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文化雅俗研究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我国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研究

摘要:电视天气预报节目自1980年开播至今已有三十余年的历史。节目通过对天气情况在固定时间、以固定方式加以播送,成为气象信息不可或缺的一个传播平台,并发展成为家喻户晓的电视资讯栏目,多次被评为“收视率最高”“最受观众喜爱”的电视节目。追溯该节目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它与社会需求以及科技与传播手段的发展息息相关。稳定的政治环境为天气信息预报转为向大众开放的服务类栏目创造了条件,靠天吃饭的农业大国特色让天气预报成为农业生产的刚需,加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需求,共同为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发展与繁荣奠定了基础。天气预报节目与大众媒介的发展密切相关,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介形式的更迭出现,拓展了天气信息的传播渠道,丰富了天气信息的传播方式,让多层次、全方位的气象信息服务成为可能。这其中,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凭借多年的播出历史、民众长期以来的收视习惯,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内容传播来看,它主要依托于主持人的叙述以及色调、道具等符号来实现内容传达,而多年的预报实践也让节目逐渐形成了自身的叙事框架,发展出适用于各类天气情况的信息报道范式。当然,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传播还会受到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这包括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中国传统文化、民间文化所发挥的作用,并且在日渐规范的节目播出中,不同地域、不同频道的天气预报节目也会形成各自的特色。通过对天气信息的传播,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不容小觑的功能,这包括对社会风险预警的功能、为生产生活服务的功能,以及拉近气候科学方面知识鸿沟的功能。而日复一日的传播,不仅让电视天气预报节目能嵌入日常生活,发挥仪式性传播的作用;还通过节目内容中对国家与民族信息的强调,强化了国族认同,增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传播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的不足之处,比如节目的接近性、通俗性、连贯性不够,削弱了节目的传播效果。有鉴于此,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尤为注意传播方式的返朴归真、雅俗共赏,以及资源的优化整合。

关键词:电视天气预报节目;气象传播;叙事;符号;国族认同

学科专业:新闻学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产生

第一节 社会的需求

一、“雨过天晴”的政治环境

二、“靠天吃饭”的经济生产

三、“知天乐命”的民生需求

第二节 科技与传播手段的发展

一、天气预报登上报纸

二、天气预报融入广播

三、天气预报走进电视

四、天气预报在互联网时代的表现

第二章 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传播

第一节 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内容传播

一、作为叙事的信息传播

二、作为载体的符号选择

三、节目内容的框架分析

第二节 影响我国气象传播的法规与文化

一、我国气象信息传播法规

二、民间文化对气象传播的影响

第三节 我国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传播特色

一、各有侧重的播讲内容

二、各具风采的主持选择

三、各有特点的节目包装

第三章 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社会功能与文化意义

第一节 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社会功能

一、预警功能: 为“风险社会”保驾护航

二、服务功能: 担当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

三、宣传功能: 拉近与气候科学的知识鸿沟

第二节 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文化意义

一、仪式与日常生活的嵌入

二、国族认同与想象的共同体

第四章 对我国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反思

第一节 我国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不足

一、接近性不够,主持人“宛在水中央”

二、通俗性不够,语言使用“居庙堂之高”

三、连贯性不够,节目编排“嘈嘈切切错杂弹”

第二节 我国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发展策略

一、返璞归真,实现多元看点

二、雅俗分赏,做好频道建设

三、有条不紊,促进资源整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学校计算机专业论文提纲下一篇:农业高校学生就业指导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