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概况

2024-06-24

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概况(精选8篇)

篇1: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概况

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概况

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现有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4个本科专业,有本科生1200余名。二级学科应用化学是广西重点学科,学院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分析化学二级学科硕士点和化学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并在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环境分析方向)招收博士研究生,有在读研究生150余名。

学院拥有国家级、自治区级教学质量工程多项: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专业及化学工程硕士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普通化学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为广西区精品课程。化学化工广西区优秀教学团队等。学院还拥有化学与材料广西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应用电化学新技术、食品安全与检测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广西矿冶与环境科学实验中心测试分析分中心,以及与其它学院共建的广西有色金属隐伏矿床勘查及材料开发协同创新中心等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

学院现有教工75人,其中专任教师51人,实验教师12人。教师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16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27人,37位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有博士生导师5名。根据学科发展和建设情况,现招聘化学工程方向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和科研团队。

篇2: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概况

中粮实习报告

学院: 生物与化学科学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实习单位:

实习日期:

篇3: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概况

在几年的生物化学教学中, 笔者从转变教学思想、改进教学方法以及丰富教学形式等多方面加以探索和实践, 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1 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其教育理念、专业知识、教学能力和精神风貌对课程质量的保证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不仅仅需要具有高职称、高学历, 更要具有源自内心的高度责任感、强烈的事业心和普遍的敬业奉献精神。此外, 教师还必须具备敏锐的学科专业触角, 具备自我知识更新能力, 勤奋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及时掌握前沿知识, 并将这些新观念、新技术引入课堂教学, 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讲出新内容, 常出新创意。

2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生物化学的内容一般都被分为静态生物化学和动态生物化学二大部分, 静态生物化学是指生物体中主要的化学物质如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等的结构和性质;动态生物化学是指这些化学物质在细胞内生成和降解的过程及新陈代谢过程。在整个生化的教学过程当中, 可将这二部分内容经常联系、相互融合, 使学生对生物化学中的基础知识做到融会贯通。

如在教学中可以把酶的结构性质与糖代谢的内容联系起来。酶的特点、性质、功能抽象枯燥, 许多学生都是死记硬背, 不能深刻理解, 而在动态生化中任何物质的代谢都需要酶来催化和推动, 因此, 可以糖酵解中重要的酶———磷酸果糖激酶为例, 详细介绍其结构、性质、活性调节特点。通过这一实例又可使学生回顾前面关于酶的知识, 而且在糖酵解的10步反应中每一步催化其反应的酶都不同, 据此可以在授课时点出前面所讲:不同的反应所用的催化剂不同, 表明酶作用的专一性, 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酶的专一性特征。再比如, 在动态生物化学的内容中, 糖、脂、蛋白质这三大物质代谢是分章节独立讲授的, 但是在授课时一定要强调他们之间的关联, 指出这三大物质代谢中的共同物质, 如乙酰辅酶A、琥珀酸、α-酮戊二酸、草酰乙酸等, 使学生深刻理解他们之间的联系。

3 不断摸索探讨新的教学方法

3.1 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

多媒体技术是近年来很多教师授课离不开的好帮手, 通过该技术使用不同的字体、颜色、背景能增强视觉效果, 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复杂的内容简明化, 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尤其在生物化学的教学中, 一些难理解的、比较抽象的知识点, 如蛋白质、核酸等大分子空间结构, 传统教学方法无法展示出其复杂的结构, 而多媒体技术可以利用图片视频等, 从不同角度展示DNA、RNA及蛋白质的高级结构;此外, 核酸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等内容十分抽象复杂,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普遍反映不能很好理解, 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例如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延长阶段的进位、成肽、转位这几个步骤可利用多媒体动画效果进行串联, 直观、形象, 能使学生较快地理解氨基酰-t RNA辨认密码子并进入P位、A位, 2个氨基酸之间的连接以及核糖体和m RNA的相对移位这个过程。同时多媒体技术还能为教师在课堂中节省出大量时间, 用于增加教学信息量, 讲授生物化学领域的最新进展, 以及师生互动, 向学生提问, 测试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等。

3.2 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将课本的理论知识与实际, 如临床疾病、社会热点以及现代生物领域的最新成果和科研动态等相联系, 拓宽学生知识面,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生物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首先, 在临床疾病方面, 要让学生认识到所有疾病均有相应的生化基础, 只有体内各种生物化学反应保持协调平衡, 机体才能健康。比如讲酶的竞争性抑制可结合抗生素的作用机制;讲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的时候可与疯牛病相联系;讲解血糖调节以及酮体生成和利用的时候联系糖尿病发病机理及预防, 进而可以和同学们探讨如何进行健康饮食;讲解血浆脂蛋白代谢的时候联系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 在献血前不能进食高油脂性食物, 以免血液中乳糜微粒含量过高危害病人生命安全等常识。

其次, 在相关社会热点方面也尽可能和生化基础知识联系起来, 并对其展开讨论, 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解氨基酸的元素含量特点和凯氏定氮法原理时可以结合三鹿奶粉中添加三氯氰胺和“大头娃娃”的社会热点问题;讲解PCR技术的时候可以联系社会上常见的亲子鉴定;讲解基因工程时联系一些经常涉及到的转基因食品, 并组织讨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讲解核苷酸代谢以及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时候对目前社会上铺天盖地的各种保健品进行讨论;讲解脂肪代谢中肉碱的作用时可以联系当下最为热门的减肥产品左旋肉碱, 同时还结合脂肪的重要作用提醒学生不能为了减肥盲目拒绝脂肪的摄入。

最后, 由于生物化学近20年来的发展非常迅猛, 而且几乎涉及了生命科学最前沿的所有分支, 因此在授课时教师可将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和成果以简单易懂的方式介绍给学生, 从而使学生对生化这门学科产生宏观而深刻的认识。如在讲解链状DNA复制时面临缩短的问题时引出端粒和端粒酶的功能和意义, 进而介绍凭借“发现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护染色体的”这一成果获得2009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3位科学家, 以及由此研究成果可能会导致的后续有关人类抗衰老和攻克癌症等突破性研究。总之, 通过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知识结构得到拓宽, 也能够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生物化学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3.3 授课模式的不断探索总结

生物化学课程内容多, 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概念多, 如果教师的授课模式过于单一, 全程采用“满堂灌”的讲解, 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心理从而丧失学习兴趣, 因此教师必须尝试教学改革, 探讨有效的授课模式, 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可采用“问题启发式教学法”, 将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结合生活实际设计问题, 课前将问题提出,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听课, 最大限度调动学习兴趣, 章节课程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增加了学生主动思考的过程, 记忆深刻。例如在讲解“糖酵解和糖异生”章节之前, 教师可提出“剧烈运动后人为什么常常会感到肌肉酸胀, 这种感觉为什么几天以后又会慢慢消失呢?”之类的问题。教师也可以采取“专题讨论教学法”, 提出若干命题供学生选择, 然后组建学习小组, 通过课外查阅资料制作PPT, 上台讲解并回答其他同学的问题, 培养学生组织、语言表达等多方面能力, 最终达到提高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的能力, 拓宽知识面, 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 教师不应拘泥于教材、黑板和PPT等教学工具, 可以尝试使用其他辅助工具如挂图、教学模型、Flash动画以及视频等。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工具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 结合网络课程建设辅助生物化学的教学

教师可以建设生物化学网络课程, 将其建设为生物化学学习的第二课堂和自学园地, 能突破时空上的局限, 使传授知识变得更自由、灵活和有效, 能更好地满足学生课外学习及辅导的需要。如在生物化学的网站上可以建立“课程公告”一栏, 利用该栏目发布下次课堂提纲思路, 方便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可将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同步上传到网络课程上, 这样学生无需在课堂上埋头苦记而影响听课效果;在网上建立自测习题库, 方便学生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查, 也有助于使教师随时了解教学效果, 随时调整教学方式;利用网络课程进行“答疑”与学生互动, 避免相同问题重复回答, 提高工作效率。

5 适当引入生物化学发展史的相关内容

生物化学这门学科发展至今, 有着极为丰富的学科发展史。历史上那些曾为本学科发展做出过贡献的学者, 他们的生平、科学活动和主要学术成就等, 可作为课程教学中极好的素材;介绍研究过程, 可以开拓学生思路激励奋发向上;介绍科学家的生平, 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从而有力地增强教育的感染力。例如, 1953年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Watson和Crick、1869年发现核酸的Miescher F以及1944年确定了核酸是遗传物质的Avery等, 学者研究事迹的讲解都能够使学生认识到天才的成就源于超人的勤奋, 把握了学科发展的趋势———“学科融合”也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篇4: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概况

【摘要】蜚蠊目昆虫具有多种生物活性,随着对其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的深入,蜚蠊目昆虫必将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现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其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行文献综述,以期为该昆虫资源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较为全面的依据。

【关键词】蜚蠊目;昆虫;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中医中药历史久远,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但是相对与西药来讲中药的研究开发却很少。近年来,随着世界性范围的传染病如艾滋病,SARS以及禽流感大肆爆发,中药重新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这40年来研究成功的不少新药,其中绝大多数(可能70%~80%)是直接来源于天然产物,或者以天然产物为先导物衍变而来,可见以天然产物为重点来研究开发新药的重要性。在中药的研究方面,植物和海洋生物化学研究较多,昆虫化学的研究还相对薄弱。昆虫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在研究开发方面有植物和海洋生物无可比拟的优势,具有很好的研究前景。本文仅对蜚蠊目昆虫的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蜚蠊目(Blattaria)隶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最常见的药用昆虫有蜚蠊和地鳖(分别俗称为蟑螂和土鳖)。蜚蠊目分为4科:蜚蠊科(Blattidae)、光蠊科(Epilampridae)、地鳖科(Polyphagidae)和折翅蠊科(Blaberidae)。蜚蠊为蜚蠊科(Bxattidae)昆虫,在我国室内常见的有东方蜚蠊(B.orientalis)、澳州蜚蠊(Periplaneta australasiae)、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热带蠊(Supella Supellecti Lurn)及美洲大蠊(P.americana)5种[1]。土鳖虫,又称地鳖虫,民间有多种称谓,如土元、土鳖子、地乌龟等,在我国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常用于入药的土鳖虫有中华真地鳖(Eupolyphaga sinensis Walker)、冀地鳖(Polyphaga plancyi Boliver)和金边土鳖(opisthoplatia orientalis Burmeister)。

1 化学成分

1.1 生物活性成分

近日英国诺丁汉大学发表公告说,该校研究人员在蟑螂的大脑和神经组织中发现了一些特殊分子,它们可以杀死致病性大肠杆菌和具有抗药性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但却不会伤害人类细胞。研究人员西蒙-李在英国普通微生物学会的学术会议上报告了这项成果。他说,研究小组已发现9种上述杀菌分子,希望能在此基础上研发新的抗生素,用于替换疗效不佳的药物,同时减少某些副作用。西蒙-李指出,蟑螂经常生活在不干净的环境中,身上有多种细菌,据报道[2],在蟑螂体内有多于100种的细菌被发现和分离。但它们自己进化出了一套分泌抗生素对抗有害微生物的机制,因此从这类昆虫入手寻找杀菌药物是合情合理的。英国的这一发现为研制新型抗生素提供了新途径。关于这项报道有待继续关注。早在1975年Brown等[3]从美洲大蠊中分离得到神经肽原肛肽(proctolin)后,至今已从美洲大蠊中分离鉴定出50多种神经肽。昆虫抗菌肽是昆虫体液免疫中的一类有生物活性的短链多肽,具有分子量小、对热稳定、广谱抗菌等特点,可以抑杀多种细菌、真菌、病毒及原虫,还对多种癌细胞及动物实体瘤有明显的杀伤作用,而不会损伤正常细胞[4]。蓝江林[5]用不同诱导源诱导美洲大蠊,结果成功诱导了抗菌肽的生成。

土鳖虫体内含有纤溶活性成分。日本学者松田秀秋等最先报道土鳖虫甲醇提取物具有溶解血栓的作用。随后李卫星等[6]以中华真地鳖活虫为原料,从其水溶液中分离纯化到一种相对分子质量(M)为68000的纤溶酶原激活蛋白(EPA),证明其属于丝氨酸蛋白酶类。王淑敏等[7]从该虫的水浸醇沉提取物中分离纯化到两种相对分子质量(M)分别为34600和39800的纤溶活性成分,并证明其既具有直接降解纤维蛋白的作用,又具有纤溶酶原激活剂样作用。韩雅莉等[8]通过硫酸铵分级分离、DEAE-纤维素柱和非变性PAGE制备电泳等方法从雌性地鳖虫活体内分离纯化得到三种纤溶活性成分:EFF-1、EFF-2和EFF-3,其中EFF-1具有纤溶酶原激活性质,而无纤溶酶活性,而EFF-2和EFF-3则兼有纤溶酶原激活性质和纤溶酶性质。

1.2 营养化合物

美国科学家Sheila M.Sowa and Larry L.Keeley[9]从蟑螂血淋巴中得到20种氨基酸。脯氨酸、丙氨酸、甘氨酸、亮氨酸和酪氨酸等等,其中脯氨酸含量最高,含量高于10mM。关于脂类,Eliyahu D、Nojima S和Capracotta SS等人[10]在蟑螂体内分离出2种脂质性激素,11-Methylheptacosan-2-one和27-Oxo-11-methylheptacosan-2-one。廖吉在中国专利“蜚蠊油脂在保健食品和医药上的应用及制备方法”(CN1500495A)公开发明书中报道:蜚蠊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72%,其中含油酸、亚油酸、亚麻酸、二十碳酸、二十二碳酸、十五碳酸、十九碳酸、二十一碳酸、脑磷脂等。利用这些特殊活性成分制成油脂软胶囊,具有多种保健、治疗作用。

土鳖虫中主要成份为氨基酸,氨基酸总量约占土鳖虫的40%。金氏等从土鳖虫分离出3个原体,经鉴定为胆甾醇,棕柄酸和5,4二羟基-7-甲氧基黄酮。还有报道,以干重计,中华真地鳖蛋白质含量高达60%以上,是典型的高蛋白食品。周彦钢等[11]对土鳖虫氨基酸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土鳖虫所含的氨基酸成分种类齐全,几乎包含了构成蛋白质的所有氨基酸。其中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包括婴儿必需的组氨酸)占氨基酸总量的34.5%,含量最高的前6种氨基酸依次是甘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酪氨酸、精氨酸和賴氨酸。上述报道均未指明是何种土鳖虫,结果有一定差异。关于脂类,许景娥等[12]研究表明地鳖及冀地鳖中含棕榈油酸、油酸、软脂酸、豆蔻酸、硬脂酸及少量亚油酸等脂类成分。

1.3 其他

蜚蠊體内还含有信息素、壳聚糖、碳酸钙、糖类(如粘多糖等)、蛋白酶、淀粉酶、酯酶等,还有维生素、细胞色素、甲壳素、辅酶A、烟酸、钙、镁、铁、锌等人体所必需的18种物质。

土鳖虫中还含有天然产物生物碱,药效实验表明,土鳖虫总生物碱能够直接扩张血管,使外周阻力下降,心脏负荷降低;能够提高心肌和脑对缺血的耐受力或(和)降低心脑组织的耗氧量[13]。田军鹏[14]对中华真地鳖生物碱成分做了初步研究,从中分离l4种生物碱成分,其中甾体类1种,氯基酸衍生物类3种,哌啶类2种,其他类8种。除此之外,还有脂溶性维生素和无机元素、高级醇及其衍生物等其他成分。

2 药理活性

2.1 抗菌作用

2004年,蓝江林等[15]用美洲大蠊中提取分离得到抗菌肽成分,进行抑菌效应实验,结果发现大肠杆菌的数量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少,结合电镜观察,美洲大蠊抗菌肽能使菌体崩解、死亡。说明美洲大蠊抗菌肽对大肠杆菌不是一般的抑菌作用,而是杀菌作用。自1975年Boman等首次从惜古比天蚕提取出抗菌肽至今,已有170余种昆虫抗菌肽被发现,并有数十种已被分离、提纯、测定了一级结构[16,17]此外,最新发现,美洲大蠊提取物具有抗乙型肝炎病毒的功效[18]。近日英国诺丁汉大学发表公告说,可借鉴蟑螂抗菌能力研制新型抗生素。

索相敏等人[19]的研究表明中华真地鳖抗菌物质对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中华真地鳖抗菌物质对白菜软腐菌和枯草芽孢杆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具体表现与大肠杆菌和金黄葡萄球菌一样:对数生长期延迟,菌量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对照。说明中华真地鳖抗菌物质不仅对人体致病细菌有抑制作用,对植物病原细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2.2  抗肿瘤作用

已有报道证明,抗菌肽对细菌、真菌、原虫和肿瘤细胞等均有抑制作用[20]。已有许多学者对抗菌肽的抗肿瘤细胞作用进行了研究。杨晓红等人[21]对家蝇(Musca domestica)幼虫、蛹及德国蜚蠊(Blattella germanica)、美洲蜚蠊(Periplaneta americana)若虫采用针刺感染大肠杆菌诱导产生抗菌肽,经研磨、层析提取其抗菌肽,并通过流式细胞仪测定各种抗菌肽对人髓样白血病细胞(K562)的作用。家蝇幼虫和蛹的抗菌肽对K562有一定的杀伤作用,而美洲蜚蠊和德国蜚蠊不仅不能杀伤K562,在某种程度上还有减少其死亡和促进其生长的作用。

邹玺等[22]研究发现土鳖虫醇提物对黑色毒瘤、胃癌、原发性肝癌等多种肿瘤细胞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他们认为土鳖虫抗肿瘤有效成分为脂溶性脂肪酸,并将其制备成脂肪乳剂型,观察其对s180简瘤小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结果发现土鳖虫各剂量组均有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并呈剂量相关性,说明土鳖虫抗肿瘤有效成分在体内也有一定的抑瘤作用。

2.3 抗肝损伤和抗乙肝病毒

高永翔等[23]通过制备肝损伤动物模型,给予蟑螂提取物后分离血清,测定血清ALT和AST活性,麻鸭给药后分离血清,将血清加入体外培养的HBV-DNA克隆转染人肝癌细胞(HepG2),检测不同浓度药物对HepG2细胞分泌HBsAg、HBeAg的抑制作用。试验结果表明,蟑螂提取物同时具有抗HBV作用及抗肝损伤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与免疫调节作用有关。

2.4 抗凝血和抗血栓

周春风等[24]按低、中、高剂量分别给大鼠灌胃土鳖虫水浸膏,连续10天,可明显降低大鼠实验性血栓重量,明显延长大鼠凝血时间,说明土鳖虫具有抗凝血和抗血栓作用对预防和治疗血栓性心脑血管疾病有重要作用。另有实验研究给家兔灌胃土鳖虫提取液 5天后,土鳖虫提取液在家兔体内、外均能使血浆白陶土部分凝血时间(K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凝血酶时间延长,其作用随土鳖虫提取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强,抗凝活性不依赖于抗凝血酶(AT-Ⅲ),即其作用可能是对凝血酶的直接抑制作用。由于凝血酶在血栓形成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土鳖虫提取液的直接抗凝血酶作用对于血栓性疾病和心脑血管缺血性疾病的防治将可能具有重要价值[25]。

土鳖虫还有调血脂、抗氧自由基及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对血液流变性作用(有效的降低全血黏度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抑制血栓形成,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红细胞表面电荷,改善红细胞变形能力)、抗缺血缺氧、抑制血管生成及抗肿瘤活性、抗突变作用、治疗骨折创伤作用等等。

3. 结语

综上所述,蜚蠊目昆虫具有很好的生物活性和药用价值,目前国内外对蜚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种群调查、生长繁殖及情况[26]、防治、药用价值开发的研究[27]、化学成分及其提取、分离纯化、鉴定、生理功能[10]、蜚蠊基因表达及过敏作用方面等等。对土鳖的研究仅限于其广泛的药理活性,得到鉴定的有效活性成分也是极为罕见。因此,对于蜚蠊目昆虫体内活性成分的研究还存在很大的空间。从昆虫化学方面来说,关于昆虫次生代谢物的研究凤毛麟角,蜚蠊目昆虫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也鲜有报道,研究证明,相对于植物化学和海洋生物化学,昆虫小分子化合物同样是寻找天然药物来源的一个更为珍惜的资源。昆虫活性化学成分对天然有机化学研究领域中拓展昆虫化学是天然产物研究方向提供了科学依据,因此蜚蠊目昆虫有着广阔的研究空间。

参考文献:

[1] 姚廉.中药蜚蠊的研究[J].天津药学,1995;57(2):37~41.

[2] Cruden DL,Markovetz AJ. Microbial ecology of the cockroach gut. Ann Rev Micobial 1987;41:617±643.

[3] Brown B E,StarrattA N,Isolation of p roctolin,amyotropic peptide from Periplaneta americana [J].J Insect Physiol,1975,21:1879.

[4] 胡云龙,郭玉梅.抗菌肽抑制肿瘤细胞的实验研究[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1997,4(4):320~322。

[5] 蓝江林,吴珍泉.美洲大蠊抗菌物质的诱导与提取[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3(1):30~33

[6] 李卫星,王中枢.地鳖血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样成分的研究[ J].中国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学报,1989,21(4):299—306.

[7] 王淑敏,赵学良,王本祥等.中药土鳖虫溶栓成分的分离纯化研究[J].分 析化学,2005,33(10):1385 ~1388.

[8] 韩雅莉,李张伟.地鳖虫纤溶成分的分离纯化和活性测定[J].中药材,2006,29(8):765—767.

[9] Sheila M.Sowa,Larry L.Keeley. Free Amino Acids in the Hemolymph of the Cockroach,Blaberus discoidalis COMP BIOCHEM  PHYSIOL  113A;2:131-134,1996.

[10] Eliyahu D,Nojima S,Capracotta SS,et al.Identification of cuticular lipids eliciting interspecific courtship in the German cockroach,Blattella germanica [J].Naturwissenschaften.2008,95(5):403~412.

[11] 周彦钢,任玉翠.地鳖虫的营养成分分析[J].食品研究与开发,1998,19(2):51.53.

[12] 许景娥,等.土鳖虫脂类成分的研究[J].吉林中医药,1994,(6):38.

[13] 杨耀芳,王钦茂,王明华等.土鳖虫总生物碱对动物耐缺氧的影响[J].中草药,1989,20(6):20—21,24

[14] 田军鹏.地鳖虫生物碱的提取分离、结构鉴定及急性毒理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6.

[15] 蓝江林,周先治。美洲大蠊抗菌肽杀菌作用初步观察[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3(2):166~168

[16] 黄自然廖富频郑青等昆虫抗菌肤在医药上的应用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1,13(2):79~83

[17] Samukovlis C,Kylsten RKimbieU DA,et a1.The andropin gene and its product,Amale-specific antibacterial peptide in Drosophila melanogaster[J].Eur Mol Biol Organiz J,1991,10(1):163~169

[18] 杜一民,李树楠,陈鸿珊,等。新药肝龙胶囊对雏鸭体内鸭乙型肝炎病毒的抑制效果[J].大理学院学报,2006,5(4):6-8.

[19] 索相敏。三种昆虫抗菌物质的诱导及抑菌活性研究[M]。

[20] Robert E W H .Cationic peptides:Effectors in innate immunity and novel antimicrobials.THE LAlNCET Infections Diseases,2001,1:156~16

[21] 杨晓红,张庆华。几种昆虫抗菌肽对肿瘤细胞(K562)的作用研究。热带医学杂志。2006.6(6):669~671

[22] 鄒玺,刘宝瑞。土鳖虫脂肪酸乳剂的制备及体内抗肿瘤作用[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3,23(2):7-9.

[23] 肖小芹 汪世平 徐绍锐等.美洲大蠊提取物抗炎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 [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07,2(2):140~143.

[24] 周春风,莱萌.土鳖虫抗凝血作用研究[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l999,l5(4):47.

[25] 贺卫和,成细华,徐爱良等.土鳖虫提取液对家兔抗凝血作用的实验研究[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3,23(2):7-9.

[26] 徐绍锐,汪世平,吴仕筠等.黑胸大蠊室内繁殖发育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06,22(10):913~917.

篇5: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概况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源于1999年3月成立的电子信息工程系,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逐年提高,综合实力逐渐增强。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下设党政办公室、教学管理科、学生管理科(团委)、电子信息系、自动化系、通信工程系、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系(筹建)、电子信息基础教研室、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创新实验中心、信息与控制研究所等机构。学院现有教职工66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17人,讲师(工程师)3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9人、硕士学位的教师41人。学院现在校本科大学生近2000人。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现有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通信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4个本科专业。自动化专业,于2009年批准为教育部重点与特色建设专业,于2011年批准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设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自动化专业于2007年评为学校重点与特色建设专业。电工电子实验中心于2007年评为河北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于2009年评为河北省精品课程。《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数字电子技术》、《电路分析》、《电工与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系统》等课程评为学校精品课程。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为学校优秀教学团队。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近几年科教研成果突出,开展科、教研项目120余项,项目合同总金额近千万元。出版教材和著作3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50余篇,SCI、EI、ISTP检索论文50余篇。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办学理念

办学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学院党委、行政的决定,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人才质量观,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学定位: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安全科技为特色,以电子技术为基础,以自动化技术为依托,培养信息与控制领域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将我院建设成为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和河北省有一定影响的教学科研单位,为国家安全生产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动手能力强、统合素质高,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从事生产实践、生产管理、产品开发、教学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院训:求实创新、厚德载物。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专业简介

电子信息工程

本专业主要学习电路理论、低频电子电路、高频电子电路、数字电子电路、计算机、网络与通信、信号系统、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理论、自动控制原理、感测技术、信息技术与编码等课程。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使学生掌握信号的传递与处理、电子设备、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获得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制、开发及应用等基本能力。毕业后可从事电子信息领域的研究、开发、设计、制造、应用等方面的工作。

修业年限:四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自动化

本专业主要学习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机与拖动、电力电子变流技术、自动控制原理、交直流调速系统、微机原理及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检测与转换技术、智能建筑与楼宇自

动化技术等课程。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使学生掌握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获得一般设计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毕业后可从事运动控制、过程控制、电子与计算机应用、信息处理、智能建筑自动化等系统的研发、集成、安装、调试、运行、维护以及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修业年限:四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通信工程

本专业主要学习电路理论、电子电路、计算机技术基础系列课程、信号与系统、网络与通信、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理论、微波与天线系统、通信原理、数字程控交换、移动通信、光纤通信、卫星通信、计算机网络通信等课程。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使学生掌握通信工程、信息传输和处理系统及通信网络的理论知识。毕业后可从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科学研究、设计开发、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修业年限:四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本专业主要学习电路理论、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软硬件基础及应用、房屋建筑基础、建筑设备、建筑电气控制技术、楼宇自动化技术、通讯网络工程、智能建筑基础及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技术等课程。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使学生掌握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建筑环境与设备、建筑智能化等较宽领域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毕业后能够从事信息科学与建筑智能化,建筑电气控制及楼宇自动化等领域有关的工程设计与管理、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工作。

修业年限:四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大学生科技创新获奖情况

篇6:985-化学工程与材料学院

“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发展规划

前言

“十五”期间,学院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化学工程与材料学院中长期(2001-2010年)发展规划》中的众多目标已提前实现,为学院下一阶段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规划根据学校“十一五”规划的总体目标编制,是对《化学工程与材料学院中长期(2001-2010年)发展规划》的修订,主要阐明学院“十一五”发展战略,明确工作重点与目标,是未来五年学院发展的蓝图,是全院师生共同的行动纲领和履行各项职责的重要依据。

一、五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五年是学院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的五年,办学水平和质量稳步提高,教学科研条件明显改善,学科平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师资队伍水平显著提高,学位点和研究生数量迅速增加,科研水平和学术声誉不断提升。已成为学校学科体系相对完整、资源优势相对明显、整体发展相对均衡的学院之一。

1.学院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化工类院校前列,02-04年中国大学学科排名:化学工程与技术(184)第17位;03年中国大学(工学)研究生专业排行榜:工业催化第1位;06年中国科学评价中心《2006中国大学评价报告》专业排行榜:非重点大学综合竞争力工大第15位(前50 强);应用化学(249)第12位,前5%。

2.学院办学质量稳步提高。现有4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1634人。建有浙江省重点专业2个、浙江省精品课程2门、获浙江省教学成果奖1项。在2003年的国家本科教学评估中取得优秀成绩。

3.平台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2003年创建绿色合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004年创建省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化学工程研究生实验室和塑料工程中心等建设总投资近6000万元,仪器设备总资产已达8000万元。4.学科建设和学位点建设成绩显著。已建有2个省级“重中之重”学科、2个A类省级重点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0个硕士点、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和1个高师硕士点。

5.研究生办学规模逐年扩大。2006年6月学院在校研究生为492人,比2000年增加了4倍多,在校博士生和博士后科研人员近50人,比2000年增加了5倍,已形成了博士-硕士-本科完整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6.科研经费总量快速增长,科研成果丰硕。2005年度科研经费达4680多万元,比2000年增长了近5倍。五年来,争取到国家级科研项目 30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项。2005年纵向科研经费达 2110万元,比2000年增长了10倍多;共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8项;获得国家专利授权41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28项;学院被三大国际索引所收录的学术论文总量为244 篇。

7.师资队伍水平明显提高。截至2006年6月,全院教职工203人,其中在岗193人;教学科研人员177人,其中教授44人,占教学科研人员的24.9%,副教授59人,占33.3%,博士81人,占45.8%,硕士66人,占37%;博士生导师21人,硕士生导师87人。现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3人,浙江省特级专家2人,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1人,国家级人才1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8人,其中重点资助人员1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1人,其中重点资助人员1人。

二、形势与任务

化学工程与材料学院经过五年的快速发展,现又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

1.学院已申报成功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等多个平台。如何充分建设与利用好这些平台是关系学院“十一五”发展的首要问题。

2.学科与学科之间发展不平衡。如何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协调发展,相互交叉、相互融合,实现以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为核心,化学、化工、材料三大一级学科协调发展是实现多科性学院格局的关键。3.优势学科核心竞争力不够突出,与能源、生物、材料(纳米)等前沿科学技术领域缺乏结合点和增长点;发展中学科还存在研究特色不够鲜明,主要研究领域与稳定的团队还没有形成等问题。努力建设国家级重点学科,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是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4.随着博士点、硕士点和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速度增长,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的教育质量问题日显突出,研究生培养水平与国内一流大学还有较大差距,研究生规范化管理与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如何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是实现研究型学院目标的基础工程。

5.根据学位点层次、研究生与本科生招生规模,学院已进入教学研究型(本、硕博比率>3:1)向研究型(本、硕博比率<1.5:1)转变阶段。应明确学院精英人才培养的素质特征与培养目标,建立具有浙工大特色的精英人才培养体系。

6.青年学术骨干已开始成为学科建设、教学科研的中坚与领头人物,但教师之间发展不平衡,缺少国家级层次人才和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与国内一流学校的学科队伍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应加快促使青年教师成长、产生一批有影响的教学名师,建立一支符合精英人才培养的高质量、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7.科研总量、学术论文与发明专利申请已达到一定规模,但突出体现水平与标志的、对国家社会发展,尤其是对浙江省经济建设有重大影响的科研项目不多;具有原创性的科技成果和国家级大奖偏少;在高水平权威期刊发表的论文不多;课题研究与学科前沿发展、国家经济与技术发展指南的结合度不够。

三、指导原则

今后五年,学院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院全局,立足浙江、面向全国、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主线,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坚持学院和谐、学术为先,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为国家和浙江省区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做出新贡献,为建成“国内知名的多科性的研究型学院”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创全国一流为办学宗旨。抓质量、上水平、求特色、创声誉。高起点、高标准地创建国内一流学科,提高学院学术地位与知名度。处理好发展、改革与稳定的关系,在坚持为社会发展和区域经济服务,建成我国“化工与材料”高新技术研究与创新人才培养和高科技自主创新研发的重要基地。

以质量至上为办学理念。坚持“宁静致远、质量至上”,鼓励教师潜心研究,出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大成果。树立精英人才培养理念,研究精英人才素质特征,深化教育改革、鼓励教育创新,构建精英人才培养与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和培养体系。

以学院和谐,学术为先为动力。建设和谐向上的学院人文和学术环境,倡导尊重多样性、富有包容性、更具开放性。弘扬团队精神和奉献精神,以大气成就事业、以和谐应对竞争。以学术为先,实现“学术自由与学术自律、学术引导与学术创新、学院组织行为和学科主动性、学科优势与教师学术方向”的和谐统一。完善学术责任制,实现学科之间的协调发展。积极开拓创收和合作办学渠道,开源节流,努力提高和改善教职工的收入水平与工作条件,使学院和谐发展、让教职工快乐工作。

以学科建设为主线。坚持以一级学科规划、二级学科建设的原则。以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为核心,通过化工向化学、材料学科的拓展和化学、材料对化工的支撑作用,实现资源配臵的效益最大化。有所为有所不为,以工大特色定位发展模式与重点,主动凝练和调整自主创新主攻方向。从技术创新研究中寻找基础理论研究的定位、促进应用基础理论研究的高水平。走与区域经济建设和产业产品工程相结合的道路,深度参与国家和省内重大专项、优先主题和区域创新平台建设,提高科技自主创新水平,增强社会服务的辐射度。

以队伍建设为重点。通过各类人才培养工程和学术团队建设,构建一批以高层次人才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团队,为建设国家级重点学科和新兴学科提供队伍支撑。进一步改善师资队伍的学缘、年龄、职称和学历等结构;完善机制、优化环境,建成与研究型学院发展目标相适应的一流学科梯队和师资队伍。

四、主要发展目标

综合目标:到2010年,实现两个转变:从化工为主向化学、化工、材料三大一级学科并重的多科性学院的转变;从以本科教育与科研为主的教学研究型学院向科研与研究生教育并重的研究型学院转变。实现学院的综合实力居全国同类学院前十五强,初步建成国内知名的多科性的研究型学院。

发展规模:在院全日制的本科生为1600-1800人,在院硕士研究生为1000-1200人,在院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为150-200人。

学科和学位点:实现国家重点学科“零”的突破,新增省级重点学科1-2个、博士后流动站2-3个、博士点2-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建设完成绿色合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2-3个。教学工作:新增1个省级重点专业、一个校级重点专业和1-2个新专业;建设省级精品课程3-5门、省重点教材6-8部,国家级规划教材2-3部;实现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教学基地或国家级重点专业“零”的突破。争取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3项。

科研工作:到2010年学院年度科研经费争取达到5000万元,其中纵向经费争取达1500-2000万元;争取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2项,省部级一、二等科技成果奖5项、争取创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争取在影响重大的国际一流学术刊物上发表20篇以上的高水平学术论文。

师资队伍:教职工总数210-220人、专任教师200人左右,其中教授总量达70人以上,副高职以上的教师占50-55%,博士达60%、硕士以上教师占90%。博士生导师40-50人,硕士生导师100-110人。

标志性成果:到2010年,争取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1篇或全国优秀博士后人员1名,在国家重点学科、国家工程中心、国家教学基地和精品课程、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等实现2个“国字号”的突破;争取新增3个博士点,培养出3-4名国内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和教学名师;力争科研总量突破5000万。

五、建设任务与要点 ——重中之重学科建设:

应用化学:争取入选全国优秀博士论文1篇;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2项;承担国家基金重点、重大(参与)、863、973、或国家“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4项以上。力争建成国家重点学科。

工业催化:争取入选全国优秀博士论文1篇;培养全国优秀博士后人员1名;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2项;承担国家基金重点、重大(参与)、863、973、或国家“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4项以上;力争建成国家重点学科。——省重点学科建设

材料学:申报成功“材料学”博士点;建成浙江省新材料科技创新平台或重点实验室;获省部级科技成果一、二等奖1项以上;获省级精品课程1门;承担国家基金重点、重大(参与)、863、973、或国家“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2项以上。

化学工程:建成化学工程与装备国家工程中心(或达到相当水平);获省部级科技成果一、二等奖1项以上;获国家精品课程1门;承担国家基金重点、重大(参与)、863、973、或国家”十一五”攻关项目2项以上。——发展中学科建设

化学:争取申报成功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博士点;申报成功化学一级硕士点和无机化学、高分子物理与化学二级学科硕士点;获国家精品课程1门;争取建成省级重点学科1个;力争建成国家工科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化工工艺:凝炼学科特色,建成省级重点学科;加强队伍建设,扩展学科内含及研究方向,建成“石油化工”新本科专业(或方向);建设好化工工艺二级博士点。承担国家级项目2项以上;获省部级科技成果一、二等奖1项以上。

农药:发挥原有学科优势,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资源整合,承担国家级项目2项以上;获省部级科技成果一、二等奖1项以上;凝炼学科特色,争取建成省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研究中心。——研究生教育

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招生、培养、就业管理制度,改善研究生培养(教学、科研)条件;逐步扩大港、澳、台研究生和外国留学研究生比例,提高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以一级学科体系制订研究生培养计划,设臵学位课程,拓宽研究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改善知识结构,促进学科交流与合作,全面推行讨论班制度,从而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本科教育:

专业建设:建设好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省级重点专业,力争进入全国2500个国家重点专业行列;把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建成省重点专业;把海洋技术专业建成校级重点(力争建成省级重点专业);注重复合专业建设,建好材料科学与工程、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和计算机科学、国际贸易等的一体化复合专业;争取建设高分子材料、能源化工等新专业。精品课程:明确课程建设定位,通过建好现有的两门省级精品课程,争取实现国家级精品课程零的突破。争取将现有校优秀课程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反应工程以及其他基础较好的课程如材料科学基础、基础化学实验课、化学工艺学、高分子物理等建成省级精品课程。

教材建设:建设好已立项的国家规划教材《化工原理实验立体教材》《化学功能材料》和省重点教材《高分子物理》《化工原理》等;做好 “十一五”省重点教材建设项目申报工作,力争建设6-8部省重点教材。

教学研究:探索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重中之重学科和科技创新平台为依托进行创新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进行改革。通过凝练和培育相结合,争取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3项。

教学平台建设:做好专项基金项目的申报工作,尽可能地去争取院外建设资源;做好现有项目的建设和提升工作,力争把省部共建的基础化学实验中心建成国家级的教学基地。

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逐步推行课程责任教授制度,进一步完善教学工作管理体系,实现学院教学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同时加强各重要教学环节的全程性督导与调控,确保精英人才培养的质量。——学位点建设

申报成功材料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博士点、化学一级硕士点

——科学研究

到2010年,学院年度科研经费争取突破5000万元,其中纵向科研经费达到1500~2000万。进一步拓宽纵向科研项目渠道,逐年提高国家级科研项目和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项目的比例,力争在高水平国家级项目上有较大突破。加强自主创新和基础研究的引领作用,实现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并重,到2010年度,争取在高影响因子杂志上(IF≥2.0)发表论文20篇以上,授权发明专利40项以上。整合资源,加强科研成果集成、总结提升和知识产权保护,规范项目管理,到2010年,争取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2项,省部级一、二等科技成果奖5项。——师资队伍

学院师资队伍建设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主线,以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进一步优化和改善师资队伍的编制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科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缘结构。

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重点引进学科负责人和方向负责人3-5人;结合高素质学科梯队和创新团队建设和新专业建设,重点引进具有国外研究经历的博士和博士后15-20人;以教师创新能力培养和新兴学科培育为目标,积极鼓励5-10名在职教师去国外合作研究和进修(取得学位)。——基地与平台

重视科学研究技术和工程应用开发服务平台建设,在继续花大力做好已有平台的建设工作基础上,积极参与校、省和国家的各类平台建设工作,到2010年,争取在绿色精细化工、新材料等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方面有所突破,创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加强校地、校企合作,积极开展技术服务、人才培养等工作,争取在与我院学科方向密切相关地区域,开展不同层次地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工作。——学院文化

学院文化是学院存在的标志,是学院传统的体现和学院特色的折射。建设和谐、高品位的学院文化是推进学院新一轮发展,进一步增强学院软实力,有效提高学院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秉承“团结、勤奋、刻苦、钻研”的化材精神;坚持“学院和谐、学术为先”,积极倡导“尊重多样性、富有包容性、更具开放性”,弘扬团队精神和奉献精神,以共同的目标团结人,以事业的发展凝聚人;以大气成就事业、以和谐应对竞争。进一步理顺行政引导与学术为先的关系,学院与学科之间的关系,为实现“建和谐学院、创一流学科”发展目标提供保障。——政策制度

建立健全学院管理议事制度,依法治院,加强指导,分层管理。建立学院、系(专业)二级教学管理体制;建立研究生教学指导组织,强化研究生管理。

制定学院公共用房管理办法、协助学校制定仪器设备管理与共享办法;按等效评价原则,修订学院岗位考核办法与学院教学、科研工作奖励办法,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

篇7: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概况

策划书

一、活动目的:

为了响应“励志与成才”的教育主题,展现我院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及科技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发展实践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激发广大学生对科学的热情和兴趣。同时也为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为大家提供相互交流和锻炼自我的平台,我院分团委学生会科技部将于2010年10月上旬举办“标本制作大赛”。

二、活动主题:

“励志与成才,科技与挑战”

三、活动流程:

1.9月26日(周日)做前期准备工作(完成活动策划和通知)。2.10月8日(周五)下午向全院科技委员分发通知,正式向各班介绍本次大赛并鼓励大家积极参加。参赛报名表发到电子邮箱hskejibu2010@163.com。届时会在公共邮箱hskejibu2009@163.com(密码hskjb09)中放入以下内容,同学们可自行下载查看:a.报名表;b.评分标准及参赛注意事项;c.标本制作的参考方法和制作流程。

5.11月14日(周日)下午18:00——19:00,将作品交到工三A308科技部干部手中。

6.11月14日(周日)晚初赛。通过比较作品,初步筛选出进入复赛的作品。7.11月15日(周一)通知进入复赛的人员。并让参赛者进行初次效果展出,邀请专业人员进行指导,提出改进建议。

9.11月16日(周二)复赛。邀请评委前来评审,分植物作品和动物作品两部分评奖。参赛选手对作品进行讲解,讲解时,评委以及观众可以提问题。11.11月16日(周二)给获奖选手颁发证书。如果作品优异,可以举办一个展示会。

四、参赛内容与要求:

1.参赛作品:

制作一件或若干件标本,上交的材料包括:

(1)成品。

(2)小卡片,上面注明制作人、班级、作品名称、主题等基本信息。需要有证明该作品是自己制作的照片或视频等。

2.参赛要求:

(1)自由组队:每组人数1-4人,小组中选定组长一名;(2)自选方案:可制作动物、植物或组合标本。可在标本塑封时附上有关于作品主题的简短介绍或诗词。参赛作品要求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及观赏性。

(4)作品要求为亲手制作,禁止购买成品顶替,一经发现取消参赛资格。

五、评分细则:

整体技术水平(制作难度)30分

作品稀有程度及美观程度30分

作品讲解(包含作品主题)30分

观众反应10分

总分100分

六、经费预算:

打印、复印费:4元

优秀作品展道具:10元

共计:14元

七、可能存在的问题:

1.作品制作时间可能会受天气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与交作品的时间冲突,不能及时交作品;

2.可能会有同学将买来的作品或经改装后直接拿来参赛;

3.活动举办的时间可能与其他活动有些冲突。

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分团委

篇8: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概况

江南大学无锡医学院作为2012年教育部新办临床医学本科院校, 教学基础相对薄弱, 教师主要为青年教师, 缺乏长期的教学经验。基于上述原因, 我院在课堂教与学中进行尝试、探索, 基本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规范的、适合医学院临床医学教育的系统性好、科学性强、形式多样的生化课程教育教学体系, 使教师的生化教学简单易学、通俗易懂, 学生的生化学习有兴趣、有信心、有成效, 解决了内容上的精、准、新、深、熟与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

1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现有的传统式灌输式教学, 照本宣科, 没有联系与扩展, 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也是学生厌学的重要因素。因此, 应对课本中的内容进行精选, 合理调整授课顺序, 针对我院选用的查锡良、药立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8版作为基本教材[1], 重点讲解前三篇内容和第四篇专题篇的部分分子医学专题, 对某些内容如聚糖的结构与功能、非营养物质代谢、细胞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基因诊断与治疗等章节, 列为自学内容, 给学生布置相应的自学大纲和学习要求, 在课程考试内容中体现相关内容, 以检查督促学生的自学情况。

2 课堂教学时引入PBL教学模式

“基于问题式学习” (PBL) 的教学模式[2,3]是通过问题这一主线, 将生化的基础知识与实际临床相连, 扩展横向知识, 在解决临床问题中来鼓励学生学习基础理论, 对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有帮助。例如:针对“糖代谢”这一章, 我们设计的题目是“吃糖多、运动少与肥胖之间的关系?为什么?”“高血糖与糖尿病的联系”, 然后把这个话题延伸到临床上“糖尿病的机制与临床表现、胰岛素的问题、治疗药物的依据”。针对“核苷酸代谢”这一章, 我们也设计了“痛风的发病机理及治疗原则”等主题, 然后把这个主题延伸到“痛风病人的饮食控制”等话题讨论。在讲授完糖代谢、氨基酸代谢、脂类代谢和核酸代谢的理论知识之后, 我们组织3~4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围绕着这些问题通过查找资料, 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并专门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同学们课堂上探讨和辩论, 同时其他组可提出不同意见进行反驳或补充, 教师深入各个小组指导, 并全程参与听课、讨论, 适时作出点拨, 引导学生深入问题的实质。对每一问题的阐述要紧扣生物化学, 避免学生将讨论的重心转向尚不要求的临床问题, 对学生的回答要及时反馈, 讨论结束后, 进行案例点评、小节和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借此契机, 重新对所学过的各类营养成分的代谢加以梳理, 并揭示出他们之间的关联, 加深了同学们对整个动态生物化学知识的整体把握, 受到启发后明白此问题在不同的条件下结论不同。这种“授人以渔”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更积极地参与到生物化学的学习中去。

3 结合临床案例进行课内或课外讲座的生化教学

临床医学专业是实用性很强的专业, 如果生物化学仍旧局限在原有的授课模式下教学, 提不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会流于应试教学的彀中。我们设计安排了一定学时或另外组织开展一些课外讲座进行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从临床案例中精选一些学生经常能听说过或与身边接触过的案例, 例如:动脉粥样硬化、高酮血症、糖尿病、高脂血症、煤气中毒、肝昏迷等, 由教师针对案例中涉及的生化机制, 用生化知识加以阐述, 并加以延伸至临床的实际问题, 鼓励学生就此案例加入讨论, 在尚未学习临床课程前对一些疾病的发病机理、代谢障碍有了初步的理解, 提高学生后续学习的积极性与动力。

具体实施方案如下:在教完一个章节后, 就采用若干个相关的临床病例或生活实际来进行解说其生化机制。例如:蛋白质变性与酒精消毒和紫外线杀菌的关系;酶的竞争性抑制与磺胺类药物的作用机制;生化毒气与酶活性的关系;酶与维生素缺乏所引起的相关疾病及其过量中毒的临床表现;氧化呼吸链的阻断与煤气CO、氰化物中毒的联系;糖代谢紊乱与糖尿病;脂代谢与高脂血症及心血管疾病的关系;蛋白质代谢与肝性脑昏迷;核酸代谢与痛风症;基因突变与遗传性疾病的发生等等。同时, 还可以穿插一些趣味生化知识, 比如为什么女性化妆品中要添加GSH、SOD, 婴儿补钙要适度的晒太阳, 送长辈营养品时应选择富含哪几种必需氨基酸的蛋白营养液, 农药中毒的处理方法、蛇毒中毒机理等的生化基础知识, 人的寿命长短与端粒、端粒酶的关系等等。通过这些例子, 可以把复杂的问题变得通俗易懂, 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 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4]。

4 结合生理学的系统论进行生化课程教学

由于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的教学内容有部分重复或上下游可以衔接, 我们也尝试设计和生理学课程教师一起, 把某些教学内容打通, 以某一系统为整体, 把生化与生理揉在一起教学, 打破原有的分段、分学科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围绕系统、器官有一个完整的理论学习过程, 提高学习效率。例如, 针对血液循环系统, 我们围绕红细胞重点介绍它的红细胞的结构、形态功能等内容的同时, 给学生传授红细胞生成成熟过程, 需要哪些重要元素 (维生素、铁、叶酸) , 还受到哪些物质的调控, 为什么它的能量代谢过程仅依赖糖酵解来完成, 一旦出现血红蛋白一级结构出现点改变进而导致镰刀型细胞贫血病, 其临床表现与发病的分子机理。这样的教学内容整合, 可以使得学生沿着某一生理系统系统化的学习其来龙去脉, 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5 扩展多媒体手段在生化实验教学中应用

生物化学实验课程内容多, 涉及面广, 不同专业的侧重点不同, 开展的实验内容差别较大。以前学校多采用板书和投影方式进行授课, 色彩单调, 内容单一,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反复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但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经常出错, 因为学生实验前无法把教师讲解的内容与具体的操作结合起来。我们设计在进行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引入多媒体手段, 通过视频让学生更直观、更具体的了解生物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能够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 便于学生学习记忆和实际操作。我们还通过多媒体示范生化实验数据的一些常规处理方法, 例如酶的米氏常数的测定中动力学曲线的绘制、蛋白质定量中标准曲线的制作等, 使实验教学更贴近实际的研究工作, 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 为学生将来的毕业论文书写、实习打下基础。我们还计划把一些周期较长、实际无法开设的实验, 先做成视频动画, 让学生带回去观看学习, 然后撰写实验过程, 总结实验技能, 并提出自己的建议与完善方法, 进一步丰富学生课外的实验教学内容, 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6 结论

基于无锡医学院新办临床医学专业的小班精英化教学模式, 我们结合国内专业教育发展特点和对高层次医学人才需求, 通过上述系统化的教学改革, 探索出一套医学专业生化课程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并以系统为主线打通部分交叉学科的教学内容, 为今后建设成一流的卓越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摘要:为了提高生物化学教学质量, 依据我院现有的精英化教学模式, 对生物化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实验教学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性改革, 收到了理想的效果。我们通过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现代教学方法和模式相结合, 通过理论课教学和实验教学方式双重改革, 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关键词:生物化学,教学方法,PBL教学法

参考文献

[1]查锡良, 药立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8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13-28.

[2]Thurley P, Dennick R.Problem-based learning and radiology[J].Clin Radiol, 2008, 63 (6) :623-628.

[3]肖建勇.问题引导式教学法在生物化学中的应用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 2012, 14 (2) :92-93.

上一篇:组建基层工会工作程序下一篇:新概念英语1课后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