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代化背景下高校教师应树立科学师德观

2022-09-11

教育现代化不仅是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全面实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和先导。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及“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当前,正是我国大力发展现代教育,推动教育现代化的紧要阶段,其成败关系到我国能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能否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乃至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培养人,因此,教育的现代化最终又要落脚于人的全面、自由、充分地发展。人才培养质量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育水平的高低。教师强则教育强,教师兴则教育兴。故教育的现代化,根本是教师素质的现代化,关键是教师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实现教育现代化,教师特别是肩负着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职责的高校教师有义不容辞的使命。所以,有必要大力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造就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高素质高校教师队伍,为教育现代化提供基本保证。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教师师德的好坏关系着年轻一代健康成长,甚至对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和社会的进步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基于此,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中需尤为重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需首先更新教育理念,树立科学的师德观。

一、教育现代化要求高校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学生为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需意识到以下三方面:一是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将学生视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就是要把学生看作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意识到学生由于遗传、环境等先天和后天因素的交互作用而表现出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的差异性,意识到学生是有血有肉、有认知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人,即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要以学生为依据,最终又要促使学生获得发展。二是要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无限发展的可能,不要因为学生一时的发展不利而对学生的未来轻易下结论,做预言家。对待学生,应一视同仁,就是要求“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以衣着取人,不以长相取人,不以学业优劣取人,不以父母权势取人”[1],最终回归到“有教无类”的教育本质。三是要为了发展学生的一切,将教育过程视作是学生身体、智力、意志、情感、个性等方面的全面参与,而不仅仅是定位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上,应该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培养,既要教好书,更要成为引导学生如何做人的引路人,实现学生全面、和谐、持续性的发展。

二、教育现代化要求高校教师要强化爱岗敬业的意识

宋代理学家朱熹说:“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敬业,对教师来说,即是以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教育,认真履行自己的教育职责,专心传承人类文明,用心缔造人类灵魂,真心做好教育事业。教师就是要忠诚于教育事业,从内心去尊敬教师职业。敬业是教师从业态度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就是要爱岗,即乐业。乐业一词源于《老子》中提及的“安其居,乐其业”,于教师,是指乐意从事教育事业,并感受到其中的趣味性。教育职业自有趣味蕴藏其中,这种趣味或因奋斗后获得成功而产生,或因心无旁骛后少去许多烦恼而出现,或因身处其中后感受到职业一点一滴地发展而获得。教师就是要热爱教育事业,全身心地享受工作中的快乐。

当前,部分高校教师受来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思想的负面影响,功利性取向加强,奉献意识减弱,并没有“把道德内化成一种责任,只是把从事教育事业当作谋生的手段,只讲报酬,不讲奉献”[2]。对本职工作没有归属感,甚至厌恶,自然谈不上快乐。针对这种价值取向,有必要强化爱岗敬业的意识。需清晰地认识到:教师劳动,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劳动,有复杂性、创造性等特点。需要教育复杂的教育对象,针对个体差异选择不同教育内容和方法;需要完成繁重的教育任务,备课、上课、课外辅导等教育环节环环衔接,没有明确的交接班时间。这就意味着教师劳动是一种需要付出极大努力、花费太多时间精力的劳动,如果能强化爱岗敬业的思想,教师就会带着强烈的责任感和高度的幸福感投身于教育事业,不怕艰辛,不计得失,在平凡的岗位中无私奉献并坚持下去。

三、教育现代化要求高校教师要有正人先正己的认识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书者需学为人师,育人者要行为示范。教师对学生有着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其自身的理想信念、人格魅力、道德情操会影响着学生道德观念以及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师要在为人处事上以身作则,得体的服饰、规范的言语、文明的举止、正派的作风,教师只有对自己的工作、生活领域在这些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高校大学生学习的科学文化知识更丰富,进行社会交往的活动更频繁,接触到的社会价值观念更多元,而自身的生活经验有所欠缺,所以容易受到来自外界消极因素的干扰。这就意味着高校教师要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和辨别能力的任务愈加艰巨,这就意味着教师要照亮学生的道路,自身这盏灯就要保持光亮的品质。《论语》中提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师要正人,必须要先正己,因为“高尚而富有魅力的师德就是一部活的教科书,就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影响是耳濡目染的、潜移默化的、受益终生的”[3]。

摘要:教育发展,关键在教师。教师素质,师德为先。高等学校,是生产和发展新知识、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的重要基地,在各级学校中发挥着引领、辐射和带动的作用。高校师德建设不仅事关高等教育发展的成败,也关系到整个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成败,影响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高校教师要具有高尚的灵魂,首先要有科学的师德观,具体包括学生观、爱岗敬业的意识和为人师表的认识等方面。

关键词:高校教师,师德,观念

参考文献

[1] 王毓珣.师德分层:师德建设中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04(12):12—15.

[2] 芦凤.高校教师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研[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3] 周济.大力加强师德建设努力造就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在全国师德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J].中国高教研究,2004(10).

上一篇:输变电技术措施在我国智能电网构建工作中的应用下一篇:新时期企业党建品牌建设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