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等待为话题的议论文

2022-05-14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以等待为话题的议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本文以中学生历史话题解读为论述要点,从制度起源、战争发生、运动探究和政策实施等方面提出解读的相关技能和解答技巧。通过简短而有深度的历史材料,引领学生结合历史现象深入探析背后本质,探索历史事件前因后果,并以此为解读的根本出发点。探讨历史话题解读有助于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第一篇:以等待为话题的议论文

苦苦等待的破产

清理业绩不善的公司对任何股市的发展来说都至关重要。既然病入膏肓的公司除了投机之外别无他用,那为什么还让它们继续苟延残喘呢?

10月15日,第一次债权人会议在内蒙古宁城县召开,对*ST宁城老窖(600159)的命运进行判决。老窖发现自身处境不容乐观,因为人大正在对新破产法修订案进行第二次审议。无论具体情形如何,这是在沪深两市的发展历史上,面临破产的上市公司首次被小债权人告上法院,要求偿还长期拖欠的债务。

数年来经营不善的上市公司不在少数。其中部分绝对不只是技术性破产,因为连中国有高度创造性的审计师也无法掩藏其亏损。另一方面,这些公司的控股股东——当地政府和势力强大的有关部委——通常不会拒绝为自己的上市公司担当强劲后盾。随着此类亏损企业越来越多,证监会作出了妥协,将亏损企业股票定义为“PT (特别转让)”或“ST(特殊处理)”股。此类股票的交易时间受到严格限制。而后,“PT”被取消,由“*ST”取而代之,但实质并未改变:此类公司至少到了该摘牌的时候了。目前有140只ST和*ST股票,在上市公司中的比例接近10%。

在2000年末,证监会终于进入亏损企业摘牌的筹备阶段。2001年2月22日,证监会公布了摘牌程序。传闻摘牌可能性最大的是著名的“郑百文”。1996年4月18日,郑百文成为河南郑州的第一家上市企业。此后五年内, 郑百文累积债务高达25亿人民币,而资产不到6亿人民币。但事实上它并未宣布破产,这是因为原有破产法存在缺陷且有关国家机关并不愿意施加太多压力。此外,也没有任何债权人上诉法院要求偿付,这本身就令人颇感诧异。结果该公司最终以债权收购的方式换取了不死之身。2001年4月23日,连续四年亏损的上海上市公司PT水仙成为有史以来第一家正式从证交所摘牌的公司(或许我们不应该忘记深圳原野在1992年7月7日被暂停交易,但这已是老黄历了)。

将业绩不佳的公司摘牌对任何股市的发展来说都至关重要。既然这些病入膏肓的公司除了投机之外别无他用,为什么还让它们继续苟延残喘?依靠经批准的“重组计划”,摘牌股可以在所谓的“三板”市场进行交易。目前已有24家原A股公司和3家B股公司在这个灰色地带交易,且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些股票还常吸引许多投机性关注。毫无疑问其中部分企业——如果不是全部——应当宣告破产。

但如果人们去看看仍然挂牌的公司的所作所为,就会相信破产名单上的公司只会越来越多。按证监会某官员的著名言论,控股公司依然将其上市公司当作自动取款机。据报道,今年上市公司有820亿人民币左右(那就是100亿美元!!)的资金被控股股东或其他关联方非法挪用。另外还有410亿人民币的非法贷款担保。尽管证监会尽了最大努力,这些数字还在上涨,并且如果包括担保数额,它竟是2003年A股市场上所有IPO筹资金额(57亿美元)的两倍还多。人们不难想象,如果这笔钱呆在上市公司中,则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将会翻番,市场或许不会受此重创。难怪多数投资者们目前将投资重心放在那些非常大的国有公司股上:这些大型国有公司股是他们可以下注的最安全的股票。

1999年7月的成都红光实业案是小股东将愤怒转化成法律行动的案例。但是法庭拒绝受理此案,认为代表投资者解决上市公司的违法行为是证监会的职责。这个法庭判决可能是证券法出台前的最后一桩案例,也是唯一一个。

然后到2002年1月15日,中国人民最高法院裁定,只要证监会确定上市公司存在欺诈性行为,投资者就可对该公司及其管理层提起诉讼。在整个中国,指控上市公司存在欺诈性行为的法律诉讼案达上百起,目前证监会正在公布那些提供虚假信息的上市公司名单。法庭不允许集体诉讼,想必他们也有点不知所措。2002年11月25日,也就是4年后,这桩起诉成都红光实业的首家诉讼案终于审结。在最高法院作出了受理决定之后,成都中级法院做出了有利于11名原告的判决,原告获得22.4万元人民币的赔偿,约等于他们诉讼标的额的90%。然而此案再次说明尽管股市受到了扭曲,但它依然是推动中国发生变化的主要动力。

就像上述小股东维权的案例一样,公司债权人的情形也是如此:一旦通过了新的破产法,我们可以预期债权人将会采取更激进的行动。在上市公司胡作非为和问题成堆的情况下,证监会想高枕无忧是不可能的。不论其投资方式如何,增加所有利益相关人(不仅仅是国家)对上市公司业绩表现的监督权利是唯一正确可行的解决方案。而在宁城老窖一案中,我们可以看到股市可按照怎样的方式去纠正自身问题。

(作者为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及中国区首席运营官)

作者:霍 康

第二篇:历史话题解读可这般为之

摘 要:本文以中学生历史话题解读为论述要点,从制度起源、战争发生、运动探究和政策实施等方面提出解读的相关技能和解答技巧。通过简短而有深度的历史材料,引领学生结合历史现象深入探析背后本质,探索历史事件前因后果,并以此为解读的根本出发点。探讨历史话题解读有助于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历史;话题;内涵;解读;意义

历史话题是针对历史现象进行表达的语言材料,是史料组成的重要内容,可以说在历史课程教学中占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甚至是占据“半壁江山”无可撼动的位置。正因为如此,史料分析成为高考命题者的香饽饽,成为考查和衡量学生历史知识积累和运用的试金石。史料往往都是基于某个历史话题而生成的叙述,多以文言文字居多。这就需要学生根据史料提供的话题,在由此及彼和由浅入深地探知求解中找到可破解的策略与方法,帮助他们形成敏锐的历史感知,生成开放化探知好奇。教师不妨以材料解读优化教学策略方法,从引导学生探索历史话题和事件的前因后果出发,多给学生自我思考与合作探究的机会,让他们保持高涨的激情和好奇心,主动融入探究过程。

一、 了解制度起源,把握发展“脉络”

从原始社会开始,无论后来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无不需要了解其中的制度,无不需要学生在把握好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准确体味其中的发展内涵。了解社会制度更多的是对一种社会现象的解读,利于学生在把握问题中形成更为清晰的发展过程,形成有针对性和全面发展观点。

学生了解历史发展,首先应该从了解相关政治制度开始。按照历史发展的过程,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在全面阅读的基础上能主动找出相关的历史发展脉络,可围绕相应的发展过程予以表达引述。教师可针对某些制度,像分封制,应该从目的“巩固国家政权”说起,引导学生探究其中内容和作用。学生在探究中,应该围绕分封对象、受封者义务、受封者权利等方面予以探究。同时,可要求学生从分封制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中深入探知,像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了解历史发展的各项制度后,可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的方式予以主动探究,可建议他们围绕其中的相关制度予以剖析,像唐朝实行的“三省六部制”与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有着怎样的异同?我们可通过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便分散了相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与元朝的行省制度对比,就不难发现,元朝的疆域空前扩大,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十个行省和宣政院辖区,其实都是为了加强封建社会的集权统治。

社会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基于管理角度基础上执行依据和参考。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教师引导学生多关注社会制度,从了解制度的起因开始,探究制度的一脉相传以及对社会发展的价值意义。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研读制度发展的时候,可结合其中相关描述,多给学生足够的自我深入探究和切磋的机会,引导他们结合自身理解通过横向对比与纵向深比的方式来引领学生大胆探索和尝试。

二、 关注战争发生,以史为鉴“师长”

纵观国内外历史,每一次的历史前行无不需要战争,需要在解读战争中了解其意义。学生以不同的视角来审视其中战争,势必能形成全面、客观的评价。教师在指导学生关注战争的时候,应更多给予其引导,鼓励他们在深入了解中形成多样化思想认知体验。教师在指导学生关注战争发生的时候,应更多注重从战争的形成、过程和意义角度出发,从危害和积极意义出发全方位了解其中内涵。

教师在引导学生关注历史战争的时候,不妨多建议他们针对自身的整体理解感知,多鼓励他们围绕自己的发现多深入总结,让他们从相应的战争中找出缘由、发展及其意义。教师可建议学生针对战争的理解,从史学家、文人、百姓等不同人物角色进行深入思考,引导他们在主动解读历史话题中获得更深刻感知。教师在指导学生解读战争的时候,应更多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以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和历史观深入剖析。

三、 融入运动探究,触摸历史“神经”

中国历史发展中各类运动数不胜数,都是基于当时一定的历史社会发展背景基础上的体现和概括。无论哪一种历史运动,无不体现了一种思想潮流的变革,无不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一种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精神。这就需要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运动的时候,引导他们透过现象了解本质,鼓励他们根据历史的话题予以深入探索,形成有针对性的观点,能真正触摸到历史的“神经”。

教师可通过某个历史运动引导学生探究,帮助他们在开阔认知视野和思维的基础上掌握其中的问题和本质,形成更为多元化感触体验。教师在指导学生探究历史运动的时候,不妨多引导学生以运动发展的轨迹,从起因、经过、结果等方面予以探述,了解运动中主要人物对运动的影响促进作用,感受运动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我们以“太平天国运动”为例予以分析,教师不妨建议学生以同桌交流的方式思考: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要求学生以串联的方式来了解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正式建立与清廷对峙的政权。通过北伐、西征,1856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1856年发生天京内讧。1864年曾国藩指挥湘军攻陷天京,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教师可要求学生根据上述运动的过程,绘制成運动轨迹时间,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在学生对运动有了更多广泛的认识后,不妨建议学生以团队合作的方式,针对太平天国运动在全盛时期的作为进行评述,鼓励学生从洪仁玕著《资政新篇》和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等文献中了解其中更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特征。教师也可以历史读书分享会的形式,建议学生认真思考和探究,鼓励他们从运动的历史价值意义出发,组织学生进行争辩交流,生成多样化感知和正确的评判依据,让历史现象和话题不再是躺在书本上的静悄悄物体。

教师在指导学生透过历史看运动,像洋务运动、五四运动等,都需要学生在紧扣其意义的前提下多把握其中的主要问题,洋务运动应该紧扣“洋为中用”,把握好学洋但不能崇洋媚外;五四运动应该把握好青年爱国本意和对后世的影响。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探究的时候,不妨鼓励他们从多样化角度深入构思,引导他们以协作探究的方式感受其中内涵。

四、 审时度势政策,客观全面“评价”

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基于一定的缘由,都是发展的必然,往往通过一定的偶然的形式予以表现出来的。教师在指导学生评价历史某个现象的时候,不仅需要学生在紧扣历史来龙去脉的发展中找出相关问题,更需要学生在深入把握中形成多样化感知,能做到实事求是评价,还原真实以便起到以史为鉴的作用。

学生在评价历史现象的时候,需要通过设想还原当时起因、经过和结果,需要以审时度势的眼光评价当时的政策。很多政策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贸易交流等方式有一定的影响。我们在解读“重农抑商”政策施行的时候,首先要了解什么是“重农抑商”,其次是“重农抑商”的原因是什么,再者是“重农抑商”的发展历程,最后是“重农抑商”的影响。这就需要学生从“重农抑商”政策是为了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也有安定人心的政治文化方面的考虑等特征出发,从封建社会的自给自足的特征出发,从明清前的封建主义社会以农为本特征出发,从保护农业发展的角度出发,感悟围绕自给自足农业开展有针对性保护,无疑是切实可行的。不过,明清时期的抑商政策,不仅阻碍工商业发展,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而且强化了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資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可谓是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的发展。此政策虽然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它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起到额绊脚石和拦路虎的阻碍作用。这就要求学生在评价的时候,从“重农”是正确的,但不能把“农业”和“商业”长期放在对立面的角度予以评价,使得评价更符合客观实际。

教师在指导学生评价历史现象的时候,不妨针对其中的内容,多引导学生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说起。一方面,站的高度应该够高,以高屋建瓴眼光认真审视,让学生能真正站得高、看得远,鼓励学生从因果关系、形式和内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现象和本质等方面来提炼相应的内容;另一方面,建议学生从正反两方面予以客观评价,引导学生在还原历史现象发生的缘由基础上,引导他们从中发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五、 总结

总而言之,历史材料解读是学生考查学生历史知识掌握和转化运用能力的标尺,能有效凸显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技能运用。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各自理解感知,从历史现象出发,围绕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以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和历史观为导向,多从相关的背景实践中找到可探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经得起历史检验为标准,能真正探索“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深层内涵意义。

作者简介:

丁菲菲,江苏省淮安市,江苏省淮阴中学。

作者:丁菲菲

第三篇:尴尬中的等待

实现电子政务,首先要完成政府职能的转变,增强政府的服务职能,明确政府部门的分工,合理规划管理流程,杜绝条块分割,消除信息孤岛。这是任何一个优秀的IT解决方案所不能承担的。

随着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2002年7月3日在京召开,在中国的大地上无论是政府、IT企业,还是寻常百姓最红火的名词莫过于电子政务了。这是在门户网站成为纳斯达克的弃儿,曾编织美丽泡沫的B2B、B2C已成为一种遥远的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政府网站近六成奄奄一息的时候露出的一道金灿灿的曙光。经过媒体的推波助澜,IT企业随即推出了一个个优秀的解决方案,似乎电子政务是政府廉政、勤政,IT企业摆脱网络经济泡沫消失后的困境,百姓贴近政府的一把金钥匙。

然而,作为电子政务的实践者,置身于这种喧嚣中,似乎又一次地看到了当年的办公自动化、政府上网工程以及企业上网年,其中所经历的酸甜苦辣,使得我们面对电子政务这新一轮的大潮不是浮躁,而是冷静的审视与思考。

思考之一:真正实现电子政务,必须首先完成政府内部业务流程再造。

这是任何一个优秀的IT解决方案所不能承担的。就像一个新的生命从孕育到出生,他要靠自己的力量,经过一个痛苦的过程,才能诞生出一个新的生命。

实现电子政务,首先要完成政府职能的转变,增强政府的服务职能,明确政府部门的分工,合理规划管理流程,杜绝条块分割,消除信息孤岛。

1999年1月,政府上网工程启动,三年建设期结束时,出台了一份看起来很不错的成绩单:绝大部分政府部门都已建立了互联网站,70%以上的地市级政府在网上设立了办事窗口——电子政务的初级阶段成绩非凡。据政府上网工程网站2002年4月的统计:gov.cn下的政府网站域名已经发展到了6575个。然而,另一份调查报告却告诉我们,近六成政府网站已成为死网。

为什么会成为死网?

是我们的网络不行?还是设备不先进?再有就是网站维护人员不努力?这都不是关键点。关键点就是:政府内部业务流程再造没有完成,政府信息仍然是孤岛,使得政府信息发布渠道不畅。有的人认为,搞电子政务,首先要领导重视。眼下,国家下发了《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引起了各级政府领导的重视,但是文件高度概括、浓缩,究竟怎样搞电子政务,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我们不能总是摸着石头过河,在弄清关键点后,就要痛下决心,从最痛处下手。难道在花费了大量的资金、人力,新一轮电子政务建成后,信息维护人员还要艰难地跋涉于各个信息孤岛,到各个部门去讨信息吗?

思考之二:真正实现电子政务,必须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法律环境、标准体系。

为什么电子政务初级阶段的实施不那么尽人意?很多政府网站往往只是一个信息公告栏,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有的成为少人过问的“摆设”,有的更进一步变为“空站”、“死站”,使政府的门户网站成为“空架子”。问题出在哪里?关键就是实现电子政务还没有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法律环境、标准体系。

电子政务实践者的困惑:

首先,哪些属于政府信息?其次,政府信息的发布程序有何规定?再其次,如何使用政府信息?最后,政府门户网站应如何运作?

以上这一连串的问号不首先解决,电子政务会成为新一轮的“大跃进”。而“大跃进”的结果是要付出惨痛代价的。

在哪些信息属于政府信息,应按什么程序发布没搞清楚的情况下,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无法进行信息发布。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采取明哲保身、但求无过的方式也无可非议。习惯了长期手工工作的政府人员在经历痛苦的转型时也会有意无意地对这种新型工作模式产生抵触情绪,而更大的阻力则来自于“暗箱操作”、“权钱交易”、“部门壁垒”等。其结果:出现“空站”、“死站”。

其次,政府信息如何使用目前没有明文规定。任何个人、企业及个体经营者都可随意使用。但是,有的却在经营。而其结果是:给政府信息发布部门带来很尴尬的局面,政府信息发布部门要不厌其烦地向纳税人做解释。

最后,政府门户网站应如何运作这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们。作为政府形象的窗口,其服务宗旨是:政策宣传、信息引导、公众服务。政府门户网站与商业网站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是非赢利的,是为民众服务的。因此,政府门户网站应如何运作,政府门户网站靠什么资金维护是政府门户网站生存的一个关键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好,政府的门户网站最终必然人去楼空。

思考之三:真正实现电子政务,任何一个电子政务解决方案首先要考虑的是安全。

电子政务的根本目的,是要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将政府机构管理和服务职能转移到网络上,转变政府职能依法行政、加强有效监管、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优质服务,改进管理方式和工作方法,密切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制约,向全社会提供高效优质、规范透明和全方位的管理与服务。而网络开放、电子政务信息发布首当其冲的就是安全问题。因此,要真正实现电子政务,任何一个电子政务解决方案首先要考虑的是安全。电子政务安全第一。

国信办网络安全组专家曲成义指出,电子政务安全面临七种威胁:第一是黑客和计算机犯罪;第二是病毒的蔓延和破坏;第三是机要信息的流失与信息间谍的潜入;第四是网上恐怖活动;第五是来自内部的不安全因素;第六是网站安全产品的使用;第七是网络的脆弱性。

最近几年,谈及网络安全,似乎就是如何防范外部入侵。如:怎么建网关、建防火墙、内外网的物理隔离、外网与INTERNET网逻辑隔离等,似乎安全解决方案就是IT厂商的事。其实不然,从国外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核心部位出现犯罪的部门,80%以上是内部人员所为。堡垒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

这就提醒我们,安全涉及到的不仅是网络、软件、硬件,更为关键的环节是怎么预防信息从内部丢失,怎么建立一个比较全面的安全机制进行内部的安全管理是实现电子政务的当务之急。内部人员犯罪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内部人员的违规操作,造成的后果影响政府的安全;另一种是违法,有目的的窃取。因此,信息安全的确保应以人为本,对公务人员的培训与自律是非常关键的。这个问题不解决好,其结果:电子政务的安全无从谈起。

为确保政府办公的安全性,还要有一整套与电子政务建设有关的信息安全、网络安全、数字签名、电子文档的法律、法规及其标准。

思考之四:真正实现电子政务,公务人员首先要完成自身的再学习。

电子政务的核心永远是政务,领导电子政务建设的必须是部门的主要领导和权力机构,政务是落实到每一个部门的,而公务人员是电子政务的最终执行者,他的技术水平、电子技术的应用水平是决定电子政务实现成败的关键之一。

国家经贸委刘力指出:电子政务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胡小明曾以“不亚于一场战争”来形容电子政务推行的难度。的确如此,我们可能都还记得,当年的办公自动化,许多部门在花了大量资金和人力后,办公自动化仅仅停留在电脑打字的基础上。当然,这里有很多原因,但公务人员计算机操作水平低、不会使用,是导致有些部门办公自动化流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近的一份统计资料中,全球电子政务成熟度排名里,不知何种原因,没有中国的统计数据。这从一个侧面提醒我们,要推进电子政务,首先要做好自身的革命。每一位公务人员要认清电子政务的重要性,要踏踏实实的进行再学习,否则将出现新一轮大量资金的浪费。

作者:莫万强等

上一篇:rfid系统的设计论文下一篇:小学体育竞技游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