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高职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自主权

2023-02-15

自18世纪威廉·洪堡提出“教学自由”、“学术自由”等高等教育理念以来, 高校对其属下的教师从事教学和研究的自由与自主权可谓关怀备至, 而对大学生, 作为受教育者, 在学习自主权方面关注相对要少得多。随着社会民主化进程地不断推进, 以及对人的本体价值认识的不断深入, 学习自主权问题开始受到了重视。但同时也应看到, 体制化后的高职教育对学生学习自主权的尊重是有限的, 学生的学习自主权特别是专业课程上的学习自主权所受到的尊重远没有达到它应有的程度。

1 尊重高职学生专业科类选择的自主权

要实现还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自主权, 首先必须尊重高职学生专业科类选择的自主权。说起学生专业科类的选择, 在高考填报录取志愿时, 似乎就已赋予了学生对就读学校和就读专业的选择权, 但这种选择权因其操作中所固有的相当程度的“随意性”和“被代理性”等因素已使其丧失了自主选择的真正意义。这点可从以下分析中得到证实。

(1) 对于十来年间一直接受基础教育的中学生来说, 只有课程的概念, 以及与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的概念相联系的一些笼统抽象的“专业”概念, 真正的“专业”概念并没有形成, 因而缺乏必要的专业选择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出现学生填报志愿时, 面对名目繁多且大多陌生的专业名称无从下手也就不足为怪了, 那么这种“选择权”也就实在无所谓真正意义上的“选择权”。再说其中“是否服从调配”一栏, 又大多以“服从”了事。特别是许多农村考生, 其志趣偏向和智力特长的发掘都明显滞后和不足, 对专业的认识程度更低, 专业选择能力更显不足, 因此其行使专业的选择权时的随意性就更大了。

(2) 家长或老师的代理行为更使高职学生的专业选择权进一步丧失。填报高考志愿时, 行使专业选择权的往往是学生的家长或老师, 而并非学生本人, 家长进行选择的主要依据是毕业后的就业前景, 而老师们的选择依据就更为不可言传。可见在高职学生真正地认识到专业学习的意义并具备了专业选择能力之前给予的专业学习选择权, 根本还不是真正的自主权, 这种对学生专业学习自主权尊重或尊重不够, 是导致一大批高职学生选非所愿选, 学非所愿学, 进而出现进校后因专业对不对口而怨声载道、悲观失望、消极颓废等厌学情绪的主要愿因。专业学习方向关系到学生末来的职业及个人兴趣活动方向, 关系到其人生价值的实现。可见, 尊重学生的专业选择权并赋予学生以专业选择的能力, 最终还学生以真正专业选择自主权, 实现教育的“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已显得十分必要。

为了进一步确保学生专业选择的有效性, 高校有必要在学生入学后的一定阶段内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专业选择能力, 在此基础上, 督促学生行使专业科类选择的自主权。为此, 在实际操作中学校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加强通识基础课教育, 努力增强学生的素质, 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开设必要的专门培养并形成学生甄别专业学习内容和发展方向能力为目标的课程, 如科学学, 人才学, 成功学等;学习美国以及其他国家对高职学生个人职业发展方向指导的经验, 加强对学生个人职业方向的自我鉴定方面的指导;制定更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育收费政策, 即发展一切可以发展的人, 避免经济因素成为学生行使专业选择自主权的制约因素。

2 还学生以专业课程学习的自主权

在现实中学生在非自主性条件下“选择”的专业, 而这种非理性地定位将有可能造成学生终身遗憾, 即便是在学生完全自主且具备一定理性条件下所做出的专业选择, 也仅仅是个初步的专业选择, 不应在现行的教学体系下“一次选择定终生”。因此, 学生确定了大的专业门类之后, 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 在不断的了解社会、发掘自己, 寻求自身与社会的最佳结合点的过程中, 还可以而且也应该根据需要对自己的主攻方向做适时调整, 从而使其处于不断的动态优化过程之中。所以还学生的学习自主权, 意味着还应保证学生在专业主攻方向选择上的适度自由。这种自由的实现应该渗透在高校教学管理体系并通过这种体系改革才能实现。

就现行的高职校教学计划来说, 以学校讨论确定的专业培养目标为基础, 设计出一整套旨在实现培养目标的课程教学体系, 使学生通过一个时期的专业课程的学习获得对某一专业领域内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培养并进而形成相应的专业经验。这是现代组织化教学活动区别于个别教学并发挥优势的基础。但是, 这种系列化课程设计的局限性很明显, 它表现在:

(1) 系列化的课程设计注重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衔接与匹配, 突出系列课程教学的整体功效。这种整体化功效通过体制化的高职教学过程强加在学生身上, 学生只有遵从的权利而没有逾越的可能。

(2) 社会分工的日益深入, 社会政治的民主化发展进程以及社会生活呈多样化发展为人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系列化课程设计不可能满足多样化的学生学习需求, 仅以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活为例, 我国现在与学生职业活动方向相联系的专业无论如何多, 它与社会职业类型相比也还是个小数字, 所以, 按专业设计的系列课程是无法与所有的职业要求完全匹配的。

专业定向的动态选择, 也是合乎“终身教育”理念的要求。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 人们早已不再满足于传统式一步到位、一劳永逸的教育消费观念, 而逐步意识到了终身学习、不断淘汰、及时更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就要求高职教育——相对意义上的“终端教育”, 尽可能地赋予学生便于纳新和应变的“开放式”知识结构。因此, 高职校的专业设置不宜过细, 而应考虑为学生专业方向的适时调整留有余地。

当然, 这里的“自由选修”权利仅适用于通识教育之外, 与其所选专业方向和兴趣特长相关的课程。而接受必要的通识教育是自由选择的前提条件, 否则, 教育的社会价值将无法得到保障, 而且充实的基础能为学生自主选择提供良好知识背景, 并进而增强其选择能力。

学生“自由选修”除了依专业需要兴趣特长而定外, 同时应参照市场动向和社会所需而作适时调整。因而, 高职校在课程设置上应注意, 专业必修课不宜过多, 而应让学生在掌握了通识教育课和一定专业基础课的同时具有更大的自由发展空间, 能够根据自身发展和社会所需及时选修相应课程, 这将在很大程度上缓和教育天然的迟滞性。学校应为学生自选专业、方向、课程等创造有利条件, 提供高质量服务和引导。

摘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教学中占主体地位”等乃教育学之基本信条, 然而这些信条经由体制化了的学校教育过程后经常是荡然无存, 学生仍然是现行教学体制下的受压迫者, 处于受体地位。真正的专业学习的自主权是公民受教育权的一部分, 属于学生自身。

关键词:高职学生,专业学习,学习自主权

参考文献

[1] 包国庆.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N].科学时报, 2005, 7.

[2] 毋国光.我对大学教育的理解[J].中国高等教育, 2005 (4) .

上一篇:小产权房的法律困境及对策分析下一篇:初中英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教学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