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公务员热的思考

2022-09-04

第一篇:有关公务员热的思考

公务员考试热的冷思考

摘要:新一轮的公务员考试已拉开序幕,本次国家公务员考试已被媒体称为“中国竞争最激烈的考试”。如今作为许多人的一种就业选择,公务员已当之无愧地成为社会上的一个最大的就业热门。“公务员考试热”的现象反映出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不断完善,公务员队伍“入口”的竞争性、公平性不断增强,但同时我们也应对过热的报考现象作理性思考,透析其深层的原因,正确看待这一现象,扬长避短,从而进一步完善公务员考试制度。 关键词:公务员 ;公务员考试 ;公务员考试制度

公务员招考近几年逐渐升温,被社会认为是超过高考和考研的“中国第一考”。据人事部统计,从1994年起,中央国家行政机关及垂直管理系统连续13次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共录用公务员45273人,有116 907万人报名。据统计,2007年共有89个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和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单位而向社会公开招考12000余名公务员,通过审核的有60万人,较2006年报名人数加了64%。公务员考试“热”引发了社会的广泛争论,对其利弊评价不

一。公务员考试“热”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怎样看待报考热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冷静思考。

一、公务员考试“热”的原因剖析

(一)公务员职业本身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从各个国家的公务员制度来看,公务员职业本身都具有较强的吸引力。首先,公务员直接运用社会公共权力和资源提供公共服务,有较大的权利和责任,使其具有较高的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尤其是在当前我国改革开放深化发展的关键时期,政府作为改革的倡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在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可以为人才实现个人抱负、提升人生价值提供宽阔的舞台。公务员作为政府工作的参与者,直接为国家服务,为社会服务,崇高神圣,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因而成为很多人特别是青年人理想的职业选择和人生追求。其次.公务员职业发展、工资福利、退休养老等都有着较为完备的保障体系。止因为如此,与其他职业相比.公务员职业具有独特的优势。

(二)客观上存在着较为严峻的就业压力

高校扩招后的毕业生陆续进入就业市场,2005年有240万高校毕业生,2006年这一数字上升到410万人。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众多高校毕业生把报考公务员作为极为重要的就业机会和出路。大学校园里自关公务员考试的辅导培训信息随处见,“你考公务员了吗”是毕业生之间经常的问候语。今后5年全国还将有2700万名以上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同时,我国将进入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高峰期。可以预测.如此庞大的就业队伍将使公务员报考热在短期内难以缓解。

(三)公平机制发挥了作用

实行考试录用制度是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措施,是推行公务员制度的一面旗。在考录制度推行之初,中央就提出“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考录原则,坚持考录政箢、录用计划、资格条件、考试成绩和录用结果“五公开”,使考试录用成为“在玻璃房子里竞争”,考录的公正性得到社会的广泛认识,也成为吸引广大人才积极报考的重要因素。

(四)官本位思想

我国是官僚层级最森严的国家之一,封建社会持续时间达二千年。“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深入国人骨髓。时事今日,这种观念虽有所改观,但依然影响着不少人的择业观。

二、“公务员考试热”的效应分析

公务员考试正日渐升温,表明中国的公务员制度正不断趋于完善.公平、公正、公升的考录制度得到广泛的关注和信任。然而,这种“热”得“发烫”的现象也暴露出了公务员制度中的种种弊端。

(一)正效应

1、有利于建立台理的公务员队伍人才选拔机制。

国家公务员考试和录用工作比较规范,对于每一个参加考试的考生来说都是公正和公平的。公务员招考秉着“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为厂大考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舞台,被称为是“玻璃房里的竞争”。从2006年起中央国家机关招考职位取消户籍限制,使得更为广泛的优秀人才可以进入到公务员的队伍中来。国家行政机关重视公务员的“入口”环节,进行严格的考试。平等的竞争,打破身份和地域界限,从考生中择优录取,在为干部人事制度注入正气的同时,更得到了广大考生的信任和支持,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2、有利于提高政府部门的整体工作水平入手

政府部门的各项工作都是由人去完成的,因此,要提高工作水平,必须从提高公职人员的道德水平和文化水平入手。随着公务员考试制度的不断深人,一大批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和较高文化素质的人才正充实到了公务员的队伍中。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高素质、高学历的年轻公务员进入政府部门,提高了政府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为政府部门整体工作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有利的支撑。

3、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公务员考试热”是公民由过去长期的“政治冷漠”到日渐关注政府活动的转变,说明政府机关的吸引力在不断增强,政府的价值理念正为人们所接受。公务员考试制度的不断完善,考试制度的信誉度不断提高,增强了公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公务员职业地位得到了社尝的认可,并使得许多人才将政府下作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这些都体现了作为公共权力执行者的政府随着自身能力的不断增强,在人民心中的公信力不断提高。

(二)负效应

1、容易滋生“唯利是考”的思想

在对许多报考公务员的考生进行调查中可以看到他们大多数报考公务员的理由是因为公务员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不错的收入,福利待遇也比一般的企业要好,可以说是一个“铁饭碗”。更甚认为公务员除了刚定的工资外还有可观的“灰色收入”,这可谓是一个更大的诱惑。我们设想如果这样一群人进入了政府部门只会产生严重的腐败.必将祸国殃民。

2、“热”考职位集中不利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在公务员报考的热门职位中可以发现主要集中在公安、税务、法院、检察院这样一些“热门”机关和一些经济发达地区。而对于向地震、气象、煤矿安全监察部门和边远⋯区一直是冷门,报考的人数甚至达不到招考的人数。据报载.今年报考最热门的岗位是国家广电总局人事教育司干部人事管理一职,计划招录2人,而通过审核的有8814人,供求比为1: 4407,创历史新高。这反映出这些“热门”机关相对其他行业、部门待遇好、工作轻松、职业稳定,这不是一个好现象,就跟吃饭“偏食”一样,人才的失均,容易造成公务员队伍和整个经济建设“营养失调,抗病能力低下,发育不良”,影响社会健康发展。

透视“公务员考试热”现象让我们从中看到的公务员考试制度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因此,要使人们对待公务员考试回到一个理性的选择上来,就必须不断完善公务员考试制度。

三、完善公务员考试制度的对策

(一)建立完备的考前咨询体系,端正考生的报考动机

尽快建了公务员考试的咨询体系,为考生提供职位介绍、报考指导等一系列有关公务员考试的考前服务,使考生树立正确的报考动机。明确考试的目的,不再出现“盲从”、“跟风”的现象。可以在公务员考试网上提供考前咨询的服务,可以就一些普遍问题作集中解答,对于个别问题可以通过电话和发邮件的方式进行咨询。

(二)要注意特考试与考核相结合,使考试程序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目前,公务员考试由笔试和面试两部分构成。一方面,要提高命题者的素质,逐步增大试题库的容量.提高笔试命题水平,要建立完善的试题评估制度以保证试题的质量;另一方面.要提高面试的效果和在整个考试中所占的比重,加快面试内容的改革,建立高素质、科学化的面试官队伍。除此之外,在每年的考试结束后要认真听取招考单位和群众的意见,以便对考试程序加以改进。公务员考试是一项全面的考试,要对政治思想、道德修养、工作能力、文化素养作全面的考核和审查,尽量做到全面、客观、公正。

(三)建立、健全法规体系和监督体系,增强考试的透明度

要认真贯彻《公务员法》对公务员考录制度的“凡进必考”的相关规定,以法律条款来规范考录过程的每个环节。此外,应保证考录机构依法独立行使考录权,特别要规定其他行政部门不能干预考录工作。建立强有力的并相对独立的监督机构,该机构不隶属于公务员考录和主管部门。应该是依照有关法律设立的与之平行的管理监督部门。同时加大民间、社会和媒体的监督力度,对考录工作的全过程尤其是面试和考核过程进行监督,监督者有权责成有关部门对询私舞弊者或其他考试不公责任人施以相应的行政或法律制裁。使公务员考试真正成为“玻璃房里的竞争”。

(四)实行分级考试,使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针对目前公务员招考职务“少而低”从而导致“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情况,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实行分级分类考试。如英国分为行政级、执行级、文书级、助理文书级四个级别;德国分为高级、上级、中级、下级四种;日本则分为上、中下三级。根据职类、职级的区别,其考试方法、内容及报考资格都不相同。如日本参加公务员高级考试必须具备大学学历,懂法律,考试合格者被录用后可以担任级别较高的事务官。所以,为了吸引更多高层次的人才进人政府部门工作,为了能给国家培养更多更年轻更优秀的高级行政干部,应该对主任科员以下非领导岗位的公务员和领导岗位的公务员进行分级考试,设立领导岗位公务员人口考试,为高层次人才进人领导岗位拓宽渠道。我们可以在雌后的人才选拔过程中,将对某些领导岗位的公务员选拔列人考录制度中。将程序、方式、内容等以法律形式加以规范,以吸引更多的科技界、文化界、经济界、教育界的高级人才加入国家公务员行列,提高公务员的整体素质,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提高政府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周生斌.公务员报考热的背后.新疆都市报,2006-11-8(5).

[2]蓝昌裕.完善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之我见.丽水学院学报,2006.

[3]许法根.国家公务员制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4]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人民出版社,2005.

第二篇:政论文参考:关于当前公务员考试热的思考

关于当前公务员考试热的思考

近年来,公务员考试已成为众多成人考试中最炙手可热的考试,对于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各级机关每年所组织的不同级别的各类公务员考试,无数考生趋之若鹜,其报考人数更是逐年攀升,其竞争激烈程度已远远超过高考。仅就2006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报名情况而言,已可见一斑。2006年中央国家机关共有97个部门8662个职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考,据人事部统计,报名期间全国总报考人数已接近100万,比2004年的54万人几乎翻了一番,最后通过审核的考生接近40万,报考合格人数与计划录用人数的比例平均为37:1,其中38个部门职位的报考与计划录用人数之比超过100:1,甚至还有5个部门职位的报考与计划录用人数之比超过了1000:1。不仅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盛况空前,地方各级公务员考试也是异乎寻常的激烈,许多考生考完省一级的考市县一级,考完市县一级的考乡镇一级,考完一个地方的考其他地方,层层考,重复考,考不上决不罢休。公务员考试已经成为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公务员考试热的原因

公务员考试热有其内在的必然因素。它是当前社会大背景下的客观反映,是国家机关公务员选拔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它也是新体制、新形势下社会大众个体理性选择下的集体非理性现象,折射出当前某种普遍的社会心态。具体来说,形成公务员考试热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当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随着近年来国有企业改制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招生的不断扩大,每年都有数百万社会人员迈入就业大军行列,而且高学历的就业者越来越多,在当前就业机会增长空间有限的前提下,全国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就业者要找到一份令自己满意的工作越来越不容易。在这种情况下,国家行政机关每年不失时机的拿出大量职位面向公开招考,使报考公务员无疑成为就业人员的必然选择之一。

(二)职业本身具有吸引力。据调查,当前在年轻人中最受青睐的单位是外企、银行、垄断性大国企、政府机关。相比较而言,公务员职业相对稳定,职业风险较小,具有较高的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同时又具有完备的工资福利、退休养老等保障体系,还有房贴、交通补贴等这样那样的补助,个人待遇较好。因此,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其他许多职业的竞争性和风险性越来越大的对比之下,公务员职业这种高稳定性、高福利性和高声望性更具吸引力。

(三)考试公正性得到社会认可。近年来,各级公务员考试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将考录政策、录用计划、资格条件、考试成绩和录用结果等全过程予以公开,并在制度上加以保障,使公务员考试被誉为“在玻璃房子里的竞争”,其公开、公正性已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赞誉和认可。而户籍制度的放开、体检标准的调整、高校毕业生和社会在职人员的同等对待、报名方式的改革等等,都无疑为更多愿意报考公务员的社会成员提供了广阔的机遇。

(四)部分考生存在认识偏差。由于公务员具有直接运用一定的社会资源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权力,在社会阶层中处于强势地位,加上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在某些人头脑中根深蒂固,因此有的人认为公务员就是“当官儿”,就是高高在上的使唤者;也有的人认为公务员是一份清闲舒坦的职业,没有竞争压力,每天的工作无非就是“八点上班九点到,一杯茶水一张报”;还有的人认为一旦进入公务员队伍就稳定了,就等于进了“保险箱”,只要不惹事,就没有被炒掉的风险等等,以上认识上的偏差成为某些人报考公务员的直接动机。

二、公务员考试热的利弊

(一)积极的一面。总的来说,更多的人报考公务员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首先,从国家长远发展来看,建设一支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能力兼优的公务员队伍势在必行,而更多的社会成员报考公务员,有利于选拔出优秀人才充实公务员队伍,整体上提高公务员队伍的素质,为建立精英型政府奠定人才基础。其次,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拿出大量职位面向社会公开考录,客观上也起到了缓解就业压力的作用,同时一定程度上还消除了部分就业人员的心理恐慌,保证了社会稳定。再者,许多社会在职人员参与到公务员考试中来,有利于各方面人才在全国范围内、在各行各业间流动,有利于增强人才队伍的活力。最后,更多的社会成员报考公务员,也体现了民众对社会公平的认可,体现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有利于

政府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二)背后的弊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公务员考试吸引了众多的高素质人才进入公务员队伍,其积极意义是不容否认的,但是如果过热,便会带来某些不容忽视的弊端。

1.从成本效益角度看。组织一次公务员考试,国家要付出大量的选拔成本,包括人力、物力、资金等,而报考者甚众,也必将调动大量的社会资源,只有恰当地运用这些社会资源,考试成本与收益才会对等,否则考试成本与收益就会失衡。在近年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机关组织的公务员考试中,经常会出现为录取一名公务员而在数个城市设置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教室的情况,这个时候,国家和社会投入的成本明显过高。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是对社会资源的严重耗费。

2.从整个社会人力资源配置的角度看。大量的社会精英进入公务员队伍有利于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执政能力和服务能力,但是当前众多职位的高学历要求,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政府与社会争夺人才的现象。政府和社会是一对博弈关系,如果大量优秀的高学历专业人才不断涌向政府机关,那么流动到企业、科研机构等生产一线单位为社会直接创造财富的人才就相应的少了。长此以往,各行业人才分布的均衡性就会受到影响,整个社会人才资源配置就会失调。

3.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公务员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公务员个人必须具有较高的责任心和较强的自我约束力,必须以国家提倡的公务员精神严格约束自己。而在众多的公务员报考者中,不乏盲目跟风者,其对公务员职业缺乏必要的认识和心理准备,在进入公务员队伍后,对于公务员的职业要求和办事风格等往往不相适应,结果使自己进退两难。如果专业性很强的考生不保持正常的心态,不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对自己的职业发展作出科学规划和慎重选择,那么他的个人才能就得不到施展,就会陷入“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境地。

三、缓解公务员考试热的对策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如何合理分配和利用高素质的人才,是我国人事制度改革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的公务员考试热起着这样一个导向作用,它使公众对公务员职位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使人才流动的方向呈现“一边倒”的现象。当然,国家机关确实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加入以提高执政水平,增强执政能力,但是在国际社会强调建立“小政府、大社会”的大趋势下,在我国当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发展阶段,高素质的人才尤其是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应该最广泛的分布在社会各行业,而不是高度集聚于政府机关。国家机关组织的公务员考试对整个社会的人才流向具有引导作用,要恰当、正确、科学地利用这种导向功能,发挥其积极作用,有必要对当前公务员考试降降温,这就需要进一步改革公务员制度和考试录用机制,同时还需要其他方面的配套工作措施。

(一)打破“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官本位文化,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行业观念。在我国长达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中,科举制作为选拔官吏的重要途径一直长盛不衰,为国家选拔出不少治国安邦的栋梁之才,但是科举制将最有学识的人才都笼络到官吏队伍之中,所形成的“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文化,是造成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科学发展相对缓慢的重要因素。官本位文化影响深远,在当代中国仍然有许多人受其左右,他们将进入政府机关当作自己进步的阶梯,将当官作为自己人生奋斗的目标。因此,从思想根源上打破传统的官本位文化,树立新的行业观念,树立“献身国家,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思想,是当前公务员考试解压的根本途径。

(二)千方百计创造就业机会,为就业者提供宽松的就业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公务员热从侧面反映出当前就业的不易,国家应当开拓更多的就业门路和就业领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就业人员提供更广泛的就业指导和服务,降低整个社会的就业难度;加强人才宏观调控,防止人才在个别区域、个别行业高度集中,促进全社会人才供给和需求平衡,使人才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社会其他行业扶持力度,提高其他行业的比较收益,提升公众对其他行业的期望值。同时,国家应当出台优惠政策,鼓励自谋职业、自主就业和自主创业,鼓励就业者到艰苦的生产第一线,到教育、科研等最需要人才又缺乏人才的行业。

(三)进一步深化公务员制度和考试录用机制改革。《公务员法》的出台,为公务员制度改革提供了强有力

的法律依据。要在公务员法框架内,进一步推行公务员制度改革,尤其是要进一步完善竞争和淘汰机制,打破终身制,打破“铁饭碗”,使公务员队伍出口通畅,使缺乏拼搏创造精神的人对公务员职位不再抱有不切实际的想法。另一方面,在坚持凡进必考原则的基础上,将公务员考试由重文化知识转变为重素质能力,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一套考查应试者实际操作能力的办法,使公务员考试制度不至于成为仅仅网罗高学历人才的选拔制度,而是要其成为能够选拔出品行兼优、实际操作能力强、热爱机关工作又适合机关工作的高素质人才的选拔制度,这才是建立公务员考录选拔制度的初衷。

眼下,大学生考公务员热有增无减。每年,报考公务员的大学生排长队,经常出现几十人,甚至几百人竞争一个岗位的情况。对此,笔者认为,作为社会和大学生,应当冷静思考。大学生踊跃报考公务员,机关及时招聘优秀大学生,本来无可非议。但我们也要看到,许多专业人才并不适合做机关工作,他们在党政机关工作因为专业不对口等原因,很难适应工作需要,自己也感到工作压力大,常常是被动应付,结果工作质量不高,个人身心也很感疲惫。从整个社会人才资源合理配置看,把一些专业性很强的人才集中在机关,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浪费。

另外,有些大学生对国家公务员这一职业期望值很高,特别是有的人误认为公务员职业很轻松,却不知当好公务员需要的是呕心沥血、鞠躬尽瘁;还有的认为公务员职业很保险,却没有看到实行绩效考核、淘汰机制以后,公务员不再端“铁饭碗”。所以有的人进入公务员队伍以后,有些不太现实的期望很快破灭,从而感到失望,影响工作,也不利于自己的成长。

笔者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最重要的是要转变就业观念,做到理性对待和选择就业。有关部门应出台吸引、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政策,积极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自主创业。不断完善引进人才配套政策,围绕人才的培养、引进、待遇、分配、使用等,制定、落实相关政策,增强人才的吸纳和承载能力,营造爱才、惜才的社会氛围。这样,才能解决大学生就业往公务员岗位挤的问题,人才配置才能更加趋于合理科学。 2007年国家公务员报名工作已经结束,本次报考最炙手可热的岗位,当属国家广电总局人事教育司干部人事管理一职,计划招录两人,已有8395人通过了审核,供求比再创新高,接近1比4200,竞争相当激烈。(《北京晨报》 10月25日)

公务员报考人数一年高过一年,竞争一年比一年激烈,早已有目共睹,然而激烈到4200人争1个职位,还是大大出乎人们的想象。说公务员热是暴热、酷热,怕也不是夸张。有论者分析公务员报考热,认为这种现象说明了有越来越多的青年,有志在行政岗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政治抱负。就事论事,这话当然没错,但是透过现象看实质,问题并不这么简单。

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挤向公务员这座独木桥,除了“官本位”的牵引,社会其他职业发展空间的窄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换言之,公务员热的另一面,是创业激情的降温。在一个充满活力和机会的社会,人们的成功标准,个人的职业取向,都会是多元化的,“官本位”也就随之被淡化。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有不少官员离开官场“下海”,然而这几年,又有几个官员愿意离开党政机关呢?十年前一个青年就业调查显示,有超过30%的被访者,表示希望自主创业,今天又还有多少年轻人愿意自主创业?即使只是从实现自身价值而言,当大学毕业生发现除了走仕途,其他领域能实现自身价值的空间不是广阔了而是萎缩了,当然只能涌向招录公务员的考场了。

公务员报考热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社会现象,它给我们提供的是一个观测和评估社会现状的坐标。无论是创业精神、创业憧憬的消退还是“官本位”,从本质层面考量,其实都是社会现实的产物。它表明,在加快公务员制度改革,改善市场环境,优化创业氛围,鼓励和容纳各种创新人才等方面,我们还做得远远不够。(

为社会其他职业扩大发展空间,让更多的年轻人转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这才是实现强国富民的希望所在。2011中央机关招考公务员报名已经结束,120多万考生通过资格审核。其中4616人竞争国家能源局的一个职位。(10月25日《新京报》)

大量优秀人才热衷于当公务员,对于提升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政府的执政能力,都是有相当促进作用的。然而笔者从中感受到的,却是另一种担忧,那就是许多人在进行职业规划时,希望加入“分配性努力”队伍而非“生产性努力”队伍。

著名制度经济学家诺斯曾用“生产性努力”与“分配性努力”两个概念来分析到底哪种制度能促进经济增长。他认为,人们认为社会不公平,是因为觉得自己每增加一分投入到生产中去,进行生产性努力,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相反,有些人只把精力放在从社会已有的生产成果中分得更多的份额,进行“分配性努力”,却真的能够得逞。而一套好的制度,只有尽可能地促使个体通过“生产性努力”去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才能直接导致产出的增加和经济效率的提高。

“国考热”的出现,意味着大家都更愿意去“分蛋糕”,而不是“做蛋糕”,意味着人们更愿意把知识与理性主要用于分配而不是生产。这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病症,对于社会发展来说显然弊大于利。更重要的是,对于中国而言,将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取之不尽、富有创新活力的人力资源,凝聚造就创新创业人才,才是提升国家创造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

因此,面对持续升温的“国考热”,全社会的任务应该是:通过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为社会其他职业,如企业就业、自主创业等扩大发展空间,让更多的年轻人转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这不仅是为“国考热”降温的良方,更是实现强国富民的希望所在。

第三篇:英语热的思考

“英语热”的思考

无论从“英语热”的纪录片中,还是看看我们周围,甚至想想我们自己。“英语热”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李阳“疯狂英语”从毛主席故乡一路走到北京,受到一路的追捧,他使中国学生彻底告别了“哑巴英语”;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让中国人再度掀起学英语热潮,出租车司机,街道胡同里的大爷大妈都能说上那么几句英语。

中国小孩一上学就开始学习英语,初中,高中,大学英语都是重点学科,还有四六级考试,英语口语考试,专业英语学习,课堂上的英语学习甚至超过了我们母语的学习时间。随着英语学习的普及,外教也走进了普通教育领域,另外各种英语教材“百花齐放”。从央视的《希望英语》节目到《新概念英语》再到《走遍美国》,人们的选择越来越多。学习英语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而且“英语热”已经不是中国独有,而成为了一种全球现象。英语已经成为了世界通用的语言交流工具。

难道英语真的如此重要吗?英语就一定是能在国际上真正具备竞争力最重要及唯一的技能吗?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英语决不是决定性的,也不是唯一的因素。但却是极其重要的。我觉得真正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首先是人品,会不会做人;其次是否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会不会做事;第三是沟通能力,这不仅指语言能力,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学了不会用只是白学,语言最重要的应该是用来交流的。当然了,英语高手在一定程度上肯定更具备国际竞争力。比如想进外企英语能力当然是必需的。 针对“英语热”,也许有人还会说光顾着学英语,是不是会忽略了母语的学习。其实我觉得,第二语言的学习不仅不会干扰母语思维,还会对其产生益处。首先,你可以体会到语言间的差异,从而更好、更清楚地认识他们各自独特的魅力。一个拼音文字,一个是象形文字,相比之下我们会立即发现汉字那独一无二的,从那一个个字本身散发出来的气韵与魅力。那是任何其他语言都无法相比的。而在英语学习中,我们体会到的是一种简洁与流畅的美。这种对语言特征更深的认知,难道不会对我们的母语学习有很大帮助吗?

与此同时,我们还会发现语言之间的共通之处。这种共通深深地印在那些译本与原著之间。我们当中的很多人也许都是读着安徒生和格林童话长大的。虽然读的并非原汁原味的文字,我们仍然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那种优雅与奇幻。再举一个更加具体的例子,电影大师吕克贝松曾经拍过一个关于潜水的故事,它的英文名叫“Big Blue”,如果是你的话你会怎么译?也许会译成“大大的蓝色”了。让我告诉你,它的中文版名字是“碧海蓝天”。这让我

深深感受两种文字契合得如此美妙。他们传达出的那种相同的诗意与大气令人拍案称绝。如非对两种语言都十分精通,是很难做出这样的翻译的。事实上我们也可以在其他很多作品中找到这种例子。当我们在不同时不同国的作家用两种不同语言创作的作品中感受到相同的或飘逸或失落的情感时,难道我们不会感慨万千吗?这是一种对语言的享受,是对所有语言超越了类别层面上的更深邃的感知。这种感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有了这层感知,我们就可以更游刃有余的、淋漓尽致的将一种语言的魅力发挥到极致!

纺织085黎顺子

学号0813701019

2010-11-15

第四篇:幼儿双语教学热的冷思考

提要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英语为主要交流语言的大国的崛起,人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与日俱增。然而,出

于对早期智力开发的重视,许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就接触英语,因此,纷纷将孩子送进开办有英语教学的幼儿园。对此,幼儿双语教学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大家对此褒贬不一。本文从“双语教学”以及“幼儿双语教学”概念的界定开始,通过分析我国幼儿双语教学的现状、开展的利与弊以及借鉴国内成型幼儿双语教学的成果展开论述,对我国幼儿双语教学热的问题进行思考。 关键词 幼儿双语 双语教学 现状 利弊 借鉴

一、 引言

什么是双语教学?什么是幼儿双语教学?对二者的概念有哪些界定?在我国开展的幼儿双语教学的现状是什么?对幼儿开展双语教学有哪些利弊?本文将对这些问题作出分析和展开思考。

二、“双语教学”以及“幼儿双语教学”概念的界定

许多学者对“双语教学”的概念进行界定,即将学生的外语或第二语言,通过教学和环境,经过若干阶段的训练,使之能代替或接近母语的表达和应用水平。在中国,双语教学是指除汉语外,用一门外语在各种知识学习中作为课堂主要语言进行学科教学,目前绝大部分是用英语。本文中所提到的“双语”也是就汉语和英语而言。而“幼儿双语教学”是指在同一个幼儿园幼儿教师使用两种语言工具组织幼儿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对幼儿而言,这两种语言是他们的学习对象,也是他们获得其他新知识和参与各种活动的工具。也就是说“幼儿双语教学”是指在运用发展幼儿母语的基础上,对幼儿进行第二语言启蒙教育的教学。而对于真正的“双语教学”要求是:①必须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同时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 ② 必须将“二语”或“外语”作为教学媒介语( medium of instruction) 去教授目的语以外的部分课程或全部课程。③必须以培养双语人才为目的; ④ 必须认识到双语教育是一个教育系统, 单纯的学校教育只是其中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 要真正实现双语教育还需要有合格的教师、良好的语言环境、社会环境、教育环境相应的设施和相关的政策等等。可见,“双语教学”要求是比较高的。 “幼儿双语教学”对于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学”来说,只是一个准备阶段,它的实质是语言教学。

三、我国幼儿双语教学的现状

在我国,随着对早期智力开发的重视,人们对学习英语的兴趣与日俱增,许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就接触英语,因此纷纷将孩子送进开办有英语教学的幼儿园。家长都是秉着望子成龙的心情,而办学者的目的却不尽相同。有的是为了“树立形象”,有的为了“追风赶潮”,有的是为了取悦家长和社会,更有的是为了吸引生源,追求自己在经济上的利益。但是,不管家长、社会还是办学者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幼儿双语教学热的现象在升温,呈现一派“红火”的景象。下面从教学“大环境”、教材、师资、场景、仪器设备的几个方面呈现我国双语教学的现状。

1、 在教学“大环境”上

我国的幼儿双语教学还不算成熟,缺乏具体实施的“大环境”。 幼儿园双语教学与小学英语教学有很大不同,小学英语教学目标是“达标”教育,有明确的等级目标;而对于幼儿园的双语教学,我国教育部没有一个明确的教育政策,只是像“跟风”一样,把幼儿的双语教学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比如,有些幼儿园对幼儿双语教学的理解出现了偏差,这些幼儿园仅仅开设了一两个英语兴趣班, 或稍微强化了英语教学, 如在班上简单地教授几个单词, 几个短语、句子, 或每周集中一两次专门学习英语, 就冠名“双语”幼儿园。可以说这是这些幼儿园为了某种利益而设的噱头。而且各地的幼儿双语教学基本上是自发的、零散的、孤立的, 缺乏互相合作、统一配合。由此可见,我国在幼儿双语教学的“大环境”上,很不成熟。

2、 在教材上

英语教材的选择是影响幼儿英语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照现状,幼儿双语教学甚至是双语教学,是一种新兴起来的事物,我国对于幼儿双语教学的实验研究和社会实践还远远不够,因此市面上还没有一套比较完备而又系统化的适合幼儿双语教学的教材。而对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幼儿园,根据自身发展的不同特点,结合自身的需求,在教材的选择上也是基于一套或者几套幼儿双语教材。对于教学质量较好一些的幼儿园,虽然还会结合一定的教学心得,适时地、适用地选择教材,但是由于幼儿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学经验还不够成熟,在教材的选择上还是缺乏一定的科学性、系统性和规范性,可见这也是影响幼儿双语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问题。

3、 在师资上

高水平的师资是高质量的幼儿教育的保证,因此对于我国新兴的幼儿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来说,幼儿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样一来,对于幼儿双语教师的师资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扎实的英语知识,还要有卓越的教育知识和技能,比如幼儿心理学和教育学,更要有把知识和应用结合在一起的外语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技能。同时,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风格、教育经验也对幼儿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目前,有些幼儿园的教师的英语水平较低,但是出于自身开展双语教学的需要,英语课又不得不开展,在课堂上造成的教学错误会对幼儿以后的英语学习造成误导;有的幼儿园聘请的教师在发音上有一定的乡音,这对日后幼儿正确读音的纠正产生了阻碍;还有的幼儿园聘请学园周边大学的老师或者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对于这些一直对大学生授课的老师来说,他们对幼儿心理的了解不够专业,采用成人的教学方法,课堂枯燥乏味、没有特色,使学生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对于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层次不一, 往往把少儿英语教学当作兼职, 在周末进行。加之本身学习等事务的繁忙, 对少儿英语的教学不够重视。

4、 在场景、仪器设备上

场景和仪器设备对幼儿双语教学的质量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幼儿双语教学对活动场所的空间、环境的创设以及电器教学设备的要求比较高。

在活动场所上,幼儿双语教学应该设置更小的班级规模,这样一定多的幼儿有了更多的活动空间,而受我国国情的影响,在人口居多的我国,幼儿园的班型都比较大,影响了幼儿双语的授课质量;在环境的创设上,我国大多数的幼儿园可以通过精心的斟酌和巧妙的设计,在墙饰、走廊以及各种公共场所做出布置。而对于英汉双语环境的创设,如在活动室分设汉语区和英语区, 英语区摆放的物品和墙上饰品下注明英文, 也可放置一些英文图书, 使幼儿置身于两种文化背景之中,大部分幼儿园可以做得到;在电化教学设备上,更充分地利用电化教学设备,可以使幼儿获得更多的感性经验,在语言和主体的已有经验中建立联系。然而,受资金的影响,再考虑到本园费用的支出,在我国幼儿园在这方面的投资较少。

四、采用幼儿双语教学的利与弊

对幼儿开展早期的“双语教学”到底是利多弊少还是弊多利少,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学者认为幼儿双语教学有利于幼儿的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又有的认为双语教学对儿童的自然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本文的以下部分分别从赞同的角度和反对的角度对幼儿双语教学的利弊进行分析。

1、 赞同角度 赞同者认为:“在3~ 10岁年龄阶段的儿童的大脑的可塑性很强, 尤其在自然交际的环境下, 他们在语音‘习得’方面比成人占有更大优势, 比较容易学到较好的甚至接近本族语者的语音, 语言习惯也比较容易形成。这一时期学习外语可能在他们的大脑中会留下一定痕迹, 对以后的发展会有一定的好处。”(刘晓东,2000) 从实验的角度出发,兰泊特等人的实验也表明:“ 双语学生不但在解决一些需要智力上的创造性和灵活性的任务中占有优势,而且进行双语教学可以加大语言训练的分量, 特别是培养儿童倾听的习惯, 带动他们听说的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还可以促进幼儿认知、记忆、想象等能力的协调发展, 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 提高人际交往的积极性。”(彭梅,2003)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体格健康的婴儿, 在五个月大时已经可以发出人类语言中涉及的所有声音。但幼儿最初的发音, 没有固定目的, 口腔内各部分肌肉活动自由不受限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 儿童开始语言学习, 发音器官的肌肉活动逐渐定形, 并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日益牢固。这样看来,幼儿尽早地接触地道而又准确的外语,能够促进儿童发音器官的定型化和发音方法的习惯化,有利于幼儿对语言的学习。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幼儿早期学习外语,会使他们对发音的过程感兴趣, 对自己能发出各种声音有新奇且自豪的喜悦。而且幼儿心理负担轻、乐于并善于模仿、喜欢作语言游戏, 这相对幼儿成人时对他人态度的敏感, 怕出错、怕被别人笑话而常常不敢开口而言,都是幼儿在早期学习外语的优势。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幼儿早期习得的语言会使他们终身受用。因为人类有效习得语言的关键期在12岁之前,在这个时期之后学会的语言就会很快被遗忘。国内也有许多学者认为:“语言技能在青春期前更易掌握, 一旦过了这个时期, 大多数人的心理机能和认知方式都已经基本定型, 对掌握语言技能不再那么敏感有效了。”(中加教育合作英语浸入式教学实验课题组,2002)

2、 反对角度

对于幼儿双语教学的开展,有些人也持着反对意见。 有的学者认为:“儿童时期如果太早对他们进行双语教育是拣了芝麻放了西瓜、既不利于学好母语, 也不利于非语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ELLIS E,1994) 张思中先生也说道, “学习外语必须建立在良好的母语基础之上, 学好了母语, 才能真正理解和更好地掌握第二门语言。”(王旭东,2004)

台湾也有教育专家指出,“语言学习最好由近到远,先学好母语再学英语。幼儿越早学习英文,也越早有挫折感,反而提早排斥英文。如果先把母语学好了,将来在原有的经验上再学习外语,反而会又快又好。如果因为学习英语而抹杀了其他能力的发展,对孩子的一生都会很不利。”(杨连瑞,1998)

语言学家Collier对此也持类似的看法,认为若儿童不能持续发展使用母语的认知能力,那么其语言能力(包括母语和外语能力)的发展往往会受到影响。在母语毫无基础时开始学习外语既会影响其认知能力的发展,又不利于外语水平的提高。

有时,过早的对幼儿进行这种定向的双语培养,可能导致幼儿学习的东西较多,压力过大,不但没有起到对双语意识的促进作用,反而影响其智力和身心的健康成长,使幼儿失去童年的快乐。对此,我们不得不进行思考与反思。

五、国内成型幼儿双语教学成果的借鉴 以国内一知名幼儿园双语教学的实施为例,通过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师的聘用和培育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来谈谈开展幼儿双语教学的问题。

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此幼儿园提出了“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乐于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对话,发展幼儿的英语口语能力”的教学总目标。另外,对于不同的年龄班该幼儿园又设置了不同的教学目标,比如大班双语教育目标是“敢于在全班幼儿面前大胆完整地讲述和表演简单的英语故事”;中班双语教育目标是“在各类有趣的英语游戏活动中,体会学习英语的乐趣,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小班双语教育目标是“通过各类生动形象的英语游戏,激发学习的兴趣”等。对此,把行为和情感目标作为幼儿园双语教育的中心,既符合幼儿现实需要,又利于其长远发展。 在幼儿双语教师的聘用和培育上,该幼儿园大胆引进非幼教专业教师(主要是本科和大专英语专业毕业生)担任幼儿园英语教师,为了让幼儿英语教师尽快成长起来,使她们的教学更适合幼儿的发展,该幼儿园的园领导注重对幼儿英语教师的培养培训,包括英语知识、英语技能、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在培训中,主要帮助英语教师学习如何从幼儿教育专业的特点出发,组织生动、有趣、有效的英语教学。同时在幼儿园中,为了促使英语教师尽快地与其他教师在专业上互相融合,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幼儿园改变了以往中、英语教师各自为政的局面,选择懂点英语又有幼教经验的教师与英语教师组对,开展中、英语教师共同备课、听课、评课,每周定期研讨等活动。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该幼儿园将双语教学活动渗透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如当幼儿每天来园离园时,英语教师和扮演卡通形象的小朋友可用英语迎送幼儿和家长,并与其进行简单的交流;在吃点心、进餐、睡眠、盥洗、散步、游戏活动、区域活动等日常活动中,英语教师都可反复地运用常用英语词句,引导幼儿进行听、说练习。这样,幼儿自然地从日常活动中接受了英语表达的方式。

六、结语

终上所述,开展幼儿双语教学是一个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有利又有弊。对于办学者来说,要借鉴成型的幼儿双语教学的成果,在进行幼儿双语教学的实施之前,要进行深刻的思考,认真的分析,秉着一个科学认真的态度去承办。更重要的是,他们要在教材的选择,教师的聘用,场景、仪器设备的设置上花费更多的心思,尽最大力量使幼儿双语教学达到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使其对小学的英语教学起到一个过渡的作用。虽然,在我国的幼儿双语教学的开展还很不成熟,但是我们需要秉着“先试验、后推广”的原则,有选择地、实验性的开展,而且要考虑到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遵守科学的教学规律量力而行,切不可为了追求一定的经济效益等不同目的“速成”或“作秀”。无论是学校、家长,还是社会,都不能操之过急,要对幼儿的双语教学足够的重视,为幼儿双语教学的全面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附 注

[1]刘晓东. 幼儿学外语问题之我见[ J] . 教育研究, 2000, ( 11) : 23. [2] 彭梅. 刍议小学开设英语课的可行性[ J] . 外语界, 2003, ( 3) : 66- 67 [3]中加教育合作英语浸入式教学实验课题组. 加拿大.第二语言浸入式教学模式及其在我国双语人才早期培养研究的尝试[ J] . 教育导刊, 2002( 2) . [4]王旭东. 关于 双语教学 的再思考[ EB/ OL] . http: / /www. bilingual. com. cn, 2004- 11- 10. [5]杨连瑞. 关于外语教学中的年龄问题[ J] . 国外外语教学, 1998, ( 2) : 36- 38. [6] ELLIS E.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参考文献

[1]邓磊, 蒋和勇. 幼儿双语教育问题探讨[ J] . 学前教育研究, 2001( 2) . [2]杜秀花. 初探双语教育及其师资培养途径[ J] . 中国高教研究, 2002, ( 1) . [3]刘晓东.幼儿学外语问题之我见[J].教育研究, 2000, (11):23. [4]陆效用. 质疑双语教学[ N] . 文汇报, 2002- 4- 29( 3) . [5]魏日宁. 双语教育纵横谈[ J] .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3, ( 增刊) : 22; 25. [6]温晋方. 早期双语教育对培养现代人才的重要性 [ J] . 广州大学学报, 2001( 6) . [7]于立平. 中小学双语教学之我见[ J] .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3, ( 6) : 8- 9. [8]杨连瑞. 关于外语教学中的年龄问题[ J] . 国外外语教学, 1998, ( 2) : 36- 38. [9]袁玲.学前英语师资必备的基本技能研究[J]. 教学与管理, 2008(7). [10]张雯. 汉英双语教学初探[ J] .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0( 1) [11]朱蓝辉.初探幼儿英语师资的培养[J].考试周刊, 2009(8)

第五篇:教师支教交流热的冷思考

吉裕建 前几天,参加了我市教研室主持召开的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总结会,会上,各实验学校的负责同志分别谈了一年来的工作进展以及遇到的问题及困惑。应该说,参与实验一年来,我市各实验校都开展了许多扎实有效的工作,但好多学校几乎都遇到了同一个问题,那就是师资队伍不稳定,给实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麻烦。究其原因是由于好多老师参与了支教或交流,导致实验工作无法得到延续。 2006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旨在帮助农村偏远地区改变师资力量薄弱的现状,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逐步缩小城乡教师队伍差距。文件落实几年下来,参与支教交流工作的人数越来越多,但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

一、示范引领作用逐渐丧失 对于到农村支教,一开始,城区学校派出的一般都是学校的骨干老师,这些老师带着先进的教学理念,给农村学校带去了一股春风,那时的支教确实发挥了其积极的作用。但是,近几年政策导向发生了变化,将教师的职务晋升与支教交流挂上了钩。这样就导致了所有想晋升职称的城区老师都必须参加支教交流,部分参与支教的年轻老师到农村支教,完全是当作差事来应付的,这样的支教就很难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

二、支教教师管理出现真空 在支教老师的管理上,由于采取的编制属地管理,因此,这部分老师虽然在支教学校工作,但他们的绩效考核、职务晋升都由原派出学校负责。这样,支教学校对他们的教学业绩、工作态度等就很难做出准确的评价,而对于原派出学校来说,即使学校领导比较关注,但由于是遥控指挥,他们也是鞭长莫及,无计可施。由此可见,对于支教老师的管理,真的是能管的管不到,管到的不便管,极大地削弱了支教应有的意义。

三、农村学校师资更趋薄弱 起初,教育部推行此项工作的出发点,就是要缓解农村学校师资薄弱的问题,借城区的优秀老师来带动农村学校的发展。可是近年来,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非但没有得到加强,反而越来越弱,农村学校的许多骨干老师都千方百计地调往城区学校,农村学校无论缺编有多严重,最后反正有支教老师来填补编制的缺口,实在不行,还可另找代课老师。而城区学校由于每年都要派出一大批年轻老师下乡支教,他们大规模的超编也就名正言顺。因此,支教交流成了农村学校缺编的借口,同时也成了城区学校超编的理由。最终导致超编学校的老师没课上,缺编学校的课没老师上,当然也造成了国家教育经费的严重浪费。

四、学校特色文化难以传承 学校的发展,主要依靠校长和老师几十年的坚守,有时甚至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在这时间的长河中,慢慢积淀起来的东西,就形成了学校的特色文化。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张伯苓的南开中学,蔡元培的北京大学以及雷夫老师的第五十六号教室都离不开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的苦心经营。特别是帕夫雷什中学,几乎耗尽了苏霍姆林斯基毕生的心血,才会取得辉煌的成就。试想一下,如果这些校长和老师也是六年一轮参与交流,其结果又会怎样呢?好多教育专家都喜欢将教育比作农业,其实不同的农作物,都有他们特定的生长环境,他们对气候、土壤也有特别的要求,如果将山东的红富士移栽到广东,将南方的水稻种植到北方,想让它丰产丰收,几乎是天方夜谭。那么,对于校长和老师,每六年就要换一所新的学校,换一个新的环境,而学校的传统文化一旦失去了它赖以生长的土壤,等待它的必定是慢慢消亡。 教师的支教交流,我们应该本着对学生、对老师、对学校、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理性分析,冷静对待,建立与之相配套的管理制度,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而让农村和城区的孩子享受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教育。 (作者单位:江苏泰兴市新街小学)

上一篇:勇敢的心电视剧全集下一篇:殡仪馆工作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