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估背景下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

2024-06-17

教学评估背景下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精选8篇)

篇1:教学评估背景下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

教学评估背景下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

教学评估是高等学校建设、改革、发展的助推器,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举措,对于构建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改善办学条件,提高高校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受到了高教战线和社会各方面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教师在推进教学评估工作和提高教育质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民教师作为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承担着人类灵魂工程师的重任,他们对教学评估工作的积极响应,是使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关键。正因如此,作为支撑教育教学过程的专业人员,教师更应该履行职业责任和对学生及社会的义务,从多方面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本文从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教师创新能力、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现代化教育技术能力、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能力等几方面浅谈教学评估背景下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

一、教学设计能力

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高低决定教师教学行为的正确与否,影响着学生学习效果,是影响与制约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是教师教学能力中的构成要素之一。从教师内在角度出发,教学设计能力主要包括 :正确认识教学设计和学习方式的能力、应用教学设计方法和教学媒体的能力、策划学生课堂学习方式的能力 ;从课堂教学流程角度出发,教学设计能力主要体现在教学任务、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方面。目前,影响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师的学历、教学经验、教学观念、工作态度等主观因素和政府支持力度、教师所在学校的条件、学校对新教师能力培养重视程度、教材因素、评价方式等客观因素。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只有通过学习教学设计理论知识、教学实践、教师之间交流学习、教学设计的反思和教学设计能力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教学设计水平,才能有针对性地自我完善,有效地提高专业能力。

二、教育创新能力

加强教师创新能力培养,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学校发展。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才能够更好地实施教学,能够以多元创新的教学方式培养、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然,部分学校由于办学条件有限、缺乏健全的机制规范和资金条件、管理较片面、没有刚性的要求,造成教师对创新能力培养不够重视,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创新,过于重视书本理论的讲述,轻视教学实践,不敢提出对问题的独特见解,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足,难以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为了促进教师创新水平的提高,应更新教育理念,为教师创新能力提高创造条件 ;积极开展校本研修,为提高教师创新能力构建平台 ;完善制度,为提高教师创新能力提供保障。学校更要注重从细节做起,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建立一个素质水平高的管理团队,建立一套有效的运营体制,并促进其良好的运行。只有切实地提高教师的创新水平,才有助于高等学校的发展,才能够培育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在思想上做到高度重视,在行动上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从管理、制度等几个方面抓好落实,就会收到好的效果,在教师创新能力培养上取得好的成效。

三、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生活方式、生活内容发生了根本变化,学生的心理和生理也发生着巨变,令人担忧的是,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所以,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使他们健康成长,教师职业角色需要重新定位,在授业解惑的同时,教师首先要具备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成为学生的心理咨询者和健康指导者。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是教师综合教育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应用心理学、教育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和训练辅导,主要内容包括 :传授心理健康知识 ;培养健康人格、培养学生在自我选择、自我成长等方面的自觉意识 ;传授心理调节的方法 ;进行情绪教育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等。总之,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和独立人格的重任。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具备讲授专业知识的能力之余,还需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应具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四、现代化教育技术能力

当前,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迅猛进步,促使以现代化教育技术为重要内涵的信息化革命,快速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全方位飞跃的主要推动力。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具备现代化教育技术能力,深入探索和客观遵循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规律,科学发挥这门工具技术的实用价值和攻关效能,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大量专业型人才,不断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是一条必经之路。实际上,现代教育技术是一种以计算机技术、因特网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交叉渗透为基础,借助现代媒体信息传播方式形成的具有多媒体化、网络化、形象化、智能化等特征的开放式教学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拓宽了知识的来源,丰富了教学的手段,它借助声音、图文、动画等媒体信息的教学课件平台,向学生动态地展示运行独立、过程互动、内容生动的多媒体教学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网络平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随时对专业知识、学术困惑、科研难题、生活困扰等进行交流、解答和讨论,进而促进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提高沟通效率。

五、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能力

查字典范文网【fanwen.】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拥有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能力,是影响教育教学效果最本质的方面,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这种关系的性质不仅间接决定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心智发展水平,而且直接决定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作为高校教师,应尽一切努力建立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充满感情色彩的师生关系 ;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在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上,老师可以帮助学生充分发挥潜能,不仅是教师自我权威的维护者和教材的代言人,更是学生探究能力的激发者和培养者。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大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使高等教育工作成为一项与时俱进、永无止境的工作。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承担起国家、社会各界赋予教师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从各个方面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

 

篇2:教学评估背景下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高校教学方式、教学关系、教学理念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文章明确了“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必要性,分析了“互联网+”对高校教师教学带来的影响,探究了“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面临的挑战,提出了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对策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社会资本对新型职业农民创业机会识别影响研究――基于资源获取的中介效应,(2017SJB2230)。

一、引言

“互联网+”战略是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2015年向全国人大提出的四个建议之一。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出了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相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互联网+”的巨大潜力使人们看到了各行业发展的新方向,学术科研、电子商贸、学习交流,都可借助网络技术来实现。在教育行业,MOOC的兴起使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之上,“互联网+”战略的提出对传统教学带来了冲击和影响。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新一代信息技术对社会经济的渗透无处不在。教育领域也受到了诸如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刻影响。“互联网+教育”是近年来教育领域少有的具有颠覆性的变革。因此,明确“互联网+”对教育带来的影响,并在教育教学中融入互联网思维,合理设计教学过程,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必要性

(一)“互联网+”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新要求

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储存有大量的知识信息和教学资源,并且信息更新速度快。教师必须及时更新资料,以保障教学有效展开。同时,在互联网环境下,很多资料都已经共享,在网络上有近乎标准的结论,这必然会降低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学生也就不会在教学中进行认真思考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导致教学目的无法实现。

(二)知识碎片化及信息超载对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提出了新挑战

在互联网环境下,知识碎片化及信息超载问题对学生的认知产生了干扰和影响。一方面,传统教学的学科知识以教材为载体,知识以体系化形式而存在。互联网环境下知识是以碎片化的形式存在的,即知识是零散、无序、片段、不成体系的。同时,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又缺乏强制性要求,学生对碎片化的知识缺乏深度思考,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认知。另一方面,网络环境下的信息量是海量的,而且良莠不齐,存在信息超载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需要思考,如何转变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能够引导学生在庞大且鱼龙混杂的信息中搜索并选择正确的知识,引导学生对自主获取的碎片化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实现对碎片化知识加工整理,最终形成体系化的知识,这无疑是教学的又一挑战。

(三)互联网使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关系发生了转变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学生的学习内容和进度都是在教师的安排下进行的。而互联网改变了这一传统的教学关系。互联网环境下,知识资源具有共享性,学生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依据专业和课程需求自主安排学习,教师为学生提供帮助和引导。教学从知识灌输向互动交流转变。这也必然要求教师转变思想,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知识素养、创新意识等提出了挑战。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面临挑战

“互联网+”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是深刻的,一方面,“互联网+”对教育技术将产生颠覆式的影响,另一方面,“互联网+”对教育方法也有重要影响。

(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师课堂教学活动所面临的挑战是全方位的。首先,教学观念受到挑战,如教师观、学生观、教材观、教学质量观、教学评价观等。其次,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受到挑战,观念变了,随之而来的是方法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已无法满足学生的课堂期望。再次,教师角色的改变。教学方法是为教学对象服务的,教?W方法变了,教师角色也必然改变。最后,知识面和知识结构的挑战。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师角色的变化都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及合理的知识结构才能迎接挑战。

(二)庞大的数据处理

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加里金说:“大数据是一场革命,海量的数据使得各个领域开始了量化进程,无论教育部门、商业部门还是政府,几乎所有领域都将卷入这种进程。”根据美国著名的课堂观察应用软件开发商Classroom Observer的研究,在一节40分钟的普通课堂教学中,一个学生所产生的全部数据约有5GB―6GB,而其中可归类、标签并进行分析的量化数据约有50MB―60MB,这相当于他在传统数据领域中积累5000年的数据总和。面对如此海量的数据,如果不对其进行专业提炼、研究分析,那么互联网数据统计功能带给教育的价值就是空中楼阁。处理这些数据,需要掌握计算机科学、统计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知识。这将给高校教师带来巨大的挑战,这也是每一位高校教师必将迎接的挑战。

(三)繁杂的信息收集

高等教育正在经历着一场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网络化的历史性变革,以往一直改变着人们日常生活的信息化革命正在逐渐改变着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每一细胞。互联网时代,各种教育信息纷至沓来,充斥着教育工作者的眼球,其特点是信息量大,种类繁多,价值密度低。找出哪些信息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信息对教学科研更有价值,了解通过什么途径更有效地搜集信息,有哪些好的学习信息可以利用,如何辨别各种信息的价值并创造性地应用信息资源,培养学生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获取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又一挑战。

四、“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对策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面临着诸多挑战,这些挑战进一步对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要求。高校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提高?n堂操控能力,全方位迎接挑战

提高课堂操控力,教师首先要更新教学理念。教学理念犹如灯塔,指引着课堂教学的航向,影响着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手段的优化,是高校教师应对挑战的首要环节。其次,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以便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再次,要改进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二)培养数据能力,提升数据素养

在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一方面,学生在线学习时,会留下大量学习行为方面的数据;另一方面,在互联网支持下的课堂教学中,所有学生的课堂信息都可以实时转化成各种数据反馈给教师。教师利用互联网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对所产生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为学生设计出更具实效性的学习环境,开发更适合学生需求的课程。因此,数据能力是未来高校教师不可或缺的能力。

(三)加强信息素质能力培养

加强教师的信息素质能力培养是提高教师“互联网+”环境下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加强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培训,提升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应用的培训。通过培训,加强教师对“互联网+”本质的认识,增强对教育教学带来的影响,形成“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教育”理念,引领教师在自发的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合理进行教学设计和管理。

在“互联网+”背景下,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年代,高校教师需要转变教学理念,将简单的知识灌输转变为技能与理论相结合传授的同时,不断学习各类前沿知识,以提高自身能力,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

【参考文献】

篇3:教学评估背景下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

一网络时代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师素质存在的问题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提到:“大学英语课程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推进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英语教学。”在这样的教学要求下, 大学英语教学发生了根本的变革。最近几年, 随着各学校办学条件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大学英语教学呈现出改革、创新的好势头。现代英语课堂以计算机为辅助教学手段表现为教学模式上的多样化;与此同时,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远程教育、虚拟大学、网络学院、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借助网络、视频等工具的新型教学模式不断涌现。网络时代的影响犹如大浪淘沙, 从而对高校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对此, 我们不能消极对待, 更不能回避。很难想象一个高校英语教师在网络时代如果不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而不被边缘化。面对新时代下的新发展, 部分高校英语教师已有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从自身素质方面来说, 目前高校英语教师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观念更新不够

网络时代在形式、内容甚至性质上改变了我们的传统英语教学模式, 我们所操执的不再是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间教室+一群学生的教学模式, 而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纵览天下面向世界的教学模式。网络时代对英语教学的影响是深刻的, 因为: (1) 英语作为语言课程, 需要大量的、实时的语言信息; (2) 英语是一门外语, 需要跨国界的网络信息传播; (3) 作为语言课程, 英语需要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相比, 网络信息时代的特征更能实现和满足以上的要求。

此类教学从目标到过程、从方法到手段、从形式到内容都与传统教学模式有很大不同, 面对这样的新挑战, 一些教师, 甚至是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 一时也感到眼花缭乱, 难以跟上时代的发展。因此, 高校英语教师要提高认识、更新观念、不断学习发展自己。教师个体应改变“等”“迫”“懒”的思想, 树立终身学习、自我发展的思想, 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2. 教学方法和手段老化

新的教学思想必然会体现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教学模式不仅仅是一种教学理论、思想或某种具体的教学方法, 而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 使教学系统各相关变量在互动中实现的一种组合关系。 (2) 因此, 在网络时代背景下, 教学模式必然由单一化向多样化发展。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单调、教学方法陈旧, 通常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 学生被动地听、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 学习方法被动、机械;课堂教学强调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讲解多于学生语言运用活动, 学生参与交际的机会少;教学内容把语言拆分成零散的语言点进行讲解, 重阅读、轻听说;忽视课外学习内容和活动的安排;教学环境单调等。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 网络时代背景下的英语教学强调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强调个性化的学习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内容丰富, 信息量大, 学习材料图、文、声、像并茂,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习积极性;课堂从有限的教室扩大到无限的网络;师生可通过互联网方便、快捷地进行沟通。

因此, 在网络时代背景下, 教师必须以现代教育理论和认知理论为指导, 结合语言学习规律, 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材料和活动;把现代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 扬长避短, 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努力探索, 增强创新意识, 不断寻求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3. 网络和计算机应用技术成为制约高校英语教师素质提高的瓶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指出:“新技术使人类进入了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时代, 它们消除了距离的障碍, 正十分有效地参与塑造明日的社会。”“这些新技术正在我们眼前引起一场真正的革命, 这场革命既影响着与生产和工作有关的活动, 又影响着与教学和培训有关的活动。” (3)

目前, 英语教师在这方面表现出的问题主要有:不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不会利用网络检索、评价、鉴别和有效选用教学资源;不能自如地利用计算机软件制作教学课件;对收集到的网络教学资源不能熟练地进行编辑;未能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校园网资源备课和安排教学活动;不能利用流行的社交软件将课堂进行扩大延伸等。

4. 如何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科研能力是教师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部分, 教师在撰写论文、钻研实验、认真梳理总结的过程中, 能够达到丰富自身理论知识、提高能力素质的目的。事实证明, 科研探索的过程就是自我学习、自我完善、不断进步的过程。因此, 教师应该科学地统筹教学任务和科研工作的关系, 挤出时间来进行学术研究。

目前高校教师在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上, 大致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 重教学轻科研。此现象在青年教师和老教师身上较为突出。青年教师轻科研的原因主要有:第一, 参加工作不久, 缺乏教学经验, 忙于精心组织教学;第二, 青年教师经济压力较大, 面对房贷、车贷、养儿养老、高物价等现实问题, 只能通过多上课赚取课时费来弥补经济上的窘迫, 这样势必造成做科研无时间和无精力;第三, 在科研方面也存在经验不足的问题, 不知从何下手, 不太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 表现为在科研面前畏首畏尾。而老教师随着年龄的增大、体力精力的衰退, 在科研方面则表现得力不从心。

第二, 重科研轻教学。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周宁教授曾说过:“在高校, 搞科研是一定利己, 未必利人, 搞教学是毫不利己, 专门利人”。 (4) 当今的职称评审的确存在注重硬件指标, 忽视软件指标, 如专业信仰、敬业精神等的情况, 这样的评价标准导致晋升职称的核心标准就是学历和论文。在这样的形势下, 造成一些教师一心扑在科研上, 对纯理论的东西步步逼近、针针见血, 而不屑于日常的英语教学课堂实践。研究成果对教学活动没多大帮助, 但却可以帮助自己尽快晋级。

二新时期如何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素质

1. 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面对网络时代给高校教师带来的新要求和挑战, 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对教师进行培训, 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1) 定期组织内部业务培训、邀请外校专家面授辅导、公派相关教师进修等、时刻关注英语教育动态、紧跟时代发展前沿。 (2) 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在校园网上开设专栏, 对如何制作例如微课、慕课等方法介绍并提供相关的制作软件, 按照这些方法, 教师可以学习、下载、自己尝试录制、后期制作, 从而完成课程的制作。 (3) 可以在教师中成立兴趣小组, 小组成员通过相互学习、讨论、评价、合作、共享等方式来实现共同提高。 (4) 制定合理的评估机制和奖励措施。在评估的基础上鼓励教师学习和制作基于网络和计算机的优质教学软件和设计教学活动, 对成绩优秀者给予表扬和奖励。

2. 加强教师间的合作与相互学习

网络环境下, 教育信息资源可实现动态利用, 在资源广泛共享的同时, 通过开展对资源的讨论、评价等活动, 借助使用者的群体智慧促进资源内容的不断更新丰富, 从而使资源得到新的扩展和提升。

中青年教师熟悉网络、具有良好的计算机使用能力, 制作的课件多注重技术含量, 而老年教师专业知识扎实丰厚、教学经验丰富, 若能加强中青年教师与老年教师之间的合作, 多交流研讨, 发挥各自所长, 必将会更加富有成果, 也会使得教师专业发展更加富有成效。

各级教研室可以多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相互探讨、分工协作、共享成果, 发挥团队优势。

教师之间应加强合作, 可以是跨专业、跨学科、跨校合作, 在合作中共同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 以取得学校、学生、教师之间的共赢。

3. 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努力成为研究型教师

研究性英语教师是指具有良好的理论修养、优秀的语言实践能力和一定的研究能力, 不断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实践, 始终带着敏感的研究意识在教育实践中自觉地发现英语教学中的问题, 不断反思并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5) 研究型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既需要教师内在修养和素质的自我提升, 也需要通过一定的理念与能力培养来实现。尽管目前高校英语教师对科研工作有着这样那样的说法, 但是我们仍然强调科研工作是大学英语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 也是教师素质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大学英语教师要以教学带科研, 以科研促教学,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第一, 教学是科研的前提和基础。网络信息时代给大学英语教师带来了新的问题, 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面对新的教学模式下的新问题, 教师不得不去思考和研究, 在此过程中教师对教学规律的认识、对教学目的的把握、对教学内容的熟悉、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等等, 都构成了教师科研活动的一部分。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思考在客观上促进了科研的发展。

第二, 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大学的教学必须处在知识发展的前沿, 否则人才培养质量便永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而科研便是获取学科前沿知识最直接、有效和迅速的途径。教师通过科研学习学科前沿知识, 掌握了解学科最新的发展动态和趋势, 了解专业发展方向与最新成果, 学习现代教育技术, 从而能在教学中不断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深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 及时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只有不断创造性地从事科学研究, 教师的知识才能变成“源头活水”, 在教学上才能取之不尽、得心应手, 才能持续地提高教学质量。

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在新的教学模式下, 教师应从教学实际出发, 从中发现问题, 进行有目的的科研, 使教学成为科研的先导和研究对象, 使科研真正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高校英语教师应通过科研力争成为研究型教师, 不断开展教育研究, 才能逐步认识教育规律、掌握教育规律、提高教育水平, 从而最终提高教育质量。

三结束语

以网络通信技术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给教育领域带来的不仅仅是手段上的简单变化, 而是教学模式、教学理念的深刻变革。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教师的素质需要重新定义, 英语教师素质的提高成为英语界亟待解决的问题。网络环境下提高英语教师的素质已不再是空洞的口号, 而是实实在在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网络和计算机技术能力以及努力成为研究性教师的转变。总之, 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优秀师资队伍, 英语教师自身的素质高低将直接决定着英语教育能否适应新的时代要求, 同时也决定着英语教学质量和英语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2]吴安艳、陈继良、张泓毅.微课理念下的教师教育技能实训方案研究——以韶关学院的师范教育为例[J].软件导刊, 2013 (6)

篇4:教学评估背景下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师 新课改 教学能力 要求

一、反省自身,开拓进取,做学习型的教师

广西2012年始实施新课改,是最晚进行新课程改革的地区之一。只要是变革,就会触动到参与其中的人,新课改对教师的影响是必然的。课程改革是基于教育理论转变的一场变革,面对变革,教师第一反应是进行认知评估,首先是正反两方的表现。能做,包括愿意做的态度和可以做的任务复杂性;不能做,包括不认可的态度和不知道怎么做的不理解和做不了的能力欠缺。其次是“有必要做吗”的质疑。最后是“我愿意做吗”的动力价值取向。由此可见,教师在新课改中面临的是安全危机和动力危机。三年来的教育实践证明,新课改势在必行,犹豫徘徊、抱怨观望都解决不了问题,只有改变观念、与时俱进、勤于反思,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以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才是我们应对新课程改革应有的正确态度和做法。

那么我们应反思些什么?教学存在的真正价值是什么就是我们应该反思的问题之一,学生在什么状态下有可能学得最好,更是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一般来说,当学生处于这几种状态时是有可能学得最好的:当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时,当学生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当教学内容能够以多种形式出现时,当学生能够参与探索创新时,当学生被鼓舞和被信任能做重要的事情时。

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应反思:我们教师就如同旅游中的导游,而学生是游客,把游客带到哪个景点是导游的事情,这事关导游的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只导不游是不科学的,又导又游才能与游客进入赏景的最高境界。如果导游对景点不熟悉不了解,又如何能够引导游客游览呢?为此,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应该考虑自己的专业水平与操作能力是否符合学生的需要,要经常自我质疑:我们若干年前的“一桶水”现在尚存几许?我们现有桶中的“水质”如何?我们该怎么办?如果真正意识到自身水桶中的水不多了,水质也不合口味了,那就自觉地自我充电。这样,我们就少了点彷徨,少了点埋怨,多了点应对问题的办法和能力。

二、要有驾驭语文教材的能力

驾驭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要经过一个“懂——透——化”的过程。懂,就是要认真钻研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要懂得教材的内容,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透,就是要掌握好高中语文教材单元与单元,甚至是册与册之间的联系,熟悉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在掌握这些知识点时表现出来的共性和个性差异以及他们的思维习惯等,来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学习进度,做到教师心中有数,学生学习有方法。化,就是指知识的转化,教师要在懂、透以后通过合理的课堂教学方法,把课本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三、全面、合理地确定语文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活动的灵魂,教学目标对语文教学过程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的功效。有效、高效的课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教学目标明确,课堂教学就可以避免随意性、盲目性和模糊性。语文课堂教学要做到有效性,首先,教学目标要全面。比如一篇课文,你除了设计有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还应设计有德育、美育目标等,又比如你设计有独立的课文教学目标,还应设计有单元教学目标和学期总目标等。当然,不管是哪种教学目标,都应该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定位上应趋于全面性,即把学生看做是能动的主体,既重视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也重视学生个体发展能力的培养;既要锻炼学生强健的体魄,又要培养学生高尚完善的人格;既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要努力发展其个性。其次,教学目标要合理。所指定的目标应该是学生的能力所能达成的。有些教师喜欢设置一些高难度的问题,把难倒学生,让学生无话可说当成是自己的能力。殊不知,这样的课堂让学生生畏,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这种高难度教学目标的设置,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的教育要义。因此,正确的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是有层次、有梯度的,这样才能适合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的身心发展。

四、懂得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程设置

教材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但是,教材也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在信息发达的今天,各类教材解读、名师指导、教辅书籍层出不穷,网上配套的课件更是方便教师的备课之用,全盘照搬显然是不可取的。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要活用教材,取他人之长来补己之短,要有能力对高中教材做出合理有效的加工与改造,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安排教学内容,取舍教学资源,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消化、整合、优化处理,使之符合学生实际的认知能力,最终达到教师教得有理有序、学生学得有效有用的最佳教学效果。

五、提供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习是一个从知识走向智慧的过程,如果把知识比作鱼,把学习方法比作“渔”,把修补渔网比作能力,那么获得鱼的方法与能力则是智慧。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却往往忽略了“渔”的过程,而只在乎“鱼”的这个结果。简而言之,课程理念与教学实际的脱节令人忧思,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定位并认真思考:教育的真正价值是什么?柏拉图式的理想境界认为,教育是把一个人从黑暗引向光明,教育是把一个人从低处引向高处,教育是把一个人从虚假引向真实。教育专家认为教育对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奠基价值是其他任何一种工作不能取代的,因为教育可以扩展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并加深掌握的可能性;教育让每个人的生命价值、思想价值得到尊重;让人的自制能力得到提升,人受制于人的程度得以减轻;教育还可以使个体的能动性和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

那么,我们要做的是什么呢?我们要做的是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授之以方法,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是学习的钥匙”,有了方法,学生会在学习中找到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成功又会促使学生去学习更多的知识,这就是教师给予学生学习方法后的良性循环。可见,提供方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从而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比传授知识更重要。教师善于“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学会“织网”“捕鱼”的方法,是教给他们一个发展的受用无穷的财富。一堂好的语文课,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到多少。教师能指出一条路,学生可以循此去探索思考;教师能给予一点启示,学生可以有的放矢地去拓展知识;教师能引导学生归纳一种方法,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地去实践应用。比如,现代文阅读的方法、诗词鉴赏的方法、常见语病的辨析方法等等,我们都可以在语文常规教学中慢慢渗透,学生积累了这些方法,才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主动学习,不断扩大知识面。又比如写作指导,我们就可以在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时,指导学生写读后感和随笔等。学生掌握的方法越多,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越强,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越强,也就真正达到叶圣陶所说的“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的教育目的。

总之,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今天,语文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不断更新观念,转变教学方式,认真总结课堂教学的得与失,不断积累成功经验,勤于反思,方能不断拓宽语文课堂教学新路子,开辟语文教学新天地。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篇5:教学评估背景下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

论文关键词:素质教育 教学语言

论文摘要:教学语言是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工具,提高教学效果,要注重思想性、准确规范性、启发性、通俗易懂性、新颖多变性、时代性、表达的艺术性等基本要求。

教学语言是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工具,是教育行业的专门用语。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除了教师的知识水平以及工作责任心的差异以外,与其是否选择并熟练地运用恰当的教学语言密切相关。教学语言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项艺术。每位教师应根据一定的要求和规范,正确地运用它。

一、要注重思想性

思想性是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在教学语言中的反映,是教师教学语言的灵魂。广大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崇高职责和历史使命,应该具有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崇高品格。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用的教学语言,一定要注重思想性。即是说,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有很强的思想品德教育功能,不仅仅要言之有物,而且要健康、文明,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品格,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进步。不能低俗,不能消极。关于这一点,过去我们重视得不够,是一个缺陷和弱点。从素质教育的思想来看,高质量的人才应是知识、能力、素质的高度和谐和完美统一。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而言,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素质的提高。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往往只解决如何做事,而提高素质则更多地解决如何做人的问题,只有将做事与做人有机地结合,即既要使学生学会做事,又要使学生学会做人,才是理想的教育。这也正是素质教育思想的关键所在。显然,若教师仍像过去那样,只满足于向学生传授知识,淡化思想教育功能,不把做人的教育和引导,渗透和体现于教学语言中,是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

二、要注重准确规范性

教师的教学语言不仅是准确传递信息的载体,而且是学生学习语言的示范。教师的教学语言和学生的`思维也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教师的教学语言越准确,学生的思维就越有系统性和逻辑性,因此教学语言表达必须准确规范,不能含糊其辞和想当然,否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准确规范一是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必须准确反映科学概念、定义和定理,不能出现科学错误、贻误学生;如,重力的方向不应说成“向下”,而应是“竖直向下”,即是与当地水平面垂直向下,这样会避免学生在分析重力方向时发生错误。二是强调标准化和规范化。科学概念、公式、图解、单位、名称等的表达要规范化、标准化,口头语言要符合民族语言的特点和规律等。比如,北京在历史上的叫法,有的年代叫“北平”,有的年代叫“北京”,一定要给学生表达清楚准确;再如,讲“牺牲”这个词古今义不同时,有时同学把今义简单解释为“死”,教师向学生强调了“牺牲”的今义是指“为正义事业而献身”,而不能讲成“为革命事业而战死”,那样讲词义不准确。进而引导学生准确用词,让学生了解“死”的几个同(近)义词:年少人病死叫“夭亡”,因公而死叫“殉职”,有声望的人死为“逝世”。即使学术上有争论的,也应给学生讲明白,我们取哪种说法,使学生心中径渭分明。为了达到准确规范,不论哪个学科的任课教师,都要在普通话上下功夫。有一个女教师,总是对“问”、“吻”的发音搞不准。有一次讲完课后,就问大家听懂了没有,不懂就站起来“吻”她,学生暗笑。老师又说,都这么大了,有啥不好意思。若不好意思,请下课后到办公室“吻”她。

三、要注重启发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更多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富于启发性。启发性在于把知识的传授和智力的开发有机地揉合在一起,把各学科内在的规律和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有机地统一在一起。教师在教学时,通过把抽象的书面语言转化为富有生命力的可感知形象,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体验,并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一个形象的比喻,一个有力的反问,一个巧妙的设问都是启发性语言的具体形式。启发性语言可以招人深思、引人人胜、感人以情。注重启发性,就要尽量少用告知性的教学语言。告知性的教学语言是指教师不重问题分析过程,而直接以结论告知学生,让结论性的语言充斥课堂。告知性的语言排斥师生对探索过程的共享,堵塞学生思路,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训练,也不易于感染学生,达不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四、要注重通俗易懂性

教师不是教材的传声器,不能简单地用书面语言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必须遵循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把教学内容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形象、通俗地加以表述,要使学生能听得懂,并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像物理中电场强度的定义,文字表述为,放人电场中某点的电荷所受的电场力跟它的电荷量的比值,该说法虽然科学,但不便直接理解其物理意义。如说电场强度是单位电荷所受的电场力,虽不十分严密,但其含义就具体多了。

五、要注重新颖多变性

一位教师在刚步人教育行业时,教学经验缺乏,教学语言往往哆嗦,怕讲不清。而一旦成熟,教学语言又容易变得风格单一少变化。这里说的单一是指用单一的风格贯彻课堂始终,比如始终是书面语演讲式的激情语言、口语等。不论哪一种类型的语言,长期运用必然导致课堂氛围呆板,不利于刺激学生的大脑神经。理想的教学语言应该是新颖多变的,是多样性的有机融合。精彩的书面语夹杂口语、方言、歇后语、笑话等,必然会使学生如坐春风。因为多样型的教学语言正符合青少年渴望开放多元的心理预期。当然,多样型的教学语言的获得是不容易的。它是教师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长期积累的结果。

六、要注重时代性

教师向学生讲授的知识多是人类在过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智慧。但是人类进人二十世纪以来,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各种新观念、新叫法、新词汇、新现象等层出不穷,如“黑金政治”、“M型社会”、“知识经济”、“润滑经济”、“人世”、“人工职能”、“肥皂剧”、“蓝牙技术”、“意识流”、“克隆”,”AA制”以及众多的网络用语如“美眉”、“闪客”、“酷毙”、“菜鸟”等等。因此,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努力扩大自己的知识面,通过崭新的体现时代性的语言向学生传播新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新观念,迎接新挑战,进行新探索,攀登新高峰。反之,若教师的语言缺乏时代感,如把疯狂英语说成是病态英语,把前苏联等同于俄罗斯,就会使学生听了乏味,对老师的信任感也就会大打折扣。各科教学都有贴近时代的特点。在教学中,除了教给学生基本的概念和原理,教师适时地将教学内容与一些新叫法、新现象、“新词汇”联系一下,也将为教学增添风采。

七、要注重表达的艺术性

教学语言的艺术性表达,既是对学生进行智育和德育的需要,更是实施美育所必需。因此,教师要用艺术性的语言表达来向学生传授知识,这也是一项教学基本功。

1表达有序,条理分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环环相扣、层层深人地来阐述事理,论证问题。这样,既能把所学内容讲深讲透,又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反之,教师语无伦次,很难完成教学任务,更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习惯。

2.善于使用教学幽默语言。幽默是一种友好的温和的刺激,是高层次语言美的一种表现,它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没有幽默,缺少趣味。当然,幽默与滑稽、庸俗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有着深邃哲理的蕴含,是多种智慧与修养的综合体现。滑稽与庸俗是低层次的潜意识的,甚至是无聊的体现。教学幽默语言,能唤起学生广泛的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教学任务在充满活力、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完成。教学语言幽默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幽默与艺术幽默,教学语言幽默使学生在得到艺术享受的同时,更得到了知识的学习,或者说,在学习知识时得到了艺术的助推。

在教学中,幽默的主要手段是教师的语言本身。语言的新奇生动、形象可感、诙谐风趣、含蓄夸张等均是教学幽默的精灵。语言节奏的快慢急缓、语调的抑扬顿挫,无不是形成幽默的要素。诸如比喻、夸张、殊比、婉曲、顶真、反语、双关、飞白、曲解、衬跌、歇后语等等,都可有助于教学表达的幽默诙谐。当然,教学幽默要服从教学活动的需要,也就是说教学幽默的“剂量”要适当,不能过分。否则,会适得其反。

3.学会控制音调技巧。语言的感召力还在于它具有和谐的节奏美。优美动听的声音必须讲究声调的调节,要有抑扬顿挫。教学与演讲不同,与一般的谈话也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递过程。从心理学观点看,平淡而低沉的语调易使教学空气沉闷,学生精神不振,容易产生疲劳感;声音太高,使学生的听觉经常处于强大的压力之下,又易使学生厌倦。而亲切自然的语调,能给人一种悦耳、轻松的偷悦感,唤起学生积极的情绪,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促使他们精神振作,注意力集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增强大脑的工作效率,并积极有效地进行思维。

篇6:教学评估背景下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

摘 要:在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实施中,教师是关键因素。一定程度上,高校转型的成败依赖于在教学观念支配下的教学行为。本文针对转型发展中教师教学行为转变存在的问题,从教师教学观念的变革、学校组织上的支持、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倡导多元化的评价等方面提出应对措施。

关键词: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教师教学行为;转变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2-116-2

0 引言

教师教学行为的内涵体现在教师在教育理念支配下,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教师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生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全国各地方高校掀起了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表现如何,从根本上决定了转型发展课程改革的成败。因此,笔者在本文中探讨转型发展中教师教学行为转变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期对转型发展实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1.1 由教师的权威教授变为师生平等对话

转型发展教学改革体系要求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一种合作学习的模式,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全面培养学生,尤其是学生的应用技术能力。

1.2 由重教学结果到重教学过程

传统课堂教学中弊端之一是“重结果轻过程”。教师只重视知识的结论,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将标准答案告诉学生,控制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过程失去了应有的生机和活力。转型下的课堂应该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师生之间交流情感、分享彼此的经验和知识,以达到两者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良好教学效果。

1.3 由划一的教学模式变为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让每个学生及其每个方面都要按统一标准平均发展学生。转型发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1.4 由单一化的评价模式变为多元化的评价模式

传统的教师评价行为往往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尺度,具有甄别和选拔的“精英主义”功能倾向,这就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转型发展的教学评价要求教师将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在评价中,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和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评价手段和工作。确定不同的评价目标,运用恰当的评价方法,保证评价的真实性和情境性。转型发展背景下教师教学行为转变存在的问题

2.1 理念与行为、实践相脱节

大部分教师都对转型发展理念持基本认同态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努力践行了转型发展课程改革理念。但是,一些教师教学方式、行为依旧传统,注重知识点,让学生硬记题型和解题方法。由此,教学理论与教学实际相脱节是转型发展课程改革实验的一个瓶颈,转型发展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只有理念与行为一致,才能达到预期的成效。

2.2 自主学习流于形式,学习方式陷入误区

在学习方式中,“发现学习”被认为是最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是最有意义的一种学习方式。但接受学习不等于机械学习,发现学习也不等同于有意义学习。还有些教师把小组活动作为一种程式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组活动的主体不明确,只以小组讨论作为活动形式,导致活动的实际效果差。

2.3 教师知识结构不完善致使教学应对困难

由于很多一线教师平时工作量大,课余时间有限,工作期间很少有空研读转型发展课程改革,尤其是一些年轻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有限,缺少一定的教育素养,普遍缺乏工作实践能力的知识结构。对转型发展提出的“双师型”教师,很少教师能够胜任。

2.4 功利为主导的教学评价导致虚假教学行为

功利性评价,不仅阻碍转型发展的推行,而且还严重破坏了教学的真实性。比如公开课,有些教师为了达到参观者认为的较好的教学效果,讲授学生已经学过的内容;有的则让学生对要提问的问题提前做充分准备;或是科研成果、课题立项、论文等出现抄袭、虚假信息等问题。改善转型发展中教师教学行为的思考

3.1 教师教学观念的变革

在转型发展观、教学观、学生观的指导下,教师教学行为也逐渐地发生转变。转型发展背景下,教师应该摒弃旧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将问答变为对话,将自流变为自主对新的课程改革要有深入和透彻的理解,并能够操作到位,只有在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变革上下功夫,才能实现转型发展课程改革的目标。

3.2 学校组织上的支持

转型发展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校的转型发展。学校应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学习,要让教师感受到转型发展面临着许多变化,产生生存危机意识,感受到学习是一种责任。强调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强调团体学习、合作学习。同时学校在组织支持上关注人文关怀,首先要承认教师个体差异,不能强求人人除了教学之外还要去搞大量科研。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避免给学校转型发展课程落实带来负面的影响。其次,对待教师,要多些鼓励和引导,增强教师转型的自信心,要相信教师转型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

3.3 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在转型发展课程改革实施中,用制度来规范教师教学行为,而制度的建设要找准定位,抓住关键因素,实施责任分担制。

地方政府要为转型发展课程改革提供制度保障,加强专业领导,加大对教育投入。在学校层面保障要基于教师合作的教研室管理制度建设和基于人性化的人本管理。如改变传统教研室管理的松散和无效,建设教师合作的教研室管理制度,提供了一个专业教学和科研平台。此外,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摒弃以训斥、命令等为标志的刚性管理手段,倡导尊重、赞赏、激励、促进等人性化的柔性管理手段,创造具有亲和力的学校人文生态环境。

3.4 倡导教师多元化的评价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的评价要注意内容的多元性。从知识与技能、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等多维度地给予评价,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研究精神。

其次,注重多样化评价。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教师评价是重点改革的方向,这就要求在评价中,教师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发展需要,对于学生的评价要客观全面,尤其是对学生需要养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给予全面的评价。

转型发展课程改革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一项长期工程。其中,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是实现课程培养目标的关键,也决定课程改革的成败。因此,只有课堂教学活动发生真实的变化,教师教学行为发生真正的转变,转型发展课程改革才得以顺利进行。

参 考 文 献

篇7:教学评估背景下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

1995年1月《神州学人》杂志在互联网上推出的电子版,由此拉开了数字出版的序幕[1]。数字出版的范围很广,只要是用二进制这种技术手段对出版任何环节进行的操作,都称为数字出版的一部分[2]。与传统出版相比,数字出版具有出色的快速查询、海量的存储、低廉的成本、方便的编辑以及更加环保等特点[3],数字出版代表着一种方向,一种潮流,一种趋势,数字化方向已经成为出版业未来发展不可逆转的事实[4]。面对信息时代数字化出版的挑战,对高校学报编辑提出以下三个要求:

1 转变观念,顺应数字化出版潮流

在传统出版向数字化出版转变期间,高校学报编辑要及时转变两种观念:一是要从传统出版是出版业老大的观念中及时走出来,及时、深刻的认识到数字化出版是现在和未来出版业的发展方向,也是唯一的发展方向,不应该因为习惯纸质出版和传统工作流程而排斥数字化技术,而应正视现实,在观念、心态上有一个转变,顺应潮流,尽快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只有这样,高校学报编辑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重心,使自己能够跟上数字化出版的脚步,为高校学报未来的数字化出版尽自己的力量。二是要转变现在已经完全是数字化出版的天下,传统出版已经没有任何作用的观念。片面的、孤立的夸大数字化出版的作用和意义,高校编辑要认清目前出版业的形式,虽然出版业已经认识到数字化出版是必然的,但是完全向数字化的转变是艰难的、曲折的、漫长的过程,而高校学报出版单位由于其特殊的性质,必然使其处于转变完成的后期,所以目前高校学报还是以传统出版为主,数字出版为辅,逐渐的发展数字出版的力量。

2 强化数字化技能,使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平稳过渡

传统出版单位信息技术方面的人才非常缺乏,特别是既懂出版又懂技术的人才[5]。当然,人才可以引进,但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目前来说,重中之重是高校学报编辑自身通过学习来强化数字化出版技能,使传统出版向数字化出版平稳过渡。需要强化的数字出版技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计算机方面的技能

数字化出版各个步骤都与计算机有关,都是以计算机知识为基础的,良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既可提高现代学术期刊编辑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同时也是数字出版时代对我们学术期刊编辑提出的必然要求[6]。按照传统模式,修改稿件要经过在纸编辑和在机编辑两道工序。而如果编辑人员可以同时通过计算机进行编辑和排版工作,就可避免这种重复劳动,既简便又准确[7]。

2.2 版权等法律知识的学习

我国目前还没有出台专门的数字化版权保护法,有关的数字版权条文只是在新修订的《著作权法》中有所提及。因此目前对于数字出版物的合理使用范围界定模糊[8],由于数字出版所具有的形态多样、传播方式广泛等特点,使权利人与作品的联系较松散,其传播的网络性特征使侵权变得简易,而维权却变得艰难。基于这些特点,版权保护难度较大[9]。因此数字化出版要比传统出版更容易发生版权等纠纷,因此,编辑如果能够强化数字出版版权等法律知识的学习,必能防患于未然,将一些纠纷扼杀在襁褓里,使数字化出版能够健康发展。

2.3 管理技能

数字化出版赋予高校学报编辑更多的责任,以前更多是文字编辑,随着数字化的发展,编辑将逐渐转变为自己所负责工作的管理者,包括征稿、组稿、编辑、发行和销售等工作。编辑只有加强管理能力的培养,才能对出版全程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确保把高质量的文章高效地推向市场[10]。

3 开拓创新,提升自身文化素养

新闻出版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出版工作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版传媒产业是文化产业的核心部分,学报编辑出版工作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文化建构的历史重任。学报编辑的责任在于把科技成果用崭新的手段更广泛地传播出去,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11]。只有具备极高的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编辑才能完成这样的历史使命。

期刊编辑工作,是要以语言文字作为载体来进行工作的,要求语言文字使用准确[12],因此编辑必须要具有深厚的语言文字素养。编辑工作是一种再创造,它要将学术稿件中潜在的价值和疏漏、谬误、差错、凌乱等作者意识不到的问题,进行修正、整理、润饰,使之达到出版要求,这要求编辑要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另外,期刊编辑具有较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力争成为自己专业所属范围内的“通才”,对文章的评价也更有发言权,才能传递更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因此编辑如果不具有丰富的文化素养,就很难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13]。

编辑工作是一种充满创造性思维的脑力劳动,数字出版提供了更广阔的创意空间,要求编辑具有更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内在冲动[14]。学报编辑是高校学报创新的原动力,在数字出版的大环境下,要充分认识数字出版时代编辑工作的全新含义,才能促使高校学报工作不断得到创新和发展。因此,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高校学报编辑必须在内部转企和外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交互作用下,坚守传统文化精神实质,与时俱进变革制度,借助高新技术,才能再次焕发勃勃生机。

篇8:新课改背景下对教师的要求

一、树立较强的自我发展意识

新课程的一大目标是让教育顺应时代甚至超越时代的要求,如果处于教育第一线的教师仍然固步自封,那是肯定无法适应新课程教育需要的,因此较强的自我发展意识的树立是极其重要的。自我发展意识是促使教师多元化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促使教师不断的学习、积累、总结、反思、实践,开拓进取,形成高度的职业责任感,把教学当作自己的事业,实现敬业到精业的突破。

二、要求在教学方法上的更新

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离不开科学的学习过程。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科学课程应当体现这两者的结合,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

作为一名科学教师,我认为“探究式教学”是现代科学教学的重要形式。它强调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创造力”的培养,主张变革传统的教学,使教师的作用不是“一团知识明了化和教案”,而是鼓励、指导学生去探索和发现,把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师在这一教学中,不是命令学生学习,而是传授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不再让学生被动地去学习,而是主动地去探索。

三、要求教师会灵活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教学活动是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工具展开的。可以说,不断地把人类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新技术、新设备加以改进并运用于教学活动中,这是人类教学进步的重要动力,是教学效率和效果得以不断提高的重要物质保证。

特别是以多媒体应用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正在迅速地改变着课堂的教学模式,成为促进科学质量的重要突破口。多媒体等计算机应用技术在科学教学是具有挂图、投影片等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优越性。然而,这就要求科学教师,应当尽快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以及教学软件的制作等。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实验操作与演示实验能力是教师的基本功。实验操作能力主要包括:⑴对实验仪器的操作能力; ⑵对实验过程的操作能力;(3)对结果测量的操作能力。其次,现代科学教育强调过程性教学,即把学生学习知识结论的过程设计成科学家探索的过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体验抽象概念、原理。往往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让学生直接动手做、动手实践的内容。要胜任这类教学,教师不仅自己要会做,而且还能在学生动手做的时候手把手的指导,指出其操作中的各种问题,这些都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教师还能自己设计、制作各种教具和学具,帮助学生在“玩”中学,在“做”中学,把抽象的知识、概念转变为各种学生可以直接感知、操作的过程。学生通过亲自操作,获得体验,更好地理解与掌握知识。

四、勤于总结,善于反思

马克思说:“经常自己批判自己。”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其中的一个途径就是勤于总结,善于反思。通过总结反思,坚持教学中的成功之处,改进教学中的不足之处,通过不断的总结反思,扬长避短,循序渐进,在总结中提高,在反思中不断成熟,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要有成果意识,把需要总结与反思的地方写出来形成文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可以在教学的基础上来一次归纳、提升和再创造,有助于教师提升教育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更好地适应自己学生的学情。养成反思习惯,本身就是对事业、对学生、对自己的一种责任感,它有助于形成教师爱岗敬业、虚心好学、自我否定、追求完美的优良职业品质。

上一篇:儿童心理学公选课学习感悟——《幼儿园》观后感下一篇:雷雨学案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