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和谐美学观的现代性思考

2022-09-30

医学审美的核心目标应是保证人的生命健康。而健康又是人的身体和精神心理状态与其生存环境的和谐适应与良性互动。其实现的根本条件是建立一种和谐状态。即人自身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以及人的心理、生理与社会的和谐。从这一认识角度出发, 结合现代医学发展中的诸多问题, 《黄帝内经》和谐美学观应该具有如下三个方面的现代意义:

1 为建立和谐的新型医学观提供理论支持

所谓“和谐的新型医学观”是指心理、生理与社会之间相协调的新型医学观。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 医学沿着以机体的生物性研究为主导方向前进, 人们根据这一主要特征, 将这一阶段的医学命名为“生物医学”。其主要贡献是:它从生物科学的角度对人的研究和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 这一阶段的医学也促进了生物科学纵向深入的全方位发展, 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医学网络体系[1], 生物医学是医学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里程碑。但是, 与科学相伴的不仅仅是福音, 其双刃剑的另一面很快显现出来。由于生物医学用纯生物学的眼光对待人, 降低了人的地位, 造成了人的肉体和精神相背离。人与其它生物体有着本质的不同,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人具有社会性, 必然受社会关系的制约。所以, 应该突破狭隘的生物医学观念, 拓宽医学的视野和研究领域, 现在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只有建立一种和谐发展的新型医学观, 才能为医学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

《黄帝内经》构建的医学体系, 其审美思想一开始就将心理社会因素纳入视野, 认为它们均可以影响人的健康。首先, 身体和心理是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强调“百病生于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人有五脏化五气, 以生喜怒悲忧恐, 故喜怒伤气, 寒暑伤形, 暴怒伤阴, 暴喜伤阳, 厥气上行, 满脉去形, 喜怒不节, 寒暑过度, 生乃不固”。这说明人的精神意识等方面的心理活动, 可以导致阴阳失衡而生病。其次, 社会因素对人的身心健康也起着重要作用。《素问·疏五过论》说“凡未诊病者, 必问尝贵后贱, 虽不中邪, 病从内生, 名曰脱营。尝富厚贫, 名曰失精……暴乐暴苦, 始乐后苦, 皆伤精气”。说明社会因素的变化也会影响人的健康。以上分析表明, 《黄帝内经》的美学观中应包含医学心理学和医学社会学的内容。除了人的生理之外, 还注重心理、社会因素方面的对人的健康的影响, 为我们建立心理、生理社会相协调的新型医学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2 为保持人类自身的和谐状态提供动力源泉

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为医学展示了美好的前景, 几乎使人相信医学可以解决包括健康和生命在内的所有问题, 然而人们在西医治愈疾病能力问题的认识上存在着盲目乐观的倾向。由于将“医”理解为一种对抗性的治, 其负面作用就因之而来, 而且越来越明显:西方医学用抗生素抵抗细菌, 但因细菌有应变能力, 不久便表现出对抗生素威力的对抗, 它们调整所有的基因程序, 建立起越来越顽固的防御, 抵抗药物的攻击。这种抵抗病原体的战争一次又一次, 结果必然导致抗生素的过量使用。抗生素的滥用在控制住病原菌的同时, 却同时破坏了菌群间相互制约的平衡, 催生了具有超级抗性的抗药菌样, 使许多常见感染性疾病的控制越来越困难。正如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所说:“科学进展是一种悲喜交集的福音。[3]”滥用的药物不仅使致病微生物及其传播媒介建立起适应性和变异性, 使药物效应逐渐下降甚至丧失。

《黄帝内经》的和谐美学观启示我们, 相信和激发人体自身的内在潜力, 保持自身的和谐状态才应该是生命健康的内因。《黄帝内经》反复强调“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邪, 是指各种外部的病源, 干, 即侵扰。虚指人体阴阳运动的异常。内虚和外邪相结合, 人体是一定要生病的, 内因才是关键。同时, 《黄帝内经》强调, 人体内精包含着巨大的生命力。人要想抵抗住疾病的侵袭, 应该首先依靠自身的“精”, 如《灵枢·百病始生》有言:“精存自生, 其外安荣;内脏以为泉源, 浩然和平以为气渊;渊之不涸, 四体乃固, 泉之不竭, 九窍遂通, 乃能穷天地, 被四海, 中无惑意, 外无邪菑。”精气是生命力的源泉, 是抵抗病灾的正面力量。治疗的基本原则也应是“扶正祛邪, 固本益气。”, 只要人体的潜力得到发挥, 邪气便不能侵袭人体, 已经感染的疾病才有可能被战胜;所以, 《黄帝内经》的和谐美学观为保持人类自身的和谐状态提供了思想源泉。

3 为消除人与环境的对立分离提供思想保证

当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变成对自然界的任意欺凌和掠夺时, 人类除了要受到疾病的威胁之外, 越来越感受到生存的危机。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必然造成了大气污染, 资源枯竭, 温室效应等诸多的生态环境问题。由于环境的恶化, 致使各种化学污染、家庭垃圾、以及因食用密集饲养的动物的肉而持续进入我们身体的各类激素, 都使我们对疾病的抵御能力越来越弱。所以, 强调优化生存环境, 以提高生命质量, 促进身心健康, 应该是医学不能忽视的问题。消除人与环境的对立分离状态, 使人成为自然的有机要素, 应是人类基于生存环境恶化的现实, 所提出的必然要求。

《黄帝内经》的和谐美学观富含人与天地一气相通, 阴阳相应, 四时同变的思想。整体和谐思想是《黄帝内经》的美学观的基石。人与环境是一个相互依存, 不可分割的整体, 《素问·四气通神大论》中说:“凡人之生也, 天出其精, 地出其形, 合此以为。人和乃生, 不和不生。”说明人的生存, 天地给他精气形体, 二者调和方能生存, 人与天地应是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在治疗观上也坚持“整体施治”, 考虑“外邪”的侵入情况施治。《素问·移精变气论》说:“故邪风之至, 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 其治肌肤, 其次治筋脑, 其次六腑, 其次治五脏, 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素问·宝命全形论》也说:“木得金而伐, 火得水而灭, 土得木而达, 金得火而缺, 火得土而绝。万物尽然, 不同胜竭。”认为万物一体, 通过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才能产生变化。《黄帝内经》的和谐美学观将生存环境与人作为共同对待的整体, 为消除人与环境的对立分离状态, 保持人与环境的和谐提供了思想保障。

《黄帝内经》的和谐美学观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智慧, 它以独特的视角, 开辟了对自然界和人体复杂体系进行综合研究的独特途径, 使其在世界医学史上独树一帜。其现代化水平虽然不高, 但是, 其理论水平之高超, 视野之广阔, 文化底蕴之深厚, 对后来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 《黄帝内经》的和谐美学观还具有同现代科学精神相近相通的内容, 即使在号称科学领域全面进步和技术成果全面丰收的现代, 仍然闪烁着不可磨灭的智慧光芒。

基金项目:本文为黑龙江科技学院引进高层次人才科研基金资助项目。项目名称:《黄帝内经》的美学理论建构及其文化特质

摘要:通过对西方医学发展现状的反思, 结合现代医学发展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 认为《黄帝内经》和谐美学观应该具有“为建立和谐的新型医学观提供理论支持、为保持人类自身的和谐状态提供动力源泉、为消除人与环境的对立分离提供思想保证”三个方面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黄帝内经》,和谐美学观,现代性

参考文献

[1] 陶功定.黄帝内经告诉了我们什么──关于生态医学思想的溯源及其现代意义研究[J].中国中医药, 2004:25-41.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二卷) [M].人民出版社.2004:18.

[3] 波普尔.科学革命的合理性[J].世界科学, 1979 (8) .

上一篇:微量元素肥料硼与锌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及施用技术下一篇:锁骨骨折钢板内固定56例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