行审查。例如在审查物证、书证时, 应注重审查物证、书证与案件事实有无关联, 是否全面收集;物证、书证是否为原物原件;收集程序、方式是否合法及有关规定;物证、书证在收集、保管及鉴定过程中是否受到破坏或改变, 等等。再如运用视听资料认定案件事实时应注意审查视听资料是否为原件, 确有困难取得原件, 调取复制件的, 提供复制件的, 调查人员应当在调查笔录中说明其来源和制作经过。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每个人自身的认知水平都会直接受到时代发展以及社会的限制, 并且不会超越时代本身具有的认知能力, 同样, 立法也具有这种特性。虽然, 目前我国修订的刑诉法还不够完善, 但与旧的刑诉法比较, 是刑事司法上的一大重要进步。我国在司法的具体实践过程中, 仍然需要不断汲取更多相应的经验和教训, 以求不断完善我国的立法内容。

摘要:目前, 我国行政执法证据在刑事司法实际运用中的具体研究仍然不够完善, 将行政执法证据有效的融入到刑事诉讼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本文主要研究探讨的是行政执法证据在刑事司法中的实际应用, 分别讲述了行政执法证据的有效来源、具有刑事证据资格的行政执法证据以及行政执法证据的审查判断等内容。

关键词:行政执法,证据,刑事司法,审查判断

参考文献

[1] 刘远, 赵玮.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衔接机制改革初探——以检察权的性质为理论基点[J].法学论坛, 2010 (12) .

[2] 刘远, 汪雷, 赵玮.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衔接机制立法完善研究[J].政法论丛, 2010 (5) .

[3] 张军, 陈卫东.刑事诉讼法新制度讲义[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12.

上一篇:九龙坡中梁山以东发展目标研究下一篇:非物质文化遗产刑法保护路径分析——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4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