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改革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力

2022-09-11

长期以来, 我国体育教学基本上是沿着一套老模式, 即“老师牵着学生鼻子”。这种被动教学观一直统治着课堂, 因而使体育课变得单调枯燥, 严肃有余, 活泼不足。这种教学模式不可能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学生的个性和能力也不会得到很好的培养和发展。

面对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 培养21世纪的一代新人, 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应该发生巨大变化, 从“阶段性”转向“终身性”。有鉴于此, 教育的根本目标由“培养单一的人才”向“培养有多项的创新能力, 身心健康的人才”转变。因为体育本身就具有创造性, 培养学生创造性和学习主动性就成为体育教学的新模式。

一、创造力与体育教学的关系

创造力与体育教学的关系十分密切, 创造力就是指一种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人的创造力是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和锻炼得来的, 它受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 其中教育的影响是最重要的因素。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 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学生的身体锻炼好了, 运动力就强, 运动力越强, 竞技创造力就越强。

科学研究表明, 人的创造力与知识能力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而体育的最大特点是充分利用各种感觉器官, 在一定时空内学习体育运动技能, 竞技技术。这就需要敏锐的观察力, 良好的记忆力和注意力, 丰富的想象力和顽强的意志力, 这些又恰恰与相关知识紧密相连。

二、体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一) 效果取得, 激趣在先

课的开始,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 可设计一些精彩的舞蹈, 或讲故事, 或激将法, 以激励学生的积极性, 因为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

1、讲故事。

我执教1500米中长跑时, 教学开始之前讲了一个学生参加县田径运动会1500米比赛的故事:我校六 (3) 班杨志同学, 比赛中出现了极限反应摔倒了, 膝关节鲜血直流, 但他爬起来忍着疼痛, 继续跑完了全程, 终于取得了大足县第13届田径运动会小学组1500米第一名。在这样的激励作用下, 接下来同学们在1500米跑的途中即使感到有点极限反应或受伤, 都毫不畏惧, 毫不放弃。课前就具备了不屈不挠, 顽强拼搏的思想准备。

2、激将法。

“谁按老师要求的准备活动做得好, 谁取得的1500米成绩就最佳, 跑完了1500米的学生就评为我校的最佳运动员。”激发学生认真做好长跑的准备活动, 避免途中意外伤害发生。在我执教六年级体育教材第九课, 为了完成25米往返跑和《传递实心球比赛》游戏的教学。首先, 我就采用了自编的拍手舞《感到幸福, 你就拍拍手》, 为了激发学生, 我大声说道:“今天我会与你们一起跳舞了。”同学们的兴趣马上就激发起来了, 在音乐的伴奏下, 我们一边唱, 一边跳, 激情非常高, 学生们都感到没有一点心理压力。这样做准备活动与过去绕跑道跑几圈, 做几节广播操的准备活动, 效果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二) 玩中求学, 寓练于玩

课中以游戏方式进行教学, 例如:六年级的第九课25米往返跑和游戏《传递实心球》。为了完成25米往返跑的教学任务, 达到更好的效果, 我用两个游戏进行25米往返跑的教学。

1、《叫号赛跑游戏》, 老师把学生分为4路纵队, 编好学生所站的号位, 听老师叫号赛跑。当学生听到自己的号时, 快速跑到对面25米处摸墙壁, 然后再返回原来的位置, 先到位置的同学给予表扬, 最后一名到位的同学就做下蹲五次。以此来激励所有学生在课中尽全力快速25米往返跑, 掌握好25米往返跑的动作要领和技术, 避免偷懒的现象出现。

2、《25米往返跑击手掌接力比赛》。采用把学生分成甲乙两组, 三战二胜, 胜者组, 给予表扬;败者组, 全组学生做下蹲五次。用这样的方法有以下好处:一是培养了学生的共同努力团结进取的精神和集体主义的思想;二是大的运动量也上去了, 下肢力量也得到了强化训练, 用两个游戏完成25米往返跑的教学, 对跑的专项训练也是一种方法的完善。

3、辅助教材《传递实心球比赛》游戏, 采用一次比赛完成。着重强调指出, 要求同学们必须把实心球从头上、胯下传给后面的同学, 传递实心球时不能掉在地上, 球失手者为败组。谁掉了球, 谁就替全组学生做下蹲十次, 或唱歌一首。这样学生进行了25米往返跑后, 接着进行传递实心球比赛, 哪怕再疲劳、再累, 可在游戏中也会全神贯注地传好手中的球, 从而传递实心球的协调性、技巧性也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必要时, 在课中老师还可与同学们一起进行活动, 以身作则, 用正确、优美的示范动作来引导学生, 活动中学生也会模仿老师, 这样学生就会渐渐地掌握课中, 体育各项目的基本技能、技巧、技术。一堂课下来, 学生哪怕运动量大一点, 也会承受得了。

(三) 结束整理, 轻松愉快

当体育课快结束时, 可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做整理运动。1、猜拳舞;2、简易舞蹈;3、摸面部器官;4、猜估谜语;5、笑话, 智力问答…… (1) 例如:六年级9课25米往返跑, 下肢训练较强, 就可采用2×8拍, 全班手牵手简易舞蹈踏跳; (2) 也可采用二人为一组, 猜拳“石头、剪子、布”。为了提高趣味性, 败者拍打胜者大小腿一次。 (3) 上肢运动量训练较强的课, 可进行二人一组结合, 摸面部五官, 一人喊, 一人摸, 可重复进行一次, 以训练学生的灵敏性, 错了的学生必须装怪像一次, 或者轻轻摇甩胜者手臂, 反复轮换进行; (4) 有时, 老师还可采用猜估谜语, 智力方面的问答, 如:沙漠里为什么没有鲜花?三石六口缸, 为什么只能用九只船来装等等。例如:我执教六年级课时, 我就采用了2×8拍的简易舞蹈, 接着提出问题:“同学们, 你们学习了自然课, 你们可知道日常生活中跳得最高的是什么虫?”同学会异口同声地回答是跳蚤!接着学生们开怀大笑起来。通过这许多有趣的方法, 能使同学们的身心、肌肉、关节, 在一遍遍笑声中得到了放松, 是体育教学改革中已被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2、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最积极的教学因素, 在体育教学中更应该注意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去思考问题, 继而培养其积极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 提问重在引导, 贵在善问和会问。我们在备课中, 即要做好体育动作技术的讲解示范, 锻炼时的保护方法, 也要使学生加深对体育动作技术的理解, 形成动作巩固定型, 还必须进行适当的提问。通过提问, 启发了学生思维, 让学生凭借已知探索未知, 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逐渐达到释疑解惑之目的, 实现知识的迁移和智力的飞跃。学生只有在体育课中, 不断学习各种运动知识, 与技术之间的联系, 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创造力。在体育课中传授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与技能、技巧、技术之间既有内在联系, 又有其本质的区别。因此, 学生学习体育运动的技术动作时, 可以通过增加一些动作形象的方法来完成。因为想象是人在原有感知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 是一定的感知形象的思维基础。所以教学中, 增加一些外界的感知形象刺激, 就能为想象思维提供平台, 也是提高想象思维的一个十分重要方法。因此, 体育课中, 老师应多做示范, 采用现代信息技术, 远程教育, 制作体育课件, 运用多媒休教学, 让学生直观国内外体育大赛, 少儿游戏, 跳绳, 体操实况等。这样才能使学生明确所学技能的表象特征和内部联系, 为培养学生积极的创造性思维奠定基础, 达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的最终目的。

三、创建一个和谐的育人环境

1、要努力创建一个和谐的育人环境, 促进学生乐中求学。老师要钻研体育教学, 热爱学生。把微笑带进课堂, 教态自然, 服装整洁, 和蔼可亲, 语言生动、形象、富于儿童化。这样有助于吸引学生, 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 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运动的各项技能。例如, 我在教前后滚翻时, 把这个动作比喻为皮球滚动, 学生联想到运球中的圆球, 练习时就注意做出低头, 团身、屈腿的动作, 自然就能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尽可能给学生提供选择练习的条件, 独立锻炼的时间。课堂上要有笑声, 有歌声, 有掌声, 气氛热烈、欢快而活泼。

3、在教材内容上, 要注意针对学生的实际, 科学合理地安排体育课堂教学, 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根据各校学生的体育基础, 身体素质, 兴趣, 爱好, 少年儿童年龄段的生理特征, 生长发育规律, 身体差异进行安排, 即要考虑到锻炼身体的实效性和价值, 又要考虑到学生身体发展的全面性。

4、在教学结构上, 要避免程式化, 要冲破几十年如一日的旧模式。在各教学过程间的衔接上, 要和谐统一, 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生个性的发展, 创造一种和谐的气氛, 利用不同的组织形式, 采纳德、语、数、音、美各学科之长, 与体育教学汇成一股教育合力, 运用于教学中。使体育教学变得更加新颖、活跃, 学生的体育成绩必能大大提高, 达到体育教学改革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目的。

摘要: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应该发生巨大变化, 从“阶段性”转向“终身性”。有鉴于此, 教育的根本目标。应由“培养单一的人才”向“培养有多项创造能力, 身心健康的人才”转变。

关键词:体育教学改革,创造力与体育教学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建和谐的育人环境

上一篇:小户型住宅空间设计方法探讨下一篇:包装盒型结构设计教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