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2022-08-14

第一篇: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考研辅导班--盛世清北

院校介绍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是在原北京大学化学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北京大学化学系是中国国立大学中成立最早的化学系,其前身是成立于1910年的京师大学堂格致科化学门。化学学院设有5个系:化学系、材料化学系、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应用化学系和化学生物学系;5个研究所:无机化学研究所、有机化学研究所、分析化学研究所、物理化学研究所、理论与计算化学研究所;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1个国防科工委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基本简介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京师大学堂停办,后改名北京大学。1913年化学门重新招生,1919年改称化学系。1952年全国范围院系调整后的北京大学化学系由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三校的化学系重组而成。1994年化学系更名为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化学学院)。2001年原技术物理系应用化学专业并入化学学院。

目前,稀土材料化学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子动态与稳态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有机与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放射化学与辐射化学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无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5个学科是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2003年底国家科技部批准北京大学化学学院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联合筹建“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化学学院承办了《物理化学学报》和《大学化学》期刊,并接受教育部的委托成立了“高等学校化学教育研究中心”。

化学学院是国家教委遴选的“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学院具有优良的实验教学条件。由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基础等5个基础课实验室和中级仪器实验室以及综合化学实验室组成的基础实验教学中心,总使用面积3600多平方米。全院现拥有总价值超2亿元的各种仪器设备,为学生的系统实验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了充分的保证。新化学南楼的建设工作于2006年2月启动,已于2007年10月竣工,化学学院的科研教学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化学学院在读本科生总数保持在700人左右,研究生500人左右,博士后60人左右。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学生在化学学院良好的学术氛围中勤奋学习,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近百年来,北京大学化学学院(系)的教育和科学研究不断发展和进步,为国家培养了上万名化学专业人才。目前化学学院正在向建设“国际化学界有重要影响的化学教育和研究机构”的目标迈进,并努力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中国化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师资队伍

化学学院现有教职员工201人,其中院士9人,长江特聘教授12人,讲座教授2人,教授55人,副教授60人。徐光宪院士还在2008年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7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 金资助,11人与国外学者合作获得B类杰出青年基金资助,13人获得教育部跨(新)世纪人才基金资助,10人获得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8人入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稀土功能材料化学”、“表界面纳米工程学”,以及“有机合成与方法学”3个研究团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资助。“表界面纳米工程学”和“功能聚合物的多尺度结构和分子工程”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化学学院同时承担多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规划项目、基金委重大、重点和面上项目,以及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等。获得过多项国家及部委级科研、教学奖励。2000年以来发表SCI收录论文每年保持在400篇左右,且高水平的文章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专业介绍

化学学院设立了化学、材料化学、化学生物学、应用化学四个专业。其中化学专业的5个二级学科(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继1989和2001年,2007年再次被评为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是全国高校中唯一“所有化学二级学科均为重点学科” 的化学学院,并成为化学一级学科重点学科。

院校介绍

北大化学学科成立于1910年,是我国公立高等院校中成立最早的化学系。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北大化学为我国化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其中徐光宪院士还在2008年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化学学院还具有全国最优良的实验教学和科研条件,化学学院是教育部“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北京大学“化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也首批次进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行列。这些都将为化学学院本科学生的系统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充分保证。

雄厚的师资力量化学学院拥有院士9人、教授55人、副教授60人,所有教授均承担本科生的课程,所有的主干基础课均由教授或副教授担任主讲。

优秀的学生生源每年化学学科的国际奥赛奖牌得主和省级学科竞赛获奖者都会选择进入化学学院继续深造,优秀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成为化学学院学生的学校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明确的培养目标化学学院一直把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宽厚而扎实的化学基础、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良好学术素养的基础科学院就与教学后备人才作为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

多样的国际交流化学学院与美国、日本、德国等诸多国家优秀院校合作密切,不仅邀请国外知名学者来华讲学,更鼓励本科生到加州伯克利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大学、密歇根大学、东京大学等优秀院校交流学习。

完善的奖助学金除学校的各类奖学金外,近年来,化学学院先后设立了十余项奖学金,总金额高达数十万元。此外,还设立多项助学金,加大对贫困同学学生生活的保障力度,促进同学们学习和科研的热情。 院校历史

创建时期

北京大学化学系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格致科化学门,1910年首次招生。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京师大学堂停办,后改名北京大学。1913年化学门重新招生,1918年有首届毕业生7名。它是中国国立大学中成立最早的化学系。教授多为外国人。1917年蔡元培来北大主持工作,进行改革。俞同奎、丁绪贤、任鸿隽、吴匡时、王兼善、陈世璋等先后来此任教。1919年废门改系。第一任化学系主任是俞同奎,他是京师大学堂1902 年入学的首届学生,后去英国利物浦大学获硕士学位。1920年他调往北京工业专科学校去当校长,主任由王星拱接替。

1923-1924学年化学系开设有普通化学、有机化学、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物理化学,高等无机、高等分析、高等有机、高等物化、应用化学、化学工程、胶体化学、电化学、 化学史等21门课。1929年2月, 王星拱任理学院院长, 化学系主任由丁绪贤继任。

中兴时期

1930年冬,蒋梦麟继任北京大学校长,在胡适的支持下,争取留学生回国任教,并按照美国大学模式改革北大。1931年刘树杞到校任理学院院长,曾昭抡任化学系主任。在1932-1936 年间,在系任教的还有李麟玉、胡壮猷、赵学海、刘云浦、钱思亮、孙承锷、张贻伺、朱汝华、李续祖等。清华大学高崇熙、黄子卿也来兼课。当时,化学系重视基础,不强调专门化,严格考试制度,规定毕业论文必修,教材多用英文教科书,德文必修,研究工作开始起步。曾昭抡关注国家安危, 将炸药化学、军事化学列入教学计划。曾昭抡估计,当时的化学系设备条件已经达到欧美二流大学水平,教师研究积极性超过欧美大学,比起10年前有了较大提高。那时,归国留学生积极组织学术团体,1932年组建了中国化学会, 1934年出版了《中国化学会会志》,化学系同人都积极参与。

抗战时期

北大于1937年10月迁校并与清华、南开联合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后又迁往昆明,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途中师生徒步3000里,历时68 天。联大化学系由南开大学杨石先任主任,杨出国期间由黄子卿代理。联大化学系集北方化学界中之精英,有教师42名,其中教授13名,讲师4名,助教25名。教授中有北大的曾昭抡、孙承谔、 刘云浦、钱思亮、朱汝华, 清华的张子高、高崇熙、黄子卿、张大煜、张青莲、苏国桢和南开的杨石先、邱崇岳。在仪器药品极度缺乏,无自来水,煤气的条件下,师生共同克服困难,使教学实验得以维持,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尽量给学生多开些课。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依然成长出一批批优秀人才。

胜利之后

1945年8月15日抗战胜利,次年5月西南联大的三校分别复原。北大于1946年10 月迁回北平。化学系主任仍由曾昭抡担任,在曾赴美考察期间由钱思亮代理。抗战期间, 沦陷区的北大校址仍在招收学生,实验室仍在使用,药品、仪器和藏书被保存下来。复原后的化学系除曾昭抡、钱思亮、孙承锷外,又增加了袁翰青、马祖圣、邢其毅、蒋明谦、 张龙翔等。清华大学黄子卿、高崇熙、张青莲、严仁荫、曹本熹等仍来北大兼课。尽管政局动荡,学生学习气氛仍然浓厚。

解放前夕钱思亮、马祖圣离开大陆。后曾昭抡又调任教育部副部长, 袁翰青调任科普领导工作。此间,唐敖庆、徐光宪、田曰灵、高小霞等相继回国。

院系调整至“文化大革命”

1952年秋全国范围进行院系调整。调整后的北大化学系是由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燕京大学三校的化学系重组而成。来自北大的有孙承谔、邢其毅、徐光宪、田曰灵、高小霞等;来自清华的有黄子卿、张青莲、严仁荫、冯新德,唐有祺等;来自燕大的有张滂、白和懿;、朱起鹤、师树简等,由孙承谔任系主任。

1952-1966年间化学系年招生数都在 200人以上,比院系调整前三校化学系年招生数总和还多几倍,而且学生人数波动很大,教师人数也大幅度增长。学习苏联是当时的方针。培养目标是造就化学专家,因此强调专门教育。建立的专门方向先后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稳定同位素化学、胶体化学、高分子化学、催化等。学制从4年延长到5年(1955年入学),6年(1956年),再减至5年(1962年)。化学系党组织的主要负责人先后是叶于浦、李琬、戴乾圜、文重、王效挺(王孝庭),副系主任有文重、卢锡锟、严仁荫、徐振亚等。

调整前的三校化学系都已经在培养研究生。调整后,又兼顾研究生和进修生的培养,扩大规模,为北大自己和兄弟院校培养出大批人才,尔后成为中国化学界的学术骨干。1955年, 黄子卿、傅鹰、张青莲受聘为首届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称院士。

1957年夏开始了众所周知的一系列政治运动。化学系持续了几年的良好发展势头受到挫折。许多能向党坦诚相见的师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成为批判对象,直到1962年情况才有所扭转。

1962年的广州会议为知识分子“脱帽加冕”,又给人们带来希望。次年教育部批准在北大建立以黄子卿、傅鹰为首,包括溶液化学和胶体化学在内的物理化学研究室,科研条件略有改善。还酝酿建立以唐有祺为首的物质结构研究基地。1962-1965年期间是继1952-1956年后的又一个相对安定时期。重大成果是人工全合成牛胰岛素。这个课题原来是以“群众运动”方式进行的,后因学校转入正常教学状态而中断。 1964年化学系派遣6名教师、研究生,在邢其毅、文重率领下到上海,与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及生物化学研究所合作于1965秋完成,后获全国自然科学一等奖。

“文化大革命”期间

但好景不长,“文化大革命”的狂飙突然袭来,给化学系带来巨大破坏。许多教师被诬为“反动学术权威”,许多干部被打成“走资派”,许多归国教授以莫须有的罪名被疑为“特嫌”,隔离审查。

1969化学系的教职工,有的留校办厂;有的到东方红炼油厂“开门办学”;有的到江西鲤鱼洲和德安下放劳动,教师业务荒疏,进一步拉大与国际水平的差距。

1970年“工农兵学员”进入校。他们的多数渴望学习,尊重教师,有较强的工作能力,以后有所成就,也是化学系在困难年代为国家培养出来有用之才。但整体讲来,极“左”的教育路线对化学系的打击是严重的。

文革期间,基础研究受到了受到极大抑制。为了装潢门面,个别基础研究项目还勉强维持,如猪胰岛素的结构测定。这个课题是由化学系、生物系以及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和生物物理所协作进行,于1974年完成,以后获全国自然科学二等奖。

“拨乱反正”与改革开放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拨乱反正, 化学系进入又一个中兴时期。当年5月张青莲被任命为“文革”后第一任系主任,孙亦梁、张榕森、徐筱杰、赵新生、林建华陆续接任,至今已过22年。这是化学系建系90年来持续稳定时间最长的时期,对发展有利。1994年化学系更名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拨乱反正提高了入学学生水平,学制恢复到四年,培养目标不再强调专门化,实行了学位授予制度,改变以往攻读多年而无学位的做法,扩大了博士生导师队伍和研究生培养规模,等等。化学系先后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出博士生导师33名,学校自评29名。5个二级化学学科都被批准为博士点并都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扩大了国际学术交流,几乎所有教授、副教授都有机会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经常接待来访的外国同行。进入SCI 的论文数在全校兄弟系科当中以及兄弟大学化学系当中都处在前列 。酝酿已久的物理化学研究所在1983年正式成立。后又陆续增设了稀土化学研究中心、分析测试中心,分子动态与稳态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生物有机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机构。争取到许多大的科研项目,获得国家和世界银行贷款约四百万美元,添置了许多大型仪器,扭转了长期存在的仪器设备严重落后的局面。建筑面积 20,800 平方米的化学大楼1989年起投入使用。

积极实行人员流动政策。大批经验丰富的教师、干部支援外校、外单位,近80名具有博士学位的国内外优秀人才吸收进来。人员构成比例失调的矛盾有所缓解。恢复了停顿15年的职称评定工作。增设并发挥了系学术委员和系学位委员会的作用。

22年来科研取得显著进展,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14项,国家自然科学奖及科技进步奖8项,国家教委等部级科技奖43项, 共计65项。邢其毅、冯新德、高小霞、徐光宪、唐有祺、张滂、黎乐民、周其凤先后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聘请了赵新生、刘忠范、严纯华、程正迪等为“长江学者”。根据中国国情和化学学科的特点,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 理论与实际结合,重视技术开发工作。

结语

90年来,北京大学化学系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化学专业人才,本科毕业生约7000名,研究生约1600名, 其中博士生400多名。 他们在祖国的各条战线上起着骨干和领导作用。在化学系执教的现有和已故的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共有13位。许多曾在北大化学系工作或为化学系毕业生以及兼有两种身份的人未计算在内。还有一批化学系毕业生已经在国外著名大学担任教授职务。

北大化学系同仁一贯重视向全国和北京的同行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化学系师生积极参加中国化学会所组织的各项活动,担任中国化学会的领导和组织工作,参加期刊编辑出版工作,承办《物理化学学报》和《大学化学》和接受委托成立了“高等学校化学教育研究中心”。

北大化学系经过了光辉曲折的历程,一代代学人, 无论在任何情况下, 都能以对祖国前途的高度责任感以及对子孙后代极端负责精神,全心全意,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徐振亚、孙亦梁、林建华 写于2000年)

考研报考 院校选择三大注意事项

一、不要盲目跟从社会各大高校排名

很多考生和家长盲目跟从社会上各种大学排名,而实际上很多学校可能虚高的排名脱离了社会认可与实际水平,所以跟着排名走吃亏的是考生自己,最后结果往往并不理想。所以我们要关注专业在学校的地位,这所学校的这个专业在社会上的地位。比如说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是全国特一流大学,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如果在这两所学校中选择,大家会选择哪一所呢?很多同学毫不犹豫选择北京大学,这样是不对的,这个时候一定要看专业。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是全国最好的,所以你要是想要上心理系的话就应该上北京师范大学,就是这个道理。希望各位同学仔细考虑,最后能做出自己最正确的选择,考上自己理想的院校学到真正的东西。

二、院校合并弊端多

近年来由于高校一些政策的改变很多院校实行了合并,一些不是很好的院校由于生源等等方面的问题被另一些大的院校合并,这其中应该说近年没有合并行为的高校价值最高,建议优先考虑报考。理由:这些高校虽然看起来规模没有变化,与那些经过合并的高校相比好像实力落后了,其实不然。因为没有合并一些比较差的学校,这些高校仍然保留了它们原来的强项和精华,但没有加入一些冷门和低水平的专业,即使你没有被理想的专业录取,你仍然可以上一个不错的专业,而不会被调剂到冷门和低水平的专业。比如你报考了上海交大电子类等热门专业,而你又选择了服从分配,如果你的分数不够高,你很可能被调剂到学农学,因为上海交大与上海农学院合并了,如果是单单报考的时侯你一定是不会报考上海农学院的毕竟不是热门的专业与院校。又好像如果说你报考中南大学,本来你是冲着中南大学的管理工程去的,但由于你的分数不够所报的专业,你就有可能被调剂到原来属于中南工业大学或长沙铁道学院的一些专业,而这些调剂专业在合并前你根本就不会考虑。报考同样是工科院校的天津大学和上海交大,报考天津大学的建筑系,这个专业的分数很高,你分数低报考建筑有一定风险,有可能被调剂到化工工艺,虽然化工工艺不怎么理想,但天大的这个专业依然在全国的第一或第二的位置,毕业后找工作或出国的前景仍然不错。

三、注重高校师资配置

因为扩招的原因,研究生的人数越来越多,而授课老师人数有限增加并不多,于是就出现了一个老师带20-30个学生的现象,这样学生根本得不到应有的指导,那跟自己自学没区别了或者说那还不如自学。还有就是要考虑这个院校的师资配置的水平,一些院校经过合并之后师资水平大不如前,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大部分就是因为学生扩招后师资没有跟上,原先的师资水平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师资要求了,变成名不符实了。所以选择导师带的人数少的学校还是好的,可以得到老师的亲传,这样会实现考研的真正意义,学到一生受用的真正本领的,人数太多,到毕业的时候导师连自己的学生长什么样还不知道,那不就成了自学了,浪费了时间。

考研学校的选择是很重要的,是考研的第一步,大家一定要结合自己的专业、地域等问题综合考虑,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校。

第二篇: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江西农业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于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是江西农业大学的重点建设和优势学科之一。

硕士点有导师1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人,教授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9人,是一支以博士、硕士学历教师为主要骨干,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学科以科技部、农业部、江西省动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为依托,拥有较为先进和完备的现代仪器设备,承担了一批国家级重点项目和省级重点科研项目,研究经费达1000余万元,主要以生物大分子如DNA 、RNA、蛋白质(酶)、抗体、新活性物质为对象,进行结构与功能、代谢、生物信息的研究方向。培养熟练掌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以及生物学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相关专业技能的训练,具备进一步攻读博士研究生的良好潜质,同时具备较扎实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创新意识的高级专业人才。8年来共培养6届毕业生88人,发表论文共160篇。其中SCI、EI、ISTP收录14篇。在植物生物化学、动物生物化学、动物功能基因组学、生殖生物化学、植物资源利用等研究方向形成了自身的优势与特色。

第三篇:《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大纲

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

(50学时)

一、 前言

本课程面向生物技术专业和生物科学专业,学时50,学分3,属于专业必修课,先修课程为生物化学。

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本课程首先介绍分子生物学的含义,它在生命科学中的位置、发展现状及展望以及基因组织包括DNA结构、复制、突变、修复和重组。同时兼顾学科发展动向,着重涉及当今分子生物学应用技术即分子克隆工具酶、电泳技术、载体、DNA及RNA制备、构建DNA文库、遗传转化、基因表达、PCR、RFLP、RAPD,还介绍了蛋白质合成及分析。旨在使研究生了解现代分子生物学理论的新进展并为相关学科从分子水平上阐明问题提供知识和技术。

三、教学基本要求和方法: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基因概念在分子水平上的发展与演变、基因的分子结构和特点、基因的复制、基因表达(在转录、翻译水平)的基本原理、基因表达调控的基本模式、基因发生突变与交换及DNA遗传多型性检测的分子生物学原理。

四、授课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教材:

P.C.Turner,A.G.McLennan,A.D.Bates&M.R.H.White 1999 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 科学出版社

参考书目:

黄翠芬 1987 遗传工程理论和方法 科学出版社 盛祖嘉等 1988 分子遗传学 复旦大学出版社 齐义鹏 1989 基因工程原理和方法 武汉大学出版社 吴乃虎 1991 基因工程原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基因工程原理(第二版) 科学出版社 金冬雁 黎孟枫等译 1992 分子克隆实验指南 科学出版社 谢友菊 1992 遗传工程概论 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阎隆飞、张玉麟 1993 分子生物学 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阎隆飞、张玉麟 1997 分子生物学(第二版) 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徐洵、刘震乾 1993 DNA重组技术 科学出版社 卢圣栋 1993 现代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 高等教育出版社 李德葆 徐平 1994 重组DNA原理和方法 淅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孙志贤 1995 现代生物化学理论与研究技术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林万明等 1995 PCR技术操作和应用指南 人民军医出版社 金冬雁 1996 英汉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工程词汇 科学出版社

1 1998 基因及其操作原理 武汉大学出版社 金冬雁等 1996 核酸和蛋白的化学合成与序列分析 科学出版社 夏其昌 1997 蛋白质化学研究技术与进展 科学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名词室 1997 英汉生物学词汇(第二版) 科学出版社 朱玉贤等 1997 现代分子生物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瞿礼嘉等 1998 现代生物技术导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Robert.F.Weaver 2000 分子生物学(in English) 科学出版社 Sambrook J.等 1982 Molecular Cloning; A Laboratiry Manual 1989 (2nd edition) 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Press Turner等 1999 分子生物学(in English) 科学出版社

五、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细胞与大分子(2学时)

1、 目的要求:掌握细胞和大分子的分类及用以分析的一些方法。

2、 要点: 第一节 细胞分类

1. 真细菌 2. 古细菌 3. 真核生物 4. 分化 第二节 亚细胞器

1. 细胞核 2. 线粒体与叶绿体 3. 内质网 4. 微体 5. 细胞器的分离 第三节 生物大分子

1. 蛋白质和核酸 2. 多糖 3. 脂类 4. 复杂大分子 第四节 大分子的组装

1. 蛋白质复合体 2. 核蛋白 3. 膜

4. 非共价相互作用

第二章 原核与真核生物的染色体结构(2学时)

1、目的要求:掌握DNA如何整合进原核和真核生物复杂的基因组中。

2、要点

第一节 原核生物的染色体结构

1. 大肠杆菌染色体 2. DNA结构域 3. 基因组超螺旋 4. DNA结合蛋白 第二节 染色质结构

1. 染色质 2. 组蛋白 3. 核小体 4. H1的功能 5. 连接DNA 6. 30nm纤丝 7. 高级结构

第三节 真核生物的染色体结构

1. 有丝分裂染色体 2. 着丝粒 3. 端粒 4. 间期染色体 5. 异染色质 6. 常染色质 7. DNaseⅠ超敏性 8. CpG甲基化 9. 组蛋白变异体和修饰 第四节 基因组复杂度

1. 非编码DNA 2. 复性动力学 3. 单一序列DNA 4. 串联基因簇 5. 分散重复DNA 6. 卫星DNA 7. 遗传多态性 第五节 遗传信息流

1. 中心法则 2. 原核基因表达

3 3. 真核基因表达

第三章 DNA复制(4学时)

1、目的要求:重点掌握DNA复制的过程,DNA复制在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中的区别。

2、要点:

第一节 DNA复制概述

1. 半保留机制

2. 复制子、复制起点与终点 3. 半不连续复制 4. RNA引导 第二节 细菌的DNA复制

1. 实验系统 2. 起始 3. 解旋 4. 延伸 5. 终止与分离 第三节 细胞周期

1. 细胞周期 2. 细胞周期4个时期 3. 检验点及其调控

4. 细胞周期蛋白和依赖于细胞周期蛋白的激酶 5. E2F和RB的调控

6. 细胞周期的激活、抑制与癌症 第四节 真核生物的DNA复制

1. 实验系统 2. 起始点与起始 3. 复制叉 4. 核基质 5. 端粒的复制

第四章 DNA损伤、修复与重组(4学时)

1、目的要求:了解导致DNA损伤的因素,掌握基因诱变、DNA重组和DNA修复的概念和方法。

2、要点: 第一节 诱变

1. 突变

4 2. 复制忠实性 3. 物理诱变剂 4. 化学诱变剂 5. 直接诱变 6. 间接诱变 第二节 DNA损伤

1. DNA损伤 2. 氧化性损伤 3. 烷基化 4. 聚化加合物 第三节 DNA修复

1. 光复活 2. 烷基转移酶 3. 切除修复 4. 错配修复 5. 遗传性的修复缺陷 第四节 重组

1. 同源重组 2. 位点特异性重组 3. 转座作用

第五章 基因操作(4学时)

1、目的要求:掌握现有的对DNA进行操作的技术,学习用简单的DNA克隆策略图说明问题。

2、要点:

第一节 DNA克隆概述

1. DNA克隆 2. 宿主和载体 3. 亚克隆 4. DNA文库 5. 筛选文库 6. 克隆分析 第二节 质粒DNA的制备

1. 载体质粒 2. 质粒的小量制备 3. 碱裂解

5 4. 酚抽提 5. 乙醇沉淀 6. 氯化铯梯度 第三节 限制酶与电泳

1. 限制性内切核酸酶 2. 识别序列 3. 黏末端 4. 限制性酶解 5. 琼脂糖凝胶电泳 6. DNA片段的分离

第四节 连接、转化与重组体分析

1. DNA连接 2. 重组DNA分子 3. 碱性磷酸酶 4. 转化 5. 筛选 6. 转化率 7. 筛选转化子 8. 转化子的增殖与保存 9. 凝胶分析 10. 插入片段定向

第六章 克隆载体(4学时)

1、目的要求:了解常用的适合于各种用途的克隆载体。

2、要点:

第一节 质粒载体的设计

1. 连接产物 2. 双抗生素抗性 3. 蓝—白颜色筛选 4. 多克隆位点 5. 已克隆插入片段的转录 6. 表达载体 第二节 噬菌体载体

1. λ噬菌体 2. λ置换型载体 3. 包装与侵染

6 4. 噬菌斑的形成 5. λ溶原体 6. M13噬菌体载体 7. 克隆到M13 8. 质粒—M13杂合载体 第三节 黏粒、YAC与BAC 1. 大片段DNA的克隆 2. 黏粒载体 3. YAC载体

4. 用酿酒酵母的筛选 5. BAC载体 第四节 真核生物载体

1. 克隆到真核生物 2. 转染真核细胞 3. 穿梭载体 4. 酵母附加型质粒 5. 根癌农杆菌Ti质粒 6. 杆状病毒 7. 哺乳动物病毒载体 8. 直接基因转移

第七章 基因文库与筛选(4学时)

1、目的要求:介绍用DNA文库来分离筛选新的基因序列的过程与方法。

2、要点:

第一节 基因组文库

1. 具代表性的基因文库 2. 文库大小 3. 基因组DNA 4. 载体 第二节 cDNA文库

1. mRNA分离、纯化与分级分离 2. cDNA的合成 3. cDNA末端的处理 4. 与载体的连接 第三节 筛选流程

1. 筛选

7 2. 菌落及噬菌斑杂交 3. 表达筛选 4. 杂交扣留与释放 5. 染色体步移

第八章 克隆DNA的分析与应用(2学时)

1、目的要求:了解涉及DNA测序和克隆序列分析方面的一些更加复杂和详细的方法,熟练掌握PCR技术的原理和过程。

2、要点:

第一节 克隆的鉴定

1. 鉴定 2. 限制图谱 3. 部分酶解 4. 核酸标记 5. DNA和RNA杂交 第二节 核酸测序

1. DNA测序 2. RNA测序 3. 序列数据库 4. 序列分析 5. 基因组测序计划 第三节 聚合酶链式反应

1. PCR 2. PCR循环 3. 模板 4. 引物 5. 酶

6. PCR的条件优化 7. PCR派生技术 第四节 克隆基因的组构

1. 组构

2. 在基因组DNA上定位cDNA 3. S1核酸酶作图 4. 引物延伸 5. 凝胶阻滞 6. DNaseⅠ足迹法

8 7. 报道基因 第五节 克隆基因的诱变

1. 缺失突变 2. 定点诱变 3. PCR诱变 第六节 克隆技术的应用

1. 应用 2. 重组蛋白 3. 遗传修饰生物体 4. DNA指纹分析 5. 医学诊断 6. 基因治疗

第九章

原核生物的转录(3学时)

1、目的要求:熟练掌握原核生物基因转录的原理、过程。

2、要点:

第一节 转录的基本原则

1. 转录概述 2. 起始 3. 延伸 4. 终止

第二节 大肠杆菌RNA聚合酶

1. 大肠杆菌RNA聚合酶 2. α亚基 3. β亚基 4. β’亚基 5. σ因子 第三节 大肠杆菌σ70启动子

1. 启动子序列 2. 启动子大小 3. -10序列 4. -35序列 5. 转录起始点 6. 启动子效率

第四节 转录的起始、延伸与终止

1. 启动子结合

9 2. DNA解旋 3. RNA链起始点 4. RNA链延伸 5. RNA链终止 6. 依赖ρ的转录终止

第十章

原核生物的转录调控(3学时)

1、目的要求:熟练掌握一些被细菌用来调控特定基因表达的精细机制。

2、要点:

第一节 乳糖操纵子

1. 操纵子 2. 乳糖操纵子 3. 乳糖阻抑物 4. 诱导 5. cAMP受体蛋白 第二节 色氨酸操纵子

1. 色氨酸操纵子 2. 色氨酸阻抑物 3. 弱化子 4. 前导RNA结构 5. 前导肽 6. 弱化作用 7. 弱化的重要性

第三节 不同σ因子对转录的调节

1. σ因子 2. 启动子识别 3. 热休克

4. 枯草杆菌的孢子形成 5. 噬菌体σ因子

第十一章

真核生物的转录(2学时)

1、目的要求:熟练掌握真核生物基因转录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要点:

第一节 三种RNA聚合酶:性质与功能

1. 真核生物RNA聚合酶 2. RNA聚合酶亚基

10 3. 真核生物RNA聚合酶的活性 4. RNA聚合酶Ⅱ的CTD 第二节 RNA聚合酶Ⅰ基因:核糖体重复

1. 核糖体RNA基因 2. 核仁的作用 3. RNA聚合酶Ⅰ启动子 4. 上游结合因子 5. 选择因子1 6. TBP与TAF1 7. 其他rRNA基因

第三节 RNA聚合酶Ⅲ基因:5S基因与tRNA基因的转录

1. RNA聚合酶Ⅲ 2. tRNA基因 3. 5S rRNA基因

4. 可变的RNA聚合酶Ⅲ启动子 5. RNA聚合酶Ⅲ的终止

第四节 RNA聚合酶Ⅱ基因:启动子与增强子

1. RNA聚合酶Ⅱ 2. 启动子 3. 上游调控元件 4. 增强子

第五节 通用转录因子与RNA聚合酶Ⅱ的起始

1. RNA聚合酶Ⅱ的基本转录因子 2. TFⅡD 3. TBP 4. TFⅡA 5. TFⅡB与RNA酶的结合 6. RNA聚合酶进入之后的结合因子 7. TFⅡH作用下的CTD磷酸化 8. 起始转录复合体

第十二章

真核生物的转录调控(2学时)

1、目的要求:掌握一些重要的真核细胞基因的转录调控的例子。

2、要点:

第一节 真核生物的转录因子

1. 转录因子结构域结构

11 2. DNA结合结构域 3. 二聚体结构域 4. 转录激活结构域 5. 阻抑物结构域 6. 转录调控的对象 第二节 转录调控举例

1. 组成性转录:SP1 2. 激素调控:类固醇激素受体 3. 磷酸化调控:STAT蛋白 4. 转录延伸:HIV Tat 5. 细胞决定:myoD 6. 胚胎发育:同源域蛋白

第十三章 RNA加工与核糖核蛋白复合体(4学时)

1、目的要求:熟练掌握从新生RNA到成熟RNA分子的加工过程。

2、要点:

第一节 rRNA加工与核糖体

1. RNA的加工类型 2. 原核生物的rRNA加工 3. 真核生物的rRNA加工 4. 核糖核蛋白复合体及其研究 5. 原核生物的核糖体 6. 真核生物的核糖体

第二节 tRNA的加工、RNA酶P和核酶

1. 原核生物的tRNA加工 2. 真核生物的tRNA加工 3. 核糖核酸酶P 4. 核酶

第三节 mRNA加工、hnRNP和snRNP 1. mRNA的加工 2. hnRNP 3. snRNP颗粒 4. 5’端加帽 5. 3’端剪切及加尾 6. 剪接

7. 前mRNA的甲基化

12 第四节 可变mRNA加工

1. 可变加工 2. 可变poly(A)位点 3. 可变剪接 4. RNA编辑

第十四章

遗传密码与tRNA(2学时)

1、目的要求:掌握遗传密码的特点以及tRNA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

2、要点: 第一节 遗传密码

1. 特性 2. 破译 3. 特征 4. 突变的效应 5. 通用性 6. 可读框 7. 重叠基因

第二节 tRNA的结构与功能

1. tRNA的一级结构 2. tRNA的二级结构 3. tRNA的三级结构 4. tRNA功能 5. tRNA的氨酰化 6. 氨酰tRNA合成酶 7. 校正

第十五章

蛋白质合成(4学时)

1、目的要求:熟练掌握RNA通过遗传密码翻译成成熟蛋白质序列的过程。

2、要点:

第一节 蛋白质合成概述

1. 密码子与反密码子的相互作用 2. 摆动现象 3. 核糖体结合位点 4. 多聚核糖体 5. 起始tRNA 第二节 蛋白质合成机制

13 1. 基本过程 2. 起始 3. 延伸 4. 终止

第三节 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的起始

1. 基本过程 2. 扫描 3. 起始 4. 延伸 5. 终止

第四节 翻译调控与翻译后加工

1. 翻译调控 2. 多蛋白 3. 蛋白质定位 4. 蛋白质修饰 5. 蛋白质降解

第十六章

噬菌体与真核生物病毒(2学时)

1、目的要求:掌握重要的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病毒,了解它们对我们理解分子信息处理所作的贡献。

2、要点: 第一节 病毒简介

1. 病毒 2. 病毒基因组 3. 复制策略 4. 病毒毒性 第二节 噬菌体

1. 一般特性

2. 裂解性与溶源性侵染 3. 噬菌体M13 4. λ噬菌体 5. 转座噬菌体 第三节 DNA病毒

1. DNA病毒基因组:复制与转录 2. 较小DNA病毒 3. 较大DNA病毒

14 4. 单纯疱疹病毒-1 第四节 RNA病毒

1. RNA病毒基因组的一般特性 2. 病毒的反转录 3. 反转录病毒 4. 致癌性反转录病毒

5. 反转录病毒基因组结构及其表达 6. 反转录病毒的突变率

第十七章

肿瘤病毒与癌基因(2学时)

1、目的要求:从病毒的研究的进展以及分子生物学其他领域的知识累积了解癌症的发生机制。

2、要点:

第一节 肿瘤病毒中的癌基因

1. 癌症 2. 癌基因

3. 致癌性反转录病毒 4. 癌基因的分离 第二节 癌基因的分类

1. 癌基因与生长因子 2. 核癌基因 3. 癌基因间的协同作用 第三节 肿瘤抑制基因

1. 概述

2. 肿瘤抑制基因存在的证据 3. RB1基因 4. P53基因 第四节 凋亡

1. 凋亡

2. 损伤或危险性细胞的清除 3. 凋亡过程中细胞变化 4. 线虫中的凋亡作用 5. 哺乳动物中的凋亡 6. 凋亡在疾病和癌症中的作用

15 福建农林大学生物科学专业

本科生《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80学时 3学分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工程学是两门新兴的学科,无论对基础理论研究,还是生产实践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这两门学科的重要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实验课程。掌握和应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能,是学好这一课程的必要条件。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不仅是生物化学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针对学生的培养方向,本课程以培养学生掌握生物技术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基础实验技能为主要目标,力图最大限度地利用我校现有的实验条件,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接触和掌握从事生物技术研究所必要的实验手段。通过有限的实验室实践,涵盖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各个方面的实验内容,以点带面,突出重点,促进学生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内容以蛋白质(含酶)、核酸及脂类的提取、分离、纯化及鉴定为重点,兼及这些内容的定性和基团鉴定,以及糖类.维生素的实验。本课程的实验安排考虑到与化学基础和后继的专业实验的衔接,尽量避免重复。在实验项目安排方面,主要涉及提取、透析、冻干、层析、电泳、分光、离心、浓缩、PCR、分子杂交和基因表达等基础实验技能的训练。在时间安排上,针对本科生的学习特点,尽量安排每一个实验可以在2-3小时内完成,在课程结束前,适当安排少量综合实验,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手段的综合能力。

本课程教学总时数为80学时,实验技术原理采取以学生自习为主,课堂进行提要式的提示讲解和必要的答疑的方式,使学生掌握实验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范围。本课程强调实验技能训练的重要性,主要课时安排学生实验,以便尽量提高学时利用率。为了节省基础设施投资,提高仪器利用率,本课程采取开放式集中实验的方式,要求学生在实施实验之前,必须做好预习准备,拟好实验方案,经任课教师认可后,方可进入实验室做实验。课堂讲授与实验课的比例为1:10。

我们在课程成绩评定上,不以一次考试定音的传统考试方式,而强调平时和考试并重,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相结合的综合评定方式(理论30%,实验技能考试30%,平时观察和记录40%)。

三、课程教学大纲及学时分配

16 1 绪论(3学时)

2 常用生物化学实验技术及原理(自学) 2.1 样品处理 2.1.1 透析

2.1.2 薄膜浓缩与冷冻干燥 2.2 层析技术 2.3 电泳技术 2.4 光谱技术 2.5 离心技术 2.6 PCR技术 3 学生实验

3.1 氨基酸的分离鉴定───纸层析法(3学时)

了解层析技术的一般原理、分类及应用范围,重点掌握纸层层析法的原理及操作技术,用以分离游离氨基酸组分。 3.2 多糖的薄层层析分离(5学时)

了解薄层层析的一般原理,掌握多糖的水解方法和硅胶G薄层层析的基本技术及其在可溶性糖分离鉴定中的应用。

3.3 琼脂糖凝胶柱层析测定蛋白质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8学时)

通过采用琼脂糖凝胶柱层析测定蛋白质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学习和掌握凝胶柱层析法的工作原理和基本操作技术。

3.4 大蒜细胞SOD的提取与分离(6学时)

通过大蒜细胞SOD的提取与分离,学习和掌握蛋白质和酶的提取与分离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3.5 SDS-PAGE测定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8学时)

通过利用SDS-PAGE测定蛋白质分子量实验,掌握垂直板型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原理和操作方法,以及SDS-PAGE测定蛋白质分子量的原理和方法。 3.6 酵母RNA的提取与分离(8学时)

通过采用苯酚溶液提取法提取酵母RNA,采用地衣酚显色法测定RNA含量,学习和掌握RNA的分离与测定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3.7 植物DNA的提取与测定(8学时)

通过采用SDS提取法提取花椰菜DNA,采用二苯胺显色法测定DNA含量,采用琼

17 脂糖凝胶电泳鉴定DNA,学习和掌握RNA的分离与测定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3.8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转化(3学时)

通过本实验,掌握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方法和技术。 3.9 质粒DNA的提取及酶切(8学时)

通过本实验学习和掌握碱裂解法提取质粒。 3.10

DNA重组(2学时)

通过本实验学会重组DNA连接以及鉴定重组子的方法。 3.11

DNA序列测定——银染色法(8学时)

通过本实验,掌握银染测序法。 3.12 PCR基因扩增(6学时)

通过本实验学习PCR反应的基本原理与实验技术。 4 实验技能考试(2学时)和实验基础理论考试(2学时)

四、参考文献

1

张立名,王贤舜: 现代生物化学分析原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1年4月第一版。

2

王重庆等: 高级生物化学实验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6月第一版。 3

张龙翔等:生化实验方法和技术(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第二版。

4

赵亚华:生物化学实验技术教程,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版。 5

欧阳平凯:生物分离原理及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年2月第一版。 6 魏群: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版。 7 杨安钢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第一版。

8 郭勇:现代生化技术,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年8月第一版。

第四篇: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实验的体会

井冈山大学医学院口腔10(本1)班张佳

每次实验课前,老师都要求我们做好每一次实验课前的理论原理预习,这样老师可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说明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使我们尽快了解和掌握实验的原理,操作过程,顺利地完成实验操作,以期达到更好的实践效果。在实验操作的选择上,虽然实验课时有限,老师还是尽可能让我们触及各种不同实验,以及尽可能系统地实验操作,本学期我们共进行了八个实验。在实行实验分组的过程中,不同的实验以1-2人为一组,否则较大的实验组难以达到人人动手操作的目的要求。

每一次实验课程都要及时总结并交实验报告,对我们在实验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对一些共性的问题,老师会重新强调,并且在后续的实验课程中给予针对性地预防;还有一些个性问题,老师也会讲解给部分同学,以免造成一误再误。学生通过总结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在师生之间进行实验总结、交流和报告,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和撰写实验论文的能力。这对于我们的科研素养的养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有着重要的作用。老师要求我们在实验这个强调动手能力的课程上更需要打好坚实的基础,建立严谨的实验作风,这将对我们将来踏入工作岗位起到重要的作用。

我认为实验课在课程学习环节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可以使我们加深对所学课程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理解,训练实验技能,培养我 1

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如何培养具有一流素质和创造能力的人才,相信也是实验老师面临的巨大挑战。纵观以往中学的实验,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在当前的应试制度下,学生注重理论学习,轻视实验学习思想还很严重;实验教学内容重复、实验教学方法单

一、实验教学的水平和装备条件差异很大的问题依然存在。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医学专业基础课之一,涉及医学的方方面面,也是一门实验学科,实验是理论的来源,是理论的基础,实验先于理论,也可验证理论。实验学习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实验的目的不仅要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要利于实验技能、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培养。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学好实验,不仅使我加深理解生物化学的基础知识,而且还培养我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掌握分析、研究、判断、推理的科学方法及培养各种能力的重要手段。

分子生物学实验具有完整性和连贯性,但是我们的上课时间分散,如果能够有效地集中时间,完成综合性的实验,将对学生整体理解实验设计思路,全程地跟踪和了解实验具体过程有很大的帮助,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老师将一些实验列在一起进行实验。我们这个学年总共有八个实验:生物化学基本操作技术,溴甲酚绿法测定检验蛋白质,血清ALT标准曲线制作,血清ALT活性测定,血清蛋白乙酸纤维膜电泳,血清葡萄糖的测定,兔全血DNA提取,DNA琼脂糖凝胶电泳。

我最得意的实验:血清蛋白乙酸纤维膜电泳实验,一个混合的蛋

白质样品由于各蛋白质的等电点不同,在相同的pH溶液中所带的电荷性质不同,电荷的数目不同,在电场中各种蛋白质泳动的速度和方向也不相同。从而使蛋白质混合样分离开来。溶液的pH值:溶液的pH值决定了带电颗粒的解离程度,也决定了物质所带净电的多少。对蛋白质和氨基酸等两性电解质而言,pH值离等电点越远,颗粒所带净电荷越多,泳动速度也越快,反之越慢。因此,分离某一蛋白质混合物时,应选择一种能扩大各种蛋白质所带电荷量差异的pH值,以利于各种蛋白质的分离。为使电泳过程中溶液的pH值恒定,必须使用缓冲溶液。本次实验使用的是巴比妥-巴比妥钠缓冲溶液。

我认为,综合性实验不应仅局限于实验内容的综合,还应包括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实验手段的综合。因此可以把综合性实验理解为实验内容涉及相关的综合知识或运用综合的实验方法、实验手段、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形成综合的学习与培养的实验。综合性实验的特征应体现在:实验内容的复合性、实验方法的多元性、实验手段的多样性、人才培养的综合性。它不仅让学生学习知识,掌握实验技能,而且还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应用实验方法和技能以及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此,我提议老师可以提供给学生小题目,学生自己查阅文献资料,自己制定方案,自行开展实验,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请教老师,完成实验可能有几种不同方法,学生通过分析、比较,选择自己认为是可行的,合适的方案进行实验。我觉得这样从实验中思考问题要阅读资料以理论和新知识来讨论,使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有明显的研究

性。开设这样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有助于提高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操作可以不局限于实验指导中规定的操作内容,而是将一部分试剂配制与实验内容相结合,使学生在实验技能方面得到多层次的训练。

第五篇:高二化学《共价键与分子的空间构型》练习题

姓名班级座号

1.下列分子的中心原子形成sp杂化轨道的是()

A.H2OB.NH3C.C2H4D.CH4

2.下列分子中键角不是1200的是()

A.C2H2B.C6H6C.BF3D.NH3

3.在乙烯分子中有5个σ键、一个π键,它们分别是()

A.sp2杂化轨道形成σ键、未杂化的2p轨道形成π键

B.sp2杂化轨道形成π键、未杂化的2p轨道形成σ键

C.C-H之间是sp形成的σ键,C-C之间是未参加杂化的2p轨道形成的π键

D.C-C之间是sp2形成的σ键,C-H之间是未参加杂化的2p轨道形成的π键

4.苯分子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的原因是()

A.分子中不存在π键B.分子中存在6电子大π键,结构稳定

C.分子是平面结构D.分子中只存在σ键

5.下列分子或离子中,含有孤对电子的是()

A.H2OB.CH4C.SiH4D.NH4

6.硫化氢(H2S)分子中,两个H—S键的夹角接近90°,说明H2S分子的空间构型为;二氧化碳(CO2)分子中,两个C=O键的夹角是180°,说明CO2分子的空间构型为;甲烷(CH4)分子中,两个相邻C—H键的夹角是109°28′,说明CH4分子的空间构型为。

7.写出下列原子或离子的电子排布式或价电子排布:

(1)电子排布式

Al3+34Se30Zn

(2)价电子排布

8.写出具有下列电子排布的原子或离子的元素符号:

1s22s22p63s23p69.在某一周期(其稀有气体原子的外层电子构型为4s24p6)中有A,B,C,D四种元素,已知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1,2,2,7;A,C的次外层电子数为8,B的次外层电子数为14,D的次外层电子数为18,则:

(1)写出A、B、C、D的元素符号:A,B,C,D,

(2)画出B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A单质与水的反应;

B单质与过量的D单质的反应。

1 28+22

上一篇:化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下一篇:环卫上半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