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调研报告范文

2022-06-02

很多人对于写报告感到头疼,不了解报告的内容与格式,该怎么写出格式正确、内容合理的报告呢?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问题调研报告范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一篇:问题调研报告范文

问题村官问题调研思考

“村官”是新农村建设最直接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他们直接面对千家万户,是党和政府联系百姓的桥梁和纽带,在农村绝大部分村官能够为百姓做实事、办好事,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但少数问题村官自私自利、蛮横独断,不为村民着想,反而贪污、挪用集体财物。河南省淅川县法院通过对2004年以来所办理的涉农案件调查发现,问题“村官”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绊

脚石。

问题“村官”问题多多

挪用集体财物致使富村变穷村。个别“村官”把村集体财物作为自家的后花园,随意处置。自2004年以来,淅川县法院共查处村干部贪污、挪用公款9起,占贪利性职务犯罪的20%。如村支书梁某,2004年3月挪用村集体的土地补偿款25万元用于自己做生意,后生意亏本无力偿还,又因大吃大喝,使本来相对富裕的村变成了债台高筑的穷村。

截留、挪用专项资金致使该建的项目成为泡影。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山区农村的力度投资力度,修路、打井、危房改造、植树造林、小流域治理等等,上级都拨有专款,部分村干部就把目光瞄准了项目款,在偷工减料上做文章,修路不按标准的宽度和长度,打井不建配套设施,植树造林年年造林不见林,只见投资不见效益,这些款项60%被村干部挥霍,群众对此熟视无睹,认为没有花自己的钱,殊不知这种行为侵害的正是群众的切身利益。

自私自利、蛮横独断引发群体性上访。个别村干部不为群众着想,只打自己的小算盘。有些利用职权低价承包村集体的果园、鱼塘,有些违规在村集体土地上建厂开矿,引发群众不满而上访。

严查问题村官刻不容缓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当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邻里和睦、村容整洁、基础设施健全、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的新农村,可是,个别问题“村官”的所作所为却阻碍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解决这一问题,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严格选拔品德好、思想正、能为群众干实事的人当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乡镇党委要强化对村“两委”班子的领导,一方面要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提高政治思想素质,从文化程度高、政治素质好、年富力强的党员中选拔农村干部。另一方面要加强农村干部学习培训,教育村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使村干部真正成为联系党群关系的纽带,成为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领头人。

要强化监督管理,将监督机制落到实处。要强化乡镇对村干部的监督,要避免村干部直接管钱管物,实行村账镇管的办法,将村级财务集中到乡镇统一代管,定期对村级财务进行检查、审查,杜绝贪污、挪用及不合理开支。要实施农村政务、财务公开,定期将村里的重大事务、财务收支情况向村民公布,接受群众监督,提高农民法治和民主意识,推进依法治村的进程。要对村干部实行目标量化考核,根据岗位职责确定目标任务,对工作不负责而出现重大差错的,该处分的处分,该免职的免职,提高村干部履行职责的积极性。

将预防的“触角”延伸到农村,定期对村干部进行预防犯罪知识教育。村干部已成为职务犯罪的高发区,检察机关应将预防的“触角”延伸到农村。一方面对出现问题的村干部进行教育,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存在问题的严重性,教育他们痛改前非。另一方面利用年度乡镇工作会议机会,对村干部进行预防职务犯罪教育,针对村干部职务犯罪的特点,提出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堵塞村务管理上的漏洞。同时,将预防村干部职务犯罪纳入乡镇的目标考核中,加大乡镇对村干部的监管力度。

要坚持标本兼治,在严查农村职务犯罪案件的同时,努力化解农村矛盾纠纷。村干部职务犯罪大部分与矛盾纠纷相交织,查处村干部职务犯罪既保护了群众利益,又能化解矛盾纠纷。因此,一方面要对构成犯罪的村干部严厉打击,另一方面要对没有问题的村干部依法保护,还干部一个清白,给老百姓一个明白,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稳定和社会发展。

第二篇:“三农”问题调研报告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根据中国国情和顺应时代潮流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事关我国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的大问题,也是党中央高度关注的问题。我们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用科学发展观破解“三农”难题,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切实维护广大农民利益。

一、坚持全面发展,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社会援助体系覆盖面小、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等公共服务相对滞后,使“三农”问题由单纯的经济问题演变成经济和社会问题。因此,破解“三农”难题必须摒弃传统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坚持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将重点放在促进农村社会发展上,努力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由政府承担农村“文化教育、公共卫生和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公共产品供给的责任,使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由依靠农民自身向以政府为主的政策目标过渡,让农民能够分享经济发展成果。

1、明确各级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责任。长期以来,农村公共产品主要靠农民自身解决。如果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履行其提供农村公共物品的服务职能,把农民从自我供给的 1

状态中解放出来,就会大大减轻农民负担,使农民将更多资源用于提高收入的投资上来,由此产生收入效应、消费效应和就业效应,极大地化解“三农”问题。因此,必须根据公共产品供应的特点,明确各级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责任,合理界定中央与地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责任和范围:受益范围遍及全国的公共产品,由中央政府提供;受益范围主要是地方的公共产品,由相应层次的地方政府提供;具有外溢性的地方性公共产品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或各个受益的地方政府共同提供。

2、确立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重点。目前政府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重点应是:(1)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标准要参照当地居民维持最低生活所需要的基本支出来确定,并制定出相应的实施细则,增强其可操作性。 (2)建立农村义务教育免费制度。建立农村义务教育免费制度关键是要增加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建立各级政府分担的义务教育投入体系和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建立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监管机制,保证该拨的经费及时足额到位和义务教育经费不被挪用、侵占。

3、完善农村公共产品资金的筹集制度。对于全国性公共产品,中央政府应本着公平的原则无偿足额提供,或按经济状况通过转移支付的形式对农村卫生防疫、基础教育、环境保护、计划生育等的供给予以支持,不应再向农民征收。地方政府提供的某些公共产品具有很大的正外部性,如果没有相应的补偿,这些公共产品供给就会陷入不足的境地。对于部分准公共产品可以采用政府与市场混合的方式来提供,在明确产权的前提下,积极引进民间资金和外资,按照“谁引

进、谁收费”,“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大力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政府还应提供优惠政策,鼓励经济实体、个人和其他社会力量投资农村公共产品,推动多渠道、竞争性供给格局的形成。

二、坚持协调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

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改革开放后,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我国农村和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城乡联系显著增强,但受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缓慢。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还存在,“三农”问题就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因此,破解“三农”难题必须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坚持城乡协调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建立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之间的良性互动与转换机制,实现城乡发展双赢。

1、农业与工业互动,推行以农民参与为主旨的工业化路线。一是要用工业组织和生产方式不断对农业进行改造,引导和鼓励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境外资本等投入农业,改造农业的传统生产方式,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业由小生产向社会化大生产转变,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高农产品的深加工水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市场综合竞争力。二是实施工业逐步反哺农业政策,引导工业企业强化品牌意识,培育名优产品,努力开发和生产先进适用的农业生产资料,通过现代流通方式为农户和农业企业提供更便利的服务。三是整合城市工业和农村工业的发展战略,城市工业一方面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要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农村转移和扩散;乡镇工业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攻方向,以农产品加工业为发展重点,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直接带动农民增加收入。

2、农村与城市互动,建立城乡合理流动的市场配置资源机制。一是要按照建立统

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要求,加快发展和培育城乡一体化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市场网络。二是要充分发挥城市的集聚效应和辐射功能,使之在区域发展中起到中坚作用,通过城市市场引导和带动农村市场的发展,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和农业市场化程度,大力培育各种以农民为主体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并鼓励和引导城市的工商经济组织向农村延伸和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的提高。三是要根据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调整城乡发展政策,政府要在财政、金融、产业政策上更多考虑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农村与城市互动,保持农村与城市的协调发展。

3、农民向市民转换,推行以吸纳农民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化战略。只有实现大多数农民向市民转换,使之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进入城市定居,并在城市中获得稳定职业和收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部分农民脱贫致富问题;只有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转移到城市中,留在土地上的农民才有可能实现农业集约经营和规模经营,农业才有可能成为现代化产业;也只有将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中,农民才能完全融入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从根本上摆脱传统小农经济的束缚,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有巩固的基础。从农民向市民转换出发,推行以吸纳农民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化战略,以城市化促进农民市民化,要求城市化应注重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选择农村城市化道路,应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根据不同区位、资源条件、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中等城市和有重点的发展小城市(镇)有机结合起来。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建立农业保护与支持体系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体现。科学发展观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强调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1、调整农业发展战略,合理开发利用环境,全面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1)尊重自然与经济有序发展规律。农业系统是生产、经济、生态三者的统一,正是通过人类对原有农田环境的改良,良种、化肥、灌溉、机械、农药等的外部投入,才能改善环境质量,提高系统的生产力及其持续性,增加经济效益。(2)坚持集约化与持续性协同。农业集约化与持续性关系是双向、互为反馈的,农业行为可能破坏环境,也可以改善环境。要探索出一条既高产优质(即集约)又有良好资源环境生态(持续化)的发展道路。这就要求我们从我国国情出发,坚持农业集约化与持续性协同,发展集约可持续农业。(3)要千方百计地保护耕地资源。耕地是农业生产的最基本空间,它的多少及优劣直接关系到农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千方百计地保护耕地资源。

2、增加财政资金投入,支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一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农业法》,确保各级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提高农业财政支出占整个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各级财政每年应从新增财力中拿出一定份额用于农业。二是要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吸引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商资本投向农业领域;通过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增加农业信贷投放,引导农村集体经

济组织和广大农民增加投入;完善以工补农、以商促农、反哺农业的机制,吸引工业资本、商业资本以及其他生产要素向农业流动;增加农业贷款的财政贴息,扩大支持农业生产贴息的范围,以政策优惠鼓励社会资金投向农业。三是逐步将以改善农民基本生产条件和生活质量为重点的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级政府基本建设投资的范畴,重点支持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水电、农村沼气、草场围栏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投入,以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3、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建立农村服务体系,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一是改革土地征用制度,对国家重点工程、公益性事业建设用地,可以通过国家征用耕地的途径获得土地使用权,但要大幅度提高土地补偿费、安置费标准,为失地农民提供能够参加失业、医疗、养老保险的费用,解决农民的长期生活问题;二是探索建立农业保险服务体系,国家应鼓励现有商业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或建立政策性保险机构;支持农民和农业经营组织建立为农民生产服务的互助保险合作组织。三是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促进小额信贷等扶贫信贷的发展,发挥各种类型小额信贷贷款额度小、期限短、手续简单、方便易行的优势,为贫困农民提供信贷服务。

2009年4月6日

第三篇:宗教问题调研报告

宗教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而宗教的定义众说纷纭,宗 教问题更是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而宗教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如果我国宗教问题处理不妥当,就会直接影响到民族的团结、国家的统一和边防的巩固。因此,正确地认识我国当前的宗教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各个领域的改革进程并不平衡。在宗教工作领域中,由于种种原因,改革的进程相对滞后,许多旧问题尚未得到妥善解决,随着社会的转型与全球化的发展,又出现了不少新问题。就全国而言,宗教信仰者的人数越来越多、宗教的影响越来越大,政府在宗教管理方面的投入与产出比例严重失调,宗教方面的各种问题日益凸显,却是不争的事实。宗教内外不同层次、不同性质、错综复杂的矛盾与问题经过长期累积,已经演变成了党和国家必须面对、无法回避的挑战。尽管近年来国家一再加大对宗教管理的投入,但现有宗教管理体制低效、僵化、无力应对宗教方面问题的被动状况,一直未能得到根本改变。在少数地区,宗教因素往往又与民族问题和政治、社会、经济、文化问题交织在一起,使本来就比较复杂的问题变得更加复杂。例如2008年的拉萨“314”事件、2009年的乌鲁木齐“75”事件,尽管主要不是宗教问题,但宗教作为一个因素,在这些事件中无疑起着巨大作用。宗教,作为我国现阶段社会中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一种客观存在,在可预见的未来,其作用只会日趋重要,因此,为了国家的安全、民族的团结和社

会的稳定,我们非常需要把宗教作为转型时期的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从战略上予以考虑,拿出一套新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根本解决办法。处理任何问题,首先要搞清楚问题的性质。宗教在我国社会中究竟应该处于何种地位、宗教问题在我国属于何种问题,这是研究宗教与宗教问题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这个问题的实质其实是如何看待宗教及其功能、作用的问题。中国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宗教和宗教组织在中国社会的地位、作用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有着密切的关系。长期以来,许多人对如何科学、全面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如何看待宗教,看待现阶段宗教在中国社会中的功能与作用,并不完全清楚,甚至完全不清楚。按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传统解释,宗教是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消极因素,宗教在社会中的作用不是中性的,当然更不可能是积极的。宗教之所以至今在我国仍然被认为是一个高度“敏感”的、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问题,许多人一提宗教就紧张、就害怕、就联想到“敌情”,原因就在于人们对宗教的基本看法还囿于传统意识形态的影响,在认识上、观念上没有走出把宗教定性为社会消极因素的误区。

在实践上,现有宗教管理体制是否能很好地适应今天宗教方面面临的复杂形势,处理好党和政府与宗教信仰者之间的关系,有效地解决宗教方面的问题?从现实结果看,现有政教关系的模式与宗教管理体制基本上不能适应今天社会发展的需要,其实际效果与有效性令人失望。究其原因,就在于过于强烈的政治功利。

我国少数民族宗教的特点,首先是宗教形态复杂多样,同时并存。从低级的原始宗教到我国本土自生的源于汉族的道教,直至体系完备的世界性宗教,长期以来同时并存于我国少数民族之中。其次是信教人口比例大,信仰程度比较深。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由于所处的自然环境较为恶劣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因而绝大多数群众都信仰宗教,而且十分虔诚。这在信仰藏传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和伊斯兰教的相关民族中尤为突出。第三,原始宗教在一些少数民族中至今还得到较多的保存。我国55个少数民族,约有30个民族仍不同程度地保存着原始宗教的痕迹。我国西部和北部一些少数民族的萨满教信仰活动至今残存。中西南部一些少数民族中残存的原始宗教更为多样。动植物崇拜、天体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态,至今在少数民族中还有着较大的影响。第四,一些民族宗教信仰的民族化特征比较鲜明。最典型的一是藏传佛教对于藏族,二是伊斯兰教对于回族、维吾尔族、撒拉族等。第五,一些民族的宗教与政治关系十分密切。藏传佛教在其发展过程中,在西藏得到统治阶级的大力支持,特别是进入封建农奴制社会以后,与政治结合更为密切,并形成典型的政教合一制度。第六,宗教信仰深刻影响到民族的文化、心理和风俗习惯。对同一个民族来说,共同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感情强化了民族的认同感。宗教对信仰该宗教民族的语言、艺术、建筑、医学等方面无不产生深刻影响,民族的许多风俗习惯也都具有了浓烈的宗教色彩。

妥善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是尊重少数民族的体现。目前,我

国少数民族人口已经超过1亿人,各民族信仰宗教的群众也有1亿多人。虽然这两个“1亿人”占我国总人口的比例并不高,但是绝对数很大。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其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构成了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成为凝聚民族认同、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力量,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与许多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密切交织,构成了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一部分。因此,正确对待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满足广大少数民族信教群众合理的宗教生活需要,尊重他们具有宗教色彩的风俗习惯,就是尊重少数民族本身,就是在宗教方面以平等的原则正确处理了中华各民族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少数民族宗教问题与民族问题密切交织,具有特殊的政治敏感性,必须高度重视。特别是至今绝大多数群众都信仰宗教的少数民族,如信仰藏传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和伊斯兰教的20多个少数民族,他们信仰虔诚,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受宗教影响更深,由此产生的宗教感情和民族感情难解难分。某些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历史上在反抗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斗争中,宗教信仰作为精神纽带,起到的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民族生存发展根基的作用巨大,因而在其整个民族中具有某种特殊性。其他民族特别是汉族的成员,如果对这些民族宗教信仰的特殊性稍有疏忽和伤害,往往会引起该民族的强烈反应,处理不好就会严重损害民族团结,影响社会稳定。同时,有的宗教还与政治问题关系密切。例如**集团利用藏传佛教从事的煽动西藏独立、破坏国家统一的反动政治活动;新疆的伊斯兰教极端势力与

民族分裂势力从事的鼓吹新疆独立,破坏民族团结、国家统

一、社会稳定的反动政治活动。这种宗教与政治问题密切交织的情况,使少数民族的宗教问题更呈现出复杂的局面。

处理好少数民族的宗教问题,直接关系到边防的巩固和国家的统

一。我国2.1万多公里的陆地边境线,有约1.9万多公里在少数民族地区。沿边境线分布着我国9个省、自治区的135个县、旗、市、市辖区(其中民族自治地区107个),居住着2200多万各族人民,少数民族人口约占一半。同时,我国55个少数民族,有30多个民族是跨境而居的民族。这些民族与境外的相同民族,不仅彼此之间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乃至亲友关系,而且不少有着共同的宗教信仰。例如云南一些少数民族信仰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基督教、天主教,西北特别是新疆的一些少数民族信仰的伊斯兰教,国际性特点突出,受境外宗教影响大。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后,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新的民族运动浪潮,世界范围的民族宗教问题有所激化,这种状况至今仍时起时伏,对我国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新形势下,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也成为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和我国进行反渗透激烈斗争的前沿阵地。因此,为了边防的巩固和国家的统一,对少数民族特别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宗教问题不可掉以轻心。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宗教问题的认识和处理历程是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

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探索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走过了一段曲折的道路。这条道路也必然影响到对新中国宗教问题的认识和处理,少数民族的宗教问题也不例外。从1957年到1976年期间,特别是“文革”十年,党和国家对于少数民族宗教问题所犯的错误集中表现为忽视宗教问题的长期性、群众性、民族性和复杂性,企图在比较短的时间,利用行政手段尽可能削弱宗教甚至消灭宗教对少数民族群众的影响,这违背了少数民族宗教发展的客观规律,给少数民族宗教工作带来了严重损害。1982年,党中央在《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19号文件)中,强调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宗教问题的重要性:“全党同志应当深刻认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宗教同民族的关系上,各个民族和各种宗教有不同的情况。„„因此,我们一定要善于具体地分析各个民族和各种宗教的不同情况,善于体察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的区别和联系,并且正确地加以处理。一定要警惕和反对任何利用宗教狂热来分裂人民、破坏各民族之间团结的言论和行动。”其后,党中央多次强调民族问题在一些地方往往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如果对宗教问题处理不慎或不当,也会影响民族关系甚至酿成冲突。特别是对宗教与西藏、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与稳定的关系问题,党中央更是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在新的时期,对这一曲折发展历程进行系统总结,意义重大。

第四篇:《民生问题》调研报告

【调查背景】

十七大强调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体现了我们党一贯奉行的“以人为本、民生为重”的执政理念。应该说,从纵向比较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以及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等大力改善民生方面的举措,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然而,相对于我国GDP年年大幅增长而全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而言;相对于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始终滞后于通胀导致的消费增长而言;相对于由于收入分配不公而形成的贫富差距过大而言,我国的民生状况仍然不容乐观。为此民生问题成为当前中国社会的首要问题。

【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以网上访问式,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调查,网上访问是主要是用于查阅资料,获得分析的依据。

【调查对象】

本问卷的调查对象为来自全国多个省、市的居民,包括农民、商人、政府官员等。

【调查数据分析】

一 、就业问题

就业基本情况:“就业是民生之本”,就是说“就业”是人民生存和生活的根本。就是要大力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抓好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实行“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使人人有活干,有饭吃。

我国当前就业面临的,第一个压力是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性矛盾长期存在,“十二五”期间城镇每年需要安排就业人数2500万,而每年新增就业岗位只有900万个;第二个压力是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这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有着紧密联系;第三个压力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进入一个加速期,现在虽已转移农村劳动力2.4亿人,但农村富余劳动力仍有1亿多人。

下面表格是2005年至2009年全国总人口的就业基本情况:

44.8 23.8 31.

427331 6488 810 188 45 1750 699 3458 557 688 2778 48494 14272 2366 2123 839 4.

242.6 25.2 32.2

28310 6430 764 178 45 1920 741 3954 611 796 3012 48090 14680 2632 2147 847 4.

140.8 26.8 32.4

29350 6424 718 170 43 2075 788 4581 680 903 3310 47640 15090 2672 2187 830 4.0

39.6 27.2 33.2

30210 6447 662 164 43 2194 840 5124 679 943 3609 47270 15451 2780 2167 886 4.2

38.1 27.8 34.1

31120 6420 618 160 37 2433 956 5544 721 978 4245 46875 15588 3063 2341 921 4.

3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1、中国现阶段的就业人群主要从事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而所谓的第一产业即使农业,相对而言农民的一年靠粮食的收入是非常可怜的,严格意义上并算不上就业人群,所以中国的就业压力是非常的,而不能单单的看登记的失业率。

2、中国的失业率近几年有上升的趋势,表明社会民众面临的失业风险加大。

3、2009年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8199元,与2008年的17071元相比,增加了1128元,名义增长6.6%,比去年增长幅度回落了7个百分点。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和增长速度均低于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

据报道:我国是世界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其比例是3.23:1,造成收入差距大的原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城乡体制分割现象严重,以及发展机会不平等等多方面原因。论坛上,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专家指出,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扩大,西部的一些省份这一比例更高,达4:1以上。

二、教育

“教育是民生之基”,就是说“教育”是强国富民的基础,要努力提高国民素质,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投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解决进城务工子弟上学难等问题,让孩子们都能无忧无虑地读书,让家长们不再为学费发愁。

由上面表格得出:

1、我国的义务教育普及率越来越高,基本上保证了每个儿童都能良好的免费的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2、而且高中升学率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渐提高,如今我国民办大学以及专科院校的增多大大的提高了高等教育的普及率,如今高等教育已经不是以前的精英教学,相对而言入学难的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

三、物价

国家统计局公布7月份主要宏观经济数据显示,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6.5%,创2008年7月以来的37个月新高。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4.8%,而猪肉价格同比上涨56.7%,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1.46个百分点。

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6.4%。其中,城市上涨6.2%,农村上涨7.0%;食品价格上涨14.4%,非食品价格上涨3.0%;消费品价格上涨7.4%,服务项目价格

上涨4.0%。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上涨0.3%。其中,城市上涨0.2%,农村上涨0.4%;食品价格上涨0.9%,非食品价格持平;消费品价格上涨0.4%,服务项目价格持平。

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5%。其中,城市上涨5.3%,农村上涨6.0%;食品价格上涨11.7%,非食品价格上涨2.9%;消费品价格上涨6.2%,服务项目价格上涨3.9%。分类别看,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1.7%,烟酒及用品类价格同比上涨2.6%,衣着类价格同比上涨1.8%,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同比上涨2.5%,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同比上涨3.2%,交通和通信类价格同比上涨0.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同比上涨0.6%,居住价格同比上涨6.1%。1-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2%。

在网络上流传很广的一条微博这样写道:中国现在的高房价、高物价,毁灭了年轻人的爱情,也毁灭了年轻人的想象力。他们本可以吟诵诗歌、结伴旅行、开读书会。但现在,年轻人大学一毕业就像中年人那样为了柴米油盐精打细算。

在一项调查中,79.7%的人表示当前的高物价影响了自己生活的幸福感,其中40.1%的人表示影响非常大。

进一步分析发现,收入越低的受访者,其幸福感受高物价的影响越大。具体而言,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受访者中,表示高物价影响生活幸福感的人的比例为83.5%;收入在2000~3500元的受访者中,这一比例为80.8%;收入在3501~5000元的受访者中,这一比例为79.7%;在收入位于5001元以上的受访者中,这一比例为72.2%。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当前CPI高居不下严重的影响了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即使收入增加了也弥补不了因通货而引起的物价上涨,民生问题还是国家目前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调查建议】

1、要重新认识市场经济的特性和规律。邓小平同志说过:市场和计划,我们都可以用。资本主义可以有计划,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但是,一旦搞起市场经济,它就是一种经济形态,一种经济运动,它就有其自身的特性和规律。资本主义社会搞市场经济是这样,社会主义社会搞市场经济,其特性和规律同样要表现,要起作用。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就是价值规律,而它在经济运动中所导致的社会结果,就是生产无政府状况,生产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就是某些产品过剩和某些产品不足反复出现。我们现在遇到的许多地区的重复建设,某些行业的发展过度,以及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的扩大,深刻原因都是市场经济自身客观规律在起作用。

2、要加强国家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的准确度和着力度,把国民经济的发展适当调低一点。建议把经济发展速度稳定在5%左右,如能坚持10年、20年、30年,也是很伟大的成绩。要研究和调整生产与消费、建设与消费之间的比例,把更多的资金用到提高人民生活上来,使消费逐步成为拉动经济的主要推动力。要调整国家筹集资金和国有银行资金的投向,及时而准确地防止或纠正某些行业和某些产品的片面的、盲目的扩张偏向。二亿多吨钢铁、几亿吨水泥、十几亿吨煤炭,这样的发展规模是难以为继的;拖欠农民工工资一千多亿这样的挤压人民的状况,也是难以为继的。空手套白狼式的工程和建设,要坚决的刹住;继续再搞的,要坚决查处。要正确引导日益壮大的私营经济,使其发展适应社会和人民的需要,不要盲目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不要生产坑民害民的假冒伪劣产品,不要拖欠国家税款和员工工资。

3、要加强对市场经济微观管理的准确度和着力度。现在的现状是,不仅宏观方面的许多大政方针得不到落实,而且微观方面的许多具体政策、具体规定也得不到落实,因而导致出现国家发展中的许多重大问题,导致出现许多突出的民生问题。一定要加强市场监管队伍的思想建设,提高他们的素质,特别是责任感;一定要纠正和减少监管机构、监管队伍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真正地依法监管、有效监管。凡市场上发现重大违法违规问题,要追究

相关监管部门的责任,首先是首长的责任。近来,中央电视台连续报导了一系列地区发生的生产假冒伪劣商品事件,就应该严格追究相关地区监管部门的失职或违法责任。

4、要把共同致富的大政策落实到一次分配、二次分配的具体过程中去,使最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成果。要改变片面地大幅度地增加公务员的收入,而不顾及广大无收入、低收入人群利益的现象;也要改变只关照高收入阶层的需要和福利,而不顾及广大工人、农民的需要和福利的现象。

5、要抓紧制定和落实城市化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城乡出现的许多民生问题,都与城市化以及城市现代化政策滞后、法规滞后所致。旧城改造,包括街道拓宽和街区改造,不能只顾或多顾政府利益、开发商利益,而不顾或少顾被拆迁人群的利益;这类拆迁一定要给小店小铺安排新的营业和生产场地,居住居民一定要保证达到小康居住条件;新搞开发区或另辟新城,也不能只顾多顾政府利益、开发商利益,而不顾或少顾农民的利益。

6、要制定农民工逐步享受市民待遇的政策和法规。这是一个缩小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贫富差别的大战略、大政策。现在已有近亿农民务工,如果他们象城市居民一样,同工同酬、同享社保、子女近地入学、居住条件改善,就可以带动3亿至5亿农村人口过上小康生活,一部分人还可较快过上富裕生活。

7、要在系统调查的基础上,全面规划,逐年实施,务求落实。全国和各省、市、地、县,均应对涉及民生的各种问题进行周密而系统的调查,做到心中有数,既有长期的解决规划,又有当年的解决步骤。

8、要把解决民生问题列为考核各级政府和领导人员政绩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解决民生问题要有计划,做到有指标,有措施,有领导人负责,并在执行中定期查进度、查效果、查责任。

9、中央政府以及省、市政府要加强检查工作,力促各项政策、法规、措施的落实。解决民生问题,不能只讲在口上,也不能只写在纸上,一定要落实在行动中,落实到千家万户,真正使亿万民众过上殷实而舒心的好日子。对上级机关来说,抓落实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抓检查。只有有计划、见人见事的检查,才能发现问题,发现好官,发现真经,促使各项爱民、富民政策、措施的落实。

10、要坚决同官僚分子、腐败分子、恶霸分子作斗争,发现一个撤掉一个,查处一个。在党内、政府内确实存在一定数量的官僚分子、腐败分子、恶霸分子。凡是民生问题突出的地方,都与那些地方存在官僚分子、腐败分子、恶霸分子有关,许多情况下,都是他们一手造成的。要派员检查,派员监察,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揭露那些危害民众、欺压民众的官僚分子、腐败分子、恶霸分子,把他们手中的权力夺归于民,夺归于党,打开解决重大民生问题的新局面。

11、政府要加大力度控制房价,控制通货膨胀,调整经济结构以适应新的世界经济形式的发展。

【调查体会】

通过这一次的关于民生问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了解到我国居民的收入情况,我国如今的经济发展形式,如今的CPI以及房价的基本情况,同时我还了解了当前中国的教育形势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虽然我们选的课题较为普通而且范围比较大,做的时候也因为能力有限,所以大多资料是通过翻阅书籍以及上网查阅资料得来的。同时,还有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但是这毕竟是我靠自己的努力完成的调查报告,是我艰辛劳动得来的结晶。在调查的过程中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学会了如何研究一个课题。这让我学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这将对我们以后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第五篇:治安问题调研报告

2014年9月9日,我作为一名中国人们公安大学的准毕业生开始了为期一百天的工作实习,并且我很荣幸的参加了2014年APEC会议安保任务,同时可以来到北京市公安局怀柔分局雁栖派出所实习完成自己最后的学习生涯。

前言

雁栖镇是一座集科工贸为一体的新兴城镇,位于怀柔城区北4公里处,镇域总面积156平方公里,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全镇21个行政村,46个自然村,人口13000人。该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捷,111国道和范崎路纵贯南北,沙通铁路横跨东西,是集工业、公共建筑、居住区为一体的组团式发展的小城镇。目前已建成居民楼1.2万平方米;税务、邮政、综合服务大楼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水、电、暖等配套设施齐全。以雁栖环岛为中心,北有中国乡镇企业城,西是区旅游房地产开发区,东为北京雁栖工业开发区,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优势。广东健力宝有限公司,美国玛氏公司、富特波尔容器制品有限公司、泰国红牛饮料公司、太平洋容器制品有限公司等一批国内外大型知名企业在该镇落户。

近年来,在新农村建设等惠民政策的推动下,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因人财物的大流动,使一些盗窃、故意伤害、杀人等影响群众安全感的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这给公安机关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近日,我对该所辖区内刑事、治安案件发、破情况,以及矛盾纠纷摸排调处情况进行了统计和分类,对影响农村治安问题进行了分析研判,并对切实解决农村突出治安问题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

一、 当前农村治安现状:

自2014年9月9日至今,城关镇辖区共发刑事案件11起,共查处治安案件62起,调处矛盾纠纷115起。在侦破的刑事案件、查处的治安案件、调处的矛盾纠纷中,分别占比重的5.85%、32.97%、61.18%。在调处的115起矛盾纠纷中,均因婚姻、买卖纠纷、林扒,酒后闹事,政府上访等事件引起。

二、 影响当前农村社会治安的突出问题:

(一)盗窃案件居高不下。近年来,由于政府规划政策,大力促进房地产业开发,使得当地群众得道拆迁补偿,这让当地群众享受到了巨额的财产红利,同时雁栖镇房产也得到了充分的开发,但同时也为犯罪分子作案后提供了条件。就我辖区而言,今年九月份至今辖区内共发刑事案件11起,发治安案件62起,其中盗窃案件8起(刑事案件),占发案总数的72.73%;在查处的62起治安案件中,其中发盗窃案件21起,占发案总数的33.87%。从盗窃案件发案情况看,其主要表现在:一是盗窃机动车汽油柴油,尤其是盗窃来往停留在本地的货运大挂汽油案件频发;二是采取撬门、揭瓦入室的方式盗窃钱财;三是乘人不备盗窃公私财物等。2014年9月12日7时18分,家住雁栖镇光织谷10栋601村民李某报警称:当日凌晨其家窗被撬,被盗现金1000多元。2014年10月4日6时30分,货运车主王某报警称:其车内价值1000多元柴油被盗抽。以上案件发生后,公安机关经过大量的工作虽将案件予以侦破,但是所盗财物均被犯罪嫌疑人挥霍一空,且无赔偿能力,仍使群众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人身伤害案件时有发生。主要表现在:一是双方因纠纷心存芥蒂,为泄愤而出手伤人;二是邻里间因生活小事而日久生隙,恶语伤人,争强好胜而大打出手;三是家庭成员内部之间因财产纠葛或生活锁事置家庭和道德伦理而不顾,反目成仇而伤人;四是因土地、宅基地、柴扒、饮水等纠纷中,因对对方持强侵占行为不满而出手伤人;五是为债务纠纷、赖账、追账而伤人。六是因夫妻感情破裂,婚姻矛盾激化、婚外情而伤人;七是农村留守弱势群体及孤寡老人被欺,被殴致伤;八是精神病人发病伤人;九是酒后滋事伤人。2014年10月15日23时许,某娱乐场所陈某某报警称:有人在其娱乐场所酒后闹事打人,经民警出警将当事人双方带到派出所,并对打人者进行了处罚教导。

(三)黄赌现象普遍存在。近年来,随着城市治安管理、打击力度的不断加大,黄赌毒活动开始转向广大农村地区发展蔓延。黄丑现象的蔓延,不但污染社会风气,有的直接诱发恶性案件。2014年9月年至今,我所协同治安支队、刑警支队共查处卖淫嫖娼案件3起,其中卖淫人员全部来自外省,在查处的5起赌博案件中,每场参赌人数均在八人以上,且农村妇女占参赌人数的20%,在30%的男性参赌人员中,有三分之二人员属于屡教不改,曾受过公安机关两次以上打击处理,有三分之一人员因赌博欠债,导致夫妻双方离婚。2014年9月27日17时许,有人举报在下庄村428号有人聚众赌博,经出境将八名涉案人员全部带回并进行了讯问,并对相关赌博人员进行了处罚。

(四)大流动人口增多引发矛盾。一是流动人口管理出现盲点。大量流动人口存在管理隐患,由于2014年APEC会议将在北京市怀柔区雁栖镇举行,所以政府要为该会议的顺利举行进行会所建设,设施维修等,因此引进了大量的外省务工人口,再加上本地企业所招募的工业作业人员,这些民工为当地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但同时也给社会治安带来不少隐患,特别是在暂住人口管理跟不上的情况下,尤其如此。因暂住人口疏于管理,有关部门难以准确地了解信息,有效地处理隐患。二是流动人口增多造成治安案件高发。外来务工人口相对文化素质低,帮派行为严重,业余生活单调贫乏,由于长期在外闯荡,大多争强好斗,性格偏执,包容性差,发生矛盾时如处置不当,极易发生群体性事件。三是废旧收购站点增多为犯罪分子提供了便利。该地区正规收购站点仅4家,但收购废旧物品的无证流动收购人员有近百人(从业人员多为河南及皖北人),因管理不规范,为犯罪分子作案销赃获利提供了便利,也给公安机关侦破此类案件带来了许多困难。据调查,这些拾荒者见有人时收购废品,无人时就偷东西。偷盗的物品小到农户家门口衣物,大到家中的彩电、冰箱,据反映,此类情况本地也时有发生。

(五)企业忽视职工教育管理引发矛盾。部分企业主只顾生产、经营,忽视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和日常管理。一些企业主认为只要依法纳税就行了,对镇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不支持、不配合,导致一些部门日常行政管理工作无法正常开展。镇政府、镇计生办、派出所对企业的用工情况不明,底数不清,一旦发生案件无法调查核实。

(六)社会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发展,一些因邻里关系、土地、山林、水利、重点工程建设等方面引发的矛盾纠纷仍然存在,这些矛盾纠纷若未及时化解,极易引起事态扩大,造成越级上访、聚众闹事等事件,严重影响了社会治安稳定。据统计,2014年9月至今,辖区内共发生刑事、治安等各类案件188起,其中盗窃和人身伤害案件共41起占总案件的21.80%因此,需要加强地方社区的民众普法教育。

三、社会治安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管理体制不顺。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一是不少外地劳动力流入到本地,由于流动人口管理乏力,人口呈无序流动状态,盲流中不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再加上迅猛发展的交通环境,为外来流窜犯罪创造了有利条件。流窜犯罪跳跃性大,机动性强,案件反弹周期短,侦防难度大。一些外来犯罪人员驾车作案,依仗车况佳、路面好、里程短,作案后大都迅速逃逸,给公安机关的打击与防范带来了很大难度。 二是随着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人们的思想观念、利益诉求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对政治参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明显提高,各方面的诉求明显增多。一些人一旦自身利益被触及,他们不是采取合法的方式和途径来表达,而是动辄采取过激行为制造影响,给党和政府施压。有的抱着“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的盲目心理,企图扩大事态,引起党政和社会的重视,并不达目的不止步。

(二)法律意识淡薄,道德滑坡。受地方投入财力少、法制宣传形式单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普法教育客观上缺少针对性、层次性、实效性,相当部分群众法制意识淡薄,导致他们一方面在出现问题特别是纠纷时,往往不知不觉也不愿意依靠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稍不如意,便操戈动刀,大打出手,极易导致恶性案件发生;另一方面,在发现违法行为时不敢也不愿同违法行为作斗争,只是待嫌疑人逃逸后,才报警,致使公安机关痛失战机。还有一些人法律观念淡薄,无所顾忌,为所欲为,在浑浑噩噩中不知自己犯了罪,犯了罪不知道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同时,由于受条件限制,我镇农村文化事业落后,缺乏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精神文明建设滞后,加之缺乏正确的引导,一些人辨别是非的能力弱,精神空虚,就很容易染上恶习,甚至走向犯罪。

(四)基层基础工作缺位。一是在农村虽设有治保会、调委会,主任由村干部兼任,但不少人将此当成了副业,再加之其缺乏法律知识,在工作上仅凭威望、凭经验、凭个人关系,很难谈上依法依规办事,其工作粗糙,方法简单,往往三言两语了事,有的干脆能推则推,能躲则躲,发挥不了多少作用。二是社会治安综治措施不能有效落实到位,综治工作乏力。由于综治工作注重检查验收、注重考核结果,因而一些地方和单位满足于不出问题,满足于检查过关。对于基础工作、日常工作常常是漠然置之,甚至有的党政领导对社会治安工作重视不够,认为社会治安是公安机关的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未能从“稳定压倒一切、稳定也是政绩”的高度看待社会治安问题,对社会治安工作研究少、过问少、协调少,基层政权功能有明显的弱化趋势。三是群防群治有名无实。由于受经济条件和群众思想意识等方面的限制,农村技防措施推进滞后,加之无经费保障,每个村虽组建了专职巡防队,但真正组织巡逻的次数少之又少,导致盗窃等犯罪分子易于得逞。

(五)惩治、打击乏力。公安机关的平均破案率不到50%,盗抢案的破案率与打击处理率更低。积案多,积案易变成死案,造成正义得不到伸张,邪恶得不到打击。打击乏力同时也暴露了公安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是警力不足。在我所,虽有20名正式民警,但是除所长、教导员、副所长、内勤、警务查报站、办案组和社区民警外,真正包村民警只有3名,导致一个民警有的包四个村、有的民警包三个村,再加之日趋频繁的安全检查和安全保卫,真正供民警支配的时间少之又少,主动型警务无从谈起。二是有的民警不加强学习,导致办案能力不强,执法水平不高,有存在办人情案、关系案的现象。对一些影响群众安全感、侵害群众人身权利的案件不及时予以查处,一味的只求调解,虽化解了矛盾,但是未起到杀一儆百,以儆效尤的作用。

四、切实解决本地社会治安问题的建议:

针对当前本地治安状况,怎样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确保农村长治久安,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应采取怎样的对策呢? 根据调查,结合实际,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要外学内创,努力营造人人共创共享平安的浓厚氛围。要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积极推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手段创新,完善和发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充分发挥各部门、各单位齐抓共管的优势,不断增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合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特色,集中体现在各部门、各单位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密切配合,整体联动。各部门、各单位要更好地坚持“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运行机制,既“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办好自己的事”,又加强协作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要坚持“打防并举”的方针,在有效打击重大刑事犯罪的同时,还要下大气力管控、防范,处置农村涉赌、涉毒问题,及早根除治安隐患。要加大对颍城综治工作的重视、支持力度,进一步理顺关系,健全工作机制,规范经费投入,使之事权相适宜,职责相统一。使颍城综治委能更加有效的开展工作,确保颍上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人民生产生活平稳、安全、有序。

(二)配齐配强治保组织。与繁重的工作任务相比,仅靠下沉警力和增加警力只能是“杯水车薪”,难以在源头上解决问题,必须充分发挥好基层治保组织的作用,切实从制度上、组织上、人员上、特别是从待遇上入手来健全农村治保组织,使其真正成为公安机关联系群众和维护农村稳定的“前哨阵地”。农村治保会在维护农村稳定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治保会能及时有效地化解各种矛盾纠纷,避免事态的扩大,真正做到 “大事不出村,小事不出组,矛盾不上交,纠纷不过夜”。

(三)充分发挥派出所作用。派出所是最基本、最主要的治安防控中坚力量,要重点抓好以下几点:一要通过警力下沉,科学配置,适当增加派出所警力,使派出所要全面承担起打、防、管、控、服务等综合职能。要切实提高派出所的群众见警率,完善警力、警车在辖区内特别是重点区域、部位的定时、定点、定线、定面的巡逻盘查机制。二要积极开展以采集、核对实有人口、出租房屋信息,掌握重点人员现实表现,服务辖区群众为主要内容的“三问三解”暨“三访三评”活动,实现实有人口分层次管理,建立、健全重点人员、高危人群动态管控工作机制。三要加强治安协警队伍、内部单位保卫组织等专、兼职基层保卫组织建设,落实人防、物防、技防等各项措施,预防和减少案件和治安灾害事故的发生。

(四)大力开展农村警务工作。警务室是公安机关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服务人民群众的最前沿窗口,是整个公安工作的基石。要做实做强警务室,一是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农村警务室尽可能设置在治安复杂、群众最需要、易于找到的地方;每个警务室配置民警不少于1人、协警不少于2人。二是要切实保证警务室做到“一室一警”甚至是“一室多警”,警务室民警要脱离派出所的一般性日常工作,在警务室扎下根来,协警最好由当地农民担任,充分发挥地熟人熟的优势。对于辖区内发生的刑事、治安案事件,要先期处置,履行应尽职责,一些较大的事情,依靠警务室的力量就能够在前期进行有效控制和处置,有效防止事态扩大升级。三是要通过走访调查、宣传发动、巡逻守护、实地检查、警情通报等多种形式,承担起开展群众工作、掌握社情民意、管理实有人口、组织安全防范、维护治安秩序的职责任务,提高群众见警率、情况熟悉率、群众满意率,降低辖区发案率。

(五)加强对人民群众的宣传教育。一是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二是教育人们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配合公安机关对违法犯罪的打击。三是教育人们在受到侵害后要及时报案,以免贻误破案最佳时机扎实推进技防建设。四是在大型养殖户、大的村庄院落、农村商店等部位推广“小探头”建设,对大的楼房住户,大力推广“门禁系统”;五是在抓好人防、技防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农民群众搞好物防。有条件的家庭可设置围墙、铁丝网、防盗门、以及犬防。

(六)重拳打击违法犯罪活动。要根据本地治安犯罪案件的特点和规律,始终坚持严打方针,把打击重点对准严重威胁群众安全感的杀人、绑架、抢劫犯罪以及危害农业生产、侵害农民合法利益的盗窃牲畜、农用机械、破坏电力设施的犯罪活动。对那些横行乡里、无恶不作、欺压群众的流氓恶势力,要敢于碰硬,毫不手软地坚决将其打掉。同时,要及时妥善地查处各类治安案件,防止“民转刑”案件,进一步稳定农村治安,为发展农村经济夯实基础。

(七)适时进行专项治理。治安问题突出和集体上访案件多发生在混乱村庄,其特点是由于“两委”班子涣散、村务财务混乱等引起的干群矛盾突出,治安秩序不好,对这些不安定因素,要采取综合措施,对治安混乱村庄进行集中整治。要由乡镇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和部署,综治委牵头,指导协调政法、组织、民政、信访等多部门参与,抽调精干力量组成工作队,进村入户,集中时间,集中力量,限期整改解决问题,对祸害乡里的村霸地痞要坚决打击,不使其形成气候。

(八)强化治安巡逻工作。在当前社会治安形势较为复杂的情况下,农村的治安巡逻工作仍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要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维护社会治安的积极性。根据各村的经济、治安等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因情施策常年坚持多种形式的治安巡逻。可义务轮流,也可集资固定专人。经济状况好的可进行有偿承包、经济基础不好的可推行户户联防。。派出所要加强业务指导,形成全天候治安巡逻防范网络,有效地预防和制止违法犯罪活动的发生。

(九)加强流动暂住人口管理,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尤其是加强对雇用外来人口和出租房屋的户主的宣传教育。二是采取必要的措施,督促他们积极配合公安机关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三是抽调专门人员组成一支专门的流动人口管理队伍,对流动人口进行管理。四是暂住人口聚集的村或出租房屋多的村应当指定专人配合公安机关的管理工作。

上一篇:微信买卖平台范文下一篇:文心雕龙译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