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胸部X线及CT诊断临床意义

2022-09-1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改善,饮食结构也相应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倾向于高脂肪、高热量食物,并养成了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很多人因此而患上了疾病,其中,糖尿病便是较为典型的一种。糖尿病患者受疾病的影响,身体抵抗能力较差,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很容易受到病菌的侵袭入,继而导致各种疾病[1]。特别是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须及时进行治疗。在临床上,患者在治疗前须进行诊断,并根据诊断结果进行有效治疗。该院在对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的诊断主要采用胸部X线及CT两种方法进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基于此,本次研究特选取该院于2011年12月一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30例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式分析,探讨胸部X线及CT诊断临床意义,现就将有关结果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于2011年12月一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30例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将其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其中有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患者中年龄最大的71岁,年龄最小的29岁,平均年龄(48.43±2.14)岁,糖尿病病程在2~19年不等,平均病程(10.23±0.76)年,患者在入院时,有6例伴有咯血,7例伴有发热。

1.2 诊断方法

患者入院后,对其血糖值和血常规进行检查,同时,分别采用胸部X线及CT对患者进行常规扫描,对部分患者行CT增强扫描,并对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

经胸部X线及,患者中病情程度为轻度的有4例,中度有5例,重度有21例,患者X线影像主要表现为大片状影15例(占50%),空洞影5例(占16.67%),肿块影4例,(13.33%),结节影3例(占10%),小斑片状3例(占10%),CT诊断与此一致。对空洞影、肿块影、结节影患者通过进行CT增强扫描后发现,有轻度强化3例,中度强化6例,重度强化6例,其中,5例空洞影患者有1例表现为单发性空洞,4例表现为多发小泡状空洞,另外有1例出现胸水。

2.2 患者的病灶分布情况

患者的病灶部位主要分布在上肺部前段13例,右中叶8例,下叶基底段9例,患者中有小叶融合性影6例,主要分布在两个肺段以上。

3 讨论

糖尿病患者合并肺结核的几率是普通人群的十倍以上,主要是患者体内为糖代谢紊乱使组织内含糖过高有利于结核菌的生长繁殖、抑制白细胞的吞噬能力[2]。再加上患者脂肪代谢不稳定等一系列因素,使得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合并肺结核。尽管临床上常采用胸部X线及CT进行诊断,但是,从整体上来说,CT在判断肺结核是否具有活动性和疗效观察方面较有优势,糖尿病并发肺结核的患者,血糖控制良好,经过正规抗结核治疗后,多数病变可吸收缩小或消失,特别是斑片状病灶吸收较快;但如血糖控制不良,则结核病灶不易吸收[3]。在本次研究过程中,患者通过胸部X线及CT诊断,两者之间的结果一致,然而患者在通过CT增强扫描后,可以显示病灶多呈包膜样边缘强化或不强化等,诊断价值更高。

综上所述,从本次的研究结果来看,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的和普通肺结核患者的不同,其影像主要表现为大片状影以及空洞影,但在诊断过程中CT能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

摘要:目的 对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采用胸部X线及CT诊断临床意义进行探析。方法 随机选取该院于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30例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采用胸部X线及CT对患者进行诊断,分析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经胸部X线及,患者中病情程度为轻度的有4例,中度有5例,重度有21例,患者X线影像主要表现为大片状影15例(占50%),空洞影5例(占16.67%),肿块影4例,(13.33%),结节影3例(占10%),小斑片状3例(占10%),CT诊断与此一致。对空洞影、肿块影、结节影患者通过进行CT增强扫描后发现,有轻度强化3例,中度强化6例,重度强化6例,其中,5例空洞影患者有1例表现为单发性空洞,4例表现为多发小泡状空洞,另外有1例出现胸水,患者中有小叶融合性影6例,主要分布在两个肺段以上等。结论 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的和普通肺结核患者的不同,其影像主要表现为大片状影以及空洞影,但在诊断过程中CT能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

关键词:糖尿病,肺结核,X线,CT

参考文献

[1] 张强,罗颖梅,曾乐飞,等.45例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胸部X线及CT分析[J].中国CT和MBI杂志,2012,10(1):38-39.

[2] 王小群,杨惠,李小平,等.糖尿病合并肺结核65例X线、CT表现及临床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6):1914-1915.

[3] 贾新年.糖尿病合并肺结核X线诊断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2,12(30):83.

上一篇: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下一篇:析桩基工程中施工技术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