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高校法治教育实效性研究 ——基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证分析

摘要:高校法治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全国依法治国背景下,高校法治教育的效果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化进程的速度和效果,事关中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的进程和质量。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推动者,对其进行尊法、信法、守法、用法及护法教育已然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工作。针对高校法治教育实效性问题,2016年6月28日教育部、司法部和全国普法办专门发布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对其提出了具体要求。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坚持的“八个相统—”具体要求。这些不仅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也为高校法治教育增强思想性、理论性、实效性和针对性指明了方向。因此,本论文立足高校法治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际,系统梳理影响高校法治教育教与学的各个要素,在梳理和分析影响高校法治教育效果各因素基础上,有的放矢提出提高高校法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与路径。新时代从课程角度研究高校法治教育实效性,有助于厘清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视域下高校法治教育合理内核,为凝聚高校法治教育目标共识提供理论支持;有助于当代大学生从法治价值观层面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法治道路自信;有助于引导新时代大学生自觉适应理性文明的法治生活方式。同时也为促进高校法治教育教学方式改革和创新提供了智力支持,为提高高校法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本文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指导下,在高校法治教育概念厘清和界定的基础上,在高校法治教育及实效性内涵的指引下,以“理论依据→测量工具编制→发放问卷→实证调查→样本数2据分析→提出对策”为研究思路展开研究。首先,论文选取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共产党人法治教育思想分别为高校法治育人旨归指明了方向、为高校法治教育为谁培养人指明了方向、为高校法治教育教什么指明了方向。选取主体教育理论、有效教学理论、泰勒课程原理从学生主体、教学方法、课程维度为提高高校法治教育实效性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方法论基础。其次,依据高校法治教育实效性指标和原则,论文从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两个方面自主编制符合统计学要求,具有可靠信度和效度的高校法治教育实效性测量工具。最后,组织发放问卷并实施调查,借助实证统计分析软件SPSS26.0对高校法治教育调查数据从取得的成效、存在的不足及其制约因素等方面进行客观实证分析。通过对《高校法治教育实效性研究(教师卷)》及《高校法治教育实效性研究(学生卷)》测量数据的分析,本文发现承载着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法律基础知识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形态教育、法治价值观教育、法治生活方式引导教育等多维度教育内涵的高校法治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同时,高校法治教育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对具体法律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疏浅;大学生运用法律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欠佳;形塑大学生法治思维方式专业训练不强;高校法治教育教学方式不够丰富。上述高校法治教育存在的不足从各个方面影响着高校法治教育效果的提升。究其原因,主要制约因素为高校法治教育教师队伍参差不齐;高校法治教育课程内容设置缺乏有效融合;高校法治教育缺乏相应评价机制等。针对以上高校法治教育实效性发挥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本文提出以下五条建议和对策:一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形成大学生法治教育价值认同,以此弥补法律基础课程教育中课时较少、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和法律基础知识缺乏内在衔接的不足问题;二是以权利概念为核心延展高校法治教育多维目标,以此消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高校法治教育目标争议问题;三是以协同和激活高校法治教育各要素凝聚高校法治教育合力,以此解决高校法治教育中教与学张力不足矛盾;四是以革新法治教育理念推动创新高校法治教育方法,以此改进高校法治教育方法老套,针对性不强问题;五是以话语体系融合与转向提高高校法治教育话语效力,以此解决高校法治教育法治思维训练不足问题。高校法治教育实效性研究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重大教育实践问题。本文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形成高校法治教育目标共识是提高高校法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因素;高校法治教育方式方法的有效选择对提高高校法治教育实效性具有促进作用;高校法治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培训是提高高校法治教育实效性的有力保障;大学生法治思维培养训练不足是高校法治教育的短板;高校法治教育效果缺乏有效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机制。新时代高校法治教育在突出法治本体论、价值论的过程中,也应该深刻认识到法治教育方式方法的重要性。希望未来高校法治教育在开展的过程中以习近平法治思想统领高校法治教育,从推进法治从理想追寻转化为个体需求,强化法治从思维方式转化为内心信念与行为方式,力促法治由社会需求转化为学生的个人信仰等方面加强和改进高校法治教育,以此促进高校法治教育效果不断提升。

关键词:高校;法治教育;实效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学科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 法治

(二) 法治教育

(三) 高校法治教育

(四) 高校法治教育实效性

四、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一) 创新之处

(二) 研究不足

第二章 高校法治教育实效性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法治思想及中国共产党人法治教育思想

(一)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

(二) 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

(三) 中国共产党人法治教育思想

二、主体教育理论

(一) 主体教育理论提出的社会文化环境

(二) 主体教育理论的教育主张

(三) 主体教育理论的理论旨趣

三、有效教学理论

(一) 有效教学的内涵

(二) 有效教学的教学观

(三) 有效教学的学习观

四、泰勒课程原理

(一) 确定教育目标是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前提和基础

(二) 学习经验的选择是教育目标实现的关键

(三) 学习经验的组织是教育目标实现的有力保障

(四) 学习经验的评价是检验和改进教育目标的参照

第三章 高校法治教育实效性评测工具理论依据

一、构建高校法治教育实效性评价原则和指标

(一) 确立高校法治教育实效性评价原则

(二) 构建高校法治教育实效性评价指标

(三) 编制高校法治教育实效性测评工具理念与流程

二、高校法治教育实效性问卷(教师卷)的设计与实施

(一) 预测试样本

(二) 构建量表的原始题项池

(三) 《高校法治教育实效性教师问卷(预测版)》结构分析

(四) 《高校法治教育实效性教师问卷(正式版)》效度信度

三、高校法治教育实效性问卷(学生卷)的设计与实施

(一) 预测试样本

(二) 构建问卷的原始题项池

(三) 《高校法治教育实效性学生问卷(预测版)》结构分析

(四) 《高校法治教育实效性学生问卷(正式版)》效度信度

第四章 高校法治教育实效性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高校法治教育取得的实效

(一)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法治性质认同度高

(二) 法律基础课教师对法治教育目标认知比较到位

(三) 大学生注重法治意识的习得与养成

二、高校法治教育实效性的不足

(一) 学生具体法律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疏浅

(二) 学生运用法律基础知识解决问题能力欠佳

(三) 形塑学生法治思维方式专业训练不强

(四) 高校法治教育教学方式不够多样

三、高校法治教育实效性制约因素分析

(一) 高校法治教育教师队伍参差不齐

(二) 法律基础课程内容设置缺乏有效融合

(三) 高校法治教育缺乏相应评价机制

第五章 提高高校法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形成大学生法治教育价值认同

(一) 法治教育的本体价值:公平、正义

(二) 法治教育的目标价值:自由、平等

(三) 法治教育的社会价值:秩序、稳定

二、以权利概念为核心延展高校法治教育多维目标

(一) 深化权利概念认知,引领学生树立正确权利主体意识

(二) 深植权利社会属性认同,引导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权利观

(三) 强化权利能力培养,促进学生通过权利义务关系构建新型社会关系

三、以协同和激活高校法治教育各要素凝聚高校法治教育合力

(一) 以学生法治需求为切入点培育学生法治意识

(二) 以教师法治教育经验组织方式为抓手拓宽高校法治教育理念

(三) 以思修课程文化育人优势为契机深耕高校法治教育文化

四、以革新法治教育方法转变高校法治教育理念

(一) 以教师主导学习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培养大学生法治信仰

(二) 以教学方法转变为突破口提升大学生法治实践能力

(三) 以思政课程体系融合优化高校法治教育课程设置理念

五、以话语体系的融合与转向提高高校法治教育话语效力

(一) 注重法治教育中法治政治话语与法律话语融合

(二) 促进法治教育教材话语向教学话语有效转接

(三) 推进法治教育理论话语向生活话语交融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传统建筑材料基础论文提纲下一篇:贸易影响电子商务论文提纲