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

2024-04-07

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通用9篇)

篇1: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

微格教学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蓬勃开展,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和接受。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及实际教学能力具有较大的作用,能较大幅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是一条较迅速地提高课堂教学技能的有效途径。本人根据在蒙城师范学校开办微格教学的培训以及3年来的教学研究,浅谈自己的看法,以供同行参考。

一、运用微格教学理论,准确有效地反馈教学信息

微格教学是在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原理的指导下,通过设定教学行为目标,传递教学信息,反馈调整,使教学活动达到最优化的动态平衡系统。几年来,我们化学组在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提高化学教师的教学水平上运用了微格教学理论,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课前,我们对重点章节进行集体备课,将复杂的课堂教学活动分解,划分为导入、提问、讲解等分项教学技能,然后将分解的内容分配给各位老师,由他们提出每一部分如何讲解,这样对青年教师来讲,如何上好这节课就做到心中有数。

在备课活动中,我们还通过观看一些化学教师的教学录像,特别对一些获奖的优秀课片,我们经常搬入微格教学的角色录像中,进行分析评价,这样教学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反馈,特别有利于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例如,我们将一个获奖的优秀课片搬入微格教学的角色录像中,微格课型为提问类型,内容为高二化学“乙酸的化学性质”一节的总结归纳部分。他首先让学生复述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的概念及酯化反应的过程,最后得出乙酸具有的化学性质。在6min的微格录像中,提问的语言、问题的明确性,新旧知识的连贯性,语速、启发与暗示等提问的基本技能掌握很好。

在课后,我们立即对照目标要求进行反馈评价,经过重放录像观察、发现有待于改进。提问设计的层次不到位,不利发展学生的思维。那么如何设计出更高层次的提问呢?在部分讨论后,建议教师可设计:“乙酸为什么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在乙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中为什么乙醇中使用氧-18,它的作用是什么?”,“酯化反应中的酸是指什么酸?”等,这样会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贯彻微格教学理论,有利于更新教学思想

微格教学从整体上看,符合人类认识的规律,符合教育学的观点,符合控制论、心理学原理,它对提倡教师改进教法,更新教学观念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我校电化教学设备许可的条件下,我们利用微格教学中的模式行为规范,重点讲述和训练下面的语言表达、板书、导入、提问、讲解、演示、变化、强化、课堂组织、结束等十种教学技能。

现以一实例说明通过微格教学对改进教法的作用:有两位高中化学教师毕业年限与任职资格相同,分别用甲、乙代表,微格教学的实践录像,都以“元素性质跟原子结构的关系”一节作为讲解课型的内容。

甲老师:语言生动、教态自然、板书规范,他用流利的语言和规范的实验操作,进行比较归纳,引导学生根据反应现象,得出同一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乙老师:语言和教态略显紧张,他选在实验室上,他首先让学生根据预习的实验去做,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后,很容易得出结论。

根据微格教学具有模式规范的目标要求,运用教学评价量表,很容易得出,乙在某些方面虽不如甲,但在“启发教学应用”、“知识输入的方式”上高于甲,可见,微格教学表面上看只是一种教学行为的模仿与纠正,但实质上却隐含着深刻的教学思想,对于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极为有效。

三、运用微格教学理论,科学地评价教学行为

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评价授课老师的课堂教学整体与分项的优劣上,以前没有精确的限定规则,在评价上过于笼统空泛,利用微格教学理论就能比较科学地、真实地评价教学中的每一环节。

在教学评价中,我们采用微格教学中设定的教学行为评价系统,以一定的数量参与者作为评价员,对授课教师进行评价打分。几年来,我们采用蒙城师范学校杨景宇老师编写的《微格教学之路》中的微格教学技能评价指标体系,评价量表和评价单的规定,对授课者的教学技能进行科学的、真实的评价,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5人次获市级优质教学课,有7人次获县级优质教学课,发表和获奖的论文在10篇以上。实践证明,利用微格教学的评价系统,有利于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四、灵活的变通形式,有利于化学教师的技能培养

微格教学的操作系统包括六个步骤:讲解教学技能;观看示范录像;编写微格教案;微格实践录像;反馈评价和修改复录。在教学中我们根据不同的对象和学校的条件,利用悉尼大学特尼教授的变通应用理论,对微格教学的步骤进行变更和简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们在教学中对不同的教师采取了不同的变通措施:对初级化学教师,由于工作年限短,经验不足,基本教学技能急待加强,我们听课重点放在教学技能上,通过评价,能够得到及时矫正,这样多次反复的强化,能迅速提高初级教师的教学技能;对中级化学教师,已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基本教学技能已基本成熟,对这部分老师重点应放在教学设计和教学研究方面;对高级教师来讲,已有多年丰富教学经验,重点应放在学科教学技能研究方面。这样对不同职称的教师,采取不同的变通形式,更有利于化学教师教学技能的迅速提高。

篇2: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因为教学评价具有诊断和反馈的功能,对教学具有导向功能,可以激励师生不断努力。教学评价的过程,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因为通过教学评价,教师可以获得学生学习进步以及存在问题方面的反馈,并从中发现在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助于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教学评价,学生也可以了解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成功的学习中获得激励,促进自己在态度观念、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总之,通过教学评价,师生双方都可以了解自己以及对方还有他人各方面的发展情况,找到自己与教学目标、与他人的差距,从而树立起良好的自我教育观。

教学评价的作用如此重要,那么如何培养教学评价能力呢?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对教师而言,培养教学评价能力要从这几方面入手

1、加强教师的多元智能评价能力。教师不是全才,在自己的专业知识方面是权威,而在其他方面可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学习,充分利用身边的同事和学生以及可以现代教学设备及手段,弥补自身的不足。例如:如果不擅长音乐,乐意利用CD、录音音乐、MP3等,没有绘画天赋,可以利用录像带、电脑、绘画作品等来弥补。在某些方面,还可以向学生学习,利用学生的一些技能,来补充教师的不足,如电脑技术、回话、音乐等。要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加强教师的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

现代教育理论与学习理论是教师教学能力的组成部分,是教学评价能力的重要支撑点。只有不断地通过学习,占我现代教育教学的新内容,教师才能从容应对教学中的各种现象。

3、开启经验培养

这是教师关于观察能力的培养,它可以帮助学生打开被忽略的只能,吧发展好的只能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各种表现,及时地予以引导和肯定,如果教师采取不当的评语举动,会使学生感到羞愧、恐惧、气愤等,从而阻碍了学生只能的发展和成熟。

4、要善于手机评价信息

教师应在学生的评价信息收集方面年不断增进能力。要学会善于观察的能力,收集记录资料,与家长会谈、询问学生等多方面的能力,从而对学生智能发展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

5、要培养教师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评价意识

因为学生的能力有差异,学习的方法和效果有差异,所以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不是一码齐的,总会表现出这样、那样的差异,作为教师在课堂评价中,要度每一个学生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不能因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在课堂评价中表现出个人的好恶。对学习效果好的学生是一种评价态度,学习差的是另外一种态度。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这样才能使课堂评价具有公正性,才能令学生信服。

篇3: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

一、整体把握新课标的教学能力

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 即:通过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 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 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 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 了解数学的价值, 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这表明新课标体系已革新了传统课程体系, 由过去的以学科中心逐渐转向以学生为本的轨道上来。作为初中教师必须认真学习, 深刻认识、整体把握新课标, 以新课标为指导, 着力构建以人为本的数学课程体系, 自觉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积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 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只有教师尽快适应新课标, 并将新课标贯穿于实际教学中, 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灵活运用教材的开发能力

与过去《大纲》相比, 课程标准在内容的知识体系方面有增有删, 学习要求方面有升有降, 结构组合方面有分有合, 表现形式方面有显有隐。新增了蕴涵着全新教育理念的“课题学习”等内容, 旨在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解决具有挑战性和综合性问题,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深刻领会新教材的意图, 全面地熟悉新旧教材的变动情况, 根据教材改革的要求及时更新数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灵活运用好新教材。要善于以教材为基础, 继承与创新并重, 可对教材适当补充和删减, 或调整教学顺序, 搜索有关资料并进行归纳整理, 不断积累课程资源, 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更好地带领学生分析新教材, 用好新教材, 培养学生对教材的知识发现、探索和运用的能力, 进而具有自学能力。讲授中, 不能照本宣科, 不能固守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而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现代化手段、几何图形等, 带领学生走向教材, 用好教材, 掌握好课程标准加强的内容和新增内容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和学生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新教材的灵活性, 给予一个好的教师得以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的空间, 老师课前的准备过程与课上施教过程都是教师对教材开发的过程。教师不再是教教材, 而是灵活的运用教材。一种先进的教学思想, 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 是教师选用教材、资料, 特别是分析运用教材的开发能力的体现。

三、探究性、创造性的指导能力

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教学, 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初中学生年龄特点和新课改的要求, 整个初中数学教学都是在进行初步的探究性、创造性教学活动。特别是新增“课题学习”这一内容, 更是一个实验、探索、交流的过程, 体验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 综合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由此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版本的课题学习里“面积与代数恒等式”, 是让学生通过长方形、正方形拼成面积来推出公式: (a+b) 2=a2+2ab+b2, 一改过去用多项式乘以多项式计算得到结论的方法, 接着利用长方形纸片再由特殊推出一般性 (a+2b) (2a-b) =2a2+3ab-2b2。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新课程实施所需的技能。能够设计实施最佳数学活动方案。对所要探究课题按新课程全面准确地加以理解, 对学生思想、学习能力状况做出科学分析, 特别是了解和发现其创造潜能并加以挖掘。综观近年来各省的中考试题, 探索性试题占了一定比例, 最后一道大题基本都是综合性的探索类型的试题, 也不乏类比、归纳等探索性的小试题, 这类问题常有思维多向和结论不唯一的特征, 对数学思想方法和能力要求均较高, 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数学活动的探索过程中,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既要善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 又要因材施教, 及时给予指导。从创新层面看, 探索性教学不仅需要师生具有较强的观察力、理解力、想像力和机敏性, 而且有赖于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充分展示, 实践告诉我们, 初中阶段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 还是以教师启发引导, 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为好。换言之, 通过教师的指导, 让学生从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发现规律。数学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强调学生是发现者, 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 通过自己的探索与发现得出结论、找到答案。最好的教学是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 教师在探究性教学上要注意掌握好难易尺度。

四、体察教学行为的反思能力

篇4: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

一、 教学反思的实质含义

所谓教学反思实质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教学实践中的反思,二是学习过程中的反思。

前者是针对某一节课或某一阶段的教学进行反思,详析教学的得失,细想在哪些方面有待改进,再寻求解决对策。

后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学习教育理论知识,掌握教学方法。二要加强教师间的交流,注意他人的教学细节、处理技巧,汲取精华,去其糟粕。

二、 教学反思的特征

(一) 实践性和个性化

教师应自觉把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反观自照,这些教学反思活动都具有个性化特征,它有助于教师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二) 反思性和超越性

“反思”就是反反复复、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必须超越自我,正视自我优缺点,寻找解决之道,从而达到不断发展自我的目的。

三、 教学反思的指向性

“教,然后知因”,教学反思具有三大指向,即:

(一) 课堂教学指向

课堂教学的活动方式能否激励学生的成长,是否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策略和机智,教师对教学行为效果的如何,是教学反思中最常见的内容。

(二) 學生发展指向

课堂教学是否找到且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师生的沟通与合作的效果如何,教学中是否因材施教并发挥了学生的不同特长。

(三) 教师发展指向

教师是否实现了既定目标,教学水平是否得到了提高,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共同体”,是否获得了教学新体验等,都可以进行教学反思。

四、 教学反思的意义

教学反思无论是对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还是对教学效果的提高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 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逐步培养和发展自己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从而为进一步深化自己的实践性知识,直至形成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

试思考:我已从教多年,但教学效果一直没有达到最佳,为什么?这是因为不够重视课后反思,以及与没有找到合适的对策有直接的关系。

(二)进行教学反思能够充分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为其专业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

五、教学反思的形式

教学反思的形式多种多样,划分的标准不同,形式也会不同。

(一) 从教学反思的时间来看,有以下几种形式:

课前思:在教学之前进行反思,这属于超前性反思。

课后思:一节课下来就总结思考,这一形式对新教师更为重要。

周后思:一周课下来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

期中思:放在期中考试之后,可听取家长的意见,这属于较完整的阶段性分析。

此外,还有期后思、年后思、届后思等。

(二) 从教学反思的性质来看,有以下三种形式:

自发性反思

对自己和他人的教学行为、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和回顾。如教学后记、教学小结都属于自发性反思。

理性式反思

多种观念,多角度、多侧面的反思、评价和判断,从教师的言行举止到教师的责任使命,从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到探讨教师的基本素质等。

发展性反思

对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进行深刻的反思,从教师、学生与学校的角度来探讨教育教学的改革、实施和评价等。能解决问题的症结,提出有力的措施,这种反思更为客观,研究性更强,是一种最高级的教学反思。

(三) 从教学反思的水平来看,有以下三种形式:

教学技术水平(前反思水平)

关注“怎么解决”“怎么做”,达到一定的目标,采用的手段,获得的效果。

原因分析水平(准反思水平)

透过教学行为层面分析背后的原因,目的在于探讨或澄清个人对行为的理解、原因、意义等。

价值判断水平(反思水平)

反思时考虑道德伦理标准,并从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下审视这些问题,并揭露潜在问题的意识形态,以指导改革。

六、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

教师应当如何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呢?有以下几种方法值得借鉴:

(一) 课后备课

课后,教师根据教学中所获得的反馈信息,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教案、教学设计,明确课堂教学改进的方向和措施,同时使有益的经验及时得以提炼和升华,不断增强教学效果。

(二) 写教学后记

教师需要课后把课堂上新生成的问题,中意与否的环节和片段,成功的感悟和失败的体会都及时记录下来,作初步的思考和分析,为进一步交流与反思提供第一手素材。

(三) 做案例分析

把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典型教学现象及时收集,并以案例的形式予以反复的分析与研究,揭示其内在的规律。

(四) 课堂观摩

学科组(包括校内和校外)教师之间相互观摩彼此的课堂教学,详细描述所观察到的情景,并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最终形成一个最佳的解决方案。

(五)利用网络论坛交流

在教师网络论坛中,老师们可以消除地域屏障,集思广益,大方地交流自己的思想、想法和困惑。

篇5: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心得体会

反思能力包括对教学设计的反思,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对课堂教学群体行为的反思,对教学评估的反思等。

在我从事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我感到我时时在经历反思过程。以课堂教学方式的反思为例。最初,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上课内容,课堂上,我让他们反复地跟读操练课文中的对话和句型,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学生们开始失去了热情。我将自己反思的结果一点一点地运用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我采用游戏法、竞赛法,设计活动课,逐步放开,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兴趣盎然的课堂中来。我发现,游戏的加入与活动的增多,非但没有使教学进度滞后,反而因学生参与程度的提高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当然,在验证的过程中,又出现了不一而足的问题,如小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时间、活动课堂的管理问题等等,但反复的反思、对照、验证过程中,我感到学生们体验到了英语课堂的乐趣。

这种循环往复的反思过程带来教师自身反思水平的提高,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所裨益。

篇6: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

第二,加强不同来源教师的融合交流。因为各种因素的存在,当前教学中仍将教师分外实训课教师和理论课教师,这不仅不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还会妨碍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应主动开展教师间的交流,促使专业课教师和实训教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积极配合开展一体化教学。

第三,重视科研和校外培训项目。不能简单认为汽修就不能或不需要科研工作,汽车故障诊断方法、维修工具的开发等均有很多可以开展的项目,科研过程本身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促进教师主动学习,始终站在技术发展的最前沿,是提升教学能力的手段。开展校外培训既锻炼了教师,也是一个学习过程。能够站在一线企业的讲台上,才有信心站到学校的讲台上。

第四,在今后的师资引进方面,把企业工作经历和相关的资格认证纳人职业教师准人制度。现代汽车维修技术的发展,要求高职汽修教师不仅有学历,还要有相关行业一线的工作经历,并考取行业认可的资格认证。一般而言,至少具有硕士学历才能具备较高的汽车知识水平和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具有五年的汽修行业相关工作经历才能保证具备较好的实践能力。

4总结

篇7: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

授课教师 :陈雪

二〇一三年三月十五日

培训科目:《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培训讲稿

培训时间:2013年3月16日 培训学时:10学时 培训地点:会议室 培训教师:陈雪 参训教师:全体教师 培训课题:[

一、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所用学时:8课时

第一课时

培训内容:课堂教学能力界说

课堂教学能力指教师在课堂上按国家要求完成教学任务的本领。课堂教学能力首先应界定的是“在课堂上”。之所以强调课堂教学,是因为课堂教学具有其特殊的地位和意义;“按国家要求”即给课堂教学提出的具体任务和规定的具体标准;“完成”是指按照国家要求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实际是指教学的“到达度”;“本领”就是技能、能力,这里指的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

课堂教学能力属教师外在的能力素质。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有丰富的内涵。它包括许多单项教学能力,比如,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板书版画能力、教师的非权力性影响的能力等等。夸大一点说,课堂上教师的举止言行都可以归纳到教学能力范畴,因为它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作用,对教学结构产生影响。

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是在诸多单项教学能力中确立的:

1、教学设计能力——确定整体教学效果方面的关键性的单项教学能力。

2、开放性教学能力——保证教学顺利进行方面的关键性的单项教学能力。

3、整合性教学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关键性的单项教学能力。

4、教会学生“愿学”、“会学”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动机和生存本领方面的关键性的教学能力。

第二课时

培训内容:课堂教学能力在教师能力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能力在教师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

教学能力所表现的环境处于全部教育环境的核心位置上,即课堂是实施新课程的主要场所,教学能力是教师能力结构中的核心要素。

(一)课堂是实施新课程的主要场所

1、课堂有最大的世界权重——占学生在校活动时间的比例最大 学校教育对人的心神发展起到主导作用,显然,学校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最重要场所。如果说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的话,那么课堂教育则是主导作用的“中坚”。

2、课堂有最高的价值效用——育人的素质水平质量最高 课堂教学内容能性自然到社会,从生理到心理,从理论到实践,丰富多彩,是学生知识和只会的源泉,能教会学生系统的生存能力。课堂上完成的教学任务,是其他教学形式取代不了的。

3、课堂有科学的课程设置——各学科搭配组合科学

虽然各学科相对独立,但是课堂教学毕竟是多科并进的,文理两大类学科相互交替进行,从学生综合素质意义上来讲,课堂是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中心,也是各学科教师对学生施教的“团体赛”的中心。

4、课堂教学有默契的学段衔接——学生素质发展具有连续性

课堂教学排列有序,它是按照知识体系的逻辑顺序而循序渐进的。各个学科是这样,各个学段也是如此。从这个层面来看,课堂是学生素质连续发展的中心,也是各年级教师对学生施教的“接力赛”的中心。

5、课堂有良好的内外条件——营造了专业的教育环境 课堂教学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创设鸡鸡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一种学习意识,知道该如何去学习。

6、课堂有丰富的教学容量——给学生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 新课程不是“只是本为”教学,而是“人格本位”教学。新课程要求,每节课的教学容量达到最高水平,使学生得到最大发展。这一要求,只有课堂教学才能做到。

7、课堂有最强大的推进功能——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动力强劲 教育的本质功能在于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大动力。对学生发展推进动力最大的、最有效的,非课堂教学莫属。

(二)课堂教学能力是教师能力结构中的核心要素

教学能力直接体现教师之间的明显差异,在教师能力结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教学能力是完成教学任务的直接工具——决定课堂教学质量水平。

2、教学能力是教师各种素质水平的集中表现——决定教师综合素质水平。

3、教学能力是教师的职业能力——反映教师的本质特征。

第三课时

培训内容:课堂教学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所谓“课堂教学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指影响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若干因素。

一、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基础。

1、现代教学理论是课堂教学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1)在教学方面,传统教学认为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双基”似乎就能满足社会需求。然而,教学的真正目的已经转移到应试教育。培养出缺乏技能和想品德修养的高分或者低分的“低能”人。现在教学主张,要培养出文明幸福的人。总之一句话:必须把一切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通过课堂教学要为学生配制一把打开心扉和知识宝库的万能钥匙。

(2)在教学任务方面,传统教学认为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记忆、理解、应用系统知识,强调传授知识的科学性、逻辑性,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品质,坚持教学的教育性。现代教学理论主张教学任务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和培养品德,而且要使学生获得能力,发展智力,培养学生非智力心理品质,形成良好健康的品格,教会学生学习。

(3)在教学原则方面,传统教学原则都是型教师的角度提出来的,其指导思想偏重于“教与学”中的“教”和“师与生”中的“师”。现代教学原则则注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内因,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是教学效果的体现者,同时又从教师教的角度提出教学原则并使两者紧密结合。

(4)在教学内容方面,传统教学主张分学科教学;现代教学强调各学科之间的内部联系。

(5)在教学过程方面,传统教学过程有明确而固定的模式要求,现代教学理论主张,教学过程是根据教学内容、目的以及教学对象而改变的。

(6)在教学方法方面,传统教学采用“注入式”和“填鸭式”。现代教学理论主张要为“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使用终生学习的工具”而服务。

(7)在教师作用方面,传统教学论以教师为中心,现代教学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8)在教学形式方面,现代教学论以课堂为主,辅之个别教学等形式,因材施教,兼顾所有学生。

2、教学要一句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

3、课题教学必须依据新课程标准进行。

(二)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的能力基础。

1、分析掌握教材、标准的能力。

2、选择最佳教学方式的能力。

3、确定高层次教学目标的能力。

4、创新能力。

(三)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

(四)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形成和发展的价值观基础。

第四课时

培训内容:提高课堂教学能力的途径

(一)借鉴中感悟

借鉴他人经验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借鉴不是临摹、效仿、照抄,而是从经验中悟出道理。借鉴不是借“标”,而是悟“本”。学习他人经验必须从根本上学,即透过现象看本质,在景象中感悟教学真谛。

(二)实践中探索

借鉴是“他山之石”,探索是“自我发现”。每一位老师都有构建自己的“战略进攻系统”,充满自信,敢于探索和创新,不怕失败,肯定自我,超越自我。只要敢于探索、发现、创新,就一定会成为社会的佼佼者。

(三)学习中升华

学习包括教学实际经验学习和教学理论学习。教师普遍有一种认识,认为学习理论太难,得不偿失,不如学习“现成的”经验,学一点用一点,日积月累就会成功。而这样的学习因为不成体系二支离破碎,很难再现和可持续发展。

(四)反思中前进

1、反思教学能力形成于提高的取得是否顺畅——“开源助流”。

2、反思各种教学能力强弱——“扬长补短”。

3、反思各种教学能力的效用——“高低兼顾”。

第五课时

培训内容:教学设计能力的研究

(一)教学设计能力的概念

教学设计能力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根据教学目的要求,预先设计教学程序,确定教学方法,选择教学内容等事项的创造性本领。

(二)目前教学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偏重知识传授设计,忽视能力、智力、非智力和思品教育设计。

2、偏重教学内容设计,忽视教学目的的设计。

3、偏重课内知识设计,忽视课外知识设计。

(三)教学设计的标准

1、达到教学结构合理。

(1)教学设计要突出学生活动时间。

(2)教学设计要突出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内容。(3)教学设计要减少教师讲授时间。

2、达到教学容量饱满。

一是设计时,素质元的广度适中、深度适中和素质发展水平的定位适中。

二是设计时,教师有效把握知识的框架结构,有效突出智能因素发展,有效激发非智能因素,有效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3、达到学生负担较轻。

无心理施压内容,作业精二不多,节假日、双休日少留作业。

第六课时

培训内容:教师课堂设计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教师课堂设计能力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课堂教学设计前准备能力,二是课堂教学设计能力,三是设计课后评析能力。

(一)课堂教学设计前准备能力

课前学生准备设计格外重要,下发《学生自学指导提纲》是最有效的途径。

(二)课堂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1、课堂教学设计的第一步骤:研究、“吃透”教材,明确、理解《课标》要求。

2、课堂教学设计的第二步骤:设计完成知识和技能教学任务的途径。

3、课堂教学设计的第三步骤:借助教材拓宽知识和技能领域。

4、课堂教学设计的第四步骤:通过教学过程的设计,对学生进行智能、非智能因素的培养。

5、课堂教学设计的第五步骤:借助教材实施“人格本为”教学。

6、课堂教学设计的第六步骤:书写设计方案。介绍“双向对称”设计及其书写方式。

(三)设计后评析

1、教学目标清晰;

2、整体结构严谨,内容丰富,衔接紧密;

3、涉猎知识面广;

4、注重激发学生兴趣;

5、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6、注重教会学生学习。

第七课时

培训内容:案例:生长素的发现

一、教材分析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是本课的重点,本科学习主要让学生明白和掌握科学研究的流程,而不是记住这段历史。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植物向光性原因,了解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过程与方法:提出问题—证明问题—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真理,培养怀疑和创新精神。

三、重点、难点

通过实验设计,使学生掌握科研方法与过程。

四、教学方法 模拟探究

实验探究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二)重难点突破

(三)结课

本案例教学的成功点在于:

1、将探究科学史引入课堂探究教学。

2、将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

3、讲坛记性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

4、将人类一般的认知过程作为本节课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第八课时

培训内容:反思与自我评价

反思的目的,在于提高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设计水平。

(一)反思设计中的教学内容“宽度”——自我评价教学方案的全面性。

1、能不能消除“知识本位”教学的阴影。

2、能不能让教学容量最大。

3、能不能“人为”地扩大素质元。

(二)反思设计中的教学内容“高度”——自我评价教学方案的目标定位。

1、是否“授人以渔”,让学生得到学习工具。

2、是否通过创设情境,开发学生潜能。

3、是否通过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取向。

(三)反思设计中的学生学习“动力强度”——自我评价教师激发学生活力的能力。

1、能不能设计出“活”的方案。

2、能不能设计出强度适宜的刺激。

(四)反思设计中的学生“差异程度”——自我评价教学方案中的个性教育。

1、教学设计是否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佳发展。

2、是否设计出最好的方式解决个性发展问题。

(五)反思设计中的教学“速度”——自我评价教学方案的推进作用。

1、能不能设计出加速学生全面发展的方案。

2、设计的加速方案是否合理。

3、加速方案途径是否可行。

(六)反思设计中的对学生“开放程度”——自我评价教学方案中的学生地位。

1、教学设计中是否还有传统教师观的痕迹。

2、在设计中到底把学生放在什么位置上?创设了何等情境?在诸多问题上如何对待学生?

3、设计中是否有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方案?

(七)反思设计中的教师“调控程度”——自我评价教学方案中的教师作用。

1、设计中是否还有传统教师观的痕迹。

2、教学设计中激发学生活力的程度如何。

3、教学设计中掌握对学生能“放”能“收”,“收”“放”结合的尺度如何?

培训科目:《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培训讲稿 培训时间:2013年3月17日 培训学时:10学时 培训地点:会议室 培训教师:陈雪 参训教师:全体教师

培训课题:[

一、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所用学时:2课时

第九课时

培训内容:整合性教学能力的研究

(一)整合性教学概说

1、整合性教学涵义:是指教师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以教材提供的知识或由教材引发的相关内容与教材本身相融合的教学方式。

整合性教学的意义:人生意义,社会意义,教学意义。

2、整合性教学能力的涵义:指教师把教材相关知识、技能或由教材引发的多种“衍生物”与教材本身相融合的本领。

(二)整合的内容

1、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讲,教学要进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

2、从社会化的角度讲,教学要进行“注重学科知识、学生经验和社会发展三个方面的整合”。

(三)整合性教学目标要求 新课标指出: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他的意义在于让每个学生都要成为人格高尚的人,成为能够适应社会、创造社会的人。

整合性教学目标定位在通过现代教育,更多、更快、更好地培养国际性人才——“现代人”。这个高水平的人才能不能实现,最关键、最主导的因素就是教育。

第十课时

培训内容:整合性教学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上)教师也必须具备多种整合性教学设计能力

(一)教学与脑科学整合性教学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教学与脑科学整合性教学是指课堂教学以发展学生思维为核心的智能因素以及与发展学生非智能因素融为一体的教学。

1、训练过程:第一步:根据教学内容寻找与智力、能力、非智力因素的结合点;第二部:通过教学过程设计扩大与脑科学整合的领域;第三部:根据学生状态把握整合设计的程度。

2、具体方法:知识扩散法和知识迁移法。

3、与脑科学整合的类别及课例:教学与智力开发整合;与开发学生潜能整合;与非智力因素整合。

(二)教学与广义的社会科学整合性教学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教学与广义的社会科学整合性教学是指课堂教学与影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熟的教学内容融为一体的教学。、1、训练过程:第一步:根据教材内容寻找教材的社会性与思想性,并通过教学将社会性、思想性加以引申和强化;第二部:通过教学过程扩大与社会性、思想性整合的领域;第三部:通过教师的表率扩大与社会性、思想性的整合。

2、具体过程:直接法、拓展法和添加法。

篇8:谈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

一、认真编写教案

课堂教学是讲好一门课程的重要环节, 认真备课、编写教案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水平、教学效果的基础。对教师来说, 备课就是一个教材的加工过程, 备课和写教案过程就是一个课堂教学内容的加工厂, 一节课上除了要掌握本教材要讲的内容之外, 还要认真地去参阅与这节课内容相关的一些参考资料, 认真研读, 并吸取其特点, 进行加工, 从而变成自己理解、掌握的知识体系, 才能去编写这一节课的教案, 这样的教案才可以去讲给学生听。

在读阅各种版本参考资料过程中, 会发现不同版本的参考资料在编写时各有其特色。有的将这几章内容编写得很通俗易懂, 阐述得很清楚, 使学生很好理解;有的把那几个章节内容编写得独有风格, 很有个性。教师要通过参阅多种参考资料, 不断丰富自己教案的内容, 认真备课可以弥补或补充教材中不足之处。教师在备课和阅读相关参考资料的过程也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可达到知识的升华、精练、扩展、积累, 在此基础上就会有所创新, 就会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观点, 去深入进行学术研究和探讨。这就是教师在备课、写教案时, 要认真阅读参考资料的意义所在。写教案必须做到自己好讲、学生好听好懂, 这是写课程教案的基本要求, 这样写出的教案才有价值。

二、注重讲课艺术

现在部分教师在备课、写教案、讲课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就是照本宣读教材, 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教学态度, 对学生、对自己都没有好处。对学生来说, 这样的讲课方式只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教师来说, 自己不能通过教学实践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因此, 上课照本宣读教材的讲课, 就失去了教师存在的价值。这种上课照本宣读教材的现象要予以纠正。

讲课是一门艺术。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上除了勤奋之外, 还要有天赋。由于每个人的个性差异, 每个人在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是不同的, 同样一个问题, 有的教师要用十句话才能解释清楚, 而有的教师仅用了三四句话就能讲明白, 这不仅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 同时也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经验在课堂教学上的体现, 这是需要每一位教师经过长期教学经验总结和积累才能逐步达到的。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在这些方面要不断努力, 付出辛勤的劳动, 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的讲课艺术, 包括教师对讲课内容所理解的广度和深度, 用什么思路去组织讲稿, 用什么语气去表达要给学生讲解这个问题的内容, 以及板书布置等, 这些都属于讲课的艺术范畴, 都必须在备课过程中予以考虑, 并在课堂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以至提高自己的讲课艺术水平。讲课的艺术要达到的目标, 就是讲课能够吸引学生的听课注意力, 学生愿意集中精力去听课。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要了解所教的那一门课程, 什么课程在为这门课程打基础, 它又去为哪些后续课程去服务的, 这样就可以使课程有目的地做到承上启下, 使这门课程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使学生获得连贯的、系统的知识体系。

三、不断总结经验

教师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 逐步掌握教育教学规律, 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不管是老教师, 还是青年教师, 要教好一门课, 并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至少要经过2~3个教学循环, 才可以说有把握教好这一门课程。这个道理很简单, 比如, 我们看一本小说, 看第一遍与看第二、三遍时的体会和理解的广度深度是完全不一样的, 小说看得遍数越多, 这本小说将会变得越来越“薄”。教师讲课也是这样。所以, 只要我们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 认真备课, 不断总结教学经验, 不断修改和补充教案, 一定会体会到, 每重复讲一次课, 教学效果会越来越好, 学生会越来越满意。通过这样一个过程, 就会把每一节的课堂教学内容, 以及每一门课程的全部内容, 变成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这时完全可以做到上课时不用看着讲稿去讲课了。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们之间交流唯一的途径, 是通过教师和学生们之间的“眼神”来传递课堂教学效果信息的。如果一名教师能做到讲课时不看讲稿, 不仅可以把课讲得很自如, 很生动活泼, 而且还可以随时了解和掌握学生们听课过程中的情况, 当看到学生表达听不大懂的表情时, 可以重复再讲一遍, 或者换一个角度或一种方法去讲解。所以对教师来说, 上课不看讲稿的要求是完全合理而且必要的。

总之, 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 高校的生存竞争也将会变得越来越激烈, 学校要生存下去, 教师要站在讲台上, 必须努力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我们都要有一种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 更新教育思想, 掌握教育规律, 研究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施宙, 等.建立和完善高校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机制的探讨[J].科技创业月刊, 2010 (7) .

[2]王营章, 等.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J].工会论坛, 2009 (2) .

篇9:论一线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素质结构;教学能力

在世界范围的教育改革浪潮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育改革的成败在教师,只有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造就高质量的教育水平。

一、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什么是教师的专业化?教师的专业化程度究竟如何?这是各国学者长期讨论的问题。从当前理论界的讨论看,多数的观点还是认为: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体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以及教师群体为提高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而进行努力的过程。前者是指教师个体专业化,后者是指教师职业专业化。教师个体专业化与教师职业专业化共同构成了教师专业化。只不过从教师职业和专门职业的特征比照看,发现教师职业离成熟专业的标准还有一定差距,教师职业只能说是一个“形成中的专业”或“半专业”,教师专业化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化的过程。

二、教师素质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系

(一)教师素质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条件

1.专业素质是专门职业对从业人员的整体要求

教师作为履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职业,其社会功能得到了广泛的肯定。专业的社会功能属性,决定了其从业人员须具备较高的专业道德,完善的专业理论和成熟的专业技能,以更好地履行专业职责,承担社会责任,促进专业社会功能的实现。可目前我国教师队伍的现状是:学历偏低;职称结构不合理;思想道德素质有待提高;教育观念陈旧;专业知识更新缓慢,知识面狭窄;教学技能技巧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教育实践;心理素质较差;专业意识淡薄等。显然,教师队伍总体素质与教师专业化对教师素质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这也正是人们把教师看做是半专业的原因之一。

2.专业化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结构

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具备什么样的素质结构,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我国学者叶澜认为教师的专业素养应包括对学生成长的关怀和奉献的崇高精神,良好的文化素养,复合的知识结构,在富有时代精神和科学性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育能力和研究能力。唐松林等人提出了三维一体的教师的教育素质结构,即包括认知结构、专业精神和教育能力三方面。林崇德则围绕职业理想、知识水平、教育观念、自我监督控能力及教学行为与策略五个内容对教师素质进行了研究。

(二)加强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策略

1.教师专业化建设是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内在需要

顾明远教授指出,社会职业有一条铁的规律,即只有专业化才有社会地位,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教师如果没有社会地位,教师的职业不被社会尊重,那么这个社会的教育大厦就会倒塌,这个社会也不会进步。因此,要使教师这个职业得到社会的认可,使教师不断激发光荣感,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就是大势所趋,就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事实上,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就逐步加大了对教师专业化的法律认定,《教师法》、《教育法》、《教师资格条例》等法律法规的逐一出台,以及教师资格认定的全面实施,已是从实际操作层面上推进了教师专业化进程。

2.加强教师的专业化建设是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的重要措施之一

要使我们的教师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的需要,必须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机制,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教师的专业发展由知识的培养,转向对专业态度、专业技能、专业价值、专业精神等各方面的综合训练;由只重视职前培养,转向强调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的一体化的培养模式。教师职前教育机构和在职培训机构应合而为一。职前教师教育应能够使未来教师具备他们今后整个专业生涯中完成许多教学专业任务所需的大多数或全部的能力,能获得持久的专业学习和发展所必需的所有知识结构和态度。职后教师教育着重于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增强职业适应性,培养骨干教师;着重于学习新理论、研究新问题,培养教育教学专家。

(1)调整职前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结构

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需要相应的课程体系的支持,但长期以来我国在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上,偏重于培养学科专家型的教师,忽视了教师教学工作的专业要求,这在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例如,教师的专业课程单一;教育理论课时过少;教育实习时间偏短等。在校生很难积累个人的实践经验并形成教育教学技能。这些难以全面体现教师专业特殊性和专业化目标的要求。

(2)加强职后教师的培训力度

职后教师培训的目的具有多重性。如,取得学历、学位或晋升等级资格、更新知识、增加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能力等等。但就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实际情况而言,应该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着眼,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培养高标准、复合型的教师。

参考文献:

1.谌业锋,《专家型教师的思考》

2.《教师专业理论与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周风,《国外教改高度重视提高教师素质与能力》、《外国中小学教育》[J],1998(6)

上一篇:小学生成绩进步发言稿下一篇:吊唁恩师尚丁午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