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统计毕业论文

2022-05-12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大学统计毕业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开展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就业统计工作的操作程序尚缺乏规范性要求,缺乏相应的监督监控机制,统计口径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稳定情况。因此,有必要进一步规范就业统计口径;细化就业率统计体系中的二级指标;建立就业登记情况监督、审核机制;进一步加强中职学校毕业生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提高毕业生就业水平。

第一篇:大学统计毕业论文

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分析

摘 要:本文通过对成都体育学院艺术类毕业生基本情况的统计分析、就业情况跟踪调查以及影响就业因素的分析,提出提升就业率的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分析

艺术类考生的数量逐年增加,就业形势严峻,201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近700万人,创历史新高。艺术类毕业生有着鲜明的特点和独树一帜的思想行为,在就业中受学校、单位、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1、成都体育学院艺术系毕业生基本情况

1.1毕业生人数分布情况(2013-2016年)

2013年毕业生88人,2014年毕业生87人,2015年毕业生101人,2016年毕业生92人。

1.2毕业生生源分布情况

1.3专业对口率

2013届毕业生共88人,有36名同学从事和舞蹈学专业相关的工作,专业对口率为41%。

2014届毕业生共86人,有35名同学从事和舞蹈学专业相关的工作,专业对口率为40.7%。

2015届毕业生共101人,有51名同学从事和舞蹈学专业相关的工作,专业对口率为50.5%。

2016届毕业生共92人,有68名同学从事和舞蹈学专业相关的工作,专业对口率为74%。

2、成都体育学院艺术类大学生就业情况跟踪调查——以2016届毕业生为例

2.1就业去向

毕业生就业单位主要有中小学、培训机构、剧团、航空公司、自主创业、检察院、交通建设集团、统计局、银行、考取研究生、文化馆、公司等。在培训机构中就业的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50%,机关、事业单位就业人数较少。

2.2就业区域

毕业生就业省内的有48人、省外的有44人。

2.3工作与专业相关度

毕业生中继续从事舞蹈学专业的有68人,占毕业生总数的74%。

2.4毕业生对工作的满意度

通过调查,毕业生对就业现状不满意占总人数的10.9%,一般满意占总人数的38%,比较满意占总人数的30.4%,非常满意占总人数的20.7%。

3、影响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3.1学校因素的影响

成都体育学院位于成都市,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认可度。学生在校期间在社会培训机构兼职的较多,毕业后继续任教的可能性较大。另外,学校在中小学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这也就给毕业生搭建了实践教学的平台,因此很多毕业生选择在中小学从事教师工作。

3.2家庭因素的影响

家庭經济好坏不等,决定就业态度不同。另外家庭观念也有一定影响,有些觉得进入事业单位或者国企,收入稳定,鼓励毕业生准备公招考试。有些觉得在社会上多积攒点经验,在培训机构代课也可以,不督促毕业生立马就业。有些觉得应该要进一步深造,鼓励考研。

3.3个人因素的影响

艺术类毕业生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在事业单位招考以及公务员招录考试中不占有优势,一般类型的公司工资待遇较低,和毕业生的心理预期存在较大差距,基层就业或者特岗教师一般都在县城工作,毕业生大多不会选择,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

4、相关对策建议

4.1多措并举抓质量,齐心协力谋就业

坚持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并提出任课教师主动参与就业工作。依托就业品牌,实现招生规模和生源双突破。制定招生计划,调整专业招生规模,合理分配地区生源数量,优化招生专业结构和区域结构。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基础课教育,加强素质教育,以适应工作单位的需求。注意知识的更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潜能,重点加强对于进行创造性活动有关的方法、能力、品格的教育。

4.2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

4.2.1利用新媒体,推进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收集和发布就业信息,建立班级-年级-系部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及时发布就业咨询。成立就业帮扶小组,负责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

4.2.2开拓市场,拓宽渠道

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开拓省外教育教学实习基地,组织专场招聘会,为毕业生搭建就业平台。同时充分利用校友资源,收集就业信息,寻求就业机会。

4.2.3加大帮扶力度,促其顺利就业

对毕业生实行分类管理,建立档案、制定帮扶措施、实行定期报告制度和定向信息推送。发动学生党员和干部带头行动,深入推进互助就业模式,成立班级“一对一小组”等。

4.3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体系,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构建学生-教师-就业指导中心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加强对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培养力度,积极宣传创业就业政策,给学生创业创建良好的机会。

4.4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基层就业

构建了学生基层就业教育引导长效机制,大力宣传西部计划、特岗教师、自主创业等基层项目计划及志愿服务新疆、西藏。

参考文献

[1]赵北平谢宝国,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主要因素及其对策,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J],2007.01:141-144,2007.

[2]涂晓明,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高教探索[J],2007.02:117-119,2007。

[3]冼稚,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分析,当代教育论坛[J],2005.19:48-49,2005.

[4]陈爽.当代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分析[J].青春岁月,2012(8).

作者:张怡

第二篇:中职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研究

摘要:开展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就业统计工作的操作程序尚缺乏规范性要求,缺乏相应的监督监控机制,统计口径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稳定情况。因此,有必要进一步规范就业统计口径;细化就业率统计体系中的二级指标;建立就业登记情况监督、审核机制;进一步加强中职学校毕业生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提高毕业生就业水平。

关键词: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统计

文献标识码:A

中职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工作的开展方便了社会各界了解各中职学校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改革,推动了学校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工作的开展。然而,这一统计工作的实施是否科学,统计数据的信度又如何呢?我们对较早实施这一统计制度的S市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共走访了15所包括技校、中专和职业高中在内的中等职业学校和一些企事业单位,并对49所中职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学校的校长、副校长,教务处、就业办主管领导及合作企业的人事部门主管等,并对上述学校中参加或即将参加顶岗实习的2300名2008届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回收有效问卷2133份,有效率达92.74%。对这些问卷,我们分别采用Excel、Access等统计软件进行了统计分析,初步掌握了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统计的状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进一步完善中职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的建议,以期更好地发挥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的作用。

一、目前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统计办法、统计时间、公布方式、公布内容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加强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意见》精神,S市教委从2003年起建立年度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公告制度。通知中规定的就业统计口径如下:

1、毕业生就业率=就业人数/毕业生人数×100%

其中:“就业人数”按以下八种形式确定:进国家机关和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进合资、独资企业;进私营企业;升高一级院校(列入国家招生计划);进学历文凭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院校;参军及出国就读、工作;自主创业及自谋出路;非本市生源毕业生回生源地区。

毕业生人数的统计口径为:毕业生人数=生源数一退学人数一延长学制人数。

2、统计时间。《通知》要求各中职学校统计学生就业情况的截止时间为当年的9月30日,上报日期为10月15日前。

3、公布方式。每年各学校上报完本校各专业毕业生去向之后,市教委责成有关部门汇总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并由市教委予以公告,目前已先后公布了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度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市教委有关部门在进行统计时,把上述规定的毕业生就业的8种类型结合S市中等职业学校就业实际情况,分为进企事业单位、升高一级学校和其他三大类。其中,进企事业单位包括“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合、独资企业”、“私营企业”和“其他”,其中“其他”为中等职业学校尚不了解其属性的企业。升高一级学校包括“高职高专院校”、“本科院校”和“高等教育自考助学院校”。其他包括“参军”、“出国”、“自主创业”、“自谋出路”和“回原籍”。

4、公布内容。市教委公告公布的数据包括各学校、各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升学)情况,以及各专业毕业生进入各种经济成分企业和事业单位所占的比例。具体来说,着重从三个方面对中职生就业状况进行了统计分析:(1)总体就业情况。对当年S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总的就业人数和就业率、就业趋向分布、就业的产业分布、就业的区县分布、就业的性别分布、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的就业分布等进行统计分析。(2)分专业就业情况。分专业大类统计毕业生的就业率;统计各专业当年的毕业生人数;根据毕业生就业率对各专业进行排序:就业率100%的专业是哪些;统计国家级示范专业、市级重点专业的就业情况:统计不同学校相同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3)分学校就业情况。对当年本市各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分布如进企事业单位、升高一级学校还是其他去向进行分类统计:对每所学校所开设专业的就业率分别进行统计并予以公布。

二、开展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的意义

(一)就业统计工作扎实稳妥的开展,为社会各界了解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以及政府改善与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宏观管理提供了依据

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公告制度建立以来,S市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各委、局、控股(集团)公司及各中等职业学校对职业指导与毕业生就业工作给予了充分重视,各中职学校按照市教委规定认真填写各学生毕业去向。市教委也组织人员对各校、各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或升学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这些统计数据的公布为社会各界进一步了解本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为初三学生和家长为其挑选中职专业和学校时提供了参考,为政府统筹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与就业工作提供了依据。

(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公告制度的建立,促进了学校领导和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推动了学校的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工作

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公告制度的建立,促使中等职业学校转变重“进口”轻“出口”的风气,迫使学校真正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升到了事关学校发展生命线的高度,强化了各中职学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极大地促进了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工作的开展。调查中发现,各中职学校都有专门负责学生就业安置的人员。他们给毕业生开设讲座,讲解有关劳动法规、社会保障制度、求职面试技巧等,积极与企事业单位联络,负责为毕业生联系顶岗实习单位等,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有了较大提高。

(三)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的开展,有效地推进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公告制度的建立,让社会了解各中职学校各专业的学生就业状况,这在客观上把竞争机制引入了中职学校。同时也把学校的发展引向了市场。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活动的开展。各中职学校积极开展市场调研,如S市信息技术学校成立了“市场部”、中华职校成立了“研发部”等,这些部门积极与用人单位建立联系,深入到企事业单位了解社会用人需求,并把这些需求反馈给学校教学部门,及时调整学校的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一些中职学校还进行了课程模式和结构的改革,注重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可以说,就业统计工作的开展,推动了中等职业教育整体质量的提高,形成了中职学校与社会发展互动的办学格局。

三、就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一)就业统计工作的操作程序尚缺乏规范性要求

上述就业率统计公式中对就业、就业率的统计与一般意义上的就业定义存在理论上的偏差。就业的定义是指具有劳动能力和求职愿望的人从事某种社会劳动,并取得相应报酬或经营收入的行为。就业率的定义是指一个国家(地区)的从业人数在从业人数和失业人数之和中所占的比重,即:就业率=从业人数/(从业人数+失业人数)×100%。

目前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过程中,将升学、参军、出国、出境这类实际未参与到就业系统中来的毕业生作为已就业人员来统计,严格来说,不符合就业率统计的定义,因此。也无法真实准确地反映出实际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调查中有教师指出,就业率就是就业率,不应该把升学的人数混杂在其中。

(二)各学校自行填报毕业生就业去向,教育主管部门缺乏相应的监督监控机制,容易造成统计数据失真

目前各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登记工作基本上由学校自身上报。由于就业率是上级主管部门衡量学校办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指标,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招生数量、生源质量、教学评估、经费划拔等工作。是学校的“面子工程”,因此,在就业率统计过程中出现了这样一些现象:有的学校就业统计数字以学生毕业实习单位作为就业的依据,甚至有的学校出现虚假统计数字等问题。问卷调查显示,中职学校对学生就业单位的认定,有26.02%的是依据劳动合同;21.89%的是依据就业协议:17.46%的是依据用人单位电话、口头回复:26.92%的是依据用人单位回函;还有8.09%的依据其它手段,即通过电话、口头询问学生家长或学生本人确定其目前就业的单位或依据学生的实习协议确定学生就业单位。可见。学校在向市教委上报学生就业情况时,有的学生是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合同或就业协议:有的学生只是被企业暂时留用。因此,建立在这些资料基础上的统计分析。其信度、效度必然大打折扣,失去比较及指导意义。

(三)目前的统计口径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稳定情况

从中职学校填报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统计口径可以看出,目前统计的只是毕业生毕业后短期内的就业状况,现行的毕业生就业统计指标中还没有反映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就业层次、毕业生的起薪等一系列体现“质”的重要信息。而且。统计口径也缺乏对毕业生毕业后职业发展情况的长期关注,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在现有就业岗位上的稳定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一些中职学校做出不顾及长远影响而寻求短期利益的行为,只关注当下给学生找到一个就业岗位,而不考虑这一岗位是否与学生所学专业、与学生的个性特征相匹配,是否有助于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一些学校单纯注重“就业率”数字的提高,而忽视了学生就业的实际质量。如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不对口,与用人单位无正规合同、不签订合同等问题。

四、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的建议

(一)进一步规范就业统计口径

对现行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公式进行调整,增加升学率的统计信息,使之更准确、更及时、更详尽地反映学校的教学质量、教学状况等。

在就业率的统计公式中将升学、参军、出国、非本市生源毕业生回生源地区等人员从统计数据中去除。使之更加符合就业率统计的定义。具体公式如下:

毕业生就业率=实际就业人数/(毕业生总人数-升学人数-出国参军人数-回原籍人数)×100%

(注:实际就业人数=已就业毕业生人数-升学人数-出国参军人数-回原籍人数)

毕业生升学率=升学人数/毕业生总人数×100%

之所以把实际的就业人数与升学人数分开,统计学校的实际就业率,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贯彻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促使中职学校调整自己的办学思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培养技能性人才。

(二)细化就业率统计体系中的二级指标。完善就业统计体系

适当调整就业统计口径,细化就业率统计体系中的二级指标,进一步完善统计体系。使之更准确、更及时、更详尽地反映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要求中职学校在统计毕业生就业岗位时以毕业生所签署的劳动合同或就业协议为准,没有签署劳动合同与就业协议的,要以就业单位签署的就业证明为准:在就业统计表中要求学校填写毕业生首次就业薪酬水平,合同期限,学生就业单位的详细地址和主管部门的联系电话,以及毕业生本人的联系方式等,以便上级主管部门进行监督和审核。另外,建立毕业生就业状况3-5年的长期跟踪制度,通过走访、发放问卷、电话访谈、e-mail等方式进行抽样调查,将毕业生就业后的职业发展情况纳入统计体系。

(三)建立就业登记情况监督、审核机制。保障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为确保就业统计工作的准确性、有效性。现阶段市教委有关部门有必要建立中职毕业生就业统计监督、审核机制,对就业登记的有关信息进行抽查、核实。根据各学校上报的毕业生就业信息,根据就业性质和去向的不同划分毕业生的种类,确定抽样调查的对象,有选择地通过走访、信函、电话等方式对毕业生就业的真实情况进行调查,对出现问题的学校严肃处理,从制度上确保毕业生就业统计的真实性。审核工作可以选取在每年度就业率统计工作基本结束后的11月到12月,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并对审查结果进行公示。力争通过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制度的完善和监测制度的建立,促使中职学校高度重视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工作,形成既重视中职毕业生就业率又重视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理念。

(四)进一步加强中职学校毕业生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提高毕业生就业水平

毕业生是学校产出的最终“产品”,其就业率的高低,是衡量学校办学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志,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和生存发展,直接影响招生数量和质量以及在校生的学习情绪和质量。因而,中职学校应切实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一是充分认识做好毕业生职业指导与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建立和完善学校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体系,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开展职业指导的机制。二是建立一支专业化的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工作队伍,提高职业指导与就业工作的科学性。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作者:王 琴

第三篇: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统计机制改进研究

摘 要: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对国家和高校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国内外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统计工作现状,对我国当前就业数据统计过程中存在的统计主体单一、统计时间不连续、统计指标重量轻质等问题进行探讨,并对完善就业数据统计工作进行思考。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统计机制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统计的意义

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是国家以及社会各界非常关注的的问题,每年在这个问题上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无论对国家、学校,还是对家庭而言,每培养一位高校毕业生都需耗费较高的成本,若高校毕业生不能实现就业创业,不仅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甚至对国家的安全稳定造成一定影响。因此,需要科学的就业数据统计机制来准确、全面地反映高校毕业生的实际就业情况。

对国家而言,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统计是教育部进行教育宏观调控的参考依据。就业数据统计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作,准确全面的就业数据能传递出毕业生就业的真实状况。国家通过就业数据统计,把握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对高校的教育政策、制度进行相应调整,引导高校健康发展。另外,准确全面的就业数据能让相关部门掌握就业困难学生的情况,为其制定相关措施提供依据,有利于社会稳定发展。

对高校而言,毕业生就业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学校教育水平的指标之一。通常,毕业生就业数量越高,就业质量越好,社会各界会认为学校的教学能力、人才培养能力越高;相反,毕业生就业数量较低,就业质量较差的学校,其教学能力、人才培养能力往往被认为较低。因此,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统计工作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着高校的口碑和名誉。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能反映出人才市场的供求关系,并以此为依据对高校的学科结构、招生规模等进行调整,对于就业情况普遍不好的专业,可以考虑缩小招生规模甚至停止招生。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统计结果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以此对相关方面作出调整。

二、国内外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现状

美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具有统计主体多元化和指标体系多维化特征。它的调查主体通常由政府、社会组织、高校三方组成,调查方法包括问卷调查、网络调查等,通常在学生毕业时、毕业后3个月至4年不同时段内对毕业生进行调查,数据统计中不包含升学和出国的学生,采用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及附加指标等多维指标体系。

英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统计的特点是调查数据具有高度的真實性,其健全的法律体系保证了这一特点。它由高等教育统计署(HESA)和高校共同完成,调查方法包括问卷调查、统计报表等,通常在毕业后6个月进行调查,统计中对升学、出国等数据分别分类计算。

加拿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统计工作由政府和高校共同完成,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通常在毕业后6个月和1年进行调查,数据统计中不包含升学和出国等学生。

印度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统计工作由政府和高校承担,其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统计纳入全社会就业统计调查,并没有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进行专门统计。调查主要按年龄、学历等分组进行,通常在毕业后6个月和1年调查,统计范围不包括升学和出国学生。

日本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统计工作由文部与厚生省、高校、媒体等承担,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电话以及面谈的形式,按学科、区域等分组在毕业后1年内每3个月进行一次统计,按就业率、就业希望率、非就业者率等分别计算。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开展较晚,主要是依据教育部门的规定进行。根据要求,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每年统计两次,一次在9月1日前完成,另一次在12月30日前完成。两次统计都以高校作为统计主体,一般以毕业生的就业协议或劳动合同签订情况作为统计依据。毕业生就业率是已就业毕业生人数在毕业生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其数据统计中包含了升学和出国的学生。毕业生就业率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毕业生就业情况,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就业满意度、职业发展等方面的信息没有得到体现,统计指标比较单一,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国外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统计具有统计主体多元化、统计时间连续化、数据采集方法多样化和统计指标体系多维化的特点。我国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借鉴国外这些经验进行改进。

三、当前就业数据统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统计主体单一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统计工作主要由高校进行数据收集,并上报教育主管部门,证明由学校出具、数据亦由学校申报,统计主体单一。高校即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其统计的结果很难有说服力,数据的客观性和有效性易造成社会各界的质疑。

2.统计时间不连续

我国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每年进行2次,一次在9月1日前,是学生毕业后的首次数据统计,其结果通常称为初次就业率。毕业生就业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其入职的不确定性较强、流动性较频繁。两个统计的时间节点是静态的,不能及时将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客观全面的反映出来。另外,学生毕业离校后,其情况很难由学校掌控,部分学生群体不愿意配合学校的工作,至使就业统计样本不全面,就业统计质量待提高。12月30日毕业生已经离校,此时的统计工作难度较大。高校通常重点关注第一次统计时未就业的学生,并在当时的数据上进行完善。这样一来,9月之前就业学生的数据变动并未统计在内,而对于9月前仓促就业毕业生的数据并未进行更新,不能反映毕业生的真实就业情况。

3.统计指标重量轻质

高校在统计毕业生就业数据时,一般以收到的就业协议为依据,只要收到协议即视为毕业生已就业,并不关注毕业生就业的岗位、福利待遇、就业满意度、专业相关性、职业发展等就业质量情况。高校学生就业是一个综合复杂的问题,就业统计中只注重就业数量,不重视就业质量,是不能够客观全面的反映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容易造成以偏概全,影响社会各界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了解。

四、完善就业数据统计工作的思考

1.引入第三方调查主体,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统计机制

不同的调查主体,对就业统计的价值取向会不同,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统计机制,采用多种渠道获取毕业生就业的数据,可以增加就业统计的客观性和有效性,增强说服力。国外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数据统计通常由多个主体参与,不同主体承担不同的统计任务,提供多元的参考价值。可以引入第三方调查主体,成立专门的机构,由政府部门主导和组织,进行多方位、多手段、多渠道地收集毕业生就业数据。就业数据可以来自于高校,可以来自于企业,亦可以来自于毕业生。毕业生在校期间,高校积极协助政府部门、第三方调查主体,做好学生毕业前的就业摸底工作,准确了解各专业学生就业的质和量。毕业生就业后,用人单位积极配合政府部门、第三方调查主体,做好毕业生就業后的实时、动态数据的统计,及时、准确地将毕业生的就业动态反映给统计部门。另外,可建立机制引导毕业生自觉、真实地将就业情况报送给统计部门,将参与就业情况统计与个人利益挂钩,使学生在就业后能够主动地报送就业数据。

2.进行动态化就业数据统计

国外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统计普遍采用多时点统计,有的在毕业后1年内定时多次对毕业情况进行统计,有的对毕业多年后的学生继续统计。实践证明,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保证数据统计的连续性是很有必要的。在毕业生就业后4年内,进行定时、不定时的后续调查,以初次就业统计为基础,不断完善就业数据,可以更准确、及时的反映毕业生的真实就业状况,有利于高校、政府、国家及时了解人才需求,对专业设置、招生等进行调整。另外,为了保证学校能实时掌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高校班主任、辅导员或其他教师要经常与毕业生联系,建立学生联系长效机制,在学生毕业后也能准确了解其状况,做到就业数据统计的全面性、动态性。

3.建立就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

将就业率、就业层次、就业满意度、职业发展前景等指标纳入就业统计工作中,建立就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使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统计不仅体现就业的数量,也体现出就业的质量。就业层次包含就业单位层次和起薪水平两方面,是反映就业质量的核心体现。就业满意度包含毕业生满意度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两方面,是就业质量的重要内涵。职业发展前景从基础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四个方面来衡量。在统计就业数据中,综合考虑多维就业指标,有利于综合反映高校的就业情况和人才培养质量,为高校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本文系浙江金融职业学院2018年校级科研立项课题《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统计机制改进研究》(20180611)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杨河清,谭永生.国外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比较及对我们的启示[J].人口与经济,2011(6).

[2]贾桂丽.论就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贸实践,2015(07).

[3]王飞.大学生就业统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9(26).

[4]汤迪娟.高校就业数据统计的现状与对策[J].统计与管理,2017(08).

[5]沈延兵,费毓芳,余新丽.大学生就业统计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5(4).

作者:匡思莉

上一篇:家长家庭教育论文下一篇:家庭教育方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