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024-06-26

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精选11篇)

篇1: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宝应县画川初级中学

何德君

作文的关键在于选材和立意,选材和立意又贵在求新。然而,学生作文常常人云亦云,千篇一律。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由于人们的思维常常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换句话说,是由于习惯性思维、定向思维的影响。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思考一个问题时,我们的思路往往重复同样的途径„„习惯性思维程序的造成,就好像条件反射的形成一样。”因此,要想让学生写出新意迭出的佳作来,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笔者以为,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相对于顺向思维,总是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探索,然后在探索中选择新思想,创立新形象。如写一件事,先写结果,再回溯起因、经过,最后又回到结果,这便是倒叙。议论文也不一定都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认识顺序写,思路也可以打破常规。如写“说谎”这一话题,有时为了不让对方难堪,或者让对方乐意接受,于是就拿出了“美丽的谎言”;如妈妈吃鱼头鱼尾,把中段的鱼肉让孩子吃,她偏说“我就喜欢吃鱼头鱼尾”;鲁迅明明要弃医从文,偏对老师说,要改学生物,老师教的医学知识还是派得上用场的。因此“说谎”不见得都不好,要看“说”的什么“谎”,要看“说谎”的思想背景和真正目的。又如考虑“遗憾”这个话题,有个学生却以“无憾之憾”为标题,他认为一生都没有遗憾,一切都如意,没经历什么坎坷,生活平静得如死水,这本身就是一大遗憾。诸如此类,大千世界中人们已形成褒贬定势的事物,我们可以就许多问题引导学生唱一下对台戏。如写牵牛花,可以赞美它不妄于现状,不甘心埋没于茅草荆棘之中,勇于攀登,奋发向上的精神;也可以逆向思考,讽刺它靠攀缘树干往上爬,分明是不能自立的软骨头。写柳树,可以赞美它不择土质,落地生根的“志在四方”的精神;也可以逆向思考,批评它随风摇摆,没有坚定的立场。

二、培养学生多方向多角度的发散思维

多方向多角度的发散思维训练,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方法。它是一种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去探索新的远景,去追求多样的思维。指导学生多方向多角度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即组织学生从某一事物多种不同的侧面去描写事物,刻画人物,说明事理,发表观点,这既是写好文章的关键,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发散思维需要联想。不论写抒情性散文,还是写议论性散文,往往不能局限于一人、一事、一物。作者要抓住某人、某事、某物的本质特征或象征意义产生联想。由人联想到物,或由物联想到人,或由物、人联想到社会„„作者可以说古道今,由此及彼,借题发挥,通过联想,文章才能有水平升华的高度。

如以“考试”为例,可以从课内科学文化知识和能力的考试,联想到思想、品德、意志等方面的考试,人生时时有考试,更多的是为人处世的考试,社会就是大考场。这样的构思,思路开阔,容易出新。如写“学费”,一般学生可能会在“学校规定的学生在校学习应缴的费用”或“个人求学的费用”上做文章。其实,花钱学到经验、教训,或学到某种美德,交出这学费也是很值得的。又如写在江河上逆水游泳,联想到拼搏精神,联想到学习要有坚强的毅力,否则非进则退;如写“网”,可以联想到社会人际关系中种种无形的“网”,也可以联想到要冲破这张“网”,就需要决心和智慧,等等;如写“锁”,从门上的“锁”,想到禁锢在人们精神上的“锁”。再比如“镜子”这个话题,可以从“邹忌窥镜”谈起,进而联想到我们要经常照镜子,发现缺点,予以改正,也可以从“高堂明镜悲白发”的诗句,领悟到必须抓紧少年时勤奋学习的道理;可以从唐太宗“长宝三镜,用防己过”的名言入手抒发情怀;也可以谈镜子的功用,联想现实生活中具有镜子性格的人。

三、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

辩证法是我们认识事物,客观地评判事物的一个重要思想武器。教会学生辨证思维同样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在议论文写作中尤为重要。

在审题立意上,要有辩证法。例如点与面、偏与全、美与丑、正与反、好与坏、个别与整体、特殊与一般、进与退、利与害、纪律与自由、成功与失败、崇高与卑鄙、谦虚与骄傲等,不能顾此失彼,以偏概全。培养学生客观地、全面地、本质地分析各种问题,对于促进学生的思维逐渐向成熟的方向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论证问题时,要一分为二,富于辩证法。例如90-年一篇高考作文《“花”与“刺”》,文中这样写道:“花”正如那些赞美之词,而“刺”正像那些逆耳忠言和劝告。阿谀奉承尽管使你心满意足,然而它却使你沉迷于过去的业绩,留恋于过去,失去创新的锐气,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问题。而“刺”虽然使你疼痛,但它却使你惊醒,催人自察,正确看待自己的成绩和缺点。

当然,不管是逆向思维还是发散思维、辨证思维,都要遵循认识规律。只要我们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就一定会写出标新立异的好文章来。

篇2: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美国人拉玛说过:“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最主要的竞争力,没有创造性思维,势必会在竞争中失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收益颇丰。

一、巧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习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而强烈的求知欲可使学生积极地探索。学生有对所学知识达到入迷的程度,才会产生灵感,才能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内在动力。这就要求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既有启发性又有趣味性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对作文的渴望和热情,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高度的激发状态,达到不吐不快的境界。巧用媒体,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能改变过去把作文当成是一个沉重包袱的畏惧情绪,从而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在广阔的思维空间中驰骋,写出更好的文章。如:为了写好一种植物,上课时,我首先播放了一段“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的镜头,再播放了场里的情况,大家所见的植物多不胜数,听着解说员的解说,对那些珍稀植物真好奇极了,唤起了学生想方设法要弄清该植物和把看到的告之于众的欲望,激发了写作的兴趣。又如:写表扬稿前,我把事先录制好的有关同学们热心帮助别人,拾金不昧,为同学、老人送温暖等的感人场面重现在大家的面前,同学心中除了有敬佩之意,不约而同地表示要写一份表扬稿表扬一下这些身边的好榜样。可见,巧妙地使用媒体,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造欲望。如:在写《一次有意义的活动》中,我们录制了学生篮球比赛的全过程,并编辑、剪接好配上字幕制成软件,上课时学生在各自的计算机屏幕上自由观察动态画面,主动地接受信息,不知不觉地融入到比赛的全过程中,活动的开始、经过、结果更清楚无遗,场内、场外热闹气氛,同学们一言一行更令人兴奋,激起了写作愿望。当学生写作时要重点描写某位运动员,可以单击按键与该运动员有关的画面又重新出现在眼前,便于更细致地观察写出逼真的场面。

二、倡导批判精神,激活学生创新的潜能

批判性是创造性思维的特征之一。创造性思维的生命力在于怀疑和批判。没有怀疑和批判就不会有创造。创造型人才就是有怀疑和批判精神、开拓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在作文教学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往往是多向思维,这种思维苗头,虽然稚嫩,却颇具生命力,不可轻易否认与扼杀,对于其中蕴含的怀疑批判精神应予以倡导。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把握时机,引导学生不要“迷信”前人既成的定势,敢于向权威挑战,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鼓励学生在写作中敢于评判前人的得失。这样,作为写作主体的学生,只有对所要写的对象、对写作活动本身有真情实感,有自己的看法,作文才不致于落入窠臼。

怎样把握时机呢?教师要千方百计使学生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前人的感受作对比,使他们在头脑里产生激烈的碰撞,然后接纳一个自己认为可以接受的主张,把它“外化”出来,作文自然有其创造性,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换角度”思考,运用“批判的眼光”思考,让学生获得与众不同的思维方法。从选材来看,异向思维就是一个新路子。例如:写《我的一家》,大多数学生都可能会写家庭的和睦幸福、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等。如果反向写家庭父母之间,妈妈和奶奶之间的“摩擦”,希望自己的家庭和谐起来,这将会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又如:写《我们的学校》,要求通过对学校人、事、景物的具体描写来反映学校的美。大多数学生只会写校园的景色美、校园里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教师工作认真负责等等。如果采取“反弹琵琶”的思维方式,抓住学校的一些不良现象进行批评并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既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我每接新班时,就给学生强调:先学别人作文的优点,再用批判的眼光互相指出作文中的缺点,提出改进意见。教师评出优秀习作让学生评赏,与自已的作文比较。对带有共性错误提出来让大家分析、比较,总结出教训,拟定修改方案。然后,重点指导学生独立分析自已的作文,综合同学、老师意见,学习运用人家作文优点,改出高质量的作文。这样也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凭借想象,拓宽学生创新的空间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品质,通俗地说,就是引导、鼓励孩子们想得远些,想得快些,想得与自己过去不一样,想得与别人不一样;因此需要给孩子一个宽阔的思维空间。所谓思维空间的“宽阔”,就是可以随意地想,甚至可以想入非非,想错了也无妨,不受约束,没有规定,不需剪裁,让儿童的思维活动都在无拘无束中自由自在地进行。

优化的情境,本身的美感,意境的广远,情感的驱动,则是最适宜儿童想天说地的宽阔的思维空间,都会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想象,神往。凭借想象,孩子同样可以“视通万里”、“思接千载”。例如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后,为了加深孩子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激发孩子们对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关爱,体验今天生活的幸福,我让孩子们写了《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的想象性作文。当孩子们说到希望卖火柴的小女孩在什么时候来到我们中间时,一个个马上联想到他们觉得特别美好的日子:“我希望她在除夕之夜来”,“我想让她在我过生日那天来”,“最好在八月中秋来,”;于是又想到“六一儿童节来,我们一起欢度节日”,“在我们春游的时候来,让她和我们一起去找春天”;当讨论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我们怎么接待她时,孩子们更是动情了,有说“如果在大雪纷飞的时候来,我给她穿上新棉袄,新皮靴”“节日里来,我要送她一份精美的礼品”“我要把她当作妹妹,和她一起去上学”„„真情的交融,培养起孩子善良美好的情感,在孩子们真心地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关爱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同时,想象的翅膀也随之展开了,他们求异的思维品质也得到发展。

有一次,我让学生看完杂技表演后写一篇日记,大部分同学是写杂技表演的过程,千篇一律,于是我就启发:“看了这场表演,难道你的内心没有一种冲动,没有什么幻想?础,还可以写什么文章呢?”听到这个奇怪的问题,学生们有的互相对视,有的窃笑。看来他们中有不好意思发表“幼稚想法”的人,我赶紧鼓励道:“你想到了什么就尽管说出来,有自己想法的同学才是最有创造性的人。”过了一会儿,一学生缓缓站起:“能不能以《假如我会变魔术》为题来写我的心愿——为受灾人民变衣服和食品,让他们免受饥饿和寒冷的威胁?”“奇妙的想法!可贵的爱心!你的思维真活跃,真了不起!”此后,学生互相从别人的思维中受到启发。尤其是《我愿做“小丑”》,写“小丑”将苦闷藏于胸,把欢乐带给人们的精神,思路新颖,立意深刻,与众不同。

四 .冲破定势,插上学生思维的翅膀

学生作文为什么会出现众多的雷同现象?这与学生作文时的思维定势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习作时,要引导学生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把作文训练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有机结合起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变换角度,学会多向立意,多方选材,力争写出富有创新性的文章。例如:以《我的家》为题,可进行如下发散性立意:(1)家是你流浪在外最想念的地方,是你碰到挫折最觉得温暖的地方;(2)家是快乐时的安乐窝,痛苦时的避难所;(3)家是地球上最安全的所在,为我们遮挡着风风雨雨;(4)家是一座不须戴面具的舞台,每个人都可以在此自由表演;(5)家是喜怒哀乐的储藏室,当你失去它,才知道它的可爱。再如以《朋友》为例,从体裁上可以写记事、写人、抒情散文、小议论文、诗歌等,选材料的时候,可以从时间、空间、含义三方面来写,如:时间上,可写以前的朋友,也可写现在的朋友。或年轻的朋友或年老的朋友。从空间看可写乡村的朋友,也可写城镇的朋友。从含义看可写写有生命的朋友,也可以没有生命的朋友。学生能从不同角度思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又发展了创造性思维。

五、感受审美愉悦,培育学生创新的土壤

篇3: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 学生的思维模式过于单一, 以致他们的写作思路受到拘限, 难以拓展。

(2)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缺乏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因此, 语文教师要想提高作文教学水平, 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作文思维创新能力。作文思维创新, 能使文章思想独到、新颖而深刻。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求异思维是作文创新思维的基础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它是一种在定点基础上的发散型思维模式。它具有独创性、多样性、灵活性、新颖性, 对于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 阅读《南郭处士》, 要求学生自拟题目写一篇读后感。大多数学生都会从批判南郭先生的角度去写, 批评他不学无术、滥竽充数。结果读后感千篇一律, 没有创意。假如思维逆转, 学生能从讽刺齐宣王的视觉去思考, 讽刺他用人不当, 岂不妙笔生花。所以, 如果一个人只会按一种固定的方式思考和处理问题是无法产生创新意识的。因此,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围绕文题多角度、多侧面地求异思考, 深入挖掘题目的含义, 从而使学生独辟蹊径, 标新立异, 写出有新意, 写出有创见性的文章。

二、想象思维是作文创新思维的翅膀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 可以说想象是作文创新的翅膀。正是在作文中有了想象, 作文才有了灵气, 才充满了活力, 才孕育了生活的醇香。丰富的想象是作文创新的必要条件。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就是想象的结果, 这首诗美就美在它的美妙神奇的想象。诗人运用想象, 由明星想到空中, 由空中想到街市, 由街市想到珍奇, 由天河想到牛郎、织女。想象手法的运用不仅开拓了读者的思维空间, 而且还赋予诗歌浓厚幻想的浪漫主义色彩, 同时还使诗的意境深远隽永。

三、联想思维是作文创新思维的材料加工厂

联想是创造的加工厂, 有了联想, 就可以把世间万物联系起来, 从而使思维更活跃, 作者的眼界更开阔, 文章的内容更充实, 构思更精巧, 语言更生动。联想能触发作者的思想情感并能拓展作文思路。例如: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 的确是平凡的。然而联想使作家茅盾的内心产生了震动:它那笔直的树干, 一律向上的丫枝, 对抗西北风的特征, 不正象征了北方农民那种朴实、团结、坚强不屈的精神吗?于是散文名篇《白杨礼赞》诞生了。《周总理, 你在哪里》一诗里, 呼唤、寻找、回答都是艺术想象和联想, 几呼几答, 跌宕多姿, 使文章思路开阔, 主旨鲜明, 思绪如长江、大海, 滔滔不绝。作文离不开联想。有了联想, 作文的思路就像长上了翅膀, 可以跨越时间限制, 冲破空间的阻隔, 反映无限广阔的生活天地。缺乏联想, 作文的思路就会拘泥于眼前的生活, 冲不破时空的限制, 反映生活的天地必然狭窄。

四、生活是作文创新思维的源泉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流, 泉源丰盈, 溪流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青年诗人东篱在自序中说:生活永远是伟大的至高无上的导师, 它博大、厚重而深邃, 我们的写作根本无法穷尽所有生活和生活的一切, 我们倾其所能也只能揭示一部分生活、一部分事物、一部分世界、一部分存在。叶圣陶老先生和诗人东篱的话表明, 作文的创新内容需要汲取生活中的新的素材, 新的思想, 新的血液。在《红楼梦》这一本书里面, 许多主要人物的原型都来自于作者曹雪芹的家庭人员。贾府的由盛转衰的历史就是曹雪芹的家族由盛转衰的历史。要想使自己的作文富有创新精神, 就需要经常体验、感悟生机盎然, 丰富多彩的生活。因此, 作文创新思维的培养和生成主要取决于我们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感悟和理解能力。离开了生活, 作文创新就如同无水之鱼, 会失去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现代语文 (教学研究) .2006, (9) .

篇4: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何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充分展开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呢?

一、学会发散思维——“横看成岭侧成峰”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它要求重新组织概念,以便产生某种新的东西。创造性思维不同于一般思维,其主要特征是发散性,那么什么是发散思维呢?发散思维是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以寻找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

那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呢?

在审题时运用发散思维,开拓写作思路。如有些作文的题目往往以词的形式出现,题目涵盖的内容非常宽泛,学生在写作时往往不易把握,这时如果运用发散思维来审题,写作时便能豁然开朗。我们可以给这些题目加上一些条件进行限制,其内容就能更明显、更具体地表现出来,这样就能很好地把握要写的内容。比如《园丁》可变为“城市的美容师——园丁”“辛勤培养祖国花朵的园丁——老师”“园丁颂——记我的老师二三事”;又如,“春天”可变为“艺术的春天”“科学的春天”“春天——播种的季节”“充满希望的季节——春天”等,这样,每个题目的外延更小,主题更明确,不至于太过宽泛而令人无从下手。

在立意时运用发散思维,使立意鲜明而新颖。我曾给学生提供了一则众所周知的寓言《滥竽充数》,让学生根据这则寓言的内容畅想立意,学生积极思考,从不同角的度提出了几个论点:A.滥竽能够充数,联想到官僚主义是产生南郭先生之流的土壤;B.从南郭先生冒充内行最终露出马脚,可以联想到不论学习或者办事,不能不懂装懂、弄虚作假,而应扎扎实实,虚心求教,掌握真本领;C.从南郭先生最终落荒而逃的可悲下场,可以联想到人贵有自知之明等。

在作文的形式和写法上运用发散思维。在写作过程中,很多学生习惯写记叙文,通过写人、记事来表达中心,抒发感情,其实,对于同一主题的作文来说,如果能注意形式的变化、叙事手法的变化,也会使文章增色不少。比如我给学生布置了一篇《感受亲情》的文章,很多学生都选取了生活中的一件事,并通过亲人对自己的关心写出了自己对亲情的感受,是典型的记叙文。但有个学生采用书信体,倾诉了对母亲的一片深情,让人读来感觉真实而亲切。有个学生采用小标题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自己体验到的亲情,不仅形式新颖,而且将亲情具体化。在写作文时,大胆尝试不同的作文形式和写法,可以使文章新颖独特。

二、运用求异思维——永远的万花筒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运用同向思维(即一种定式)方式,使学生思想僵化,不敢创新,不敢越雷池一步。比如,写教师必定是深夜工作,带病上课,儿子有病不能回家照顾;写新年必定是放鞭炮、吃饺子、走亲访友,这些已经成为学生写作文的主要内容和程式。倡导求异思维,就是要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从不寻常的独特视角来思考问题,“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习作。

那么,在写作时,怎样运用求异思维呢?

顺向思考,辩证求异。在写作中,作者对已有的定论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正是使文章出新的途径之一。比如“勤学苦练”“苦练”早成思维定势,倘能化“苦练”为“巧练”,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把自我从巨大的精神压力下解脱出来岂不更好?人们常说逆境可以磨练自己的意志,这只是问题的一面,倘能看出“顺境更容易让人脱颖而出”岂不同样难能可贵?对“开卷有益”这个观点,初看似乎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但是如果从旧的思维定势中跳出来,再深入思考这样的问题:开卷一定有益吗?开什么卷才有益?开哪些卷没有益?怎样开卷才有益?在似乎无疑问处发掘问题,并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便可得出较有新意的见解。

逆向思考,反面求异。所谓逆向思维,即克服思维定势,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思索,从而显露出新的思想,塑造新的形象。逆向思维具有挑战性,运用得好常常能出奇制胜。“反弹”就是逆向思维在写作中的运用。“反弹”就是从某观点的对立角度去确立新观点,去阐发新见解,即反其意而用之,是求异思维的一种形式和结果,是经过多种多样方法的求异后,最终确定了朝原来的信息相反(或相对)的方向发展的一种表现。在写作时运用“反弹”,文章会有新的意境,发人深省。

比如过去人们一直把“管宁割席”作为不慕虚荣、不贪金钱的高贵品质来大加赞赏,而有一个学生则运用求异法写了一篇《从“管宁割席”说开去》,从另一个角度指出管宁应该积极帮助有缺点和错误的朋友,提高其思想认识,而不应该“一刀两段”。文章别出心裁,很有新意。又如“这山望着那山高”,本来含有贬义,是指责那些见异思迁、朝三暮四的人,有一位学生却敢于从新的角度进行质疑:难道“这山望着那山高”不对吗?人类不就是因为不满足而不断攀登才进步的吗?由此进行逆向思维,他以“把眼光投向高山”为题写了一篇议论文,文中对此话赋予了新意,赞扬了不断进取的精神,并以鲁迅弃医从文、冯骥才弃球习文为例,论证了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使文章具有了时代新意。

篇5: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力主要指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思想、新事物的能力”。创造能力人皆有之,中国有句古语:“神仙本是凡人造”,这句古语道出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创造力是作为智慧生物的人类普通具有的才能。对于一切正常健康的人来说,不论性别、年龄、民族、出身、学历职务等等,都具有创造能力,只是不同层次的人在创造力的高低主存在着不同的差异。那么对于小学生来说,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我们普遍关心和值得关注的问题。在此,谈一谈如何在小学剪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剪纸兴趣

牛顿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使学生的剪纸技巧得到发展,重要的是要激起学生对剪纸的兴趣,只有学生对剪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才会主动的参与其中,积极的用眼去观察,用心支感悟,动脑思考,动手制作,并积极探索,这样就能促进学生的剪纸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提高,在剪纸教学中,我们不能采取强制性的教学方法约束学生,训练学生,因为这样做不仅不能激起学生对剪纸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反而会使学生对学习剪纸感到压抑,厌倦和产生畏惧心理,所以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剪纸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和身心特点,采取各种有趣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剪纸兴趣,让学生以轻松、愉悦的心情投入到剪纸活动中一来,从而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

二、创造良好的剪纸环境

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剪纸学习环境是学生学好剪纸的必要条件之一,如果没有一个适宜学生自主活动和自我表现的环境,学生的剪纸才能就得不到充分的培养、发展。

首先要具备必要的物质环境。物质环境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基础,我们在剪纸活动中一是要与学生家长作好勾通,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剪刀、手工纸等必备工具;二是教师要为学生准备充足的辅助材料。如颜料,各种图案资料等,通过适当的辅助材料的提供,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引导学生剪出较高水平的作品,从而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培养。

其次是精神环境的营造。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自由,且利于交流的氛围是萌发学生创新精神的特别需求,作为教师,我们要满足、尊重幼儿的这种心理需求,注意给学生创设能充分自主探索与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我们在平时指导学生学生剪纸的过程中,要常鼓励学生毫无拘束地表现自己的内心情感,重视学生的个性及艺术创作,及时给予表扬。如你剪的这只老鼠太可爱了,你能到台前展示给同学欣赏一下吗?我们在教学中给予学生创作作品被认可的快乐,使他们由此更加喜欢剪纸活动,更富有创造的勇气。

三、适时指导、鼓励创新

在剪纸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为出发点来指导学生剪纸,运用各种有效的指导方式,使学生有发挥自己积极性、主动性的机会。如在学剪窗花时,没有形状、花纹的限制,可以随心所欲地剪,可学剪人物就不同了,人物的形象特征的体现就相对重要一些,这就需要在创造制作之前要有一定的构思,对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对学生的每一件作品我们都要加以肯定,遇到困难时,我们要稍加指导,使学生重新获得创作的热情,也有利于打开他们的创作思路。

创造能力与想象力的培养是对学生“脑”的锻炼。黑格尔说:“说到本领,我认为最重要的本领就是想象。”剪纸教学重要的一项就是培养学生的独创性。剪纸——究其本意是一种直接的创意。那么在剪纸教学活动中如何去帮助学生建立求新求变的创作思路呢?很多教师常要学生画得“跟老师的不一样”,“跟别的同学不一样”。需要个性空间的要求常常使孩子束手无策,我认为所谓“不一样”首先提倡了各自创新的作品不同于自己以前的创作,不满足于自己已经掌握的方法;其次,要把“不一样”具体化,明确化,如大变小,高变低,红变绿,左变右等。如用对称剪纸的方法剪鱼时,鼓励学生展开想象:不仅剪看到的鱼,海里的河里的鱼,还可剪想象中的鱼,可以剪改变鱼的各种形状,用夸张的手法剪出各种形态的心中想象的鱼,添加不同的花纹,然后添上各种装饰物,例水草、青蛙等等组成一幅幅的生态图,或组成百鱼图。每次教学结束时,教师把所有的作品都进行展示,引导儿童观赏那些技能高、具有创造性的作品,也要在一些不起眼的作品中发现其中的优点。当学生发现通过自己的创作表现出的事物是多么美好,由此带来的惊喜和成就感便成为学生继续进行创造的动力。

四、提供广阔的展示舞台

学校环境是一门隐性课程,它对学生的情绪、个性以及人格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为了培养学生对剪纸活动的兴趣,把学生的剪纸作品制作成相框、贺卡、工艺品等,用来装饰教室、楼道、橱窗、展板。为孩子们开辟了欣赏展示的天地,让他们充分欣赏剪纸的形式、造型,感知剪纸作品的语言。当学生们看到新奇作品时,都哇的叫了起来。有些甚至高兴地拍手,不停地赞美着。我们要充分利用身边的材料,努力创设一个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有童趣、有剪纸特征的艺术展示舞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剪纸活动的愿望,在创设环境的过程中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使师生的创造潜能得到了发展。

让我们用各种方式,勇于发掘孩子们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和谐的发展,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创造力开发读本》主编:王道渝重庆市人事局编印

篇6: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数学新课标》对数学中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划分为三个层次,即“了解”、“理解”和“会应用”。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了解”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的思想、化归的思想、类比的思想和函数的思想等。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应该使学生能够领悟到这些数学思想的应用,而且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思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为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必须研究思维活动的发展规律,研究思维的有关类型和功能、结构、内在联系及其在数学教学中所起的作用。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从这个角度讲,数学本身就是一种锻炼思维的手段。我们应充分利用数学的这种功能,把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的思维既有明确的目的方向,又有自己的见解;即有广阔的思路,又能揭露问题的实质;既敢于创新,又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这一方面,可以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在情景问题设置、例题设置、作业设置这三个方面,要层层铺垫、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思维的合理性、严密性、完整性,使每个学生都有所获。遵循认识规律,把握教学原则,实施创新教育。

篇7: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内容提要:思维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主要心理过程,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课堂的灵魂所在,小学思品教学中,多形式、多渠道地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是德育教学的重要环节,课堂中很好的把握契机,促成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就会使德育教学精彩纷呈。

关键词:德育 ;新课标 ;思想品德; 创新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需要的是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即具有创造思维能力的人。那么,如何在德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巧妙设问,激发创新欲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教学的心脏,它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课程标准》中指出:“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它旨在发展儿童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让儿童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教学实践表明,当学生出现疑问时就会引起他们积极思考,创新的欲望就会十分强烈。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切实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火花,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起学生求知的强烈愿望,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去探索规律,给学生更多的想象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的情境,有时可故意设置障碍,让学生“遭遇”新问题,发现新问题,引发创新欲望,点燃创新的火花。在教学《团结力量大》一课时,我让每位学生用自己事先准备的20根同样的棉线,试着用力拉。先拿出10根,一根一根地拉,结果棉线很容易被拉断。然后再让学生拿出10根同样的棉线拧成一股绳,用力拉,可是无论如何也拉不断。于是,学生对这两种不同的结果,就产生了疑问,大家都很想弄明白其中的道理。此时,我没有直接告诉他们道理,而是让同桌互相讨论,为什么会产生这两种不同的结果?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思考与探讨,学生 认识到:一根棉线力量小,容易拉断,许多根棉线合在一起力量大,不容易拉断。学生初步感悟到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像这样,真正使学生置身于“再创造”的情境中,改变了过去那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观看,教师画了“道”,学生跟着“走”的灌输式教学形式,切实地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全方位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探索问题的兴趣、能力和创新意识。

疑问是思维的火种,他可以促进思维展开、蔓延,要创新,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而要发现问题,要有质疑习惯。质疑问难本身就蕴含思维的火花,也是创新的起点。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经常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题。我们要善于激疑,以启发他们的思维,使之茅塞顿开。

二、大胆求新,促进创新思维。

《课程标准》中所指:“讨论是最常用的儿童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讨论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联系“思品”课程的特点,在教学中应注意把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课堂讨论相结合。如教学《节约水电》时,可联系实际针对我们身边一些不节约的行为,让学生从多方面去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所有方法。比如说2010年3月19日,当温总理到我们芳华镇菜官营村时,群众递水给总理,总理却说:“我不喝了,你们的水太珍贵了”。面对旱灾,总理是如此的坦然。学生经过讨论后,对节约水电,都想出了许多种方法。比如对于学校里的水龙头,有的学生认为,可在水池边写一块牌子,写上:请节约用水。有的则认为,再设计一个定水量的水龙头,水放到一定程度就停了。还有的希望水龙头能像门一样见人就开。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敢于大胆地说,使整个课堂成为学生交流、思维碰撞的活动场所。

三、打破思维定势,激发求异思维

求同思维是天性,所谓“人云亦云”,大部分人的求同思维非常活跃。但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求异思维更为重要,只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思路,才会有与众不同的创新精神。因此,教师要做到“教无定法”,在立足教学常规,对学生进行认识事物发展规律的求同教育的同时,从实际出发,运用启发式教学,发现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克服刻板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求异思维等思维能力,允许学生标新立异,大胆质疑,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提倡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想象,灵活变通。例如,在《司马光砸缸救人》一文中,讲到司马光与小朋友玩捉迷藏,一位小朋友不小心掉进盛满水的水缸里的时候,我们可以设问,“这时候如果你也在场,你会怎么办?”有的学生说去叫大人来救人,有的说可以用绳子来救,有的说把水缸推倒,还有的说砸缸,答案各不相同。我们应当鼓励各种不同的想法,往往更好的方法就在各种异想天开中产生。我们不能局限于砸缸的方法,要给其他救人的方法以充分的肯定,保护学生萌芽中的宝贵的发散思维

四、创设情境,发展创新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和感受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可利用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进行教学活动,这类活动是为了让儿童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等,而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景,令其经历的仿真性演习活动。活动的关键是让儿童获得体验,演技好坏并不重要。”为此,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创设生动和谐的氛围,并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多方位、多角度思考、讨论,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见解,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例如,教学《遵守交通规则,安安全全上学》时,我先启发学生讲讲上学路上要遵守哪些交通规则,再设置十字路口的情境,让学生轮流扮演交通民警,模拟上学路上可能遇到的情境。在不知不觉中,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提高。

又如教学《我爱花,我爱草》一课,我用课件作为教学辅助手段。画面:鲜艳的花朵因遭到采摘而流下伤心的眼泪;青青的草地因受到践踏而皱紧眉头;挺拔的小树因受到摇晃而奄奄一息,伴音(小树的自述):“我们是人类的朋友,我们美化环境,净化空气。可有些小朋友很淘气,经常摇晃我们的小弟弟,害得他们断了根、驼了背;还有些出孩子喜欢在我们身上刻刻划划,我们的伙伴经不起痛苦的折磨,渐渐死去。真叫人痛心呀!”同学们看着如此生动形象的画面,听着树木悲伤的诉说,很快进入我创设的情境,从而产生毁坏花草树木可耻,爱护花草树木光荣的情感。

五、运用赏识激励,使学生乐于创新

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赏识。”赏识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赏识可以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可以帮助学生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懦弱心理,树立自信心。当学生取得创造性的成果后,教师应当适时适当地给予鼓励和表扬,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和满足,培养学生形成自信、勇敢和勤奋的心理品质。这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积极的想法和独特的设想,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进取心,以赏识的态度,及时地真诚地给予鼓励,维持和巩固学生继续创造的欲望。在思品课中,可以结合课文,对发生在周边特别是学生群体中体现创新精神、勇敢精神、奋斗精神的事迹,与之比照,加以表扬鼓励,因为发生在身边的事更贴近生活,更有鞭策力,榜样作用更明显。在反复的赏识激励下,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造欲望,使创造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经常自然而然涌出的一种冲动。

六、走出课堂,拓展创新空间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所学的道德知识必须在日常生活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才能获得不竭的创新源泉。如教学《爱护公共环境卫生》一课,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明白要美化社会生活、必须爱护公共环境卫生。为此,课前我提醒学生有意识地在公共场所观察破坏公共环境的人和事,用简单的语句记下来或者画下来。课堂上,让学生一起交流课前所观察到得破坏行为,并展开讨论,课后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来到公共场所,捡废物、垃圾,劝阻破坏环境卫生的人,可对一些乱扔垃圾的人进行现场采访,或者张贴事先写好的标语。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不仅充分认识到爱护环境的重要性,而且在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光靠在教室里上一堂课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冲出课堂,走进社会。时间也不再局限于40分钟,课前,学生自己去公共场所观察、记录,使思想品德课上所要讨论的问题来源于生活。课上,学生讨论交流的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发自内心的真实感想,所扮演角色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无不发自内心。课后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捡一捡、劝一劝、写一写等活动中深化了道德认识,真正让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8: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创新,发散,联想,兴趣

发散性思维以其独特性、变通性及流畅性使学生在作文构思时获得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并不落俗套的效果。

一、让学生插上联想和想象的翅膀

当今好些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由于所处环境与城市截然不同,让他们进行丰富的联想必然会有一定的难度。俗话说“见多识广”,见得多就能够想象的多,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就应该借助已有的信息和已有的物象来开发学生的思维,或者用已学过的课文中的典型事例来启发他们。例如:《庖丁解牛》中梁惠王听了庖丁一席话,悟出了养生之道。养生与解牛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梁惠王却找到了两者之间的联系,这就是联想的结果。其道理浅显、具体生动,使文章具有趣味性和说服力。为此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写一些常见的事物来展开联想,叙心中之情。如宁夏一考生的满分作文《我是草,我有价值》构思奇特,利用比喻手法,把自己比作一棵小草,特殊的位置有着特殊的价值,从王昭君写到岳飞,一代又一代的英雄人物,从中可以看出小草的价值——见证历史。文章的题记更能发人深思,利用对偶句抒发作者心中的有志之言,文章结构严谨,富有创新思维。学习小作者发散思维的方法,可使学生思路活泼、浮想联翩。

在一次作文课中我组织学生说一些自己最熟知的事物,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说鸟,有的说草,有的说天上的月亮……趁此我让学生联想一下有关写花鸟的诗句,很快便听到杜甫笔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句。其实面对人世沧桑,花不会哭泣,鸟也不会惊心,流泪惊心的都是人,这里面融入的是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学生应通过对景物的联想来烘托人的内心情感世界。另外生活中也有不可多得的典型物象,我让学生走进自己的生活来说出眼见为实的东西,他们皱皱眉头,吞吞吐吐,即使说的一些事物也不是典型的,都带有普遍性。为此我说在学生身后有一条不断的流水,话还没说完,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漫坝河”,我接着问在这条河流之上有一样很古老的东西,同学们是否知道?想了一会有一位同学说是一座古老的“水磨”。这座水磨沉浸在美丽的月下,在沧桑巨变中显得坦然、悠闲,随着我对水磨的描写,同学们情不自禁地展开了丰富的联想,有的说它见证了历史,是一座历史的丰碑;有的说在它上面仿佛看到了老一代人的影子;有的说它是人类劳动的结晶。因此我告诉学生只要抓住典型事物在生活中的闪光点总会有话说,总会有情抒。

二、在选体上力求打破常规富有创新

在近几年的高考全国卷中,多是材料作文或是话题作文,其中有一点明确要求就是文体不限,这一要求为广大同学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因此我们在选体上力求创新。当然创新不是说自选体裁,而是选用比较新颖的他人很少选择的写作体裁。如书信体也是高考写作的一种创新形式,它不仅新颖别致,而且给人以真实感和亲切感,考生可以把对生活甘苦的品味,对内心世界的征照,各种情绪的缘起变化,利用书信的形式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让阅卷者感到亲切真挚。如北京一考生《致墨子的一封信》,本文亮点是采用书信体形式,同样将书信和文化散文的元素进行了有机整合,利用新颖的形式写出了一篇文化色彩极为浓厚的散文,既富有文化品味,又体现人文精神。

三、激发创新兴趣,给学生创造积极思维的条件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认识兴趣,或叫作求知欲。求知欲是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象活动。许多科学家取得伟大的成就的原因之一就是具有浓厚的认识兴趣或强烈的求知欲。实践证明,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

创新活动是一人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将引起一系列的心理反应。同时,它也要受到心理因素,如情感、欲望的制约。首先要给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宽松的心理环境,为学生提供积极的思维条件。比如,有趣的剪贴写话。这是一种手脑并用的创造性写话活动,具体做法是根据学生的举动和喜爱,选择色彩鲜明的、思想健康的图画,剪贴成单幅或多幅组成图画,让学生按照观察——创造想象——说写的顺序,完成一句或几句、一段或一篇话。然后,举办画展或讲解比赛,评出创造性设计和创造性解说奖,给予奖励,并分批吸收“小创作协会”会员,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

篇9: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作文教学 创造性思维 培养

作文是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训练,也是学生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为了能够提高儿童的认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陶冶审美情操,发展创造能力,教师必须从小学低年级开始,注意对儿童进行作文创新意识的培养。这不仅是作文教学改革的需要,更是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战略要求。

一、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作文是一门思维学科,创造性思维的特征体现于作文教学的每个角落,因此作文教学在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课堂是进行作文教学的最主要的阵地。在课堂上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创造的个性,这样为学生在以后各方面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一定要改变原本传统的作文课堂教学,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精心设计,命题创新

学生作文的成功,首先取决于命题者的指导思想与教学观念的更新,取决于作文命题的开拓与创新。命题形式的新突破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和谐而轻松的写作氛围,敞开了一片广阔而自由的写作天地。教师命题要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维的创新,将自我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都尽兴地释放出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根据学期作文教学的整体目标和教学设计,少些限制,使学生觉得有物可写、有话可说,做到不为作文而作文、不为文而造情。在这样的作文教学中,学生的文体意识可大大增强,个性得到极大的发展,创新才能得到充分发挥。除统一命题外,也应有半命题、选择题、范围题、情境题、自由题等多种形式在互相配合。低年级尤其要注意采用图画作文、剪贴作文、游戏作文、童话引路等儿童乐于表达的形式。其次,立意上要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确立写作的中心或中心思想呢?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不少教师提出在立意上鼓励学生放开胆子去思考,心里想什么就写什么,要求写真实的话,做诚实的孩子,把作文和做人结合起来。因此,教师指导作文时,主要是活跃学生的写作思路,促使他们无拘无束地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如一位教师指导学生写“我背地里做的一件事”,板书题目后,即启发学生回顾:同学们,你们背地里做过一些什么样的事情?请大胆说出你们心中的秘密。于是同学们纷纷议论起来,然后教师将学生的议论归纳整理,要善于发掘其“亮点”,激发起学生的写作欲望。

(二)精心选择素材,培养创造性

选材上的创造性体现在所选取的材料新颖、独特、不落俗套等方面。目前,在作文选材的问题上,有的教师并没有注意到创新的问题,学生的创造能力没有得到施展,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新角度,在选材上创新,坚持人取我弃、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写出人人胸中皆有、人人笔下俱无的新颖、独到之处来,从而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培养。

(三)指导方法要体现创造性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思维是想象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本身的创造性思维因素,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从而为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续编故事”“缩写、扩写”“科幻作文”“学写童话”等富有创造性想象因素的作文训练形式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在训练时,要让学生“解放头脑”大胆想象,对新奇、合理的想象要大力表扬,以激发创造欲和使其有“成就感”。 在写作技巧上,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最好的办法是放手大胆让学生自己构思,让他们从自己的实践中探索规律,这样在作文中才能形成一套自己所特有的风格。

(四)提供写作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初学写作文的学生,一定要提供写作空间,培养创造的精神。有的教师在作文前习惯读些范文,或者提出很严密的框框,这样就束缚了学生的手脚,不利于学生思路的开拓,长期下去就会使学生养成踩着别人脚印走的习惯,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五)扩大阅读,丰富知识,为学生作文创作奠定基础

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的。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要多读课外书籍,特别是那些名著,甚至自然科学知识,也要了解一些。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和作文,学校可组织一些读书班会或专题沙龙,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或以讲故事、开辩论会等形式来锻炼口才,再通过办墙报、校园文学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书面作文水平。学生在广泛阅读中,从古今中外名著和大量诗文中汲取了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髓,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词汇和第二手作文材料。通过阅读,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

篇10: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教学。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训练过程。数学教学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培养的主阵地。所以要把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学习数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参与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特别是数学学习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而奠定发展更高素质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能力是数学教学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初步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逐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同时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进而达到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二、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教学时每次提供的学习素材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例如:“表内除法

(二)”的教学,第一节课就是在“欢乐的节日”背景下,首先要解决的是在布置联欢会 的会场时“平均每行挂几面小旗”的问题。又如“万以内的加减法

(一)”的教学,在“参观鸟岛”背景下要解决的是如何乘船的问题。

(二)在计算教学中应体现算法多样化。展示不同的计算方法,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思维习惯使用不同的计算方法,保护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例如,教学求商的方法。“12个桃,每只小猴分三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怎么算?”有的是减法计算。减了几次就是几个小猴。有的是乘法口诀算。三

(四)十二,商就是4。让学生了解并尝试各种不同的算法,体会到“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比较好。

三、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中。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就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还是教学新知识,还是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

识的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教师给出试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在教学中看到,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研究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三)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事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

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不宜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就作出结论。最好举两三个例子,每举一个例子,引导学生作出个别判断[如(2+3)+5=2+(3+5),先把2和3加在一起再同5相加,与先把3和5加在一起再同2相加,结果相同]。然后引导学生对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等号左端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而等号右端都是先把后两个数想加,再同第一个数想加,结果不变。最后作出一般的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学到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然后再把得到的一般结论应用到具体的计算(如35+27+33)中去能说出根据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这样又学到演绎的推理方法至于解应用题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这里不再赘述。

四、数学语言的训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

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而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工具,所以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地、有成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我们应当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将它看成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例如:△=〇+〇,△+〇=18。如果把题目内容用语言来表达:三角形是圆形的2倍。一个三角形加一个圆形等于18。即就是圆形的3倍是18。很快得出圆形是6,三角形是12。这样使学生既加深了倍数关系的理解,又巩固了学生对文字题的训练。

篇11: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摘 要:形象思维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表达的基础。语文要想真正出成效,教师必须把语文教学的触角深入到学生的思维领域,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目标。

关键词:语文;思维能力;兴趣;技巧

教学中要落实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其中之一就是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形象思维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表达的基础。语文要想真正出成效,教师必须把语文教学的触角深入到学生的思维领域。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目标。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教育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情况下,大脑皮层容易产生兴奋中心,激活神经系统,使感知、注意力、记忆、想象等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开发将大有裨益。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宽松、愉快、民主、自由的教学情境,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地看待学生,充分地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在课堂上还要多赞赏学生。要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感受,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深入思考,让学生勇于且乐于说“我认为”――发人之所未发,道人这所不道,而不是鹦鹉学舌、人云亦云。一些有困难的学生,思维不够活跃,思路不够开阔,学习质量不是很高,表现在学习上,懒于动脑,可是他们也时而闪烁出智慧的火花,教师应善于捕捉这一智慧的火花,点亮他们智慧的心灯,开启他们思维之扉。

二、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就有利于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协同运作,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如讲《中国石拱桥》一课,学生没见过赵州桥、卢沟桥,不知大拱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的空间位置究竟是怎样的,更难以想象那些各具形态的石刻狮子。这时可出示挂图,化语言文字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又如学习《海燕》一课,可先让学生听配乐朗诵,边听边感受文章语言的气势,想象在乌云与大海间海燕高傲飞翔的姿态,领略海燕那种“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英勇气概。在学生闭眼倾听配乐朗诵时,脑海中一定会出现很多生动的画面,这就实现了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构成新形象的过程,其特点是具有生动的再造性或独特的创造性。想象是创新的源泉,没有想象,便没有创新。教师要在教学中凭借课文,引导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思维遨游宇宙,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青少年形象思维比较发达,又特别喜欢想象,他们对课文的读解,从课文语句的理解到全文思想,形象和意境的把握,都需要凭借想象的创造功能来完成。引导学生通过大胆的想象,来补充课文情节上的空白,意念上的省略,或创新课文的内容,延续课文的情节,或对课文的某些观念进行提炼升华,从课文中引出新的见解等。

四、注重发散性问题的设计

发散思维从本质上讲是创造性思维,它具有多元性、变通性、独特性等特点。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时的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如学习《黔之驴》一课时,可以适当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讨论造成驴悲剧的原因:从驴自身的角度分析,它被虎“断其喉,尽其肉”的原因在于“技止此耳”,除了“鸣”和“踢”之外,再没有其它的自卫或进攻的本领了;从虎的角度分析,是强者的这种弱肉强食的暴行给弱者带来了灭顶之灾;从“好事者”的角度分析,正是由于他的“好事”驴被运到黔地,才发生了后面的悲剧,“好事者”对驴的悲剧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像这样的训练能够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多元化思考问题,可以拓展思维空间,捕捉到新颖独特的信息,从而产生新的理解和新的结论。有时候学生的回答可能会超出教师的预设,虽然这些思维结果未必尽善尽美,却能显示出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再如学习《曹刿论战》一文,分析长勺之战取胜的原因,常规思维的看法是:鲁国之所以能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一举夺得长勺之战的胜利,原因是在战略上能够“取信于民”,在战术上善于把握战机。但也有同学认为,鲁庄公善纳忠言、礼贤下士才是长勺之战能够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同学们的这种不拘常规的思维方向不正闪烁着发散性思维的火花吗?

五、训练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的速度或迅速程度。有了思维敏捷性,在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才能够适应迫切的情况来积极地思维,周密地考虑,正确地判断和迅速地得出结论。教师可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训练,不但有助于思维敏捷性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的胆量和口才的培养。还要经常进行概念联结的强化训练以及设法改变学生的答问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果断性的培养,从而逐步培养他们思维的敏捷性,答问形式可以改成这样:先指定几个学生同时站起来准备回答,然后教师再突然抛出问题,迫使学生马上作答,看谁回答得快捷和准确。这种答问方式,形同抢答,其思维的敏捷性能充分地体现出来。思维敏捷性作为一种能力可以通过反复训练而得到培养的,只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学生的思维一定会敏捷起来。

上一篇:入职员工述职报告下一篇:企业财务会计期中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